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形意拳·意拳目录注解·阐释 -- 京城马国兴

共:💬8 🌺10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形意拳·意拳目录注解·阐释

    意拳目录

    斩、截、裹、胯、挑、顶、云、领,出势虎扑,起手鹰捉、鸡腿、龙身、熊腰、虎抱头。

    【题名解】

    所谓“意拳”者,“意就是气,气即是意”的“意气一元”的说法。气、意拳懂劲乃攻防成手的中成功夫艺境,是在小成形拳招熟的基础上经过由明劲法式转法到“暗劲法式”而获得“皮打抖弹震死牛”的艺境是为气、意拳懂劲功夫艺境功成艺就。继续转法可以达到大成神拳神明艺境。既然是中成意气拳懂劲功夫,此题目中的每字的法式都是无形之内劲运使的功法说,这有别于小成形拳招熟的有形拳法招式。

    有人疑问王芗斋先生的《意拳论意拳正轨》的“意拳”说法出于何处?而今见到此篇文章,可以清楚的知道:“意拳”的说法,出处于此也。

    目录者,修炼的具体项目次第顺序之记录者也。亦可以看成是“诀言”的意思

    “意拳目录”的标题意思清楚了,下面就可以看文章中每个字、每句话的精旨妙谛之含义了。

    【注解】①、斩、截、裹、胯、挑、顶、云、领:

    • 家园 【原创】“斩”字诀精义解

      这个“斩”字,乃是内外双修及其运用时的“斩钉截铁”当机立断的意思。

      内外双修的功法,皆是“损糟粕、取精华”的系列法式。故而,在“去糟粕”的时候不能犹疑,一定要“斩草除根,斩魔务净”防止泛滥!这就是“驱尽众阴邪,然后立正阳”的观念。这方面内容,前贤亦早有明确的论述,以资对照,录而并解之如下:

      “决七情断凡息”论

      剑者,决也,断也。必内而决七情,断凡息,内三宝得以浑化而至于纯阳,此内而剑学之筑基,内壳通而坚实也。尤当外而决灰心,断声迹,加之以招式变化之奇,以夕朝时习,外三宝得以浑成,而至于柔刚,此外而剑法之暗练,外壳注而灵稳也。至如近世所学之剑,以舞之者,类皆皮毛中皮毛,浮之至浅而至鄙者也。昔伏牛氏祖云:果尔志向上,当先静以筑其基,存之深养之熟,内外三宝合一,浑化归一。正所谓:

      内外全无渣滓质,养成一片紫金霜。

      阴阳造化都归我,变动飞潜各有常。

      《浑元剑经剑髓千言》

      阐释:

        剑者,见也,见机而用势。此乃论其用也。而剑者,决也,断也。乃言建体之事也。即建立浑化一元之道体。此体虽无形无象但有也。即前文所言的太极之体是也。即建此浑元之道体,必有特定的系列之方法,通过修炼方能得之。否则,定会劳而无功矣,此乃一定之理。也就是古人所云的修炼之基本准则:“君子有所不为”也。

        而此“决也”、“断也”,正是修炼传统手战之道有所不为之内容。其决也,说的是内而决七情,七情者何?喜、怒、悲、思、忧、恐、惊,七种不良的情绪。

        修炼传统手战之道,本克己之欲,唯道是从,清心寡欲,平心静气,修炼体认,方能成道而达神化之功。如何能纵情任欲者所能为之。故必绝情断欲,方能修之。可看七情过之之所害。便知决七情之重要了。

        过喜则心气涣散不收,则伤心。心为所伤,则一身无主,秩序必乱。神为心之主,心伤神必伤。

        过怒则伤肝。肝为将军之官,决断出焉!肝之已伤,不能行决断之职能。当行不行,当止不止,行止自乱。肝藏魂,则魂必伤。

        过悲则肺气下陷,魄力必伤。人无魄力,于何事还能于为之,少气无力是也。

        过思伤脾,则气结。脾居中州,主运化之职,气结痞塞,中阻必隔。诀云:“拳有寸隔,见肉锋伤”。乃自病之症也。脾脏之神伤,意则不达。

        恐则伤肾。肾者志也,肾本作强之官,技巧出焉。过恐伤肾,其志已伤。“作强、技巧”何能出焉?肾乃藏精之所,肾伤精失,根基败矣!

        忧则不解则伤神。神伤则身心无所主,必内自乱而昏昧。

        惊则伤胆。胆气散脱,十二官无所主,则内必自乱。

        请问,七情过者所致:精气之伤,五脏已伤,五脏神亦伤,神、胆皆伤。有此中一伤,皆伤根本,根本已伤,何能谈修炼之事!故决此七情,乃修炼之前的事尔。属于练拳始练性中的“练性”之内容。皆在“明道知理”中求知。此乃先决七情之道理及其意义,不为七情所伤矣!

        断凡息。所谓“凡息”者,乃指人的后天口鼻之呼吸。断此凡息,非断凡念之义也。故修炼者应将凡息、凡念分辨清楚。否则,概念混淆,练功方法自不得当矣!“凡息”乃“凡念”中的一种。

        气入丹田谓之息,神伏丹田谓之闭。此合而言之谓之“闭息”。即“伏气炼神”之法。

        以此伏气炼神之法,继而炼精化气,积此真元之气,便是“内气”。又名“内劲”。此“内气”之升,名“提”,是吸提;由百会之降,名“放”,是呼放。此以丹田中的内气之吸提呼放,是名“真气呼吸法”,亦名“意呼吸法”。此乃传统手战之道的“真气消息”法。此简言名“真息”。即古人所言“至人呼吸以踵”的方法。以此而别于一般人的后天之口鼻呼吸法。即“凡息”。故知,以“真、凡”而别息之用。凡息乃后天法,真息乃先天法。由此而分,便可知是否修炼传统手战之道的行家里手。而断凡息乃属于修命中的事情。由此可知,修炼传统手战之道乃“性命双修”之事,故有是否能“决七情、断凡息”的修炼之真与假的分别。能决七情、断凡息者是真修之入门。不能决七情、断凡息者必是假修,其不得门而不能入矣。因其不知“后天返先天”之精义耳。

        内三宝得以浑化而至于纯阳。是在决七情、断凡息之后。必然精、气、神内三宝得以浑化而至纯阳。是说“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之内修法,必然得纯阳之内气。内气存在自身内独立而不改。其纯粹之精,阳刚之性,健运不息,乃一身攻防之主帅。此内修功法所得之阳物也,乃传统手战之道的筑基之功夫。是属其能使内壳通而一身坚融的实体也。无此“内气”为实体者,惟手舞足蹈者,乃不入元窍之空架子的花拳绣腿也。

        内三宝精、气、神三合一的浑化功法及内气功夫的作用已经论明,然外形功夫之内容又当如何呢?

        首先要从心理状态上调节好,久练不见功效,不要灰心丧气,要有充分的自信心。时刻要鼓励自己有能力达到大成的神化之功夫艺境。因为,“将相本无种,全凭自为之”。修炼传统手战之道也从此理。此即“决灰心”之义。还要扎实地按法修炼,不要追求大师、剑客、拳家之名声。要获得真实的攻防之体、用的功夫真艺境。也不要从攻防招法的轨迹中求之,要从攻防机制之“体”中认证,再从攻防应用之法则中印证体认。此乃外而决灰心,断声迹之内含精义。古有修炼拳术“不着蹄筌,不从迹求”之说法。即此精义尔。

        再加以对攻防招式的奇正变化中,如何能以正治身为本,如何能出奇制胜为用。须以朝夕用功时而习之以精心体认。这样,筋骨皮之外三宝自然得以浑化而必合成如一。必能内感通灵又至柔弱无骨之外形。而至柔弱无骨,善变无形又无穷;刚则鞭直坚固,如铁如石,伸之不能屈,屈之不能伸,是为气力周全。即外形柔如绳束,刚则如柱。以便攻防之势的柔行气之圆化;刚落点之直发,而此柔化刚放又不见迹象。此乃外形功夫的传统手战之道的“暗练”之法。即明练外形,而攻防之法术从中自然生出。故曰为“暗练”。这样外形之壳通,内气注于其中,自然内感通灵;灵动变化无牵扯游离之形,又无浮重吊挂之象;而必势势稳定坚固而有根抵。此即一息“坚融”之精义尔。

      从此论中知道,传统手战之道的修炼具体攻防招法,或以攻防招法修炼自身,乃得手战之道必修的课题之内容,舍攻防招法而不修,难获手战之道的真实之功夫。前贤已论断明确矣!习练传统手战之道者,不可不知此为要点矣。攻防招式修炼的“喂手”“盘较”乃必精修阅历之课程。此乃“明练”之方法。不具体修炼攻防招式,不系统修炼攻防招式的“以柔用刚”之技术方法,难得全体大用之攻防功夫艺境。难于体会传统手战之道的立体方圆的攻防发用之妙。此乃明理也。下面,作者对习练传统手战之道的“以舞之者”给予了严厉的批判,指责其以假乱真的指鹿为马、鱼目混珠之弊端。此种批判,时至今日,亦有现实意义。

      在与人拳术攻防较技的时候,施手用招、施招用手同样是“斩钉截铁”的“当机立断”才能无误!这方面内容,在太极拳门有明确的论述,以资对照,录而并解之如下:

      擖手十六目

      十六、断:是决断。一涉游疑,便失机会,过此不能打矣!

