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危险的窥视——黑猫中队(一) -- 独孤鸿影

共:💬40 🌺227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 家园 【原创】危险的窥视——黑猫中队(一)

    这篇文章是拙作,去年在河里发表的——《折翼的幽灵》的姊妹篇,《折翼的幽灵》主要讲述的是台湾空军第34中队“黑蝙蝠中队”对大陆的侦察活动以及双方的交战史,而本文主要讲述的是冷战和国共隔海对峙大背景下台湾第35中队对大陆的战略侦察史以及双方的交战史。

    这篇文章拖了一年多才动笔,一来一年以来比较忙,加之生性疏懒,错过了许多白驹过隙的时光,这二来么,笔者对写好这篇文章的信心不是很足,怎么说呢,从军事的角度来说,击落“黑猫”远比击落“黑蝙蝠”困难这点毋庸置疑,但是交战的过程却远远没有击落“黑蝙蝠”那样精彩,落笔之处,颇感才疏学浅,还望诸位斧正勘误。

    一、 小蒋的“猫眼”

    关于台湾空军第35中队的成立的背景,现在主要的说法是从台湾流出的:

    “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东西方进入冷战时期。中共把美国当成假想敌,美国急需掌握中共自力发展核子武器和长程弹道飞弹的情报,以增加谈判的筹码;国民政府则刚撤退到台湾,急需美援,为了维系美台关系,当时蒋介石总统指派其子蒋经国和CIA签约,双方以“西方公司”为掩护,由美方提供飞机及必要器材,成立 34中队(34中队就是闻名遐迩的“黑蝙幅中队”)和35中队(此即“黑猫中队”),由美国战略空军负责,但因涉及高度机密,才由中央情报局出面协调,原则上是由中美两国领袖直接负责,美方由甘乃迪(大陆译作肯尼迪)总统授权中央情报局主其事,而台方则由先总统蒋公委派经国先生执行相关计划,作业作果直接跟先总统蒋公汇报。”

    这个说法大的方面差不多,但是有三个个错误:第一,时间上把“黑蝙蝠中队”和“黑猫中队”的时间弄错了,“黑蝙蝠中队”的成立时间我在《折翼的幽灵》一文中提到过,是1955年,1953年是“黑蝙蝠中队”的前身——台湾“特种部队”的“技术研究组成”立的时间,而不是“黑猫中队”的成立时间。第二,“黑蝙蝠中队”和“黑猫中队”虽然后台老板都是美国人,但“黑蝙蝠中队”的后台老板是NACC——美国海军辅助联络中心,是美国海军的情报机构,而“黑猫中队”的幕后主持则是中情局,也就是大名鼎鼎的CIA。最后,老蒋和美国人合作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美援,台湾当时也迫切需要大陆关于核弹和导弹的情报。

    具体的说来,“黑猫中队”的成立的目的主要有这么几个:

    第一, 上个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是大陆核武器实现从无到有的关键时期,美台对大陆发展“大杀器”十分的关心,在没有侦察卫星更没有“全球鹰”“捕食者”的年代里,有人驾驶的高空侦察机几乎是除了使用007以外唯一的获取大陆这一绝密情报的手段。

    第二, “黑猫中队”成立之前,无论是使用低空侦察机的“黑蝙蝠中队”还是使用高空侦察机的第六大队,每次执行任务的损失都在8人以上,这样高的损失率让台湾空军无法承受,即使后来换装了RF-100,RF-101侦察机的6大队,在面对实力和经验迅速增长的解放军空军,也难以全身而退,台湾方面需要用更低的人员损失来取得更多的情报。

    另外,在笔者看来,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台湾谋求与美国合作对大陆展开间谍侦察的原因——台湾当时迫切需要获取大陆情报但是苦于没有更好的办法。这一点,之前几乎没有人提及,要解释这一点,得先从蒋太子整合台湾的情报机构说起。

    特务头子小蒋:

    1946年3月17日,戴笠乘坐的专机在南京戴山失事,一代特工之王驾鹤西游。戴一贯的家长作风使得他的死对军统局来说简直就是一场灾难,戴死后,军统局内郑介民、唐纵、毛人凤等人无论才干还是驭人能力都不可与戴笠同日而语,军统局内部发生分裂,许多头目各奔前程,另找出路。仅仅是戴死后的十天之后,老蒋收编军统局的编制时,原本2万多人军统局仅剩数百人。在旁冷眼观察已久的陈立夫、陈果夫二兄弟,所领导中统局取得了压倒的优势,报了戴笠黄金时代的旧帐。而双方互相倾轧的结果,是在情报战线上对土共的全面溃败。

