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林彪攻锦与粟裕围孟良崮的用兵之道 -- 2313234454dfsd

共:💬70 🌺63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林彪攻锦与粟裕围孟良崮的用兵之道

    忽然想起这两个人物的用兵之道,一则由于我对他们用兵的钦佩,二则因为看见网上对他们的看法大相径庭,感慨万端!在此,我从他们二位不同行为反应中,领悟、或者试图去理解他们二位将帅的用兵之道。

    一、将帅之勇略

    林彪——辽沈战役攻锦问题。突出表现在没有有力贯彻中央意图,攻打锦州信心不足,动作迟缓。有名的一句话是:准备了一桌菜,来了两桌客人。

    粟裕——孟良崮战役。在战机稍纵即逝、敌人重兵围困之下,粟裕大将力主攻打国军王牌中的王牌:整编七十四师。陈毅说粟裕是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此言大概没有夸大之说!

    先说林彪攻锦问题。 在这点上,大多数,包括很多正史,都对林彪持批判态度。认为林彪缺乏战略眼光,过于谨慎,胆小怕事,没有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气慨,非将之所为。

    但是,我对林彪在此事情上的表现,却是另一看法。正是攻锦问题,突出表现出了林彪作为将军所独有的勇略。孙子兵法对将的要求是:智、信、仁、勇、严。为什么说林彪在攻锦上的犹豫是勇略了。

    所谓勇略,我以为包括善战的谋略、敢战的气魄、决胜的勇力。这三者,林彪均有,何谓之怯。林彪作战精于计算是出名的,一桌菜来了两桌客人,任谁也觉得为难。

    1、没有善战的谋略,鲁莽匹夫一个,如项羽辈,最后的下场是身亡名裂,江东子弟的性命全丢在乌江岸边,永远回不了江东,见不了江东父老。一个将军、一个统帅拿着自己的性命趁匹夫之勇,那叫作贱。如果拿着全军将士的性命趁匹夫之勇,那简直叫犯罪,罪名就是反人类,名副其实的“人道主义灾难”。

    2、决胜的勇力。这一点非常重要。一桌菜来了两桌客人,力有不逮,无决胜的把握。战场形势千变万化,远在千里之遥的毛主席又何以能掌握战场的那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压力,以及变化万端的战场形势。林彪的犹豫正说明了林彪的善战、慎战、敢战的作风。

    3、之于敢战的气魄,真正攻打锦州后的一系列恶仗,充分说明了林彪敢战的气魄。

    我始终认为林彪在攻锦问题上的犹豫一个方面体现了他在战略方面欠缺,但更重要的是,生动地体现了当时战场形势的严峻,以及林彪在面对严峻的战场形势时的冷静,可以说,林彪的表现让我们知道,真正的将军在面对如此形势时,所应该持有的态度:慎战、善战、敢战。因此,林彪的犹豫说明林彪作为一个将军,他是成熟的,英明的。

    粟裕将军的孟良崮战役,同样体现了兵法中的“善战、慎战、敢战”的要义。战场上的形势,其实就是在比谁的错误犯的少,犯得不致命。毛主席曾经讲过,一个指挥员在指挥一场战斗、战役时,可能总是打败仗,但就打了一次胜仗,敌人就被消灭了。而打了多次胜仗的敌人却被打败了。何也,关键在于我们的指挥员要把握住这场战斗、战役中起支配性、关键性作用的要素,打赢这场起支配性、关键性的战斗。说战机稍纵即逝,讲的就是一个将军能不能在即逝之际,抓住敌人的错误,并且尽量使自己少犯错误,不犯错误,或者不犯起支配地位的错误。能抓住七十四师的突出部,此可谓善战,在战斗过程中又高度重视对手,此可谓慎战,面对强敌,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此可谓敢战。

    总之,我以为,两位将军在面对各自的困难与严峻形势时,都表现出了一个军事家所应有的面貌,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我想说的就是两位将军吧。

    二、兵法思想的与时俱进

    在抗美援朝之际,粟裕、林彪、彭德怀三位将军都在这场战争中表现出了各自的风格。在此,我只谈谈林彪与粟裕。

    关于林彪对志愿军的调遣与安排,集中体现了林彪对与美军这样高度现代化的军队作战的一系列思考,从而可知林彪对现代战争理解,以及对现代战争的前瞻性把握,比如调任邓华为主力兵团司令。

    同样,粟裕在接受毛主席任命时的表现,也体现了粟裕对与美军这样高度现代化的军队作战的一系列思考,从而也可知粟裕对现代战争的理解,以及对现代战争的前瞻性把握。

    对于林彪前期对志愿军的调遣与安排,我没有权威的资料予以研究,无法对林彪的军事思想作出判断。但是,正是这些调遣与安排,极其重要地反映林彪对现代战争的认识,以及把握现代战争的能力。