      之所以能够施招用手、施手用招速而又速之疾,机贵神速者也,乃听探的清楚而又立心坚决果断的结果。如果一涉游疑,便失去了战胜对手的机会了,故曰:过此不能打矣!亦可能由于失去了这次机会,而导致自己的失败。只有绝佳的听探之良知,顺化之良能,及其相互为用的自动化之能力,方能不会错失良机的。

      精心通读这两篇引文的精旨妙谛,对于认识、理解“斩”字诀的内容更会深刻细腻的清楚明白了!

      • 家园 【原创】“截”字诀精义解

        《六合十要序》中说:

        “截法”者:“截手、截身、截言、截面、截心”也。截手者,彼先动而我截之也;截身者,彼身未动,而我先截之也;截言者,言露其意,而即截之也;截面者,彼面露其色,而即截之也;截心者,彼眉喜面笑,言甘貌恭,而我察其有心,而迎机以截之也。

        阐释:

        截法:随对手之势顺起顺落,而在起落间顺势领之,即是引法;搓之,逼迫法,即平常所说的好手动手较技,施招用手、施手用招总给对手添点麻烦,就是指截法中的“领搓”法而言的。

        截手者,彼先动手而我随后截之,就是“静以待动有上法”的法式。截者,顺势而领搓之是谓截,非锯断的意思。此乃前贤对传统拳术中“截”法下的定义,一定要领会其法的精髓妙义,认真修炼,才能得艺。

        截身:彼身未到,我先顺势领搓其身,是招斗其动的“引进落空”的法式;当其一动,再顺其势的进退中随即领而搓之,以求晃动其根,其根必失,乘势以击之,乃“合即出”的法式,其必败矣!

        截言:并非截其说话,而是指对手言语露其动手之意向,我即顺其意向而领搓以截之,是指攻防招法运用的切机之法。

        截面:察其面色之相,而我意已在先,故其动,吾必截之。

        上述截言、截面,就是察言观色、审敌度势的具体方法。

        截心:天涯海角不为远,对面人心两不知。俗云:“居心叵测”,此也。对面谈拳论技,其眉开眼笑,甜言蜜语,貌似恭维,而内心实藏杀机,我必迎合其机以截之。或言语顺其说之以悦其意,或反其意以激将法激怒之,此两法皆能使其露出本来意图,则无所潜藏之危险矣!

        上述截言、截面、截心,乃双方较技的察言观色、审敌度势之法,包括上面所论的截手、截身之法,皆以意在人先为法才能更好的施招用手、施手用招以胜之。然对“意在人先”的精义,前贤亦多有论述,以资对照,录之如下:

         眼灵者,审视有先之明,知其未发之招,悉其将发之意。

         眼直者,上视眉间,中视齐项,下视齐带,此为三关。上关胜负之机,强弱邪正、善恶奸诈之所从出,招所由变,欲左者虚其右,欲上者虚其下,约之前后、进退、起伏、攻守、刚弱、奇正皆如之,盖人通病,能融化者乃入妙矣。中关看其横斜、曲直、钮跨、腰腿、动止、手肘、起伏之枢,下关看其引诳之变,跳跃之机也。故三关当熟看清明,方为妥也。

        眼团者,精神凝聚、展转如心。精定神稳,则应猝出乎自然,如处无事。无怯则神圆,无轻则防密,无傲则气平,无形则变速也。 《浑元剑经外篇炼眼解》

        • 家园 【原创】形意拳十字诀·“裹”字诀注解·点评

          裹者,见于自己的身法功夫及攻防动手的法式之始终内容。裹的详细内容,早见于心意拳的“採、扑、裹、束、绝”之“五字劲诀”中。我亦有一篇专题论述的文章,以资对照,专将“裹”字诀录之如下:

          自身之“裹”法的论述

          裹,在“六合劲十二字”中处于第一合劲中的第二位,即“拧裹”。传统拳法中言外形时说:“筋骨要拧转,皮肉要裹抱。”可知“裹”乃指“皮肉”而说。然传统拳法中说:皮肉之膜理、筋膜、骨膜、骨节之间隙乃内气游走往来之所,故“外形的拧裹之形势”以利“内劲运行成势之用”。故全身有腿法的拧裹之势、胸腹的裹合之势、上肢双肘的拧转裹抱之势。而“内劲”亦有“裹劲之势”的运用。谚云:“气如火药拳如弹,灵机一动鸟难逃。”即言此中真义的。如还不清楚分明,则引拳论以解之:拳由心发,以身催手,一肢动百骸皆随,一屈统身皆屈,一伸统身皆伸;伸要伸得尽,屈要屈得紧。如卷炮卷得紧,崩得有力。其言“卷炮卷得紧”就是“内劲、外形”之“裹”的目的——“崩得有力”。可知全身内外皆有“裹”之法尔。

          而“裹”还有一个好处,外形的裹抱之势如“猴头裹脑,裹物而不露”,即外形的拧裹之势,亦含蓄者内劲的裹抱之势,即内劲腾挪运转,并不令人知之意尔。这样才能将内劲在欲发的部位爆发出也。势之突然,故人不觉知而被放也。

          于此可知:外形之拧裹,是蓄内劲之方法,又是形变之方法;内劲之蓄裹,是变外形之方法,又是内劲变化之方法。故内劲亦存有“裹”势之用的,如龙卷风的裹抱之势产生的攻防之能量了。然此五字诀,乃言“劲”之用和练的,故取“外形,内劲”同论之法以解之,取此法简捷也。

          攻防至用“裹”法的论述

          问曰:短打胜长拳,何也?

          答曰:短兵易入。

          长来短接易入身,入身跌拨好惊人。

          里裹打开左右角,外裹打入窝里寻。

          阐释:

          即言身材高矮不同,针对打法又不完全一致,但可全能胜之。妙哉!此处又从长拳、短打角度立论,来分别长拳和短打的孰优孰劣。诸法之用,所以能胜对手,不无皆因“短打”之所为吧!否则,后面不会有“少林寺短打身法统宗拳谱”的“十则”内容了。也不会有序文中所言:至练打十则之法,志一凝神,苦心思索之说了。攻防较技能制胜的道理、拳法种种,逐渐明朗而清晰了,渐到佳境,心自通明,一路行去,疑点自会消失!如法精技在身,功臻大成艺境,指日可待。较技胜人几成易事尔。

          既然要比较长拳、短打的拳法优劣之势。这里就要先分别阐明什么是长拳打法,什么是短打拳法。是拳之长短打法的分别。笼统而言,“拳打脚踢”是长拳打法。“挨膀挤靠”是短打拳法。但还是具体分别论述清楚较好。习拳者心中自然就有底数了,此乃先知而后可安行的练功之基本模式。

          什么是长拳打法?

          双方动手较技,前足落位不越过对手的前足者,这样的打法,是谓之长拳打法。长拳打法顾名思义,全凭肢体力大而用招,放长击远打的是梢节力。故要保持一定的攻击的有效距离。这就是为什么长拳打法者的前足落地位置不越过对手前足的道理。就是保持这个有效的击打距离,其方可借用肢体运动的惯性力提高梢节的击打力度,其将肌肉爆发的力又置于端部一点子上,故其内部门户空虚。而由于是放长击远的长拳打法,拳法往来又全凭肢体的运动速度决定其击打点位准确、击打力度质量的。这样,用肢体的运动速度同时控制两项指标的同时完成,自然属于后天有为力法。故其耗费自身精力,损失能量就大。是因其自耗的能量大,不能久战,亦在情理之中了。而长拳打法又主张拳打脚踢皆是法,故其保持有效距离,提高肢体运动线速度,强调爆发力大,皆是方便自己拳打脚踢的打法的。这就是长拳打法,虽具有一定的攻击威力,然劳心耗精,门户空虚,已自失在先。故此等拳法不为历代拳家所取。

          什么是短打拳法?