    国民党迁台之初,各个特务系统的残部均跑到台湾后,使台湾出现了鼎足三立的局面:“保密局(军统局)”、“中统局(CC系)”和保安处。其中保安处是台湾原先最大的情报单位它是沿袭日占时期驻军司令部“特务机关”和抗战时期的“战区第二处”的编制而设立的;保密局自然是毛人凤的地盘,CC系则是陈立夫陈果夫兄弟的势力范围。

    退守孤岛的国民政府面临着几乎失控的社会秩序,此时老蒋深感整合情报和特工资源的重要性,但是要把尿不到一个壶里的三股势力尿到一个壶里,老蒋还是颇费了一番脑筋,老蒋先是亲自出马劝退了“中统”的陈立夫,陈立夫被迫远走美国,陈果夫郁死台中,二陈所领导的中统局随之瓦解;其后小蒋多次在公开场合宣称:“军统、中统两大特工组织合为一家,严加整肃,统一运筹。”此话一出,毛人凤再也坐不住了。毛人凤反唇相讥:“情报是很专业的工作,不能由外行来领导内行。”

    其实毛人凤这话颇有些自负,早年在苏联留学的小蒋亲眼目睹了“契卡”(即KGB的前身)对于国家机器的重要性,一直对建立特务组织相当热心,从江西时代起,小蒋即已着手建立自己的KGB,只是一直成不了气候。但此时已经不再青涩的小蒋不动声色,拉拢郑介民,策反叶翔之,私下将毛人凤的班底骨干一一拉走,使得毛只剩下一个“光杆司令”。毛人凤去求助老蒋,结果被老蒋一顿训斥——从这点上看,毛确实比起他的前辈戴笠差得不止一条街。及杜长城案发,毛彻底失宠于老蒋,羽翼尽被小蒋剪除,还是在宋美龄的调停下,小蒋才留了一点余地,没有将毛赶尽杀绝。毛从此一蹶不振,几年后便撒手西游。

    相对毛人凤,彭孟缉则不过是个提线木偶。一方面,彭孟缉只是一个“台湾省保安中将司令”,当时台湾岛“将星如云”,随便扔块砖头都能砸出个戴星星的,连堂堂徐州“剿总”刘峙尚要去印尼教书谋生,何况一个小小的中将;另一方面,彭孟缉一直供职于军队,在情报系统没有什么家底,当初老蒋只是希望对毛人凤有所制约才将他安插进情报系统的。彭对自己的身份角色心知肚明,完全按“太子”眼色行事,不敢有半点出轨。两年以后,彭孟缉谒见老蒋,自称德才浅薄,不堪重任,推荐蒋经国任“台情会”主任委员。老蒋大喜过望,马上同意。

    1954年,老蒋再次改革情报系统,一方面设立以郑介民为局长的“国家安全局”,撤掉“总统府机要室资料组”,该局直属于蒋经国任副秘书长的“国防安全会议”,由于主席和秘书长都是兼职,蒋经国成为“国家安全局”的实际领导者;另一方面以原保密局为班底分别设立仿照美国“中央情报局”(CIA)模式的“国防部情报局”和仿照美国“联邦调查局”(FBI)模式的“司法行政部调查局”。此外,像宪兵部队、大陆工作会、海外工作会、驻外武官处等情报机构均定期向“总政治部”及“国家安全会议”报告,接受督导。至此,蒋经国成为全岛超过5万特工人员的“共主”。

    经过长达数年的明争暗斗,历经中统军统合并等一系列变故的台湾情报机构虽然完成了整合,但是伴随着整合的是系统的清洗和内耗,关于这一点,柏杨先生曾经在回忆录里有所提及,而当时台湾的蒋氏政权风雨飘摇,维稳乃是头等大事,对内肃清整饬是当时的主要工作,对大陆的间谍活动屡屡受挫,士气低迷,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同一时期,大陆开展的肃反运动极大的破坏了台湾的间谍组织,台湾对大陆的情报工作陷入了非常被动的局面。

