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112) -- 江南水

共:💬75 🌺52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112)

    武安君很郁闷

    秦昭王四十七年九月,是这一年的最后一个月。对秦国人来说,这是极不平凡的一个月,是因为辞旧迎新,更是因为他们终于完成了今年的工作计划。

    在写这一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时候,我想秦国的有关部门应该会这么写吧:

    先省略废话若干。

    ……

    在四十七年(水注:前260年)的最后一个月里,全国人民紧密团结在以大王为核心的中央政府周围,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胜利的完成当年的主要任务,把抢着摘我们桃子的该死的赵国人,赶出了上党。这是一个伟大的胜利,这个胜利告诉天下人,谁要想拿我们的糖,我们就让他灭亡!

    再省略废话若干。

    ……

    最后,让我们更加紧密的团结在以大王为核心的中央政府周围,万众一心,开拓奋进,为夺取下一步的胜利、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而努力奋斗!

    即使没有中央政府的号召,秦国的将士也很自觉,胜利后的秦军将士,掩埋好同伴的尸体,舔干身上的血迹(不少是赵国战俘的),继续战斗。

    秦昭王四十八年(前259年)十月,前线的秦军将士,在军营里吃完年夜饭后,就开始着手新一年的工作计划,新一轮的战斗马上就要打响了。

    无比佩服他们的敬业精神。

    在前线跟士兵们共迎新年的武安君,首先分配任务:王龁,给你一支人马,去给我拿下赵国的武安(今河北武安县)、皮牢;司马梗,给你一支人马,去北面,把太原郡给我拿下来。

    太原郡是上党郡的北方邻居,这疙瘩再落到秦国人的手里,那秦国就在宽大的正面上,给赵国施加了不可承受的压力。

    记得小时候,最high的事儿,就是看去我们那儿表演杂技的,每当到胸口碎大石的时候,那可谓是:争睹,争睹,惊起尖叫无数。

    后来上了中学,知道了“压强”这个词儿后,就有了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白替那帮家伙担了好几年的心。

    秦国人把上党郡和太原郡连成一片,只是在赵国的胸口上压了一块大石,赵国这个病人只要还有一口混元丹田气,就能挺一会儿。

    不过,再一看王龁的行程,我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凉气:赵国这个病人,悬了!

    王龁就是一根针,这根针一下就扎到了赵国的命门上,武安离邯郸很近,很近……

    打发走两位手下后,武安君并没有成为光杆儿司令,他手里还有一票人马,随时准备去挑最重的担子。

    白起是个好同志,武安君是个好领导,是一个具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精神的好同志、好领导,总是把最苦、最累的活儿,留给自己。

    武安君的活儿是啥重担呢?

    看看先出发的王龁,一个左庶长都去了那么艰苦的地方,好同志、好领导,怎么能更轻省呢。

    司马梗此前没有特别的表现,他负责去打扫赵国的外围;王龁此前表现不错,能力越大责任也越大不是,他负责去捅赵国的命门;武安君水平最高、能力最大,当然得去最艰苦的邯郸了。

    武安君真是一个量才为用的好领导啊!

    要是秦国人只在上党、太原折腾,赵国人应该不会有太多意见,现在不比从前了,这会儿他的正事儿是,尽量快的恢复自己的造血功能。

    一看王龁这根针扎了过来,赵国人知道,再不做点儿什么,他就该站历史舞台上,三鞠躬,然后谢幕了。

    如果这个时候赵孝成王跟白起说,干了一辈子革命工作,也该歇歇了。

    白起应该不会买账。

    当年就曾经拿下了楚国的都城郢,这会儿要是再拿下赵国的都城邯郸,不要说国家还给自己奖励,就是啥也不给,这份成就感,也足以让武安君倒贴钱去满足。

    赵孝成王不愿意满足白起的成就感,不过,也没法让白起停下不知疲倦的脚步,但是另一个人可以让白起歇一会儿,白起的老板秦昭王。

    面对着又一个攻陷其它国家都城的机会,秦昭王应该也不会轻易放手。能把两个大国都搞得迁都,这份荣耀也足够吸引秦昭王。带着这份荣耀,他可以昂着头去见爷爷和老爸。

    赵国跟楚国有一个很大的不同,他的领土没法跟楚国比,所有的黄金地段都集中在都城邯郸附近,丢失了邯郸,他只能到更遥远的北方去跟匈奴厮混。也就是说,丢了邯郸,赵国基本上就算是亡国了。

