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可笑的所谓“09最牛满分作文”及批判 -- 江城孤舟

共:💬423 🌺473 🌵17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29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可笑的所谓“09最牛满分作文”及批判

    年年有高考,每次故事多。而每年都有所谓的零分作文与满分作文,大家也见怪不怪了。而今年又有所不同,首先爆出有人拿甲骨文写作文的事情,最后经古文专家鉴定,认为他文章严重偏题且词不达意,最后给了6分。这可以当作笑话看待,但网上又流传一篇所谓的湖北“最牛”满分作文,虽然现在还不知真假,可各路网友反馈之热烈,让人觉得不可等闲视之。姑且先摘抄如下吧。

    09最牛满分作文《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

    该作文共1080字(含标点符号),文首是一段170多字的文言文,介绍了该诗歌的写作背景——2008年作者参观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百感并至,赋诗一首。”诗歌共51行102句,每句七言;后记约70字,也是文言文写作。

    清宣统三年三月二十九日(西元一九一一年四月二十七日),广州起义暴发。起义之军百二十人持枪械攻入广州督府衙门,两广总督张鸣歧闻风而逃。然义军终因寡不敌众,数百清军围之,起义军多战死。旋革命党人潘达微见而怜之,收烈士之骸,止得七十二具,葬于白云山麓之黄花岗。九十七年之后,时值腊月,会天大雪,余滞于广州,遂至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陵。止于其门,百感并至,赋诗一首,诗曰:

    赤焰难明赤县天,百年群魔舞翩跹。

    国土已破何人见,金瓯早缺有谁怜?

    皇祚不复天威去,天朝迷梦化为烟。

    五口通商香港失,断鸿声中夷舰现。

    圆明园中尽烈火,太和殿里无君颜。

    水师已覆巨舰沉,黄海之水腥且咸。

    春帆楼上条约订,马关之约逆臣签。

    大沽台上炮声隆,将士陈尸国门前。

    新鬼啾啾旧鬼哭,京洼难日见炊烟。

    宣战诏书何处寻?言说帝后西秋狝。

    辛丑条约庚子恨,落日秋风哭宝剑。

    六十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空向长河咒逝川,不尽国愁在斯年。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民穷国敝割土地,偿银赔款年复年。

    可怜越女夜夜哭,半国殖民半封建。

    檀香山上聚义士,兴中会中复青天。

    烈火已燃锤与镰,今将炮火灭清廷。

    枪声惊破五羊城,英雄无惧挥宝剑。

    提携玉泉为国死,何得英名在人间。

    悲歌一曲从天落,壮士不再歌易水。

    晓见江山有炊烟,烈士之魂已沉泉。

    人生百年能几何,荒草斜阳土坯间。

    白云片片魂悠悠,黄花遍野使人愁。

    义军已覆化碧土,留得精神载史书。

    黄花岗上土一抔,埋没荒烟蔓草间。

    起事何知一死难,的卢青骢劳鞍鞯。

    青天白日满地红,镶开碑上覆墓间。

    行人往往悲旧事,含愤长忆孙逸仙。

    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换得假共和。

    皇冠已覆君前落,不见人间少帝制。

    百越之人总不忘,秋风秋雨湿黄花。

    愁看长江东逝去,却有青史映君前。

    莫悲往事愤钩沉,但看祖国焕新颜。

    沧桑浮沉忆浮生,吾辈发奋应向前。

    岁月如潮歌似梦,百年弹指一挥间。

    红尘梦里忆壮举,烈士陵前有愧颜。

    吾侪不曾历战火,无复见此漫硝烟。

    和平岁月忆往事,史海沧茫不亲见。

    今春南岭雪满天,雪映梅花忠魂骨。

    碧血横飞四塞惊,草木含情风云悲。

    只因烈士血如海,才使日月换新天。

    英雄何只黄花岗,无数忠魂红旗间。

    百兆国子怀先辈,万里江山动后人。

    召公甘为社稷死,感君总能多奉献。

    至今天下传英名,不使君没蔓草间。

    今之河山多锦绣,不复沉沦如从前。

    工厂遍地多铁马,信息时代在眼前。

    民众康乐少悲苦,难以再见愁容颜。

    吾今立于陵门口,思绪纷飞感万千。

    聊诌一诗悼君魂,勿怪字拙人不见。

    后记:今日之生活,皆先辈流血而成,今中国多烈士之陵,何止黄花岗耶?然吾平生只至黄花岗,愧矣。今年之秋,料黄花岗之黄花,应于秋风之中透香中华乎?

