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都是传奇(电视有感)央视10台 探索*发现 -- dafemren2

共:💬3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都是传奇(电视有感)央视10台 探索*发现

    作者: 箱子鱼

    这个周末的上午,刚下了场大雨,温润的空气被风吹进屋子,我突然难得的觉得空闲起来,打开电视,翻看了一场场传奇。

    最先的一个节目应该是探索*发现,我是从中段开始看的,女主持是不是叫芳菲我不大记得了,不过一直不太喜欢她,提问太过浅显(废话居多 ),大多数的时候叫来宾莫名其妙的不知如何对应。好在并非严格意义上的防谈节目,她亦不过是照着稿子念来着,便不予苛求。来宾叫周一兵,以前也曾看过他的其它节目,谈吐不错,人也长的斯文,眼睛里是淡淡而执着的态度。麦色的皮肤正好告诉我们他曾走过好些个美妙的地方。

    讲的是黄龙,美丽的黄龙,我虽不曾去过,也要为这美丽而先赞叹两声。前面的错过了,只听周讲到,他去黄龙纯属偶然,那时黄龙九寨尚未开发,他一个人去九寨玩,指望着伐木的车子经过,把他捎上带回四川,才能坐车回北京。很巧的事,他遇到了一个叫桑旦嘉措的藏族采药人(多么美妙的职业呀),桑旦嘉措告诉周,他要去一个叫黄龙的地方采雪茶,那地方比这里更美。周一宾讲到这里,镜头给了他一个特写,他的眼中亮起了兴奋的光彩,他说:“黄龙这个名字,第一次进入我的心中。”于是,两人结伴,开始艰苦的行程,一路上翻山越岭自不必说,终于,“翻过一个山头,我呆住了,大大小小的池子和绿色兰色的池水,池子周围是数十米高的杉树,还有两三米高的杜鹃树,我们到的时候,杜鹃花期已经过了,然而树上却留着残红,那么静,那么静的。”镜头一直对着周一宾,描述这段风景的时候,他的手也随之舞动起来,他说树上的残红,手就不由自主的向上伸,好象要指给大家看一样,然后说到静的时候,他又好象沉静了下来,恢复了平常态。是怎么样的人间胜景才能叫一个人在多年以后回想起来,仍不住的心动?又或者是那一种静,就好象一片树叶一样,正好落在你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叫你永远难忘,男儿亦如此。(我突然想到若干年前看圣斗士,紫龙和人决斗,对手的心脏上就恰恰落了片叶子,传奇呀)两人一边走,一边各司其事,周一边看风景,一边和桑旦嘉措闲聊,估计顺便也见识了N种草药。穿过冷杉林,来到苔藓地带,才能找到桑要找的雪茶,据说那是一种小的要命的草药,桑就一直兴奋的趴在地上采药,周起先很有兴趣,渐渐的乏了,便起来理理身子,“然而不经意的回头,又叫我惊呆,我的目光穿过杉林,远远的望过去,那就是一条黄龙。阳光下池水是金灿灿的,每一个池子就好象是他的一片大鳞,天上有云,太阳一会儿被遮住,一会儿跑出来,就好象龙在游动。”周一宾声调抬高,语气兴奋,一切都栩栩如生。我在电视机外被他感染,脑中一片金光,随着他一起兴奋,能够在这样的纵深的距离之后看到的美景,怕是如今的游客再不能看见的了。“它是一条龙,头钻进山中,尾巴还在外面摆动着!”

