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论袁崇焕的蓟门之失 -- minotaur

共:💬112 🌺319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论袁崇焕的蓟门之失之十一

      打仗这事情最像下棋;本质上是残酷的生存/胜负游戏,和其他的社会活动一个显著的不同就是,不能悔棋,演员说错了话做错了事,还可以向公众道歉;可是打仗,每走一步都要小心谨慎,往往一着不慎,就会满盘皆输。要成为一个好棋手的话,最重要的是不能自己在那里一厢情愿, 必须得站在对手的角度去思考什么对对手最重要,对手下一步会怎么走,这也是围棋的格言"敌之要点即我之要点也"。举个例子,国共内战,东北对国军来说是散地,对共军却是根本,所以内战一开始国军就不应该玩什么全面进攻,而应该重点进攻东北。

      看破了对手的意图之后,一般情况的做法是尽量不能让对手如愿,这才是上策。比如解放战争中国军在陕北总想找中共主力决战,结果共军偏就不和它决战,到处兜圈子,等国军累了,就在国军意想不到的地方发动袭击。

      在分析战争双方决策的时候,我们假定无论是袁崇焕也好,后金军也好,决策者们都是有理性的人,就是说他们的每一个选择都是在理性的基础上做出的。比如袁崇焕,按照边事小记的记述,他不但有若干幕僚,而且重大决策还要集合诸将一起商议,然后他最后决定拍板。基本上,在这次追击中,几个关键性的决策,比如一开始是趋蓟州还是遵化,敌人潜越后是“间路绕出敌前”还是尾追,在河西务的时候是趋敌还是趋京师,袁崇焕采纳的都是多数人也即武将集团的意见。这样的推论是,他们的每个决策,虽然从事后角度看不一定正确,但在当局者迷的情况下设身处地地着想应该都是有充分理由的,是在和其他方案对比之后获得了大多数人认同的抉择。

      下围棋的有个名人叫赵治勋,某些围棋评论家评论他的棋,说这样下不对,应该那样下。他很恼火,说局外人确实有旁观者清的一面,但是更主要的是不负责任,他们没有当事人背负的沉重的胜负压力,怎会知道俺这一步的背后所包含的大量的计算,怎么能确定他们的方案就一定就比实战好呢?

      如果不同意决策人的理性这一假设,当然是可以的。比如认定袁崇焕是个白痴,做事情随心所欲,掷骰子掷到河西务,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而且一切都能解释的通。或者认死了袁就是想卖国,为了后金一心一意把部队拉到河西务, 也没问题。只是这样有点简单粗暴,有点像信主的把一切难题都推给上帝一样,是不愿意动脑筋深入思考的表现。

      胡乱议论了一番,现在回到正题,分析一下后金军偷越蓟州后,双方的战略心态。

      此时,对后金来说无疑是个机会,因为袁崇焕军从龟缩的蓟州城里终于钻了出来。后金可以设法布置消灭尾追的袁崇焕军,因为后者追击的人数并不多,按照后来北京广渠门之战的人数,大约为一万五千人。而后金如前面分析,大约有二至三万人。或者,利用骑兵的速度优势闪击蓟州,打开后路。

      但是后金这两件事情都没做。我认为是非不为也,是不能也。

      蓟州是不在考虑范围之内的。后金宁锦失利后对攻城的阴影一直没有消除,后金克遵化城之际,皇太极"谕众大臣曰:数年来我之军士皆怯于攻城,况此城较前所攻之城更坚固"(满文老档950页)。蓟州城池可以说是非常坚固,在袁崇焕到达蓟州之前,后金并没有乘胜攻打蓟州;袁崇焕下狱之后后金也没有攻打蓟州。直到 1642年清兵出入中原如同自己家一样的时候才攻破并屠城。

      那么,就剩下消灭袁崇焕军这一选项了。对后金来说,与其等到袁崇焕军在广渠门背靠城池列阵的时候才去进攻之,似乎还不如在蓟州附近下个套寻机消灭之,也许结果会更好。

      反过来看袁崇焕军,因为之前袁崇焕分兵把口(或者说遣散援军)的失误,导致袁崇焕用来追击的兵力严重不足,目前这点人数追上后金然后野战胜算很渺茫。尤其之前不久有赵率教的骑兵部队孤军冒进在遵化全军覆没的前车之鉴,对袁崇焕军一定有相当大的心理影响。

