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小猫的原创——剖析美军的防御“火网” -- 妖猫drake

共:💬62 🌺66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小猫的原创——剖析美军的防御“火网”

    P.S. 图片要等猫晚点处理一下才好发出来,呵呵

    本篇算是长津湖冰与火之歌的一个补篇。当时关于我志愿军渗透短促突击战术和美军的防御战术曾经有过小小的争论。猫在最初图省事就写了“人海战术”,而称美军的防御战术为“火海炮海”,那么美军的防御战术到底是怎么样的?为了对抗渗透+短促突击战术美军都做了哪些准备?

    志愿军的渗透+短促突击战术不是凭空而来的,从红军时代开始,面对拥有火力优势的敌人,我军就开始使用短促突击战术,也就是将我军兵力集中在敌防线的某一点或者某几点对面,突然的发动连续的波次冲击单纯的短促突击战术由于需要在敌方眼皮底下集中起优势兵力,而且冲击过程中攻击部队必然遭受较大伤亡,是比较难以成功的战法,一度在我军中也称为被批判的对象。

    一战中面对敌军精心准备的多层坚固防线,步兵的短促突击战法逐渐演化为德式的步兵渗透+突击群战法和英法式的装甲支援短促突击,德式步兵渗透+突击群战术强调隐蔽接敌、集中优势兵力,突破部队预先被编组为小而精、可独立作战的战斗单位——突击群,突击群在突破敌军防线时应避免在某些敌方支撑点(此时堑壕战基本是线式布防,专门设置的全向防御支撑点还没有出现,所谓支撑点基本是敌军机枪火力点等)前硬碰硬,而应当尽力绕过敌方支撑点,到敌方纵深和侧后发动卷击,迫使敌方防线体系解体。

    但考虑到步兵体力有限,只能携带较少弹药和轻装备,突击群必须由经验丰富的老兵组成的缺点,渗透+突击群战法在胡尔蒂攻势初期风光一时,但很快就成了强弩之末。但是一战后纳粹德国将步兵渗透+突击群战法的原则引入装甲战中,配合空中支援等新战法,产生了横扫欧陆的闪击战理论。

    但是对于东方较为落后的国家,如中国和日本,步兵渗透+短促突击战术仍然是一种威力无穷的战法。这种战术虽然突破速度慢,持续力低,但是对后勤压力也更小,如果能得到一定的机械化部队、装甲部队还有空军的支援,也足以在线式堑壕防线前所向无敌。

    日军几次“和流闪电战”如中国战场的承德作战还有对南洋的突击,核心还是步兵渗透+短促突击战术。而且日军发现,在中国战场、南洋的丛林和太平洋岛屿上,机械化部队和重炮兵很难展开和机动,作战的主力是双方使用轻武器的步兵。

    在这种条件下,日军的小部队灵活性和主动性更强,组织也更为严密,长于隐蔽机动长途奔袭,而盟军士兵在缺乏重火器支援的条件下士气较低,作战意志大打折扣,而中国士兵虽然不缺乏敢死的勇士,但是基层部队组织度低下,很多官兵保存实力的思想严重,一点被突破极容易导致连锁反应以至于一溃千里。因此在战争初期中国和盟军面前,日军的渗透+短促突击战术极少遭受败绩,盟军部队对日军利用夜暗条件和密林发动的夜袭恐惧异常。

    还是有例外的情况,这就是中共领导下的抗日武装,中共部队有久远的短促突击传统,对日军又处于绝对的火力劣势,士兵的技战术水准也不如日军,在中远距离阵地对射上绝对占不到便宜。但是中共的基层部队组织度却远高于国军和一般英美部队,穷苦出身的农民子弟兵在韧性、主动性和野外隐蔽能力方面均不属于日军。

    结果一来二去,我们的攻击战术竟然越来越像日军的渗透+短促突击战法。到抗战后期,日军和国军时常被仿佛地底下冒出来的大批共军迅速包围歼灭,很多共军将领成为了渗透+短促突击战法的大师。

