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如何完整、客观的看待晚年周恩来 -- 温相

共:💬19 🌺14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 家园 【文摘】如何完整、客观的看待晚年周恩来

    “文化大革命”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在那时候,中央实际上不能正常工作,刘少奇、陈云、邓小平、陶铸、彭真等中央主要负责同志都被打倒或*边站了。中央的工作,很多是由中央文革小组代替。国务院呢,副总理一个一个地被打倒,在台上活跃的主要是“文革”中起来的那几个人。国家机器的运转处在非常困难的境况中。

    周恩来作为国务院总理、党中央副主席,还在那里苦撑着这个危局。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国家机器总还要运转吧,社会秩序总还要维持吧,国民经济虽然遭到极大的破坏,但人民总还要吃饭吧,要吃饭就要生产。要知道一天不生产,社会就不能维持。还有外交,我们是一个独立的大国,外交上有些活动也不能停顿。所以说,这一切的活动,都需要有人维持。在当时的情况下,只有周恩来能出面维持。但他说话有时也不灵,没有人听。不是批林批孔批周公吗?他也在被批判之列。“四人帮”一伙人公开向他发难,他的处境非常困难。

    “四人帮”一伙横行霸道,他们要做的许多事情,最后要以政府的名义,或以党的名义去做。那谁签字呢,只有由周恩来。总不能毛主席出面吧,毛主席不是总理,也不是国家主席,他怎么出面呢?所以当时很多事情并不由周总理决定,但要用周恩来的名字签署。说是被迫签字也得签啊!在党和国家生活极不正常的情况下,还得顾全大局,维护党的团结,不能分裂。所以,对有些事情的处理,周恩来是违心的,是不得已的。

    我们后人研究历史,如果查档案的时候,很可能发现有些错误的档案文件是周恩来签字的,但是这些东西的决定过程往往是很复杂的,不是周恩来个人能够决定的,甚至是违背他的本意的。在那种特殊的情况下,有些是“四人帮”决定的,有些是毛主席决定的,周恩来不得不履行手续。对这类事情,我觉得我们研究历史的人应该弄清楚当时的形势,各人有各人的是非功过。如果不弄清当时这件事情的整个情况,只是看档案上谁签的字,以此来对人物作历史的评价,就会作出不符合当时实际的结论。所以,研究历史一定要重视和分析当时的整个形势,不能单凭哪个文件,哪个档案材料,谁谁签了名,就简单作出结论。这就像那时候报纸的宣传,是不是报纸上宣传的都是真实的呢?“文化大革命”搞得天下大乱,可是报纸上却天天宣传形势大好,难道形势真的大好吗?所以重要的是要透过这些表面的东西,研究历史的真实。

    “文革”过去还不太久,有些当事人还健在,应该把当时真实的情况记录下来,留给后人。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对周恩来同志有一个全面的评价,我觉得这段评价是概括得很好的。尽管“文革”那么大的破坏,但是我们还是保持了基本的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虽然非常地困难,但国家机器还在运转。这和周恩来同志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所以历史决议中对周恩来同志作出了一个正确的评价,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

    讨论历史决议草稿的过程中,我发过两次言。当时我感觉到我们这一代人必须根据历史的真实情况对周恩来同志作出科学的、真实的历史评价,免得后人被一些错综复杂的表面东西所误导。记得在中央的一次会议上,有同志说档案中有多少错案有周恩来的签名。张爱萍说:对周恩来同志在“文化大革命”中的评价,不能只看那些档案中的签字,重要的是要看他保护了很多的干部,这些干部在“文革”中虽然受到摧残,但还是保护下来了,这是周恩来同志一个很大的功绩,也是他的领导艺术。张爱萍同志的这番话我觉得比较中肯。我希望研究历史的人,要特别重视历史的真实情况,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被一些历史的表面现象所误导。

    通宝推:cxwangy,
    • 家园 评价周恩来可以找个参考坐标

      用红色高棉作对比就行了,毛XX可以参照老布,苏联之于中国,亦如越南之于柬埔寨。老布身边只少了一个可与周恩来相比的家伙而已

    • 家园 周总理与李东阳

      这二位位居中枢的大臣都是拾漏补遗的人物。

      • 家园 这个比喻到位:

        以前看《文史》上写的人物春秋中的李东阳,就很有感触,感觉这个人的所作所为不能完全用传统道德来衡量,此公确实可以和周恩来一比。

    • 家园 全面评价周恩来,现在比较难
    • 家园 将心比心呗

      是不是换个方式就可以做得更好了?更好的标准是什么?

