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赵紫阳之死(续) -- 温相

共:💬60 🌺13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 家园 【原创】赵紫阳之死(续)

    赵紫阳的个人能力综合评价起来应该在建国以后的历届卸任的总理中算是不错的。(这里说的是卸任而包括现任)他在接手总理国务院的任务以后所面临的局面和周恩来一九四九年以后所面临的局面的背景有类似的地方。周恩来那时候是百废待兴,中国共产党人面临一个全新的斗争模式,也就是说如果从军事角度考虑中国改为从政治乃至经济角度考虑中国,这在于一直致力于完成消灭国民党反动政权的共产党人来说压力之大是显而易见的。赵紫阳虽说说所处的大环境和周恩来相比不能同日而语,可是一九八零年的中国的艰难困苦的情景并不见得比一九四九年单纯。赵紫阳作为一国的总理手中棘手的问题未必见得比周恩来少。他比周恩来幸运的是,他的引路人邓小平同志是坚定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坚持改革开放发展经济这一条上给予赵紫阳必要的支持和理解,这也是赵紫阳取得一定的成就的重要源泉之一。

    回首从一九七八年中国吹响改革开放号角到一九九八年中国国民经济迈上新的台阶的这二十年,赵紫阳执掌国务院和中国经济的八年占有它应该占有的一席之地。这八年当中,中国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文革以后罕见的成绩,勃勃生机的中国逐渐获得了世界的认同。同时,这八年所犯的一系列的错误、失误也不应该因为这八年的成绩而得到掩盖或者蒸发。

    在这一段时期,赵紫阳得以放手的主抓城乡经济有赖于邓小平的鼎力扶持和胡耀邦的密切配合,胡耀邦从大局出发,对于赵紫阳国务院系统的要求给予最大限度的满足,而这个时期,赵紫阳和胡耀邦的合作也基本是和谐的。

    一九八三年以后,赵紫阳因为政策、路线、工作上的分歧和不同角度的认识与胡耀邦之间产生了矛盾,再以后这种矛盾被进一步的夸大,赵紫阳亲自给邓小平、陈云写信要求改组中央的领导机构,矛头直接对准胡耀邦,成为当时倒胡声浪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一个插曲。(具体可以参见我的《赵紫阳对胡耀邦致命的最后一击》系列,此不赘)现在一些人回顾起这段历史时不免慨叹赵紫阳和胡耀邦的合作不永,也有人认为赵紫阳误上人当,实际上,与其说赵紫阳被人拉走,毋宁说是赵紫阳巧妙的利用了倒胡阵营给自己的政治天平上增加了必要的砝码。无疑,胡耀邦下台之后,赵紫阳当仁不让的成为党内第二号人物,成为邓小平身后的接班人。赵紫阳自然不会放弃这样的机会,他赶上了也抓住了。刘华清在他新近出版的回忆录中详细的描写了邓小平在十三大之后对军队主要领导干部交待关于赵紫阳接班军委负责人的讲话,说明十三届一中全会上赵紫阳当选中央军委第一副主席只是一个过渡,其目的是以后接任邓小平的军委主席工作,然而,这些安排都被稍后的八九政治风波冲散了。

    邓小平同志评价一九八九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时说这起风波是迟早要来的,这是极言其必然性,而事物的发展还有它的偶然性,这次事件的偶然性就是胡耀邦的突然病逝。胡耀邦的逝世让本来已经涌动的思想暗流得以借口喷薄而出,从清污、反自由化开始积累的政治怨气得以借口发泄。学生民主运动是被推到前台的最好选择。赵紫阳在对待学生运动一开始和中央其他领导人的意见并无不同,一九八九年四月二十四日李鹏和在京的政治局成员们商定对学生运动的定性之后通报给赵紫阳,赵紫阳也圈阅了这个报告。

