西西河

主题:【原创】读书随笔——《曼斯坦因元帅战争回忆录》 -- 火山

共:💬42 🌺85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读书随笔——《曼斯坦因元帅战争回忆录》

    这本书原名叫做《失去的胜利》,是二战时德国陆军元帅曼斯泰因的关于二战的战争回忆录,从入侵波兰前的准备开始,直至1944他被希特勒解职。我现在刚看到42年初,当然我看的是解放军出版社翻译的,所以肯定是被阉割过的了。但是俺的英语太烂了,so目前也不可能再抽出时间去学习德文,因此原版暂时还是看不懂的:)

       目前为止里面最给我新意的是曼斯泰因描述的法国投降后,德国对英国的态度。从他的描述看,希特勒并不想攻占英国,虽然英吉利空战德军未占到优势;但是,当时英国本土只有敦刻尔克撤回去的30多万人的陆军,一旦德军成功登录,英军根本抵挡不了。而德国空军虽然不能取得对英国本土轰炸的成功,但是争夺海峡制空权保证登录成功的能力还是有的;且轰炸英国本土纵深设施对德国陆军来说没有太大意义,所以英吉利空战的胜利并不是希特勒无限期推迟海狮计划的原因。而希特勒不愿攻占英国本土的原因有三:1、希特勒认为即使英国本土被占,英国政府也会在加拿大、印度、澳大利亚等英联邦国家迅速恢复并继续对德作战;2、希特勒的战略不是想将日不落帝国取而代之,因为希特勒曾经说”能取代英国的不是我,也不是德国,而是美国或者苏联“,另外,希特勒似乎对英国存在某种爱好的情感;3、苏联的压力越来越强,德军重兵于西边,苏联可能会乘这个机会对德国进一步的进行讹诈。

       其实,事情的来龙去脉,可能从波兰战争前讲起更清楚一点。希特勒是以复兴德意志为目标的,所以首先他要恢复力量,30年代重造德军;接着要重新团结“神圣罗马帝国”,所以兼并了奥地利、苏台德区。好的,这些都做完后摆在面前的就是波兰问题,波兰问题其实是每个德国人都挥之不去的“耻辱”,那就是凡尔赛条约将西普鲁士化给了波兰,东普鲁士成为一个飞地,但泽走廊像一把利刃将德国一分为二。这是任何国家都难以容忍的屈辱,更何况是当时强大的德国;而波兰也不可能主动吐出吃进去的肥肉,所以最终只能靠战争来解决问题。(波兰的事情很值得讨论,另外再讲吧)

       波兰战争的结果地球人都知道,我也不再多说。有种说法是,希特勒计划大败波兰后,只夺回西普鲁士,对于波兰会让它重新复国,以此作为同西方媾和的基础。毕竟,战前的德国还不是那么有信心的。然而,在德波战争态势明了后,苏俄从东面向波兰发起了进攻,结果波兰一半被其占领,让波兰复国同西方媾和也就没有了基础。于是,德国只能向西方国家继续开战。

    曼斯泰因又补充了一个希特勒不进攻英国本土的原因,希特勒不敢军事冒险。曼斯泰因在书中多次指出,希特勒在军事上是比较保守,不敢冒险的,由此带来的僵化指挥导致德军错失了很多机会,甚至是德军最终失败的组成原因。对此,曼斯坦因也专门做了分析,希特勒这样的独裁者,威望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军事失利对其威望的削弱无疑是巨大的;所以,对于这样事关他们统治根基的事情,他必须万分谨慎。可是,由此带来的恶果却很严重,因为德军的敌人无论是西方还是苏俄,在数量上都占有很大的优势;而德军的优势在于军队素质高,指挥灵活,机动性强。在这样的态势下,要取得胜利就必须要大胆灵活作战,要打运动战而不是阵地战。在进攻中,要敢于放弃次要目标,在关键位置尽可能多的集中力量,为此就要不惜冒一些暴露侧翼、孤军深入的风险,形成局部的以多打少,再凭借德军高素质,快速大量的歼灭敌人;而在防守中也要敢于放弃,通过大量的内线机动来调动敌人、保全自己,看准时机集中兵力、断敌后路,围而歼之。总之,就是应该和中共当年的思想一样,不计一城一地之得失,通过运动战,大量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而希特勒,却过分谨慎,过分强调政治经济的因素,胃口太大,吃进去就不肯吐出来,最后居然还下了“不许退后一步”的命令,实际是困住了德军的手脚,逼德军在数量劣势的情况下,打拼消耗的阵地战。这样以一国之力和东西方巨头硬拼,又怎能不败!不过,转过头来想想也不能全怪希特勒。曼斯泰因只是军事将领,不当家不知材米贵,希特勒要维持这么大的战争投入,同时还要兼顾民生问题,对于资源并不丰富的德国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好容易占领了苏俄的一些经济中心、资源中心,又怎么能够轻易再吐出去。经济问题还是应该考虑的,主要是一个度的问题。