      后金军既然没有反过头来试图吃掉袁崇焕军,推论是其把握不大。一方面大约是袁崇焕军肯定是非常小心,只要后金一反击,大概会立刻缩回附近的城池固守,万一后金三五天内攻不下来,这是很可能的,那样后金就非常危险了,因为后金没有后勤。而且,就算后金想做圈套都不行,因为袁部胆小不一定会上钩,没两天后金自己的粮食就耗尽了。总之,这一切应该是后金潜越的后果,没有携带充分的给养和辎重,严重地限制了后金的战斗力。

      所以,此刻对后金军最迫切的事情,就是尽快解决给养。

      而此刻,在通州,河西务一带,有成千上万的运粮船正被冻阻在冰面上,是后金的绝佳目标。

      这些堆积如山的粮草物资,是这段时间除了后金入侵以外,明朝政府最主要头疼的事情。

      我们先看一下崇祯长篇的记载。因为明朝的低效率加上天气原因,在农历十月底十一月初的时候,漕粮并没有运入北京,都堵在运河上,那边京师的太仓几乎告罄:  “十一月初三,会九乡科道齐集中府各抒己见。礼部尚书何如(打不出来)、太子宾客礼部左侍郎、徐光启右侍郎周延儒,同议得守法多端。最急莫如粮。今太仓无宿储,民间无盖藏,而冻粮露豦河干,即发兵防守,能制胜乎?不若行启运近各城者,即贮各城;近都城者,即运入都。”(崇祯长篇1572页,兵部尚书王洽疏)

      当时动用民工车马日夜搬运,但还是来不及, 有人建议就地挖坑埋了。(初八戊子),刑部尚书乔允升疏,“通州一带国储四百万新集堆集如山, 冻阻河上,搬运不及,宜挪借应援众军使之果腹奋勇,或给营兵守城,或掘地窖以盖藏。”(崇祯长篇1566页)。

      那边,明朝政府要求边防军严防死守,不能让后金军进来: “(初四甲申)谕刘策耑责道臣许如兰严督将领分守各口,据险堵拒,以匹马不入为功。若纵入内地,以失机论”(崇祯长篇1558页)。这也是袁崇焕分兵把口,不令敌越蓟西一步的指导思想(后面会详细讨论)。

      十二壬辰, 兵部尚书王洽呈上一个长篇报告, 汇集了下面的讨论结果和建议。其中,"吏科都给事中陈良训、户科都给事中解学龙、吏科给事中孔文诗同议得: 漕米敛西岸, 若天寒水合, 寇骑长驱可虑...不如京营军士各与三月米票, 而晒扬加尖等项悉以授之" (崇祯长篇1575页)。大意是说,漕米聚集在运河西岸,万一运河的冰实了,后金骑兵就能直接过来了,不如给京营兵每人三个月米票,大家分了吧。老实说这主意确实, 有点像我听过的一个笑话,说一个马车路上遇到了强盗,被逼迫将所有的钱财交出来。这时有个人急忙递给前面的一个人一摞钱,说,这是我以前欠你的一万块钱,现在还你了。

      到了十六丙申,大约搬运了一多半,"户部疏言,京仓所贮粮米近二百万,可供十月之支。惟煤炭素无..."(崇祯长篇1580 页)。这些漕粮供应的不仅仅是京师还有京师周围其他府县,此刻只能优先供应最近的北京等几个城市。然而还有大量的粮草等待搬运。十七丁酉的时候大约冰冻得很坚实了,有人提议造冰爬犁之类的东西: "江西道御史饶京请制冰床,从冰上运冻阻船粮,章下所司"(崇祯长篇1585页)。

      后金的迅速逼近,导致漕粮的搬运工作停止。后来袁崇焕下狱之后,后金军在十二月二十二日,攻克张家湾,烧毁了千余粮船。

      后金数万人马,每天的粮草消耗,差不多相当于明朝的一个小县城,此时,有两个最明显的目标,一个是通州,一个是河西务。后金军的主要麻烦是尾追的袁崇焕军还有侧面的满桂侯世禄军。从满文老档的叙述看来,后金很可能在这个时候对袁崇焕军作了战略欺骗。

    • 家园 花顶楼主!!!

