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游子哼(0)引子 -- 胡亦庄

共:💬104 🌺576 🌵7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资本是逐利的

        有不逐利的资本吗,也许有;但这些资本肯定会如同生命演化最初时,那些没有把生存繁衍刻进自己基因里的生命体那样,消失在历史中.(如果你不认同生命演化这个比喻,忽略好了.)

        具体到google,先不说他的招牌"搜索",我以前也奇怪,google真是慈善阿,免费提供邮箱,容量以G来计算,如果说这是"社会较为富足、人际压力降低的表现",那么应该只限于西方基督教世界阿,怎么中国大陆也会被覆盖到?然后google map, google document, google 现在很火的android,都是免费!

        这么一个"慈善"企业,为什么股票会那么高?如果说google的管理层是想做慈善,不可能整个市场的投资者也是"无条件的,奉献式的情感,甚至连仇人也要去爱"吧?仔细研究,发现google的盈利不少阿:

        The acquisitions come even as Google continues to do well in its core businesses. The company reported its second-quarter financial results on July 15. The company reported second-quarter revenue of $6.82 billion, representing an increase of 24% from the same period in 2009. The company reported second-quarter non-GAAP operating income of $2.67 billion, compared with $2.17 billion reported for the same period in 2009. The company’s non-GAAP net income in the second quarter of 2010 was $2.08 billion, compared with $1.71 billion reported for the same period in 2009.

        Read more: http://www.beaconequity.com/google-continues-to-dominate-market-gobbling-up-acquisitions-and-deals-2010-08-31/#ixzz0yt0Ok0fD

        这解释了股票投资者对其追捧的原因.那么他是靠什么赚钱呢?广告是一个重要因素.打开"免费"的gmail,会发现右栏的广告区是同你正阅读的信件相关的.google同时会记录你常用的搜索关键词,以此判断你的消费习惯,针对性的投放广告--因此商家也乐于购买google的更"给力"的广告服务.如果你还使用"免费"的google map就更好了,google可以给你投送附近pizza店的打折广告,电影院新上映的影片...不继续举例了,只想说这个提供的免费电话并不是你想象中的"爱".

        所以你可以传教,宣传基督教的爱;不过不要说以中国人的思维,多半心里要好奇:他们究竟是图个什么呢? 也不要说由于中国还远未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这种“爱”就显得和中国的现实有些格格不入了。 2000多年前,我们中国的商鞅就已经有扛根柱子就给五十金的"爱"了,不过是市场策略而已.

        • 家园 宗教本身就是种可笑、落后的东西

          和理性思维是格格不入的,如果科学家要信宗教,必须强迫自己实质性的忽略任何“实际”的教条,一步步的后退,从整个人是上帝创造的,到解剖了死人开创医学的新时代,到物理学的各大发现必须将上帝的尺寸从天体级别缩小到量子级别,或者干脆扩大到比宇宙还大。宗教在人类理智中的地位永远处于边缘化状态中。

          至少从西方看,宗教的进退必然和社会的进退同步,只不过是相反的方向。不论是资本主义打着文艺的旗号进,还是裁判所烧女巫,还是卖赎罪券。

          宗教(邪教)可笑、落后、反人类,为什么有人喜欢,还要去推销?答案很简单!

          海洛因也有人大爱,也有人推销呢。

          世界上杀人最多的宗教不是基督教是什么?和基督教比起来,什么奥姆真理教,轮子功,哪里排得上位啊!都善良得很,简直堪比小白兔。

          我不管你信不信宗教,我只希望别人不信,信的越少越好。好在整个帖子第一页就两三个人在那里互相吹捧。至于后几页,没兴趣去看了。

          为什么丢草的要求那么高啊啊啊啊啊啊?

    • 家园 【原创】游子哼(9)教会的衰败

      不管一个教会的规模大小,都有可能因为某种原因而面临衰败。

      第一个原因是教会成员平均年龄增长,一般来说这是因为当地经济形势变化,比如美国农村、五大湖区某些城市的年轻人都外出务工,教会发展不到新人。这与人口迁入地区教会发展是硬币的两面,而且经济大势基本属于不可抗拒力。人口因素的衰败在小教会身上尤其明显。

      另一类原因就是教会内部对教义的争执。争执激烈到不可调和,就会导致教会分裂。不过,有时候很难区分信仰不同于意气用事,只好笼统称为“内部矛盾”。

      第三类原因是教会里出现腐败或者犯罪行为,比如贪污财产、性侵。这类丑闻对于一个教会的打击很可能是致命的,而且对于大教会信誉的打击更为明显。天主教会作为美国基督教里最大的一支,其内部丑闻经常登上主流媒体——这里面有没有其他基督教派的“帮助”,还真不好说。