       好了,还是回过头继续谈德国的战争策略。从书上看,德国主要还是把苏联作为对手,因为当时的欧洲已经处在布尔什维克的巨大压力之下;同时,希特勒的理论也是带领德国人向东方广阔的资源去夺取他们的生存空间。那么这样来看,德国实际是不想和西方开战的,西方也没有它的主要战略目标;被迫和西方开战其实是因为波兰问题是无法回避的。正如,前面说的,波兰问题是一战直接给二战埋的导火索,是凡尔赛条件的产物,也是英、法这两个凡尔赛体系的缔造者和维护者的最后底线。进攻波兰,西方无论如何是必须宣战的;但是,德国确实没有办法,无论从国家利益还是民族感情,但泽走廊都必须要夺回来,其实就像我们今天对台湾一样的感情一样,任何德国政府都会以收复故土为己任。当时,英、法政府应该对此也有了解的,所以虽然迫于舆情他们向德国宣战,但是却没有实际行动;他们是希望德国占领波兰后直接和苏联PK的。但是,从德国来讲,可能最好的打算是只是夺回但泽走廊,把波兰打趴下后,再把波兰扶起来和西方媾和;而苏联对波兰的入侵却彻底毁掉了这个可能。既然和西方无法媾和,在这样的情况下,德国肯定不敢贸然PK苏联,毕竟西边还有个世界第一陆军强国是他宣战的,而苏联虽然不好却好歹刚签了个互不侵犯条约。所以,德国只能被迫和西方开打;结果没想到一开打后取得的异想不到的战果,灭掉了整个法国,控制了整个西欧。实际上,这个时候德国是想和西方再次媾和的,因为态势看,基本可以判断西方战败,大家签个合约,德国捞点好处估计也就可以了;当然,那个时候所谓西方也就只剩下英国了。英国当时如果还是张伯伦继续执政,估计还是会和德国媾和的,不过他被赶下了台,替代他的是“好战分子”丘吉尔。丘吉尔坚持和德国战斗到底,从曼斯泰因看,丘吉尔的观点是不合时代的“大陆平衡主义”产物——就是几百年来,不允许欧洲大陆出现一个一家独大的国家,对拿破仑是这样,对希特勒也如是;另外,还带有一些追求战斗荣誉的意气用事。因为,当时对欧洲来讲最大的威胁是邪恶帝国——苏俄,而唯一能够遏制苏俄夸张的是另一个独裁强权——德国,而这两个强权已经在东部直接相邻了,爆发冲突只是时间问题。如果,英国和德国媾和,英国并无什么实际损失,日不落帝国的根基是海外无数的殖民据点,而德国海军还不具备和英国争夺全球海上霸权的能力。这样,德国也能全力向东去PK苏俄夺取他们的生存空间。

       仔细想想曼斯泰因说的也有道理,二战中英国为了对抗德国,几乎耗尽了自身的元气,虽然最后打赢了,也为从世界老大位置变成了美国的小跟班。反过来看苏俄,虽然也损失惨重,但是得到的发展更大,一个二战下来打出了个世界第一的超级陆军,控制了整个东欧,让整个西欧都在它的坦克面前颤抖,要不是有美国帮忙顶着,估计整个欧洲都要被赤化。如果,当初坚持绥靖到底,可能希特勒就能集中全力去PK苏俄,也许能弄个连败俱伤的局面,让英国最后渔翁得利。这样,英国说不定还可以继续当它的老大。这样来看,丘吉尔口口声声捍卫的“日不落帝国”,却是因为他的政策给毁了……当然,问题也不能简单这么看,因为苏俄虽然不是好东西,但是可能丘吉尔认为纳粹德国的威胁更大。苏俄获胜,西方联合起来还可以均势平衡,如果纳粹德国灭了苏俄再回头西向,可能就天下无人能敌了!!!