    比如林总在东北战场逐渐总结出的“一点两面三三制”“三猛战术”“四快一慢”“四组一队”,都是指导渗透+短促突击战法的战术原则。一点两面讲的是集中绝对优势兵力,采取灵活而迅猛的夹击包围办法,防止敌之突围逃走。但是为了防止在集中优势兵力发动突击的情况下遭到敌军重火力的杀伤,林总也提出了三三制这种指导攻击队形的战术原则,要求以较为松散但是能互相支援的灵活队形发动短促突击。

    为了对付日军的渗透+短促突击战法,中国军队和盟军也在摸索相应的防御战法,渗透+短促突击战法最大的问题在于其糟糕的突破深度,因此最有效的防御方法就是采用纵深防御,但是由于二战中玩防御的两大高手苏联和德国在欧洲两个过家家,太平洋、印缅还有中国战场的中国军队和盟军的防线最多就是浅纵深防御。

    国军的天炉战法等要求极大的兵力优势,前提就是发动渗透+短促突击的日军打破在攻击点上集中绝对优势兵力的原则,也就是说必须是日军犯错的情况下,这种情况可遇而不可求,而且国军本身就有”胜不能举杯同庆,败不能死力相救”的糟糕传统,因此防御战越打越差,唯一的亮点大约要算廖耀湘在印缅战场玩的滚筒后撤,算是一种交叉掩护后撤的弹性防御战法,结果日军没有敢贸然追击。

    但是廖式滚动后撤战法要求手下部队经验和士气都较为高涨,而且配合默契,一定要顾念袍泽之情,这种前提对拥有丰富的内讧和保存实力传统的国军而言实在是“强人所难”,结果到了辽沈战役廖将军再玩滚筒后撤就被林总以乱治乱打得全军覆灭。

    盟军方面对上日本的渗透+短促突击战法最初也是手忙脚乱。要说美英盟军其实没心思和日本人玩防御战的,尤其是美军,无论攻防,战法核心都是“火力优势装备优势”,有优势干嘛还防御呢?不过美英的陆军指挥官和战术还是从一战堑壕战而来的,打仗都是按部就班堂堂正正,倒是海军秉承了英国人逢敌必战的传统,敢打险仗,战略也更为灵活,海军陆战队也有这样的主动精神,比如瓜岛,美军突袭占领机场,着实打了日军一个措手不及。

    这种冒险攻击,就容易出状况,瓜岛的美军曾因此舰队决战打得不好,一度面临海援断绝的险境,兵力和火力上对日军虽有一定优势,但是极为有限,再加上处于被动防御一方,火炮兵力都要平均分配,就给日军留下的在某点集中优势兵力发动渗透+短促突击战法的机会。

    不过美国海军陆战队也不是在坐以待毙,相反美军紧张的准备应对日军必然发动的突袭。瓜岛的环境是典型的大陆岛,面积较大,既有高大崎岖的山地,也有宽窄不等的沿海冲积平原,岛上覆盖有茂密的热带森林。由于岛屿面积较大,植被众多,溪流纵横,较为适宜部队伪装及隐蔽。

    因此美军在战前便判断很难利用间瞄火炮在日军从丛林中冲出前进行遮断炮击,甚至重机枪火力射程都要打一些折扣。所以美军没有采用标准的堑壕战式“突破粉碎射击战术”,而决定主要依靠步兵的重机枪和中型机枪以及60mm和81mm迫击炮弹幕来消灭日军进攻部队。

    瓜岛的美军陆战队还没有大规模换装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步兵班火力核心主要是BAR自动步枪,考虑到这种枪比一般轻机枪性能稍差,所以美军更倾向将连署的M1919式中型机枪靠前布置在各排阵地之间,担任火力核心。另外美军步兵团重武器排还有射程长达2400米的M2重机枪,M3式37mm反坦克炮还装备有M2式榴霰弹,另外连属迫击炮排的M2式60mm迫击炮和营属M1式81mm迫击炮能够产生远超过日军的大队炮——九二式步兵炮的密集弹幕。

