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讨论】为《南京!南京!》洗白 -- 极乐

共:💬20 🌺49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讨论】为《南京!南京!》洗白

    在河里潜水N久的小虾米,没想到被激得一连气发贴子都是因为一部电影,哈哈~

    说在前面的话:

    前天去看了这部片子,看过之后的感觉:压抑,惊悚。

    压抑于在当时那种绝境之下,国人的苦难,屈辱和艰难抗争;

    惊悚于那些像正常人一样谈笑,转眼间就可以化身杀人机器的日本士兵,温柔缠绵却自愿献身的日本慰安妇,以及最终废墟之上招魂鼓下的异族舞蹈。

    虽然一直没有在河里发过言,但西西河一直是我很喜欢的地方,也觉得是一个可以理性探讨问题的地方。但不得不说,河里存在相当部分在我看来是明显对《南京》的误读,甚至是歪曲的评价,以至影响到一些根本没看过这部电影的河友。(老实说,以某些与国内某论坛可说是复制粘贴的腔调,这边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揣测这其中的一部分人。)我在这里发贴的目的并非是要谁进电影院,实际上现在网上的枪版也已经出炉,大约是某试映版,和影院中放的不尽相同。如果不信任这部影片大可先下载枪版试看。但从我的观点,这是一部值得去电影院观看的电影。《南京》这部电影是为中国人立传,为中国人敲响警钟,也许它仍不能做到尽善尽美,但绝对不存在所谓的“洗白”,“汉奸”之说!

    下面就最常见的误读进行分析:

    《南京!南京!》描写了鬼子的“人性”?

    对于这一点,要澄清的是,影片中反映出的日本人形象究竟是什么样子?这个问题解决了,所谓鬼子的“人性”就是个伪命题。因为什么是“人性”,谁来定义,谁来说清?一个人与另一个人,一个民族与另一个民族的“人性”是相同的吗?

    (顺,我不知道这个命题是谁第一个提出来的,以陆川的访谈而言,他是要把日军从“魔鬼”还原为“人”,把他们从无理由的凶恶还原为有意识却无罪恶感的犯罪,而非是要表现什么日军的“人性”。)

    在《南京》的访谈中有一句话很震撼我,是伊田的扮演者木幡龙,大意是:我觉得我扮演的就是一个普通人的形象。

    那么他所扮演的伊田是什么人?如果从《南京》片中选出一个最罪行累累的形象,我敢说毫无疑问这个人会是伊田。

    QJ,威胁索要慰安妇,在唐家小妹被揉躏而精神失常之时对其一枪爆头。而在做这些事的时候,他的状态是完全的冷静

    与此同时,他却又是一个被日本演员认可的“普通人”的形象,这又算不算是“人性”?

    再来看看其他日本兵的形象。

    影片中有一段情节刚开始的时候会觉得很突兀:

    两个日本兵拿着糖嘻嘻哈哈地哄着一队小孩子往前跑。

    怪异吗?接着看:

    安全区的大门打开,拉贝,华女士和姜老师大概是想把这些孩子们拉进安全区。

    而这时候早已埋伏在一旁的其他鬼子一涌而上把他们按倒在地,背向安全区跪着。

    然后响起的就是安全区内此起彼伏的女人的哭叫声和鬼子们的嘻笑声:他们上当了!

    转过头来,这些犯下罪行的人就可以互相打打闹闹,唱歌聊天,哪怕背景是慰安妇的赤裸的尸体。

    《南京》里没有凶恶的魔鬼,取而代之的却是冷静的刽子手以及寡廉鲜耻的罪犯!

    再来说说角川:

    做为日军一方的视角,角川这个角色有他独特的地方,说起来的话大概就是他“良心未泯”。同时这个角色的设置也是《南京》承受众多“洗白”,“汉奸”说的缘由。

    于是说说我对这个角色的理解。

    首先,角川这个角色虽然是日军的一份子,却不能成为片中日军甚至是日本人的代表,因为他的周围根本找不出一个他的同类,包括那个温柔而富于“牺牲精神”的百合子。他的作用是对那段罪行及造成那段罪行的背后深层原因进行见证与反思。他需要有良知,因为他要能够看到那些罪行,以及那些尸体前的嬉笑。

    只有他,能够同时看到那些侵略士兵的两副面貌。

    一副是我们过去熟知的,一副是我们现在熟知的,而角川的作用就是替我们看到,他们,仍然是同一个人!

