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久公子谈货币(七) -- jugojl6

共:💬16 🌺129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久公子谈货币(七)

    再回过头来说财务盈利计算。有财务盈利才肯去干,这个是现代货币经济——由一群追逐货币的人合起来运转的社会的独特现象。这点特征可以衍生去一些疑问出来?

    比如,为什么每个人都看重赚钱,为什么很少有人愿意亏本?

    答案也很简单,亏亏亏,等到本都没掉的时候你这个经济实体就拿不出货币来参与经济产品流动了。所以,在这套货币驱动运转的社会里,每个人(可能除了现代货币创造机构的人之外)都盯着抓住进来的钱(grab the money in-flow),而竭力防止其流出(money out-flow)。

    有问题没有?可以说没有问题,因为这是每个现代经济人所演化出来的本能;也可以说有大问题,因为这等于是在为社会生产运转提供大动力的时候(追求货币),又安上了个厚厚的刹车橡皮(舍不得支出货币)。

    为什么,追求和支出,共同完成货币在社会中流动,实现带动生产和完成消费的整个流程。现在你为了自保或者自己膨胀、积累、囤积,只求进,不求出,怎么办?大油门和刹车一起踩,社会这个车辆必定磕磕碰碰,经济过热和经济过冷交替出现,原因何在?这就是最基本的根本原因。

    在这其中最重要的最根本的一块,就是对劳动阶层的支付。

    自从资本主义诞生以来,咱们这个社会就不再是人人各自为阵的小农社会——小农社会自给自足,可以脱离货币而生存,而是一个人雇佣人(或进化/异化成形形色色的法人雇佣自然人……blablabla)的上下游高度分工的社会。赚钱,逐利,主要指的是雇佣者,而不是被雇佣者。

    社会越复杂,每个在其间参与社会运转这出大游戏的棋子(主要是指雇佣者,因为他们是经济运行的决策人),就越难以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问题。为什么?因为他们看不到整部的经济大戏,他们只能关心自己的运转,自己的货币收支——而其中第一要事,就是要在这个流转游戏中,保持“手中有‘钱’,心里不慌”——虽然这“钱”有意义还是没有意义,仍然依靠于大社会是否继续生产产品。但是,小棋子是看不到这一点的。

    在这个社会里,对于劳动阶层,即被雇佣者的支付,在小棋子的微观视野和全社会的宏观视野里,是不相同的。

    在微观视野里,这系小棋子眼里的货币流出,是(财务)成本,是要竭力压缩的对象

    在宏观视野里,这个货币“流出”,只不过货币流动的一条分支而已,构成了整个货币循环的一部分,他所实现的,其实是产品流的分配(分配给被雇佣阶层的部分)。

    大家看出来了吧,笔者在这里谈的其实是个老问题,只不过用一个新眼光看老问题。

    如果任由微观的狭窄视野的思想横行,统治这个社会?也就是说这个社会缺乏统筹帷幄,放眼千里的政治家,这个社会会怎么样?

    一种情况,在平常的日子里,这个社会将贫富悬殊。

    在萧条的情况下,也就是说因为某种原因,货币周转放慢,企业发现收入变缓变少的情况下,这个社会将在这种狭隘视野的通知下沉沦上好长的时间而不能自拔?

    为什么?你微观个体为了应付危机,削减劳动阶层的收入,又把自己的过去的利润收入贮藏起来不愿意支出,那么社会的实际活跃的货币流通量剧减,生产出来的产品流必然销售不出去,或者卖不出合理价格,算一算亏本,于是再进一步削减支出,在进一步囤积货币,结果是情况越来越剧烈,最终陷入万劫不复之境地。直到所有物品的价格减低到极低的时候,囤积货币(记住哦,囤积起来的货币是不参与社会流通,不发挥其功能的)再次出动,迈出惊险的一跃——斗胆投资,方才重新启动社会向上运动恢复的车轮。

    在存在商业银行的现代社会里,上述过程还会更加加剧。

    这是什么社会?