    这首诗一出,就被许多网站转贴,无数网民赞不绝口。但今天我从文学角度来分析,看看这首诗就真的那么好么?

    第一,包括我在内的许多网友其实已经发现了,该诗中许多字句已经不单是一般的用典,而是大搞拿来主义,直接引用了许多名家的现成作品。比如:

    “赤焰难明赤县天,百年群魔舞翩跹”是抄自毛泽东的诗:“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群魔舞翩跹。”

    “空向长河咒逝川”,改动自毛泽东的“别梦依稀咒逝川”。

    “悲歌一曲从天落”,抄袭自毛泽东的“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

    “才使日月换新天”,抄袭自毛泽东的“敢教日月换新天”。

    “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换得假共和”,完全抄袭辛亥首义元勋蔡济民的《书愤》。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抄袭自“戊戌六君子”之一谭嗣同《感事诗》“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连字都不改一个。

    “六十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抄袭李鸿章的“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秋雨湿黄花”出自黄兴为黄花岗烈士写的对联之下联“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只怕“百兆国子怀先辈”也是从这句里启发的吧。

    “白云片片魂悠悠”来自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白云一片去悠悠”。

    “提携玉泉为国死”抄自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提携玉龙为君死”。

    “新鬼啾啾旧鬼哭”抄袭杜甫的《兵车行》“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可怜越女夜夜哭”完全引自现代一位老军人的《九鼎歌》,又是字都不改一个。

    “黄花岗上土一抔……”化自孙中山《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应该还有许多其他抄袭的地方,鄙人能力与时间均有限,不能一一列出,请各位补充。

    但是,当人们指出这些抄袭之处时,有些网民却像是自己犯了错一样,支支吾吾,比如“的确是借鉴了一些。但这是巧于因借”,“人家引用他人诗句,那是引用典故”,有的稍有些文化的砌词辩解,说“这是集句”,还有些人像是被一脚踩在尾巴上那样跳了起来,比如“再说一次,这叫化用!不叫做抄,这是活学活用!”,另一位的反应是“你写一段试试看,不要那么长,有原创一半就可以了”,还有位更激烈,说啥“你在这里拽文有毛用,似乎就你一个人知道一样!有种你也去上回报”。

    那么好吧,本人虽不敢说精通古代诗歌,好歹也写过一些,大家都见过的,而本人的古文作品也曾经上过报。那么,很惭愧,本人应该有评论的资格了吧?

    我在此斩钉截铁地说,该诗的原创性不足,就是致命伤。

    文学作品并不重词藻华丽,可贵的是原创。正如陆机《文赋》曰“谢朝花之已披,启夕秀于未振”,意思是别人已经写过的意境如清晨开过的花,虽然很好,但要辞谢;晚上还没开过的花,意蕴无限,才是作者要写的。

    宋代的王禹偁本来是学白居易的诗的。但是在他得罪了宋太宗,被贬到商州后,写了一首诗《春日杂兴》:“两株桃杏映篱斜,装点商州副使家。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他的儿子嘉佑就说了,杜甫有诗《绝句漫兴》之一中的“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和父亲的这首诗很像,还是改一改比较好。

    王禹偁一惊,然后又笑着说:“我这首诗的精华,竟然能和杜子美暗合吗!”于是口占一句:“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杜甫是前身!”最后还是没改。

    这件事出自宋代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

    仔细分析一下,这两首诗虽然语句上相似,意境也相类,但还是有差异的。杜甫的全诗是:“手种桃花非无主,野老墙低还是家。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杜甫是漂泊流浪,客居成都,身为外人,诸事不顺。后来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著名的诗句“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表明杜甫在成都有一种受欺凌的情绪,被天欺负,被人欺负。他笔下自己种的花,却被春风欺负,吹落数枝 ,这种怅然若失的心情昭然若现。而王禹偁也在失意,也对着落花感慨,所以感情有相似之处。但是由于他是被贬官,所以说即使想要桃杏装点自己家都不可以,不自觉的流露出自己的不平和谴责。杜甫就没有这样责问的语气。

    但即使是这样无心的偶合,前人都很忌讳,哪还有现在整段照搬前人的道理!