    主持人问他,你在那住了几天,周说两天,他们就住在杉树林里,周有些情不自禁的笑起来,于是说了段插曲:藏族同胞桑旦嘉措晚上睡觉是蹲着睡的,他也试了试,可是腿脚麻痹,站起来还头昏眼花,于是摸黑拣了些灌木枝铺在地上。周有个美军打朝鲜时候的睡袋,鹅黄色的羽绒睡袋,桑旦嘉措看见之后羡慕的不行,周说,桑旦有一半康巴人的血统,眼睛好像牦牛一样清澈,又圆又大。我听到这句的时候吓了大跳,像牦牛那样的形容果然闻所未闻,然而周的眼中是赞许,是对当年的同伴美好回忆,于是我相信,我未曾见过的牦牛是个无与伦比的好东西。“他的眼睛看着我,全是真诚,只是看到我的睡袋的时候,有些小贪婪。”第二天,有雪鸡之类的,咕噜咕噜的把他们叫醒,桑旦嘉措看到周的时候,吓的好象见了鬼一样,往后跑了数步才停下来,开始大笑,原来,周拣来的树枝是杜鹃花的枝子,残花满枝头,染的他的睡袋,脸,全都变成了红的。这……不是传奇就是童话,听的我美妙的不行,颇高大麦黑的男子滑稽成这般,不成了杜鹃花王子?两人继续旅程,黄龙那时人烟渺茫,周略略提到他们在即将出来的时候,遇见一个喇嘛,同他一起又住了三天。只是还有什么有趣的事便不得而知了。

    黄龙属于喀斯特地貌,却又不同与云南石林那样的喀斯特。石林是由于大水千百年间,快速的不间断的冲刷一整块石头而形成的。黄龙的这些孕育五彩缤纷池水的池子是山上的水缓慢的流向石头,然后又从这些石头中涌出来,好象泉眼涌出涓涓细水一般的侵蚀石头。钙质因为水的缓慢不曾被带走,积压在四周,慢慢形成了现在的规模。所以黄龙的那许多池子又叫“钙华池”。池中有一座小石塔,塔身古朴自然,颇得明代时风味,再听介绍果不其然。但塔座已被钙华,塔如生根在石上一般。研究人员经过推算,得到每年钙华3MM的数据,也就是说,黄龙是活着的,它每年都在生长,亘古不变。然而池中的水又为什么是五彩的呢?云南的白水池与其地貌十分相似,却只得白色的水不停流过,黄龙何以有天之骄子般的运气?周一宾说,黄龙有山,有树,“有很多树的枝桠就这么伸在池子里,”说着,他不由自主的做了个微微倾身的动作,手往低处伸,“深绿的,淡绿的,黄色的。”钙华的过程中,微观世界彼此的结合,造就了美妙的颜色。我听着听着就觉得到处充满着灵性,树是灵的,水是灵的,它们懂得如何造势,如何瑰丽,如何各取所需,并不为人类所动,完全是它们自己的审美,自己千百年的习惯。

    电视转而介绍黄龙所在的松潘古镇,那是四川/甘肃的交界地,是巨大的贸易港口,游牧民族和汉族在这里交换物资,也在这里开始融合。于是,提到了一个词“白马藏族”。周一宾介绍说:藏族也分很多种,一种叫‘康’,指的是以西昌为中心,以及四川周围散乱的藏族;一种是‘卫’,指拉萨那里分布的藏族;还有一种是‘藏’,指日喀则周围所分布的藏族。而“白马藏族”原本并不属于藏族,而是属于羌,羌在与汉人,藏人的融合中,被藏人藏化的那部分族群,就成了现在的白马藏族,又叫康巴。原来那个采药人不光职业理想,还是个混血儿呀!至于为什么要叫白马藏族,电视里没做介绍,自己隐隐的却觉得白马和藏族这两个词委实联系不到一起,读起来很有些刻意的样子,是不是正说明了这部分羌人依旧要让自己的子孙记得久远前的归依呢?电视最后提到一笔:羌,那些坚持着,很少的一部分,没有被汉化也没有被藏化的人,依旧叫自己羌人,住在松潘极其周围,默默的繁衍羌的后代。

    一直到节目结束,我都在想,干吗找周一宾做来宾,莫非是因为他的这个偶遇,使黄龙把它原始的美毫不娇作的展现给一个城市中而来的人。从而一步步成为今天开放旅游景点,成为更多人心中抹不掉的画面,成为我们的文化遗产?如果是这样,或者即便是只有丁点与他有关的话,我都要对他表示感谢。还有那个叫桑旦嘉措的采药人。感谢制作节目的工作人员。

    (坑,记性不好,回忆真累,下午晚上都有事,下面的内容明天补吧!)