    但是,对于粟裕,我所知道的是,当毛主席点将粟裕时,粟裕做的第一件事是:调查美军的飞机数量和火力情况。我认为这件事,集中反映了粟裕对现代战争的深刻认识,以及对美军作战规律的深刻理解。从这个层面上来讲,粟裕恐怕是当时我军高级将领中少数对现代战争有深刻认识的不多将领之一。如果是粟裕指挥抗美援朝,我推测,可能我军之后的建军方向会与历史不同,而是更加重视制空权,以及机械化、火力精确化等方面的建设。

    林彪与粟裕产生这种认识上的差距其实并不难解。我以为与他们所处的战场环境是分不开的。在东北战场上,林彪拥有兵力、火力上些许优势,并且在东北的国军没有像样的空军支援。因此,战场环境没有给林彪提供一个对现代战争有效认识的客观环境。而粟裕不同,在广大地中原大地,国军基本上具备了现代战争中的大部分武器装备,也开始在战争中有意识地按照现代战争的模式来进行着战争。这也使得粟裕较多地亲身体会到了现代战争的威力,从而形成了他日后对现代战争的初步认识。

    一个高明的将军,他总是会从蛛丝马迹的战场中嗅出那一丝不同寻常的、影响战争进程的至关重要地东西。从这个角度说,粟裕从中原决战中开始了对现代战争的思考。

    同样,我也不认为林彪就此比谁谁差。也正说明了“一将功成万骨枯”的道理。一将成名,靠的是战场上敌人和战友的鲜血冲洗出来的经验与教训。

    关键词(Tags): #论兵
    • 家园 这个“战锦方为大问题”大有深意啊

      七律 吊罗荣桓同志 一九六三年十二月

        记得当年草上飞,

        红军队里每相违。

        长征不是难堪日,

        战锦方为大问题。

        斥鷃每闻欺大鸟,

        昆鸡长笑老鹰非。

        君今不幸离人世,

        国有疑难可问谁?

      • 家园 这首诗应当是一九六三年十二月罗荣桓逝世后不久写的

        这首诗应当是一九六三年十二月罗荣桓逝世后不久写的,但在九一三事件后作过修改。“战锦方为大问题。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等三句应该是后来改出来的。

        九一三事件后,毛主席曾发动过一个运动,批判林彪在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的错误。在辽沈战役中,林彪最大的过失就是在打锦州与打长春之间摇摆不定。罗荣桓和刘亚楼在促使林彪下决心打锦州,最终取得辽沈战役伟大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所以说“战锦方为大问题”。

        • 家园 当时是太祖临时写的

          写好后交给他人保存,太祖死后两年才正式发表,估计和这首诗对副统帅的批评有关。和太祖在文革爆发开始在滴水洞写的那封长信情况类似。

          • 家园 说不通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一九六三年十二月罗荣桓逝世的时候,接班人还是刘少奇。

            1970年12月,在回答斯诺关于“你什么时候明显地感觉到必须把刘少奇这个人从政治上摘掉”的问题时,毛泽东说:“那就早啰。1965年1月,中共中央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即‘二十三条’)发表。‘二十三条’中,第一条就是说‘四清’的目标是整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当场刘少奇就反对。”

            即使到了1965年秋,林彪也不是唯一接班人选。

            1965年秋,周恩来曾与王稼祥进行过一次重要的谈话。王稼祥后来回忆说:“那次周总理和我谈话,告诉我,近期人事变动很大,党中央主席的‘接班人’,或者是林彪,或者是邓小平。”

            再说在滴水洞写的那封长信(其实是离开滴水洞后在武汉写的),是写在被确立为唯一接班人的林彪发表令毛主席深为不安的“政变”讲话之后。而且,九一三以后中央把这封信作为批林整风的会议文件下发,以证毛主席的“高瞻远瞩”。所以这首诗是完全无法与那封长信相提并论的。

            俺的理解是有两种可能。 一是,“斥鷃”,“昆鸡”指的是林彪,但“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是九一三以后改的。二是,这两句是原来就有的,但“斥鷃”,“昆鸡”指的不是林彪。

            • 家园 林彪那个时候已经是国防部长了

              属于除太祖外的军界一把手,把这种党内高层间仅有少数人知道的争执公开发表是有点敏感,而且这种事情对林不是没有先例:

              毛泽东此信,后来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收入《毛泽东选集》时作了删节。信的开头一段,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所没有的。毛泽东此信的原文是这样的:新年已经到来几天了,你的信我还没有回答。一则有些事忙,二则也因为我到底写点什么给你呢?有什么好一点的东西可以贡献给你呢?搜索我的枯肠,没有想出一点适当的东西来,因此也就拖延着。现在我想得一点东西了,虽然不知道到底于你的情况切合不切合,但我这点材料实是现今斗争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即使于你的个别情况不切合,仍是一般紧要的问题,所以我们就把它提出来。