      顶楼主。谢谢楼主的仔细考证和逻辑推理。

      《窃明》一书我看得很认真,里面的观点对我影响也比较大。看完以后我也曾仔细想过,袁崇焕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结论是他是那种较典型的有缺陷的知识分子:爱吹大话,实际能力不行,自以为真理在手就刚愎自用。但是说到叛国,我感觉不至于。也倾向于所谓反间计是乾隆的政治阴谋,而不是事实。

      因此蓟门失守,我认为是袁崇焕低能。杀毛文龙和向蒙古卖粮等,是缺乏战略眼光,又瞧不起武人。谎报战果、私吞军饷,则是当时官场的通病。

      所以,袁崇焕应该被扯下神坛,至于要不要踩到粪池里去,还是算了吧。需要思考的是,为什么这样一个才能平庸的人,被挑选出来担当国家兴亡的大任?

      一定是整个王朝的选拔机制出了问题。北宋的情况也是一样。选拔出来的不是有能力的人才,而是适应规则的人才。那么,为什么一个朝代的初期,选拔出来的都是有能力的,而到末期就变成了这个样子?

      因此,《窃明》的另外一个主题:对知识分子阶层的揭露和鞭笞,我是比较认同的。

      • 家园 说得过了点

        需要思考的是,为什么这样一个才能平庸的人,被挑选出来担当国家兴亡的大任?

        也不能算是平庸吧,只是还达不到帅才的地步。

        要是孙承宗继续当督师,袁继续当宁前道,结果会好得多。

      • 家园 反间计是乾隆的政治阴谋这种说法可以说不值一哂

        为了抹黑崇祯爷而抬高袁崇焕 崇祯这个傻逼还需要抹黑吗

        袁崇焕是让两代满清皇帝窝火憋气的主 抬高他的话把乾隆爷的祖爷爷置于何处

        稍微有点脑子的人都能明白这种事情

      • 家园 历史的迷雾就是迷雾

        但是只要把袁崇焕拉下神坛就已经够了,就已经让一大部分别有用心的人不爽了,至于是否踩,袁还没有到这种重要程度,中华这么多英豪,没必要在这种人身上老费这么精力

    • 家园 就算你这个是历史的还原

      也只能说明袁相当的无能且玩忽职守。 要知道这可是在自己的领土上, 又有绝对的支配权, 居然连敌情侦察都做不到, 此为将之道乎? 

      另外, 杀文龙为皇太极千里奔袭创造了有利条件, 这个无可争辩吧。 不管杀文龙是出自私怨还是大义, 战略上的短视是无可辩驳吧。

      死得不冤。 袁只是人为拔高出来的“英雄”。 满清宣传袁只是为了想宣扬明滥杀“英雄”的“失德”行为而已。   

    • 家园 【原创】不要把古人想得太白痴-三国之为何进正名

      (新的一章还没整理好,先发一篇我前两天写的文章大家看看)。

      分析历史,需要我们设身处地站在当事人的立场上,来分析和探讨他的应对。不能一味把古人都当成白痴,不然就容易走到一味苛责古人的路线上去。大多数情况下,看书的人的智商不见得能比当时决策的人高多少。

      举个例子,一个普遍的说法是何进无谋,招外兵诛宦官。然而,说何进无谋的人,基本上是被三国演义骗了。其实只要站在何进的立场上想一想,很容易理解他的做法。

      在何进之前有个窦武,处境几乎和何进一模一样,但才略和力量显然都比何进强,还有太傅陈蕃、李膺等为援,就因为窦太后作梗,最后一败涂地。宦官因为窦武的教训,进一步加强了京师兵权的控制。京师的军队不可靠,就是何进招外兵的原因。反过来,不招外兵就一定能成功么?我看未必,有窦武的前车之鉴,这是一个险招,得棋艺很高的棋手才行。但何进显然不是。所以,何进的决策不过是在有自知之明的情况下很普通很自然的做法。

      请注意何进的谋士团的主要成员:"智谋之士逄纪、何颙、荀攸等,与同腹心"。何颙是当时天下名士的领袖人物,逄(读庞)纪是后来袁绍的几大谋士之一,荀攸就不用我再介绍了吧。有这几个人给何进出谋划策,足以证明何进无谋之说有多么荒谬了。