    但是这些武器采用普通射击方法是无法在夜暗条件下有效的打击日军步兵突击群的,一旦日军冲到可以使用手榴弹和掷弹筒的距离,美军的固定火力点很可能遭到压制,如果美军被日军成功拖入近身白刃战,鹿死谁手就很难说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因此美军针对日军的夜袭,专门制定了final protective fire最终防御射击战法,也有美军称其为fire time火力时间。这种战术的原则就是一旦发现日军进攻突击群,立刻让所有在射程内的轻重机枪火力和迫击炮群用密集弹幕覆盖日军进攻方向,并调动美军支援火炮用弹幕射击杀伤可能的日军第二梯队。

    正常情况下中型以上的机枪都是采取接近于曲射的弹道进行面积杀伤的,但在FPF射击时,美军要求机枪采用接地盲射,牺牲射程来达到近距离的有效杀伤,并且预先划定机枪的射击方向,保证每一个可能的日军攻击方向都会被多挺的交叉火力覆盖。

    同时迫击炮群也放弃远射来追求发射速度,用近距离的密集弹幕覆盖原由机枪曲射弹道覆盖的区域。为了保证日军无法在冲进第一线步兵班排阵地(主抵抗线MLR)后迅速渗透到防线纵深或者发动侧翼卷击,美军还在预备队把守的支援防线SL上设置M3 37mm反坦克炮阵地,准备用M2霰弹对突入的日军发动最后一击。

    为了增大防线的纵深,在SL之后还会设置由营属预备队把守的BRL营属预备线,并布置一系列的机枪阵地,这些机枪不会贸然开枪支援主抵抗线,而是随时准备用接地弹道的密集射击覆盖SL。BRL之后还有一条RRL团预备线,团属的105毫米也跑也会布置在RRL之后。

    妖猫drake:【原创】小猫的原创——剖析美军的防御“火网”(二)

    元宝推荐:MacArthur, 通宝推:punishment,
    • 家园 廖耀湘当时是没有办法啊

      在锦州落城后呆在野地的就他那支十万的兵团,距离营口有相当距离,还因为误判改变了突击方向,沈阳守军面对兵力占绝对优势的东野不敢出兵救援,否则先灭的就是他们了,而且东野的重武器是几个野战军中最充足的一个,廖当时拼死攻击黑山的一个纵队也没能冲出,几十万的东野大部队扑向辽西兵团时,廖耀湘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这样的战力差距下,别说滚筒,铁桶都救不了他。

      • 家园 将帅失和啊,大家各怀鬼胎

        廖占领彰武切断东野补给线的搞法,其实挺奇怪的,逼东野回救?还是赌东野啃不动锦州?而且营口被压重炮,又在历家窝棚被打了一记黑虎掏心,感觉廖从出辽西开始就混混沌沌,没头没脑的挨打,最后没头没脑的被灭。

        印象中黑山和塔山都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形制,三大战役中的三次阻击战,塔山和黑山名气大,但是防守难度比徐东阻击战也许还是差一些。

        • 家园 没办法,凯申帝不是一个喜欢承担责任的主

          部下也不敢结合实际先斩后奏,后来淮海中小杜同学也为此刻骨铭心。同样是临敌变阵,阻击辽西兵团的六纵十六师在行军中遇敌前锋后迅速改变了林罗刘原先的命令,就地阻截到大部队赶到,两者的主观能动性不能比啊。

        • 家园 挑个小错

          应为徐东阻击战。

          廖耀湘西进本来就是不情不愿,攻占彰武正好用来糊弄蒋介石。

          廖耀湘当时其实是五心不定,所以输的干干净净。攻锦州,不愿,怕被林彪吃掉;回沈阳,不甘,那是坐地待毙,而且蒋介石不答应;出营口,不敢,怕蒋介石秋后找他算账。

          所以就在彰武呆着,等着林彪先走一步,然后好给自己的行动找借口。

    • 家园 【原创】小猫的原创——剖析美军的防御“火网”(二)

