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英雄王成的原型——蒋庆泉 -- 乡下大西瓜

共:💬22 🌺274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英雄王成的原型——蒋庆泉

    凤凰卫视做了纪录片

    制片人季业:

    刚做完了《我是“王成”》这期节目,很过瘾,像是在编美国战争大片。朝鲜战场那无法想象的血腥惨烈,在蒋庆泉的讲述下毫发毕现的还原了。采访的时候晓楠听哭了,老人在对面说:“我看见你都哭了,谢谢你,大侄女”,说毕老泪纵横。(图:蒋庆泉(后排最右)和战友们)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主持人陈晓楠:

    讲到那场战役,蒋庆泉激动地浑身打抖,牙齿咯咯作响,这也正是他喊出'向我开炮'的那一幕。但战俘的身份使得他的名字不能被提及,六十年间,周围无人知道老人参加过朝鲜战争

    凤凰卫视《我是“王成”》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在不是“王成”的日子里

      前几天,《杭州日报》上有一篇对蒋庆泉老人的采访。

      http://hzdaily.hangzhou.com.cn/hzrb/html/2010-11/09/content_964768.htm

      我是先看过《凤凰卫视》的采访的,也是很感动的,所以对此报导很感兴趣。但说心里话,看完报导,心理却有点不是滋味。我的感觉是:“老人当年是被领导给扔在阵地上的”:

      “晚上七点,部队开始行动。营里组织了一个150人的加强连,在炮火的掩护下,晚八点,冲上了北山主峰。点了点人数,还剩下不足20人,连长和步行机员都牺牲了。营长回头看我一眼说,你和五连留下,守阵地,等待援兵。说完他就下山了。我对营长有些不满,你和我们一起上的山,就应该留下来。你可倒好,自己走了,步行机员都不带,你怎么指挥战斗?”

      “晚上,四连终于上来了,只有几个人。四连长进碉堡转了转,说他还要到别的阵地上去看看。临走前他叫我们坚持着,六连很快就上来。我们十几个人在阵地上坚持了两天两夜,没吃没喝,左等右等等不到援兵,也等不来撤退的命令,只等来领导鼓劲的话:你们是英雄战士,要坚持住,祖国感谢你们。 战士们听了说,部队和首长已经把我们舍弃了,情绪很激愤,有位伤员气得抡起手榴弹往自己的胸口上砸。”

      我不知道其他人看了以后是怎么想的,但我的感觉就是老人当年好象是被“集结号”了。

      如果蒋老当年也是这样的想法和说法,我倒是觉得“不予宣传”也是对的。现在有句话:“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当年志愿军能在这么恶劣的条件下战胜几乎是“神一样的对手”(连斯大林都考虑再三而不敢派空军),很大程度上靠的是团结一致,上下同心,互相的高度信任。我记得上甘岭战役中(也可能是其它战斗,具体记不清了),为了从阵地上送下一位伤员,结果牺牲了十多位军工。如果上级领导只是为了让当兵的去送死,何必花十多条命去换一个伤员呢?

      王员外在《战场上的蒲公英》中有这样一段:

      有一次,蔡智诚说到松山日军的顽强精神让人畏惧,陈团长却有不同的看法:“日本兵也是人,他们也会怕死,松山守备部队之所以始终没有撤退,不过是因为他们以为会有援军来救援。过去,我们在上海湖北湖南与日军交战,周围哪怕只有鬼子的一个小队,他们也会拼命赶过来支援,所以小日本只要知道附近有自己的队伍,他就不害怕、死缠着和你打。可这次却不同了,打到最后也没见一兵一卒来帮忙,这说明什么?说明日本人不行了,明知道松山顶不住,硬是把他们丢下了!我给你说,这样的事情只要多出现一两次,军心就懈了,再不会有部队愿意死拼死守,照这样下去,小日本距离最后完蛋也就不远了!”

