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浅谈东西差异问题(二)对照 -- 邝言

共:💬23 🌺8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浅谈东西差异问题(二)对照

    这个缘起保留在什么里面呢?答曰:语言。海德格尔说过:语言是存在的家园。每当一个孩子学会了使用第一个语词,就表明他正式进入了人的世界。因此,如今有些80后的年轻作者们不明白的就是这一点。他们以为自己获得成功是全靠自己天才的创造力,好像从未借用过什么别人的东西,甚至宣扬“从不看名著”,其实,这绝不是一个学习模仿借鉴的问题,而是在我们的存在中,先天(这个先天不是生理上的先天,而是哲学上的先天)就具有文化架构,那些传统和文化脉络不是通过纸张传达分配给我们,而是我们就是如此这般生存的。只有明白了这一点,才能真正直面传统,无论所采取的态度是继承还是批判。

    接下来要谈的不是义理,若是要比较义理,那么十篇博士论文也写不完。因为这里不是就学术论学术,所以不必堆砌名词,还是说得生活一点比较有用些。柏拉图传统和中国人的道(我这里说道,或者天道,乃是为了避免使用思想、精神、智慧等等被西方浸染过深的词)到底有什么可比较的呢?

    一般说来,西方理性形而上学开启的是知识论的路向,换言之,也就是关注人对世界和自身的认识问题,所以哲学一词在古希腊语里的意思是“爱-智慧”,这个很多人都知道,但是不知道爱是什么智慧又是什么,当中的“-”怎么对待。当然这个也没有所谓唯一的正解,这里只是提醒大家凡事不要想当然。“爱”这个词,在东西方本就是不同的,只有在西方传统中才说得出“我爱你”这样的话,不信你翻翻中国古文,有没有这样说的。“我爱你”当然没有,“吾爱汝”也看不到吧?即便碰巧找到一个(上次还真有朋友较了真),也不是西方那个意思。怎么讲?西方的“爱”,说的是有一个主体(自我),还有一个客体(对象),然后有一种主客体之间或者甚至是主体见诸于客体的一种关系,如果这种关系是使得主客体结合或者说统一的,那就叫爱,反之则叫憎。因此最早的时候,西西里岛的恩培多克勒就用这两个词来表达万物之间的关系,所以可以说两个原子相爱结合这样的句子。别说那时候愚昧,还处于万物有灵论的笼罩下,前面说过,语言是存在的家园,那些最早的精神素材正是我们后来建立自身存在的东西。费尔巴哈也用爱这个概念来表述他的思想,在他那里,爱表示消灭对抗,也就是消灭异化的一种状态。这个点到为止。

    那么中国人呢?若是中国人要表达爱,是怎么说的?看看《红楼梦》或者《西厢记》,早些的看看《诗经》。中国人说:冤家!那,就是在说我爱你了。换言之,中国人不是把世界看作主客二分的,诚然有你我之辨,但是却没有主客之分。一旦相爱了,那么你我皆处于某种特定的状态里面。中国古人从来没有想过爱一个人的抽象概念,他们的爱从情感本身到人都是具体的和直观的。这么说失之以西论东了,留心这种倾向。

    从这个细微之处就可以看出来中国的天道和西方的理念是如何不同了。这样来理解:西方传统中主客二分,有脱离实在的概念(一般)和实在的存在物(具体),具体的是有差异的,有限的,不恒常的,也就是外在的,和精神无关的,而人要建立自身,达到精神的存在,也就是要超越特殊而达到普遍,必须将具体的杂多抽象掉,概念越是纯粹越好,直至最后,知识论路向达到了黑格尔的绝对知识,那也就走到了尽头。而儒家传统从来不离开具体而去谈论抽象事物,也不追求脱离实在的普遍。从佛学用词来说,中国人眼中的更多是有情世间,是人的世界,若是要超越,那就不是人了,所以天若有情天亦老。道教说天地不仁,也包含这样的眼界。总之,那个现实世界始终是中心,道教和释教作为一个背景渗透于其间,通常我们看到的是,那些从现实世界被放逐出来的人,便入道或者入空门,即便是大隐,也是隐于市或者隐于朝的。这是值得玩味的。

    按照某位方家的说法,在西方,要么是内在而有限的(此岸),要么是外在而超越的(彼岸),而中国人则不然,他们是“内在而超越的”。细细回味这句话吧。

    让我们比较两个例子:《双城记》里面,那个追敌人的军官,他出于道义把敌人放了,然后出于军人职责,他开枪自杀。这在中国人看来甚至是愚不可及的,可是对于西方人来说这很容易理解。彼岸的理想很可能构成对有限自身的否定,人道的理念,军人的理念,二者冲突之时若是要充分实现二者,就只能牺牲个别的自我了。可是反过来看孔子。有地方官吏夸耀自己辖区吏治清明,说:我这里老子犯法,儿子来举报。孔子说:这不算好,真正好的是老子犯法,儿子代为隐瞒。我们从这里看到了对现代法律观念的挑战。的确,我们如今的观念西化的很多,那不是什么简单的崇洋媚外的结果,而是资本统一市场的结果。自由个体、无差别的劳动等等这些资本的要求将西方法权、人格的观念放进了我们的生活世界,因而某种程度上阻断了我们自己的传统。这是存在的天命,我们要直面它。孔子的例子不是说不应该大义灭亲,而是向我们传达了这样一个意思:世界是一个具体的整体,而不是某种理想的抽象贯彻,当你看到父亲举报儿子的情况时,你该意识到这个世道中观念已经脱离了人而开始压迫人了。不难理解,想想文革的情况吧。所以中国人的道统是很特别的,后来礼教杀人乃恰恰是道的反面,是后人把持了专断的解释权、将道下放为器的结果,如果让原典永远敞开,那么也许情况就不是如此了。而在西方,这样理念(价值标准)高于具体的人的情况,是比较普遍的,所以人道主义每每要成为主题,你若是看到人道主义热门了,就当反应过来西方的社会状况必然又是某种理念压制人了。中国古人不必多谈人道,反而要谈谈天道,而且还要说天道与人道的关系不是对立,而是天人合一的。

    (待续)

    元宝推荐:蜜饯,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觉得有点迷糊了。中国的这个道统,和实用主义是不是一回事呢?