    回忆录是个很主观的东西,作者带有强烈的个人感情,所以看上去比第三方的人物传记要好看很多,有些读小说的感觉,缺点就是容易被作者本人倾向感染,失去客观性。正如,今天早上看完斯大林格勒战役这章,确实被德军的精神所感动,为德军最后的失败而叹息……

       以前对斯大林格勒战役的了解仅限于历史书上的几句话,发生在1942年12月至1943年2月,苏俄大胜是二次世界大战的三个转折点之一。反倒是,另外两个为阿拉曼和中途岛,还因为看隆美尔的传记和尼米兹的传记了解比较多一些。

       记忆中模糊记得有个纪录片上说希特勒晋升包围圈中的部队为元帅,几天后这个元帅变率部向苏俄投降了。当时感觉这个事情真是糗大了,那个元帅也挺没骨气的,今天认真了解战役经过才知道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被围的部队是德军第6集团军,那位元帅就是集团军司令保卢斯;实际上虽然战役结果是6集团军全军覆没,然而实际上除了对风险极大的后期冒险突围迟疑外,整个集团军几乎没有任何过失。这场战役实际上是德军统帅部指挥的重大失误,另外,第6集团被围前隶属的B集团军群司令部也负有责任。首先,德军统帅部犯的大错便是“钝兵于坚城之下”,不顾第6集团军实际已向东成为突出部的态势,命令整个集团军放弃机动投入对斯大林格勒的攻坚中,完全是给苏俄送上了一道菜;其次,6集团军两翼都只有杂牌部队掩护,而苏俄正不断向它的正面和两翼集中兵力。于是,造成了两翼被突破,然后被90个兵团(师、旅)的绝对优势敌人合围。这样的结果,完全不是第6集团军能够左右的,可以说它被包围的很无辜。当然,20万的德军集团军其突防能力是相当客观的,如果在包围后立即突围是完全可以成功撤退的,但是很不幸突围被希特勒否决,命令集团军坚守待援;但是,对于坚守所必须给养的空中输送,德军统帅部却远没有兑现。也就是说,困住了第6集团军的手脚让它坚守,却又不能提供给它坚守的必要物质条件。之后,在突围无望,被歼灭已成定居的情况下,第6集团军依然坚持作战了近一个月,成功吸引了苏俄90兵团(师或旅)以上的兵力,为德军重新稳定南俄局势赢得了时间。所以,对第6集团军实在不可指责,给保卢斯的元帅军衔,估计也是希特想再他被俘虏前给他一些安慰。

       在第6集团军被围不久,曼斯坦因出任新组建的顿河集团军群司令,下辖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一些零散部队以及轴心国联军部队。摆在他面前的任务,首先当然是要救出被围的第6集团军,但是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就是要稳定俄南的局势,避免A集团军群也给包了饺子。当时的情况是,苏俄在斯大林格勒周边集结了大约250多兵团(师或者旅),他们的正面就是德A、B两个集团军群的空隙,也就是德国顿河集团军群的负责区域。而曼斯坦因手里最强的兵力就是第6集团军,第4装甲集团军大部分还在A集团军群作战,另有一部也在顿河东被击溃,剩下的就是57装甲军比较有实力。所以,这个时候如果苏俄全力向西南突击,突破顿河集团军群的防线,将整个顿河集团军群和A集团军群全部包了饺子是完全有可能。如果,真的那样的话,估计二战可能1943年就结束了。所以,当时的形式可以说是千钧一发。对曼斯坦因来说,不仅要救第6集团军,更要靠就出来的第6集团军来稳定他的整个防线。但是,从他手上掌握的力量和当面的苏军相差太过悬殊,而希特勒又不肯放弃一些次要目标,从A集团群调拨部队给他。既要他去救火,又不给他水枪,确实是比较郁闷的,所以在回忆录中有几处他提到了想要辞职,不过,作为军人强烈的责任感还是让他留了下来。并且,使用手上非常有限的资源,发动解救行动,甚至在1942年12月19日解围的第57装甲军一度攻至距斯大林格勒包围圈约50公里的地方;这个时候,如果第6集团军配合向西南突围,虽然被围已经消耗了它太多的实力,但以20万人的军力,突破50公里应该是有希望。但是,希特勒仍让固执坚持坚守斯大林格勒,他只希望解围部队打通与第6集团军的运输通道,打破被合围的局面。而以一个装甲军的实力,能够临时打开这个一个通道已经非常侥幸了,在侧翼没有有效掩护的情况下,自己不在被合围就不错了,还想长期保持着???而保卢斯一方面由于集团军群司令的命令和希特勒的命令相左而无可是从;另一方面,感觉让自己的部队离开坚固掩体,在没有掩护的情况下,暴露在草原的风险太大。最终还是选择了留下坚守,这样曼斯塔因前方百计制定的解围最终功亏一篑。可能希特勒和卢卡斯还是对空军的补给抱有过大的希望,因为毕竟“帝国元帅”亲口保证过,结果没想到戈林的保证只是一句空话。