    然而,在五月的“五四运动”纪念日和亚洲银行年会上的讲话中,赵紫阳似乎没有完全认同四二六社论的观点,或者说比较那篇社论的口气缓和了很多。这就让当时的常委们大感不满,以后,赵紫阳自己放出话去,说他愿意为四二六社论不合适的地方单独负责,这是许家屯透露的,赵的讲话显然令常委们倍感不快,这等于把其他常委划到顽固立场上去,以后,中央一位领导人就指责赵紫阳“话为什么不讲到当面,当时你不同意社论的草稿,可以明确提出来,也没有人逼你,你也是签字同意的,也就是你的同意我们才宣布拿出去的(指的是社论的原稿),现在你自己单方面宣布这种消息(指的他要单独负责的话),把常委会放到什么地方了?”还有一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针见血的指出:“共产党不是闹袍哥、搞哥老会,弄个江湖义气是不行的,常委决定的东西你一个人一风吹了,而且事前也不打招呼,就和境外的人去吹,香港都知道了,可是我们才知道,组织纪律性哪里去了?还要不要党的领导了?”对于这些指责,赵紫阳后来在十三届四中全会上做了一定的解释,当然,那时候他的解释苍白无力的。

    五月十三日,学生决定绝食,五月十四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李铁映、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阎明复以中共中央统战部的名义邀请在京的十二位比较有影响的特别是能和学生对话的学者出面劝阻学生停止绝食和撤离广场,并且作出具体的事后保证,当天上午,学生广场指挥部接受了十二位学者的条件,准备撤离,中午,封从德、柴铃从鲍彤处回来后突然一口否决了上午的决议,李洪林(原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副局长、八九事件后被捕入狱)对此做过详细的回顾。根据被捕的学生头目交待,封从德是被鲍用电话找去的,谈了一个小时以后才回来的。回来以后的封从德公开打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口号,事态就此扩大化。

    五月十六日,邓小平在接见苏联国家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时指出:“你和赵紫阳同志的稍后会晤将表明中苏两党关系正常化,随后两国的关系也将正常化。”然而,下午赵紫阳见到戈以后说:“你和邓小平同志的会晤已经表明了中苏两党的关系正常化,你们的会晤是两党最高级会晤。”他还说了那番著名的介绍邓小平在党内作用的讲话。这番讲话很快就被广场指挥部加以利用,严家其说:“我们现在开始已经可以进一步行动了。”

    次日,也就是五月十七日,赵紫阳代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讲话劝说学生离开广场和停止绝食,此前学生提出只要赵紫阳或者李鹏去广场说一句学生是爱国的,他们就撤离,但是,事实上,学生在见到这篇讲话以后仍旧没有撤离的迹象,在赵紫阳讲话之前,鲍彤单独约见严家其、苏绍智、封从德等人,随后北京知识界发出著名的“五一七”宣言。五月十八日,严家其等人说:“我们现在应该把斗争的主要焦点变成支持紫阳同志,他是党内的孤立派。”五月十九日,赵紫阳在中办负责人的陪同下讲了最后一番能够让全国观众看到的话,他说他老了,无所谓了。这是公开的赵紫阳留下的最后的面对群众的谈话。

    十三届四中全会上,中共中央撤销赵紫阳党内外一切职务,赵紫阳的政治生命从这一天开始就结束了。而赵紫阳留下的功过是非却是一直到今天都有普遍的争论,相信历史有一天会对他作出一个客观、全面的评价的。