      当然,我知道,用“实用主义”这个词,又是以西论东了。这不没办法嘛。

      • 家园 第三篇的最后对此有简单的解释

        我明白以西论东实属无奈。

        西方实用主义,也有其积极和消极的方面。但是总的来说,实用主义强调的仍旧是知识论的态度,换言之,只是在理念论的一个遥远的极端,看上去它反对先行的形而上学判断,但是却有自身隐秘的形而上学前提。

        中国的“实用主义”状况要一分为二。有受西方影响的因素在,也有自身传统选择的因素在。两方面都考虑到,才能正确面对。简单说来就是这样。

    • 家园 要么是内在而有限的(此岸),要么是外在而超越的(彼岸)?

      a bit of confusion, cannot understand

      can you give more details or examples to explain it ?

      thanks

      • 家园 这个比较哲学化,所以我只是提及而已。

        如果有兴趣,看看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西方理性形而上学传统中唯心主义同唯物主义的对立的真相。意识内在性,是这种传统的核心。这样的传统的结果造成的结果就是,一旦人们追求真实的东西,便要脱离具体的东西而诉诸概念;一旦人们要追求精神的东西,便要脱离具体的个人而诉诸人性。要么认为有一种东西内在于我们自身,这种东西是速朽的,因而是无意义的――内在而有限;要么认为有一种普遍的意义,但是它在我们自身之外(换言之不是人的感性所能达到的),而且在时间之外(超时间的,比如上帝)――外在而超越。

        说简单了难免有错漏,见谅。

    • 家园 非常过瘾

      从没想过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东西差异问题,受教了。

    • 家园 老大,学谁不好学萨苏。上花,等下文。
    • 家园 文化太大,只说一句,

      我在新浪论坛上看到有人说过这么一句,人天性有两大追求,一是对财富的追求,一是对异性的追求。而东方文化宣扬的就是对这两大追求的否认。天性是什么?是最真实自然的。这世上能有什么东西对抗自然,只有虚伪!!!

      我想问问在国外兄弟,外国的家长是怎么对待自己13、4岁小孩的感情问题的?

      • 家园 至于一些挂羊头卖狗肉的

        还有,至于一些挂羊头卖狗肉的,假借儒家之名行小人之实,相信这么冤的事,明察秋毫的兄弟不会入了儒家的数吧~~~~~~~~~~~~

      • 家园 回帖

        人类耗尽石油,破坏环境,也是踪欲的结果。请问,这是不是破坏自然呢?

        另,古代能读书的人少之又少。而在没有书本知识带领的情况之下,长辈的经验成为非常重要的指导方针。在这情况下,为免后辈一时的意气用事而出错,父父、子子,有其必要,并无不妥。这是长幼有序。

        至于,君君、臣臣,则是为了政令实行而提倡出来的,应该是引用了部份法家的概念而成。况且,君君、臣臣是指君主要做回君主的位置,有其义务、职责;臣子要做回臣子的位置,有其义务、职责。并无不准怀疑什么的。儒家一直都把”格物致知”放在”修身”之前,可惜,很多人都当这个隐形。现代人更是如此,连是非善恶都分不清,哪来的”新生”?

        • 回帖
          家园 那么我这么问吧

          当君臣关系发展到“君要臣死”,父子关系发展到“父要子亡”

          臣、子应该恪守什么样的义务责任呢?我所谓的怀疑可以指反抗。

          • 家园 这个容易点,我来试着回答吧

            这个问题在儒家经典里早就留下了答案:

            一个学生的父亲生气了,拿着木棒要打死这个学生,而学生为了体现孝道,没有逃避;后来到了孔子那里,很自豪的讲这件事,认为孔子会表扬他的孝道。而孔子生气地说,你应该逃走。

            原因很简单, 因为如果学生的父亲把他打死了,他就会吃官司,即使学生得到孝道的名,那么真实孝道何存呢?

            至于你说的反抗,我向孔老夫子可能不可能就每种具体状况都来做个回答,但根据的他的意思,我觉得他的回答应该是,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他也赞扬过周王伐纣。

            联想到很久以前听新加坡还是香港的大学生辩论,关于儒家思想。有一个人说,子曰:父母在,不远游。那你们来这里辩论,就是不对的。而反方的回答是:后面还有一句,游必有方。原文我记不清了,大概一丝如此吧。

            前面你问我如何避免僵化,我真得不知道,但这种‘按需所取’型的理解经典,有意的宣传和夸大某一个方面,如忠孝,都会使思想僵化。

            • 家园 啊哦兄所言是也

              就像人们常常用“生之有涯学海无涯”来教育下一代,却不知后面还有一句“以有涯及无涯,殆矣”。后人若是只知道断章取义,借题发挥,那当然是一种不妥的态度。原典其实本无所谓“原教义”,这种脱离生活具体情况的原教义,是没有生命力的。

            • 家园 饭吃得过量,都会升天的^^

              饭吃得过量,都会升天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