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一招识谎言 -- 游识猷

共:💬58 🌺123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 家园 【原创】一招识谎言

    我从没搞明白为什么《lie to me》翻成中文就成了《别对我撒谎》,那个“别”字究竟是从何而来啊?当然这个译名的不靠谱程度还是比不上《big bang theory》变成的《天才也性感》——这个译名在我看来,已经超越了一般的‘不太靠谱’,达到了‘令人发指’那一层级。

    不管怎么说,a rose by any other name would smell as sweet, 这个不太靠谱的名字完全没有影响到这片子的火爆程度,《lie to me》在美国fox热播的同时,《别对我撒谎》也在中国美剧迷中大受欢迎。无论你下载的是哪一集,那种子数总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让你深感同好者众,而吾道不孤。

    因为这片子还是有个正儿八经的科学家指导的——Paul Ekman,现实生活里的测谎大师。故而热衷于把这片子当教学录影带看的人还真不是少数,我曾看过verycd上一个本剧粉丝总结的测谎要点,在此节录一二:

    http://www.verycd.com/topics/2726771/

    第一集

    人在每10分钟的谈话中要说3次谎

    微表情 持续不到五分之一秒的表情

    单肩耸动 表示他多所说的话极不自信

    撒谎时人们更倾向于盯着你 想看你相不相信他们的谎言

    ……

    第二集

    撤退的手势 倒退一步 表示他对自己的话毫无信心

    语速快 将篮球放在胸前 在彼此之间竖起了一道屏障 这些都是焦虑的表现

    ……

    第三集

    词语重复 声调升高 说谎的表现

    肉毒杆菌会麻痹面部肌肉 致使前额和眼部无法正常活动

    ……

    看完那一长串的总结以后,我就基本上死了“把这些背下来然后在生活里灵活运用从此再没有谎言能逃过我的火眼金睛”的心。

    不过前几天偶然看到的一篇去年发表于心理学杂志的论文倒是又让我的这个小心思蠢蠢欲动了。这篇论文的作者通过一个实验证明,只要使用一招,就能大幅提高你分辨真话与谎言的正确率。

    之前的许多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人与人在交流的时候,常常倾听者会不自觉地模仿正在谈论的那一方的面部表情与肢体动作。很多心理学家也认为,这样的模仿能帮助倾听者更好地体会谈论者的感受,也就是增强了倾听者“设身处地”的能力。

    而这一回,荷兰莱顿大学的研究者想弄明白的则是,这种模仿的行为,究竟是增强还是削弱了倾听者对谎言的识别力呢?

    研究者们就找来一群志愿者,每两人组成一组,每组里各一个倾听者,一个谈论者。谈论的主题都是同一个“你会不会给一个叫‘大赦天下’的慈善组织捐钱”。 谈论者里一半被要求说真话,一半被要求说假话。而所有谈论者都事先被告知,只要你能说服听你说话的那人你说的是真话,你就能得到一欧元的奖励—— 看来这群荷兰研究者实在不算大方,不过在这种经济危机的年代里,一点贴补总是聊胜于无。

    至于倾听者么,三分之一被要求要尽量模仿谈论者,三分之一则被要求要尽力避免模仿谈论者,最后三分之一则没有接到和模仿相关的任何指示。所有倾听者在听完后都要给谈论者的“诚实度”打分,最低分1分,代表“我百分百相信这家伙在忽悠我”。最高分7分,代表“我确定一定及肯定这是个老实孩子”。

    现在问题来了,诸位看官不妨猜猜,所有的谈论者都会尽力说服倾听者自己说的是实话,而这所有的三组倾听者,究竟哪组成为了“强力人肉测谎仪”呢?

    【答案稍后公布】

    游识猷:答案

    • 家园 是不是真话,和觉得是不是真话是两个不同的事情

      当然

      我们有一系列的东西来增加两者的相关性

    • 家园 不模仿谈论者的语气与动作,反而增强了你识别真假话的能力。

      这个应当不是太有联系的吧。识别真假话,一般是通过对问题的回答的对错,来判断的。还有,提问的人会设计一些肯定说实话的问题,看如何回答。然后在提问要被测试的问题,再比较回答方式。是用被测试的人自己来检测自己。跟测试人的状态毫无关系.

      其实要欺骗人还是要看被欺骗人的背景。比如,在学术讨论大会上,最有力的欺骗方式是迅速回答。

      "你这个方法能不能把太阳打穿?"