    1958年,毛泽东一手导演的“金门炮战”,让刚刚站稳脚跟的台湾国府上下寝食难安,加上大陆此时已经开始发展核弹和地地导弹,对大陆的情报工作又上升为台湾情报机构的头等要务,在间谍活动被抑制的情况下,急需获取大陆军事情报的小蒋将目光投向了技术手段。在34中队和6大队屡屡失手的情况下,1958年10月,取得老蒋的同意后,小蒋与CIA正式签订了合作协议,成立“西方公司”,以公司的名义为掩护,将飞行器材以及相关部件“进口”到台湾,由台湾空军成立的第35独立中队执行对大陆的战略侦察任务

    元宝推荐:MacArthur, 通宝推:daharry,赫然,四方城,
    • 家园 他们还参加了越战

      因为美军侦察伤亡大,所以和TW协商TW出人,美国人出飞机对北越侦察,我外公的弟弟就是其中一员,他们还被老蒋接见过.我听他讲的

      • 家园 参加越战应该是后期的事情吧?

        时间上我推测在1970年以后,但是我没有这方面的资料……,不知道兄弟是不是有这方面的资料

    • 家园 内政部调查局

      ……另一方面以原保密局为班底分别设立仿照美国“中央情报局”(CIA)模式的“国防部情报局”和仿照美国“联邦调查局”(FBI)模式的“司法行政部调查局”。

      以及其后身“司法行政部调查局”和现在的“法务部调查局”,按照他们自己网站上的说法不是从中统局和党员通讯局这样一路改下来的吗?其职责现在好像已经变成美国FBI那样了,阿扁当政时期还出了大丑闻,即使如此每年报考的人还很多呢

      • 家园 公务员嘛,铁饭碗

        你看大陆的那些部门出丑闻的也不在少数,但是不都还是挤破头么

    • 家园 窥视得宝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第59花。宝是没我的

      是不是可以自己把自己加为好友?

      惊喜:所有你加的好友,在本帖先送花者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返回] [关闭]

      没想到老蒋扶自己的儿子上马也这么费劲

    • 家园 【原创】危险的窥视——黑猫中队(三)

      三、U-2传奇身世

      下面来讲讲U-2研发历史,之所以要单独拿出来讲讲这段历史,不仅仅是因为这段历史颇具传奇,也是因为它是典型的洛克希德式的商业技巧,不过要说的是,大部分的资料也是参考自Wiki百科,只是添加了一些颇为有意思的历史花边在里面:

      上世纪40年代末,美国对苏联国内的情报需求甚切。空军开始以波音RB-47侦察机闯入苏联领空进行高空侦照,当时苏联的空防仍然存在漏洞,很多边界和领空都未有雷达覆盖,美军就利用这些空隙和漏洞进入苏联领空进行侦察。到1950年苏联的防空政策有非常重大的转变,开始攻击一些飞近国界或入侵领空的外国飞机。随着韩战于1950年6月爆发,苏联的“严格防空政策”(severe air defence policy)更延伸到远东地区。1952年8月,苏联战机甚至闯入日本北海道领空击落1架美国空军RB-29侦察机,于苏联领空进行高空侦照变得愈来愈危险。

      这种情况下,美国空军开始寻求一种飞行高度70,000英尺(20000M)或以上的亚音速高空侦察机,藉高飞行高到来逃避苏方战机拦截,当时最先进的苏联战机—米格-17飞行高度为45,000(13000M)英尺。1953年7月,空军要求格伦L马丁公司研究将B-57堪培拉式轰炸机改良成一种超高空侦察机的可行性,也与贝尔飞机公司和费柴尔德(Fairchild)公司签(美国最著名的两家“仙童”之一)订研究合同,认为这些小公司能较快完成研发和生产。到1954年1月,3家公司均各自提出了自己的设计。费柴尔德公司提出了M-195设计,单发动机,飞行高度67,200英尺;贝尔飞机公司则提出了67型(后来的X-16)设计,双发动机,飞行高度69,500英尺。而格伦L马丁公司则为B-57加装了一对大机翼,使飞行高度能达到64,000英尺。