      P.S 猫开了博客,两边一起发,算是在国内留个巢穴,万一哪天GFW发威,不至于找不到大家。俺的博客外链出处微博 外链出处

      希望大家多帮着刷一刷,有博客微博的请加我为好友,嘿嘿

      由于美军的FPF防线是以抵抗日本式轻步兵渗透+短促突击战法为目的设计的,与苏德战场的纵深防线相比有很大差别。苏德战场的防线主要是以坦克为首要威胁,而且伴随坦克冲击的步兵机械化摩托化水平较高。攻击方的近距火力支援强度较大,空地协同较好。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标准的美军团级战地,分为四道防线,纵深大约1500~2000米

      另外由于苏德双方在攻击中都能展现可怕的机动能力,达成突破之后可以迅速切入敌防线腹地。因此苏德战场的纵深防线各道防线纵深较大,防线中的堑壕、工事、掩体的防护水平较高,各道防线间大多设有斜切防线或用于迟滞敌军的反坦克支撑点。主防御带基本为全向防御的坚固支撑点,支撑点内的反坦克火器配置较强,防线间大多配属有一定的装甲机动兵力,随时准备发动反冲击。

      而美军的FPF防线是以步兵为主要目标的,考虑到轻步兵部队机动性较低,突破防线后很难迅速做出大范围机动,美军防御线纵深较小,每道防线间基本不设置斜切阵地和次要阻滞阵地。

      由于发动渗透作战的轻步兵攻击部队不可能携带大口径重炮,日本陆军的远程重炮数量有限,能够得到的空中支援只能说是聊胜于无,美军防线中的堑壕掩体相对简陋,除了部分重点设防地区,美军甚至在次要地段采用散兵坑代替堑壕,由于渗透战法不能在突击前依靠重炮覆盖大范围破坏美军防线的障碍物,因此美军习惯用鹿砦、铁丝网等简单的障碍封闭某些防御地段,将攻击方限定在几条被重点照顾的火力通道内。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美军的铁丝网体系比较正规,使用铁丝网钳破坏十分困难

      在美军装备和兵力同当面日军比处于较大劣势时,美军也会以排为单位设置全向防御的支撑点,并特意在支撑点之间留下由鹿砦和铁丝网封闭的较宽的缺口,诱使日军向缺口发动冲击。当日军接近缺口后将会遭到美军远程重炮、迫击炮还有机枪预先标定诸元进行的急速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日军第二十九联队就遭遇了看似漏洞百出的美军阵地,结果被美军炮兵打得尸骨无存

      在瓜达卡纳尔岛战役中日军第二十九步兵联队(旧日本时代还是应该写联队,多谢feihuang老兄指出)便在向预先侦察好的美军排防御区域间隙的冲击中遭到了集火射击,据生还的日军士兵回忆,每2.5秒就有一波迫击炮弹幕落在30米见方的日军进攻队形中,“这地球上不可能出现的可怕弹幕(原话是说异星人的战法,估计是被炸傻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在瓜岛被FPF打得尸横遍野的一木支队

      在太平洋战场上日军以轻步兵+夜袭+渗透+短促突击VS美军FPF的一般路数大约是这样的。开头总是日军的联队长、大队长一级的佐官们无奈的看着地图和上峰的死命令,决定下对某一美军目标的攻击决心,这些中层军官并不都是脑子缺根筋的家伙,但是战况逼着他们叫花子找龙王爷比宝,必须驱赶着部下到美军阵地前一头碰死。

      命令往下传达,到中队长这一级的时候,很多军官就是典型被洗脑洗坏了,狂妄的相信白刃突击的威力,但是他们也懂得在白天开阔的地形上搞“banzai”纯属找死,所以会排出专门的人员对美军阵地附近进行侦察,重点是寻找道路勉强能够通行,又有茂密植被覆盖的地形,而且,丛林的边界最好能尽量的接近美军的防御阵地,或者是对准美军防线的真空地带。