          双方动手较技,接手便入对手二门、三门,步必过人前足之后,或套或插,单管双管,或施肘击,或以肩靠、膝击胯打,腹肋靠抖,或拳或掌,上手下足,或摔或跌,见景生情,相机而用,诸法相互而施,以不动之腰脊,摧动动之手足,快慢随机而定,拳打五尺不为远,跌靠一寸不为近,无所谓里外,周身内外上下协调如一,以重击中,以定用手,周身无处不锋芒,挨着何处何处发,此种打法,是名短打拳法。故短打拳法全凭太和一气,避实击虚,顺势借力,随意所之,意之所向,全神贯注,“变化犹龙,用力不见力而山莫能阻;似虎快利,出爪不见爪而物不能逃”,任凭自然之力也。用之无形,人莫能测:“放之则弥六合,其大无外,无所不容;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小无内,无其可入;卷放得其时中,丝毫无差,无不切机”。故化打合一无形迹可寻。门内自然防护严密,户中自然清净无忧。对手不得其门,不知其户,故无失在先。故为历代拳家所推崇。

          长拳打法、短打拳法,已然分别介绍清楚,短打拳法之所以能破长拳打法,是因为长拳打来,门内空虚。短打拳手恰恰正好利用了长拳打法的这一弱点,利用短小精悍拳法相应接化来势,即转即进灵妙敏捷异常,出乎长拳打法之意料,进身后无不空中投石,或拳掌、或肘膝,或靠打跌摔,皆可相机随势借力而用。妙在惊破敌胆,对手突遭袭击,无不胆战心惊,落败乃在情理之中,自然之事。这就是以己之长击彼之短的战术。而此长拳打法和短打拳法之比较,正是“尚力派拳法”和“尚巧派拳法”的比较。此乃歌诀第一、二句之精义。

          用左右的里裹手法接应对手的左右长拳,便可轻易地扯开对手大门的左右角,便可直接入内院登堂入室而取胜。或用左右外裹手法接应对手的左右直、摆拳,即可直接以裹法入到对手门窝里,寻求战机,或拳或掌,或肘靠、或摔跌,皆可应机顺势而用,必然胜之。此乃歌诀第三、四句的精义。

          短打与长拳较技,对比之优劣的精义所在

          总之,短打拳法,以尚意不尚力的方法对付长拳尚力的打法,是有绝对优势的。就是因为短打拳法“动静互为其根,阴阳迭神其用。正奇进退之机,迟速幻转之妙,悉出于无心,系自然之运用。因时致变,因力制人。立体发用之妙,件件原委之于自然之神,统蓄以先天寸绵之力,为无为无不为也。”其以“无争为争”的战略方针,采用短兵易入身之战术方法,发挥了自己的特长,攻击对手之短处。实现了“扬己之长,避己之短”的攻防法则。制胜自在情理之中。

          如果短打拳法拳手与长拳打法拳手相互较技,不能接招即入身,而与其保持距离,这正中长拳打法拳手的下怀,必败给长拳打法拳手的手中。故知,短打胜长拳的基本条件是接手即“入身”。此正是“善战者,其势险,节贵短”的战术策略,可见习练短打拳法的人如何接应长拳打法的拳手的长拳、腿击;如何接应其长拳、腿踢才能入身,是研练短打拳法的拳手必须精熟掌握的课题。尤其是如何破解而能接应长拳打法者的腿击之法而能入身,更是短打拳手要仔细研究掌握的技术内容。否则,一旦遇到长拳打法的拳手之手法、腿法又精熟,短打拳手便会临阵失措,接应不暇必定落败,乃显而易见的了。

          习拳者如何对待短打与长拳

          武备者,备于平时,用于当时,故攻防之利器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此乃拳家练用之明言。谚云:“胜人一时,却是三年功夫”。说得就是这个道理。故习短打拳法者,就要自己平时多研究,多修炼如何战胜长拳打法的拳手的技战法功夫,勤备于平日,利于战时可用。方不至于临战慌乱,无所接应而自败于人。《歌诀二十首》的内容,都是短打拳手平时多研究,多修炼而必备的战胜长拳打法拳手的技战法功夫内容,岂容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者忽视之。

          前贤已经告诉我们如何入身的方法了。即“短兵易入”。莫要忽略此四字的精义。歌诀云:“两手合掌挤步行,着地拔势认分明。一上一下一补招,此是盘中第一功”。其中,“拨势认分明”的“拨”字,说的就是短兵易入身的技术方法和准则。要明其精旨,方能尽其用。如何才能掌握短兵易入身的窍要?如何才能通解“拨”字精义?根据我习拳练艺、较技经验所知;多研究各种攻防招法中的防守方法的运使,包括手法、肘法、肩靠、腿法,诸法中的防守之运用,精熟各种防守方法、技术。而这些防守方法、技术皆以一“拨”字全部概括了。能知此者,便得短兵易入身的窍要了,运用精熟便是功夫了。就可实施于较技中而有效了。此亦算我习拳的秘诀之一吧!在此讲了出来,以便习拳者参考应用。此乃我实战经验的总结和认识。防守方法运用的好,较技先立于不败之地,方可更好的实施防守反击的技战术策略,而能更巧妙的战胜对手。此乃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中的“攻防”二字的互根关系来决定两者之间的先后之主宾的。就在练、用法中来说:修炼攻防招法时,先着意练防守法,后着意练攻击法,方知攻防转化的关键在防手法中;运用攻防招法时,不管是主动运使还是被动运使,多是“避实击虚”的防守反击的法式,如:自己先出手的“引手”法,对手不明白此手法而妄动接应,随变式换招破门而入进身击之,无不胜之;假使其不管我的引手,便以实手法就近击之,无不得手矣。假使对方先出手则我便接手反击无不中的。这正是拳诀说:“静以待动有上法;动中处境有借法。借法容易上法难,还是上法最为先。关键亦在防守中。可知防守法的重要性了。防守意识和防守技术修炼好了,在此基础上再专攻攻击法的练合用,达到纯熟精妙的至用程度,自然攻守两法能够“动静互为其根,阴阳迭神其用”。较技可先立于不败了,然后可图谋之而战胜对手了。这就是攻防法的练、用之前、后,主、宾的顺序关系。知此,则练、用攻防招法、技术时自不迷矣!

          习拳过程,应先习长拳打法,但要尚意不尚力的放长击远才是正确方法,目的是抻筋拔骨,拳势开展,有利于“肌肤骨节,处处开张”。练熟后即习短打拳法,有利于攻防招法曲化直发的圆活灵巧变化敏捷而对方又无懈可击。这样长拳短、打先后依序修炼纯熟,便可获得长拳短打功夫集一身了。功成以后在较技中才能针对不同风格的对手相机而用,无不左右逢源而易于制胜了。习拳者想全面掌握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真功夫,就要达到全体大用的艺境,才是修炼者的正道之法式,才能功得正果。正果者何?达到神明艺境,具备神化之功,超凡俗而入圣境,文兼武全将相身之才者,便是。即“拳道合一”之正果。至此,“健身、技击功德艺境并行不悖的功果”证矣!而长拳、短打只不过是“形拳招熟”的拳术攻防功夫,是“拳道”攻防功夫的奠基阶段而已。这一点,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者一定要认识清楚,不能因“形拳招熟”的攻防功夫小成而自满,得以固步自封了。却忽略了对拳道功夫的追求,最终不能求得正果,而成为终生之憾事。此乃习拳者的悲剧也,故不能再蹈入其辙了。

          再有,能证“长拳即短打,短打即长拳”者。便是在功德艺境上已经求得了正果了,证得正果了。此是传统拳学中另外一个话题的内容,这里不便于阐释论述,只好容另外立题行文细解了。

          什么是“里裹”什么是“外裹”

          不管左右手法向上、向下及身法、腿法,只要由外向内的裹合法式都是“里裹法”;不管左右手法向上、向下及身法、腿法,只要由内向外的裹合法式都是“外裹法”。

          如果以“顺逆缠法”来认识“里外裹法”时,一般的理解成“顺缠法式”就是“里裹”法;而“逆缠法式”就是“外裹”法了。因为,只要运用“裹”法就存在“拧转”、“旋转”的法式在其中了。故而,所发出的拳势威力自然就具有破坏对方拳势的能力了。这也是拳法“不力自力”之法式的一种体现方式!

          • 家园 【原创】形意拳十字诀·“胯”字诀注解·点评一

            关于“胯”的功能作用,历代各家皆有妙论。下面只从形意拳、八卦掌的拳论中进行注解、阐释。

            “里外胯”论

            外胯好似渔打挺,里胯藏身变势难!

