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巨星陨落,钱学森逝世 -- 大袋鼠

共:💬40 🌺119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 家园 巨星陨落,钱学森逝世

    光明网北京10月31日上午11时电 记者金振蓉、刘新武、齐芳报道:我国科学巨星钱学森今天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钱学森简历

      1911年12月11日生,浙江杭州人,195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学位。

      1929年至1934年在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毕业后报考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录取后在杭州笕桥飞机场实习。1935年至1939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学习,获硕士学位。1936年至1939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与数学系学习,获博士学位。1939年至1943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研究员。1943年至1945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助理教授(其间:1940年至1945年为四川成都航空研究所通信研究员)。 1945年至1946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副教授。1946年至1949年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副教授、空气动力学教授。1949年至1955 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主任、教授。

      1955年回国。1955年至1964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1965年至1970年任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1970年至1982年任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协副主席。还历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长,中国宇航学会、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名誉会长,中科院主席团执行主任、数学物理学部委员。1986年至1991年5月任中国科协第三届全委会主席。1991年5月在中国科协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科协名誉主席。1992年4月被聘为中科院学部主席团名誉主席。1994年6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是中共第九至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论证“亩产万斤”这个事,有必要为钱学森正名

      老钱当年论证“亩产万斤”,背负了几十年骂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的进步,从今天的农业科研和生产实践来看,“粮食亩产万斤”越来越接近了,还真的是有希望的。

      目前薯类的单季亩产已经突破万斤[农业部专家组实产测定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马铃薯最高亩产超1.2万斤],采用无土架空栽培法的红薯,更是达到了单株年产量一千多斤的水平(占地面积撑死了也就三十来平米)[红薯无土栽培连续结薯技术]。谷物方面,玉米、高粱等杂粮的产量增长惊人,小麦产量也增长很快、单季过千斤已经不是稀罕事。但是增长速度最惊人的是水稻。目前,水稻的理论极限产量在单季每亩1500公斤左右,袁隆平领导的科研团队已经做到了800公斤的水平,老爷子理想是争取在有生之年做到1000公斤[袁隆平:中国超级杂交稻最高亩产可达1.5吨]。就按照800公斤这个水平,在海南那样一年三熟的地方,超级杂交稻每亩年产量已经可以远远超过4000斤、逼近5000斤。

      更重要的是,目前出现了两个新动向

      一是农业科学界有这么一种构想,把玉米、高粱等C4系杂粮的基因和小麦、玉米等C3系细粮结合起来,有希望获得前者光合作用效率高的优势(比后者高了差不多一倍),如果实现了这一点,突破水稻单产的理论极限是很有希望的[科学家计划改变水稻光合作用类型以大幅提高产量]

      第二个动向是,广西刚刚发现了一种光合作用效率很高的野生水稻植株,在浓密的树荫下都能茁壮成长,初步估计它的光合作用效率比现有水稻品种要高十倍以上、可以达到25%[广西梧州发现万年野生水稻]。还记得老钱的“亩产万斤”论证、有一个被无数人猛批的前提条件么?没错,就是“农作物光合作用效率30%”,在过去几十年这被认为是不可能的。如果广西发现的野生水稻遗传特型稳定,而且能把它的优势基因和现有水稻品种结合起来,这种持续了几十年的“公理”,就有可能被推翻,而粮食产量的增长则无疑有了更大的后劲。

      论证“亩产万斤”,长期以来被视为钱学森违反科学道德、迎合上意的一个道德污点,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证据向我们显示:钱学森先生的分析和预测可能是对的

      通宝推:秋末冬初,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叶永烈刚出来说了一声

        叶永烈:钱学森的“万斤亩”公案真相

        今天,《南方周末》以两整版的篇幅,节录发表了我的《钱学森“万斤亩”公案始末》一文。

        《南方周末》的编者按如下:

        钱学森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也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但他在专业之外的一些见解,有的很有争议,甚至遭到激烈的批评。其中最突出的,大概就是被视为1958年浮夸风“推手”的所谓“万斤亩”公案了。本文作者叶永烈先生在为钱学森写作传记时,采访了诸多当事人,详细考证了这段公案的来龙去脉,得出了自己的一家之言:钱学森早在人民日报放第一颗“高产卫星”之前,就已开始研究粮食亩产问题,发表了若干篇文章,但他的研究只是针对农业发展远景所做的科学展望或理论推算,将钱学森的理论推算与“高产卫星”联系起来、引起毛泽东注意的,是中国青年报发表的一篇文章,但这篇文章并非钱学森亲笔所写。在调查过程中,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教授向作者提供了钱学森保存的关于“万斤亩”的剪报以及1993年钱学森谈论“万斤亩”的一封从未公开发表的信件,这封信表明,钱学森一直到1993年仍然坚持他当年对粮食亩产的推算。今揭载于此,以飨读者。