       错过了最后突围的机会,第6集团军剩下的时间就是等着最后的覆灭;当然,正如前面所讲为了稳定俄南战局,他们还必须战斗尽管条件非常恶劣。不够,从曼斯塔因的描述看,德军确实是令人敬佩的。在最后的阶段,仍有许多第6集团军休假的人员强烈要求把他们空运回包围圈,他们要和自己的袍泽一起战斗,他们应该清楚去了意味着什么,即使没有阵亡,等待他们的战俘生涯也是相当恐怖的,91000名战俘最后只有5000人活着回到德国。我想这应该就是不抛弃、不放弃的最好诠释吧。其中,包括比洛、俾斯麦这样的贵族子弟。而曼斯坦因居然也批准让他们回去,说明当时第6集团军的垂死抵抗是非常有意义的。

       第6集团军覆灭后,鉴于急剧恶化的形式,希特勒被迫同意A集团军群从高加索撤出。确实能体会到曼斯坦因的愤怒与无奈,假使3个月前希特勒能够允许放弃部分高加索地区,调拨A集团军群的部队供曼斯坦因解救第6集团军,那么无论是打通通道让第6集团军固守,还是完整的将它救出都是完全有可能的。如果,能够放弃高加索大部,调A集团军群北上,在曼斯坦因高超的指挥下,说不定还能重创或围歼苏俄投入斯大林格勒战役的250个兵团……(当然,朱同志也不是吃素的,这个可能性比较小)现在到好,第6集团军被围歼,顿河区域受不住了,高加索也只能吐出来。估计曼斯坦因会认为苏俄最大的盟友是希特勒:)

    关键词(Tags): #曼斯坦因
    • 家园 曼施坦因的话,老兄有两点没读到。

      一:评价希特勒:

      希特勒是天才,作战思想,新战术、新武器敏感度。

      但是没有受过系统的军事训练。

      所以,在遇到压力的时侯,会保守,情况好的出乎意料的时侯,也惊讶到害怕、不敢相信。

      比如古德里安突出阿登森林后,一路所向无敌,而希特勒命令停站。呆了好像是一天。古德里安的书也有引证。

      比如斯大林格勒后,打阵地战。

      二:参谋军官出身,压力下的主动性差,不敢违背上级命令。

      比如斯大林格勒的解围。按曼施坦因的话是,解围只是一个方向上的,最后只差几公里,(没记得清楚)。

      但保罗斯不敢突围。一是突围脱离城市屏障,担心雪地野外被歼灭。二是希特勒有命令不许突围。

    • 家园 说希特勒不敢冒险未免有点过份了吧

      吞捷克、并奥地利,那都是把将军元帅们吓得浑身发抖的事呀

    • 家园 感觉楼主历史还需要补课

      楼下说的很正确

    • 家园 利德·哈特认为,1941年希特勒下令不许撤退是正确的

      而希特勒,却过分谨慎,过分强调政治经济的因素,胃口太大,吃进去就不肯吐出来,最后居然还下了“不许退后一步”的命令,实际是困住了德军的手脚,逼德军在数量劣势的情况下,打拼消耗的阵地战。