            接着继续说明“胯”的具体运用方法,论述秩序井然。

            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外胯?什么是内胯?才好理解这句诀言的精旨妙谛。不管是顺步捶、拗步捶、十字步捶,任何一种拳架式,都是攻击手法一侧的胯,为外胯;防守手法一侧的胯,为内胯。

            然而,由防守手法一侧转化为攻击手法一侧时,原来的内胯就要变化为外胯了。这一转化变换的过程中,要由原来的外胯转化为内胯,这个内胯要托起现在变为攻击的外胯(指原来的内胯;此时的后胯托起前跨的后胯之腿的蹬劲之势,名之曰:“牮柱”),才能使现在的外胯挺起而脚能踩劲以助攻击手法的劲势上升而能大壮(其中的膝必然坚挺支撑自身,故现时的前腿的踩劲之势,名之曰:“撑柱”)。所以,在攻防实战中自己左右两胯,总是一前胯、一后胯的状态;而前后胯的外形、劲势如何倒换,总是攻击一侧的胯为外胯,防手一侧的胯为内胯;而总是“后胯托前胯,逼胯以坚膝”的处在“外胯鲤鱼打挺,内胯藏身变势难”的机制状态。“鲤鱼打挺”式乃踩劲所成之,有利于攻击对手之势犀利;“藏身”乃蹬劲所成之,一方面有助于踩劲的攻击之用,一方面有利于支撑自身以待变化,而造成对手“难以施展变化手段来化解”的状态,这就是诀言:“外胯鲤鱼打挺,内胯藏身变势难”句的理法之精旨妙谛。

            藏身:老的版本是“藏身变势难”,正因为里胯藏身,才有后胯托前胯之逼胯以坚膝的外胯鲤鱼打挺的攻击犀利,而使得对方难于变化了,这是“变势难”的正解。有的版本写成“抢步”变势难,虽然亦解的通,已失去了古谱中的原本之精义了。

            抢步:较近版本的谱多传抄为“抢步”的,这与“变势难”的说法没有直接因果关系,故而不取之。但可以解之:

            只有“后步变为前步”的及时“抢步”,才能造成对手“难以施展变化手段来化解”的状态,方可称为对手的“变势难”了。这亦是诀言:“后为前”的法式之妙用也。这才与拳术理法一而贯通之。

            变势难:由于自己“脚打踩意不落空 消息全凭后足蹬”的攻击法式犀利,而造成对手难于变换转化破解的意思。

            此句“外胯鲤鱼打挺,内胯藏身变势难”的诀言,脱化于古拳谱《内功四经内功经》中的“逼胯以坚膝”的说法中,以资对照,录而并解之如下:

            “逼胯以坚膝”的身法精义

            按肩以练步,逼胯以坚膝;圆裆以坚胯,提胸以下腰。

            此下步之真窍也。人皆炼步,而不知炼步之窍,在于按肩也。按肩者,收肩井穴之劲沉至足底涌泉穴也。人皆知坚膝而不知坚膝之窍,在乎逼胯者,将两臀极力贴住也。人皆知坚胯而不知坚胯之窍,在乎圆裆也,将裆极力向外挣横也。人皆知下腰矣,而不知下腰之窍在乎提胸也,将胸用力提起也。 《内功四经内功经》

            【阐释】

            按肩练步之法论述明确,然不知内气腾挪者不能为也,出力练拳者亦不能知也。其说沉在涌泉穴,修炼方法可以;要说内劲的运用,不如沉在双足踝为佳,这样双足易敷平矣!这一观点在前面的经文中已经论述明白了,而作注解之文的人要求沉在涌泉穴。由此可见经文作者的水平较比作注解之文的人之功夫艺境水平要高的多了。如何是“按肩”呢?前贤亦有明确的论述,以资对照,录之如下:

            膝第十一:下盘之门户在膝,宜平分内裹,不可外开。若开则足尖亦开,下盘必不密矣。要在略带压下跪势,仗身法坐至将平即住。若过于坐平则腿力不坚,腰曲无力,种种失真矣。此法不必拘,要在能者变用耳。 《拳经拳法备要周身秘诀十二项》

            这段论述中的“要在略带压下跪势,仗身法坐至将平即住。”就说明了“按身”的外形之法式内容了,即以矮身法的中下盘步法修炼。

            坚膝之法在逼胯。逼胯者,就是后胯托前胯的人字架式,两臀前逼之势则前膝不软而坚挺矣!非用力也。就是形意拳门的“外胯鲤鱼打挺”的精义,即指前足之膝坚胯挺而言的。

            此坚胯之法,乃指左右横向的“撑裆开胯”之法的论述,并非指圆裆的方法而言的。圆裆者,前阴囊与大腿里侧运用意念使之分开,就是圆裆。是用意调,非用力也。圆裆则两足劲势之虚实容易转换矣!此就是三皇炮捶拳门中所说的下盘两腿要有“圈筋、圈劲”,步法方能左右变换转化灵活敏捷的意思。从系列的引文中,这就可以看出经文的作者与注解之文的作者之功夫艺境的差异了,还是经文的作者艺境水平高。

            “下腰提胸”的说法可能较早,以后世所论述的“虚胸实腹,松腰坐胯,翻臀拔背” 之身法的说法为好。

            从上述所论,可知传统拳术理法皆是逐渐发展而成熟的。故同样的内容,应该以最佳的论述为准,才能博采众家之长以炼己。观读学习、精研古拳谱,应以理解为最妙。一句“逼胯以坚膝”的说法,蕴含的理法内容极为丰富,修炼者要静心认真的体会,方能得其精旨妙谛以为用。

            双方攻防较技至于如何“到身”?如何“过身法”?这些内容都能体现出“外胯鲤鱼打挺,内胯抢步变势难”的理法、技术、功夫等内容的,故而命题专门论之。

            到身——“过身法”论

            到身之时,手、身、肩、膀、臀与大腿、膝头、需要一段而进,更要一齐着力,前后手要相应,前后脚亦要相应。前手用四分力,后手用六分力;前脚用四分力,后脚用六分力。后手第一要拽得紧,后脚第一要栓得直,以后脚过身法,以身法送前手。又以后手拽住,需以勒马状态。故知拳家之定舵,需在一只后手,此为要领。后脚栓得直,所谓势去也。一段而进,所谓百骸身骨一齐收也。杀手之时,用力需在眉间一线。咬牙带皱山也愁是也。(又名眉间带蹙,心最狠也) 《曹焕斗拳经拳法备要二卷》

            【题名解】

            此“到身”乃讲的是“躲拳需要侧手防,他拳放过需忙进”中的“忙进”之法和忙进到位时的发人放人之一身之法的内容,其中就蕴涵着“外胯鲤鱼打挺,内胯抢步变势难”理法、技术、功夫之内容呢。是“身法操持”的内容,继“审视、粘身”之后必须阐明的精髓内容,胜人之秘,由此揭出。故要分别领会体认其所述之运用的法式。然运用时确是一气呵成,本无分段可言,这一点,读者需用心方可窥其所论之妙。而能得其精旨妙谛。下面具体阐释其中所论之精义。

            到身之时,手、身、肩、膀、臀与大腿、膝头、需要一段而进,更要一齐着力,前后手要相应,前后脚亦要相应。

            阐释:

            此论重点在“一段”。一段者何?《九要论 三要》中说:“至于气之发动,要从稍节领起,中节随,根节摧之而已。然此,犹是节节分而言之者也。若合而言之,则上自头顶,下至足底,四体百骸,总为一节,夫何三节之有哉!”

            此“一段”者,乃自定至足四体百骸,总为“一节”者。此正是“虚实相虚,内外一而贯之”之精义。“一段而进”古亦有论,最精辟者,《九要论 七要》之论最详细,录之如下,以资对照理解:

            头为诸阳之首,而为周身之主,五官百骸,莫不为首是瞻,故身动头不可不进也。手为先锋,根基在膀,膀不进则手却而不前矣!是膀亦不可不进也。气聚于腕,机关在腰,腰不进则气馁而不实矣,此所以腰贵于进矣。意贯周身,运动在步,步不进则意索然而无能为矣,故步尤贵于进也。以及上左必进右,上右必进左,其为六进。

            此六进者,孰非着力之地焉?要之,未及其进,合周身而毫无关动之意;一言其进,统全体俱无抽扯游移之形。六进之道,如此而已。

            此论已将到身之时的“一段”而进之精义,论述得详尽细密了。由此可知,拳本一家,各家所论自然真一不二了。

            然此“一段”、“一节”之“一”者何?《九要论 一要》中讲:

            夫所谓一者,从首项至足底,内而有脏腑筋骨,外而有肌肉皮肤、五官、四体百骸,相联为一贯之者。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和之。内外相连,前后相需,左右相应,所谓一以贯之者,其斯之谓焉?

