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读书随笔——《曼斯坦因元帅战争回忆录》 -- 火山

共:💬42 🌺85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读书随笔——《曼斯坦因元帅战争回忆录》

这本书原名叫做《失去的胜利》,是二战时德国陆军元帅曼斯泰因的关于二战的战争回忆录,从入侵波兰前的准备开始,直至1944他被希特勒解职。我现在刚看到42年初,当然我看的是解放军出版社翻译的,所以肯定是被阉割过的了。但是俺的英语太烂了,so目前也不可能再抽出时间去学习德文,因此原版暂时还是看不懂的:)

   目前为止里面最给我新意的是曼斯泰因描述的法国投降后,德国对英国的态度。从他的描述看,希特勒并不想攻占英国,虽然英吉利空战德军未占到优势;但是,当时英国本土只有敦刻尔克撤回去的30多万人的陆军,一旦德军成功登录,英军根本抵挡不了。而德国空军虽然不能取得对英国本土轰炸的成功,但是争夺海峡制空权保证登录成功的能力还是有的;且轰炸英国本土纵深设施对德国陆军来说没有太大意义,所以英吉利空战的胜利并不是希特勒无限期推迟海狮计划的原因。而希特勒不愿攻占英国本土的原因有三:1、希特勒认为即使英国本土被占,英国政府也会在加拿大、印度、澳大利亚等英联邦国家迅速恢复并继续对德作战;2、希特勒的战略不是想将日不落帝国取而代之,因为希特勒曾经说”能取代英国的不是我,也不是德国,而是美国或者苏联“,另外,希特勒似乎对英国存在某种爱好的情感;3、苏联的压力越来越强,德军重兵于西边,苏联可能会乘这个机会对德国进一步的进行讹诈。

   其实,事情的来龙去脉,可能从波兰战争前讲起更清楚一点。希特勒是以复兴德意志为目标的,所以首先他要恢复力量,30年代重造德军;接着要重新团结“神圣罗马帝国”,所以兼并了奥地利、苏台德区。好的,这些都做完后摆在面前的就是波兰问题,波兰问题其实是每个德国人都挥之不去的“耻辱”,那就是凡尔赛条约将西普鲁士化给了波兰,东普鲁士成为一个飞地,但泽走廊像一把利刃将德国一分为二。这是任何国家都难以容忍的屈辱,更何况是当时强大的德国;而波兰也不可能主动吐出吃进去的肥肉,所以最终只能靠战争来解决问题。(波兰的事情很值得讨论,另外再讲吧)

   波兰战争的结果地球人都知道,我也不再多说。有种说法是,希特勒计划大败波兰后,只夺回西普鲁士,对于波兰会让它重新复国,以此作为同西方媾和的基础。毕竟,战前的德国还不是那么有信心的。然而,在德波战争态势明了后,苏俄从东面向波兰发起了进攻,结果波兰一半被其占领,让波兰复国同西方媾和也就没有了基础。于是,德国只能向西方国家继续开战。

曼斯泰因又补充了一个希特勒不进攻英国本土的原因,希特勒不敢军事冒险。曼斯泰因在书中多次指出,希特勒在军事上是比较保守,不敢冒险的,由此带来的僵化指挥导致德军错失了很多机会,甚至是德军最终失败的组成原因。对此,曼斯坦因也专门做了分析,希特勒这样的独裁者,威望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军事失利对其威望的削弱无疑是巨大的;所以,对于这样事关他们统治根基的事情,他必须万分谨慎。可是,由此带来的恶果却很严重,因为德军的敌人无论是西方还是苏俄,在数量上都占有很大的优势;而德军的优势在于军队素质高,指挥灵活,机动性强。在这样的态势下,要取得胜利就必须要大胆灵活作战,要打运动战而不是阵地战。在进攻中,要敢于放弃次要目标,在关键位置尽可能多的集中力量,为此就要不惜冒一些暴露侧翼、孤军深入的风险,形成局部的以多打少,再凭借德军高素质,快速大量的歼灭敌人;而在防守中也要敢于放弃,通过大量的内线机动来调动敌人、保全自己,看准时机集中兵力、断敌后路,围而歼之。总之,就是应该和中共当年的思想一样,不计一城一地之得失,通过运动战,大量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而希特勒,却过分谨慎,过分强调政治经济的因素,胃口太大,吃进去就不肯吐出来,最后居然还下了“不许退后一步”的命令,实际是困住了德军的手脚,逼德军在数量劣势的情况下,打拼消耗的阵地战。这样以一国之力和东西方巨头硬拼,又怎能不败!不过,转过头来想想也不能全怪希特勒。曼斯泰因只是军事将领,不当家不知材米贵,希特勒要维持这么大的战争投入,同时还要兼顾民生问题,对于资源并不丰富的德国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好容易占领了苏俄的一些经济中心、资源中心,又怎么能够轻易再吐出去。经济问题还是应该考虑的,主要是一个度的问题。

