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文明金字塔的构造——读约翰·鲍埃德事迹有感 -- 明日天涯

共:💬7 🌺10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文明金字塔的构造——读约翰·鲍埃德事迹有感

    前几天看了《世界军事》刊载的《改变战争的人》一文,才大概了解了约翰鲍埃德上校这个人,以前虽然偶尔也能见到他的零星介绍,但是并没多大在意,因为那些介绍侧重于他的“能量——机动能力理论”——即简称为“E-M”的理论,对现代战机设计的影响;现在才知道,他的《空中攻击研究》是美国保密数十年的官方空战教程,他的《冲突形式》,则指导了海湾战争,他的思想追随者们,也由此衍生了军事领域的“第四代战争”理论,以及延伸到其他领域的其它理论,例如被奉为经典商战策略的观察、定向、决定、行动的“鲍埃德流程”;难能可贵的是,由于思想的超前,他历来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其理论都是在残酷的实践中验证出来的,例如他早在五十年代,就因在精英荟萃的纳利斯空军基地打赌在模拟空战中四十秒内击败任何人,此后在被认为“谁都有背运的时候”的空战中取得了不败战绩,因而得到了“四十秒鲍埃德”的绰号,不过其理论却一直不被认可,直到越南空战时候,他对与米格战机空战的精准论断得到实践证明,《空中攻击研究》才进入官方教程,海湾战争也是切尼放弃了施瓦茨科普夫的作战方案,采取鲍埃德的建议,才取得那样的战绩,特别是率先接受鲍埃德理论的美国海军陆战队的表现,加速了战争进程;911之后他的理论由于进一步得到验证而倍受重视,他的这些著作我在中文网页上都没搜索到,不知道是不是说明了华文群体对这样的思想前沿人士的忽视。

    我们都知道,在一个文明群体内部,如果能取得相对于其她群体进步的发明和认识,那么就会在一直都存在的丛林形态的文明竞争中取得优势,导致落后文明群体的边缘化、底层化、甚至消亡,残酷的世界近现代史就说明了这一点。如果说埃及文明象征的金字塔式石头构造的,终会随着岁月的流失而倒塌,那么人类的发明和认识就是象征永恒的钻石,这些钻石构造的金字塔是文明存在和发展的坚实保证,并且永远也不会失去光辉。对于落后群体来说,我们如果要保证自身种族和文明的存在和发展,就必须构造这样的金字塔,否则,如果仅是亦步亦趋地跟随和模仿别人,落后的命运就几乎不能得到改变,更何况是对进步文明群体发展固步自封的漠视。

    那么如何构造文明的金字塔呢?以基本的群体素质条件来说,需要群体内的每个个体的群体责任意识和对真理的追求意识,我们大多只看到西方近现代的文明成果,却很少有人谈论这些文明成果只是从事研究和创造活动的成功事例而已,更多的却是失败的验证着,和社会工蜂式的筑基者,所以这些文明成就都是群体努力的结晶,验证了众多不可能性后的少数可能性而已。我们中国人的社会意识是与其格格不入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中国长期在儒家学说变异的社会形态下存在着,形成了以家族为基本单位的松散的原始部落式的联合的形态,导致人的意识里除了原始的小农式的比老子的小国寡民还原始的小农家族脆弱的共存意识,和不是通过实际的社会劳动,而是通过对其他个体和宗族式群体的掠夺而存在的社会意识,包括了作为主要掠夺者——皇权——的依附体——儒生集团——的共同掠夺,所以中国自儒家社会以来就缺乏群体责任感,缺乏实际的创造意识,更与西方相反的是,中国的知识群体是掠夺的参与者,而西方的知识群体,却是对掠夺主体——贵族集团的反对者,更多地接近于平民阶层,所以,近现代中国的群体创造能力才很难得到滋长,体制的不足更是掩盖了更深层次的缺陷。因此,我才这么强烈地提出要消除这种阻碍群体存在和发展的负面因素,即使一时还构造不起有利因素,也要把负面因素消除掉。这样,不管是什么领域,才会有人去做正事,做的人逐渐多了,成功几率才会逐渐增大。