            此论解此“一”者,可谓精矣!然仍需论明。这要从“建德体、至道用”,才能论述的清楚明白,即内气健之体、外形顺之体,健顺和之至乃德之体。此德之体即太和之气,此太和一气之“一”既是“一段、一节、一贯”中的“一”之“体”的精义,有此“体”,方有其用。我为何这样解释,因为此“拳经”亦是以“意气为君骨肉臣”为宗旨的。其在后面“提劲运用之法”条目中说:“夫气者,力也。拳家之根本,籍乎气之足则力亦足,不可乱出”。这足可以证明其所言“一段”之“一”乃“一贯”之“一”。因其论拳从简易入手,故多从“外形”而论攻防技法,实际上却在阐明“柔外刚中”的“德之体”之运用的内容。故观读此“拳经”的内容,时刻不能丢掉此个精义,方能得其所论之精旨妙义,自能入门上道按此谱中所述之法习之,则练之不会有差误了。

            至于“更要一齐用力,前后手要相应,前后脚亦要相应”之论述,是在说明“更要一齐用力”的方法。属于攻防技术范畴的内容。习惯成自然以后,就升华为“功夫”范畴的内容了。如何“一齐用力”下面有详细的说明。但要先明白为何用“着力”二字。何为“着力”?“着力”二字在此处是说自身拳势攻防的“内劲、外形之筋劲骨力”的如何分配运使的内容。即如何运使自身的“劲、力”,才能保证自身在动变平衡的基础上击败对手。将自身“劲、力”分配得当的方法,称为“着力”。可知“着力”又是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中的术语之一。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中先讲求自身拳势的“劲、力”均匀。才能充分发挥拳势的攻防效用。关于“劲、力均匀”。古人在《易筋经 贯气诀 擎停承论》中的“停”字条目下说:

            此交手诀也,非练形也。停者,使以交手也,落点不先不后,不偏不倚,阴阳均匀,停停平分,不多亦不少。

            只有自身劲、力均匀,才能有运用攻防时的劲、力之均匀,而能战胜对手。但这“均匀”二字,决不是“平均摊派”的均匀。对于攻守之拳势的攻击之运用劲力和防守之运用劲力,是有劲力阴阳大小之区别的,虽有区别,但劲力是均匀的。看下面此经文之论述,就会明白了。

            前手用四分力,后手用六分力;前脚用四分力,后脚用六分力。

            阐释:

            此乃以“前四后六”来分配劲力的,尚有“前三后七”和“阴阳对五”的劲力分配法式。而“阴阳对五”正是“二五力均”的劲力分配法。是指“五阳数的二十五,五阴数的三十”匹配而说的。此三种劲力分配法,前三后七为初练入手之法式;前四后六乃中期功夫艺境之法式;“阴阳对五”肯定是功成艺就时的法式了。此拳经以“前四后六”之法式立论,兼顾前后而述之,取乎中矣!

            前手用四分力,后手用六分力。乃说明攻防拳势的前攻手、后防守手的两夺之明劲的“争力”法之劲力分配。“争力”,亦是术语,乃“对拉拔长”的两夺之势的用力方法,名为“争力”。此争力本“无力而争”是名“争力”。是内劲、外形的运势方法。可有“明劲”法和“暗劲”法的区别。此说明后手后扯,前手前推的两夺之劲势的四六开势。做对了就为“均匀”。

            前脚用四分力,后脚用六分力。此乃言自身步法形成的“人字架”之劲力分配法的。

            前脚为“踩”劲,后脚为“蹬”劲。后脚后跟蹬劲,劲势沿身体上升至印堂处,有一“力”柱,乃六分力。前脚前掌踩劲,劲势沿身体上升至大椎穴,有一“力”柱,乃四分力。前踩后蹬之劲势形成的两根“力”柱,也就形成了“人字架”的模样。是支撑自身稳健的“力”柱之架构。俗云:“打架”。就是指摧毁对手的此个“人字架”既是胜者。过去有“输拳不输架”之说,其中“不输架”之“架”,就是指此“人字架”而言的。可知此“人字架”之重要了。此正余大猷所说:“步法管前后,手法管左右,中直八刚十二柔”的“步法管前后”之“人字架”的精义。虽有手法的攻防之前四后六的两夺之争力,但要拳全凭步法的前四后六之“人字架”结构为基础,才能发挥其效用。可知此拳经注重下盘步法之练用,并非推理的捕风捉影之谈,而是实战较技经验的理法之总结,精辟的见解之结果。正如诀言:“脚打踩意不放松,消息全凭后足蹬。”说的就是步法之形成“人字架”势之“前撑后牮坚”的这个意思。

            而对此“人字架”的认识,并非此拳经的独自认知。心意六合拳种就将此前四后六的两根摹神设想之巧者的力柱,称为“牮柱”。我在少年习拳时就已精熟此“人字架”的运用了。并将此称名为“人字架”。后足蹬劲之力柱,称为“牮柱”,只是到后来,大约八十年代末时,看到此“拳经”,当读到“用力”条目的“前脚如万斤之石压,后脚如门闩之坚抵来,臀如坐剪夹大银,身如泰山无可撼,此周身用力之妙,摹神设想之巧者也。”方才恍然大悟,对此步法之“前撑后牮坚”的“人字架”结构,古人早已有明文论述,而论述的又相当精确,自叹不如。故我后来著述《杂论卷》的文章时,相信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确有其实质内容,故而得出“只要唯道适从,修炼的攻防功夫艺境,可与古人同,亦与今之善者无异也”的结论。由衷发出这样内心的感慨。此“人字架”的内容,也是其中原因之一吧!

            后手第一要曳得紧,后脚第一要拴的直,以后脚过身法,以身法送前手。由以后手曳住,须似勒马状样。故拳家之定舵,须在一只后手,要领会也。

            • 家园 感觉和滑旱冰时的腿胯用力方法相近

              按肩以练步,逼胯以坚膝;圆裆以坚胯,提胸以下腰。

              以前河里有人也讲过"按肩以练步".现代人应该注意这个.

              几句口诀倘若能够运用在日常锻炼中,也是受用无穷.

            • 家园 【原创】形意拳十字诀·“胯”字诀注解·点评二

              这段首要是后手要拖拉、牵引的紧,后手的捋带拖拉牵引犹如勒马状的样子,使对手不可挣脱亦同时不可变化,此为“定手”,则另一手可随势击打之,此乃“以定用手”的方法,是施招用手、施手用招时常用的方法之一。还有一法是“以重击中”,常以靠法形势出现。而此“以定用手”的方法之后手,乃拳家“定舵”之手,故要领会此中要义,即变化亦通过此定舵之后手的听探良知而来。故用于定舵之后手的劲势力度,亦应与对手的劲势力度恰当却好,无过不及是功夫。能做到“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然我意仍在先”的火候,乃后手定舵之功夫手成矣!当然,定舵之后手,亦有步法后脚之蹬劲为基础方能得以实施。

              后脚第一要拴的直。此“栓”的直,正是“后脚如门闩之坚抵来”的“形曲力直”之意。此正是由内劲锁定形骸的“接骨斗榫”的方法。这在古拳谱《易筋经贯气诀十二节屈伸往来落气内外上下前后论》中,有明确的论述:

              “其所坚硬者,则在诸处之骨节。骨节者,两骨间之空隙也,乃人身之溪谷,为神明所流注。此处精神填实,则如铁如钢,屈之不能伸,伸之不能屈。手有肩肘腕三节,腿有胯膝踝三节,左右相并共十二节,乃人身之大骨节,手之能握,足之能步,全赖乎此。”

              可知,此“后脚第一要拴的直”不是外形的绷直,而是内劲之劲势形成的“人字架”之“牮柱”为之“直”。明白此意,则练用无误矣!

              “以后脚过身法”,古有“过气论”,曰:“落点坚硬,猛勇莫敌,全身之气,尽聚一处者也”。此论是说内气之传导称为“过”。而此“以后脚过身法”之“过”是说“身法外形”位移内容的。即以后脚之蹬劲将身法稍向前运行的方式,称为“过身”的方法,这与腰要顶而身弓开张的方法稍有区别。腰顶弓张时做为弓弦的中轴,可不往前运行,只是原位上下的往上拔长而已,达到身弓发人放人的目的。诀云:“掌穿力自如反弓”就是。而“过”身法,是百会穴至会阴穴之一身的中轴,要向前位移。即头至会阴的身段一齐与之前移。此有“以重击中”的法式之意思。不过,有时此“过身法”也与“腰顶弓张”法配合同时使用,不力自力的效果之威力更强盛威猛一些。如再与“过气法”同用,则神足威力猛之势更盛。此乃“以后脚过身法”的精义,论明无遗了。而“过身法”,乃要保证 “中土不离位”才是真功夫。

              以身法送前手。就是“过身法”的内容,只不过更明确了以身法用手法之攻防机制了。这就是在“以定用手”的方法中,加入了“以重击中”的整体发放之方法,效果自然加强了。不过,拳诀云:以不动之腰脊,催动动之手足。就已经阐明了“以身法送前手”的秘诀了。但这首拳诀,出自“八卦掌门”。可见拳术本一家之宗旨,又有一明显的例证了。由此可见《拳经》此论“到身”之法,字字如珠玑,句句是秘诀真言,此誉不为过也。

              后脚栓得直,所谓势去也。后手曳得紧,所谓势来也。

              阐释:

              此句表明“问答歌诀二十款悉尽其中之秘”的第一问答:“势雄脚不稳,何也?在势去意来”之一意尔。是“后脚蹬劲之去势,后手曳得紧之来势。下去上来,亦是动变平衡之一法。以我之所论,则曰:“攻防同时体现,同时存在;上(前)手势就是下(后)手势得预备势”。此“下去上来”的动变平衡法,属于“阴阳逆从”法。其不同于“劲形反蓄”法,这一点,习拳者一定要辨别清楚,以免混淆。

              栓得直:乃“形曲力直”之谓也!并非“外形强直”的意思。这从歌诀“两腿微弯力自然”句,可以得到证实。

              一段而进,所谓百骸筋骨一齐收也。

              阐释:

