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发轫之人:中国化学家轶事(一) 徐寿 -- 黄河故人

共:💬45 🌺440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 家园 【原创】发轫之人:中国化学家轶事(一) 徐寿

    中国近代化学的启蒙者,徐寿,这个没什么疑问吧。

     徐寿(1818-1884),字生元,号雪村,江苏无锡钱桥社冈人,我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启蒙者和杰出先驱,化学家、兵工专家、翻译家、教育家。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徐寿出身于没落地主家庭(江浙一带没落地主家庭好像很出人才,周总理、鲁迅都是这个出身)。年轻时他也打算走科举路线,但是太平军来了,看来他不愿意参加太平军的科举,于是就改行研究格物致知去了。

    徐寿非常像某些穿越小说的主角,技术那是大大的有,他在中国第一个用铅室法生产了硫酸,并且用近代科技生产了火药,主建了中国第一艘轮船,无论是造火药还是做个枪炮,马马虎虎都能处理,当时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办的实业都以高薪聘请他,但是他都回绝了,而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译书上。他少挣了不少钱,但却给中国的开垦了一片荒地。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左起:徐建寅、华蘅芳、徐寿

    翻译书是一件比较难的事情,更困难的在于应该怎么翻译。因为那时候根本没有词典,也没有中文命名体系,什么都要他自己来。当时的翻译方法是老外把文章的意思告诉他,他再把 文章的意思用中文表达出来,这个实在是比较累,两个人传话还能把话传差吧了呢。徐寿提 出了用西文名字第一音节造新字的命名原则,这一条现在还在用。其实也不是全部造新字,铍这个字就是从古汉语里面借的,原意是一种兵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元素周期表汉译本

    徐寿翻译了《化学考质》这本书,这本书中介绍了硫化氢的系统分析方法,这种方法经经我国第一代化学家张子高在做研究时改进,沿用至今。

    徐寿1874年创建格致书院,自任山长,并成为中国第一位化学教师,创建了课堂演示实验这一形势并沿用至今。1890年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化学竞赛,出题人是李鸿章,这时候徐寿已经去世,人虽逝去,但书院传统流传了下来。

    徐寿一家都对中国科学界有极大贡献。徐寿共有三子:长子不太成器;次子为译书和化学实验及军工付出甚多,1901年因研制无烟火药事故去世,三子开办实业,包括矿山化工等,孙子总结家族工作经验,写出了《徐氏火药学》,再就是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中国第一代HAM,徐树滋

    徐寿之后,中国第一代化学家出场了。

    关键词(Tags): #中国#化学家#轶事元宝推荐:爱莲,橡树村,海天,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沒落地主家族出奇人應合常理

      地主家族保證有條件受教育,而沒落使其無法走尋常繼承家業的路線。

    • 家园 有没有戴安邦老先生的帖子?

      3x~

    • 家园 【原创】中国化学家轶事(五)吴宪

      第一代化学家承担了铺路石的工作,第二代化学家开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从哪里开始呢?就从两个大家不太熟悉的福建人开始吧,一个是吴宪,一个是萨本铁。其实他们说是第一代也说得过去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吴宪在网上搜了一下,得到的结果首先是某年的高考状元,这也是我把吴宪放在前面的原因,了解他的人太少了。吴宪是1948年的院士,49年后他没有回国,原因很简单,他的身体和运气都不好,但是吴宪到去世为止,终生保留中国国籍。(似乎杨振宁拿炸药奖的时候也还是中国护照?)

      吴宪教授,1893年 11 月 24日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1910年他考入北京留美预备学校,1912年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化学,1916年获理学士学位。l9l7年进哈佛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系,l9l9年获博士学位。1920年回国,任教于北京协和医学院,他是协和第一个中国人科主任;他以充分的实验结果,批判了西方人错误认为亚洲人体格矮小是遗传的,是不能改变的(姚明用事实批判了这一点),也驳斥了西方人诬蔑中华民族的生理结构只适于素食的谬论(我用事实驳斥了这一点);他1944年冒死逃出北平,到重庆任职;1947年他应联合国科学教育文化组织的邀请,去英国牛津,后转赴美国任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教授;1949年他在美筹款购置了一批精密仪器运回国内,与麻省理工学院商定培养一批中国留学生,并不断将所收集的图书资料寄回国内,为日后工作之用,可惜因为工人罢工他两次都没能回国,1953年心脏病发作,不得不退休,也放弃了回国的打算,1959年8月8日,在波士顿去世,49年后的同一天,中国人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梦幻的中国形象。

      吴宪还有一个重要成就就是血糖的测定,如果不是吴宪的发现,胰岛素的研究就会推迟,中国人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时间自然也会被推迟,关于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故事,单独开个小故事。

      他在国际上,是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员、美国化学会会员、美国生物化学家协会会员、美国实验生物学和医学会会员、荷兰《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顾问委员、原 德国自然科学院名誉院士、美国亚拉巴马州科学院院士、美国自然科学荣誉学会(Sigma Xi Society)会员,以及联合国粮食农业组织营养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1948-1949年)和热能需要量委员会委员(1949-1950年)。