    这是一个在刀锋上颠簸的社会,是一个空有巨大生产力,却不能给社会带来对应幸福的社会。

    美国19世纪末的几年里,大体就是这样的。当时的工人阶层,周薪是4美元。而大面额的纸币,却是上千美元,当然,这些纸币的使用者是一小撮人。

    所以,当年美国资本家福特,在这一点上来说就是伟大的,他在别人把这套现代社会特有的经济颠簸视为天命的时候,径直提出“我的公司,日薪5美元”。

    他很明白,自己的员工都买得起汽车的时候,自己才“赚钱”了。

    他也许明白,自己的赚钱,只有配合社会客观需要的货币流动才能实现。自己看到的“赚钱”,不过是社会货币流的一条支流。

    而他推出的分期付款,其实是误打误撞,正好符合了社会流动的客观需要。

    社会的客观需要是什么?是流动!是货币流和实物流的对流,实现生产和消费的过程。

    把购买汽车的条件,从一口气要求支付1300美元变成24个月每月支付80美元,是让可以实现的汽车产品流,不知道扩大了多少倍,因为能一口气拿出1300美元的人群显然比一个月能拿出80美元的人群小的多。

    消费者贷款并不是像今天人们看到的充满贪婪和罪恶,在运用得当的时候,他“顺应了历史潮流”。

    • 家园

      社会的客观需要是什么?是流动!是货币流和实物流的对流,实现生产和消费的过程。

      中国的问题也在于此,这个流动变成了中美之间的巨大贸易顺差,中国的企业不考虑工人的购买力问题,因为中国制造的产品本身就不是为了给中国的底层工人和农民消耗的。

      • 家园 也是内地市场的不完善问题

        一个是地区市场壁垒,到处是关卡,物流不畅。一个是企业的三角债,内需不方便。导致外贸反而顺畅些。

        当然内贸没出口退税,也是一个原因。

      • 家园 你说的对

        这形成了一个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

        你越不给他(底层)购买力,这个企业、社会就越有理由,或越有动力不为他(底层)生产。

    • 家园 【原创】久公子谈货币(八)

      所以,钱有意义吗?有意义,对于微观个体才有意义的;钱没意义吗?也确实没意义——从整个社会群体系统来说没意义。换句话说,微观的个体,企业、老板乃至于芸芸众生,被异化成守财奴,被异化到去崇拜货币这个自己弄出来的神,情有可原;

      但一个社会群体系统(的领导者,调控者)要是看不到他该看到的这点奥秘,那就糟糕了。

      现代社会里,人,要赚钱,公司,要赚钱,国家,要不要赚钱?赚什么钱?

      国家,是一个群体,在自己这个群体内部,自然有自己的货币在内部流通,在完成它客观上所能够完成的社会任务。而一国放眼周身海外,他为什么要钱?要什么钱?这种钱显然是国家之间的交易(很大部分是两国的微观私人之间的交易)可以接受的货币。这就是国际货币。

      在古代乃至近代,国际支付通用贵金属,则16世纪西班牙属地美洲的里亚尔银币可以熔化成中国的银锭或者波斯王国的银饼而直接化入社会成为无形,国家官吏倘若不征收关税,则手上不存在什么“外汇储备”。而现代货币制度中,(基础)货币起源于国家力量之创设,所以货币这个“人造的购买力概念”在穿越国界的时候,就会跟画皮里的妖精一样留下一层皮——这层皮,就是外汇储备,他换上一层新造的新皮,这就是新创造的国内货币。

      这层外汇储备用来干嘛的?正常的情况下,由于存在国际分工,或者一国要进口不能生产的物品,无论是上游的原材料还是下游的个别消费品,就必须进口,所以,和正常的企业中保留现金的本来面目一样,是为了应付国际收支使用的。

      但是,很显然,外汇储备对于一国来说,只能是应付国际收支的工具,而不是目的——这比企业要更进一步。企业求财等于是股东求财,看不到自己的生活其实是实物产品流,情有可原;一国如果把外汇储备当成目标,是完全的本末颠倒,对于本国国民活在世界上的意义的重大扭曲。

      挪威,是老天爷特别关照的一个国家。神说,要有油,于是挪威就有了北海石油。石油出口太多,进口货物花不了那么多美元,所以挪威积累了全世界最大的世界货币池——挪威国家养老基金(海外分部),遵照华尔街高级金融顾问的建议,该基金将自己手中的货币投入到美国等国的股市中,变成一个个闪动的数字符号,每天经历着浮盈或浮亏。