      正由于教会丑闻的危害,“预防疾病”也是教会人士所必需的知识。Amazon上就有这类书卖,比如《如何让教会成员和睦相处》、《如何防范与处理教会矛盾》、《如何识别与处置对教会的破坏》。还有专门帮教会防止针对儿童性侵犯的多媒体培训光碟。

      如果这些预防针都无效,教会就不得不要顺着上帝的安排,走向关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2008年12月,一所教堂的关闭仪式——从美丽的装饰上看,教徒们恋恋不舍,不过教徒们岁数也都不小了

      如果一个地区的人口外迁或者平均年龄上升,教会的生存压力就会上升;教会发生性丑闻,教会成员的忠诚肯定会动摇。2008年美国经济危机,也引发很多教堂关门。具体原因似乎是教会贷款买教堂,或者贷款大搞装修,当经济危机突然来袭,教徒家里也没了余粮,交不上“奉献”,教会的资金链也就断了。结果“上帝的居所”也面临强制拍卖……财务危机更容易发生在小教派的教会,而大教派经济上大都较为宽裕,甚至可以从破产教会里接收一些会员。

      与大多数美国教会不同,美国的华人教会一般都处于快速成长的阶段。那种教会衰落、人口老化的华人教会比较少。这与中国移民的大量进入有关。

      华人教会的人口也经常能超过80人的美国平均水平,这一方面符合中国人际关系亲密的民族文化,另一方面也因为美国有牧师资质的华人牧师还比较少。还有一个可能原因是华人教会里有不少人都是短暂停留的“过客”——这些人只是来看看新鲜,或者没几年就因为工作原因而改换城市甚至海龟了。

      从促进华人就业的角度说,基督教促进了不止一个方面的就业。华人牧师这种职业的稳定性和人才供给不足的状况从有“人才剩余”的行业里——比如生命科学——吸引了了不少华人。就算不入基督教,也可以像“方舟子”这样从反方向“服侍”华人基督教徒。

      从上篇和本篇的内容来看,美国的基督教会实际上是在市场化的新旧交替之中,每一所倒闭教堂的背后都有竞争力低下的教训,而每一个成功的教会都在证明了一个运营模式的效率。教会的衰败,淘汰了弱者,留下了强者,反而保证了整个行业不容易衰败——这也许就是美国宗教行业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原因吧。

      通宝推:玉垒关2,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宝推。

        我也尝试写基督教方面的文字。可惜太懒惰,一直写不完。

        • 家园 谢谢

          一直写不完

          给自己挖个坑,就能写下去。我也没有写完...

      • 家园 花这句

        「就算不入基督教,也可以像“方舟子”这样从反方向“服侍”华人基督教徒。」

        恭喜:你意外获得【铢钱】四个

        鲜花已成功送出,消耗 铢钱 1 个,可能得宝。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加乐善、声望、帖得花总数】。

    • 家园 【原创】游子哼(8)教会的新生和成长

      最近一条新闻称,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课题组调查了中国基督教徒的情况,数据表明中国基督徒中有三多:女教徒多,中老年教徒多,初中文化以下的教徒多。在美国这种基督教徒人数变化比较缓慢的国家,不管基督徒的文化水平如何,至少年龄性别结构应该与全社会的构成一致。中国的数据表明,中国的基督徒人群曾经发生过剧烈的变动,这个变动还在继续。

      既然中国基督徒人群的发展与美国不同,那么也就不能用基督教会在中国的模式来猜测美国的情况。本篇就说说美国基督教会如何被建立和发展的。

      这里的“建立”,是指一个新教会(church)的产生,而不是一个新宗教(religion)的创立——尽管这种事情在美国也是有可能的。

      新的教会产生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某个大教派决定在某个地方开辟新的教会,于是空投人员来此地传教发展教徒,另一种是某个现有教会发生分裂,原有的一个教会变成了两个甚至多个教会。

      第一种情况一般是伴随着新的经济热点和居住区的发展,比如当加州人口不断增多的时候,外来人口脱离了原居住地的教会,又仍然想找个教会参加活动,而且恰巧新居住区的教会不合“口味”,一个新的教会就有了生存空间。