    • 家园 如何评价周公,我提两个思路

      思路一:我们可以假定周公其人在文革中突然消失了,然后再来想象一下中国会出现什么情况。

      思路二:周公在中共掌国前毛公个人权威不那么强横、党内工作作风还比较民主开明的时期,有没有签字批示过什么明显错误的决定,例如无情斗争甚至处决党内同志 造成冤假错案的,如果有,所占比例有多大?如果从前周公这方面就劣迹斑斑,那么周公在文革中那些冤假错案上的签字,就有更大的可能是周公本意。但如果周公从前这方面很清白呢?

      另外,周公在党内作风比较民主开明的时期,是否也有过顾全大局忍辱负重的表现?如果是,那么他在文革中的一些签字批示,就有更大的可能是他为顾全大局而违心而为。如果周公从来就不是顾全大局忍辱负重那种人,那么他在文革中的签字批示,就有更大的可能是出于其本意。

      再次,周公在党内作风比较民主开明的时期,是否一向表现理性、克制和富于人文关怀?如果是,那么其文革中的签字批示,就有更大可能是违心之举。如果周公一贯缺乏理性克制也缺乏人文关怀,那么其文革中的签字批示,就有更大可能是出于其本意。

      很简单的逻辑推理。

      ---------

      周公一生中,较易为人所诟病的,我以为不是其文革中的违心之举,而是50年代初周公遭到毛某发起的党内严厉指责时的违心屈服。我无意指责周公的这个艰难选择。我只有叹惜,一叹毛某权谋之高超绝伦,二叹中共内部民主作风之日渐式微。

      归根到底,一个本身没有多少民主精神的民族和文明,人为引进的民主机制(比如中共党内、军内曾有过的民主开明作风,甚至是过份的泛滥的民主 如士兵可以投票决定是否免去军官职务)只能存在于一时,却无法长久保持下来。一旦出现强权人物,并非根植于本民族文化土壤中的民主机制顷刻间就烟消云散了。

      因此,责备某一个人(如周公)的不抗争是无益的,认真思考如何提高全社会的民主精神民主意识和对民主的理解,如何提高执政党的民主开明的工作作风 并使之长久化 制度化,以避免某个强权人物一手遮天的局面再次出现,才是有益的。

      煮酒胡言已毕,静候各位批判。

      • 家园 完全同意煮酒兄,当浮一大白
      • 家园 【文摘】“总理,再糊弄我们,你也会饿死”

        “总理,再糊弄我们,你也会饿死” ―― 周恩?砻腿灰徽?

        1961年5月3日,周恩?砝吹胶颖笔∥浒蚕夭?延村公社搞实地调查,重点是食堂、供给制和包工包产。公社领导在汇报情况时说,食堂能让社员放开肚子吃,吃不好,但能吃饱。可周恩?矸⑾执遄永镉胁簧俑≈椎牟∪耍?他知道这个汇报有假。

        周恩?碚偌?社员开会,来的人很多,黑压压挤了一大屋子,但群众不敢说话,总理见有个农民蹲在他身边,闷着头吸烟,就问:“你叫什么名字,怎么不说话?”这时有人代答他叫“二廷”。二廷见总理问他,猛地直起脖子:“总理,你叫说真话,还是假话?”