      太平日子过了十几年,突然有一天有个傻小子跳出来说:基金总经理先生,我国的这些外汇储备作为财务投资投在美国股市上,就是每年财务收益不错,又和俺们挪威渔民兄弟有什么关系呢?(且不说在最近的一年多里挪威各个海外基金损失惨重)

      “财务收益”,如果没有转化成实际的产品流为国民所享受,就没有任何意义。所以,挪威国家养老基金海外部是不穿衣服的皇帝。挪威的外汇储备,应当用来购买国外的设备,把它们年久失修的公路铁路好好改造一番。

      挪威,毕竟是可以小富即安,他的争论,只是是否把这些飞来横财真正化作他们生后上锦上添花而已。

      咱们中国,那可就是要命的事情了,因为,这涉及到这样一个充满着哲学味道的问题(不是俺故作深沉):

      我天朝13亿子民活在世界上的意义是什么?

      我天朝的总理作忧虑状,做出商人算账的姿态:啊,我们这个外汇储备啊,要实现保值增值啊,我们是成立了国家投资公司了啊,这个公司每个月要给我们财政部“支付利息”啊,我们财政部又要给央行的外管局“支付利息”啊,这个利息又是人民币计算啊,所以我们的国家外汇投资公司是必须要得到 5%(美元兑人民币贬值年速率)+3%至少8%的年收益才能保值,高于8%才能增值啊,怎么办啊,每天醒来都是这个数字在眼前晃动啊,好紧张啊,哇啦哇啦哇啦。

      吼吼,又是利息,又是保值增值。按照这位总理的思维,当年凯歌高奏的日本人可谓该死,他们的日元从1966年的360日元兑换1美元变成1982年的140日元兑换1美元(这段时期基本是日本产业帝国的辉煌建设时代),该国外汇储备的“巨亏”真是超过腰斩的程度,简直可以算“膝盖斩”。而印尼当年的大贬值真是一个好办法,一口气就贬值5倍,这样咱们的外汇储备资产就能瞬间增值5倍!所以日本60、70年代的首相都是民族大罪人,印尼的哈比比是大功臣!

      还有我朝部分爱国学者,也做忧国忧民状,天天大谈美元贬值欧元增值,一会说(外汇)资产(的人民币计价的)贬值是对人民的犯罪,一会儿又说这些资产进行货币的转换是不可行的,因为你手里的贮藏的外汇形态,极多美国国债,美国国债集中抛售会带动整体外汇储备mark to market价格的剧降。结论:咱中国人是天生贱命,天生就是被外国人绑架的料。

      很不客气地说:这总理和这些学者,都是知识上的糊涂虫,尽管他们可能的确发自内心的“忧国忧民”。

      一个国家的外汇储备经营是否得当,应当结合一国生活的根本目的来看,那就是,是否有利于本国生产产品流的稳定或稳步扩大增长,以及是否有利于让本国的国民享受到了日益丰富的产品流。

      如果一个国家,在前一段时间因为自己的企业对外销售产品,积累了不少外汇储备,弄出很大的一个美元贮存池子。过一段时间,等需要动用的时候,一些原材料价格不可逆的持续上升,而且未来没有可能下降,结果发生了国际普遍的通货膨胀。那么这个国家的外汇储备运作,从产品流的角度来说,的确是亏了,因为该国国民让出了很多的产品流,却没有在未来的产品流上得到应有的补偿——因为贮存的外汇库的购买力下降了。

      如果该世界货币来衡量的国际商品价格,时有涨落,那么就不可以说该国的外汇储备运作,到底是亏了还是“赚”了。只能是随风逐雨。

      如果一个国家的外汇储备,维持在一个相对于其经济体系运营所必需的规模上,那么应该说是服务了国家,名副其实的实现了其功能。

      如果一个国家的外汇储备,只是增多,而且是相对于其经济生产规模超速增大,那么这就仿佛一个商人一样,去极力的追逐货币,把这些追逐的货币,不是物尽其用,而是关起门来欣赏——不管是欣赏他那纸钞上的雕刻版本花纹,还是欣赏自己外管局管理系统上不断上升,不断闪烁的的外汇证券资产不断上升的总额数字。归于一句话:把手段当目的,变态。