    我们看到一种文明成就前,就要先去思考这种文明成就是如何产生的,这样才能使自己得到真正的益处,对于西方文明是如此,对于自身文明也是如此,譬如先秦时期中国辉煌的文明成就,产生的根源是什么,能证明中华文明相对于其她文明的优劣在那里,又有多少人去探讨过呢?中国后世的众多文明成就,有多少是建立在先秦基础上的?不从根源、过程和发展变化上弄清楚这些问题,就轻率地以结果全面肯定或否定自身的文明,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吗?或者说,是一种科学的态度吗?不如说是一种儒生式的坐享其成的功利态度吧。

    虽然我没看过鲍埃德理论的具体内容,但是从该文的简略介绍,我估计其中必然有缺陷和不足,之所以说这个看似没根据的话的原因,是怕某些人见了西方的这一成就,就又拼命地吹捧、崇拜和盲从,而非是客观地学习和评价。

    • 家园 改造文明,哪里是个容易的事

      很赞同lz的思维角度,不过对中华文明不报太大希望的原因就在于,缺乏这样的一种反思,而且也没有这样的需求,具体的说就是连lz这样的思想苗头都很少。有的是各种各样的打着各色旗号的利益集团,弄得人心湟湟,动辄都怀疑别人的动机,反映的是做为一个文明的核心智商的下降,只能依靠一些最底层最原始的比如屁股之类的方面来获取内部的发展平衡。

      如此一个严重缺乏活力的文明,希望在一两代人的短期之内敖视全球,比较困难。即使是在现在这个中国千年来有限的几次较具活力的时代,也不过是中国统治阶层在国际局势的困境下走头无路之后的无奈之举,虽然活力的释放带来了经济的发展,甚至是跨越数量级的发展,但对于文明本身来说,带来的却是更多的矛盾与秩绔,在小有成就之后没有出现反思,反而出现大量的回归传统的需求。

      公平的说,tg在打江山时期对这个文明还是做出了一些正面的贡献的,但那也是在以西方红色主题下的渲染,代表的只是一种西方积淀几千年文明一种反叛的探讨,更何况建政后很快的对中华文明传统回归,这个可能是系统求稳的自动反应(我不欣赏过高夸大老毛在这点上的作用,而更相信英雄只是顺应民意才出现这个概念)。

      这个话题可以扯得很长,也会很痛苦。

    • 家园 其实这是两种知识分子:文科和工科

      这两种知识分子分化的条件就是文盲率。

    • 家园 转贴:伯伊德强调战场上的三要素:

      时间、空间、人心。这就是中国兵法中常说的天时、地利、人和。这在东方军事理论中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从孙子到毛泽东,战争的正义性、攻心为上一直都是和兵贵神速、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相提并论的。但是将人心(包括人心向背、军民士气、镇定还是惊慌)作为战争的要素,对美国军事理论界还是一个新鲜事。为了推动政界、军界的新思维,伯伊德总结了一个名为“论胜利和失败”(Discourse on Winning and Losing)的讲座系列,以传道式的热情不知疲倦地向政界、军界的要员解说他的军事改革的思想。越战失败后,很多人对美国的军事改革这个课题干兴趣,所以伯伊德的听众很多,其中包括当时还是怀俄明州参议员的切尼。在以后的很多年里,多年担任参院武装部队委员会主席、后任克林顿政府的国防部长的莱斯.阿斯平,众院议长纽伊特.金格里奇,阿斯平后的参院武装部队委员会主席 Sam Nunn,沙漠风暴期间的海军陆战队司令阿尔弗莱德.格雷上将,1979-83 年期间的陆军参谋长爱德华.迈耶上将等,先后成为伯伊德的忠实听众。还有不少人对伯伊德的讲座很有兴趣,但不想花那个时间,要求他精简成一个短小的讲座,伯伊德还是那个臭脾气,一口拒绝:要么不讲,要讲就要讲全的,不来简体演义版。伯伊德的理论不仅在军界有影响,在商界也得到赏识,毕竟打仗和经商有颇多相似之处。