      吴宪的研究,基础与应用研究两手都抓,两手并重,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因为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生物化学和营养学方面,所知不多,就不能一一介绍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吴宪(前排右),严彩韵(前排左),吴宪夫人,中国最早从事生物化学研究的女学者。长子吴瑞(左二)是国际知名的分子生物学家,次子吴应博士(右二)是化学家。长女吴婉先和次女吴婉莲均为理学硕士。三女吴婉明博士是放射科专家。

      再多八卦一下,在解放前,吴宪是很有钱的。当时他在北京的主的豪宅是桂公府(小桂子的鹿鼎公府?),保持原来的宫殿式样,金碧辉煌,厅堂中家具一律古式,美观而极不舒服。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花楼主

        来几张本人私藏的吴宪和吴瑞的照片捧场,网上多半是独一份儿的了。

        吴宪在办公室,年代不详。。。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全家合影两张,长子是吴瑞。下图中坐的老爷子是吴宪的父亲。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纽约,1955年3月,第一次中央研究院北美院士谈话会。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吴宪亲友在哈佛医学院的Folin-Wu报告厅合影,前排左一是吴瑞,右一不确定,应该是吴应,右二是吴瑞夫人。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家园 吴宪是吴清源的堂兄
      • 家园 吴瑞在国际也很有名气

        改革开放后,吴瑞牵线资助了一大批中国的生物学的科研工作者去美国访问,很多在美国的华人生物学家也得到过他的帮助,是个非常热心的爱国人士。

      • 家园 桂公府

        桂公府是慈禧二弟桂祥的宅子,现在改成饭馆了。

      • 家园 提吴宪就一定要提他的蛋白质变性理论

        吴宪在1931年提出的蛋白质变性的理论是分子生物物理学的研究历程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里程碑。这有点象遗传学家Mendel,文章发了很久以后,后人才意识到其重要性。

        相关的值得一提的是:吴宪在1931年的关于蛋白质变性的论文是用英文发表在《中国生理学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Physiology 5:321-344, 1931)上的。1995年,Advances in Protein Chemistry全文转载这篇论文(46:6-26, 1995),并配有John Edsall写的介绍。同一篇文章发表两回,其中相隔六十多年。牛不牛?

      • 家园 呵呵,炸了

        惊喜:所有在本帖先送花者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大笑!

        也驳斥了西方人诬蔑中华民族的生理结构只适于素食的谬论(我用事实驳斥了这一点

        吴宪这个名字比较熟悉,因为他实际是中国生物化学的开山祖。我们这边认为他主要是属于生物这个行当的。当然你们化学的借去宣传我们也不反对。

        经验不够,花先欠着

    • 家园 【原创】中国化学家轶事(四)张子高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张子高

      张子高颇值得一提。他是物理化学和中国化学史的专家,也是教育大师。他的学生有有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吴有训、延安自然科学院副院长(也是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恽子强、华东化工学院(华东理工大学)院长张江树、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严济慈、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所长吴学周、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赵忠尧、北京化学研究所所长柳大纲等,朱棣文的父亲也是他的学生,卢嘉锡院长只能说是徒孙辈的。他儿子张滂,也是院士(91年)。他和鲍林还是师兄弟,鲍林则是卢嘉锡的老师。

      张子高也曾到过西南联大,但没带多长时间就因妻子多病回了北平。当时赵承嘏也留在北平未去西南(因为曾任伪职,赵承嘏没当上48年的院士,萨本铁也是一样)。西南联大化学方面人还真不是太多。西南联大教员名单日本投降,他就在北平,到了清华大学接收委员会,就此到去世,老人家都在清华。先主持化学系,化学系被调整之后,张子高又主持建了化工系。

      张子高是古墨收藏家和鉴定大师,国内大概和他水平相当的只有三四个人。他自己也爱用毛笔,一生著述,多是小楷,去世后他的收藏捐给了故宫。

      他早年还差一点投到张之洞门下。但是因为一位矿业工程师把矿读成了“kuang”而没有读成“gong”(古音),而被张探花给拒之门外,一怒之下,他也不去了。

      他朋友很多,在MIT读书时,就认识了杨杏佛,赵元任、胡刚复等人。他还有个同学很厉害,是中共元老董必武,不过学习成绩不如董必武,董必武是第一名并选为“拔贡”(拔贡在科举时代是可以直接当官的,不当官以拔贡的成绩继续考下去也没什么问题)。他和陈毅早年也认识,1922年张子高担任过杜威的翻译,当时采访杜威的记者里面就有陈毅。他1959年入党,和当时颇多老右相去甚远(唐敖庆也在此前后入党)。1976年去世后,他交纳最后一次党费三万六千元(有过来人吗?大概合现在多少钱?)。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后排中间是张子高

      个人一点胡思乱想,他当年回北平目到底是什么?要知道当年严济慈离开北平,是他开着英国外交车辆送出来的,这一点没几个人能做到;于光远(前中宣部部长)的共党身份他也是很清楚,他曾经在和一位辅仁大学的数学家谈话时提到这一点,这位数学家曾是中共早期党员,后又退党,可惜没考证出来是哪一位,虽然早期共党人物中搞自然科学的本来就不多。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