   好了,还是回过头继续谈德国的战争策略。从书上看,德国主要还是把苏联作为对手,因为当时的欧洲已经处在布尔什维克的巨大压力之下;同时,希特勒的理论也是带领德国人向东方广阔的资源去夺取他们的生存空间。那么这样来看,德国实际是不想和西方开战的,西方也没有它的主要战略目标;被迫和西方开战其实是因为波兰问题是无法回避的。正如,前面说的,波兰问题是一战直接给二战埋的导火索,是凡尔赛条件的产物,也是英、法这两个凡尔赛体系的缔造者和维护者的最后底线。进攻波兰,西方无论如何是必须宣战的;但是,德国确实没有办法,无论从国家利益还是民族感情,但泽走廊都必须要夺回来,其实就像我们今天对台湾一样的感情一样,任何德国政府都会以收复故土为己任。当时,英、法政府应该对此也有了解的,所以虽然迫于舆情他们向德国宣战,但是却没有实际行动;他们是希望德国占领波兰后直接和苏联PK的。但是,从德国来讲,可能最好的打算是只是夺回但泽走廊,把波兰打趴下后,再把波兰扶起来和西方媾和;而苏联对波兰的入侵却彻底毁掉了这个可能。既然和西方无法媾和,在这样的情况下,德国肯定不敢贸然PK苏联,毕竟西边还有个世界第一陆军强国是他宣战的,而苏联虽然不好却好歹刚签了个互不侵犯条约。所以,德国只能被迫和西方开打;结果没想到一开打后取得的异想不到的战果,灭掉了整个法国,控制了整个西欧。实际上,这个时候德国是想和西方再次媾和的,因为态势看,基本可以判断西方战败,大家签个合约,德国捞点好处估计也就可以了;当然,那个时候所谓西方也就只剩下英国了。英国当时如果还是张伯伦继续执政,估计还是会和德国媾和的,不过他被赶下了台,替代他的是“好战分子”丘吉尔。丘吉尔坚持和德国战斗到底,从曼斯泰因看,丘吉尔的观点是不合时代的“大陆平衡主义”产物——就是几百年来,不允许欧洲大陆出现一个一家独大的国家,对拿破仑是这样,对希特勒也如是;另外,还带有一些追求战斗荣誉的意气用事。因为,当时对欧洲来讲最大的威胁是邪恶帝国——苏俄,而唯一能够遏制苏俄夸张的是另一个独裁强权——德国,而这两个强权已经在东部直接相邻了,爆发冲突只是时间问题。如果,英国和德国媾和,英国并无什么实际损失,日不落帝国的根基是海外无数的殖民据点,而德国海军还不具备和英国争夺全球海上霸权的能力。这样,德国也能全力向东去PK苏俄夺取他们的生存空间。