      “人在江湖上闯荡最怕什么?怕没有朋友”,陈永思接着说:“军队在战场上拼杀最怕什么?怕没有友军协作。敌人再凶狠也不可怕,我们可以鼓起勇气和他们对杀,可怕的是我们自己彼此间不信任,互相算计、见死不救,这样的话,仗还没有开打就先泄了气,拳头捏不紧,终究会被别人掰断了手指头……”

      事后想来,陈团长的这番话显然是有感而发,只不过在当时,新兵蔡智诚还没有这个体会罢了。

      不管那位上阵地的营长是为了回到营部继续指挥(上阵地的只是一个加强连)还是真的不想待在前沿,也不管蒋老他们在阵地上坚持的时候,首长是真的派不出援兵了还是不想派。说句真心话,如果你在阵地上,而别人总是和你说,你的上级经常把部下扔在前面送死而自己开溜,你会坚守到最后一刻吗?如果你是首长,当你面对敌人扑天盖地的炮火,而你手中只有英勇的战士以及可怜的步枪、手榴弹等轻武器,你会宣传哪一个,赵先友还是蒋庆泉?更何况,整体来说,共产党军队中干部的伤亡率一直是高于战士的。

      有的时候想想,宣传“伟、光、正”也没什么不对,就象你跟了一位老大,别人说他是百战百胜,跟着他就能打胜仗,大家伙都很信任他,你也会感觉很有信心,打架时也就会勇往直前。有的时候,适当地“造神”也是必要的。

      • 家园 共产党的队伍,最大特点是干部带头。不是每个人

        都做得好,做的不好的估计也就没机会了。如果都这么想的话,抗美援朝真的就没法打了。力量的悬殊不是几个数量级的。巨大的牺牲首先是志愿军将士的上下同心,敢于牺牲。

      • 家园 所以说许三多比成才更让人信赖,在军中更合群

        虽然成才单兵素质不比许三多弱,但他太活络了,老是关键的时候退缩,有这么个战友在身边,说老实话,谁能放心将背后交给他?

        战场上,生死关头,相互猜忌是最可怕的,当然老先生的话也是他本能的反应,觉悟不算高,勿需强行拔高,所以没宣传他也有道理。

        事实上,土共的战史上,有很多后撤掩护的战例,都是上级明确告诉下属,准备牺牲你们来延迟敌人的追击的,小到狼牙山五壮士,大到中原突围时的皮旅(周旅?),甚至千里跃进大别山上的刘邓大军,老毛也是明确告诉他们,准备牺牲他们的几十万人,保全局的。要是都像他那样抱怨发牢骚,早就溃不成军了。

        所以说,他在别的部队或许是个英雄,但在英雄成群的土共队伍里,还真算不上太突出,战后受到了委屈,确实不应该,应该给个说法和补偿。有人抱怨不宣传他,那就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了。

        • 家园 小平当年在军内也讲过

          有些部队吃肉,有些部队啃骨头。

          我们来啃骨头就是为了兄弟部队能吃到肉。

          • 家园 GCD得天下,关键就在于有人心甘情愿啃骨头

            国军输就输在大家都不愿去啃骨头

          • 家园 中野确实骨头啃的不少

            不过华野陈粟都是实诚人,陈军长淮海之后命令华野援兵留下缴获,空手而回,在其他国的部队是难以想象的

            • 家园 事实上,陈粟都有过“被牺牲”的经历的

              长征前,粟裕所在的“抗日先遣队”就是此类性质而组建的;

              长征时,陈毅以及一大批高级干部被留在苏区打游击,明显是凶多吉少的;

              长征中,很多伤病战士被留在当地,那些人大多被杀害,老毛自己的一个儿子也这样没了,双石兄还提到过过彝族区时,老毛留了一支连队在彝族区扎根的,也牺牲了不少;

              就在千里跃进的时候,老毛还设想粟裕过长江的,这也无异于羊入虎口;

              说到抗美援朝,现在当然豪情满怀,但当时确实是个苦差事,有去无回的概率远大于今天的局面,老彭还不是毅然请缨?再看看gaogeli先生写的五十军,打阻击就是意味着被包饺子,“被牺牲”,那些战士会不明白,还不是超额完成任务?还有黄河兄写的“中国人在此”,荡气回肠。