    面对着这个基本上让赵国歇菜的好机会,秦昭王跟白起是穿同一条裤子的。

    不过呢,有一个人并不希望赵国歇菜,这个人就是范雎。

    这么说也不对,精确一点儿的说法是,范雎不同意白起去攻陷邯郸。

    范雎就是赵国人的突破口。

    找准了突破口的赵国,赶紧动作起来,慢一点儿就要出大事儿了。

    代表赵国前往秦国的,是苏代。

    苏代也是奇人,公元前316年前后,就掺和燕国的禅让,近一甲子过去了,还在掺和国际事务。

    个人认为,这里所谓的苏代,应该是某个游说人士的代号,并不一定就是那个掺和燕国禅让的苏代。如果真的还是那个苏代,我除了佩服他的长寿,还要佩服他那半个多世纪如一日的掺和精神。

    来到秦国后,苏代没有搭理秦国的政府,带着硬通货,直接奔着突破口就去了。

    见了范雎,苏代明知故问,武安君是不是已经把赵括搞定了?

    这个问题,植物人也知道,不用回答。

    接着,苏代又装傻充愣,下一步就该包围邯郸了吧?

    这个问题,自己还会思考的人也知道,还是不用回答。

    得嘞,废话就不说了,咱拣干的捞吧,苏代很关心范雎在秦国的地位,赵国要是歇了菜,秦王差不多就是天子了,到时候,武安君就应该是三公(最高级别的打工者)了。那时候,你范雎就得听他吆喝喽,即使你范雎打心眼儿里愿意听人家的吆喝,怕是人家还不答应呢。

    不得不说,苏代这剂药下得够猛,范雎跟白起不怎么对付。

    还记得吗,当年范雎鼓捣着秦昭王,把穰侯赶到了封地,穰侯恰好还是白起的贵人。白起跟范雎的关系,要是到了四大铁,那才是见鬼呢。

    如果范雎听了这一通忽悠,就火上房的去把白起从前线拽回来,那也显得人家范雎太没素质了。怎么说范雎也是秦国的丞相啊,有没有先公后私的觉悟不知道,但是先公后私的架子,还得要摆起来的。

    苏代也很照顾范雎的面子,说了一个事实,前两年上党的广大人民群众,就不愿意跟秦国人打交道。同理,赵国的广大人民群众,也不愿意跟秦国人掺和,秦国人来,他们就走,全部移民到国外。

    那年头的国家税收,主要来自土地,不过呢,国家是不指望土地自己来交税的,他需要人民把种的粮食拿出来交税。

    人都跑光他娘的了,谁来交税啊。

    所以,苏代先生劝范雎,别费劲去拿那些没用的土地了,还是让赵国割让土地比较划算。这么一来,不但能够阻止武安君立功,还能增加自己的政绩,一举两得啊。

    听了苏代的一通白话,范雎赶紧找到秦昭王,前线的士兵太累了,还是让赵国人割地赔款吧,也让咱们的子弟兵喘口气儿。

    秦昭王一听,有理。

    这一年正月,秦国中止了所有的军事行动,并把白起从前线召了回来。

    正在床上妖精打架的人,眼看就要渐入佳境了,这时候,该死的电话铃响了。如果有可能,这人会顺着电话线,把打电话的那个小子拽到自己面前,大卸八块。

    对白起来说,范雎的那一通嘚啵,就是那该死的铃声。虽然不能真的把不开眼的范雎大卸八块,并不代表白起心中不想把范雎下十八次油锅啊。

    听说自己的千古伟业,因为范雎的一句话就成了一阵风,白起就更加不待见范雎了。

    当年被揍得七荤八素,眼看就要断气儿的时候,范雎都能想出活命的点子,这会儿,神清气爽的范雎,不会不知道,苏代所说的赵国人全部移民国外,是在瞎扯。即便赵国人民都很有种儿,为了不配合秦国,放弃安土重迁的传统,毅然决然的离别故土,哪个国家又能消化这几百万的难民呢?