      在新的小区旁边成立几个新教会的过程,其实与一个新建的办公楼带动周围的麦当劳、肯德鸡等餐馆一样——只不过一个提供的是宗教服务,一个提供的是快餐服务。具体到一个教派组织,这要求母教会保持对经济潮流的信息追踪,派人到当地考察,甚至还要到住户家访问。这其中的竞争激烈程度是不言而喻的,一般来说大的教派往往信息资源更丰富,而小的教派的发展策略则更积极灵活。

      教会分裂的情况可能比“空投”新教更常见一些。一个教会里的信徒们因为对教义、教会财务、日常管理、发展规划、会员服务等方面发生严重矛盾,这个教会就分裂了。

      教会分裂要伴随一些痛苦,尤其是分裂出去的少数信徒们要从无到有搞一个新组织,很是麻烦。所以在美国一些类似于“百度知道”的网站上,经常有人问什么情况才应该分裂教会,以及如何开办新教会,也常有“开新教会的7个理由”“不开新教会的5个理由”之类的有趣回答。

      与商业组织一样,美国新开张的教会组织也要经历:新生、成长、成熟、衰落几个阶段。新生之后,就要面临教会发展壮大的问题。

      刚开始传教的教会,至少要有一个核心牧师,这个牧师可能是“空投”过来传教的,也可能是被分裂出来的教众们推选出来的头领。这个牧师的主要职责就是安排日常崇拜活动,收取资金,带领现有的教徒出去拉新的教徒入会,打理财务设计发展规划。

      对于“空投”牧师,其母教会一般在头几年给牧师支付基本的生活和发展费用,以便牧师安心建立教会发展教徒。对于这种新牧师来说,母会资助很快就会结束,所以工作压力不小,有时候要考虑在一个地区的两个社会同时建立教会,错开活动时间来回跑动。对被分裂的教会来说,成员和基本制度都不是太大的问题,推选的牧师可能有自己的工作,如果是专职也可以用已经建立捐款制度支付自己的工资。

      小教会的生命力有时候比大教会还要强,因为由于人少,牧师对每一个成员都知根知底,讲道传教更有针对性,教会的服务也会更人性化。经历分裂而产生的教会也会借鉴前教会的教训,气氛至少会发生改善。

      新教会的一个问题是可能没有场地。人少的时候可以聚在民宅的地下室或者餐厅里,人多了就必须出去租场地——屋子不够大是一方面,人多了很多汽车没地方停也是个重要原因。

      教众多了就可以多收点钱出去租场地,这些场地可以是周末无人的校园或办公区、公寓区的活动室、图书馆活动室、甚至其他教会空闲时的教堂。在美国周末礼拜并不局限于周日上午,周六或者周日下午晚上也可以,这样就为多个小教会分享同一场地提供了可能——赶得巧了,下午晚上去礼拜的人还能碰上前一个礼拜散会出来的…(这种时间差也为一个牧师同时带领多个教会提供了可能。)

      如果发展顺利,会员多了,教会就不再寄人篱下,而要拥有自己的教堂。和老百姓一样,教会一般也是贷款买房,分期付款。一般来说教会的贷款都属于风险低信用好的,所以搞到贷款并不是太难的事情——在次贷危机之前的乐观时期更是如此。

      一般来说,美国基督教堂的规模是八十人左右,但是如果一个教会的开办模式太成功,那么它很可能会被越办越大,甚至在本地开几家分教堂,拥有上千甚至上万会员——这种教会往往被称为“超级教会”(megachurch)。

      超级教会的优势在于效率较高:在普通教会传统方式生存一般是口头宣教,办查经班,聚餐聊天,周末礼拜的聚会的时候一般有人会把孩子们聚到一间屋里看管一下;而超级教会在这些传统活动基础上还可以搞界面精美的网站,办网上宣教,要是因为为什么错过一次还可以上网听,平日和周末还可以做一些关于理财、育儿、保健、减肥之类的专题演讲,看孩子的服务也可以覆盖周末长达一天的时间,让身心俱疲的家长们放松一把。

      尽管活动丰富,但是超级教会平均每个会员所分配的工作人员并不一定就多——如果小教会被合并成超级教会,很可能有些牧师要失业。这样一来超级教会难免要招人恨,有人给把超级教会(MegaChurch)谐音成麦当劳教会(McChruch),意思是这种教会商业化太厉害,太讲究效率,搞得传统行规被打破——就像餐饮业里的麦当劳一样。