        由于文章很长,现在摘录其中一段,说明钱学森直到1993年仍然坚持他的观点:

        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教授告诉笔者,钱学森一向坚持自己对于万斤亩的计算是科学的,正因为这样,钱学森从来没有对此表示“道歉”或者“检讨”。

        钱永刚教授把一封钱学森从未发表的信,用电子邮件发给笔者。

        那是钱学森于1993年4月21日给海外友人孙玄先生回信。孙玄先生在海外听说关于钱学森的万斤亩的种种传言,向钱学森提出相关的问题。钱学森在回信中说:

        4月14日来示及附件拜读。我非常高兴您提出了您的看法和意见。您可以公开发表您的见解以便大家参考。我只讲两点:

        (一)据我确知,先父在北京中央文史馆用的(名字)是钱均夫,不是钱家治。

        (二)据气象记录,在中国大地上每年每平方厘米上接受的日光能量为120-200大卡,即每年每亩地接受日光能量为8-13.3×108大卡。如百分之百地用空气中的CO2和从根吸取的水合成碳水化合物,则每亩地每年有190-320吨。光合作用的能量效率可达50%,而粮粒只占全部产物的1/3,故理想最高年亩产是32-53吨。说亩产万斤,才5吨,远远小于理想数。所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是可以实现的,现在我国的亩产最高记录为1.5吨。所以您是听了不实之辞而轻信了。

        也就是说,钱学森在1993年仍然明确坚持他关于万斤亩的计算是正确的,并劝说孙玄先生不要“听了不实之辞而轻信”。

        在钱学森看来,当年的计算还太保守,“理想最高年亩产是32-53吨”,也就是32000-53000公斤,64000-10600市斤!也就是说,不仅是万斤亩,而是十万斤亩!

        钱学森的这封信,清楚表明了他对于万斤亩的坚信,认为“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是可以实现的”。

        钱学森的这封信,也清楚表明,有些书中所谓他向毛泽东“当面检讨”,纯属无稽之谈——钱学森称之为“不实之辞”。

        关键词(Tags): #亩产万斤#钱学森#叶永烈
        • 家园 叶永烈:《钱学森》一书的幕后故事

          外链出处

          对敏感问题的反复斟酌

          我注意到,钱学森也受到种种“质疑”,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亩产万斤粮”和“人体特异功能”两个问题。事情原本并不复杂,但是经过反复“放大”和“加油添醋”之后,就变成了钱学森的两大“污点”。

          我在写作人物传记时,向来主张不回避敏感问题。我又发现,钱学森从不就这两个问题做解释,这就更坚定我的想法。

          就这两个问题,2009年4月12日钱永刚在来我家的时候,就一起进行了研究。当时钱永刚是主张写,不回避。他认为,先写出来,至于能否发表,什么时候发表,再议。

          在《走近钱学森》中,我写了《从争议看钱学森》一章,约4万字。我预料可能被删,所以把这一章列为附录,以便被删除时不会影响正文。不出所料,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通知我,附录《从争议看钱学森》一章全文删去。我深表遗憾。在《走近钱学森》面世之后,我本着实事求是、追根探源的精神,花费很多时间进行仔细探索,在《争议中的钱学森》的基础上,加强说理性,全文扩充至7万字,写成了《为钱学森拂去流言》。

          在查对、比较了钱学森关于“亩产万斤粮”的原文基础上,又走访了关键性的当事人,终于厘清了“万斤亩”公案的来龙去脉,还原了历史的真相。尤其是查清了1957年6月16日《中国青年报》以钱学森名义发表的《粮食亩产量会有多少?》的内幕,以事实说明,钱学森并非“大跃进推手”,更非“造成饿死 3000万人的元凶”。

          至于“人体科学”,在我看来,那是一个争议中的科学问题。我记述了“人体科学”的争议的历史过程,尤其是列举了“反对派领袖”于光远先生的种种质疑。科学向来是在争议中发展。“人体科学”谁是谁非,尚待时间做出结论。

          钱永刚仔细看了《为钱学森拂去流言》一章。2010年9月9日,我们一起进行讨论。他认为该章中关于“亩产万斤粮”的调查和记述,经过这次修改之后,写得好,有深度,又有极其重要的第一手采访,尤其是《中国青年报》当年编辑所说的情况。钱永刚建议对该章作进一步的补充和修改,力求写得逻辑性强又富有说服力,观点更鲜明些。钱永刚说,《为钱学森拂去流言》一章,将为钱学森除掉背了50多年的黑锅。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他又建议该章经过修改之后,不作为附录,列入正文。

          钱永刚向我提供了钱学森自己当年保存的所有关于“万斤亩”的文稿,使钱学森关于“万斤亩”的文稿增加至7篇。钱永刚还从家中带来非常珍贵的资料,即钱学森生前保存的关于“万斤亩”的所有文章的剪报,其中有几篇是我所没有见过的。剪报上有钱学森亲笔所写的编号以及发表年月日、报刊名称。钱永刚把复印件送给我,供我写作参考。