    • 家园 国内哪里能买到硫化氢的回忆录?
    • 家园 【文摘】三、六四的性质

        我把「六四」定义为赵紫阳为代表的改革派与保守派联盟之间的一场

      决战。它的结果是全部都是失败者,没有一个胜利者。

        胡耀邦去世以后,对胡耀邦去世感到最内疚的是一九八九闹过事的在

      校大学生。他们隐隐约约地感到,胡耀邦的去世与他们的闹事有着某种说

      不清楚的连带关系。胡耀邦去世以后他们受良心的呼唤,开始表达对邓小

      平的不满,同时表达对胡耀邦的哀悼和愧疚之心。他们大概只能看到邓小

      平,因为邓小平在最高位置上面,他们并不了解邓小平是在什么情况下做

      了这个动作――挥泪斩马谡;他为了向保守派妥协――保守派的进攻非常

      强大,自己把他提起来又自己把他干掉了,这是非常痛苦的事情。但是学

      生们不知道这些事情......街上的标语越来越多,都是反邓小平的。这正

      是杨尚昆烧三年高香都烧不来的局面。那恰好可以制造赵紫阳和邓小平之

      间的进一步冲突。要不你进一步镇压,你如果不坚决镇压,就表示你赵紫

      阳有野心,也就是想搞倒邓小平。因此,对待学生的态度,就成了一个对

      待邓小平的态度问题。

        其实,学生「见好就收」最符合赵紫阳的利益,因为赵紫阳一直不主

      张镇压学生,他主张对学生怀柔。学生越闹得凶,保守派就越高兴。他坐

      山观虎斗。当时的利益结构就是这样的。所以最不想让学生退的就是杨尚

      昆,就是陈云、薄一波、邓颖超这一大批老人们。

        那么怎么样让学生们不退呢?很简单的一个办法,就是我告诉你,我

      要秋后算帐!因为一秋后算帐学生的分配就没有去路了,所以他们一定要

      闹。你要秋后算帐我能回去吗?参加过这个活动的都知道,就是这个心理

      。而保守派决不可能说你这个运动是爱国的,我一定要把它定性为「动乱

      」;只要是「动乱」,我秋后就算你的帐。只要你定性为「动乱」,学生

      就不会善罢甘休。就这么一个简单的逻辑。当时的形式和利害关系就是这

      样的。保守派是想坐山观虎斗,他们希望学生不要退场,希望邓小平和赵

      紫阳斗的越剧烈越好,那么他就可能让赵紫阳在「十四大」之前下台。

      保守派利用了学生,杨尚昆利用了保守派和学生、赵紫阳和邓小平之间的

      冲突。他处于最有利的位置――既能沟通邓小平、赵紫阳,还能沟通保守

      派。他有一个大家都有求于他的「身份」,他可以跟所有人说话,没有人

      认为他是两面三刀,因为他要扮演邓小平的传话人。他的位置使他可以做

      到一箭三雕:让赵和邓和保守派同归于尽,自己做「太上皇」,控制军权

      ,找一个「儿皇帝」,他想重演邓小平的故事。而且,他确实办到了这一

      点,在其后的两年内,他就是「太上皇」。

        但是赵紫阳毕竟在中国共产党里滚了这么多年,他有他的政治谋略。

      他的谋略是什么呢?以退为进,隔岸观火。在学生闹得最凶的时候,他去

      北朝鲜访问。他效法的是一九六六年的毛泽东,学生开始闹事的时候,毛

      泽东躲到杭州去了,让邓小平和刘少奇在北京处理事情,处理完了,八月

      份,他回来便把他们打翻在地。赵紫阳现在重演这样一个故事。他临走之

      前交代三条:第一,我走了以后不能召开中央常委会;第二,重大事情向

      我汇报;第三,由李鹏主持中央工作――他想把这个「祸水」重新引向李