    古人也不是没有抄袭的例子。如叶梦得在《石林诗话》里分析五言诗和七言诗时,举了两首诗做例子。一首是唐代李嘉佑的“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莺”。另一首是王维的“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转黄莺”。

    叶梦得评价,王维“窃取”了李嘉佑的诗,但是加了两个叠声字,整首诗就有了画意,就成了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样的好句子。这就像唐代的李光弼带领郭子仪的,一下号令,表现好了几倍。

    叶梦得对诗歌意境的评价,应该说是不错的。大家自己也可以去体会。但是他对历史了解不够,就闹出了个大笑话。

    后来的胡元瑞在他的《诗薮》内编里指出了这一点:“世谓摩诘好用他人诗,如‘漠漠水田飞白鹭’乃李嘉佑语,此极可笑。摩诘盛唐,嘉佑中唐,安得前人预偷来者!”

    王维是盛唐时人,李嘉佑是中唐时后的人。也就是说:不是王维偷了李嘉佑,恰恰是李嘉佑抄袭了王维。

    以上两例最初我都是从周振甫先生的《诗词例话》中看到的。不过,不才近日才从某些网民那里听说,原来在诗歌里大段大段地摘用前人诗句,反而叫做用典。那么,李嘉佑看来也是用王维的典了,可以去掉抄袭的污名,是么?

    什么叫用典?如李白有“金陵美酒斗十千”、“金樽清酒斗十千”、“斗酒十千恣欢谑”等诗句,这是用了曹植“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的典故,但李白要是把曹植几段诗句都照搬到自己的诗里,那就成抄袭了。

    什么又叫化用?当作者引用前人的诗句,稍加改动,表现出不同于前人的主旨与意境时,那就叫化用。比如宋代诗人林和靖的咏梅花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可以算是中国诗史上咏梅花的最高杰作之一。只是,有多少人知道这两句实际上也是借鉴别人的词句呢?

    其实,早在五代南唐之时,诗人江为已经写出了如下两句:“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今天只剩下残句)。看起来像吧!

    林逋只是易“竹” 为“疏”, 易“桂”为“暗”, 变写景为专叙梅而已。但是立即把原来立意分散平淡的句子化成了千古名句,这就是所谓的点石成金的手法。

    虽说林逋的这个句子是从江为的残句中化生的,但是必定又来自他的生活,这才能写得那么贴切。这就不是模仿,而是一种创造和革新。

    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里举的一个例子是郑文宝《柳枝词》:“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这首诗很像唐朝韦庄的《古离别》:‘晴烟漠漠柳毵毵,不那离情酒半酣。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是江南。’但是第三第四句那种写法,比韦庄的后半首新鲜深细得多了。”然后后世诗词多有仿效郑文宝的。

    比如苏轼“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李清照“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还有郑娟“万点落花舟一叶,载将春色到江南”—-这又将愁变成春色了。然后周邦彦甚至又将郑氏的整篇改写为《尉迟杯》词:“无情画舸,都不管,烟波隔前浦,等行人醉拥重衾,载得离恨归去”。而石孝友的《玉楼春》又把船变为马:“春愁离恨重于山,不信马儿驮得动”。

    这就是作家的自尊,不能说绝无借鉴,但是一定要有自己的变化和独到之处,作品才有存在的价值。

    而我们再看这作者所谓“化用”的几个句子,“六十年来伤国步”与原作者李鸿章的“三百年来伤国步”意境上有什么本质区别么?“才使日月换新天”还不如毛泽东“敢教日月换新天”气势博大。而“提携玉泉为国死”与原句“提携玉龙为君死”又有多大的差别?“玉龙”就是宝剑,典自晋初雷焕于丰城县得玉匣,内藏二剑,后入水变为龙,与上句的“黄金台”相得益彰,而“玉泉”俗不可耐!

    毛主席有言:“假的就是假的,伪装应该剥去。”我要是改卷老师,凭这些扣他一半分都是轻的,还满分?假使他落到认真的丁坎兄手里,分数绝对更差。批改这卷子的老师们啊,《九鼎歌》等难度固然高了点,李鸿章诗歌也不是人皆尽知,但你们不会连毛泽东的诗句都看不出来吧?在某种意义上,我也很为现代的阅卷老师们感到庆幸,这要是在古代,一份抄成这样的卷子中了进士,那考官可能判死罪,至不济也是个贬斥关外啊!