      不过超级教会的竞争确实激励了小教会的牧师,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尽量给每个成员以人性化关怀。从这一点上,超级教会的出现提高了整个美国社会的宗教服务水平。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原创】游子哼(外六)“精神鸦片”

      马克思批判宗教的一句话很著名:宗教是劳动人民的精神鸦片。中国人印象里,鸦片是洋人侵略中国的工具,里面有很多民族屈辱的成分。于是很多人把基督教比作鸦片,意思是基督教是洋人传来的,鸦片也是,两者都毒害中国人——其实这是曲解了马克思的意思。

      在当年的德国,鸦片主要是一种缓解疼痛的药物,马克思的原意大概是:所有宗教都可以掩盖一些社会矛盾带来的疼痛。并不是说信教就像吞鸦片一样立即就死了,真要是那样,中世纪肯定不至于如此漫长,美国也早就不是超级大国了。

      这种“镇痛药”至今还在使用:比如苏联解体之后的俄罗斯,比如人口流失的中国农村。就连一些生活还不错的中国年轻人也流行拜“卧佛寺”,可见精神鸦片还是有些市场的。

      如果说宗教和鸦片还有什么相似之处的话,大概就是“成瘾”了。如果一个宗教文化浓厚的国家突然变得世俗化,原有的宗教传统并不会立即消失,而是转移到其他载体上。比如一战后的德国把宗教狂热和进化论结合,竟然产生了“优越人种”的信仰...

      如此一看,现在美国社会没有迅速世俗化,对地球稳定也许是一件好事。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原创】游子哼(7)美国是怎样“以基督教立国”的?

      许多人在刚到美国,甚至还没有到美国的时候,可能就听说过“美国是以基督教立国的”,或者“美国是基督教国家”。这个观点在华人教会传教的时候会被多次提起,每到这个时候,一张美元就会被拿出来——“看到上面印的In God we trust了没有?每一张美钞,每一个美国硬币上都有这个”。美国总统手扶圣经宣誓的场景也会多次被提起,意思是信了基督教你就和美国总统有了一个共同点,还需要犹豫么?

      这种宣传的出发点自然是传播基督教,但是话说的太过也会有负面效果,尤其是当那些涉世不深的留美人员逐渐深入美国社会,睁眼去看“基督教国家”的现实,他们也许会有上当受骗的感觉,甚至产生对基督教的反感。

      美国到底是不是基督教国家,这个问题其实并不影响人们对美国的观察:如果是,美国也有很多非基督教的因素在影响社会;如果不是,美国占人口多数的基督教徒也会依据美国社会的游戏规则扩大基督教的影响。所以,与其思考“基督教国家”“基督教立国”这些概念,不如直接去观察美国的基督徒。

      中下层白人

      中下阶层的白人在人口上占据了美国人口的多数,但是他们往往从事体力劳动,或者专一性强的技术职业。在分工细致的美国,一个人不可能掌握所有知识,不管是普通工农,或是医生、教师、工程师,都可能缺乏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知识与训练,所以他们面对国家政治议题时也就处于“外行指导不了内行”的位置。但是,基督教为这些人提供了参政的支持——不论文化水平与眼界如何,只要专心学习圣经,就可以直达“真理”。

      对于“真理”的过度自信,有时候也造成了美国的社会问题,比如说有一些以KKK自称的民间组织,曾经给美国社会带来了不小的损失。直到奥巴马竞选总统的时候,美国竟然还有人以燃烧的十字架作为抗议。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以上两张图片约为20世纪80年代拍摄]

      2009年8月11日,一个白人男子携枪举牌站立路边,“恭候”奥巴马经过,由于他是站在一个教堂的私有土地上,所以警察也没有办法——这个教堂允许男子来携枪抗议,也不怕自己的成员得知此事(兴许还希望被新闻报道呢),则暗示整个教会的政治立场都不在奥巴马这边。

      至于在2010年3月抓捕的“胡塔里”,试图用枪支和爆炸来反对奥巴马,则是一个公开的基督教民兵组织。

      美国黑人

      美国黑人在追求种族平等的过程中尝试了不止一种方式,只有黑人的基督教最受美国主流社会包容,于是黑人基督教会也成了他们的主要维权部门。

      在黑人教会里,对社会的口头发泄比较普遍:奥巴马参选时曾经被爆出其教会神父的“上帝诅咒美国”,直接跟“上帝保佑美国”的主旋律对着干。

      美国黑人神父能说出这种话,来自于黑人基督教的神学积累:黑人教会的政治功能和白人教会是相似的,是团结政治素养有限的教众参与政治。与白人教会的不同在于,黑人教会没有发展出3K党这种暴力组织,只好从口头上讽刺宣泄。