              我要提出什么问题呢?就是对于时局的估量和伴随而来的我们行动问题。我以前感觉到至今还有些感觉你对于时局的估量是比较的悲观。去年五月十八日晚上瑞金的会议席上,你这个观点是最明显。我知道你相信革命高潮是不可避免的要到来,但你不相信革命高潮有迅速到来的可能。因此,在行动上你不赞成一年争取江西的计划,而只赞成闽粤赣交界三区域的游击;同时,在三区域也没有建立赤色政权的深刻观念,因之也就没有由这种赤色政权的深入与扩大去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深刻观念……似乎你认为在距离革命高潮尚远的时期的建立政权的艰苦工作为徒劳,而希望用比较轻便的流动游击去扩大政治影响,等到全国各地争取群众的工作做好了,或做到某个地步了,然后来一个全国暴动,那时把红军的力量加上去,就成为全国形势的大革命。你的这种全国范围的包括一切地方先争取群众后建立政权的理论,我觉得是于中国的革命不适合的。

              你的这种理论的来源,据我的观察,主要是没有把中国是一个帝国主义最后阶段中互相争夺的殖民地一件事认识清楚。以上这些被删去的原文,可从中共中央北方局一九四四年印行的《抗战以前选集》中查到。

              信的结束语,也是后来被删除的。原文是:

              我所不赞成你的是指你缺乏建立政权的深刻的观念,因之对于争取群众促进革命高潮的任务,就必然不能如你心头所想的完满地达到,我这封信所要说的主要的就在于这一点。

              后来,此信以《毛泽东同志写给林彪同志的信》为题,收入一九四一年出版的《六大以来》。一九四七年出版的《毛泽东选集》,也全文收入此信。

              一九四八年二月二十八日,林彪致函中共中央宣传部,要求印行《毛泽东选集》时,此文不要公开他的名字,称这样可以“不在群众中引起误会”,避免国外“种种无益的推测”。此时,林彪已是东北野战军司令员、中共东北局书记。

              毛泽东同意了林彪的请求,将此信改题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同时删去了信的开头几段和末段中直接涉及林彪的文字。

              这样,由中共中央毛泽东选集出版委员会编定的《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在一九五二年印行时,《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的题注没有提及林彪:“这是毛泽东同志的一篇通信,是为批判当时党内的一种悲观思想而写的。”

              直至一九九一年《毛泽东选集》第二版问世,《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的题注才如实写上:这是毛泽东写给林彪的一封信。

        • 家园 好像也不是,这首诗是有笔迹原件的。

          上面好像没有那么大修改的痕迹,如果改过三四句,原件上应该很明显。

          要么就是毛泽东以后又重新写过一遍。

      • 家园 始终看不懂这首诗,谁能解释以下吗?
        • 家园 如果101是接班人,必须有102搭配

          • 家园 战锦哪里说的是攻占锦州了,

            “战锦”是个典故,指的是胜利之后的事情。

            从上下文看,用攻占锦州还和长征比较,攻占锦州不够分量。用胜利之后的治理跟苦难时期的生活做比较才合适。

            老毛的气度还是很不一般的,比如《沁园春.雪》,哪会像我们wsn那样对已经完成了的攻占锦州斤斤计较。

            • 家园 个人认为战锦就是说林彪

              我不是林粉,也不是粟粉。但是我觉得战锦就是说林彪的事情。但不是说主席对林彪不满意什么的。考虑到当时的大背景主席和刘少奇的矛盾开始公开,刘少奇已经不能作为主席的接班人了,林彪作为新的接班人已经被提上日程。但是作为主席当时所考虑的是新的接班人能不能继续按照他想定的方式领导全国人民继续走社会主义的问题。这个是一个原则问题也是一个大局观的问题,林彪恰恰在这项上比较令人担心。个人认为林彪作为杰出的军事家,长处在于他的细致周密,指挥战役可以说是得心应手。但是他因为长期不在参谋本部工作,一直作为一个地方大员指挥,因此在战略角度考虑问题上略有欠缺,这个也是主席所担心的。这两个典故我认为一个是说长征说的是土城失败后,四渡赤水期间林彪认为中央的战略方针不明确,走了很多弓背路,给中央写信建议彭德怀担任中央的军事指挥。一个就是打锦州打长春的问题上林彪的顾虑,当然单就这个话题就能开帖子讨论了。我个人倾向于认为在这个争论中主席的观点才是正确的,最终战役的结果也证明了主席的予判。

              • 家园 说的很有道理

                后来副统帅倒台和他的野心有关,但也和他对中美建交这种大幅度的转弯不能理解不无关系,相比而言其它几位元帅脑筋转的都比较快,要当接班人头脑不能再一根筋了。

              • 家园 长征,战锦还可以算是正常工作分歧。

                不过下面这两句,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

                斥鷃,昆鸡是指谁啊?如果还是指林彪,那可是挺讽刺的,基本就是人格侮辱了。

                • 家园 这两句就不清楚了

                  这两句就不清楚了,但是我个人认为决不是指林彪。至少当时主席对林彪是很信任的。可能是表达了主席对支部建在连队上的一种肯定,强调政治工作在军队建设上的重要性,更引申为政治工作在国家经济建设上的重要性。反过来说中国革命如果不变色必须保持自己的政治本色。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