      在装备准备上,日军的自动火器只有机枪,百式冲锋枪远在本土,而缴获的国军MP28也早已消耗殆尽,因此日军在单兵火力投送上比除了装备机枪还几乎人手一支冲锋枪、霰弹枪或者手枪这种近战枪械的美军差的很远。

      作为短促突击的尖兵部队,日军的第一波次突击队会携带较多的手榴弹,也会携带铁丝网钳等工兵装备,但是爆破器材却很少,根据中国和诺门罕战场经验研制的九八式投掷器和九九式爆破筒生产数量极为有限,优先装备关东军部队,直到战争后期关东军支援太平洋战场才出现在美军的面前。因此日军想要破坏美军的屋型铁丝网只能采用急造炸药包等装备。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日军的炸药包,不过这种是用于反坦克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日军的九八式投掷器和九九式爆破筒,由于优先装备关东军,结果几乎从没派上过用场

      在支援火器方面,日军著名的九二式步兵炮有时也会出现在日军攻击部队后方提供一点点安慰性的支援,迫击炮对日军来说算是比较稀罕的装备,脸露的机会还没有九二式步兵炮大,所以攻击部队只能依靠随身携带的掷弹筒。

      美军对日的FPF防线上来就是集中主力的主抵抗线MLR,也是考虑到轻步兵糟糕的机动性和有限的体力。而且美军逐渐发现应当将冲锋枪集中在MLR主抵抗线上最为有效。

      另外,之前有兄弟提到美军的电话和无线电通到最前沿的炮兵观察所,可以方便的呼叫火力支援。一般情况下这种按图索骥依预先测定的射击诸元间瞄射击在准确度上很成问题,但是凶猛的弹幕如果能准确的砸到日军头上,基本上就能把日军炸到异星去了。

      最初美军还是采用由处于第二道防线也就是SL支援线的连部呼叫并为火炮指示目标的方式,但是随后美军发现这种方式仍不够快捷,而且,加入第一线连部遭受的是佯攻,那么美军的火炮最初的几轮射击无法有效的阻止日军主力,支援火力将会较长时间陷入混乱。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使用步话机的志愿军

      所以美军逐渐将炮火支援形式改为各炮群先预定射击区域,第一线的连呼叫团部,由团部统一向各炮群下令进行盲射,待准确判断日军进攻方向之后再进行集火射击的方式。

      由于日军在夜间行军中,必然挑选尽量接近美军防线的丛林,而且美军没有大规模布雷的习惯,所以日军从冲出丛林到美军防线的直线距离可能只有几百米左右,想想几十嗷嗷乱叫的日本兵挺着明晃晃的刺刀狂奔而来,地球人都会愣一下神,而且没有慌乱之下的仓促射击,准确度必定不高,日军赌的也是这个。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丛林等遮蔽地形的存在能够极大的抵消美军的炮火优势

      所有日军都清楚,如果突击队速度太慢,让美军缓过神来,重炮、迫击炮集火射击,加上机枪和其他自动半自动武器扫射,就等于是拿铁与火做皮,拿进攻日军剁碎了当饺子馅。但如果日军冲进美军的堑壕,近身格斗刺刀就派上用场,手榴弹和掷弹筒可以收拾美军的火力点,美军的重炮总不好玩无差别打击吧?

      可惜使用FPF的美国人就是玩赖的搞法,机枪和自动火器平射,横扫前方一公里以内的日军,卧倒就得被手榴弹、迫击炮还有间瞄火炮的多层弹幕一寸一寸犁碎,即便日军冲进MLR主抵抗线,抬头就有SL支援防线上的机枪扫射,甚至是37毫米反坦克炮霰弹的打击。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FPF射击中,美军的火力几乎毫无死角,唯一的问题就是难以持久

      美国人也不笨,等日本人冲进第一道防线堑壕,战壕里就是你死我活,再往第二道防线冲的肯定不是自己人。当然为了减少可能的误伤,美军还会向空中发射大批的照明弹,试图将夜战变为白昼作战。