    但是,范雎依然决定建议秦昭王休养生息,这里有搅和白起的意思,范雎打心眼儿里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冤家武安君风头太劲。

    武安君实在是太恐怖了,自从出道以来,别人做不到的,他能做得到,别人做得到的,他能做得更好,正经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万一让武安君再拿下邯郸,就等于撵走了穰侯,成就了一个比穰侯更难缠的武安君,穰侯主要靠的是裙带,武安君靠的可是硬邦邦的军功啊。

    不过,要说范雎纯粹是为了搅和白起,也不那么准确。当时秦军前线将士的状况,的确不是太乐观,刚跟赵国人死磕了半年,现在再去啃邯郸城墙,这其中的风险到底有多大,没法用数字来量化。

    当年辽沈战役结束后,东野的计划是休整一段时间,然后再入关。后来因为形势的需要,提前入关,为了提前入关,东野的那些思想工作者没少费心思。

    现在赵国人主动来割地求和,于公于私,范雎都该提醒一下秦昭王。

    六十多岁的秦昭王,也不是任凭范雎摆布的提线木偶,作为一个老到的政治家,他不可能不知道范雎跟白起之间的芝麻绿豆。

    不管范雎有没有私心,他说的的确是实情。这一点,秦昭王本人就深有体会,最困难的时候,他亲临前线,带头违法,动员了所有能动员的力量,才勉强搞定赵军。

    有长平大胜这支兴奋剂撑着,如今的秦军看上去士气旺盛、所向披靡,但是万一出现什么意外,这支秦军极有可能会一败涂地,长平的空前战果,转眼就是一场空。

    有时候,从成功的顶峰到失败的深渊,只有零厘米。

    绝境中的齐国,让不可一世的燕国,一下就回到了解放前,这一幕就在二十年前,秦昭王亲眼所见,他不能不谨慎。

    安全第一,如今的秦国只要保证犯不下太不靠谱的错误,天下诸侯只是他手中的玩物。

    可惜,秦国还是犯错误了。

    元宝推荐:擎箭天使, 通宝推:iedgar,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获利最高的那个商人

      江南水:【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120)

    • 家园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119)

      今年(农历年)的最后一贴,在这里给各位兄弟姐妹拜一个不算早的年,过年好!

      紧赶慢赶,总算是保证了这一部分在年前没有太监。过了年,写一下吕不韦,最后一个纯粹的战国风云人物。

      统一的脚步,越来越近了。

      ——————————————分割线——————————————————————

      优雅的退场

      秦昭王五十年(前257年)十二月,王龁撤离邯郸的时候,并没有带回所有活着并且还没有被俘的秦军将士。

      有两万秦军陷入到了赵国人的重重包围当中,危机时刻,这些人在领导郑安平的率领下,选择了一条几年前赵国人走过的路,投降。

      这两万秦军的下场,到底是咋样,我不知道。不过,郑安平本人还是相当滋润的,在赵国受到了极其热烈的欢迎,赵国人相当对得起他,封他为武阳君。

      郑安平范雎的救命恩人,而且还是范雎举荐的秦军将领。

      这就来麻烦了,按照秦法的有关规定,被举荐的人犯了事儿,举荐人要承担相同的责任,具体说来就是,被举荐的人触犯了什么样的罪名,就等于举荐人也触犯了什么样的罪名。郑安平在前线投降敌人,那就是范雎投降敌人。