   仔细想想曼斯泰因说的也有道理,二战中英国为了对抗德国,几乎耗尽了自身的元气,虽然最后打赢了,也为从世界老大位置变成了美国的小跟班。反过来看苏俄,虽然也损失惨重,但是得到的发展更大,一个二战下来打出了个世界第一的超级陆军,控制了整个东欧,让整个西欧都在它的坦克面前颤抖,要不是有美国帮忙顶着,估计整个欧洲都要被赤化。如果,当初坚持绥靖到底,可能希特勒就能集中全力去PK苏俄,也许能弄个连败俱伤的局面,让英国最后渔翁得利。这样,英国说不定还可以继续当它的老大。这样来看,丘吉尔口口声声捍卫的“日不落帝国”,却是因为他的政策给毁了……当然,问题也不能简单这么看,因为苏俄虽然不是好东西,但是可能丘吉尔认为纳粹德国的威胁更大。苏俄获胜,西方联合起来还可以均势平衡,如果纳粹德国灭了苏俄再回头西向,可能就天下无人能敌了!!!

回忆录是个很主观的东西,作者带有强烈的个人感情,所以看上去比第三方的人物传记要好看很多,有些读小说的感觉,缺点就是容易被作者本人倾向感染,失去客观性。正如,今天早上看完斯大林格勒战役这章,确实被德军的精神所感动,为德军最后的失败而叹息……

   以前对斯大林格勒战役的了解仅限于历史书上的几句话,发生在1942年12月至1943年2月,苏俄大胜是二次世界大战的三个转折点之一。反倒是,另外两个为阿拉曼和中途岛,还因为看隆美尔的传记和尼米兹的传记了解比较多一些。

   记忆中模糊记得有个纪录片上说希特勒晋升包围圈中的部队为元帅,几天后这个元帅变率部向苏俄投降了。当时感觉这个事情真是糗大了,那个元帅也挺没骨气的,今天认真了解战役经过才知道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被围的部队是德军第6集团军,那位元帅就是集团军司令保卢斯;实际上虽然战役结果是6集团军全军覆没,然而实际上除了对风险极大的后期冒险突围迟疑外,整个集团军几乎没有任何过失。这场战役实际上是德军统帅部指挥的重大失误,另外,第6集团被围前隶属的B集团军群司令部也负有责任。首先,德军统帅部犯的大错便是“钝兵于坚城之下”,不顾第6集团军实际已向东成为突出部的态势,命令整个集团军放弃机动投入对斯大林格勒的攻坚中,完全是给苏俄送上了一道菜;其次,6集团军两翼都只有杂牌部队掩护,而苏俄正不断向它的正面和两翼集中兵力。于是,造成了两翼被突破,然后被90个兵团(师、旅)的绝对优势敌人合围。这样的结果,完全不是第6集团军能够左右的,可以说它被包围的很无辜。当然,20万的德军集团军其突防能力是相当客观的,如果在包围后立即突围是完全可以成功撤退的,但是很不幸突围被希特勒否决,命令集团军坚守待援;但是,对于坚守所必须给养的空中输送,德军统帅部却远没有兑现。也就是说,困住了第6集团军的手脚让它坚守,却又不能提供给它坚守的必要物质条件。之后,在突围无望,被歼灭已成定居的情况下,第6集团军依然坚持作战了近一个月,成功吸引了苏俄90兵团(师或旅)以上的兵力,为德军重新稳定南俄局势赢得了时间。所以,对第6集团军实在不可指责,给保卢斯的元帅军衔,估计也是希特想再他被俘虏前给他一些安慰。