        “当然是真话啦。”二廷狠狠咽了口唾沫,一副豁出去的模样:“要说真话,刚才说的食堂好?全是假话。食堂吃不饱。”

        周恩?碇逼鹕碜樱?神情认真:“为什么吃不饱?”“总理你算算,一共几两指标?司务长、炊事员多吃一点,他们的老婆孩子爹娘老子再多吃一点,干部多吃一点, 到我们社员嘴的,才有三四两,能吃饱吗?要是自己做,汤汤水水的总能填饱肚子。别看我死了老婆,一人拉扯几个娃娃,我还是愿意自己做!”二廷的话像拉开了 闸门,大家也开始七嘴八舌地诉说起食堂的苦衷,有的人甚至号啕大哭起来。

        周恩?淼男脑谝坏愕愕叵鲁粒?这场面让他感到非常难过:“乡亲们,我的工作没有做好,我这个总理没有当好,让大家挨饿了。食堂办不好,就不办。”二廷不相信 地问:“不是糊弄我们?”“不是!”周恩?碚抖そ靥?地回答。“总理,你要是糊弄我们,再过两三年,你也会饿死的”。二廷愣冲冲地冒出了这么一句,让周恩?? 猛然一震,尴尬地望着若无其事的二廷。

        周恩?淼难劬κ?润了,他激动地说:“二廷,你是我下来碰到的第一个敢讲真话的人,你批评得对。我很难过,上面不了解情况,下面也有人乱指挥,搞得你们减了产,生活有困难。”周恩?硭底耪酒鹕砝矗?拉住二廷粗壮的手:“咱们交个朋友吧!”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周恩?砭驼业蕉?廷的家,他边喊着二廷的名字,边跨进了门。周恩?聿喙?头,看到炕里边一溜排睡着四个孩子。有的醒了,正睁着黑溜溜的眼 睛,从被窝缝里朝外张望。总理摸着他们的头问:“二廷,这几个孩子都是你的吗?不容易啊!你又当爹又当妈,够累的啊!”二廷连忙说:“不累不累,总理管大 事才累呢。”周恩?砀?摸着一个小一点的女孩的头,说:“我和邓颖超没有孩子,让我帮你带个女儿吧,等养大后再给你送回来。”二廷的头耷拉得更低了:“孩子 她妈临死时要我好歹把孩子都拉扯大,我不能辜负孩子她妈。总理,这孩子我怎么也不能让你帮我带,我养得过来。:说到这儿,两行热泪已顺着他的那张人近中年 却显露出早衰的脸颊上淌了下来。此时,周恩?硪材压?地背过脸去……

      • 家园 同意一半儿,献花!
      • 家园 我感觉晚年周恩来有这么几个值得一提的地方:

        我们经常说,一个政治家,你不要看他说什么,也要看他做什么,不仅要看他做什么,还要看他做的结果是什么。

        1.毛泽东依赖周恩来发动文革还是依赖林彪发动文革?周恩来反对毛泽东发动文革,是不是就能阻止住文革的发动?

        2.周恩来宁为玉碎所起的作用是不是好过他在违心的情况下保护一批干部所起的作用?

        3.周恩来没有保护下来的干部有多少是毛泽东亲自批准打倒的,有多少是周恩来批准打倒的?

        4.国民经济在文革中没有崩溃,周恩来作为总理应该占有什么样的地位?而没有崩溃的国民经济对于以后拨乱反正奠定了什么基础?

        5.周恩来试图纠左被毛泽东打断是不是可以说明晚年周恩来也有抗争?至少是曲折的抗争?

        • 家园 提得好

          节日愉快!

        • 家园 为什么总要周保护?

          问一点儿-------既然身居高位,就应该知道仕途险恶。如果没能力自保,就不要出来招摇。凭什么总要周总理保护他们?

          周总理从来不曾做过背后捅刀,落井下石的勾当,这就足够了。

        • 家园 问题提得精彩。鲜花。也感谢起轩兄的一半认同。
          • 家园 煮酒兄读过这篇文章吗?请辩一下真假,有1/4的不认同在其中

            周总理60年出口粮食买黄金饿死农民千万

            周总理1960年出口粮食买黄金

            饿死农民千万/丁??