     你是柳梦梅,你是杜丽娘 

    夜夜夜夜

    补充日期: 2004-07-03 18:28:45

    这档节目连着刚才的“黄龙”那档,中间有1分钟的预告时间,名字大概是叫‘修复千年的文明碎片’吧。国家图书馆有个很大的“地宫”――善本库,三道铁门把守,防潮,防盗,防辐射。只因无数的珍贵的古籍善本藏于其中,但这个节目要讲的是,很少的一群人,默默的修复历史的故事。

    每每提到地宫,我就十分敏感的想到珍宝累累,然而在地宫里工作着的人,就是把溃烂斑斑的珍宝以最好的,最真实的面貌重新带回来的人。《文苑英华》是宋太祖令人编写的一套优秀诗文作品选,收集详尽:上自南朝梁代,下至五代,共计1000卷,其中唐人作品居多,占十之八九。宋太祖或许没有想到,他的这个行为,为后世提供了多么完善的精神食粮,今天的《唐诗三百首》便是从此处取经而来。《文》由中华书局出版至今已有三版,依据的是明代的影印版本,那么原本又在哪里呢?它们是否历尽千年已不复存在了?纸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载体,却也是最容易被消灭怠尽的。今天,在善本库里修复的就是十三本宋代刊刻的《文苑英华》。

    先来说说这十三本宋代刊刻的《文》是如何流传至今?1000卷,10卷为一册,也要得100册,藏于皇宫之中,又是如何流落民间?南宋其间出一人物,状元出身,又做宰相:周必大。告老还乡前,不知历经何等历史故事,电视不表,我等可充分想象成又一传奇,带着这100册原本回到故里吉安县,用最好的纸,最高超的刊刻印刷技术,最灵巧的工匠,数载春秋,将这一套书完整印刷出来,留予后人。

    修复人员是个四十来岁的男子,腼腆,身穿藏青色的大褂,神情严肃的把十三本古籍取出见天日,每一本都破败的不成模样,明黄的书皮或残缺或掉落,还有被书虫蛀咬的千疮百孔。修复人员先一页页的翻看检查,每看一页,那一页纸便随之脱离书体。“我们先修复一本,看看效果如何,再修复其它的,我们要把它做旧如旧。”修复人员面对镜头有些拘谨,说完便赶忙做手中事,镜头切换,一个穿着中装的老先生坐在藤椅上,面露和善却有种耿直的情绪在其中。没有拍到采访的记者,也没有打字幕,黑色的背景前显得特别孤单的一个人,孤军奋斗,我突然就想到这个词。他应该是修复工作的前辈,“所谓修复,要么做旧如旧,要么做旧如新,但是,对与做旧如旧的观点,业内持不同看法的人很多。”语气中有担忧,更多的是不认同,果然“我看过一个博物馆做古画修复,残破的很,结果修复出来以后,所以原来没有了的地方,画师都帮它一笔笔的补了上去,很好看,可是……”我觉得老先生想说‘很糟糕’这几个字,却还是没有说,“可是,如果以后的文物工作者对照着你修复的地方,修复的笔画来鉴定,参考,会是什么结果?”老先生语气提高,脸色红涨,“所谓做旧如旧,‘旧’是现在的旧,不是古代的旧。”我为老先生鼓掌,一直以来,我也对把破损文物失去的部分在文物修复的时候重新人为的加载上去而感到反感,如果这样,需要这样的‘完整’的话,不如仿制一个用于公共展览。文物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所处的历史年代,社会、文化意义,还在于它在成百上千年的流传过程中的经历,沧桑,代表着的时间的轨迹。