   在第6集团军被围不久,曼斯坦因出任新组建的顿河集团军群司令,下辖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一些零散部队以及轴心国联军部队。摆在他面前的任务,首先当然是要救出被围的第6集团军,但是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就是要稳定俄南的局势,避免A集团军群也给包了饺子。当时的情况是,苏俄在斯大林格勒周边集结了大约250多兵团(师或者旅),他们的正面就是德A、B两个集团军群的空隙,也就是德国顿河集团军群的负责区域。而曼斯坦因手里最强的兵力就是第6集团军,第4装甲集团军大部分还在A集团军群作战,另有一部也在顿河东被击溃,剩下的就是57装甲军比较有实力。所以,这个时候如果苏俄全力向西南突击,突破顿河集团军群的防线,将整个顿河集团军群和A集团军群全部包了饺子是完全有可能。如果,真的那样的话,估计二战可能1943年就结束了。所以,当时的形式可以说是千钧一发。对曼斯坦因来说,不仅要救第6集团军,更要靠就出来的第6集团军来稳定他的整个防线。但是,从他手上掌握的力量和当面的苏军相差太过悬殊,而希特勒又不肯放弃一些次要目标,从A集团群调拨部队给他。既要他去救火,又不给他水枪,确实是比较郁闷的,所以在回忆录中有几处他提到了想要辞职,不过,作为军人强烈的责任感还是让他留了下来。并且,使用手上非常有限的资源,发动解救行动,甚至在1942年12月19日解围的第57装甲军一度攻至距斯大林格勒包围圈约50公里的地方;这个时候,如果第6集团军配合向西南突围,虽然被围已经消耗了它太多的实力,但以20万人的军力,突破50公里应该是有希望。但是,希特勒仍让固执坚持坚守斯大林格勒,他只希望解围部队打通与第6集团军的运输通道,打破被合围的局面。而以一个装甲军的实力,能够临时打开这个一个通道已经非常侥幸了,在侧翼没有有效掩护的情况下,自己不在被合围就不错了,还想长期保持着???而保卢斯一方面由于集团军群司令的命令和希特勒的命令相左而无可是从;另一方面,感觉让自己的部队离开坚固掩体,在没有掩护的情况下,暴露在草原的风险太大。最终还是选择了留下坚守,这样曼斯塔因前方百计制定的解围最终功亏一篑。可能希特勒和卢卡斯还是对空军的补给抱有过大的希望,因为毕竟“帝国元帅”亲口保证过,结果没想到戈林的保证只是一句空话。

   错过了最后突围的机会,第6集团军剩下的时间就是等着最后的覆灭;当然,正如前面所讲为了稳定俄南战局,他们还必须战斗尽管条件非常恶劣。不够,从曼斯塔因的描述看,德军确实是令人敬佩的。在最后的阶段,仍有许多第6集团军休假的人员强烈要求把他们空运回包围圈,他们要和自己的袍泽一起战斗,他们应该清楚去了意味着什么,即使没有阵亡,等待他们的战俘生涯也是相当恐怖的,91000名战俘最后只有5000人活着回到德国。我想这应该就是不抛弃、不放弃的最好诠释吧。其中,包括比洛、俾斯麦这样的贵族子弟。而曼斯坦因居然也批准让他们回去,说明当时第6集团军的垂死抵抗是非常有意义的。

   第6集团军覆灭后,鉴于急剧恶化的形式,希特勒被迫同意A集团军群从高加索撤出。确实能体会到曼斯坦因的愤怒与无奈,假使3个月前希特勒能够允许放弃部分高加索地区,调拨A集团军群的部队供曼斯坦因解救第6集团军,那么无论是打通通道让第6集团军固守,还是完整的将它救出都是完全有可能的。如果,能够放弃高加索大部,调A集团军群北上,在曼斯坦因高超的指挥下,说不定还能重创或围歼苏俄投入斯大林格勒战役的250个兵团……(当然,朱同志也不是吃素的,这个可能性比较小)现在到好,第6集团军被围歼,顿河区域受不住了,高加索也只能吐出来。估计曼斯坦因会认为苏俄最大的盟友是希特勒:)

关键词(Tags): #曼斯坦因
家园 【原创】读书随笔——《曼斯坦因元帅战争回忆录》(2)

曼帅从职责上讲确实是尽力,无可指责;但是,从对国家负责,以追求战争胜利为目标来看,他没有尽到责任。最大的失职就是在处理和领导的关系上面,老曼对希特勒的错误总是毫不客气的指出来,对于希特勒的说教总是不屑一顾,最后甚至闹的直接要求希特勒交出兵权。这样的情况下,希特勒能放手给你自有指挥权吗?说实话,老曼后面不断通过书面的方式对希特勒进行指责,实在让我感觉有点像明朝的那群“清流”,难怪希特勒要不只一次的反唇相讥,指责老曼是为了在历史上留下英明的形象。此外,曼斯坦因书中除了希特勒外的其他纳粹党,个个都是低能、弱智和下作的人,他自己也多次说戈林、希姆莱这些人经常在希特勒身边说他的坏话。打个比方就像一个地区部总裁,总是在报告里面指责老板的错误,显示自己的英明;对“老板讲话”又从不认真学习,反而时常讥讽;而且老板的亲信还一致恶评,这种情况下,还指望老板把自己亲自兼任的一个片区总裁的位置交给他。这可能吗?