      例如黑人神学的一个观点是:“上帝在美国也算是黑人”。其中逻辑是:上帝根据自己形象造人->由于黑人等有色人种存在,可知上帝有某种程度的有色皮肤->在美国只要有点黑人血统就算黑人,所以上帝算黑人。(这个观点当然有点极端,因为同理可以认为:上帝在南非算白人。)

      美国华人

      华人加入教会的原因前面说过很多,“融入社会主流”其实是最不可能成立的一条——毕竟华人教会说中国话,读中文圣经,就算成了主流,也是华人教会之内的主流。三教九流的华人加起来,才占美国人口的1%,可见华人基督徒与美国社会主流的还有不小差距。

      美国军人

      战场上,美国军人单靠武器解决不了对死亡的恐怖,还需要一些精神原子弹的支持,所以圣经和牧师是美军必备的配置。

      为什么说是“必备的”呢?民主自由的理念不可以替代么?

      民主自由可以别国人民内讧,但是没法让美军不内讧:对于一线的美军士兵,保命的自由乃是第一自由;如果能投票撤军(至少把自己撤下去),他们也乐意立即执行民主手段。只有不断用“死后可以上天堂”或者“上帝保佑你现在不死”才有点效果。所以,对于美军来说上帝就是不可以替代的。

      不过德克萨斯州美军基地的极端事件提醒人们:信仰不同上帝的美军之间还是可能出问题。

      神职人员

      牧师等神职人员,工资最终要来自教会收集的捐款。去教会的基督徒越多,资金就越宽裕;美国教会越多,神职人员就业压力就越小。所以神职人员对于“基督教国家”是十二万分的支持。

      尽管在美国已经有了这么多基督徒,还是有一些保守的教会人士对于社会的发展很不满。他们觉得美国人一切向钱看(money-oriented),为了把钱给自己享受就越来越少去教堂礼拜(减少了募捐),这样是一种堕落。

      他们经常以中国民间基督教的发展来提醒教徒:如果你们不常来,中国就会变成最大的基督教国家,上帝就不喜欢咱们了!

      通宝推:玉垒关2,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原创】游子哼(6)美国基督教与体育活动

      用音乐代替说教,多了一些娱乐与合作,少了一些争执。其实,体育活动在这方面的的效果也不错。

      对于美国的基督徒来说,“大球”项目有特殊的精神效果,例如篮球、橄榄球、排球、足球等。因为这些运动的团体对抗性很强,队友之间的配合能够提高团队的和谐气氛。教练(如果有的话)和队长还可以在活动中还可以树立起权威,提高领导力和口才——毕竟传教也要讲究形象,一个形象健康、态度向上、说话自信的人,当然要比没精打采的人更有亲和力,传教与维持教会气氛方面也效果更好。

      唱诗班的合唱也可以认为是一种集体“运动项目”,同样消耗不少体力,锻炼组织协调力和气质。

      这些集体运动,除了团结教会内部,还可以用来联络教会之间感情,形成宗教网络,减轻一个教会内生的“自闭性”。对于在中国以“地下”传教的人来说,教会之间的小型体育比赛还有秘密联络的特殊功效,好像解放前的地下党用打麻将来掩饰开会——不过球赛的人数显然比一桌麻将要多。

      对于少林功夫、空手道、气功、瑜伽之类东方传来的运动,美国基督徒似乎没有什么抵触——至少有的白人基督徒是荤素不忌,李小龙的书和圣经都可以摆在一个书架上——但是对于华人基督徒和教会来说,并不能随意练武,气功更是不能沾。

      倒不是说中国人的体质异常,而是武术/气功的传承体系,往往有针对中国人的精神引导。某些门派干脆就直接从属于中国的某个宗教——这里面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却没有基督教。

      即使不带宗教背景,武术/气功也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就是强化师徒之间、师兄弟之间的人际关系。加上中国文化里师徒文化根深蒂固,而基督教传入之后本土化工作还有不足,所以华人教会不得不提防人员流失的危险。

      尽管不许练,但是向修炼者传教工作总是要做的,华人教会在传教时常作的一类关于气功的“见证”:本来想练气功治病的人没有成功,最后信了主耶稣就得救了。

      从实际情况来看,练武术/气功的人还是比普通人更难被传教。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