      如果一个国家,并不需要海外的产品,或是通过海外控制的长期合约,已经保证了自己必需类的商品的未来供应流,甚至可以使用本国货币进行支付。那么,它过去储备下来的外汇储备,无论是什么样的形式,就是飞回湮灭,也无伤大雅。当然,如果能够利用这些外汇储备所仍然具有的国际支付手段的功能角色,创立境外的与本国连接的经济生产分部,建立以本国为核心的经济生产体系,为本国与所涉及的国家的人民带来更丰富的产品流,那自然是多多益善。

      因为,要紧的是产品流的供应和分配,而不是那些财务数字。

      • 家园 说得不错,上花
      • 家园 送花

        总理那么说应该是种策略,那些学者很多是书念傻了。

      • 家园 【原创】久公子谈货币(九)

        道理是简单的道理,一个企业追逐货币,正常;一个国家(主要指大国)追逐外币,失常。

        但是要把失常的国家拧成正常,也不太容易。

        为什么?

        因为国家是由企业、个人组成的。貌似正常的企业和个人,组成国家起来就可能失常。

        作为微观个体的企业个人,他们只知道赚钱——所以赚国内钱和赚外国钱是一样的(尽管从根本上来说,出口外币利润兑换得到的本币,其实最后本质来源于央行新造的货币)。如果这些国内企业老板发现国外的钱“更好赚”,他们就会把产品销往国外而不是国内,尽管从物质意义上来说,销往国内是完成国内的产品生产和分配,对本国国民更有意义。

        这就是市场购买的竞争。竞争,无处不在,时时刻刻可能会破坏你宏观的意图,政治家如果明大局,那么他真正要动手来对付的,就是这看不见的手——竞争;以诱导化这股力量于无形并加以利用,此大智慧也。

        下面谈到货币来源、注入等问题的时候,竞争这个小怪物又会跳出来捣乱。

        像中国目前的这种情况,就是非常典型的微观个体动机主导了国家走向的局面,面对美国的货币制造机器(主要是私人贷款货币扩张)不断输出商品,再加上相互之间的竞争,陷入陷阱而不可自拔。而整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定位,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19世纪时候的美国,“妈妈,为什么没有煤”,“孩子,有煤,但我们买不起,所以他们要拿去铺路”。

        19世纪末的俄罗斯,“大人,我饿得要死,每天只有那么一块黑面包”,伏尔加河畔的纤夫说。“你们拉的船是去哪里的”,“是咱伏尔加出产的小麦,卖往英国……”。“你们怎么不自己吃呢?”“老爷,说得轻巧,哪里有钱来买啊?”

        一百年后,21世纪初的中国的电子、玩具、服装,再重新上演类似的一幕。

        所以,当外来危机起爆,外来货币流的源头发生断裂的时候,这种走错了道路的国家,尤其是大国,顷刻间就陷入了“困境”。

        其实这个困境,从根本上说,是很好治愈的,因为,充裕的生产能力,是一国经济的根本和必要条件,剩下的问题,无非是购买力的创造、分配问题。

        那么这个国家的货币流和产品流的流转运行,当务之急,就是在国内多创造一块货币来,取代过去国外注入国内的外币流的地位。

        这就有赖于财政部和中央银行的同志们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的同志们愁眉苦脸:钱从何来?

        丫的,真该闪俩耳光,钱从哪里来?钱是你自己造出来的!

        财政部和中央银行的人真正应该考量的,不是钱的来源,而是钱注入社会的具体方式,包括

        用何种方式注入最能稳定行业生产。(避免出现哄抬物价)

        在注入过程中如何避免实物产品流的浪费使用。(避免无意义工程,避免贪污)

        为了给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的同志们指点迷津,我们不得不进入第二节: 钱从哪里来的。这又是一个大课题,喝口水解渴先。

        • 家园 打住,静一下心

          笔走龙蛇,心意畅快;也正是失于轻浮的时候。上文有几个文字,似乎已有些轻浮了。

          外汇贮备的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在处理问题时,有不同的立足点和解决途径。仅仅凭借经济一角去针砭,有失于“远大深邃”。

        • 家园 好文章

          送宝贝!