   曼斯坦因难道就没有认识到应该有必要和希特勒搞好下关系吗?报告里面委婉一点,多找找自己的原因,替领导背背“黑锅”;时不时的拍拍希特勒的马屁,对领导表表忠心;另外,在和希特勒身边那帮人调和下关系……实际上,对于草根阶层出身的希特勒,如果有贵族军官主动向他献媚的话,他还是相当受用的;因为,希特勒这样一个强调血统的人,在面对老曼这些老牌贵族的时候由于自己的出身估计多少有些自卑,这个时候老曼若能做做谦卑状,向对待德皇一样对待“元首”,让他感觉到自己才是最高贵的,那对希特勒这样的独裁者来说将是极大的满足。比如,老曼的接任者莫德尔也只是略微表示了下对希特勒顺从,立马就被当成为心腹爱将;老曼如果也能这样,说不定他一直YY的东线指挥权真的能到手。当然,从通常人们的道德观上讲,都是赞扬那些正直、耿直的人,鄙视那些献媚者,尤其是像曼斯坦因这样的贵族军人,让他献媚估计比杀了他还难。所以说,从军人的角度看他确实是无可指责的了。但是,作为国家的捍卫者,他应该明白最关键的目的是要争取胜利,这是事关国家生死存亡的事情,为了胜利难道不能牺牲一下自己的“羽毛”吗?坚贞不屈固然可贵,但忍辱负重更为重要!简单拿戚继光和曼斯坦因做个对比,戚将军贿赂张居正,获得了当时朝廷的信任,所以他能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保明朝北部10多年的安宁;曼斯坦因无所畏惧,率性而为,最后被希特勒解职,让自己在战争最关键的时候去无所事事……这两种做法,哪种才是真正对国家的负责,不言而喻!老曼为了德国可以牺牲生命,但是不能牺牲名誉;戚将军为了大明可以牺牲一切,包括名誉,老曼是个合格的军人,戚将军才是真正的国士。

   其实,不仅是曼斯泰因,应该是以他为代表的国防军军官团。他们最大的失职就是和希特勒的关系上,他们总是摆出一份自命清高的样子,嘲笑希特勒贫乏的知识,纳粹党无聊的政策,对希特勒试图在军队推行的思想控制百般阻扰;战后,更以此为理由,宣扬国防军是干净的。所以,有时候感觉这个德军军官团真是有点莫名其妙。一战,德皇全听他们的,结果战略意图没有实现;自己还没有管好手下的兵,发生兵变让皇帝退位、国家战败。二战呢,又从头到尾和希特勒合作的扭扭捏捏,战败后还把责任一股脑的推给希特勒。这样的一个贵族军事组织(或者成为文化吧),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真不知道是好还是坏……

   最后总结下,曼帅的指挥特点吧,六个字:冒险、机动、进攻!

家园 91000名战俘最后只有5000人活着回到德国(西德)?

据河友介绍,是回到当时西德,还有相当活下来的去了东德军队。不知真假。

家园 有些地方不同意

凡尔赛条约导致了二次大战不假。但即使没有种族屠杀的事情,德国也不远远说不上无辜的。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就是一件很无理的事情,只不过由于英法的过于退让而得逞。德国能够违反凡尔赛条约,开进莱茵兰,吞并奥地利,有吞并捷克,都是赌博的胜利,在这任何一件事情上,英法强硬一点,就不会有德国后来的“胜利”,更别说什么失去的胜利。实际上,在慕尼黑协定前,德国的军官团认为当时一旦和捷克以及英法开始打仗,德国必败,所以已经准备军事政变推翻希特勒了(当然了,其中肯定不包括曼斯泰因)。只不过英法突然的让步,让希特勒这个胜利者变得不受指责了。

