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追思那个凭票的年代 -- 春天春潮

共:💬27 🌺58 🌵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追思那个凭票的年代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变化用翻天覆地来形容一点也不过,使得我常常有写点东西,回忆往事的冲动。有人曾经对我说“你这是生活在回忆之中,抖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有意义吗?”我却不以为然,回忆往事有什么错,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以史为镜,可以教育新人。才能够更好的感受现在的生活。

    在我长大成人很久以后才搞明白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差别。对于大众百姓们来说,那可真是活在两重不同的天地。现在50岁以上的人们都应该记得那时候买粮食要粮票,买肉要肉票,穿衣买布要布票,连火柴也要票。在那个物资紧缺的年代,每个人,每个月的米,面,油,肉,乃至于生活日用品的供应都有定额,而这一切都用票证。并且计划分类明细,以粮票为例,粮食定量根据性别、年龄以及工种而定。男人,青壮年,重体力劳动者,相对多一点,但是有个基本原则不变,那就是定量不足,全国人民都要精打细算才能够勉强的吃个八九分饱,当然免票供给的粮食,日用品有时商店会供应一些,所以排长龙买东西成了当时城市中一道并不靓丽的风景线。八十年代的时候,曾经有一家外国电视台搞智力竞赛节目,其中有道题目就是这样,先播放短片介绍城市中,炎热的夏天,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抱着暖瓶,端着锅子,提着茶壶顶着烈日在商店门前排着长队。竞赛的题目是,他(她)们为什么排队?标准答案是,为了买散装啤酒。

    对于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们来说,那些五颜六色的票证曾经是无数个家庭的重要财产,它承载着生活的风风雨雨,印记着老百姓的辛酸与无奈。在当时一个会过日子的好当家人,要会计算着每个月几十元工资,如何养活一家数口人。还要会精心管理和收藏各种各样的票证,什么时候买粮食,什么时候买油,盐,酱醋,乃至各种日用品,这里面学问大了去了,种类繁多的各种票证囊括了一个家庭所有日常生活必需品。很需要有“统筹学,优选法”的应用。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十岁就开始帮家里买菜,到十四五岁已经是菜场老手了,说起来也简单,要想买到称心的副食品,就要起得早,特别是寒冷的冬天,黑漆漆的街上一个人也没有,菜场的肉铺里点着昏暗的灯,刺骨的北风蹂躏着我弱小的身体,拎着菜篮子四点就去排队,为的就是能买到肥膘肉。因为肥膘可以炼油。每人每月才半斤肉,瘦肉是现代人们所喜爱,那时候人们爱吃大肥肉。谁家要是把肉票丢失了,那就算倒霉透了,就意味着这个月没有肉吃。。。。。。

    记得有一天早晨,天刚蒙蒙亮,菜场的肉铺前已经人声沸腾,准备开秤卖肉了,突然人群中一个女孩子,大哭起来,“哎呀,我的肉票怎么不见了,有谁看见我肉票,丢了肉票,我妈会打死我的,哇。。。”人群中买菜的大婶,大妈们深表同情地安慰着她,我上前一看,原来是邻居家的女孩子,才十二岁,这女孩子,亲妈死的早,父亲后来又结婚,现在的妈是个后妈,她有个同父异母的弟弟,我们住在同一幢楼里,经常可以听到她后妈打她,嫌她吃的多,我知道今天是她弟弟的生日,所以她后妈差使她,早早的来排队买肉,要是知道她把肉票弄丢了,那么今天一顿“竹笋栲肉”是逃不了的。我心一横拿出张肉票塞到她手中,“这不是你的肉票吗?快买了肉,早点回家吧。”女孩感激地看了我一眼,破涕为笑“谢谢你,我以后会还给你的”。

    我已经当家,买菜多年,自认为算是经验老到,可以应付各种状况。晚上吃晚饭的时候,父亲问“不是说今天买肉吗?怎么都是蔬菜啊,”我笑着回答,“今天肉铺的肉太瘦,怕父亲不喜欢,知道父亲爱吃肥的,等几天我买肥一点的,让妈烧红烧肉。”妈妈“噗”的笑出声来,“人小鬼大,学会说谎了,对门的大妈都看见了,你把肉票给了邻居家的女孩子,见义勇为,帮助别人应该是好事啊,我们不会怪你的,可是不许说谎。”