        伯伊德的理论不是没有漏洞的。伯伊德强调比敌人更快捷的 OODA 循环,但如果敌人不跟着你的步调走,根本不理会你的 OODA,我行我素,那更快捷的 OODA 并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像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想要速战速决,国军总是行事慢一步,用伯伊德的话说,就是 OODA 慢了一拍,在战场上非常被动。但毛泽东和他们打持久战,完全不理会日军的作战节奏,甚至有意地打乱日军的作战节奏,日军就抓瞎了。伯伊德的 OODA 里面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判断,打乱敌人的判断和指挥链,这是“抠眼挖耳捂嘴”战术的理论依据。但是如果敌人的指挥结构是分散的、具有高度自主特性的,那这个战术也是抓瞎。八路军、新四军的敌后游击队就具有这个特点。今天的伊拉克战场也有某种抗日战争的影子,伊拉克游击队明显是在和美军打持久战,其自主的指挥结构使美军屡屡在捕获或击毙游击队领导人后依然无法抑制反美游击队的活动。有人甚至认为,拉登的战术才是对伯伊德理论的出色运用。911 严重打乱了美国的战略部署,此后,美军在战术上取得很多胜利,但在战略上,越来越落在拉登的 OODA 之后,疲于奔命。处处防范,怎么能不被动?

        实际上,伯伊德的思想很少是新东西,对敌人以攻心为上是孙子的思想,高速度、大纵深、快节奏作战以打乱敌人的作战节奏是图哈切夫斯基的思想,对于战争的道德问题和军队建设的思想,在毛选里可以找到很多影子,但是他把这些抽象的军事理论简化成美国大兵容易理解的表述,这是他独特的贡献。但是伯伊德就是伯伊德,他从不出版自己的著作或讲义,这倒不是出于什么太崇高的理由,而是永远对自己的东西不满意,永远需要修改。要是别人“盗用”他的想法,他也不在意。他在意的是把他的思想推广出去。不管谁愿意听,他都会去讲,将军,小兵,科学家,未来学家,国会议员,新闻记者,来者不拒。

        美国海军陆战队是最早接受 OODA 和灵活、敏捷的作战思想的。越南战争后,海军陆战队意识到,自己在数量上、装备上和训练上都不适合高强度的消耗战,所以在北约抵御华约的作战序列中,精锐的海军陆战队没有被部署到中欧的富尔达山口,而是在北欧的挪威。未来战争中是否还需要大规模两栖作战也成为一个问题。海军陆战队开始了认真的反思,开始对自己未来定位和相应战略的探索,重点是如何在未来战争战胜优势敌人。

        海军陆战队两栖作战学校的战术部主任韦利上校(Mike Wyly)是越战老兵,他对消耗战已经深恶痛绝,开始探索战术改革。正在这时,以主张在中欧作主动防御出名的文职战略家林德(William Lind)把已经退休的伯伊德介绍给韦利,韦利、林德和一小批中下级军官根据海军陆战队短小、精干、紧密的特点,开始研究机动战。如果伯伊德的“小团体” 可以叫战斗机黑手党的话,那韦利的小团体或许可以叫机动战黑手党,尽管实际上没有这样的叫法。阿尔弗莱德.格雷在还是准将的时候,就听到过伯伊德的讲座,当时格雷是海军陆战队的条令部主任。尽管格雷对伯伊德的理念很赏识,但格雷并没有对贯彻这些理念采取实际行动。在格雷任海军陆战队第二师师长时,机动战黑手党的一些青年军官在军官俱乐部里向格雷建议,考虑改革海军陆战队的基本战略。格雷同意了,开始邀请韦利和林德来第二师传授机动战的思想,并在海军陆战队里展开对机动战的大规模的公开辩论。机动战的种子在海军陆战队里扎根了。

