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也说威廉透纳——五四青年节的美术馆之行 -- 张声语

共:💬108 🌺104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8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也说威廉透纳——五四青年节的美术馆之行

    前言:原本是回来当天就写了一堆乱七八糟的东西,结果一直没有时间整理,所以才拖到现在贴出来。。。

    事实上,我是一个不太有资格在此胡说八道的人,我自己的水粉水彩都是一塌糊涂,更不用说油画,画布连摸都没有摸过。而且后来又由于身体关系,凭国画作稻粱谋的梦想彻底幻灭,相关画画的一切技艺也就此荒废下来了。

    即便是如此,手指骨节的缝隙里,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仍然胶着着。午夜梦回的时候,心底里或许还有小小的失落,却依旧会像十几年前那样,为了一幅画高兴,激动,哭泣:是的,我曾为画画哭过很多次,运笔用墨琢磨不透的时候,急得直哭;大冬天在寒冷寂寥的巫峡口写生的时候,冻得直哭;画完以后不满意的时候,一边撕一边哭,然后擦干眼泪再铺纸研墨。。。现在,我还会哭,只不过都是为了别人的画,远远比我的画更好更有天分的画。

    就这样,我开始在震撼人心的画中寻求我的缺失,从莫奈,雷诺阿,到毕沙罗,从莱顿,提索特,到西蒙,从杜普荷与布雷东,到米勒与柯罗,还有,这一次难得的威廉透纳。

    透纳画展的宣传有一些不一样,雅昌上面甚至举办了回答问题送票的活动,不过我还是乘了五四青年节活动的东风,享受了一次免票。如往常一样,事先做了功课,知道画展的安排,于是,抱着观看透纳的一生的好奇心站在了美术馆的门口。还未立夏,天气却隐隐有了铄金之势,不过进到展厅,却觉得来到了一片与世隔绝的阴凉所在。抬脚迈入,《海上渔夫》的真迹即显眼前——被惨淡的月光悄悄渗透的天空,连绵的黑云,躁动的海,还有任凭海浪摆弄的渔船,还有渔夫手中那微弱的灯光。我呆呆地立在它的面前良久。而这,只不过是这个画展的开始。天,光,云,水的神奇组合使我整整耗费了五个钟头穿梭在五个展厅中,直至双脚在淡金的缀花小鞋里走得酸疼,无他,透纳的魅力而已。我的一位同学就曾如此形容《海葬》:“透纳的油画,十中之九是画中有水,而有水的画又十中之九海中有日。或者日出,或者日落。于是一片红色就被灰色裹挟,而顺着灰色的浪潮看去,又翻滚上下,不辨风云雾水,一圈圈卷起来,几欲涌出画框之外。而日光的红色,或是亮色,却又自兀倔强地穿透阴霾,灼人双眼”。一切的一切,在透纳的眼里笔下,都能化为恣意翻滚的浪潮,在观赏者混沌的原始记忆中,纠缠不息。。。

    然而,没有人知道,坐在侧厅的长凳上的我,其实在满心惊佩的空隙里,还充塞着很多乱七八糟的思绪,它们在脑海中交杂喧哗,最后推出了一个恐怕并不会受透纳的推崇者欢迎的结论——哪怕是才华横溢的透纳,哪怕是长于作诗画画也并不缺乏商业头脑的透纳,哪怕是并不似华兹华斯那样恐惧科学发展的透纳,也并非是从天而降的神。他也是一个无法逃脱艺术家宿命的人,他也有青涩,成熟,以及,随着年纪渐长后的衰退。在他的早期,他学习荷兰海景画,在皇家学院接受正规教育,在克劳德洛兰的画作前顶礼膜拜,在穿越欧洲的千里游历中观察每一棵树,每一座桥和每一个城堡。之后,许多人把他视作同莎士比亚和弗朗西斯培根一样的存在,却忽视掉了,莎士比亚的周围有十数个优秀的剧作家在用同样的风格写作;至于和弗朗西斯培根往来的,有格外睿智的哥哥安东尼培根,机敏的诗人富尔克格雷维尔,虽说敌对的但同样有见识才智的表弟罗伯特塞西尔,而他所攀附的,正是伊丽莎白一世那文雅多才风流倜傥的情人埃塞克斯伯爵。即是说,这些世人所举的“天才”,并非是天外来客,而只是我们所仰望的山峦之中最高的那一座山峰。而衰退,这也不是什么羞于承认的事,正如西蒙的名作《人生三阶段》中所展现的一般,正是生命的固定节奏,就连伟大的米开朗基罗也在这样的发展历程笼罩下,更何况是晚年益现古怪的特纳,交织的色彩层次,暗沉却又包含着微微希望的宗教画作,也掩饰不了一颗渐渐归于安顿的心。