          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原创】久公子谈货币(十)

          喝完水,接着得谈一个必须涉及的概念。

          这就是“流”和“存量”的概念的区别。

          为什么叫“消费物品流”?就是过去的生产的基本在当期消费掉,今天生产的在今天消费掉(当然啦,这只是个简化的比方,肯定有耐用品的使用期限是跨期的,凡是跨期的耐用消费品或机器品,就会在形成一个池子,一个存量。这就是生产流量和积累保持的存量 这两个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不过,存量还有另外一个概念,如下)。

          货币存量不是一个流量概念,而是一个存量概念,只不过其流动带来的每一段时期内的商品购买能力,是一个流量的概念。

          在这个话题上,可以岔入一个例子,那就是养老金的概念。

          养老金体系什么时候没问题,什么时候有问题?这个概念挺大,但咱今天抛开财务支付的细节,谈谈一个从及其基本的宏观一眼就能看出来的大问题,大基础,讨论的大前提,那就是:

          养老金问题,不仅仅是财务问题,而且和生产能力连接在一起。

          假设可使用的构成产品购买力的货币量如果不变或增加,但一个国家社会的生产能力因为老年化而萎缩,那么就算你财务上养老金充足(比如,老年化国家日本,其国民养老金投资于本国的股市,且从帐面上来看十分成功,财务运转完全没有问题),货币按照年轻时候定下的合同足额发放,但由于生产力不足,你拿到了钱的老年人也要面对物价上涨而忍饥受冻的命运。其实一个封闭的经济体的养老问题,说到底,要先服从于生产能力的根本性问题,然后才是养老金的支付问题,是否财务上亏空的问题。

          像这种问题怎么办?两个思路,一个是老老实实进行技术革新,让更少的年轻人能具有更高的生产力养活更多的老年人,另一个就是进行“诓骗”,让自己的这个钱变成国际大家庭愿意接受的支付手段,让其他国家接受咱这个未来不能兑现产品的“钱”,用其他国家的年轻人来养活本国的老年人,自己的社会变成寄生于其他社会之上的社会。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养老金的保值增值,只是财务上的分配问题(谁的养老金帐户亏了,谁的养老金帐户赚了等等),从根本上来说,还要服从社会生产力的条件,如果解决了社会生产力问题,那么剩下来的无非只是分配调节,则大可运用货币搬移大法(下面谈货币来源会谈),如果社会生产力问题--产品来源没有解决,那么就会发现,无论财务运作上再怎么漂亮,养老金的帐面数字再怎么运作完美,等到真的要进入流通花费的时候,老人才发现自己被“骗”了几十年。

          另一个是由“流”的概念引出来的一个也重要也不重要的问题。上面说“物品流”、“产品流”的时候,会提到“过去的生产的基本在当期消费掉,今天生产的在今天消费掉。”有人会提出不同意见:谁说当期产品就要在当期消费掉的?

          的确,任何产品都有一个保质期、使用期的概念,这个期限,可以很短,也可以很长,甚至可以到无穷长。是一个连续的光谱。

          生鲜鱼肉,保质期很短,购买者如果不消费,就会白白浪费,所以高度符合“产品流”的概念;

          家电汽车,有一定的使用期、折旧期,属于耐用品,比较符合“产品流”的概念,但有一个“社会存量”的对应概念;

          以上基本属于“流量性物品”

          房屋不动产,有相当长的使用期,几乎等于人的一生;

          珍奇古玩,金银珠宝,对他们使用期估计不太使用了,可能有保存期的问题,或者保存期无穷长

          ……

          股票债券、大宗商品合约,这些抽象成概念的东西,是永久性的(或不可“消耗”的),是真正意义上的保存期无穷长。

          流量型物品和存量型物品的一大区别,是在于存量型物品的买主,可以将其二次转卖,该物品可在社会中不限次数的不断转手而不耗损。而流量性物品,除了商业领域内的零售业以外,比较少出现这种情况,且其购买的目的,基本都是为了商品本身的使用。

          于是,存量型物品和货币(尤其是贮藏起来暂不流通的货币)具有了一个共同的类似性质,这就是“价值贮藏”的功能。

          事实上,人们通常所受的“财富”的概念,就是价值贮藏功能。

          “财富”,和其子集——货币一样,是个人的宝贝,却是社会的负担,因为它依赖于社会提供产品流,才能让自己变得有意义。

          货币,要经过“货币——>日用产品”这一道转换,才能实现其社会意义:完成供消费供使用的产品的分配功能。

          财富,则要多一关,经过“财富(存量型物品)——>货币——>日用产品”这两道转换,才能实现。且一般来说,财富转换成货币这一步,对于个人来讲,往往是一个如同冰山逐渐融化的过程,逐步甩卖,得到货币流用于支付生活所需。在这个过程中,是否有足够的货币来接“存量性物品”这个大盘,是一个关键问题。

