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新与旧】什么是新沪上人家 什么是老上海人 -- 公鲨

共:💬39 🌺57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 家园 【新与旧】什么是新沪上人家 什么是老上海人

    去年曾经为周正毅是否大新发生过讨论。这种口水仗自然无结果,因为何为新上海人何为老上海人本身无定义的。今天在文学城上看了篇帖,发现这位作者是公鲨定义里(个人看法)的老上海人,特转述如下。当然,在比这些人更老的上海人眼里,和这个作者同年龄的也仍然是

    新人和小菊头

    70 年代中期,每个礼拜三要到淮海路去逛逛。因为老早子全上海各大局的休息日是叉开的。我记得仪表局是礼拜两,造船厂是礼拜四,我们局是礼拜三。我从小到大是一个百搭,三教九流的朋友都有。朋友中有几个是常年靠了三角花园的铁栏杆旁的打桩模子的老前辈。三角花园是在东湖路,新乐路,长乐路,富民路,延庆路的五叉中间。东湖宾馆是昔日的杜宅,即海上闻人杜月笙的私邸。三角花园在常人眼中不是好人去白相的地方。

    在那动乱的年代,其实有不少都是父母进了牛棚,自己又被扫地出门的同龄人。这些人中有小资的爷爷 – 老资的后代,也有不少是新四军的后代。老上海才晓得,陈毅老屁眼,打到上海脚软了,跑不动赖下来了。所以上海官场中三野的勿要太多,三野的底子么,就是样板戏中郭建光迪帮人。

    断命的文革一来,这批当官的也进了牛棚。其中有不少是真正有水平的,有年轻时背叛家庭投身革命的,有抗婚的参加革命的,总而言之,文革中一顶大小通用的帽子是参加革命动机勿纯。再加上进城后,上海滩的花露水,老资的囡五卖相挺括勿算,而且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老家的糟糠还是趁早买断了乏。好,罪加一等,蜕化变质分子。想一想,参加革命动机勿纯的蜕化变质分子,侬迪辈子还想翻身?

    还有一批是文艺界的,就像我的老友清卿,票友下海的京剧界老前辈言菊朋的外孙,嫡传梅派花旦言慧珠之子。清卿的舅妈是唱青衣出身,客串电影走红以至一发而不可收的王晓棠(将军)。现在大家才是赤佬混了人堆里,像人了。当初可都是夹着尾巴做人哪。但是阿拉一帮里的,再落魄,骨子里有一种清高,还有点俞振飞老前辈了台上的俞派小生的书卷气。随便去哪一家,只要有长辈在,进门一定向长辈问好。绝对坐有坐相,立有立相。像翘二郎腿,脚抖抖,一律不带,尽管有两个勒外头还撑哎市面的。周立波了台廊相迪付腔调,绝对是只配帮阿拉去买香烟的小三子。顺便顶一下,学了尬活脱似像也不容易。

    大约莫下半天一点钟,从三角花园沿了东湖路差出去,开始逛淮海路。真正要上哎档子的,有不少规矩,而且措词非常讲究。好比外地人兜南京路,上海人逛淮海路。兜,有一艾粗俗。当时挥拳打人就叫兜皮蛋,眼角打出一块乌青,是否像皮蛋?每次逛淮海路人数不等。少则三五人,多则十来人,也就是一批赤兄过年回沪探亲了。

    逛淮海路,逛,有哎散步性质,比较散漫,也就是三三两两。要是十来人,那就要分开马路两边走。四个人是不能平排走的。因为当时的穿着,不是一身绿,就是一身蓝。下面不是高帮篮球鞋,就是从北京带来的黑色双边松紧鞋。如果挤在一堆,腔势太浓。

    走到东湖路淮海路转角上,就是那门面虽小名气勿小的天鹅阁。那咖喱角和浓汤至今想来还要流口水,纯粹是物质贫困留下来的后遗症。沿着淮海路往东,就是襄阳公园。公园门口有个书报亭,只见一个四十开外的瘦小老师傅(当时对成年男性一概称师傅)了打公用电话。喂,我是陆春龄 (中气勿要太足,老远就能听到,真不愧是神笛),明朝夜里德我挺两张(上海话有殖民地的劣根,两,几,通同, Couple)第三排的票子,市里有几位领导想来看看。第一排?勿要了,头抬了酸乏。好,就个能嘎了,六张够了。啥么事?迪个我不关的,格摊事体是李名强管的,侬叫依拉直接去寻伊好了。好,再会。注:陆春龄,李名强,当时都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头头。