    所以,如果说,我有一幅柯罗或康斯特布尔的风景画,我会毫不犹豫地挂在书房中,以便享受那冷凊和恬静;那么,对于透纳画作的放置之处,将是一个不好解决的难题——放在哪里,它都会让我中魔一般地,把那里的风格渐渐向它靠近。

    最后罗嗦一句,如果看这个画展,不论你本身是否画画,侧厅里关于透纳笔法研究的那个短片都是非常有益和有趣的。

    关键词(Tags): #画展#威廉透纳
    • 家园 透纳画展

      凑巧我也去了美术馆看透纳画展。

      第一次接触透纳的画,是小学时的作业本。本子的封面印了一张战舰的画。那个时代的课程安排,不太考虑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上课开小差于是成为习惯。枪炮等等,是小男孩们天生的爱好。看到作业本的封面上有军舰,当然是临摹的极好素材。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Figure 1. 战舰归来

      Courtesy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9/94/Turner%2C_J._M._W._-_The_Fighting_T%C3%A9m%C3%A9raire_tugged_to_her_last_Berth_to_be_broken.jpg

      但是透纳这幅画,却不太容易临摹,舰首和舰身如何衔接在一起,超出了小学生的想像范围。容易临摹的,大多是以形体见长的画作。像透纳这样,不以形体见长,甚至有意弱化形体,而追求光影空气和动感三元素的作品,让小学生们觉得非常诧异。

      上了中学才听说绘画不一定要追求形体的塑造,色彩,光线,空气等等,围绕的主题是烘托气氛,也就是中国古人所谓营造意境。意境有了,形体也好,色彩也好,通通不重要。甚至于太写实了,反而觉得拘谨。所以,我倒是觉得透纳晚年的画作,由于摆脱了对观众的迎合,转而自由发挥自己的意志,终于突破了传统技法的羁绊,找到了自己特立独行的风格,成就一番新的意境。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Figure 2. 古堡日出。

      Courtesy http://ukinchina.fco.gov.uk/resources/en/jpg/13184982/turner-pic3

      拿一幅他早期的作品来比较,早期的作品更写实,但是整个画面的意境,尤其是灵动的水雾,和醉眼惺忪的阳光,个人认为,晚年的作品“古堡日出”远胜早期作品“海上渔夫”。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Figure 3. 海上渔夫。

      Courtesy http://www.chinadaily.com.cn/language_tips/images/attachement/jpg/site1/20090424/0013729e47130b5b6ac617.jpg

      • 家园 邓侃兄想不到也是风雅之人啊。。。

        想不到邓大,IT牛人居然对油画这种西洋鬼子压箱底的宝贝都有研究啊,

        唉,在北京的时候,俺只顾着逛798,没去瞻仰一下透纳师傅的画展,实在是罪过啊。。

        也来凑几句吧,其实关于这个印象派,是一个很宏大的概念,---换句话说,基本上就是一个筐,仍在里头的大牛们是否自己认为是一伙的,---本身就是一个大问题。----因此老实说,“印象派”这个概念,按照理科生的思维,是很空泛的。