    镜头转回修复人员,他在做书籍纸张的剥离工作,用毛笔蘸着清水仔细的刷页与页之间粘合的部位,目的是为了软化残留的糨糊,把每一页独立出来,清理干净。在刷的过程中,修复人员发现这本书曾经被人修复过,书中有补纸的痕迹,并小心翼翼的把一小片补上的纸钳起来,放到一旁,“现在,我们也不能弄清楚到底是什么时候被人修补过的。”他停下来说,流露出惋惜,不知道是不是在想,很久以前,也有位和我一样的人,慢慢的打开它,花尽心思的修补它。穿越时空的两双手,该是如何的心灵相通?写出来,会是一个好好聊斋传奇。书页已经摞好,接着要选纸,把书页上的洞给补上,于是另一个修复人员抱来一大包古纸,形状统统没有规则,有的上面还写了一两个字,“我们要找和它差不多厚的纸,不然粘了以后,书的厚度发生变化,就改变了文物本来的样貌了。”说完,他们把纸的一角放进一个显微镜一样的仪器中,夹子一夹,立刻算出纸的厚薄。不停的试,直到找出满意的一张。然后就是染色,用天然的染料――橡果的壳,把橡果的壳放进水中煮,待水煮出了颜色,就把纸泡在其中,让它浸色,变成和书中的纸页一样的颜色。我以为,这倒工序看似简单,其实最为复杂,每次染色的纸质不同,所以染料的多少,水温的的高低都是极考验人的。(我记得以前生物课做过一个DIY,把树叶煮软了,剥去它表面的肉质,只余经脉,放进颜料调好的水里煮,每每要做多次才能得到一个面相完好,染色均匀的叶脉书签。)纸备好了,便要修补书页了,遇到残洞便仔细补上,文字缺少的,不添不画,依旧空白,正是“做旧如旧”。修复人员突然发现一粒小纸片,纸片有上两个残缺的笔画,便一页页的寻找,终于找到丢失了两笔的‘也’字,细心粘上。万事俱全,最后要装帧成原先的模样,这时,电视里便介绍了这种名叫“蝴蝶装”的装帧方法。宋代最盛,只因一个刻板印成一页,每页向内折叠,书口与书口相粘,看书时,每翻一页,好似蝴蝶展翅,并且不需用线装订,只用糨糊。此时,镜头给了书一个特写,每一页的上下左右都留了很宽的白,只在中央有文字。遂有字幕打出,大意是说:即便虫蛀,也在边缘,不至于损坏书中内容。实为大妙。于是所有的纸页被整齐的粘在一起,书籍处涂了糨糊,放进修复好的书壳中,按紧,丝毫不差。书壳已被加固,封面上的虫眼痕迹仍见斑驳,书却宛若新生。

    镜头游走到对面的一位女修复人员那里,她皮肤很白,于是和她手中黑黑的卷轴成了鲜明对比。介绍说,她手中的卷轴是《敦煌遗书》,眼馋的我口水直流。我们国家如今只有14000多册残卷,而45000卷被流散在日本,法国,英国等地。镜头又切换到那位老先生那,提到《敦》他很激动,他说到《敦》的保护工作,“英国人很重视,他们保护的也很积极,他们用一种网,很薄的网,或者一面,或者两面的把卷轴夹起来,卷起来。”其用途当然是防止进一步脱落遗失。“但是,网有化学成分,它会老化,卷轴卷起来以后,老化了就打不开了。”老先生痛心疾首,“后来,他们干脆就把它粘在一张纸上,是洋纸,比较硬,托的住的纸……”我看到老先生鼻头红红,他说不下去了,几次想要开口又合上,他的眼镜反光的很厉害,但我知道他已落了泪。然后他欠了身,很有礼貌的说:“对不起。”下面一段镜头应该是几分钟以后的事了,老先生可以任着心疼接着说话了,“要知道,这卷轴有的是两面都有文字的,他们把它给粘上以后,我们就再也看不到反面的内容了。如果我们想量纸的厚度,也无法实现了……”再不用他去设想,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想像,这样修复的结果,损失是永难弥补的。镜头重新回到女修复人员那里,她给我们展示了一轴日本修复好了的《敦煌遗书》:那是用中国的装裱技术重新装裱了的卷轴,颜色经过修复,光亮的好象绸缎,却很刺眼,像赝品。接着,她把手中原来的那卷黑黑的《敦煌遗书》也打了开来,虽然有些残破,可是历史的味道却在打开的一瞬间冲到眼前。镜头前这两卷一上一下的进行对比,告诉我们所谓修复,倘不能真的做到做旧如旧,真是大大的祸害。

    节目在不经易的时候噶然而止,只留下一段使不上力的旁白:善本库里有着成千本需要修复的图书,然而从事古籍修复的人员不过10人,他们没有一人是科班出身……有些博物馆甚至没有从事修复的人员。好吧,让我记住他们,纵然不能记住他们的脸,也要记得他们如同精灵一般的手。还有那位可敬的老先生。

    • 家园 这三篇文章真好,很喜欢。作者不知道是什么样人?