      按说,这里边本来没有洛克希德公司啥事儿,空军并不打算让洛克希德研制高空侦察机。从F-80被打出朝鲜天空后空军对洛克希德的一直没啥好印象,再说洛克希德那几年主要是跟海军眉来眼去的,想来拿空军的单子?您那,一边凉快去。

      但是洛克希德在军方的人脉和关系这时候发挥了作用。当空军准备让马丁公司改造英国堪培拉轰炸机时,在洛克希德公司工作的空军退役人员从施里弗那里得知了消息,立即报告老洛高层,1954年3月洛克希德高层命令约翰逊针对空军要求设计新飞机的气动概念图。开始由约翰逊约翰逊(Clarence "Kelly" Johnson)向向空军的将军和文官(civilian official)多次展示飞行高度超过70,000英尺,航程2,000英里的CL-282设计。空军的大爷们对此没有什么兴趣。一位将领更是于展示途中离场,并说对这种没有起落架和枪炮的飞机毫无兴趣。但是这个新颖的设计吸引了两位年轻军官,他们是莱格霍恩离去后留下的助手。他们劝施里弗留下设计,并要求约翰逊马上弄一套更详细的。约翰逊一个月后拿出了新飞机的详细设计,但空军头头似乎已决定让马丁公司改造堪培拉为B-57。李梅虽然有意要高空侦察机,但他更喜欢轰炸机,便封杀了约翰逊的新提案。

      1954年6月1日,洛克希德的设计正式被空军以单发动机和太怪异为由否决。空军选定贝尔飞机公司的X-16和改装现有的B-57成为高空侦察机。并于9月与贝尔飞机公司签订建造28架X-16的合同。

      1954年7月26日,随着苏联威胁越来越大,当时的美国总统是指挥美军远征欧洲的艾森豪威尔将军。他也学陆航阿诺德和冯卡门的模式,组建了一个“技术能力小组”。艾森豪威尔任命麻省理工学院院长基里安(James Rhyne Killian)当这个小组的头,“就美国技术问题,提出一切建议。”基里安的智囊团分为三组,其中一组负责调查美国的情报能力,名为“Project 3”。“Project 3”由埃德温兰德(Edwin H. Land)领导,还有另外5位成员。怎么?这名字有点耳熟?没错,这位兰德先生就是宝丽莱公司的经理。后来成立了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智库 ——兰德公司。

      基里安和他的小组向艾森豪威尔建议:“让美国中情局继续执行一项工程:能在苏联雷达、战斗机、导弹作用范围之上的照相侦察飞行器,连续侦察拍照苏联目标,这一点非常重要。”军人出身的艾森豪威尔当然明白照相侦察的作用,对基里安的建议表示首肯。这时,美国空军部长助理加德纳也大力推进这项工程,虽然,它的管理权不会属于空军。也就是说,虽然难入美国空军的法眼,但是却号对了中情局的脉。

      约翰逊失望而归,但他不知道他留给那两个年轻军官的设计图挽救了看起来已经破产的CL-282,他的设计给两位年轻军官留下深刻印象,当他们在一次玩保龄球时,忽然想起中情局新来了一位官员比塞尔会对此有兴趣。但比塞尔不是飞机专家,他看过图纸后未置可否。随手放在了文件柜里。

      1954年8月,兰德到华盛顿与一些国内情报机构会面时,从一位中情局官员手中接到一份CL-282设计图,并告诉他空军已经否决了这个设计,兰德看过设计图后留下了深刻印象。几天后,他向“Project 3”其他成员展示这份设计图,所有成员都对这架飞机非常有兴趣,并认为中情局较空军适合于和平时期对苏联进行高空侦照。于是,兰德再次向中情局推荐约翰逊的方案。