      也就是说,因为范雎遇人不淑,错看了郑安平,他要承担极为严重的后果,夷三族。

      夷三族,从字面上来看,就知道这不是针对一个人的处罚,而是对家族的集体处罚。具体是哪三族说法不一,主流的说法是父、母、妻三族。

      夷三族这个孙子刑罚,极其不人道,并不是把三个家族的所有人,咔嚓一刀,一了百了,而是分步骤的虐杀。

      第一步,在犯人脸上刺字();第二步,割掉犯人的鼻子();第三步,砍掉左右脚;第四步,用鞭子(或板子)把人活活打死(笞杀之);第五步,把已死去的人的脑袋砍下来(枭其首);第六步,在闹市把尸体剁成肉酱(菹其骨肉于市)。

      如果犯人所犯的罪行是因为指责最高领导人(诽谤詈诅),在进行第一步之前,先要割掉舌头。

      范雎及其家族,并没有受到如此残酷的待遇,因为秦昭王下了一道死命令:谁敢提郑安平的事儿,就按照郑安平的罪名来处理谁。

      在下这道命令的时候,秦昭王可能想到了那个空旷的离宫。在那里,两个无依无靠的人,互相温暖着对方,彼此给对方带来了一丝希望。

      在秦昭王的庇护下,范雎逃过一劫。不仅如此,秦昭王还一个劲儿的给范雎送好东西,变着法儿的逗范雎开心。

      秦昭王很够意思,但是架不住范雎点儿背,范雎的点儿都背到姥姥家去了,两年以后,因为另一个恩人的缘故,他还是离开了历史舞台。

      还记得当年范雎举荐了一个准诸侯吗,那个河东郡守王稽。

      范雎推荐的这个恩人,也给自己带来了麻烦,跟郑安平带来的差不多,王稽的罪名是私通其它诸侯,也就是跟其它诸侯私下里勾勾搭搭。

      王稽极有可能跟其它诸侯有过交往,这是由他的工作地点决定的。河东郡跟韩、赵两国接壤,作为最高地方长官,王稽少不了要跟这两个国家打打交道。

      按说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工作需要嘛,但是同样的事儿,由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传扬出去,后果就会很不一样。

      传扬王稽私通诸侯罪名的,就是他的下属。这下王稽浑身是嘴也说不清了,你自己的下属天天跟你低头不见抬头见,他们说的事儿肯定是八九不离十。

      王稽的下属之所以搞他,还是因为邯郸之战。这一仗竟然能够折腾到现在,也怪不容易的。

      邯郸之战的时候,河东郡是秦军的前进基地,因为前线不怎么顺利,河东郡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郡内的大小官员累得哭爹喊娘。

      这时候,有人半提醒的问王稽:你怎么不好好犒劳一下部下呢?

      大树底下好乘凉,有个好领导,下属们的日子就会很爽;下属们爽了,才会由衷的赞美自己的领导,领导这棵大树才能真正的做到树大根深。

      所谓的相辅相成,大概就是这样吧。

      听了这个提醒,王稽满不在乎,拿自己跟秦王的关系说事儿:我跟大王的关系铁着呢,犯不着让别人去说好话。(吾与王也,不用人言

      仗着自己跟秦昭王的铁关系,王稽并不怎么体恤下情,没有给下属们增加什么额外的待遇。这下就把所有的下属都惹窜儿了,这些年来我们没功劳有苦劳,没苦劳有疲劳,你王稽太不厚道了吧。

      从依法治国的角度来说,王稽做得相当到位,要想改善生活待遇,除了要努力工作,还得要做出工作成绩,没有功劳,再多的苦劳、疲劳都是白扯。如果人是没有感性思维的机器,王稽这么做也没啥,可是,人是有感性思维的啊,在某些情况下,人们首先考虑的是不是合情,而不是考虑是不是合理、合法。