      雪茶我买过,比较清淡,倒没觉得怎么。

      黄龙确实美,如果说九寨沟还有黄石可以比的话,黄龙我到现在还没看到类似的。

    • 家园 都是传奇-----一个家族的传奇――样式雷

      作者: 箱子鱼

      刚巧吃饭的时候,居然放了重播,趁机好好整理了下我早上已经看的七荤八素的脑袋,希望可以把这个故事说明白。说一个人的故事不太难,说一群人的故事也不太难,但是,说一个家族的变迁,在没有影象的深化下,在旁支散乱的背景里,我惟恐不能。这是三个节目里构件最繁复,跨越最大的一档,每个人物出现的都恰到好处,承前启后。然而每人分得的短短几分钟的出场里,能说的实在有限。这不是故事,是一个传奇。

      是一个家族的传奇――样式雷。

      学建筑的朋友或者知道这个名字,它沉重的要命,它是一个家族的代号。‘雷’是这个家族的姓,‘样式’在古代即指建筑,‘样式房’是古代专门负责建造皇家建筑的建筑设计机构。‘样式房’掌管相当于现在的国家总设计师。雷家从清朝开始,每一代都有子孙在样式房担任工作,其间主持掌理样式房长达290年,他们设计了包括故宫、颐和园、圆明园、天坛、北海、清东陵、清西陵、恭王府等无数我们已听的闻名遐迩的建筑。他们设计的建筑的1/5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他们留存的数千张设计图纸更是震惊世界,它彻底改变了国外一直认为中国古代没有设计的观念……民国的鬼市,掠夺者把他们从圆明园里豪抢来的大量文献珍宝拿来贩卖,样式雷的设计图纸第一次出现在市面上,就在很多外国人竟相收藏图纸的同时,两个中国的年轻人――朱启钤和梁思成也开始积极筹备收集图纸的工作,这个家族的历史,满清皇朝的建筑思想悄悄的向我们打开了门。

      主持人叫苏扬,其貌不扬的一个男子,宽脸塌鼻头,不大的眼睛中却闪动着谦和,也很憨厚。节目中我注意到他的一个动作,他给对方添茶,是功夫茶的那种小杯子,添好茶,他把茶壶放在面前,轻轻的转了个个,让壶嘴对着自己。我不知道这是怎么样的一种礼节,然而却在这档节目里对他颇有好感。对方是天津大学的教授,矍铄健谈的老先生:王其亨,天蓝色的衬衫越发显得他的年轻。他们开始聊,我开始听并记住。

      雷家祖籍江西,明末清初举家迁至南京,三番平定后又到了北京,居海淀,槐树街,后入内务府包衣旗。康熙二十二年中叶,雷发达,雷发宣两兄弟入样式房做事,‘样式雷’的历史已然打开。民间关于‘样式雷’最早的记录是一则近乎神话的传说:康熙在位其间,大举重修太和殿,一日亲巡,工匠正要上梁,却不知为何这梁上的榫卯不能结合。正当大家慌乱之际。雷发达突然套上官服,爬上梁顶,用小锤子敲打了几下,梁便上好了。康熙大喜,遂封他七品官位,食七品俸禄。然而传说毕竟与史料不符,康熙在位曾两次重修太和殿,分别于康熙八年以及康熙三十四年,但这两年,雷发达不是还未当差就是已经过身,那么,这传说难道是空穴来风?