    鸡蛋按户供应,不管人数多少,每户每月半斤。糖每人每月仅有四两,油每人每月半斤,很多家庭的油瓶都画有刻度,每次炒菜倒多少油,需要左思右想一番。糖果那是稀罕的东西,只有过年过节才可能享受几颗。平时很难得见荤腥,要是谁家炖了点肉,人们的嗅觉这时候就特别灵敏,满大街的人都会打听“香啊,这是谁家在炖肉啊”所以过年成为男女老少,欢天喜地的日子。因为这时候会发放,专用的春节副食品票,每户核桃,红枣,芝麻,花生各半斤,鱼票,家禽票,粉丝票反正什么都要凭票,中国人的智慧发挥的淋漓尽致。进入“三年困难时期”。这时候要凭票的不单单是粮食,还有日用品。发展出布票,棉花票,肥皂票,手表票,自行车票,缝纫机票。。。等等。在人们能想得到的吃,穿,用,方方面面,包罗万象,那时候的中国纳入了全国统一分配的制度下,“票证”的厉害和绝情让经历过的人们现在回想起来仍然不寒而栗。

    用政治挂帅,不算经济帐。割资本主义尾巴,不允许自由市场经营的思想来引导经济建设,注定要缺吃少穿,毕竟“口号”不能当饭吃,思想教育填不饱肚子。境界再高也不能不吃饭,不穿衣服。 现在有些年轻人认为,过去的年代,虽然清贫但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淳朴没有太多尔虞我诈,没有腐败,是物质匮乏精神高尚的年代。其实不尽其然,“民以食为天”利用特权为自己谋取利益在那时候就已经存在。记得我弟弟十四岁,学校上体育课时不小心摔断了手臂,在医院上好了石膏,医院开出证明,凭医院证明可以去菜场办理三张肉骨头票,每张可以购买二斤猪骨头(是刮干净肉,用来煮汤)去办理时,菜场工作人员告诉我可以帮着办理十张肉骨头票,但是其中五张要回扣给他。我一个哥们的父亲在机关食堂当炊事员,每天下班回家饭盒里总是带二张油饼,当然是偷偷带的,炒菜前捏二张面饼放在油里炸,就是这二张油饼硬是把我这哥们吃出一米八的体魄。在那个年代一个国营菜场卖菜的,或者食堂的大师傅享有的,对普通民众而言,简直是至高无上的特权。

    这三十年的变化太大了,人们的思维有点跟不上,但是不管怎么说,票证时代过去了,吃不饱的时代也过去了,当然现在有着现在的问题,可是试图回到过去,那只能是一种欠良知又无良心的荒诞想法。 完。

    吾心系中华=春天春潮

    帖子首发在铁血社区论坛

    通宝推:我爱莫扎特,
    • 家园 那时的物价便宜,但是要排长队,甚至是夜间就要排队!
    • 家园 俺也用过票证,也曾早上五点钟冒着大雪去买菜!

    • 家园 要说那时物价也真便宜

      我至今还记得有一次家里大人让我去买5角钱的肉。

      • 家园 插在您这讲讲当时的物价,并请芦网友回答

        楼下芦网友说话不要那么诛心啊,如果你真的经历了那个年代,你不会这么讲的,所谓便宜,是要多种商品进行比较的,我小时候父亲被下放到农村,只有母亲靠着菲薄的工资含辛茹苦的养育我长大,那时虽然肉要票证,但蔬菜可是非常便宜,赶上下青菜的季节,比如小白菜、西红柿等等,甚至1角钱可以用大洗脸盆装,小白菜和大白菜那就是连甩带买,我为家里买小白菜时是明价是8分一捆,然后能拿多少拿多少,不用再交钱,能和现下比较吗,我家乡在北方,离渤海湾比较近,出产毛蚶季节时,毛蚶是用铁锨铲,我所说的铁锨还不是农家的那种,而是煤厂买煤的那种,可能经历过那个年代的北方的网友会知道,那种买煤的铁锨一铲几乎是十斤往上,一角一铲,上学时我用的铅笔是1份1支,当然不是很好的那种,本子是5分一本,因为家庭困难,所以学费是免交的,其时学费也不贵,一学期4元,我只交2块的课本费,那么一学期算上记录本和笔连带课本费不会超过8块钱,这8块我还是多说了,那么你所谓的一点都不便宜从何而来?