    朋友中有一位是听不得李名强三个字的,一听就会冒肝火。迪只阿乌,送伊拉过房爷冷拳,标准三流白相人,独吃自家人。大家才晓得,傅雷吃过伊过房儿子不少苦头。没的办法,人家随便到了那一朝,终归是吃得开的。

    马路对面弄堂里有钱塘浴室,旁边有一家开面蛮大的南货店。再往东,就是陕西路了,转弯角子郎是第二食品店。穿过陕西路,就是哈尔滨门市部和第二百货商店。再往前,茂名路转角上,就是最门斩阿拉个帮人的老大昌。4角一杯的冰淇淋双球,就是橘子水上面加两条梗冰砖。每月工资只有36块,1/3 天的开销赤送了。啥个叫掼派头?迪个就是最典型的。4角可以买一块中冰砖啦,一记头轩下去牙肉都要冻得发麻。但是迪个派头掼的就是小资情调。

    进去刚坐定,看到墙角坐了一个老克勒的背影,大约五十岁,头势比周立波还清。一套豆沙色板丝呢的瘦腰身军便装,一看就是西装改的,右裤脚管轧了一只金属夹子。假使侬晓得轧只夹子派啥个用场,格么阿拉年纪相仿。对了,门口戈部老坦克的链条是拇没罩子的。有了夹子,裤脚管就不会揩油了。只听他对服务员说,谢谢侬来付刀叉。一听老克勒那浑厚的音色,阿拉几个交换了一下眼色 – 乔奇。老花头,一杯清咖,一客清吐司。所谓的清吐司,就是两片大方包,抹上巴特油烤一烤。乔奇的音调虽然很低,比一般人至少低8度,但是喉咙里终归像含了一只拷扁橄榄,勿清爽。阿拉一帮人全部是贼骨挺硬的邱岳峰的粉丝,那磁性的金属声,不要说迷倒异性,同性都要有足够的定力才能够把持得牢。

    马路斜对面是国泰电影院,曾经了里相看了廿几遍的追捕,阿拉可以用电影中的台词当作暗语来交流。今朝迪班小弟弟小妹妹粉丝,比阿拉当年差远了。中野良子,高仓健,绝对是钻石版的偶像。再往东走,就是新世界服装店。只见隔壁弄堂里姗姗走出来一位中年女子,衣着得体,端庄高雅,戴了一付太阳眼镜。有一个朋友提醒道,快看,快看,白杨,白杨。白杨嘴角有微妙的一丝笑意,看不出,迪帮小赤佬还认得出我。弄堂笃底,就是上海市电影局。

    再朝前走几步,就是高桥食品店。新鲜出锅的鲜肉一口酥,馅子里曾经拔员工做过手脚,化验出超指标的大肠杆菌,疑心巴拉。穿过瑞金路,碰到马路上正在一年一度的修理树枝,迪哎树枝假使勿嘎特,26 电车要翘辫子的。唉,淮海路上的法国梧桐,昔日的调情味道,一去不复返了。穿过成都路,前面不远就是淮国旧。大兴货的前身,外转内销的专卖店,一批正宗业余华侨的行头,90%是从那里淘来的。

    淮国旧对面的那家商店,我们是从来不去光顾的。因为那时还没有维多利亚秘密,否则一定比教堂还虔诚,人人看了橱窗内的模型,都会一声惊叹,啊,我的上帝,,,

    外链出处

    元宝推荐:夏翁,
    • 家园 嘎嘎。。。送花。。。看了好亲切啊。。。

      俺那时很多时间就是这么开逛的。。。这条路线嘻嘻,三角花园,天鹅阁(切故交怪趟数次啦),襄阳公园。。。国泰电影院,电影院对面还有古今。。嘿嘿,男同胞不会去的。

      电影院后面是个咖啡厅,老锦江宾馆(后来有新锦江),和花园饭店(日本人开的),我很喜欢那条路的,很安静,还有喜欢宾馆外面的一排商店和老锦江的超市,以前总是喜欢拿兑换券去超市买巧克力,进口饼干和飘柔洗发水等什么的。。。

      呵呵。。。俺怎么拐到小路上去了

    • 家园 不是上海人,但大部分能看懂。老克勤是指

      老资本家的后代还是老资格小资的意思,是何来历?