    顺便再说一下集句诗,集句是指从已有的不同诗文中选出句子重新组合一首新诗或对联。例如《牡丹亭》的结尾全用唐诗集句法,如“惊梦”尾声的集句诗:

    春望逍遥出画堂(张说)

    间梅遮柳不胜芳(罗隐)

    可知刘阮逢人处(许浑)

    回首东风一断肠(韦庄)

    王安石犹好集句,一生作此类诗多矣。如:

    舍南舍北皆春水,(杜甫《客至》)

    恰似蒲萄初酦醅。(李白《襄阳歌》)

    不见秘书心若失,(杜甫《别李秘书始兴寺所居》

    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我的确听说过所谓半字集句与改字集句,但是,那是贴在门上的——对联的技法啊!我从不知道集句诗可以改动原作者的字句,或者在自己的诗句中夹杂着几句“集句”。这究竟是我学识不足呢,还是某些网友胡诌呢?望各位教我。

    说了那么多抄袭方面的,现在咱们来看第二个致命缺陷吧,那就是这诗完全没有规矩。

    很明显的,这诗不是律诗。当然,也不是诗经体,骚体与乐府。那么,就勉强算是古体诗吧。但是古体诗也有自己的法则。从某些方面来说,该诗是完全不合格的诗歌。比如说,古体诗不讲究格律,但韵是要压准的;允许换韵,但是不允许随便换韵,必须是邻韵才能通用。更要特别注意的是:上声和去声有时可以通韵,但是平仄不能通韵,入声字更不能与其它各声通韵。比如陆游的《醉歌》:

    读书三万卷,仕宦皆束阁;学剑四十年,虏血未染锷。不得为长虹,万丈扫寥廓;又不为疾风,六月送飞雹。战马死槽枥,公卿守和约。穷边指淮淝,异域视京雒。于乎此何心?有酒吾忍酌?平生为衣食,敛版靴两脚。心虽瞭是非,口不给唯诺。如今老且病,鬓秃牙齿落。仰天少吐气,饿死实差乐!壮心埋不朽,千载犹可作!

    该诗除了一个"雹"字,一律都用药韵字。就拿"雹"字来说,它也是入声,并且是觉韵字。觉药是邻韵,本来可以跟药韵相通的。(引自王力先生《诗词格律》)

    而且要注意,换韵的第一句,一般总是要押韵的。比如著名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

    看吧,该诗四句一换韵,每次换韵,第一句都是押韵的。如第一次换韵“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甸与霰就是同韵,都是去声十七霰韵。第二次换韵,尘与轮又是同韵,都是上平十一真韵。

    而这“满分作文”的作者根本就不知道这些规矩,所以韵脚用的一塌糊涂。前四句就大错,“辛丑条约庚子恨,落日秋风哭宝剑。六十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剑字是去声二十九艳韵,还能和上平十四寒韵的残通用?!你要说这是换韵,那“六十年来伤国步”的步字为什么不押韵?全篇中多的是这类谬误,如狝字是上声十六铣韵,建字是去声十四愿,勉强通韵就算了,竟还能和下平一先韵的泉、天等字通用?荒唐无稽!还有骨、人等字莫名其妙地出现在句尾,根本不是韵脚,令人发指。

    我要说,作者还是中学生,不知道这些也就算了,改卷老师竟然也不知道?我要问你们,你们在大学里学的那些古代汉语知识都丢到哪里去了?身为语文老师,竟连我引用的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都没有看过吗?悲哉!

    关于该诗的艺术性与思想性,正所谓“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留待各位讨论。但我还想说,诗歌天生就不适于做作文的体裁。因为诗歌可以先做好背熟后再带到考场,并且由于其随意性,可以应付许多非命题作文以及限定性弱的题目。比如这首所谓的满分诗歌,用于今年湖北高考的作文题“在……的门口”固然可以,用于重庆的“我与故事”一样可行,用于山东的“见证”还是可行。我在多年前高考时,作文要求里有“体裁除诗歌外”这项规定,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了。自从前几年某人作诗获得高考作文满分后,似乎这种风气也在弥漫。但是,我想说,你要作诗可以,可有两条是必须要求的。第一,请尊重前辈诗人的伟大创作,别拿他们给你当博取功名的垫脚石。第二,诗歌是人类最古老的文学体裁之一,而各种格律限制等经过千锤百炼,为的是让作品更加简洁明快,琅琅上口。初学者要做不到严守规矩,那就不要写古诗!