      利德·哈特在《二战战史》中说,希特勒在1941年冬下令德军不许后退一步,是个正确的决定。不如此,德军的士气说不定早就崩溃了。

    • 家园 斯大林格勒,德军,红军

      今天早上看完斯大林格勒战役这章,确实被德军的精神所感动,为德军最后的失败而叹息……

      应该说,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两个民族的人民,为了各自民族的前途而表现出的斗智斗勇的大无畏献身精神,都值得很称颂.这场战役用惨绝人寰来形容都是远远不够的.整个斯大林格勒不是战区,而是一片血与火的地狱.

      应该看到,苏联的形势当时极端危急,能够在斯大林格勒背水一战从而逆转战局,是极端不易的.个人认为,斯大林格勒战役固然表现了德军中下层军人的职业素养和献身精神,但是苏联红军和群众同仇敌忾视死如归的精神更为伟大,俄罗斯这个民族是具有惊人潜力的伟大民族,每每在其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的都会爆发出惊人的潜能,如果说德军只是做出一些让人感动的事情的话,苏联红军和群众则是创造了让人难以置信的奇迹.

      长期以来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西方主流思想(无论是纳粹德国还是英美)一直对红军的战斗力和职业素养颇有微词.至少在斯大林格林战役上,我相信历史会还给苏联红军以及苏联群众一个公正.

    • 家园 [原创]实践老曼的计划

      看了老曼回忆录,实在是向往且跃跃欲试,于是再次玩起那个已经许久没玩过的《钢铁雄心》。伴随着“conquest of paradise”,让我来来YY下我的伟大战史吧。1939年7月19日,我正式下令对比利时宣战(说来感觉它挺可怜的,两次世界大战都充当法国的桥头堡被蹂躏),为什么先是西线而非波兰,因为我早在1937年就把波兰给打趴下,夺取了包括但择走廊在内的一大片地区,为了和苏俄间保留个缓冲,以及不过分激怒英法所以留下了半个波兰。当时整个兵力部署是,西线北面我集中了50个师,南面留了30个师左右防备马其诺对面的法军,东面只是象征性的留了6个师。

      我计划只是部分的“曼斯坦因”计划,即当时A集团军群的任务,通过比利时绕过马其诺防线,快速攻陷巴黎,然后从背面攻击马其诺防线。而B集团军从正面进攻荷兰和北部的英法军队主力我没有进行。因为,是我的兵力不够只有35个师战线不能拉的太长(真想不明白希特勒当时怎么弄出那么多军队);其次,由于我是先突袭西线,我估计当时在北线根本就没有英法军队主力,实际确实是那样,我最后在顿克尔只围歼6、7个法国师;再说,即使北面有英法主力,我也只能集中兵力先在中部突破,再向上积压合围歼灭他们,当然这样很容易反过来被他们南北夹击,但是没办法战争必须要冒险。开战三天我变攻克了布鲁塞尔,随即以曼斯坦因指挥的装甲军为先导的突击主力直插法国,余下9个师对付比利时的残部。开战第7天,曼斯坦因攻下亚眠,15天下巴黎,17天一只德军攻克顿克尔,巴黎以北完全被肃清。开战的前半个月打的是顺风顺水,按照历史记载,我就应该等着维系法国出现了。结果,法国人居然一点投降的意思都没有,集中主力从南方不断向我进攻,妄图夺回巴黎;马其诺那边也是从开战起,法国就集中优势兵力主动进攻,幸亏我早有准备,同时也是靠德国军人伟大的现身精神和专业素质,虽然丢掉了一、两个省,战线总算还是稳定。