      "木有问题。这正是本发展方法的初衷。我门一次可以打出一个8KMX8KM的大洞"

      你要开始思考,停顿,即使你是在客观回答问题大多数人也以为你仅仅是在为自己辩护。很多人其实根本不知道你的领域,于是就胡乱提一个问题,然后你的反映不及时,或者是回答犯错误,都是他们这些外行打败你的开始。

      另外引用假数字来说明。我不只一次地看见大科学家门被问到很尴尬的问题,用一堆好不相干的数字搪塞过去。不过他肯定知道他说这些数字这些人绝大多数分辨不出来。

      <暗算>电视剧就教了大家怎么识别一个说谎的人。记得哪个游戏么?让五个嫌疑人互相咬,然后军统的特物从大家说实话的程度,和咬人的方式上来判断。对于特定人群来说,那个天衣无缝的家伙是特工的可能性最高。

      • 家园 《春天的十七个瞬间》里头的施季里茨

        是不是也是因为太完美太无懈可击引起怀疑的?

        • 家园 韩日演艺界那么多国宝级面瘫,才真是无法分辨真假表情,原剧

          太夸张了。

        • 家园 卡尔登布隆纳在听取克吕格尔的报告的时候起的怀疑

          直接原因是克吕格尔在摧毁哈尔科夫的行动之前曾要求回柏林的施季里茨向上面做最后请示,但是施季里茨为了保全哈尔科夫,回柏林后什么都没做。所以他觉得有问题,再调阅的相关材料,产生了怀疑。

        • 家园 江户川乱步有篇小说,叫心理测试

          就是讲一个杀了人的高智商青年,通过反复锻炼,使得自己在心理测试中不漏出破绽,不过他反应的太快了,反而引起了怀疑。

          其它有些情况下反应太快也是有问题的,比如lie to me里面就有个情节(当然不知道有多少科学依据),就是说愤怒必须要有1秒钟以上的酝酿时间,若是比1秒钟还短,就是事先准备好了装出来的。

          • 家园 反应太快也是有问题的

            从被测试者的各个测试反应上看,如果他的所有行为都是为了否定被调查的HYPOTHESIS服务的话,那么这个人就应当是最值得怀疑的。撒谎的人有意识的把自己和一切的怀疑撇干净的趋势。应而他所有的反应都是最完美的。

            • 家园 那里面那个人还要聪明

              因为一般心理测试,遇到跟案情有关的问题是,嫌疑人往往会立即联想到案情,但又像你说的那样刻意要避免引起怀疑,所以会反馈出与案情无关的信息,这样就要花费上不少时间。

              而如果刻意训练,让自己的反馈又快,又跟案件完全无关,也会引起怀疑。因为那个嫌疑人是去过犯罪现场的,而且之前接触了大量跟案件相关的报道,又被审了半天,案件在他脑子中应该有了非常深的印象了。

              所以他就利用这点,故意反馈出一些跟案件有关的信息,来迷惑警方。

              • 家园 这中比较容易玩过头

                这中比较容易玩过头-比如他散布的消息里面有他不可能同时知道的。因为他是事后了解的,很全面。但是当时可能只知道某个方面。

                • 家园 对的对的,师兄真聪明。后来某处他就玩过头啦,被抓出来了。
                  • 家园 这家伙不熟悉写程序,特别是并行程序

                    事件发生的时序很重要的。不是亲历的人,很难对事件的时序有个明确概念。所以,这个小子其实该对这些时序有关的事情是提的越少越好。编制证据的指导思想错了。

                    朝鲜电影无名英雄里的那个男主角,北朝鲜特工榆林,在被审问的时候,就是把自己的不存在的土耳其老婆说成死掉了。这样就木了很多麻烦。

        • 家园 春天的十七个瞬间》

          我木看完全,只看了一两集,八好具体说。但是从分析角度来说:完美无缺陷意味着事先把平常人木想过的问题都想到了,这个只有刻意伪装自己的人才能做到。一个能把下意识的动作伪装起来的人,只能是间谍或者是天赋极高的人了。其实落网的高级特工你几乎从他的嘴巴里得不到什么的-因为他什么都事项想好了的。

    • 家园 其实是有出处的

      当然这个译名的不靠谱程度还是比不上《big bang theory》变成的《天才也性感》——这个译名在我看来,已经超越了一般的‘不太靠谱’,达到了‘令人发指’那一层级。

      因为该片的宣传语是:smart is the new sexy.....=D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