        格雷升任海军陆战队司令后,以机动战统一海军陆战队的基本作战思想。1989 年的美国海军陆战队的 1 号作战手册(等于是所有作战手册的总纲)按伯伊德的思想重编,很多关键段落基本就是从伯伊德的讲义里拷贝过来的。第一次伊拉克战争期间的海军陆战队上下各级就是按照这个思想作战的。前海军陆战队司令 Charles Krulak 上将把海军陆战队在第一次伊拉克战争期间的卡夫奇战斗归功于伯伊德的军事思想,卡夫奇战斗在大战之前打响,小股海军陆战队轻装突击,占领了部分伊拉克前沿阵地,然后有组织地撤离,极大地迷惑了伊拉克方面对战争的判断,调动了伊拉克的主力,打乱了伊拉克的部署。

        伯伊德的影响不止于海军陆战队。在接受伯伊德的传记作者的访谈时,当时任国防部长的切尼说,斯瓦茨科夫最先递交的作战计划确实是从科威特正面用优势火力和兵力横扫伊拉克的。受伯伊德的机动战思想的影响,切尼打心眼里不喜欢这个方案,紧急召见伯伊德来五角大楼咨询几天后,切尼断然否决了斯瓦茨科夫的计划。国防部长对作战指挥到底有多少直接影响难说,但国防部长对战争的政治指挥是国防法规定的。斯瓦茨科夫的第二个方案就是著名的“左勾拳”,后面的事情就是历史了。

         美国陆军最终也接受了伯伊德的军事思想,“空地一体战”、轻装甲战斗旅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提出的。即使是一直对伯伊德即爱又恨的美国空军,也组建了将战斗机、轰炸机、加油机、预警机混编的远征联队,增强部署和应战的灵活性。

         拉姆斯菲尔德称伯伊德是“孙子以来最伟大的军事思想家”,入主五角大楼时,力主“军事事务革命”(Revolution in Military Affairs,RMA),主张用轻小、灵活、具有精确打击力量的“银弹”(silver bullet,意指精密、高效、万能)军队,就是深受伯伊德思想的影响。不过有人批评说,拉姆斯菲尔德过分依赖技术,忽视了人的因素;伯伊德的军事改革是做了大量的研究,发现问题,然后对症下药,而拉姆斯菲尔德的军事革命只有一个空洞的概念,对这些概念的可实现性根本没有做过深入的研究,完全是主观意志,正好是伯伊德毕生痛恨的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美军在伊拉克所取得的战术胜利和战略失败,恰恰是伯伊德理论的反例的集大成。

      • 家园 是啊,万变不离其宗,抓住宗就行了

        这就是老祖宗教给我们的。

        那些东西孙子千年前就嚼烂的东西,有什么稀奇么?似乎也没什么。

        只是,魔鬼存在于细节中。这句话才是万变不离的那个“宗”啊。

      • 家园 双宝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美军在伊拉克的反游击战尚未结束

        很多事实都没有公开。大概只有美军全部撤离后我们才可以从伊拉克人那里了解到。

        比如我们经常看到西方记者报道一些‘前’抵抗战士。他们放下武器,但是看起来并没有招安归顺。再有美军高调宣传的经常是毙俘基地有关的领导人,但是最有力量的抵抗组织领导人,我们很少看到有报道。

        我想知道的是美军在对付这些最强大的非基地抵抗组织方面用的是什么策略。因为自美军增兵之后的战斗伤亡减少的确是事实。但是没有大战和激战也是事实。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矛盾。

        我目前的猜测,他们用的是分割隔离加秘密的战场停火。即在军事上形成威慑优势,建筑一个有利的谈判环境,然后暗示或默许各战场主要指挥员负责与对手间接或直接地达成停火协议并尽可能地脱离接触。只有这样才能既不违反美国政府的政治意志,即维持‘胜利与自由’,又能切实地减少武装冲突。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