        实际上有一种说法是,“印象派”实际上是一种在美术史上的创新运动,这个运动反映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技法,题材和表现,另一个是画家个人意识的觉醒。----对于前者,是有众多流派的,比较重要的就是透纳和莫奈,两人在表现“光”方面取得了革命性的成就,(而在人像画上对“光”的表现大师,就是雷诺阿大叔,至于在刻画方面,德加是另一个。)

        对于后者,比较重要的就是塞尚,高更,梵高,他们在作品里倾注了作者本人的精神,从而使西洋的油画成为一种作者向观众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和感受的一种形式。

        有无数的普通的观众因为这一点,得以欣赏到伟大作品的“动人”之处。---这方面,梵高是特别突出的。

        而很有意思的是,这些大师们只有年纪活的够老,就会在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按照俺们国家对书法家的说法,所谓“人书俱老”---技法和境界的成熟随着时间的推移达到统一。---正如邓大所言,---透纳晚年的杰作恰恰透露出了这种气息。美的自然,空灵,而亲切。

        最后,顺便说说,油画的技法,的确是很有门道的。兄弟俺曾亲闻一件事儿,有些油画家,画画时,都是先画一遍,然后刮掉,再重新画一次,---这样,画面的效果就显得厚重而丰富,---但是对于象俺这样门外汉而言,可能很难想到,画油画会这样麻烦吧,

        • 家园 不懂油画,那就学习了!
        • 家园 那叫投机取巧,或者,歪门邪道

          更可能的是,忽悠。

          • 家园 刮掉重画

            兄弟俺曾亲闻一件事儿,有些油画家,画画时,都是先画一遍,然后刮掉,再重新画一次,---这样,画面的效果就显得厚重而丰富

            油画颜料的覆盖性强,所以如何打草稿成为一个小小的困难。

            有些人勾勒边框,这种做法对于刻画形体比较有效,但是对于以色块为基本元素的作品,却不太有效。

            所以,有些画家先画个草稿,然后拿刮刀把颜色刮掉一部分,但是隐约还是能看到大致布局和设色,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精雕细琢。

            • 家园 俺所见的,应该就是邓大所指最后一种情况。
            • 家园 没什么用处

              底色打薄一点就可以了。

              颜料多放点油,搞稀一点。

              而且也不用把画面铺满,铺满也没用不是。

              有改动而刮掉的事情倒是很正常的,但是这并不是作画的一个步骤。

              • 家园 猫帅看来这方面也很强啊。。。

                BTW,俺这次去798逛逛,一方面诚如您所言,这个地方却有过于商业化之嫌,但另一方面,还是有一些可以看看的地方啊?

        • 家园 总之牛人讲什么都很灵 ~

          零五年还是零六年, 国内几大城市(北京, 上海, 广州, 别的可有?) 有一个印象派画展, 规模空前, 我也有幸一睹. 只是...人太多了 ^_^

          一个流行词汇的确很容易异化. 印象主义也可以指音乐, 大概是浪漫主义时期之后唯一称得上"主义"的流派了. 也许那个年代的人们还不喜欢大规模发明新名词, 有一个现成的就尽量往上凑. 如果是在今天, 就算其中的支流不自立门户, 也会安上一堆前缀后缀吧?

          最近看了一个德加的画展, 他的肖像, 以及mm们的芭蕾舞裙子看起来很不错.

          好的东西有个共同之处, 就是引人驻足, 久看不腻(或久听, 久吃, 久闻, 等等...). 恨不得抢一副回家挂着.

        • 家园 【原创】传统与革新

          在麦克风发明以前,对于歌剧演员的基本要求是音量要大,保证歌剧院后排听众能听得见。有了麦克风以后,对于音量的要求开始弱化,所以气声,颤音等等新的表现手法层出不穷,目的是追求更强大的表现能力,表现更复杂的感觉。

          同理,在发明照相技术以前,绘画的基本要求是具象,画什么像什么。照相机出现以后,对于具象的要求弱化,取而代之的,是追求表现更复杂更细腻的感觉,或者更哲理更深刻的思考。