              一九五九年庐山会议期间,彭德怀曾在笔记里抨击毛泽东的政策:“出口过多

            ,并且一度在国外采取倾销政策。”“为了完成猪肉出口任务,规定农村三个月不

            杀猪”(1)(三个月内禁止农民杀猪自己吃)。彭抓住了问题的症结。大量出

            口搞征购得来的粮食,正是一系列导致数千万农民饿死的错误中极重要的一环。

              与一九五七年相比,一九五九年的粮食产量减少了一千五百万吨,出口却增加

            了二百二十三万吨,比一九五七年多了一倍以上。(2)这完全超出了当时中国

            的国力。出口的粮食很大一部分是各省搜刮的农民的口粮。仅那增加出口的二百二

            十三万吨粮食就够四千万人吃几个月,足以从一九五九年求熬到一九六○年夏收。

            然而,这些粮食都被地方干部当做大跃进的伟大成果交给了国家,转而被政府运到

            国外去换硬通货了。

              进入一九六○年,各地农民正成百万成百万地饿死,中国的粮食却在一船船地

            运往国外。一九六○年又出口了二百六十五万吨!(3)

              要是留下出口的粮食,哪怕只把一九五九年和一九六○年出口的六百八十万吨

            粮食留下一半(六十八亿斤),送到缺粮最严重的地区,濒临饿死的农民是可以得

            救的。然而,这不可能。因为中共中央的管家周恩来对粮食情况两眼一摸黑。一九

            六○年一月二十六日,即饿死人的最高峰时期,中共中央竟发出了这样一个乐观的

            文件:“当前粮食形势好得很。国家粮食库存在一九五九年六月底三四三亿斤的基

            础上,一九六○年六月底将达到五百亿斤……”而实际一九六○年六月底,全国的

            粮食库存仅一百二十七亿斤,少得甚至不敷粮库的铺底和正常周转。正是在对粮食

            不摸底的情况下,周恩来作出了一个极其荒诞的决定。当时外贸部有人主张在国际

            市场抛售黄金,换取外汇购买粮食,可是周恩来却认为黄金价格正低,是买进的好

            机会。他说“黄金不能卖,我们要以黄金作后盾”,结果非但不卖,反而购买了几

            十万两黄金。(4)

              当时,只要十斤粮就能救济一个人不死,若周恩来将那笔购买黄金的钱用去购

            买几十万吨粮食,一九六○年绝不会有那么多“非正常死亡”的。而残酷的事实是

            :在一九五九年和一九六○年间,中国出口了六百八十万吨粮食,购买了几十万两

            黄金,农民则饿死了三千五百万。

              以安徽为例,该省死了那么多人,同一九五九年冬出口了四亿斤粮食就很有关

            系。(5)一九五八年十一月毛泽东在中央会议上说一九五九年粮食可以“搞到

            一万五千亿斤,农民就可以休息了,就可以放一年假。粮食多了吃不完”时,安徽

            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跟腔说“我们担心农作物的出路问题”,好象安徽的粮食多得

            成了灾。当时若留着那四亿斤粮食不出口,用于接济缺粮最严重的三分之一的人口,每人可分得四十多斤,那些“非正常死亡”们完全可以挺几个月熬到夏收而活下来的。

              当然,也可能安徽省的国家粮库有的是粮食,并不在乎卖了那四亿斤粮,问题

            就是没有及时开仓放粮。所以一九六二年初刘少奇处理安徽问题时曾说:“(一九

            )五九年调(安徽的)粮食是中央叫调的,死人同调粮食有关系,但不完全是粮食问题,其他政策不当也有关系,例如:收回自留地、干部作风不好,水利搞那么多。”(6)

            (1)彭德怀《为什么要写信给毛主席》,《新华文摘》一九九○年十一月号。

            (2)中国国家统计局编的一九八三年《中国统计年鉴》第四二二、四三八页。

            (3)同上。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文献和研究》一九八四年汇编本第二七二页;红旗出

            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纪实:曲折发展(1958-1965)》第三十四页;中央文献出

            版社《不尽的思念》第二六一页。

            (5)一九六八年安徽人民出版社《打倒黑霸王曾希圣》第五十九页。

            (6)一九六二年二月三日下午刘少奇在中央扩大会议上安徽大组会上的第二次讲话

            ,一九六七年八月首都红代会“北京工业学院红旗公社编印的《刘少奇疯狂复辟资

            本主义的滔天罪行》第四十二页。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