              这是本拳经所持之观点,关键在一个“收”字。“收”字在这里是“约束、控制”的意思。正如古拳论所言:“身如绳束”。此谓之“收”。这样,理解“一段而进”就是所谓百骸筋骨之一身犹如绳束,方有威力。这就是此段前面所论之内容皆如是法。有进有退,退中自进,进根于退,方能拳势势势具有威力。如以退为静,进为动来立论,就是“动静互为其根”,方能“阴阳迭神其用”的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宗旨法度,其名随杂,然条理清晰而不越也。

              杀手之时,用力须在眉间一线,所谓一身精力在眉尖,咬牙带皱山也愁是也。(又名:眉尖带蹙,心最狠也)。

              阐释:

              此高度地总结了“到身”的秘密内容。杀手,按现时所讲,就是发人、放人、跌翻人。发人放人之时,用力须在眉间一线。此有两解,一是“人字架”的后脚之蹬劲,直到眉间印堂穴,此乃“顶劲如犀”的“牮柱”之能力所致。二是“神机”之功能在此。印堂穴为神机穴,神之在此,可有进退左右运动之势,可领带全身进退左右运动产生攻防之势成。所谓一身精力在眉间,就是说此“神”的。此神又名曰:杀手之神。所谓“杀机一线在眉尖”也是此意。这在太极拳推手中,好手可运用自如,形不动,只此眉间之神进退左右运动,就会造成对手进退左右的不能自主之失势,完全可以证明《拳经》之结论的正确性、可用性。

              咬牙带皱山也愁是也。这一句总结,我不赞同如此之说法,咬牙则全身骨节僵紧,不易腾挪变化。带皱乃脸面变形,则胸腹中必僵紧转换不灵活。应该是“无仇为良”。“和颜悦色真刚毅”。哪能有“故做神头鬼脸”之事情发生呢?古人早对此有所批评了。《易筋经贯气诀面部五行论》中说:“俗学不悟,谓故做神头鬼脸,怪模怪样以惊人,岂通元达理之士哉”!故我认为,此句“咬牙带皱山也愁是也”,并非原《拳经》的文句,可能是传抄者将他人之注文,抄成正文之语句了。

              (又名:眉尖带蹙,心最狠也)。由于那句“咬牙带皱山也愁是也”。故曹焕斗先生不得不用括弧内之文注解,蹙者,皱眉也。这在好手面容上是看不到的。前面已经论清了,不再解释。但“心最狠也”一句,是何意思呢?

              《六合十要序七曰上法进法》中说:狠者,忿怒也,动不容情,心一颤而内劲出也。说明“心最狠也”有两个意思,一是动不容情之谓狠;一是心一颤而内劲出也谓之狠。那内劲出者是什么样子呢?在《十曰内劲》中说:“惟颤劲出没,其捷可使日月无光,而不见其形。手到劲发,天地交合而不费其力。总之,运于三性之中,如虎伸爪不见爪而物不能逃,龙之用力不见力而山莫能阻”。由此而能明白“心最狠也”之精义。由心最狠也而能明白“一线杀机在眉尖”。由“杀手之神在眉尖”而能知道“到身”的始终过程的诸法之妙用。则“到身”条目中所述之精义得矣!

              然而,知道“到身”中“过身法”的法式了,这其中自然蕴含着“逼胯以坚膝”的法式在内了;而“逼胯以坚膝”的法式,不就蕴含着“外胯鲤鱼打挺”的法式在其中了吗!同时亦蕴藏着“内胯抢步变势难”的后续手段了吗!至此,“到身——过身法论”一文的精旨妙谛阐发贻尽矣!

              八卦掌七拳打法论

              胯打中节肩相连,阴阳相合力摧山。

              外胯去时里胯走,回身如鹰变式还。

              【题名解】

              “胯”具有上从腰乃一身之中节,下从腿乃一身下盘腿法之根节的双重性的功能作用。所以,各家拳谱中对“胯”的功能作用的论述就不如“手、肘”的功能作用周全详备,乃胯的的特点决定的。然而,对胯的攻防运用的看法、修炼方法、准则,基本上是一致的!现在,只能看八卦掌的前贤们又是如何论述的了?

              【注解】

              ①、胯打中节肩相连,阴阳相合力摧山:

              八卦掌中的胯打从腰乃是中节,但是胯为腿法的根节,所以与手法的根节肩的攻防法式乃是紧相连的,按照部位的存在性能来说,胯在下为阴位、肩在上为阳,只有肩胯的上下阴阳相合才能够具备劲力摧山倾覆的势能威力。

              ②、外胯去时里胯走,回身如鹰变式还:

              外胯鲤鱼打挺攻击去的时后,乃是里胯拧走转动的功夫完成,所以回身如鹰盘旋乃是步法掰扣旋转变式回还完成的。

              还:意同环。

              【译文】

              八卦掌中的胯打从腰乃是中节,但是胯为腿法的根节,所以与手法的根节肩的攻防法式乃是紧相连的,按照部位的存在性能来说,胯在下为阴位、肩在上为阳,只有肩胯的上下阴阳相合才能够具备劲力摧山倾覆的势能威力。

              外胯鲤鱼打挺攻击去的时后,乃是里胯拧走转动的功夫完成,所以回身如鹰盘旋乃是步法掰扣旋转变式回还完成的。

              【点评】

              综观各家拳谱关于“胯”的体用功能作用的论述,有时从腰,有时从腿法,有时与肩同论,这都是“胯”的所在人身的特殊部位决定的。以资对照,择其优者,录而并解之如下:

              兑卦 卦象 ,兑上兑下

              裆胯又宜提紧 须玩兑泽之情

              裆胯取象于兑,兑卦内刚外柔。柔腹象,刚股象,腹贴于股,阴之乘乎阳也。恐阳之过乎刚,故直者济之以曲,以完其势,股之谓也;恐阴之过乎柔,故虚者补之以实,以壮其神,腹之功也。遇坎而为节,节者有所限而不敢过也。兑者泽也,坎者水也,外肾也,谷道也。水在泽易于泄,气至腹易于泄,故贵有节之。遇离而为睽。睽者,递也,乖也。离者,火也,燥也,炎上也。裆宜静而藏,胯宜坚而稳,若炎上浮燥必有乖异之象。然坚中欲活,静中欲动,又不过于固滞,故遇艮而为损。艮者,山也。若遇山而不动则有损矣。必也动而不失其为静,静而不失其为动;坚而不失其为活,活而不失其为坚,故遇震而为随。震者,雷也。雷动而雨施,泽水随之而满,其气下降之候也;泽水升而为云,真气上升之时(势)也。

              裆圆胯要方而提紧,其气正直上行,不可前出,不可后掀,两胯须分前后,前胯用力向前、向上,不可向下;后胯用力向下、向前而逼,亦不可向后。涌泉穴之气来时,向上之势甚大,两胯极力按之,愈按愈出,愈出愈按;阴阳两窍用力收住,不使往来之气,自足泄出。此中巧妙,总以骨口相对,兑卦外阴内阳,呼吁吞并。

              高步以胯劲为主,以裆劲为佐;中步胯裆劲互于吞并;下步以裆劲为主,以胯劲为佐。裆劲竖,阴中阳也;胯劲横,阳中阴也。故须分上中下(三盘)以用之。裆为胯之枢机,胯为裆之直使,故裆静而胯动,胯走而裆守,表里不可散乱,久之骨口相吞而真气真劲无不通矣。

              阐 释

              彖曰:“兑,说也。刚中而柔外,说以利贞。是以顺乎天而应乎人”。此说兑卦刚中而柔外,包含天之道和人之道在内,因为刚中,所以诚信;诚信则顺乎天理。因为柔外,所以和顺;和顺则应乎人心。而“裆胯”的体、用,又恰与兑卦之象相合,即与兑卦柔外刚中之象相合,故以兑卦的柔外刚中之理法来论述“裆胯”之体、用,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什么是裆?什么是胯?首先要论述清楚。裆,即两大腿根部内侧一线位置,即前阴、后阴之一线位置。裆以会阴穴位置为中心点。当然,这一线也有一定的宽度,大约有三指宽。而会阴穴内又是气口,即内气上下运行之窍穴。胯,即胯骨,也是盆骨下与股骨相连,上与少腹相连。知道裆胯之体,便好论其用了。

              裆胯取象于兑,兑卦内刚外柔。

              是说裆乃内气运行之窍穴,内气刚健,又处裆中,是为内刚;胯属外形,外形柔顺,又处裆外,是为外柔。故裆胯取象于兑卦的内刚外柔而论述,乃论述裆胯体、用的基本理法之精髓。