          在与钱永刚详细交换意见之后,我对《为钱学森拂去流言》一文从头至尾作了细细修改。

          然而,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于《钱学森》一书定位为正面宣传钱学森,不涉及钱学森有争议问题的考虑,与有关部门和钱永刚经过慎重研究,最终决定:《为钱学森拂去流言》一章不收入书中。对此,我表示理解。

          关键词(Tags): #叶永烈#钱学森#亩产万斤
      • 家园 钱老当年恐怕是按最稳妥的套路写了

        他的文章核心就是一句话:理论上不能否定亩产万斤的可能。

        至于实际呢,没说。别人没说的话,自己瞎联系,怪自己。

        钱老用科学家的严谨运用在狂热的政治气氛中,老实还是滑头?见仁见智的问题。不过至少,他没有说任何假话——这在当时已经不容易了。

        • 家园 人想长寿一点也不是不可以理解,

          再说还有更重要的事等着去完成。他就算是反对了,那也根本无助解决国家面临的问题。

          回过头看那些就此指责钱老的人,又有哪一个不比钱老更滑头、更世故呢?

      • 家园 但在当时的条件下,肯定是错的,而且很离谱

        光合作用30%的前提,不会有人去在意的,在“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盛行的年代,这样的提法颇类于刘备提醒曹操面对吕布时不要忘了董卓和丁原,虽然刘备没有直接说杀了吕布。

        在当时的年代这样说应当是一种罪恶,至少是一种火上浇油的行为

        • 家园 如果钱老是农业专家,我同意你的话
        • 家园 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完美无缺,就如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不

          就如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不不犯错误,一个人只要他对我们的国家,民族,甚至世界做出了别人没有做出的贡献,他就是伟大的,值得我们学习和今年的。我们不能把一切都泛道德化,一说起某个人的贡献,总有人提出他在道德上如何如何。是不是我们有了道德的武器,占领了道德制高点,就可以肆意批判任何比我们伟大的人。我们为什么不能多想想先辈的贡献,而是不停的寻找他们为什么不做的更好,为什么不能认为他们在当时的条件下,已经做得很好了;为什么我们总是以我们后来人掌握的信息和条件,要求先人必须做我们现在看来是最优的选项。

      • 家园 看到亩产数据顺手搜了下,问题来了

        2006年8月25日,云南省永胜县涛源水稻超高产科技示范场再次传出特大喜讯,由中国著名杂交水稻育种制种专家刘文炳研究员选育的II优4886超级稻,经省内外知名同行权威专家严格的全坵实割验收1.161亩,创水稻世界单产1279.7公斤新纪录。

        至此,刘文炳主持选育的三个超级稻II优4886、II优28、II优6号,均夺取了1亩以上水稻世界单产1200公斤大关的历史性突破,连续三年刷新水稻世界单产新纪录,成为稻田奥运会的“三连冠”世界冠军。

        这咋回事啊?还是这个东西和袁老爷子搞的不是一码事,两者没有可比性?

        外链出处

      • 家园 钱老论证"亩产万斤"从文章内容来看

        其实是没什么错的.关于光合作用的效率的分析从理论上来看也是靠谱的.作理论出身的把一些条件简化,然后得出一个理论知识很正常的事情.钱老提到"把每年射到一亩地上的太阳光能的30%作为植物以利用的部分",我怀疑如果把这个问题交给爱因斯坦的话,爱因斯坦可能认为30%还偏低了.

        不过话虽然这么说,"亩产万斤"在当时还是有一定的误导作用的.钱老主持力学所的工作,并不是一个书呆子,如果说钱老完全不知道论证"亩产万斤"会有什么负面的影响,应该也不符合事实.只能说在当时的情况下,钱老没有为当时已经有一些头脑发热的氛围煽风点火,但也没有为其降温罢了.

        一个人完全逆着潮流还是很难的.比如说现在换鸟在河里的名声是不行了,可是当年他刚提出解放思想杀出一条血路的时候,河里的主流还是叫好呢.就算是腾笼换鸟,当时支持跟反对的人也是一半对一半吧.如果有人在换鸟解放思想的时候唱反调,估计早就是收了一篮子的草(那时候好像还没有鸡蛋) ,然后灰溜溜的走了.更多的人当时是不作声的.难道现在对河里反对换鸟的人都要查一查他的历史,看一下他当时是否跟换鸟做过英勇顽强的斗争不成?

        我们不用要求钱老所作的每件事都是圣人的标准,当然也不用硬是把他做的每件事都包括亩产万斤都塑造成圣人.而且圣人化对钱老也未必是一件好事.马英九把自己圣人化,结果就是跟人喝酒被绿营讽刺为马圣人只办公事不喝花酒,结果期望越大,失望也越大.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