          传统油画,通常是在调色板上调好颜色,然后再用画笔把颜色涂在画布上。对于户外风景,尤其是企图捕捉描绘一瞬间光影的变化,这样的画法显得太耗时,不方便。据说Monet为了画“日出印象”,反反复复去赛纳河写生,体验日出后30分钟的光线和空气。

          为了画得快,印象派画家们不再用调色板调好颜色再涂上画布,而是略微调和一下,就涂上画布,甚至先把原色涂上画布,然后在画布上调和。传统画家们认为这样的作品显得太粗糙,因为从细节上看,印象派的作品的确是很粗糙,体现在色块的分离,以及笔触的仓促。

          但是色块的分离,和看似潦草的笔触,却具有强大的表现力,这一点,传统的画家们始料不及。如果说早期的印象派,如莫奈,雷诺阿,德加还只是小心翼翼地试探尝试这样新技法,那么后期印象派们已经肆无忌惮地挥舞手中的新利器了。

          塞尚所谓form,讲白了就是塞尚眼里没有形体,而是众多色块堆积在一起,而塞尚的工作,就是研究这些分离的色块是如何纠结在一起的。所以有人说,塞尚实践的,是解构主义,虽然那时候解构主义理论还没有完整出现。

          凡高的特色在于笔触,感觉就是把颜料像挤牙膏一样,直接堆积到画布上。

          再以后,马蒂斯觉得莫奈的色块分离不过瘾,他的做法干脆是把形体切割成几个平面,而每个平面几乎用原色涂抹。

          毕加索认为塞尚的form不够彻底,他把多个视角看到的侧面,摆放到同一个二维平面中去,号称立方主义。

          立方主义的出现,使观众们广泛接受了形体的变形。而变形是个潘多拉盒子,一旦打开,则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变形的表达能力非常强劲,但是破坏性也同样强劲,因为它最终彻底颠覆了传统美术,尤其是绘画要“画得像”这个古老的传统,而这个传统,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理解为美术的根基。

          (今天时间有限,没有配图,配上图以后,前面的文字或许更容易理解)

          • 家园 那有了录音以后,音乐又往何处去?

            努力表达录制无法复制的情感?

            有一点是大家意识到的,就是有了录音以后大家对“技巧”的要求反而是更加高了:不许有错音。不像之前的大师——科尔托是这一点上最出名的,他自己说来听我的音乐会错音可以装一个大笸箩。但是不打紧啊,气氛啊情绪啊在单声道的录音都是喷薄而出。现在,音乐学院学术毕业都能做到没有错音,准确成了他们首要的基本功,可惜的是,磨技巧消耗了他们太多的精力。

            在麦克风发明以前,对于歌剧演员的基本要求是音量要大,保证歌剧院后排听众能听得见。有了麦克风以后,对于音量的要求开始弱化,所以气声,颤音等等新的表现手法层出不穷,目的是追求更强大的表现能力,表现更复杂的感觉。

            话说,麦克风在古典音乐现场表演中仍然是大忌,歌剧院里有麦克风用来录音但一定不会用喇叭参与演出。几年前有一场古典吉他协奏曲的音乐会,地点是在上海音乐学院内的贺绿汀音乐厅,场地方出于“好心”担心吉他的声音太薄被乐队盖过,打开了后面的扬声器。这是绝无仅有的在室内的现场音乐会里使用喇叭的经历。却不知那扩音系统是有延迟的,结果,坐在喇叭下方的我们就听到了很奇怪一种“环绕”音效,难受的很。

            可以说麦克风拓展了音乐的表现力,但不包括古典音乐。这一点来说录音的后期混音制作扮演的角色更加明显,很多音乐家都是坐镇录音室参与混音制作的,俨然艺术创作的一部分,卡拉扬和古尔德是典型。

          • 家园 希望邓大人能展开讲讲:

            但是色块的分离,和看似潦草的笔触,却具有强大的表现力

            这个表现力,做为普通人,如何感受呢?

            附注:

            本人对美术鉴赏基本是全盲。呵呵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