      王稽机械的执行秦国的法令,也给自己挖了一个大坑。听说王稽跟其它诸侯有来往后,这些被折腾得七荤八素的下属,立刻就叮上了这个有缝儿的蛋。

      事实证明,王稽高估了自己跟秦昭王关系铁得程度,秦昭王并没有放他一马。

      秦昭王五十二年(前255年),王稽被弃市(死刑的一种)。

      邯郸之战,让范雎的两个恩人全折了进去,看来这一仗,不仅是秦国的难堪,也是范雎的滑铁卢。

      这下秦昭王也坐不住了,想把范雎一块儿收拾了,毕竟他推荐的这两个人,实在太不靠谱了,有一不能有二啊。

      范雎也很识相,主动向秦昭王要求自裁,不是白起那种用剑自裁,而是用毒药自裁。

      用毒药比用剑更高级一点儿,不用流血不说,还能混个囫囵尸首。

      范雎之所以提这么高的要求,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在为领导考虑。

      范雎是秦昭王一手提拔起来的,把国家大事交到他手里不说,还尊称他为“名誉父亲”。如果拉出去一刀咔嚓了,就表示领导的眼神不怎么够用,直接影响领导的伟大光荣正确。如果范雎偷偷摸摸的服毒自尽,既承担了自己该承担的罪责,又保全了领导的英明神武。

      时时刻刻不忘维护领导的光辉形象,这是多么好的一位同志啊!

      也许是秦昭王觉得杀了范雎也鸟用不管,也许是范雎的自裁请求打动了秦昭王,秦昭王决定再放范雎一马。

      接连被两位恩人各摆了一道,范雎意识到自己该离开秦国的政治舞台了。伴君如伴虎,今天因为各种原因领导不追究你的过失,并不代表他会永远不会追究你的过失,如果那天因为芝麻绿豆的事儿,来个老账新帐一起算,那下场可能还不如商鞅呢。

      颇知进退的范雎,主动向秦昭王提出了辞职,并且还向秦昭王推荐了一个接班人,蔡泽,轻轻的退出了秦国的政治舞台,也就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范雎的这个下场,来源于文献记载,《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战国策秦策三》。在云梦出土的竹简则有另一种说法:五十二年,王稽、张禄死。

      范雎的死跟王稽被弃市,有关系吗?

      从这几个字,很难看出来。

      就我本人来说,我希望他们没有关系。

      在这个时代里,秦国人制造了太多的血腥了,我希望他们对范雎温情一点儿,算是自我安慰,或者是,自我麻醉吧。

      相对于商鞅的惨烈,张仪的狼狈,白起的无辜,在秦国这个舞台上,范雎谢幕的身段还算是优雅。

      虽然范雎本人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他留下的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到今天还是熠熠生辉,是外交的圭臬,并且适用于全世界。商鞅只是中国的,范雎则是世界的,就这一点来说,范雎比商鞅还牛。

      秦昭王四十八年(前259年)九月,秦昭王不顾白起的合理化建议,执意决定攻打邯郸。

      秦昭王五十年(前257年)十一月,白起被自杀。

      秦昭王五十年十二月,王龁率领秦军撤离邯郸。

      秦昭王五十二年(前255年),王稽被弃市、范雎谢幕。

      风风雨雨三四年,邯郸保卫战总算是曲终人散了。

      这一战,秦国人损失了一个武安君、一个应侯和数量不详的将士,收获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单纯从这场战役来说,秦国人还不如一百年前的魏国人呢,人家魏国好歹还拿下过邯郸城呢。不过,放在整个天下来说,就是两回事儿了,这会儿没谁能够在这个失败者的背后,再捅一刀了。

      像一百年前一样,赵国人在邯郸笑到了最后,但是这个笑容并不甜美,更像是苦恼人的笑,再也没有一个赵武灵王来让赵国雄起了。

      虽然没有什么特别大的辉煌,但是赵国为历史贡献了最惨烈的一页,直到今天,高平地下的累累白骨,还在无声的诉说着这一页背后的血腥。

      赵国的贡献还不止这些,贡献了那血腥的一页后,走向没落的赵国,又给历史贡献了一个千古之谜。

      在这个千古之谜上演之前,还是让我们再送别一个人吧,他忙活了五十多年,也该歇歇了。

      到了秦昭王五十二年,风流多情的宣太后,早就去世了,权势熏天的穰侯,随后永远的退出了政治舞台,杀气腾腾的武安君,悲愤的谢幕,集大智慧和小聪明于一身的范雎,也优雅的鞠躬告退,只有男一号秦昭王还在舞台上,他要继续前辈们的梦想。