      • 家园 不是老克勤,应该是老克腊(或老克勒)

        楼上公鲨网友的解释不是很全,以下是来自百度百科,解释得很到位

        老克勒  

        1、克勒就是Color,是以前的公子哥儿,见过世面,到老了,就是老克勒。旧上海称资本家的儿子为“小开”,老克勒以前就是小开。

          2、洋泾浜英语,取意class,指老上海有层次、会享受的上流绅士。旧上海称有钱人家的儿子为“小开”,“小开”老了就称“老克勒”。

          3、克勒,英文CLASS是一个外来词(英文口语:优越,出名;风度)。老克勒是指老上海有层次会享受的上流绅士。

          上海滩的老克勒

          还记得旧上海时,生活着一群人,人们称他们为老克勒,小时候的我一直不明白是什么意思.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终于了解到老克勒的含义,也被老克勒们的生活所吸引。

          “老克勒”中的“克勒”是外来语,是“Color”彩色的意思音译过来解释的,也有Class作等级、阶级解释的。所以就有了老克勒一词的由来。旧上海的老克勒,他们是最先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的一群人,也最先吸收结合的西方文化的,那时的他们土洋结合,形成了一定时期的海派文化。

          老克勒的生活是悠闲的,雅致的。举手投足间流露出贵族的气息。在上海滩。他们有着宽敞的洋房和漂亮的花园,可以随意的驾驶着小汽车在上海穿梭,他们疯狂的热爱西方的爵士乐,狂热的收集爵士乐的老唱片。他们走路笔直、穿花格子的衬衫、衣服一定要送到洗染店去洗、裤子上的两条熨线是一定要有的、皮鞋一丝不苟擦得非常亮。他们再穷,也会保持一种绅士的风度和生活状态,在想象的空间里,消费西方文化。

          老克勒们有着自己的朋友圈子,彼此有着共同的品位,信仰,爱好。平常老克勒们聚在一起,就在洋房里举办舞会。人们喝着浓郁香醇的咖啡,海阔天空的闲聊。或听着悠扬的爵士乐,翩翩起舞。在屋内轻柔舞动的人们,那一刻,旧上海的浮华逼真呈现。

          现在的上海,已经是焕然一新,蓬勃发展的国际化都市,依然还有不少老克勒的存在.然而作为旧上海殖民文化的最后一代。老克勒们犹如最后的贵族,逐渐淡出在现代化上海的舞台,而这些没落贵族的后裔们,也绝大多数都已经趋向平民化了,旧上海的老克勒们将被如今兴起的白领,小资们所取代。

          这些白领,小资有着丰富的物质享受,有着不菲的收入。白天在办公室里工作,晚上他们沉醉在酒吧迷离的灯光下,听着怀旧的歌曲,喝着小杯的洋酒,叹息怀念以往的时光。虽然他们的生活方式也越来越靠近当时的老克勒,但也仅仅是围绕在老克勒的周围。而远没有掌握住老克勒的那份神韵和信念。他们,仅仅是 一种小资情调.

          回想旧上海,人们往往会想到,千奇百怪的大世界,灯红酒绿的百乐门,纸醉金迷的十里洋场,以及热闹欢腾的跑马场,可曾记得否,上海滩的老克勒们?

        PS:听说老克勒对台湾人开的克莉斯汀、香特莉等西点房不屑一顾,只吃上海某些老牌西点店或西餐厅如凯司令、红宝石、德大西菜社的东西,所以在上述场所偶尔还能一窥老克勒的风采。

      • 家园 【haha】老克勒是老Clerk的意思 可不是老资本家

        因为那时资本家不吃香了,工人在上海人眼里从来就不时尚,原来的干部被打倒了,造反派并没成气候,外国的生活方式无从了解,所以就只有这种既经历过过去,又生活在现在的写字间朋友(白领)可供青年人模仿了。

        好像老克勒的英文来源于哪个词还有别的说法,公鲨只知道这个。

    • 家园 【生活大致以十年为一代】文中叙述的大约是70年初上海

      小青工生活的一个侧面,现在这些人也差不多退休了。而在那段时间前10年即上世纪60年,在上海领市面的是公鲨楼下提到的那个刘少奇吃红房子时在门口站岗的公安局长黄赤波之流。黄平时给公安干警训话时一口一个妈个X。一次有个干警听不下去了,递个纸条上去:我们都是D的干部,应该获得起码的尊重,请局长注意,不要骂人。黄看着条子问:谁写的?那个干警也不含糊:我!

      黄腾地站了起来,拍桌子大喊:妈个X的老子就骂你了!来人,把他领章摘了,送农场教养改造。

      那时安徽白茅岭、江苏大丰都有上海公安局的劳改农场。

      而56年公私合营前受人羡慕的资产阶级这时尽管有定息、 侨汇券、高价食品,比其他人的物质生活还是好许多,但由于身份不好,所以要夹着尾巴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