              值得宣传的事迹太多了,因为那是一个英雄的整体。为有牺牲多壮志,牺牲的本意就是“以自身的死亡换取全体更大的成果”。

              • 家园 看过陈祖德写的下围棋的书

                书中谈到最后才理解到弃子是下棋的最高境界。

                被牺牲的个人感情上比较难以接受,如同田忌赛马:下马对上马,如果不想牺牲下马,你的结局是0:3剃光头;牺牲下马,你是2:1惨胜(或险胜)。

                在剃光头和惨胜之间,军事家选择后者,儿女情长者则写《集结号》--他们永远不会也不愿意做出选择。

                军事博弈永远是冷冰冰的,影响人类进程的一些重大事件都是以6位数以上的生命为标志的。

                当今世界老大幻想打一场零伤亡战争来推行其普世价值观。容易吗?

                牺牲的本意就是“以自身的死亡换取全体更大的成果”。

                “以自身的死亡换取全体更大的成果”有个边界条件,就是牺牲的个体与整体的比值不能大于1:12(自私基因原理)。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子》第七十四章),全民皆兵,人民战争就是这个道理。湖南人杨度甚至说:“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也是这个道理。

                现代核武器就把这个比例打破了,迫使对手放弃牺牲而取得成果:(日本人放弃玉碎了);在双方都拥有核武器时,消除战争这个人类互相杀戮的时代也就到来了(美国人不敢过17度线了)。

                • 家园 核武器在早期的作用现在颇有争议

                  拿日本投降来说,据美国人考证,日本有关部门是了解广岛长崎后原爆局面的。但是该局面对日本最高当局影响远不如后来那么大。裕仁几次开会讨论投降问题,据档案称,经常提到的是德国投降和苏联宣战,却没有怎么说原子弹的事情。所以美国人认为,促使日本投降的因素有三个,日本在太平洋战场彻底失败,德国投降,苏联宣战。特别是因为这三个重大事件连续发生,使日本主战的玉碎派来不及设计对策,而裕仁做为一个君主,他的政治本能并不是玉碎,而是如何保住他家的王位。在日本军队已经无力支撑的情况下,投降于他自己是一个相当不错的选择。什么忧虑日本国民的,全是胡扯。原子弹这东西,反倒真的把日本老百姓吓惨了。

                  而朝鲜战争的原子弹问题,我觉得美国担心苏联是一个方面。另外美国内部对如何使用谁来使用原子弹,争议很大。当时美国政府对军人不服调度很有余悸,原子弹的控制权没有敲定之前,不大愿意轻易就给军队使用。

                  越南战争的问题,我认为这场由谎言开启的战争,本来是想吓唬北越,美国人自己从来就没有想清楚要打成什么规模,要达成什么目的。所以叫纸老虎嘛。假若美军当时真把原子弹攥手里,怕都不知道该往那个方向扔。

              • 家园 这个宝是你应得的

                送花成功,可取消。有效送花赞扬。感谢:作者获得通宝一枚。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16。你,乐善:1;铢钱:-1。本帖花:1

      • 家园 这已经是53年了,以前这种情况更多

        吸取第一第二次战役的教训,在朝鲜打运动战的时候,不论是打援还是掩护撤退,志愿军的战术都是在一个山头上放一个小部队,逐步迟滞敌人的进攻,这一个小部队放出去就是打光为止的,这个上级知道,下级一直到战士也知道,但是还是坚决战斗没二话。因为战士都知道,一开打,干部和共产党员会冲在前面先死。