      虽然邯郸失利,粉碎了秦昭王灭亡赵国的美丽梦想,但他还是完成了一件前辈们没有完成的壮举。秦昭王五十二年(前255年),象征天下的九鼎,从周王室,来到了秦国,名义上,秦国成为了新的天子。

      面对这份荣耀,秦昭王可以骄傲的宣称,这是我一个人的!

      从公元前316年张仪建议秦惠王挟天子以令诸侯,到如今九鼎正式入驻秦国,时光已经过去了六十年。

      这一甲子的岁月里,历史执拗的按照自己的轨迹在运转,秦惠王不敢挑战他,秦武王在他面前碰了一鼻子灰,齐湣王无视他,结果给齐国提前举办了一个葬礼。

      历史有他自己的轨道,不要试图去改变他,这是历史告诉我们的。

      除了因为斗气杀掉白起,总体说来,秦昭王还算是一个厚道人。对已经退出政坛的重臣兼政敌,他做到了适可而止;对帮助自己的功臣,不仅给予了自己所能给予的荣耀,还帮着他干私活儿,在范雎犯有重大过失的情况下,还依旧让他善终。

      厚道的秦昭王,也取得了一个后人不能企及的成就,长寿,在位五十六年。秦昭王五十六年(前251年)秋天,秦昭襄王去世,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随着这些人的离去,一个持续了数百年的时代正式结束了。

      过去的几百年,大家只做一件事,那就是称霸,为了称霸而争霸,最高的奖赏就是霸主。只有齐湣王去打天子的主意,结果死得极其以及非常的难看。

      范雎提出那个远交近攻的时候,目标也不过是让秦国独霸天下,而没有想到那个最高目标,一统天下,一人独尊。

      这一切还要等待另一批人来完成,这一批人开创了一个跟以往都不同的时代,帝国时代。

      有趣的是,启动这个统一程序的人,却是一个地位并不高的人,商人吕不韦。

      通宝推:万山,随意溜达,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118)

      悲剧是怎样炼成的

      自秦献公东进以来,邯郸之败是秦国经历的最大失败。实事求是的说,此次大败,秦昭王要负第一责任,甚至可以说他是唯一的责任人。

      自从武力崛起以来,秦国对外扩张的步子一直很稳健:首先是跟魏国争夺河西地区,然后是拿下整个黄河以西;完全控制了黄河以西后,秦惠王才开始找楚国的晦气;秦昭王把楚国整得彻底没脾气后,又转过头来,一心一意的经略三晋,控制天下的中枢。

      不得不说,秦国人的战略,计划得相当完美,实施得更是无与伦比的漂亮。

      在秦国的扩张交响曲中,只有在秦武王时代有点儿走调,秦武王不着调的早逝后,整个乐章又回归了和谐。在这曲雄壮的交响乐伴奏下,秦军的铁蹄把跟秦国的邻居蹂躏了个遍,几乎没有发生特别大的意外。

      这一切应该归功于秦国政府头头脑脑们那彻头彻尾的实用主义做派,只要里子,不要面子,怎么能够捞到好处,就怎么玩儿。秦惠王不听苏秦、张仪的忽悠,闷声发大财,是如此;秦昭王主动摘下“西帝”的帽子,还是如此。唯一的例外,还是那个愣头青秦武王。

      更恐怖的是,秦国人为了里子,竟然连自己的脸面都不要。秦孝公时代,商鞅欺诈公子卬,开始了秦国人不要脸的光辉历程;秦惠王利用张仪忽悠楚怀王,标志着秦国人义无反顾的走上了不要脸的不归路;秦昭王更是做到了极致,到了秦昭王时代,说秦国人不要脸,那都是在糟蹋“不要脸”这三个字儿。