      当比塞尔第二次拿到约翰逊方案时,他开始认真起来。他让手下的空军军官给出评估,结论是方案可行。这时兰德雷厉风行地选择照相机厂商和胶片厂商,把它们同飞机打包后一块儿向中情局推销。“Project 3”成员于10月向当时中情局局长艾伦杜勒斯(Allen Welsh Dulles)讨论CL-282的概念,但杜勒斯并不希望中情局接手任何空军的计划,即使已经被空军否决的也一样。1954年11月初,兰德利用自己基里安小组成员身份同基里安一起拜会艾森豪威尔,陈述高空机计划。艾森豪威尔给了一种政治家的微妙肯定。兰德有了尚方宝剑,就去找中情局长杜勒斯和比塞尔。杜勒斯对技术不感兴趣,就把这活交给了比塞尔,比塞尔是一位同兰德一样干练的实干家。但他害怕同空军产生摩擦,于是兰德出马,去见空军高官,明示总统支持中情局的方案。空军虽不满也无力硬扛。后来,约翰逊来到华盛顿,向兰德一伙人详细介绍了新飞机的细节,当时它的代号是CL-282。最后,兰德出面,空军、中情局、洛克希德的约翰逊在五角大楼吃了一顿,算是最后几家皆大欢喜地通过了。

      1954年11月23日,艾森豪总统正式批准中情局接手CL-282,并要空军提供一切必要的协助。12月22日,中情局与洛克希德公司签订意向书,建造20架CL-282机体和1架双座型及其他零件,由空军提供发动机。正式合同于1955年3月2日签订,而X-16计划则于U-2首飞后终止,未有造出实机。

      由于CL-282设计作侦察之用,因此官方名称代号并未有使用B-(轰炸机)或F-(战斗机),但它属高度机密,所以又不能使用侦察机代号。为了隐藏其真实用途,美国空军于1955年7月选择了U-(utility,多用途)这个代号,自此CL-282就订名为U-2。

      接到任务后,约翰逊建议高层给他精兵强将组建一个封闭的研制一条龙班子,自己独往独来,相当于一支特种兵分队。早在1943年,约翰逊就知道在大公司干活要受官僚主义的影响,赶上这次时间紧任务重,因此斗胆上疏,老洛好就好在从善如流,立即准奏,给约翰逊拨了一片荒地。约翰逊组建班子,从设计师到车工和铆工一应俱全。这就是位于加州伯班克(Burbank)著名的“臭鼬车间”(Skunk works)。每次约翰逊总能提前30%的时间完成计划,老洛高层也乐得撒手不管。

      约翰逊以F-104星式战斗机为蓝本,把那对低展弦比(aspect ratio)的机翼换成一对类似滑翔机的超修长机翼,高展弦比的机翼令U-2有着跟滑翔机相似的飞行特性。其独特的着陆特性和极高的飞行高度,令驾驶U-2的挑战性非常大。为了保持70,000英尺的飞行高度,U-2A和U-2C必须以最高速度飞行。然而,70,000英尺高空上U-2的失速速度与最高速度只相差5节(每小时9公里)。近九成任务中,U-2飞行员都要把速度保持于那5节之内,飞行高度常常因此而下跌,导致被敌方发现。由于只装了一台喷气发动机,所以U-2侦察机的爬升速度比民用客机还要慢,驾驶时也需要更多的耐心。

      为了减轻重量,U-2在制造上采用了很多滑翔机技术,机翼和垂直尾翼只以扭力螺栓(Tension Bolt)安装于机身,机翼亦未有像传统飞机一样穿过机身以增加强度,内部则载有U-2大部份燃油。而每边机翼下都装有1个钛金属制的滑橇以在着陆时保护机翼。

      另一个外观特征就是其起落架,与其他飞机的典型三点式设计(机鼻1个,机翼下2个)不同,U-2的“脚踏车式”起落架只有2个,主翼下方1个,发动机尾下方装有另1个可转向起落架。为了于滑行时保持平衡,翼下装有一对名为“pogos”的抛弃式辅助轮。“pogos”会于U-2起飞时掉落,并由地勤人员回收再用。

      U-2原型机设计配备1具重3,820磅,提供13,000磅推力的普惠J57/P31发动机,但由于当时RB-57D都是配备这种发动机,J57/P31的生产数量未能完全供应两种机种使用。因此,U-2原型机只配备一具较J57/P31重276磅,只能产生10,200磅推力的J57/P31。

      下面说几件关于U-2比较有意思的事情:

      54年:

      从1955年8月首飞到现在,U-2已经整整飞行了54个年头,这大概创造了Lockheed公司喷气式飞机的服役记录了,这对于喷气式飞机耐用口碑一直不佳的洛克希德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奇迹,如果要找一件比这个更神奇的事情:那就是这是在U-2的可靠性并不算很好情况下取得的(主要是由于降落造成的可靠性差),这简直是比“躲猫猫”死人更不靠谱的事情,但是他确确实实发生了,放眼整个US.Air Force,喷气式飞机里也只有波音1952年首飞的B-52比U-2用的久远……