        不过到了蒋老的时候,情况不同了,玩阵地战了,部队也轮换了,大多数战士肯定是没有遇到过早两年那种残酷的情形,所以思想上肯定会想不通。

    • 家园 看完哭了
    • 家园 王成式的战斗英雄——特等功臣赵先友

      只提蒋庆泉 恐有误导之嫌

      上世纪90年代,北京军区某集团军为赵先友烈士立塑像,巴金亲笔题字:“王成式的战斗英雄——特等功臣赵先友

      原河北省军区原司令员张振川在一次访谈中有过说明。他说:“记得1952年作家巴金亲临朝鲜硝烟弥漫的开城前线,对我志愿军六十五军第五八二团进行战地采访。我作为五八二团团长兼政委向巴金介绍了我团三打‘红山包’战斗中同志们英勇顽强、前仆后继的战斗作风。特别提到了我团二营六连副指导员赵先友和他的战友们在坚守67高地战斗中所表现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最后全部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巴金听完我的介绍被赵先友等英雄不顾个人安危,主动呼唤炮火誓与阵地共存亡的英雄壮举深深感动,深有感触地说:‘你们团三打红山包,打得很漂亮。美国人武器强,我们的士气强。’最后,巴老根据赵先友等众多志愿军英雄的悲壮事迹,萌发了创作灵感,写出了著名的小说《团圆》这一千古绝唱。”

      巴金小说《团圆》发表后,引起强烈的反响。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夏衍读罢,也很受感动,责成长春电影制片厂将它改编成电影。为了突出主题,有必要对“王成”这一形象进行重新塑造。在构想王成牺牲的细微情节时,编剧毛烽就想到了很多抗美援朝英雄,最后决定以特级英雄杨根思为原型。杨根思在解放战争时期已经成名,最擅长爆破技术,屡次立功。在朝鲜战场上,他带领一个连守卫某高地,一直坚持到只剩下他一个人,最后抱起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此后,毛烽在无数资料中又意外地发现了一篇题为《向我开炮!》的通讯。这是洪炉和战友合写的一篇稿子。

      1953年6月29日晚,于树昌所在部队73师218团,为了配合金城主攻方向作战,对无名高地之敌进行反击。战斗中,于树昌与同志们一起冲向敌人。于树昌面对凶恶的敌人,喊出气壮山河的伟大声音:“敌人上了我的地堡顶!开炮!向我开炮!为了胜利,向我开炮!”之后,于树昌砸碎了步话机,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冲向潮水般涌来的敌人。于树昌牺牲时年仅22岁。

      毛烽看了《向我开炮!》这篇通讯,决定将于树昌的形象也“移植”到剧本中。于是,在电影《英雄儿女》中,“王成”手持爆破筒扑向敌人的壮举是根据烈士杨根思的事迹设计的;“向我开炮”的经典情节则取自于树昌的事迹。

      然而,也有同志认为蒋庆泉也是“王成”的原型之一,理由是《向我开炮!》是两篇稿子合成的。1953年4月,志愿军23军67师201团步话兵蒋庆泉及战友,在朝鲜石岘洞北山遭到强敌围攻。绝境中,他向步话机高喊“向我的碉堡顶开炮!”洪炉了解到蒋庆泉的故事,写成了通讯《顽强的声音》。但蒋庆泉并没有牺牲,而是负伤后被俘。所以这一事件被暂缓宣传,但是他的战友们却听见了那句著名的“向我开炮”,并且迅速在军中流传。

      从秦基伟的回忆和《抗美援朝战争史》看“王成”的原型

      《英雄儿女》的历史背景是抗美援朝时期著名的上甘岭战役。“一生打过许多大仗、硬仗、恶仗”的志愿军十五军军长秦基伟说过,“上甘岭战役是我一生中最残酷的战役。”在惨烈的战役中,志愿军参战部队涌现出一大批惊天地、泣鬼神的视死如归的战斗英雄。秦基伟写道:邱少云、黄继光、孙占元等人的壮举,不仅使敌魂惊魄动,就是在我军战史上,这样的行为也不多见。第十五军所编撰的《抗美援朝战争史》也有这样的描述:“上甘岭战役中, 危急时刻拉响手雷、手榴弹、爆破筒、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 舍身炸敌地堡, 堵敌枪眼等, 成为普遍现象。”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