      秦国这次攻打邯郸,恰恰背离了他们以前的实用主义做派。

      赵国赖掉六座城池,的确是他不地道,但是赵国之所以胆敢如此不地道,是因为他摸准了秦国的脉搏,当时的秦国有点儿力不从心了。

      在被对方把握住脉搏的时候,秦昭王还毅然决然的决定对邯郸用兵,这就犯了兵家大忌,主怒而兴师。

      以当时秦赵两国的形势对比,这个失误也没啥大不了的,吐血数斗的赵国,当时所能做的,不过是勉强守住了邯郸城。在这一击不中的时刻,秦昭王要是及时的改弦更张,随便找个借口从邯郸撤兵,秦军还是能够全身而退的,也就不会有后来的困境了。

      那么喜欢面子工程的秦武王,在甘茂艰难的啃宜阳城墙的时候,都打过收手的主意,只是在赌徒甘茂的坚持下,才硬撑了下来。不过,在宜阳啃硬骨头的艰难,让秦武王很识趣的放弃了取代周天子的梦想。

      也许是秦昭王实在是太爱自己的面子了,不肯承认自己的决策失误,只好一条道走到黑。不排除有这种可能,领导也是人嘛,有普通人死不认错的缺点也没什么。但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很少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老到的秦昭王,应该不会没有他哥哥那点儿觉悟。那他为什么在局势那么明显的情况下,还死不悔改呢?

      在我看来,是一个不怎么起眼的原因,年龄。

      秦昭王在昭王三年(前304年)加冠,当年二十岁(虚岁)。

      昭王四十八年,决定攻打邯郸的时候,秦昭王已经六十五岁了。

      这个年龄,放到今天也快到正部级退休的年龄了。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论语季氏》

      简单说一下。

      人啊,到了青春期后,因为自然规律的原因,有了生理欲望,这个时候搞不好会在男女问题上,整出麻烦事儿来。

      看看那些还没有身份证就去排队人流的青春美少女吧。

      步入到竞争惨烈的社会后,为了五子登科,跟天斗、跟地斗、跟人斗,其乐无穷的同时,人也就很容易摔跟斗。

      谁敢说自己能无灾无难到公卿呢?

      上了年纪后,人在生理上的欲望消退了,想继续战斗也是有心无力。此时,因为自然规律的缘故,在人世间的时光开始掐着手指头倒计时了,对人生的眷恋,转化为内心的贪婪,除了死死抓住手中既有的东西,还想拿到更多,这份放不下和贪得无厌,很可能会造成老年悲剧。

      看看那些身后凄凉的英雄吧,中国最近的一次,离今天不过才三十几年。

      如果知道了孔子所说的这“三戒”,就会明白,人啊,在不同的年龄段,总是免不了要犯错误。少年、壮年时代的错误,只要不是特别的离谱,好歹还有弥补的机会,年纪大了以后,该放的不放,不该拿的还拿,后果怎么样,只有靠老天爷了。

      秦昭王无疑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再优秀的政治家也是人,也没法逃脱人的一些规律。上了年纪的秦昭王,正好犯了孔子说的“老年之戒”。

      当时的秦国,没有谁能够威胁秦昭王的地位,他死心塌地的攻打邯郸,显然不是为了紧抓现有的一切,而是想拿到更多。

      一个有作为的政治家,往往也是一个好大喜功的人,取得更大的成功,取得比前人更大的成功,始终是他们毕生追求的目标。

      拿下邯郸,让赵国基本上歇菜,对秦昭王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磁场。

      这样的丰功伟绩,只有燕昭王在乐毅的帮助下,差点儿完成,最后还是竹篮打水。要是能够做到这一点,秦昭王不仅能够笑傲祖先,也能够笑傲当世。

      在犯了兵家大忌的情况下,强行起兵,在内心强大欲望的驱动下,又犯了孔子所说的“老年之戒”,秦昭王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也让秦国经历了一百多年来最大的失败。