        • 家园 花渤海湾的老乡

          我老家也在渤海湾,离海很近、五里地吧。

          我确实经历过那个年代,如果你能仔细看看我提供的两个数字就不会怀疑了。我说的是77年以前,以后这个差事归我弟、他6岁能打酱油了,哈哈!

          你说的不错,蔬菜很便宜,甚至比你说的还便宜。大白菜一分、一分五一斤,西红柿、土豆一毛钱我买过一手推车,在北京。

          说说1976年4月我回老家。海蛎子活鲅鱼用海水煮,这是早点,那个香啊,至今难忘!应季的蔬菜、白薯干、花生、粉条是不用买的,家家都种都做。可是,白面太稀罕了,我们吃的客饭是拿现磨麦子做的烙饼,我没觉得是好东西,可堂弟因为偷吃挨了顿打。至于猪肉,窄窄一条拿绳拦腰一系、不叫买肉叫割(ga2)肉,是很有面子的事情。

          那个时代,先不管物价如何、不管生活是否艰难、不管上学是不是省钱,我只记得,小学四年级时全年级做了一次体检,我们班四十多人,除了几个营养中等的,剩下全是营养不良。

          • 家园 继续聊

            您说的有一定道理,但现今的偏远些地方的儿童我想也不能保证营养良好,城市里的孩子可能营养过剩,但某些民用食品也不是质优物美,更何况有些黑心商家为了利润不惜生产对国人身体有害的商品,是否同意?

            虽然那时肉类紧张,但1-2两还是比较有保障的,我也去过父亲呆的地方,大的村子里有集市,我父亲的村子比较小,但有时也会杀猪,然后会广播让村民去割肉,怎么说呢,比如房租,水电费等等,算起来绝对值的话,还是那时比现在便宜很多很多。

            您所说的物价,生活琐碎,上学其实是民生的主要本体,如果这些事情不能有一定的保障,那老百姓还支持老共何来?呵呵,只是讨论,没有和您抬杠的意思,必定我是在那时比较艰苦环境下长大的,吃水不忘挖井人,我还是要感谢那时主席领导下的中国政府,但这并不是说现在不好。

            那时为了国家的富强,人们辛劳工作,能在国民党留下的这个烂摊子上建立了一个大多数人民耕者有其田,工农业都发展很快的国度可不是容易的事情,我只能用“伟大”来形容,记得开国大典时人们衷心的喊出“主席万岁”而主席则摇手群众“人民万岁”!!!!!!

            • 家园 很喜欢这样的讨论

              对曾经经历的过去和现在的认知,我的观点基本与兄相同。

              最近较忙,不能及时认真回复,抱歉。有机会再聊吧,呵呵。

        • 家园 添一条,说道毛蚶,还有学费

          毛蚶东西在老家不叫毛蚶,印象中南方人这么叫,土话怎么说忘了。

          何止是拿铁锨铲,每天早晨打渔归来的船上扫下的都堆成小山一样,大部分都当垃圾扔掉。螃蟹也不值钱,别说海里的,老家屋后的河沟里,跟着村里的大孩子,一中午能抓一麻袋。

          另:你说那时上学便宜。不错,从今天看来花的钱不够一顿早点,可是当时就有交不起这钱、买不起铅笔书本的。同学里就有家长挣工分的四季青公社子弟,因为这个哭穷打骂孩子的场面我亲眼见过。

      • 家园 便宜?和收入相比,一点都不便宜!

        我小时候每天负责给家里排队买肉。有时两毛有时三毛,买五毛钱肉就是家里来客人了。

        记得一斤肉好像是七毛二,爹妈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十年以上,月工资加起来99块,全拿来买肉的话快140斤。但是,就算你有钱想买这么多,也没人能卖给你。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