              柔腹象,刚股象,腹贴于股,阴之乘乎阳也。恐阳之过乎刚,故直者济之以曲,以完其势,股之谓也;恐阴之过乎柔,故虚者补之以实,以壮其神,腹之功也。

              既论裆胯,先论股、腹,乃取简便之法。少腹是阴柔之象,股骨乃阳刚之象,这是自身生理的体质之刚柔。少腹临于股骨之上,是阴柔之少腹乘坐阳刚股骨之势。但恐股骨之阳过乎刚,故将股骨之直济之以曲,以完阴之乘乎阳之势,这是运用股骨的道理、方法。此即仗身法而坐至股骨将平即住,要在能者变用。少腹阴柔,恐少腹过乎柔,故少腹气虚,补之以气实,以壮其势之神威,乃少腹之功也。此点综合说明,股骨阳刚,要以柔曲为用,因恐其过乎刚,不能完成拳势之要求;少腹阴柔,因恐其过乎柔,不能壮拳势之神威,要以阳刚为用。说明自身阳刚以阴柔之用,阴柔以阳刚之用的变化、通灵之精义。拳诀云:“少腹常圆满”,乃“虚者补之以实,以壮其神,少腹之功也”。

              上面“内外言裆胯,上下论股腹”。不外乎内气、外形之意尔。练用之法已在其中。下面又以相连之卦的精义,论述裆胯、股腹气刚形柔之机理要义。读之应仔细品味,方知其精髓妙谛。

              遇坎而为节,节者有所限而不敢过也。兑者泽也,坎者水也,外肾也,谷道也。水在泽易于泄,气至腹易于泄,故贵有节之。

              裆胯取象于兑,兑卦之内刚外柔;然裆胯又宜提紧,须玩兑泽之情。虽然刚股象,要济之以曲;腹柔象,补之以实,但亦不可过也。故有兑卦遇坎卦而成“节卦”之说法。

              节卦:卦象 ,坎上兑下。表示节制、节约,是美德,所以亨通。彖曰:“节,亨,刚柔分,而刚得中”。说以行险,当位以节,中正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皆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但是,“若节不可贞,其道穷也!”说明执节亦是有限度的,节制适度者是中正以通;节制过度者,本身就会阻塞行不通了。而节卦中的下边之兑卦就像水泽池塘之意;上边之坎卦就像水泽池塘中之水,以此象征自身少腹之情景。即少腹如兑卦之泽,少腹内的内气如坎卦之水;而“前阴之小便,后阴之肛门”,皆泄水之道路也。水即是气,气即是水。水在泽易泄,内气至少腹亦易于泄。内气一泄,不能达到气虚者补之以实,以壮其神威之用,故贵有节制。即“前阴要收缩,后阴要收提。”皆是用意,非是用力。这样以免少腹内气泄而散失,方有虚者补之以实,以壮其神,少腹之功也。用意收缩提紧“前阴、后阴”,谓之有节。如果用力收缩提紧“前阴、后阴”谓之苦节,是节制过也。苦节不可贞,其道穷也。知道这层道理,也就明白前贤所说:“紧缩前阴,提肛吊当,裆又宜提紧”之含义为何了。即用意不用力者是,用力者非。由此可知,前贤以《易经》论拳之练、用,可谓精且详矣!细且微矣!

              遇离而为睽。睽者,递也,乖也。离者,火也,燥也,炎上也。裆宜静而藏,胯宜坚而稳,若炎上浮燥必有乖异之象。

              兑卦如遇离卦,是为“睽卦”。睽卦,卦象 ,离上兑下。此卦象,乖离,乖异。睽卦与“家人卦”的形象上下相反,相互是“综卦”。家和万事兴,不和则一切乖离,连接得非常巧妙。

              《序卦传》说:“家道穷必乖,故受之以睽;睽者乖也。”睽是目不相视,违背、乖异、背离的意思。然合必有离,离必有合;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有效运用离合异同、相反相成的必然法则,才能因应变化,有所作为。此也是传统拳术中运用裆胯的基本法则。裆胯这一乖异、乖离、“离合异同”之处,相反相成地有效应用之论述,在“彖传”中表达得最为详细。彖曰:“睽,火动而上,泽动而下;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说而若乎明,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是以小事吉,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万物睽,而其事类也。睽之时用大矣哉”。以此妙论而论拳,岂有拳法不精之理乎!

              睽卦,以卦形来说,上卦离是火,下卦兑是泽;是火炎上,水下浸的形象。以象征来说,上卦是中女,下卦是少女,是二女同住一起,行动意志不能协调的含义,有违背乖离的倾向。但是,以卦的性格而说,下卦兑是悦,上卦离是附、明,是属于愉快地依附明智的性质。以此卦理,说明了内气要升,必有裆之提紧收缩之意;又要有胯之静定松沉之势。此乃裆胯如同少女、中女同住一处,而行动意志不能协调的含义。解文:“裆圆胯要方而提紧,其气正直上行,不可前出,不可后掀,两胯须分前后,前胯用力向前、向上、不可向下;后跨用力向下、向前而逼,亦不可向后。涌泉穴之气来时,向上之势甚大,两胯极力按之,愈按愈出,愈出愈按;阴阳两窍(前阴、后阴)极力收住,不是往来之气,自足泄出。此中之妙,总以骨口相对,兑卦外阴内阳,互于吞并。”亦阐明“裆宜静而藏,胯宜坚而稳”之精义了。即“裆之收引上提,以利内气之升;双胯坚而沉稳,亦利内气之升”。裆胯外柔内刚,外阴内阳,相反相成,而共同完成了内气升降的任务,以成拳势攻防之用。如果裆胯不如此而为,若炎上浮躁,必有全身拳势的散乱乖离之现象发生了。

              然坚中欲活,静中欲动,又不过于固滞,故遇艮而为损。艮者,山也。若遇山而不动则有损矣。

              胯宜坚而稳,但欲能左右虚实灵活变通为佳;裆虽静而藏,然欲能升降收放动转为尚。胯坚稳,裆静藏,虽是坚固之象,但坚中要灵活,静中能动变,方式正法。但不能将胯的坚稳,裆的静藏,过于坚固而产生裆胯动转滞拙、变动不灵活的状态,这就好像兑卦遇到了艮卦,而成为损卦了。

              损卦,卦象 ,艮上兑下。损卦的宗旨,就是损下益上,其道上行。欲使胯的坚中宜活,裆的静中宜动,又不可过于固滞,只有适当的减少或损失点固滞,才能使裆“动而不失其为静,静而不失其为动”;使胯“坚而不失其为活,活而不失其为坚”。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裆胯应有之功能。而更有妙论在随卦之中。

              必也动而不失其为静,静而不失其为动;坚而不失其为活,活而不失其为坚,故遇震而为随。震者,雷也。雷动而雨施,泽水随之而满,其气下降之候也;泽水升而为云,真气上升之时(势)也。

              随卦,卦象 ,兑上震下。彖曰:“随,刚来而下柔,动而悦。随,大亨贞,无咎,而天下随时。随时之义大矣哉”。

              借此随卦之义,又一次论述“胯的坚中宜活,裆的静中欲动,又不过于固滞”的道理。而随卦是以自身内气、外形匹配如一的柔外刚中之总法则为前提的基础上提出的,这一点一定要明确。上面损卦中说:“损下益上,其道上行”,尚属含蓄其说。而随卦中明说:“随,刚来而下柔,动而悦”。其中刚来,乃指内气上行;下柔,乃是指裆胯之外形,这样才是动的最佳状态。只有这样,才能有胯的坚而不失其为活,活而不失其为坚;裆的动也不失其为静,静而不失其为动的有利于内气上升、下降之应用。只有总体的下柔,才不会产生固滞,才有利于刚健之内气上升;这样的内刚外柔之动,才能达到拳势攻防之用。此为一义也。下面又论一义之精髓。

              震者,雷也。雷动而雨施。足从震,气从足下起,雷动也。真气上升之时,可上升胸肋、头顶、手指梢。可应时而至;复归少腹丹田,泽水随之而满。内气下降之候也喻自身内气上下运行,亦如随卦之象,大亨贞,故无咎,天下万物皆随时而动而至。以喻自身内气运行随时应运而至,自身四肢百骸皆随内气应时而动而至。可知随时之义大矣哉。

              但是,内气周身运行,亦应有外形以辅佐,外形辅佐内气之义不可不明。今以裆胯外柔内刚、外坚内静之义论明外形辅佐内气之功用,可知地利之用亦不容忽视之,此乃精髓之论也。

              后面解文说:“裆为胯之枢机,胯为裆之直使,故裆静而胯动,胯走而裆守,表里不可散乱,久之骨口想吞而真气真劲无不通矣!”此论指明“用中而得中之用;让,‘中’不让乃为佳。”就是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修炼、建体、至用的精旨妙义、真谛。局部是如此,全身亦是如此。而“裆劲竖,阴中阳也;胯劲横,阳中阴也。故须分上中下以用之”。此论说明“阳者竖而为经;阴者横而为纬。”以合经纬互用之意,才有权衡轻沉法之妙用。故有“高身架的步法以胯劲为主,以裆劲为辅;中盘架的步法胯裆劲互于吞并;下盘架步法以裆劲为主,以胯劲为佐”的论述。