      隐身:

      这一点大多数资料都没有提及,事实上,U-2是目前已知的,最早在机身上采用雷达吸波材料的军用飞机,所以如你所知,洛克希德能拿下F-22和F-35的订单绝非偶然,要知道,人家从半个世纪以前就开始做这方面的研究了,虽然当时的技术并不成熟。

      高难度的降落:

      早期的U-2被公认为最具挑战性的机种,对飞行员的技术要求甚高。其修长的机翼令U-2有跟滑翔机相似的飞行特性,对侧风极之敏感,并倾向于跑道上飘浮,使得着陆非常困难。U-2飞行员通常会被指定为任务的后备飞行员和机动员(mobile officer),机动员会坐在1辆高性能追逐车(high-performance chase car)内,并于跑道头等待。着陆的U-2飞越后,追逐车会以高速跟随并由车上的机动员通过无线电向飞行员喊出高度。当主起落架与地面相距2英尺时,飞行员会展开翼上的扰流板以降低升力。着陆后,减速板会于机翼后的机身展开来减慢飞机速度,并以一边翼尖触地。U-2停下后,在附近待命的地勤人员会为U-2装上“pogos”辅助轮。地勤人员会先将“pogos”安装于较“轻”(未有触地)的一边机翼,然后由两名地勤人员以自身重量把安装了“pogos”一边机翼拉下,并由第3位地勤人员于另一边机翼安装“pogos”。完成之后,U-2会以自力滑行到停机坪。

      加压服的难题:

      由于U-2通常飞行在20000M以上的高空,飞行员面对的将是超低压、严重缺氧、极度严寒以及岩土唐界线,所以飞行员必须穿上特制的加压服,早期的MC—2和MC一3型局部加压服,飞行员穿上后会很不舒服,特别是手腕和脚踝处,那里是局部加压服的缝合处。飞行员穿上加压服后,吃饭、喝水也成了大问题。更加尴尬的是,第一代加压服没有考虑到飞行员如何“方便”,后来改为插入导尿管进行排尿,再后来改为用一种外置的水囊来排尿,这样飞行员才稍微舒服了些。为了减少消耗,飞行员往往在飞行任务的前一天吃少量富含高蛋白质的食物,避免在执行任务时内急。另外,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飞行员都只从他的头盔中获得氧气。值得一提的是,U-2项目在加压服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对于后来美国的载人航天计划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

      最后来说说U-2的侦察能力:

      即使有解密的材料,也甚少有U-2所拍摄的照片流出,一般很难有直观的感受,U-2上装备的高分辨率摄影组合系统,能在4小时内、在15000 米高空,拍下宽200千米、长4300千米范围内地面景物的清晰图像,并冲印出4000张照片用于情报分析;在9000米的高度拍下的照片,经过放大后可以看清地上人阅读的报纸的大标题!曾经有传言,克格勃偷出来一张U-2拍摄的照片,连莫斯科广场停车场上的小车牌照都看的清清楚楚!在高精度的光学侦察卫星问世之前,U-2是最强的战略侦察武器。很多的技术即便是放在现在,技术含量也依然很高,而在那个时代,U-2是不折不扣的偷窥利器。

        

      • 家园 U-2 可是也上过舰的

        传奇的一代啊,现在部分U-2 还背上了大号卫星通信天线,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_3WeYXDKQ0

        • 家园 上舰过,但是没有完全成功

          原因是U-2的降落实在太危险了,滑翔机的设计使得面对甲板风和扰流特别敏感

      • 家园 用足长长的机翼作力臂

        然后由两名地勤人员以自身重量把安装了“pogos”一边机翼拉下

        好玩,厉害!

      • 家园 【多图】U-2的起落架和降落系统近观

        注意:点击图片看大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U-2的起落架以及装上“pogos”辅助轮的姿态1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U-2的起落架以及装上“pogos”辅助轮的姿态2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机翼尖的钛合金滑橇在着陆时触地保护机翼。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翼尖的钛合金滑橇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主起落架。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机体上的减速板近观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减速板和尾起落架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尾起落架近观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