      更有意思的是,秦昭王不仅犯了孔子所说的“老年之戒”,还跟“壮年之戒”沾点儿边,跟白起斗上了气。

      王陵在邯郸损兵折将的时候,白起对当前的局势进行了精辟的分析,并且得出了一个必败的结论。

      只要还有点儿基本判断力,就应该知道,白起的分析和结论,正确得无与伦比。

      可惜,如此的无与伦比,秦昭王竟然没有当回事儿,这就不是欲望所能解释得了的了。无论是多么强烈的欲望,都不会明知道前面是铜墙铁壁还用脑袋去撞,秦昭王也不是那么没眼力见儿的人。

      在我看来,秦昭王之所以那么执着,跟他的舅舅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秦昭王在位的前三十几年,秦国取得的所有成就,都跟他舅舅有密切的关系,逼得楚国搬家这样的辉煌,就是在穰侯主政期间取得的,这一点秦昭王心里明镜似的。

      从走上王位,到这期间秦国的所有辉煌,秦昭王都不敢挺直了腰杆儿说,这些都是我的。他的心中始终有一个阴影,穰侯,通俗说就是,秦昭王有穰侯心结。

      就是在穰侯离开秦国政坛多年以后,秦昭王也没有彻底摆脱这个阴影。空前辉煌的长平大胜,还是跟穰侯脱不了干系。长平大胜的最关键人物就是白起,白起跟穰侯是啥关系,秦昭王比谁都清楚。

      在白起拒绝前往前线的那一刻,或许让秦昭王看到了洗掉心头阴影的机会。用其他人来拿下邯郸,取得比以前更大的辉煌,不单是给白起难堪,还能够驱散秦昭王心头的阴影,从而彻底清除心中的穰侯心结。

      在这种情况下,秦昭王不怕鬼、不信邪,毅然派王龁去前线替换王陵,继续指挥秦军跟赵国人死磕。

      至此,秦昭王已经有了跟白起赌气的苗头,或者说,秦昭王是在跟舅舅赌气,白起不过是穰侯的一个现实代理人。

      当白起说风凉话的时候,是个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呢,是不是他也跟秦昭王斗上气了呢?

      君臣斗气的结果,只能是君上失态,臣下受损。当白起面对三尺长剑的时候,秦昭王的失态达到了极限,白起的损失也探了底。

      白起的结局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也是一个唯一。

      历史上,老板对功臣痛下杀手,不是一次两次,死的人,也不是一个两个。那些功臣们的下场比白起还凄惨的,多了去了。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一则是老板们搞兔死狗烹、卸磨杀驴的勾当,二来是功臣们欲望太多,手伸的太长,更多时候是两者兼而有之。

      白起跟这两种情况都不沾边,当时秦国追逐的兔子们,还都在满山跑,欢实着呢,秦国也需要更多拉磨的驴;从现有的史料来看,并没有发现白起的手有多长,去动不该自己动的东西,他本人也没有卷入最高权力的是是非非。

      秦昭王并没有非杀白起不可的正当理由,白起自己也没有主动找死的举动,顶多就是说了那一句风凉话,但是秦昭王还是赐死了白起。之所以会这样,只是因为秦昭王在赌气,孩子一样的赌气。

      秦昭王赐死白起,也在秦国创造了一个唯一。

      秦国并不是没有杀功臣的先例,也不是没有杀功臣的后来者。不过,秦惠王杀掉的商鞅,是秦孝公时代的功臣,秦二世杀掉的蒙恬,是秦始皇时代的功臣。只有秦昭王杀掉的,是自己时代的功臣。

      如果邯郸之战是另一个结局的话,白起的人生也许会是另一个结局,秦昭王也就不会背上杀功臣的遗憾了。

      历史故事不是童话故事,大团圆的完美结局,很少,很少……

      通宝推:二手玫瑰,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