张伯伦也不是一直都那么随和。实际上,在希特勒提出但泽问题后,张伯伦表现的极为强硬。丘吉尔在回忆里批评过张伯伦,不应该在自己还没做好战争准备的情况下,突然间变得那么强硬。不过这也说明,波兰已经是最底的底线了。慕尼黑已经让张伯伦这个爱好和平的人受到耻辱。英法对德国开战不是太早了,而是太迟了。瓜分波兰是苏德商量好的,没有经过希特勒的同意,苏联军队会擅自开进波兰吗?苏联最多占了个便宜,怎么成了波兰被占领的祸首?再说了,当时瓜分捷克的时候,波兰也分了一杯羹的,屁股也不干净。

另外,张伯伦下台丘吉尔上台已经是1940年5月份的事情了,那个时候,波兰已经被占领,德国已经对西欧开战了。如果你在那个时候的英国,你会和这样的德国谈什么和平吗?英国如果连西欧国家的安全都不能不保证,还来谈什么日不落帝国。

曼斯泰因是个好将领,不过他的这个回忆录吗,远不能说是客观。

家园 精辟,花一个。

过份的清高以及无谓的骄傲的确是容克军官团们的缺陷。

另外,这些人回忆录的普遍毛病是:错误都是希特勒的,责任都不在自己这里,明显的推卸责任。

家园 觉得“战争风云”里虚构的那本书有这类回忆录的影子

送花,好几条都是俺想说的。

“战争风云”里虚构了一本德国将军冯.隆的回忆录,我觉得背后有这类德国将军回忆录的影子。

家园 请教有关解放军出版社阉割该书的证据?
家园 也难怪,元首的从军经历和“学历”难以让传统高级军官信服

补充一点:莫德尔也有真本事的——防守很牛,希特勒出于局势需要而注重要塞防御(起码1941年冬避免了从莫斯科的大溃退),当然看重这种人才。

家园 希特勒给保卢斯的元帅军衔貌似不是安慰奖吧
家园 原书中作者附的多个作战命令和地图都被省略掉了

不过我已经找到较完整的英文版了

家园 “失去的胜利”是公认的垃圾

曼斯坦因的这本书在冷战之前的西方史学界很被人看重。这之中有两个原因:

1。此书把大部分德军所取得的胜利归功于德军将领,或“德军士兵的顽强”

2。此书把大部分德军的失利归罪于希特勒。

冷战以后,以及随着越来越多的双方史料的公开,目前对此书的观点是:

1。不失为珍贵的回忆录资料

2。不能作为严肃的历史研究资料

以上是西方二战历史研究的主流观点。

家园 五百万苏联战俘只有两百万人活了下来

当大家同情那死掉的8,5000德军战俘的时候,不知道有没有人同情过死在德国的三百万苏军战俘。

也许俄国人的命不如德国英雄的命值钱?

数字来源:The Russian German War, Jason Associates, 1995. Aired on History Channel.

家园 【原创】对这本书的写作背景做一点分析

我也同意各位的观点,这本书应该是很受曼斯坦因主观因素和当时政治需要的影响,里面的内容不尽属实。并且,该书应该还有政治宣传的作用在。

首先,看看老曼战后的经历,可以说还是相当辉煌的。50年代开始出任西德国防军首席顾问,号称“非官方的总参谋长”,每年老曼生日,北约盟军都要派官方代表团参加(见wiki百科)。

当时整个西欧都笼罩在红色铁流的威胁之下,苏联的坦克集群真的来了,到底档得档不住,谁都没有底。这时候太需要一种打破“苏联不可战胜”神话的力量了,而曼斯坦因的上台和他的回忆录的出版正是这样“应运而生”的。

家园 【讨论】从您说的“公认观点”也没看出它就是“垃圾”啊?
家园 原来“被阉”的不是最关键内容和涉及意识形态的评论。谢谢。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