      非也,正是应了雷发达的名字,他的孩子雷金玉开始好运连连。史料载,康熙在修建畅春园时,看见技艺非凡的雷金玉,于是召见他谈话。于是,在雷金玉修建其中的九经三事殿时,负载在他父亲身上的传说发生了,雷金玉迅速被升为样式房掌管。康熙在后来的畅春园碑记上还提到他:还有一个工匠技艺非凡,我到今天还挂念着他。雍正即位后,也对他喜爱有加,雷金玉七十大寿之际,雍正特命太子弘历书‘古稀’二字送他。但是,从雷金玉开始的发达并未一帆风顺的延续下去。雷金玉去世时,要求送回南京安葬,于是全家又迁回了南京,这中间会不会有什么不可告人的历史隐情也就不得而知了。

      这个时候,雷家的一个女人在历史的舞台中展现了她无与伦比的智慧和深远的目光,她是雷金玉的六房太太,一个很年轻的寡妇,带着她只有三岁的儿子,独自留在了北京。她过的不太容易,身边没有亲朋,拉扯一个孩子尚不容易,更何况要顷囊教授他由简单的木匠活到大宗建筑设计的本领。这个孩子叫雷声??,雷金玉五个孩子中唯一继承父业的孩子。雷声??成年后,六房太太领着他去样式房据理力争,要求子承父业。最终,雷声??还是没有当上样式房的掌管,只在其中做一名普通的匠人,穷其一身累死在工作中。值得一提的是:这位六房太太本身曾在样式房担任重要的职位。历史或者没能留下她的名字,我们只能称她为‘雷氏’,就连电视中的介绍也不过是一笔代过。但是,这个坚强独立执着的女子用她的努力,让雷家与样式房继续联系着,她是不是早已预知,雷家在中国清代建筑设计的历史舞台上是不可缺少的一笔。她的出现成为了这个家族故事中于我的一个惊喜。

      很快,雷声??的三个儿子开始在样式房中展露头角,次子雷家玺成为样式房掌管,承办修建承德避暑山庄等等,还负责主持乾隆八旬大寿的庆典。大子则负责审查各地行宫和桥梁建筑,小子负责承办内廷建筑。这一家三子几乎包囊了当时所有的皇家建筑工程,架势之大可一大叹!雷家玺去世时,又做出了一个出人意外的决定,他说自己的儿子雷景修还不够成熟,还不能担起样式房掌管的职务。于是他把样式房掌管的职位交给了郭九。王教授说:雷家玺是一个要求很严格的人。他是把自己的事业奉做神明一样的高贵,所以才不容任何人来轻贱它,包括自己的儿子。

      雷景修终于没有让他父亲失望,勤奋自励,苦苦钻研,终于夺回来样式房掌管的职位。他的事迹不光是建筑设计的出色,更为浓墨重彩的一笔该是:他开始收集保存祖上的设计图纸和烫样,整整三间房屋。从他开始,‘样式雷’家族的每一代子孙便担负起这个光荣的责任。历史往往就是这样,一个人的灵光一现,成就了千古传奇。主持人于是问:前面提到的烫样是什么?王教授说:烫样就是模型,古代的模型大多是纸版做的,每个部件做好之后,要用蜡烫合起来,所以叫烫样。电视里遂播放了一段展示‘样式雷’烫样的片段:有整个陵寝建筑的,也有单个陵墓结构的。它们由纸,桔梗,木头等做成,重要部位上粘了纸,有蝇头小字注明。它们不是死的,每一个部件都可以任意拆卸。王教授幽默的说:咱们现在把模型拿给业主看,那时候的业主不就是皇帝,是慈禧,样式雷把模型呈给他们过目,一层层的打开,每一个结构都进行讲解,这叫‘揭看法’。

      雷景修的三儿子雷思起主持设计了咸丰帝的定陵,其后,他与儿子雷廷昌主持修复圆明园。雷廷昌是雷家鼎盛时期的最后一人,他负责设计修建慈安慈禧两宫太后的陵寝。慈安去世之后,慈禧独揽大权,对自己的陵寝进行大规模的拆除新建,雷廷昌作为样式房的掌管,颇为无奈,却也只能遵照其命。至此,‘样式雷’家族与清政府一起,走向没落。

