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毛泽东坚持独立自主对中国的一些影响 -- wolfgan

共:💬65 🌺203 🌵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毛泽东坚持独立自主对中国的一些影响

    1949年后,中国虽然加入了国际共产主义大家庭,中苏关系在一段时间内看起来相当热络。但是在斯大林死后,毛泽东与苏联领导层矛盾的爆发其实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对于毛泽东来说,中国独立自主的地位是必须坚决维护的,而对于苏联的领导层来说,苏联的领导地位也是不可动摇的。由于历史的原因,当时党内还是有不少人支持苏联的领导地位的。我们现在知道,中国和苏联当时的决裂导致中国走向了一条和苏联不同的发展道路,最终避免了中国在苏东波时也遭受同样的命运。从这点上讲,毛泽东做的没有错。当然到现在为止,还受人抱怨毛泽东和苏联决裂太早了,应该再迟几年,从苏联再多拿点东西。至于这个时机问题,历史是复杂的,应该说很难找到一个众人都同意的时间点,只能说见仁见智了。

    毛泽东和尼克松在1972年的会面改变了整个世界,这使中国和美国结成了事实上的同盟,共同反对苏联,并且最终导致了苏联力不能支,以解体而告终。相对于美国来说,苏联由于地缘和中国相连,对中国的威胁比美国更大。1990年苏联的解体曾经使得中国的战略格局得到极大的改善。它还有一个意义,就是为后来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打下了基础,使这一政策有现实上的可能性。时至今日,没有多少中国人说这项政策不正确。但在当时,由于历史的原因,毛泽东在党内面临的反对意见相当的大。如果不是毛泽东的个人威望,恐怕很难有人能够推动这一进程。其实,这并不是毛泽东第一次准备和美国人联合。现在网上流传着共产党延安时期吹捧美国民主制度的发言,这就是当时毛泽东准备抱美国的大腿,但却没有被接受的遗留产物。

    曾经有人说毛泽东时期执行闭关自守的发展政策,其实这完全是一个误解。毛泽东在一生中都在寻求和外国的合作,只不过这种合作一定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在自己不丧失主动权的前提下。苏联156个项目的引进对中国后来的影响是深远的,在那个时期还有双方大规模的人员交流,难道那也能叫闭关锁国?至于后来所谓的闭关锁国,确切的说是被闭关锁国了,其实是在冷战的大背景下,两大集团都对企图独立自主的中国关上了大门而已,不是中国自己不想开放。

    除了建国初期156个项目的引进,中国在毛泽东时期还有过一次大的对外引进,即"43方案”。70年代初期,西方国家发生了经济危机,急于寻找海外市场。另一方面,中美关系缓和,中国重返联合国,打开了对中国的封锁,为中国扩大对外引进创造了有利条件。1973年1月5日,国家计委提交《关于增加设备进口、扩大经济交流的请示报告》,建议今后3-5年内引进43亿美元的成套设备。这被通称为"43方案”,以后在此方案基础上又陆续追加了一批项目,计划进口总额达到51.4亿美元。利用这些设备,通过国内配套和改造,总投资约200亿元,兴建了27个大型工业项目,到1982年全部投产。“43方案”促使中国的外贸有了突破性的发展。1973年对外贸易总额是1970年的2.4倍,1974年更达到1970年的3.2倍。成套设备和先进技术的引进,促进了中国基础工业,尤其是冶金、化肥、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为1980年代经济腾飞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43方案”基本都是民用项目。化纤工业为改善人民的穿创造了物质条件,化肥工业为提高农业产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0年代初人民消费提高首先表现在吃穿两个方面,没有“43方案”中的项目是不可能的。“43方案”的项目为中国改变重积累轻消费的经济结构打下了必要的基础。除了土地所有制的因素外,农业产量的提升有三大要素,水利、种子、化肥。在1980年前,只有水利设施的因素取得了长足进步,而且这种恩惠一直延续到现在。化肥要等“43方案”项目的建成才有明显改善,种子的代表事迹是袁隆平杂交水稻1964年搞,1976年才开始出成果。1980年代初农业的大幅进步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中美本该不久就建交。但实际上,中美到了1978年底才建交,中间整整隔了六年。及其原因,是中美有些条件谈不拢。这些条件是坚持独立自主的毛泽东所无法接受的。后来邓小平访美,基本接受了美国的条件,中美正式建交。从此,中国的对外开放有了最基本的条件。在与日本的经济交往中,邓小平也作出了一定让步,才推进了双方的联系。毛泽东无法做出的让步,邓小平却可以做到。我想这是因为他们历史地位的不同。

    通宝推:不远攸高,再闻鸡起舞,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国家穷的时候搞社会主义,国家富了就搞中国特色

      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要求

    • 家园 不如说是时期的不同,条件的不同,

      毛泽东无法做出的让步,邓小平却可以做到。我想这是因为他们历史地位的不同

      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外部条件,甚至是不同的内部条件,造成可以采取的方法的不同。。。因为,条件的转化,是需要时间的啊~

    • 家园 小邓偷窃了太祖开放的功劳。
    • 家园 对外贸易只是开放的第一步

      通过对外贸易我们可以发挥比较优势, 而且这个优势还会被制度因素放大. 不过引进外资的作用也许更明显, 它可以直接带来先进的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 也就是较高的生产力; 至少在初期这是没有争议的. 另外, 随着资本投入的增多, 即便生产力没有本质提高(即所谓全要素生产率不变), 每个劳动力创造价值也可以提高. 如果没有国外投资而仅仅依靠贸易积累, 这个过程会比较缓慢, 而且投资挤占消费的结果 -- 43方案就是这样 -- 必然是生活水平得不到改善.

      即使是对外贸易, 盈余该怎么花也有一个发展变化过程: 一开始可以像43方案那样集中起来, 国家统一使用; 后来必须中央/地方/企业/消费者共同参与才能应付大局面. 前一种方法可以用来管理少量简单的投资, 但总有一天会发现庞杂到无解. 今天我们空有巨额外贸盈余, 却不会用或用不好, 其实是类似的问题.

      • 家园 老兄,43方案的时候和现在情况可是完全不一样啊。

        那时候的问题是确确实实的落后的生产能力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是生产能力不足,现在是生产能力过剩。43方案引进的化肥、化工生产能力对提高粮食、化纤生产能力有很大的作用,为人民提高消费能力带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 家园 我没有否认这一点

          而且上一帖说的也基本是书本知识, 只不过是理论上的.

          只是, 在讨论那个年代是否闭关锁国之前, 要先弄清楚"开放"的涵义, 再来辨析是否落实, 有利无利吧. 如果按克鲁格曼的意思, 直到现在我们还不够开放呢.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