              此论应与下文之“高步之劲在于足,中步之劲在于胁,下步之劲在于背,此又自然之理也”句合观之,才能知其精义。此两论相合而不相悖,只因其所论具体部位、要点不同。故上中下步之用劲似有不同,只此,便是不同格局之说。如以周身上下一统观之,自身体认,自知前贤所论精细详密矣!法分八卦立论,确始终如一不二也。此乃习拳正眼法藏,不可不知。

              精心通读引文论述的内容精义,对于歌诀中“胯打中节肩相连,阴阳相合力摧山”的说法之精旨妙谛的认识、理解,就更为清楚、明白、深刻细腻的多了。

              • 家园 【原创】“挑”字诀注解

                有关“挑”字诀,《少林拳经拳法备要》一书中有明确的论述。以资对照,录而并解之如下:

                附图15,左肩出势式

                阐释:

                左肩出势,乃“直肩”法式。直肩者,后手、后肩、后步,直射而出至前。可用披用揭。所谓“披法一字连身坐,反掌撩阴高揭起,连肩带肘往前推,压倒还须肘吐尖!”可知此“左肩出势式”乃“左单披手”法式,画面上左肘弯之“挑”字,乃披落下之后的“撩揭”法式了。如欲续手,当右肩、右手、右步,直射而出至前,自成“右肩出势式”,乃成“右单披手”的法式。此即“直步躲影法”也。

                这一“左右肩出势式”正说明了附图6的“单披式”之出势情况,也正是标注文字“身法宗源,一披为先”之详细介绍。张氏拳法,极为重视“披揭”法的应用,故良谱中有“披无真传,静悟书旨”的系列披揭“法之详细解说。这都在良谱的”万法统宗“一文中记载着,读者可酌情参阅。这就是我将曹谱、良谱,合并阐释之妙处,因此两谱可有互补之价值。可以更好的认识理解张横秋先生的《拳经拳法备要二卷》之精旨妙义了。

                既然说出了“撩揭”法式,就再看前贤论“撩”的法式如何?以资对照,录而并解之如下:

                第十二大劲 曰:撩攻

                将手头亦内功练得坚实,如撩物之势,亦攻人也。此劲若成,微一着手,即可工人与数步之外。手头不可太远,敌人仅隔寸许,然后撩之方妙。若与敌人相去甚远,须以步赶之。其用有五:曰内撩,攻敌人之在里门者;曰外撩,攻敌人之在外门者;曰上撩,攻敌人之高势者;曰下撩,攻敌人之低势者;曰正撩,攻敌人之正逢者。其倒身如何发劲,如何身法、步法,俱在经内。

                阐 释

                撩,有几种解释,一曰向上掀起甩出;一曰撂的意思。但是,“撩”字在传统拳术中,前贤又赋予了一种劲力功夫的内涵。首先说是手头上的功夫,或掌或拳,皆可用之。如以现在通论用法而说,乃“伸手软如棉,粘身硬似铁”的摔手功夫。正如此经文所言:“将手头内功练得坚实,如撩物之势,以攻人也。”此劲力若成,微一着手,即可攻人于数步之外。

                “将手头以内功练得坚实”一句,说明内劲功夫将手头修炼的坚实。然以拳家的明、暗、化三劲而论,则有明、暗、化三种功夫层次。肯定的讲,明劲为初期功夫,暗劲为中层功夫,化劲乃大成上乘功夫了。这样可以知道,撩劲的攻防招式相同,可由于明、暗、化劲的功夫层次不同,则撩攻的效果也不尽然相同,但最低水平,也是“伸手软如棉,粘身硬似铁”的明劲功夫之效果。此撩攻法,乃论说的是用手头击人的方法。十二大劲的体、用法,将手头之劲的方法、功夫放在最后论述,也是有其道理的。即先让习拳者修炼前面的功夫内容,则手头劲势功夫自然容易获得。如果先修炼手头撩劲用法的功夫而用之,则不再用心修炼其它劲法,最终只为“拳打脚踢的下乘拳法”了。最后才论手法的撩攻之劲,是因为撩攻之劲全在身中内劲功夫为本;无内劲功夫者,则不知撩攻之劲力运用之妙。外形柔弱无骨是运用撩攻劲力的基础之一,不可不知。现时北京地区通背拳的高手,皆具备手头撩攻劲力,他们的劲力功夫已成,较技时得机微一着手,即可攻人于数步之外;甚有功夫精纯者,微一着手,即可跌人于丈外。此手头撩攻之劲力,必须是“伸手软如棉,粘身硬似铁”方为正确。妙手功夫虽然跌人于丈外,但被击者身上无疼痛之感觉。为说明此撩劲的手头功夫,就是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中的“摔手劲”之功夫。特引用螳螂拳门的摔手歌诀两首以证手头撩攻劲势的威力。录之如下:

                螳螂摔手岂虚夸 踏遍天涯只一家

                烛光摇影闪电手 连环妙招势梅花

                摔似流星气势雄 惊魂夺魄一击中

                劝君莫惜千金体 磨砺还需百日功

                《梅花螳螂拳谱》

                如上所论,撩攻之劲力又似内劲之功法。如以《神运经》中“以气击气,手方动而可畏;以神击神,身未动而得人”而论,像是以气击气的懂劲功夫之法式;再加入“以形击形,身到后而乃胜。”则为气形合用之法式。这样,就完全明白了撩攻之劲力乃是运用手头击人之方法,初期功夫是松沉的摔手劲势,中、后期功夫是轻灵的摔手劲势。到了中、后期的轻灵功夫之摔手劲势的时候,就可以自然的做到“用必打犯,而不伤人”的艺境了。

                这样认识便可理解“手头不可太远,敌人仅隔寸许,然后撩之方妙。”即粘衣发劲。此“撩”字又有松静自然的意思。如离敌太远,则须以步赶之,以防用手够着打人而犯贪病。明白了撩攻劲力的道理、技法功夫内容的实质,我们再认识撩攻的具体用法内容,就容易理解了。有关具体用法,其曰用法有五,依次阐释之。撩法,可用拳,可用掌、指。

                内撩:攻敌人之在里门者。即对手在我两手臂之间者,可用左手由左向右击打;右手由右向左击打,皆为内撩手法。如左右手的搬打法,即属于内撩手法。

                外撩,攻敌人之在外门者。即对手在我左右臂外一侧者,皆可用左右手心、手背攻击对手的左右脸面、脖颈。如左右单鞭手法,皆为外撩手法。

                上撩,攻敌之高势者。对手攻击我上路脸面,我以善通背、炮拳、高探马等招法,即为上撩手法。

                下僚,攻敌之低势。对手以撩阴掌、仙人摘茄、坐盘打攻击我下路,我以劈砸捶势、海底针式胜之,即为下撩手法。

                如对手左直拳击我面门而来,我进右步,左手外攉撩其手腕外侧,右手外攉撩对手左臂内侧,进步欺身,左手下回环撩击其下阴、少腹。此乃先左手外撩,复以右手外撩,继而左手内撩击之,是以撩论用的方法,说明撩攻之法具有全面功能作用的特性。

                正撩,攻敌之正逢者。奉敌必用撩,如撩物之势,但要手头以内功练得坚实,击之必有效。由此看来以手头击人之法,皆可谓之撩了。这个认识是肯定是正确地。如虎扑势、冲鼻捶、劈锋掌、单双换掌、插喉、腰斩石人、撩阴掌,皆属于攻击对手中锋线的招法。若窄而论之,可知“攻敌正逢者”之“逢”字,应是“锋”字,则成“攻敌正锋者”是名正撩。正撩,乃攻击敌之正中锋线者之谓矣。

                至于撩攻五法中的“其到身如何发劲,如何身法、步法,具在经内”,具体的记载论述在《内功合战八门》中,可分拣查明,以备练、用。

                五中撩法的论述,又使我们知道了上、下、左、右、中的五门法,即“五行本是五道关,无人把守自遮拦”之意思。虽然后来有“起落钻翻之溅裹钻”;亦有“不钻不翻一寸为先”之论述,皆不出此十二大劲之练用。即“万变不离其宗”之精义。

                “十二大劲注解”的内容基本上全部阐释完了。由此可以将《内功经》、《纳卦经》和《十二大劲注解》前后连贯起来。此中论述虽然着眼点不一样,但皆为攻防功夫的体、用立论是共同的;立论在攻防功夫至用的基础上是一致的。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是《内功真经》这部拳术经典著作的特点。不管是从内功法论述,以《易经》天人合一理法阐述,还是具体的《十二大劲注解》中说明,皆是一个目的:阐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升华的理法内容,并告知读者:只有如此按法修炼,必能成为拳门行家里手。

                精心阅读两篇引文的精义,对形意拳的“挑”字诀的认识、理解就会更为清楚深刻细腻的多了。修炼、运用起来就能得心应手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