      战争进入了可怕的相持阶段,而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卑鄙的波兰居然向我宣战了,这个无耻的小混混,平日里我只要一根手指就能捏死蚂蚁,居然也敢在背后捅我的刀子。可是,这个时候我确实无兵可派,东线那个6个师面对30多个波兰师根本就无法抵挡;能依靠的就是匈牙利小兄弟仗义相助,可惜他实在太弱了,没打退波兰人,自己还丢失了大片领土。但是,在西线这么关键的时候,我绝对不能从任何一个地方抽调兵力去东线;在这个时候任何一环的减弱都可能导致全线崩盘,让法国人咸鱼大翻身,第三帝国可能就会消失在1939了。伟大的元首是具有钢铁般的意志的,我决定孤注一掷在东线以空间换取时间,西线拼全力歼灭法军主力,然后在回师对付波兰。光荣的任务再次交到了老曼身上,以老曼的装甲军为先导的突击群从巴黎向西,接着向南大纵深突入,直插法国、瑞士边界,步兵随后快速填充装甲集群贡献的地域,我要把马其诺的法军主力合围歼灭。经过艰苦的奋战,在1939年9月初终于完成了对法军的合围,而这个时候波兰人已经逼近了柏林,我被迫将做为预备队的两个师放在柏林,并进行了一次小规模的反击。虽然,完成了合围但是形式依然不容乐观,合围圈外围的法军拼死想突破救援里面的部队;而圈内的法军凭借着坚固的掩体做坚持到最后一人状,靠,难道还是要打消耗战?我根本就耗不起了,为了维持这么大的一个口袋,已经让我的兵力分散到崩溃的边缘,在一些关键地域已经数次易手,要稍有不慎就不是我合围法军,而是法军把我分割成几段围尔歼之了。这种情况下,我决定拼全力最后一搏,我要彻底打垮法国人的脊梁。阿尔萨斯-洛林,将再次见证德意志的威武,我集中最后还能调动的兵力,从三个方向强攻阿尔萨斯-洛林的马其诺防线,我要让法国人知道没有什么能阻挡我的铁蹄,9月13日德军攻陷这段的马其诺防线,随即导致法军意志崩溃,引发法国投降——维系法国建立事件。整个法国北部从此划入第三帝国。

      现在该转过头,收拾那个无耻的臭虫了。复仇的军队是不需要动员的,西线主力回师以摧枯拉朽之势1个月内彻底灭掉了波兰,期间在波兰灭亡以成定局时,苏俄突袭波兰占据了大片领地,德、苏签订互补侵犯条约。我告诉士兵们可以回家过一个快乐圣诞,尽情的玩了吧,因为更大的战事即将来临。

      说实话,看着苏联的地图我就头大,真他妈的是个怪物。那么大的家伙,要把它征服不知道需要多大的兵力,后勤补给要拉多长的战线;更何况,背后的英国还不依不饶的要跟我打下去,说实话我不想主动的去惹苏联,至少在我想到怎么收拾他之前。所以,我在签德苏条约的时候同意了给它一些我占领的波兰领土,希望这个大笨熊能够暂时不嘴谗。不过,对于这个邪恶帝国,我还是比较小心的,波兰战事结束后,我的主力就部署在波兰境内一条大河沿线;在整个东线采取守势。

      • 家园 面对苏联的那片烂地和冻土削弱,能打出苦涩的和平就不错了

        三大城市上百师围攻不下,生生打残,TC全线飘红,太可怕了

        如果用苏联,你就会感觉欧洲随时都是你的

    • 家园 作者也太主观了吧?

      作者的文章充满了“如果”,可是历史是没有如果的。回忆录也只是曼斯坦元帅个人的看法和他对战局的看法,而远不是对事实的描述,而作者似乎在当做事实而引用。我恰好看过崔可夫和朱可夫的回忆录,对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描述和战局的看法和曼斯坦就不完全一致。朱可夫认为德军把机械化的部队用于进攻城市,是他们犯下的一个重大错误,而苏军最终取得胜利的原因是苏联强大的国家实力决定的--苏军在和德军在斯大林格勒僵持的同时,后方组建和集结了大量的部队和装备,而德国在相同的时段却没有能做到这点,最终当苏军集结了足够的反击部队以后发动了反击,最终包围歼灭了被围的德军。

      双方的立场不同,对战役的看法也尽不同。也许他们说的都是事实,只不过都只是事实的一个方面而已。

      • 家园 朱可夫和曼斯泰因的观点并不矛盾啊

        曼斯坦因书中最主要的一个观点就是希特勒把德国本来就在数量上处于劣势的部队大量投入城市攻防战中,而不是发扬德军的机动和战术素养高的优势,通过大范围的机动作战来歼灭苏联的有生力量。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