      王其亨教授开始谈‘样式雷’家族的设计作品,滔滔不绝,他说到曾经陪同世界遗产评委会成员一同参观清东陵的情景,他说:“单论建筑本身,并无太大优势,然而把建筑融合在周遭的环境之中,建筑退为次要,正是符合了中国千年以来‘青山埋忠骨’的观念。乾隆曾对陵寝的建筑设计提出要求:遵照典礼之规制,配合山川之胜势。而‘样式雷’家族正是秉承了‘环境是设计的主体’这一理念。”主持人于是问:明清两代在选址建陵时极重风水,风水是迷信吗?王其亨很坚定的说:“我研究了很多史料,他们在选址记录中的用词不同,但不是迷信,起码没有任何迷信的字眼。配合山川之胜势就是选择好的风水,是遵照自然的方式。”然后他狡黠的笑了下:你们听的,所谓在门前挂照妖镜,那是小道,是几千年来一直被人批判的。这时,电视里放出东陵的画面,日沉西山,石坊在远处苍茫的山体的映衬下,屹立磐石。“如果你去,我建议你遵循祭奠的时间去走一趟,早上去,一切都是亮的,每一个建筑都是为整体服务的,慢慢走,当下一个建筑出现时,前一个建筑在视觉中立即模糊化。山势蜿蜒曲折,神道依山而建,一眼望去却肃穆依然,整个建筑轴线清晰。到了下午,等你祭奠完成原路返回,太阳稍稍偏东一些,却还是明亮的。”不是不神奇的。主持人继续问:讲到这里,我很想看看‘样式雷’的图纸上都画了些什么?王其亨教授拿出一张图纸,估计应该是复本,“你看,我要说这是地形图,你绝对不相信。”主持人倾身向前,眼睛离图纸很近,面露微笑,但显然他没有明白王教授的话。“因为它太超前了!”王教授拿着图纸的手激动的抖了抖,正视主持人。“你就是拿给专家看,他们也不一定承认这是地形图,但是它就是,现在你只要把这上面的数据敲进电脑,就能得到一个完整的地形概貌。”电视在这时才给了图纸一个特写:纸被划分成许多个大小相等的方格,方格与方格的交界处,写满了数据。继而,电视里又放了几张不同的图纸,“最初选址,画的是写意山水画;定址以后,就要画地形图,鸟瞰图,要做模型;在修建过程中,要画尺寸规制一样的修建过程鸟瞰图,到最后,把这些图叠在一起看,就好像看动画片,看这个建筑是如何一步步建起来的。”我突然对这些图纸充满了孩子般的感激,自以为些图纸闪烁着无比童真的光芒,在百年之后仍可叫一个普通观众透过屏幕感受到它们巨大的影响力。

      传奇的结尾,节目组的人找到了雷家的后人,十代之后:雷章宝。这个北京某中学的体育老师,和画像中清瘦灵巧的雷氏祖先已完全不同,他四十来岁,高大结实,皮肤黑黑的,说一口老北京片子,很平静,“清朝灭亡以后,我们家仍做着老手艺,但是经济萧条,世道乱,只能接到很少的生意。”雷家庞大的家族很快就坐吃山空,家中唯一值钱的就是那放了三五间房的图纸和烫样。“当时,梁思成先生和朱启钤先生找到我家,最终用一千五六百大洋买下了所有的东西,我听我太爷说,光运这些东西,就足足运了十轮大卡车。”良久,他低低的说:“感谢梁思成先生和朱启钤先生。”据说,这两万多份图纸现存于国家图书馆善本部,大部分的烫样存于故宫博物院。画面中,雷章宝过着安逸的生活,养了几条金鱼和一大花园的绿色。话外音不无遗憾的说:雷家的后人,如今没有一个从事他们祖先的职业。然而我却觉得,如他一般,在心中默默的祭奠祖先,感激祖先带给他的故事,不为其扰,不觉负累,选择一份合适的工作,将传奇化成平淡,才是上上之策。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