      仔细读一读后汉书何进传,里面把为什么何进要招外兵说得很清楚:

      "中官在省闼者或数十年,封侯贵宠,胶固内外。进新当重任,素敬惮之,虽外收大名而内不能断,故事久不决。"

      “袁绍复说进曰:“前窦武欲诛内宠而反为所害者,以其言语漏泄,而五营百官服畏中人故也。”

      以上说明何进对自己手里的力量没有把握,而且京师武力从上到下都有被宦官渗透之嫌,还有对宦官的畏惧心理。所以何进悄悄派人去外面募兵,王匡鲍信张辽毋丘毅刘备等等都在这个募兵队伍里。

      招外兵是袁绍等一干手下人的主意。“绍等又为画策,多召四方猛将及诸豪杰,使并引兵向京城,以胁太后。”看到这里,不由得想起了8*8的时候二十多万外兵杀向京师的情景。相似点都是御林军不可靠,主使者的人脉在京师之外。

      何进死之前,董卓已经到达京师附近。"西召前将军董卓屯关中上林苑,又使府掾太山王匡东发其郡强弩,并召东郡太守桥瑁屯城皋,使武猛都尉丁原烧孟津,火照城中,皆以诛宦官为言。太后犹不从"。何太后和宦官之间的关系很深。她当初获得汉灵帝的宠幸,宦官就起了很大的作用;何太后的妹妹还是宦官首领张让的儿媳妇。所以太后这时候的想法只是让宦官放弃权力告老还乡,何进及其部属怕宦官将来卷土重来反攻倒算所以要杀掉,总之,双方意见出现了分歧。古代做事讲究名正言顺,太后不点这个头,杀宦官这个事情就不合法,将来保不齐有人会翻这个旧账。

      接着何进就使出硬手,"促董卓等使驰驿上,欲进兵平乐观"。这也是为什么宦官反过来都到何进那里谢罪的原因。太后"悉罢中常侍小黄门,使还里舍,唯留进素所私人,以守省中"。袁绍建议这时候立刻动手,何进不同意,他认为局势已尽在掌握之中,所以敢进太后宫去直接做太后的工作。之前,何进哪里敢轻易进宫?"(袁绍曰)大行在前殿,将军受诏领禁兵,不宜轻出入宫省。”进甚然之,乃称疾不入陪丧,又不送山陵。" 这段话说明何进之前非常小心, 就连必须亲自出面的陪丧和送葬都以称病为借口推辞掉。早在汉灵帝驾崩的时候,宦官首领蹇硕就想趁何进进宫之机杀掉他,蹇硕的司马潘隐(何进人缘好的又一个证据)连使颜色,何进察觉后立马跑回兵营,然后就告病不入了,宦官郭胜和何太后关系比较铁,就联合赵忠等牺牲了蹇硕,以求和平共处。

      这里顺便回答一个问题,既然何氏兄妹和宦官有这么深得渊源,为什么还要诛杀宦官呢?有几重原因。第一,一些宦官轻忌何进,尤其是蹇硕竟然还要害何进,破坏了何进和宦官集团之间本来友好融洽的关系,裂痕一旦形成就不好弥补了。第二,何进与那些名士党人走得比较近,很多都成了他的部下,这些人极其憎恶宦官。第三,汉灵帝的母亲董太后和宦官们关系也非常密切。第四,就是为了名声了。本来何进就想杀一些看不顺眼的宦官就算了,但是袁绍等认为宦官同气连枝,又接近皇帝,若不尽除,必将为后患。

      但是,所谓人算不如天算, 百密总有一疏。张让通过何太后的妹妹也就是自己的儿媳妇说情。张让还给儿媳妇磕头,大意是说:我们本应该归家养老,但是受了这么多年皇恩,要走了心里舍不得,请让我们最后一次入直,给太后陛下当最后一次差,站最后一班岗。然后再走就没有遗憾了。" 看看,这人多会说话啊。何太后心软了,"诏诸常侍皆复入直"。我认为何进很可能根本不知道这个事情,否则不会那么大意。这样才有张让派人潜听,具闻其语,并设计了诈以太后诏招入何进的阴谋,何进以为太后回心转意,进宫后就被埋伏的宦官们杀害。这样,才有了后来范晔的天败的结论。