    而角川的自杀,也非是代人悔过,更无关什么人性的温暖。

    他是死于经历过种种罪行之后发现在招魂鼓响起时连他自己也不能抗拒这其中的力量而与之共舞的崩溃。

    这个鼓声,至今仍在传承。

    有良知的崩溃了,活着的呢?

    《南京!南京!》究竟是要表达什么?

    关键词(Tags): #南京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花顶,认真写的东西总是好的
    • 家园 花~ 写的很不错
    • 家园 花您

      支持您,支持陆川

    • 家园 你说的确有些不同

      我没看过该片,也不会去看了,可能这样的题材以超出了我的承受。只是看看网上别人的评论侧面了解下吧。但看了你的观点纯支持下吧。

      • 家园 呃……不知道你说的不可承受指的是哪些

        如果说的是血腥场面的话,《南京》拍的还是比较克制的,黑白色调也降低了它的视觉刺激效果。话说回来,这也是它的一个掐点,叹。不过我觉得这是为了把重点从血腥上转开,也为了小孩子也可以看。

        如果是那段历史的沉重感的话……这个确实回避不了

        • 家园 同意

          我也认为如果片子不是黑白的话,很多人都会看不下去,最起码我就不会那么冷静的看完此片。还有我觉得角川的死是正常的,因为百合子死了。我觉得最起码陆川想要的效果在我的身上达到了。但我还是觉得最后活着的只有那个小孩才好,他让另一个人也活下来,不好。

    • 家园 非得给侵略者找点人性

      同时 又喜欢给英雄们找点缺陷

      美其名曰 深刻 全面 多角度

      我呸

      好多中国拍的抗日片子里面都要整出一个“好”的日本人来

      这是一种什么心理 俺实在是理解不了

      • 家园 其他的影视作品对于这样的塑造出于什么原因我不好说

        但于《南京》而言,我看到了日军的“人性”,却没有丝毫“好”的感觉,只有惊悚。

        而角川的话,从我的观点是:首先,他的良知是为他的眼睛服务的,他需要有良知,因为他的眼睛需要能够在那些罪证面前停留。再次,他与他周围的日本形象的格格不入,使得他的良知相对于他的周围正好形成一种更鲜明的讽刺。第三,即使是角川,也不能抗拒鼓声的召唤,所以这鼓声中的力量这更需我们警醒。

    • 家园 您说的这些,任何一部与此有关的片子里都有类似的镜头。

      假如《南京!南京!》正像你说的只有这些东西要表达出来,那这个工作大可不必做。看一部,你的说法可以被接受,但看过两部、三部以上类似的作品,我不接受你的说法。

      我会去想,这部片子为什么要这样拍?为什么会与我所知道的历史记载有所不同?为什么细节的处理上与我以前看过的片子有区别?然后,再参考一下导演自己在媒体上的长篇大论……我觉得得出一个于导演不利的结论太简单了。

      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资料,被整理出来的,汗牛充栋算不上,几个书架总是有的,何必要一而再,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出来?中国也许太自由了,哪个XX都可以用自己的梦臆来创造一段历史。

      好吧,我的要求太高了。

      • 家园 您说的“类似的镜头”指的是哪些呢?

        影片是否存在已有的镜头不能表示影片没有突破吧,有没有以前没有过的镜头才能表示

        比如反映日军的暴行,哪一部类似题材的影片都不可能省略。

        我说到哪些镜头当然不意味着影片中只有这些镜头,事实上《南京!南京!》不同于之前影片的地方正在于,它不仅仅描述了苦难和暴行,甚至它的重点也不在于描述苦难和暴行。

        从中方而言,我看到了国人抗争的形象,虽然这种抗争是如此的艰难甚至伴随着屈辱,却从未止息。

        从日方而言,我觉得《南京》了不起的一点是创造了能够被日本人自身认可的真正“日本”化的鬼子形象。一方面,他们象个正常人那样洗澡唱歌聊天,另一方面,他们对于犯下什么罪行毫不在意。《南京》的价值之一,就在于他在展示了日军士兵在日常生活中“正常”的一面,因为他们如今也是如此的“正常”。还有最后的祭祀中那段鼓舞,它显示了这个民族背后传承至今的力量,也是随时可以把甚至如角川一样良心未泯的人类转化为战争机器中一个极端危险零件的力量。事实上角川之前表现的越是善良,这种同化的力量就显得越为恐怖。这种力量如今仍然存在在我们身边。当然我还是认为角川并不能代表日军或者日本人的形象。

        我以为这些都是创新之处,也许还算不上尽善尽美,但把这些带到观众面前的陆川与《南京》仍旧值得我们尊重。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