      鹏。但是,杨尚昆比他还高明。赵紫阳前脚刚刚走,杨尚昆后脚立刻召开

      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常委会他没开,他开的是政治局扩大会议!这个会

      议当晚结束后,杨尚昆就带着李鹏、李锡铭和陈希同去见邓小平,把这场

      运动描绘为一场疯狂的反对邓小平的运动。于是邓发表了一篇杀气腾腾的

      讲话。这篇讲话大家都知道,当时就在党内公开传达了。邓小平的中心就

      是三句话:不怕流血;不怕骂娘;不怕制裁。对学生要采取最强硬的手段

      。根据邓小平这个讲话的调子,当天晚上胡启立奉命主持起草了四月二十

      六日的《人民日报》社论,把这场学生运动,定义为反革命动乱。

        从此以后,赵紫阳和邓小平就注定了失败的命运。因为邓小平讲话传

      达时,一点也没有介绍背景资料。这篇讲话是在什么背景下说的?谁去汇

      报的?一句话都没有。他同时也促进了杨家的灭亡的命运。因为他这样做

      实际就是把邓小平逼到了墙根,火山口,就把邓小平变成了一个暴君。就

      是这场运动将来不论以什么方式发展,其罪过都在邓小平身上,因为有这

      篇讲话。这叫一箭双雕。赵紫阳回来以后,你要是讲怀柔,就是直接与邓

      小平的讲话对抗,邓小平已定性为反革命暴乱,你这不是与邓小平对着干

      吗?赵紫阳不知道,以他的背景和功力,是不能跟毛泽东相比的,所以他

      不能玩那个谋略。他本来是想你们镇压完了之后,我来收拾。如果你们镇

      压了或你们非常严肃地处理了,我回来进行怀柔的处理,就我一个人对。

      但是,赵紫阳出的这个招,被杨尚昆以一个小小的动作就彻底的毁灭了。

      杨尚昆已经看穿了他的用意。

        邓小平的讲话以后,包括李鹏、杨尚昆这些人,唯一的担心是学生坚

      持不住,会撤退。结果他们担心的局面终于出现了。紫阳同志回来以后,

      在五月三日发表了讲话,学生觉得这个讲话很舒服,就回去了。但五月十

      三日中午,学生「绝食」出台了。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抉择。思想是不以

      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学生无法理解中共所做的事情,他们上街是因为何

      东昌在各大学演讲:赵紫阳的讲话只代表他个人。这个讲话把学生刺激得

      坐不下来,没办法在学校里读书,他们要讨个说法,要求承认他们不是动

      乱。

        从学潮开始,到学生上街绝食,所有的的事情都按照杨尚昆的意图在

      发展。那时侯他已经成立了戒严指挥部。戒严指挥部刚成立的时候在中南

      海办公,几天以后搬走了。

        大家知道,一但动了军事行动,对改革派无论怎么进行清洗都不为过

      ,因为已经流血了。如果不流血,那什么事都好说。在这之前――邓小平

      时代,他们没抓多少人,最高的处罚就是开除党籍,像方励之、刘宾雁、

      王若望等,他们并没有被投进监狱。投进监狱就是在「六四」,动了军队

      以后才开始的。冲突已经升级到军事冲突,他们无论做出什么人们都不会

      惊讶。现在老抓人,就是六四抓惯了,抓起来已经没什么了,那么多的人

      我都抓了,现在我还不能抓吗?