      何进的部将吴匡袁术等攻宫阁,宫门闭,攻不动,放火,宦官们又使出上次对窦武的老一套招数,劫持皇帝和太后,劫省内官属,言大将军"兵反,烧宫"。因为何进为人相当不错,"进素有仁恩,士卒皆流涕曰:“愿致死!",所以他的亲信部队并没有像窦武时那样散伙, 大家想着要为何进报仇。

      这时候董卓军队的参战起了扭转局势的作用。一方面,董卓的弟弟董闵协助何进的部下吴匡等攻杀,"(吴)匡遂引兵与董卓弟奉车都尉旻攻杀苗, ...,绍遂闭北宫门,勒兵捕宦者",力量对比的变化为众多动摇不定者提供了站队的参考; 另一方面,董卓堵住了挟持皇帝的宦官一伙,"卓远见火起,引兵急进,未明到城西,闻少帝在北芒,因往奉迎"。

      后汉书作者在整个何进传记里面没有说一句何进的坏话,看看他最后对何进的评价:

      论曰:窦武、何进借元舅之资,据辅政之权,内倚太后临朝之威,外迎群英乘风之势,卒而事败阉竖,身死功颓,为世所悲,岂智不足而权有余乎?《传》曰:“天之废商久矣,君将兴之。”斯宋襄公所以败于泓也。

      范晔上面这段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他认为何进窦武都不是智不足,权亦有余,盖天败也。其中宋襄公的事情说的是左传的一段典故,楚伐宋,宋公将战。子鱼谏曰:"天之废商久矣,公将兴之,不可"。宋襄公不听,大败。

      董卓因为之后成了乱臣贼子,我认为史书上对他的功劳可能有点轻描淡写了。从另一个角度想,为什么后来何进的部属都跑到董卓那边去了,是不是和董卓在为何进报仇的事情上立了功有一定关系?如果何进不死,历史会怎样?

      通宝推:johny,
    • 家园 呵呵。

      曾在网上下载过 牛头怪整理的藏书 你就是那位老大吧。

    • 家园 我还是不能信服

      你说的那个偷越路线,你不妨自己实地考察一番,北京的北和西北东北,地势非常崎岖,不是卫星图上看个地形就好的。此外,这一线存在有完整的国防体系,一直到三河、天津,就是到了现在,还有很多遗迹。偷越的可能性只有一个,就是防备荒废,军力被抽走。如果这样,谁负责呢?另外一个可能就是袁黑的说法,故意纵敌。

      无论哪一个说法,袁无能而且应当负责。

      • 家园 本质就是愿意相信或者不愿意相信的问题

        我的文章里面已经说得很清楚,北京北面,西北,东北的燕山,与玉田一带的燕山性质是完全不同的,一个海拔几百米到二千米,另一个不过是燕山的余脉,海拔二十米到二百米

        二十米差不多是地形图最小的尺度了吧。不过是8层居民楼的高度,何况还分散在1.5里的范围内,再崎岖几万人踩也踩平了。后金又不是明军,不需要携带那些沉重的战车和火器。

        崎岖就不能通行?那后金根本就没有攻破长城的那些隘口么,那里的山势和高差都在数百米,不是一般的崎岖,怎么可能哟。红军翻雪山过草地是吹得,拿破仑和汉尼拔翻过阿尔卑斯山也是历史学家吹得,曼施坦因计划翻越崎岖难行的阿登山区也是新闻记者瞎编的。

        至于实地考察,我在北京工作了几年,北京周围的度假村旅游点之类的也玩了不少,百八十米高的山也爬了不少,没有路的情况下坡度都不很陡,轻松而上。整天在长白山区里钻来钻去的满洲人不会比我们这些都市里整天养尊处优的白面书生差吧。

        我不想试图说服每一个人, 这就和信教的人一样,本质不过是愿意相信或者不愿意相信的问题,跟事实没什么关系。

        我的岳父岳母在国内迷上了安利传销,准备把钱投进去。我找了那么多安利受骗者的例子,还有传销的危害的东东,一点用也没有。他们不但投入了他们的全部积蓄,还投入了我们给他们买房子的钱,几年过去了,赔得一塌糊涂。有机会我又和他们谈起了当初的决策,他们坚决不认为是自己的决策错误,而是认为运气不佳,最后反倒是我这个乌鸦嘴成了不受待见的人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