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我们何时才有科学大师 -- 青颍路

共:💬147 🌺327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 家园 他说得那个八成是房改待遇延续

                国内高校很多这种旧制度旧人的延续,新来后到的是没福消受的。

                • 家园 一叹

                  所以那哥们有活动心思,想要回来了。

                  • 一叹
                    家园 他在国内呆了几年?我从朋友身上看到的一开始都不好

                    三年以后大部分就很出色了。所以要能熬。他当时选择回国的初衷是什么?难道他承认当时的想法错了吗?

                    • 家园 快5年了吧

                      文章发的蛮不错。自然科学基金据说去年申到了,不靠学校的钱撑着了。

                      他就是抱怨一下,我说,你教授,博导,系主任(前年是副的)都混上了,还抱怨什么?无非就是要住得远一点么。

                      他当时觉得自己留在美国,发展前途不大。觉得回去要好一些。我就是佩服他有魄力,也有自知之明。以他的成绩背景,在美国混个三流大学也算勉强,回去就是名校的系主任了。也是时势造英雄啊。

                      他想回来一是因为房子,二是因为孩子。不过也就是说说而已。

                      • 家园 没错,中国几年前到现在还是冒险家的乐园。再过一,两年就

                        不好说了。这个大时代正在缓缓落幕。

                        当然牛人永远会有好机会的。可是大部分人不是牛人。

    • 家园 青颍路后面的那个老板算是特例

      我在美国的学术界里混了这么多年,发现绝大部分科学家也都是按部就班,一步一步走上来的。青颍路的老板应该天分极好,大部分人那样子混不出头的。反过来说,科班出身的也有混不好的。比如说帮钱永健拿到诺贝尔奖的那哥们,做出的重大发现开始没有人注意到,拿不到经费只好离开学术界去开出租车了。现在还有不少人为他抱不平。那我们能不能说美国的学术界问题很大,需要大改革呢?恐怕也不能就这么说。所以特例不好拿出来的。

      政府的政策导向,能对大部分人有益就谢天谢地了。

      青颍路和白春礼说的,总的来讲都没错,两种观点没看到互相排斥、对立的地方。白春礼是当权派,我觉得他说的全落实不可能,但会有一些地方能落实,比如说继续教改,鼓励创新。现在上上下下都在讲创新,几年以后不出成果会羞死人。所以TG一定在这个方向上砸大钱,好搞出点成绩来。

      • 家园 天分好+按部就班

        白春礼说的是没错,只是没有培养“大师”的教程和程序。我那老板也是一步一个台阶走上来的。他的“天分”我只感到是对物理有机化学和分子结构的深刻理解。我在那时,老头年岁已高,每天在实验室工作半天。实验室放着学校音乐系送的旧钢琴,临走前,他经常弹上十来分钟。都是爵士乐,不敢恭维。

        “大师”的出现,象上面水风所说,大浪淘沙。若无大浪,定会鱼龙聚下。

        除科研外,“大师”最重要的还是管理和领导。知人善用,将“将“为帅!为人处世也非常重要(争夺经费时更如此)。大陆留学生中混得最好的美国院士王晓东,科研没话说,为人极为得体。就教育而言,他也是大陆培养的。

        • 家园 国内院士们对千人计划意见很大,因为千人抢了很多

          资源和风光。但看样子千人力度还在加大,我觉得这是好事。我觉得这些人里面会出几个大师,包括王晓东。已经有许多人认为王晓东会拿到诺贝尔奖了。虽然他的工作是在美国做的,但他现在基本上全职在中国,人又年轻,跟杨振宁不一样,是回国做事的。给他们这些人多点资源就对了。他们也知道怎么培养年轻人,下一层梯队就会慢慢起来的。

      • 家园 这个没错

        美国这边就是老老实实的爬台阶,不是没见过例外,但是那些人都属于天才或者极端幸运的一类人,咱们羡慕可以,模仿是模仿不来的。

    • 家园 其实那位教授说的都是老生常谈

      其实那位教授说的都是老生常谈。依我看,我们普通大众的主要问题是——无法体会到科学的乐趣。即使自诩爱看书的人,也更愿意去接触和欣赏人文科学——我承认包括我自己(我们的历史实在是太丰富了)。人们总是以为科学是玄妙和高深的,科学家都是怪人,自己为自己筑起一道高墙。在此氛围之下,无怪乎学生们连上自然科学课都变得不得不为之。

      我很欣赏科学松鼠会的一些理念。科普的确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 家园 你在呼唤新的科普“大师”。

        倒也是。科普“大师“叶永烈都在后来该行写历史和当代史了。

        河里有很多科普大家,请多多努力,为成为科普大师而奋斗!

    • 家园 大师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自从20世纪初那个群星璀璨的时代过去以后,作为个人英雄主义代表的“大师”就被严密和庞大的科研集体所替代了。说句实话,不仅是中国没有大师,其他国家也没有。中国现在缺少的是好的科研机构组织形式和领导者。

      目前许多领域的理论研究陷入瓶颈阶段,观测和实验研究成为主攻方向。在此阶段,我们国家的民众仍然以为科学的发展还是武侠小说中闭关修炼式的,把科技进步寄希望于某小部分精英苦心孤诣的成果。殊不知如今的科研越来越像办工厂,要有足够的人力,严密的分工,还要有充裕的投入。而这后一点,往往也是我们无能为力的。

      通宝推:tanhuan,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