        但是,杨尚昆想当「太上皇」,也就为自己的灭亡种下了祸根。因为

      他做的这些都瞒不过邓小平,只是邓小平当时不敢和他动手。一方面,邓

      小平不可能既打赵紫阳,又打杨尚昆,这样的话他马上会灭亡。杨尚昆不

      管倒向哪一边,哪一边的力量一定加强,所以邓小平一定要稳住他。另一

      方面,杨尚昆军权在手,对他动手必须小心谨慎。就像一个公司经理,你

      的卫队长如果对你不忠心,你可能还要安抚他,因为他们随时可能把你软

      禁起来,一个电话就行了:小平同志,你不安全,我给你重新派一个警卫

      连,让那些反革命不要进入你的家里。从此以后你连电话也打不出去――

      你无法联络,他只要一个动作就足够了。

        当然,邓小平并不好「玩」。中共「十四大」前,杨尚昆兄弟莫名其

      妙地下台,可以被看成是他那次「玩」性发作的代价。他的失败,只是比

      那次保守派与改革派「同归于尽」的大火迟到两年而已。

    • 家园 【文摘】二、六四前的政治格局

        「十三大」过后,改革派与保守派和杨尚昆联盟胜负各半。改革派胜

      了一半,是邓小平终于半退了,没有全退,军委主席的职务还在邓小平手

      里,杨尚昆还有可能控制军权。这也是杨尚昆和保守派胜的一半。而且这

      个会议上,中央顾问委员会保住了,因为邓小平如果全退的话,中央顾问

      委员会可能马上就撤销了。因此,保守派还有一个发言的阵地和权力运作

      的空间。保守派负的一半,是他们在中央第一线的领导岗位上全线挫败。

      因为当时内定的保守派人物胡乔木要兼任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邓力群

      要做中央政治局委员,但是在「十三大」会议上,中央委员他都没被选上

      ,差额选举把他「差」掉了。又选举一次,他是中央政治局委员,原内定

      他做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可是在顾问委员会选举时他又被选掉了。所

      以说保守派在一线决策岗位上受到了挫败。

        改革派也是胜负参半。赵紫阳仍然是个「儿皇帝」,他上面仍然有中

      央军委主席邓小平,还有中央顾问委员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就像古

      罗马还有元老院一样。而他在这次大会上想通过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决定

      ,没有通过,只在「十三大」报告里写了一些条款。这是改革派负的这一

      半。因此,「十三大」实际上并没有终结这场权力斗争,只不过是给这场

      权力斗争做了一个幕间休息――由邓小平退休开始发动的、到六四事件的

      两幕戏的幕间休息,而且是下半场,接近高潮了。

        幕间休息以后,到了一九八八年春天,一些老同志到珠海去过春节,

      在那里形成了一个反赵紫阳的「指挥部」。一九八八年的夏季,邓小平同

      志再三强调要进行价格改革,当时中央政治局决定进行加强改革,发了政

      治局会议公报。此事导致了一场抢购。这件事情后,保守派和野心家们想

      争取最高权力的这些人蠢蠢欲动,开始对赵紫阳全线反攻。反攻的第一个

      信号是李瑞环发动的。他在政治局会议上向赵紫阳首先发难,说现在就进

      行政治体制改革、价格改革是完全错误的。而且要批评、批判赵紫阳的「

      外向型经济」的思想,批判两个「大循环」的思想。接着王震(他当时是

      列席书记处会议)提出《河殇》的问题,因为当时赵紫阳当「代总书记」

      以后,《河殇》播放在电视上,他们就认为《河殇》是赵紫阳要和邓小平

      争夺天下,分庭抗礼。他们提出「到底谁是我们党的领袖」的问题。王震

      的背后是邓力群。他是「创作者」,王震是「表演者」。王震说:谁敢反

      对邓小平?谁反对邓小平,我就要他的狗头。

        实际上从那时开始,他们的斗争策略已经改变了。他们开始挑拨赵紫

      阳和邓小平之间的关系。因为大家知道邓小平退休时提出了一个条件,说

      我半退是可以的,但是我推荐一个人来做中央军委第一常务副主席,杨尚

      昆做常务副主席,我随时把这个职务让给他。那意思是说杨尚昆一定要随

      时干掉赵紫阳。有了邓小平这句话,他们就等不到「十四大」了。因为邓

      小平可能在「十四大」以前就把他的职务让出来。

        一般这个权力斗争都是五年代表大会一次。因为有邓小平这句话,这

      个权力斗争被提前了。一九八八年的春节,这些老人们,包括王震、薄一

      波这些老人在珠海具体商量怎么搞掉赵紫阳的方案。这件事是日本记者先

      探听到的。

        总之,在胡耀邦去世前,形势可以归纳为三条:1、受到重创的保守

      派在重整旗鼓,并在寻找反攻的新的契机。2、赵紫阳和邓小平之间已经

      出现嫌隙,主要是因为《河殇》的出现,加上一些人的挑拨离间。改革派

      之间最高领导层,出现分裂。就是实际的最高领导人和民意领导人――邓

      小平是实际权力的掌握者,赵紫阳是民意权力的掌握者,这两个人中出现

      缝隙,出现问题了。3、杨尚昆成为邓小平与中央之间的沟通和联系。这

      三条也可以概括为三句话:改革派试图卷土重来;邓赵之间出现缝隙;杨

      尚昆掌握了中央权力的主动权,掌握了贡杆。

      • 家园 时间不对

        当时说这话,明显是有意把所有责任推到老邓身上。

        那天以前,学生基本上同时针对邓赵两人(这两人

        的公子都有官倒的民愤)。那天之后,所有矛头全

        部对准邓小平了。(我当时就是游行队伍中的一员,

        记得很清楚)。

        记得看完电视我父亲和舅舅就议论赵紫阳恐怕要逼

        老邓彻底交权了。

        这看在老邓眼里,等于是在逼宫。

        • 家园 说的有道理:

          赵不一定利用这件事逼宫,但是,利用学生运动压中央是显而易见的。赵所重用的智囊们太高看所谓的民意了,而忽视了元老派手中的权力。

          • 家园 温相请进

            请问温相,我有这样一个假设,当时也有很多退役老将军和现役将领反对用兵,退役的德威虽在,却没有实权,可以不去管他,现役将领却实权在握,如果zhaoziyang当时积极联络他们,实行当年12月12日的行动,结果又会怎样?

        • 家园 你说的不对

          我也是当年学生队伍里的一员。当时的口号五花八门,可能不下百种。有个别人喊过“打倒邓小平”、“打倒李鹏”、“打倒赵紫阳”之类的口号,这只是比例很小的一部分,而且,一喊出来就被大多数人制止了。大家喊得最多得是“打倒官倒,驱除腐败”等等正确得口号。

          我希望在这个问题上,希望当年得参与者都出来说说各自的印象和看法。

          至于老赵说出那句话,本就是政治人物末路时的一声悲叹而已,却被人曲解为向老邓叫板。老赵当时,断没有向邓小平争权要权的实力。

          • 家园 [转载] 吾尔开希:学运 原是针对赵紫阳的

            [博讯论坛]

            中共前总书记赵紫阳病逝,当年学运领袖吾尔开希表示,如果当年赵紫阳在有权力时能表现得更果决,应该有机会让中国更早走向改革开放。他认为,赵紫阳对此应该是遗憾的,甚至是抑郁而终。不过吾尔开希也强调,他相信中国民主运动绝对不会因为赵紫阳的辞世告终,总有一天民运人士和赵紫阳都会获得平反。

            吾尔开希说,八九年的学生运动,一开始的目标是针对赵紫阳的,当时学生提出「反官倒、反腐化」的口号,赵紫阳就是重要的代表人物,但五四后,赵紫阳提出要跟学生对谈,给学生带来希望,但因为赵紫阳没有勇敢的站在学生一边,最后还是让希望成为失望,并发生血腥的一幕。

            吾尔开希说,在血腥落幕后,赵紫阳也表达出道德良心的一面,包括到天安门向学生说「对不起,我来晚了」,也在党内坚决拒绝支持镇压学生及拒绝承认自己错误等,都是赵紫阳道德良心的发现,也导致赵紫阳遭中共当局软禁十五年,带给学生对赵紫阳的同情与尊重。

            吾尔开希表示,他觉得赵紫阳最后应该是郁郁而终、含冤而死的。不过他个人对赵紫阳的评价还是正面的,虽然改革的过程中有瑕疵,他猜,赵紫阳对此也是有遗憾的。

          • 家园 【注意】严重同意。
    • 家园 加上同志或者先生为好。

      老百姓心里有杆秤,有些人注定是要留青史的。

      • 家园 正常写某人或者某位政治新闻人物之死的时候:

        是不能加上后面的称呼的,不要说赵紫阳,就是当年著名的新闻通稿《毛泽东之死》也是没有加上任何其他色彩的。

    • 家园 please be more explicit

      You try to imply something. Why not say directly "I think Zhao is the black hand behind students"?

    • 家园 学生当年的血没有白流:

      动乱平息之后,中国迎来了十年的稳定和高速的发展,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很多人和小康开始有了缘分,更多的人进入了百万富翁的行列,2002年统计中国普通居民中拥有一百万资产以上的已经达到了150万人之多,这是一个喜人的成就。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和血肉换来了中国不能乱的大局,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的血没有白流,他们的行为应该得到后代人的足够的尊敬和理解。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