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说说德国的铁路 -- 圣堂

共:💬45 🌺229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长知识了
    • 家园 我感觉德国火车最牛逼的地方是噪音非常非常低

      上周从朋友家回来,在小站等车,不知不觉车来了。

      先听到电线抖动刷刷的声音,抬头看到小火车,然后过了十秒才听清楚列车的声音。平常也没怎么注意过,那天算是领教了。

    • 家园 我对die Bahn 的感觉是“恨的牙痒”

      至少在我10余次火车经历中,遇到了两次火车晚点。最严重的是在Bamberg往Nurnberg时,晚点了20分钟左右

      你做火车太少了,我有一次被在s-bahn上困了4个小时,今天坐火车,还是ice来回都晚点。在德国我是能远离die bahn就远离die bahn,方便倒是方便,就是总晚点,太不靠谱了,整个系统太敏感了,天气稍有变化,就晚点。以前天天坐车,上学打工,上班,遇到晚点真是恨得牙痒,尤其冬天。

      • 家园 2个DB是德国性价比最低的

        deutsche Bank 和 deutsche Bahn

        别的州的具体情况不知道,北威州RE/RB晚点非常正常。下雨晚点;下雪晚点;罢工晚点;人多晚点;车坏了晚点;有球赛晚点;撞死人晚点;树倒了晚点;小孩在铁轨上玩晚点;小混混在车站打群架晚点;再加上ic/ice经常晚点,re/rb一直要避让ic/ice;光北威就有5个德甲球队,有的火车一趟就路过2,3个赛点,所以一到比赛日的火车上就热闹的不行,还经常有球迷在车上打起来导致的火车晚点;北威州城市太多人口太密集,杜塞跟科隆是全德国最繁忙的2个火车站了,一个站台一个小时差不多有6班以上的火车停靠,随便出点问题就有一堆车受影响。

        除此之外,不懂德语的人等车很麻烦,经常火车就换了站台,然后车站工作人员用德语播一边。或者一辆火车前面去A,后半部分去B,也只是用德语说一下。有次干脆要做的ic不停我们这一站了,车站也只是用德语讲让大家打车去十几公里外的另一个小站上车,当然车费他们报了。不过不懂德语的人真不明白。

        除了铁路,sbahn,tram也经常晚点,我有一段时间倒霉到每天都碰到tram出问题,第一天晚点,第二天干脆取消,第三天开到一半不开了,第四天tram自己坏在轨道上,第五天一辆汽车坏在轨道上……这是一种什么人品

      • 家园 您是坐火车的次数太多了...
    • 家园 德国、瑞士和奥地利的铁路确实在准时上比法国的强太多了!

      法国列车一般都要晚个3-10分钟出发,有时候会在途中把时间赶回来,从来不会像德国、瑞士或奥地利的铁路那样一分不差到点准时就开车。

      话说欧美列车上都没有开水……欧美人不喝开水……喝生水。所以列车厕所里都要特别标出那水只供洗手,不能喝……

      喝水要去餐车。

    • 家园 “不知道什么时候中国其他车种也可以做到”

      非动车是很难做到的,这主要不是运营管理水平的问题,主要是技术问题。停站时间短需要加减速性能好,这个是动力分散型列车(动车)的典型优势。与之相对的,是动力集中式列车,中国老式的机车—车辆客车都是这样。从动力集中式列车“改进”到动力分散型列车基本是不可能的,需要一步到位的升级。

      当然,动力分散型列车并一定不意味着昂贵。在中国企业完成消化吸收国外技术(包括德、法、日等所有先进国家的家底,这“一勺烩”是刘跨越的大功一件)以后,动车就会像其他中国已经掌握的技术系统一样,变成大众化、平民化的产品。

      • 家园 西方国家的火车里动车也不多啊

        奥地利没有动车,都是普通火车,但发车密度也很高。

      • 家园 我觉得是人的问题

        中国坐火车的人多,很难保证在一两分钟内上下车完毕。

        • 家园 不是乘客多,而是车次少

          中国坐火车的人数,从总人数和高峰日/时段来看,都不是特别高(比如相对于日本)。那么为什么这么拥挤,归根结底还是车次太少,每天那么多乘客挤到一两个车次里面,上车不困难就怪了。如果车次多一倍,拥挤程度马上就下来了。

          那么中国为什么不多搞一些车次呢?还是跟技术相关。在现有的机车—车辆模式下,站台/到发线利用效率非常低,想多开车次你也开不出来啊,资源瓶颈是硬的。所以在这种技术体系下想要搞短间隔的密集发车是非常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但动车就不一样了,同一个站台,理论上可以在三分钟之内连续发车,这样运营就非常灵活了。客多的时候多搞一些车次,客少的时候少搞一些车次,既充分满足需求,又不浪费资源让车空跑。

          一句话,技术特点改变运营模式,科技改变世界。如果只能延续机车—车辆时代的思路,“随到随走”那么就的确只能在外国实现,中国人是不能实现、不配拥有的。

          • 家园 这样看“跨越”的思想还是很有意义的

            一句话,技术特点改变运营模式,科技改变世界。如果只能延续机车—车辆时代的思路,“随到随走”那么就的确只能在外国实现,中国人是不能实现、不配拥有的。

            想起通信行业的一个案例,二十世纪的骨干通信网络基本都是使用铜缆,需要使用大量的各种金属,主要是铜。

            而进入二十世纪末,再到今天,骨干网全面使用光缆,未来几年内光缆可以铺到最后一公里,直到桌面。再看光纤是什么?原料就是取之不竭的沙子!从而通信行业对金属资源的需求大大降低,成本高昂的通信慢慢变得廉价,人人都可能随时享有。

            推而广之,任何一个产品,或者说一种服务,要在一个人口众多地域宽广的国度里推广,都要把其成本不断压缩。而如何压缩成本还要提高质量呢?如果在这种技术方案下解决不了的,就攀一下科技树,用下一代的科技寻找替代方案。

            铁道部近10年的努力就给我们一个很好的思路。期望这种思路可以在其他领域被复制、推广。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