          存量型物品的这个特性,使得他很容易造成社会的幻像。那就是因为人们习惯于“mark to market”,结果这种存量型物品的买卖造就的成交货币价格,就仿佛成了这些物品的时价,结果就导致这些财富物品价格的剧烈升降,仿佛人们仅仅通过买卖物品就能够“创造”或者“消灭”一大堆“货币值”出来。其实这些忽然爆发忽然蒸发的货币值,都是虚幻之物。今天“虚拟经济”和“实物经济”似乎成了一些很时髦的词语,然而很少人严格的对这两个东西作出定义,其实,货币本身也是“虚幻之物”,“人造概念”。从上述角度,似乎比较容易作出一个定义,那就是,凡是带动、牵涉了产品流的货币流动,即为实体经济,凡是不牵涉产品流,纯粹在存量型物品的买卖里滚动的那些买卖行为,就是虚拟经济。给虚拟物品定价的一些流行共识,如股票的折现定价法DCF等,扣除其可能涉及的公司治理含义(如大量收购以获取控股权干涉经营管理,或者享受红利)以外,其实只不过是给这些存量型物品的价格评估提供一个“借口”而已。

          所以存量型物品,其实和某些不参与流通的沉睡型货币一样,只是一个潜在购买力的角色,是社会在进行产品流转和货币流转的过程中悬在社会上的一个潜在的购买力包袱。这个悬挂包袱的游戏能否玩下去,决定于这些“财富物品”的拥有者决定要参与产品流购买的时候,是否有足够的货币来行使中间流动的功能,具体说来,就是有没有新的这些“财富物品”的买家,如果没有,那么这个世界上的财富“总量”,很可能就会掉下去一大截——仅仅因为无人喝彩无人接盘的原因。

          • 家园 花枝招展!

            养老金和生产力的关系,您点到一个重点。

            其实还是一个生产和分配的问题。

            请教:

            凡是带动、牵涉了产品流的货币流动,即为实体经济

            服务,至少部分的服务应该也是要算实体经济的。

            • 家园 你的补充是对的

              很多服务当然是我们社会不可缺少的。

              呵呵。

              我举出一些极端例子,只不过是要点出GDP观点的一些局限性,即它把本质上绕弯子的服务和有用的服务混在了一起。

              或者说,服务有有用服务、没有什么用但有分配功能的服务,以及纯粹绕弯子、寄生性的服务三种。您说的是第一种,我则谈到了后两种。

          • 家园 你这喝水的速度真快,花个
          • 家园 【原创】久公子谈货币(十一)

            宋鸿兵等人提出来一个观点,即有人赚钱就一定要有人赔钱。他根据这个观点认为:现在这个危机,欧洲的银行们亏钱,亚洲主权基金亏钱,日本亏钱,美国的大部分对冲基金也输得裤子快掉了,那么谁赚钱呢?于是宋先生指出:一定有一个看不见的幕后黑手,在“大赚钱”!

            这个观点对不对?他为什么会提出来这种观点?

            还是要结合普通的流量性物品的经济和存量性质物品的区别来谈。

            就普通的产品生产-消费而言,认为“有人赚钱一定要有人赔钱”这种0和博弈的观点是非常可笑的。人类社会运转了这么久,欺骗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些偶然性事件。正常的企业盈利当然并不来自于对他人的欺骗。如上面所提到的,企业表现出来的货币利润只不过是流转到他手上的那份用于购买它所对应的产品份额的购买力符号,有人赚,但并不对应有人“亏”。劳动者打工(卖服务)赚钱和企业卖产品服务赚钱,只不过是货币流动过程中站在流入方看到的现象。