    关键词(Tags): #诗歌#国学元宝推荐:张七公子,

    本帖一共被 4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抄袭就是抄袭,的确上不了台面

      说起写诗,祖父也喜欢写诗,经常仔细推敲用字,对诗的格式、用韵也是极为严格。提起现在人写旧体诗乱来,他也是很生气的。

    • 家园 华文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真的搞不懂了。现代人中学阶段学作文的目标是什么?

      同样的道理,现代人在中学学数学(物理、化学……)的目标就是为他们的进一步专业化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学术基础和兴趣根基。谁会去要求一个中学生的数学水平跟专业数学人员相比?可为什么非要中学生的语文水平达到很专业的水平才能拿高分?感觉理科的分数档设置就比较合理,只要理解了响应知识点的意义,自然可以展开思考,从而解答,所以拿高分也很普遍。

      文以载道,一个中学生可以用作文很流畅清楚明白地跟他人交流自己的思想、创意或者感情,我认为,就应该拿高分。至于追求文采,是对中文专业人员或者以文为业人员的要求。

      至于拿满分?看评价标准吧?谁有这两年的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 家园 哈哈,看来我当初写的那几首诗不算抄袭

      高中骂我同桌黎某的几首诗看起来也比这个“09最牛满分作文”强

      黎某车裂七百里,

      全国上下都有皮。

      尔身虽与名具灭,

      古来混蛋不胜你。

      哈哈哈!

    • 家园 网上捧得太肉麻

      但江兄也批得太苛刻。其诗固不算佳作,但本是对付考试,而非参加赛诗会。批那些捧的行为不妨尖刻,批这个作品本身似乎语气不用那么强烈吧。

    • 家园 考试中能写成这样也算还行了。不过给满分还是太扯了。
    • 家园 前几天对此也说过

      就诗论诗,像初学者写得.

      但毕竟是高中生嘛.

    • 家园 这个我想虎老师应该最有资格评价
    • 家园 江城兄的文学功底自然是没话说,不过

      大搞拿来主义,直接引用了许多名家的现成作品

      只要用得好,似乎不是大问题吧?

      兄在文中说了不少古人变用、化用的例子,但没有说古人原封不动“搬用”的例子,给人的感觉,似乎就是说那样都是不好的。

      可是,晏小山那“千古不能有二”的名句: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不就是完全照搬一首五代的平庸之作么?

      翁宏的《春残》,原诗为: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帷。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寓目魂将断,经年梦已非。那堪向愁久,萧飒暮蝉辉。

      小山用的比原作更好,这个大家都没有异议--反过来就是说:只要用得好,“拿来主义”是可以的。

      还有,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抄袭自“戊戌六君子”之一谭嗣同《感事诗》“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连字都不改一个。

      那个“四万万人齐下泪”,清末一字不变用过的,不是还有丘逢甲“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精心泪欲潸.四万万人齐下泪,去年今日割台湾. ——《春愁》”么?(当然有些书里是“四百万人同一哭”,两首诗写作的时间差不多,还都是“春愁”

      楼下有人提到唐朝应试诗中少数的名句之一“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真是巧,这一句也被秦少游先生毫不客气地“拿来主义”过,也是一首《临江仙》,不过时人与后人都没有讥笑他“生吞活剥”。

      唐朝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 善鼓云和瑟, 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 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 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 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湘浦, 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 江上数峰青。

      秦观的《临江仙·千里潇湘挼蓝浦》:  千里潇湘挼蓝浦,兰桡昔日曾经。月亮风定露华清。微波澄不动,冷浸一天星。  独倚危樯情悄悄,遥闻妃瑟泠泠。新声含尽古今情。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更厉害的还有李清照女士,很干脆地说"我喜欢欧阳前辈的句子,所以借来写上几首....",于是她把老先生的"庭院深深深几许"一气做了好几阕《临江仙》的首句。 (看来《临江仙》这个词牌是犯了什么忌讳了,你看我举例的几位宋代名家都在这上面栽跟头,真是。。。。

      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李清照 “欧阳公作《蝶恋花》,有“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用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阙,其声即旧《临江仙》也。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为谁憔悴损芳姿。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

      玉瘦檀轻无限恨,南楼羌管休吹。浓香吹尽有谁知。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

      这就是作家的自尊,不能说绝无借鉴,但是一定要有自己的变化和独到之处,作品才有存在的价值。

      看看,丘、秦、李诸位用别人的句子意思完全没有“自己的变化和独到之处”吧?"名家"们也没你这么高的"自尊"么。凭几句“拿来”的句子就指责人“抄袭”,太严厉了。

      古人不论,就是本朝太祖,《忆秦娥》的那句“秦娥梦断秦楼月”和李白老先生的原句,不也是一字不易,意思相同么?