            什么样的情况下才可能出现有赚必有赔得情况?在很多金融高手交易员的术语里,经常提到“对手方”(counter party)这个概念。经常提到我方赚钱,则对手方面赔钱。这个看法也是不完全正确的。的确,这些交易员们交易的当然都是存量性物品如证券、大宗商品之类,换手的只不过是直观意义上的货币,买方付出了货币,但得到了存量性的物品,这个过程可说不上是他赔钱。事实上,这种交易完全可以凭空创造出价值符号出来,即货币是一种基本的价值符号,这些交易中转手的财富品本身也是标记着一些数值的价值符号,只要mark to market这种通行的游戏规则,把在其中流动的基本(直观)货币和证券们放到一起,就可以看到这些价值符号的瞬间“创造”(如果买来卖去不断按越来越高的价格换手),同理,也可能看到这些价值符号的瞬间“蒸发”。

            所以认为存量性物品的交易会是0和博弈的游戏的指责要想成立,需要特有所指。在下面这种情况下这就是成立的:一个财富性物品(比如股票)在转手交易过程中,先以高价交易A卖给B,再以落回原价的水平A从B处买回来。则按照原初货币的角度,的确,只发生了净转移。因为财富品的价格(价值符号数量)先涨后落,没有变化。社会所有财富品(货币加上存量性物品)的货币所值数量没有变化,则有赚必有赔。

            但是如果转手的财富品的成交价格没有跌落,那么尽管发生了交易,那么社会总财富的所标记的货币值数量的确在增加——当然也许这个是一个泡沫(所以泡沫一词都是特指成交发生的价格高的不合常理,尤其在这个成交的转手物品是为了再次转卖时成立,有的经济学家不承认泡沫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比如张五常,加伯等人,认为成交即合理,其实也是没有看到再转卖这个特点)。在名义货币价值值仍然增加的同时(当然也许这是泡沫的“上升期、上半场”),你就不能说有人赚。事实上是卖掉的人是赚了,而接盘的人呢?不知道,不清楚,至少现在没赔也没赚。

            当然,财富品的价格,总是波动不断,所以很难看清楚货币是如何“净转移”的,整个过程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游戏,货币入手又流走,在任何一个时刻很难去严格界定你在这个参与的买卖游戏中“是赚还是赔”。只能得到一个大的趋势性概念:如果一个股神高手,年年都可以从中将不少账面收益变现落袋为安,并以此带来消费流满足自己吃香喝辣的腐朽生活,那么这个人肯定是没白活,靠股市过活,值了。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到,必须有一种基本性的直观货币,用于个人手中这些财富品/存量品的“变现”,完成财富品从一个人转移到另外一个人手里的过程。那么这个“基本性的直观货币”是什么呢?他就是流动在社会货币中流窜在存量品当中起交易媒介作用的那群货币

            (当然,财富品存量品,从功能上来说,可以视为具有价值贮藏功能的“半货币”,或者说通常意义上的货币,如果长久不用,不流通,只起到价值贮藏的功能,那么和这些财富品是没有什么区别的。这也是为什么有些流行的财务学书籍,喜欢把长期存款和股票、债券、古董并列为“投资产品”的原因。小小的区别无非是长期存款可以直接变成具有可流动性的日常“完全职能”货币——具有流通性,中间不需要经过倒手,而其他的财富品、证券,需要依靠 其他的日常货币变现倒手才可以变成货币。笔者我倒是有一个比喻,不知道读者是否有银行界的朋友,如果有一定了解准备金这个概念,那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流窜的货币就起到一种社会准备金的功能-- 也就是说,存款数字和现钞准备金之间的关系,就类似于财富品和这些买卖财富品的货币之间的上下级关系)

            那么这群流窜在财富品之间的货币,本身还可能是“虚增出来的”、“凭空造出来的”。很抱歉,这里还没有提到社会的货币的多层次结构,换句话说,写了这么多到这里,货币怎么生出来的还只字未提。只能这样先预告一下:

            用于存量物品交易转手的货币很可能是通过贷款/存款这种模式制造出来的,从整体上来看,“凭空造出来的”;

            而用直接融资来代替间接融资,换句话说,创造出一大堆可交易的存量性物品(股票、债券)之后,很容易倾向于创造出与实际生产不相称也不需要的过量信贷带来的过量货币;而很遗憾,这些信贷往往是最后要违约default的。

            所以,泡沫有双层放大:

            1 用信贷方法去创造出巨量的货币,并将这些货币投入到存量性物品即财富品的转手交易中

            2 财富品的市场价值——财富的货币值在这些货币中实现了巨量的膨胀。

            这就是过去十几年这个世界“全球化”过程中的其中一个重要故事。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