      高中生,高考,时间紧,压力大。应试之作而已,实在不能以流传千古的名作作为参照物来比较。

      兄以为如何?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我觉得你对“独到之处”理解有点偏差

        不是说一字不差就一定是照抄(那也还得划个标准,连续多少字以上相同判抄袭),也不是说换了几个字就叫独到(关于这点就不举例了,晋江上到处飘的都是例子……)。

        你举的前两个例子,恰恰是在中国的诗歌史上被公认为化用独到的,晏小山自不必说,那个“江上数峰青”我还可以再给你添一个,苏轼的某首江城子,就有一句“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然而你读一读这三首作品,同样的句子,要表达的情怀却是各个不同,自然鲜明的。

        至于李清照那个例子,私以为这般举例实为抬杠了。这显然是一种酬和时使用的别体诗,何况人家李清照给了原文出处,也解释了作文动机,就算是用现在写论文的标准,也算不得抄袭吧?如果这个你都拿来跟江城举的例子并列,那你直说那些作集句诗的都是抄袭好了。

        我虽然认为江城对这篇作文要求太过严苛,但你若把化用和别体诗拿来与这首诗里多处不动脑筋的照搬(甚至不惜伤害原句)并举,我委实不能苟同。

        • 家园 呵呵,小山词还公认“化用独到”

          秦观的可是半点都没有“化用”,从句子到意思都一点没变。

          看看这个:坏坏2:那就请你指点一下,

          • 家园 你给的链接和秦观木有关系啊

            偶还以为你既然给了论点,链接里给的是分析呢。

            秦观的,你认为句子到意思都没有变,而我要说的是,情怀变了。你读读原诗,再读秦观的,两个人借这句话表达的内涵是有明显区别的,如果用现代文来转述,其感情色彩是完全不同的。从这个角度来读,句子的意思是变了的,不变的只在字面罢了。

            如果按照你的标准,郑板桥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不但是抄的,可怜见的还抄得很没品位,人家好歹抄抄别人的佳作,老郑竟然抄的是《笠翁对韵》……

            所以我说你对“独到”的理解有偏差,同样是化用,有的人化完了让人感觉像原创,有人化完了让人一眼看去就只看见原主人了。这就是在化用时,化用者到底有没有倾注自己的心血和情感在其中造成的不同结果。有自己特别的意思在里面,可称化用,没自己的意思在里面,最多只能叫仿写或者拼盘。(当然,我也承认,一则,江城指出的黄花岗作者的仿写,有几处是稍嫌严厉的。二则,在短短的时间内,真正的化用太难,拼得自然又应景,也是本事。黄花岗这个拼盘其实拼得很应景,时间关系不自然也是难免,所以我倒以为可以不用严格地判他抄袭。这诗最大的问题我以为是出在整体结构上,学林黛玉的标准,就是意思没到,文字好不好都没用)

            其实并非化用就是好的,有人化得自然有人化得生硬,偏你举的几个例子还都是化得比较自然的……我们大可看几个比较生硬的“名人名化用”:个人以为,曹操化用的那几句诗经,就很有生硬之嫌,毛主席的那个著名化用也是有些生硬的,也就是这两人诗歌造诣还不错(曹操是非常不错,毛主席在他们那一代里也是很不错的了),才算是部分消除了这种不足带来的负面影响。

            至于你给的链接,那是苏轼的东西,和秦观没关系的……既然你提到了就说说吧。

            苏轼自己在序里说,那篇东西是小时候听故事的时候记住的,长大了想把它写出来,就添了点句子,连缀成篇——摆明了说自己那是改写或扩写。当然,苏轼也不算十分地诚实,扭扭捏捏说自己记得的是“前面几句”,事实上他是前后都记得不少内容,自己只补了中间一段而已——要说苏轼补的这一段造成了什么意境上的改变,那是没有的,从全诗来看,他大概相当于看图说话,给人家的描述文字补上了情节。所以,苏轼他老人家如果拿了这诗去参加今天的高考或者作文大赛,多半要被人肉的。只是苏轼改得也算优雅自然,又有一段美人风流的故事在里面,按古人的情趣,拿它做逸事流传,还是挺正常的。

    • 家园 循文格律对于现在的高中生来说太难了

      老兄就高抬贵手吧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2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