      我们可以发现,美军的FPF战术有大量针对日军特点而制定的损招,首先,是欺负日军的火力支援差,没有重炮,日军无法远程杀伤在简易工事中的美军,必须要接近到掷弹筒甚至是手榴弹射程之后才能压制美军后方的火力点。再加上缺乏爆破能力,美军可以用屋型铁丝网等较为简陋的单层障碍限制日军的行动。而且日军缺乏单兵自动火器,在堑壕一对一作战中,很可能被使用自动手枪、霰弹枪和冲锋枪的美军重创。

      但是这一套东西原封不动拿来对付志愿军,就有点不那么合适了。志愿军的渗透+短短促突击战法同日军的十分接近,都是在装备处于绝对劣势时试图通过近战、夜战来抵消美军的火炮、空中等重火力远程火力优势。

      在单兵素养方面,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战士拥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娴熟的战斗技能,同时,保家卫国的精神力量是要高于日本为天皇的忠君爱国,志愿军的基层政工干部的水平比日军绝大多数只懂打骂体罚的基层军官也要高的多。

      而且,多年对机动性的强调,使得志愿军突击群在突破敌军防线之后能够主动的发动大范围的迂回和卷击,甚至将步兵集群的穿插迂回上升到大兵团战役级别。

      另外,虽然志愿军从没有同美军正面交锋过,但是在解放战争中却同通过打国军远征军系统积累了一些突破美式防线的经验,因此我军从突击准备到队形机动都比日军的banzai冲锋科学的多,再加上蒋运输大队长还帮助志愿军解决了一批冲锋枪,使得志愿军的突击队在自动火器水平上同美军的差距比当年日军同美军对比要小的多。

      在支援火力上,志愿军除了装备掷弹筒外,也装备了一批美制轻型迫击炮,而且我军始终重视单兵爆破器材的生产和装备,在补给良好的条件下,志愿军版得渗透+短促突击弥补和克服了很多日式渗透+短促突击战法的不足,这也不难解释战争初期志愿军打出了一系列漂亮的突破战。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我军在迫击炮的支援下前进,前进!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对我们而言,敌人能用上什么,我们迟早就能缴获什么!

      但是不得不承认,美国人在战场上绝对是个不错的“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的好学生,河里大牛们说志愿军把美军当过国军和日军打,结果吃亏了,我觉得这种吃亏除了在装备和补给上,也在于学习能力上面。

      小猫个人认为,国军无论在大兵团战略层面或者小部队战术层面,都是比较僵化,反应很慢的,日军比国军在战略层面上学习改进能力强得多,比如抗战中每次对国军的战役都能改进自己的战略机动,最终打出了豫湘桂的逆天一战。

      美国人就更麻烦一些,无论是战略还是战术,大兵团或小分队,美国人的学习和改进能力都很强,尤其长于将自己的工业优势迅速转化为战场上的优势。

      在朝鲜战争中,面对志愿军威力更大的步兵渗透+短促突击战法,美军除了将二战对日作战的经验拿出来之外,也因地制宜针对朝鲜和志愿军的特点将FPF战术做了改进,一定程度上迫使志愿军从运动战为主变为阵地战为主,可以说志愿军和美军算是棋逢对手。

      通宝推:duanjian,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主要还是因为前期志愿军的炮兵不够强大

      运动战期间,由于没有制空权,炮兵的行动和补给都很困难,不能有效的支援步兵作战。后期阵地战的时候,炮兵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御都发挥了更大的作用。朝鲜战争后,解放军陆军步兵军的编制中,炮兵连的数量已经超过了步兵连,炮兵成了陆军中的绝对主力,到了越南战争时,轮到越南人考虑如何对付解放军的“火海”了。

    • 家园 小猫,看美军记录和回忆录要注意这么个问题

      美军的资料里屡屡是自己英勇无敌,一个个都和兰博似地,不过是因为韩国人、法国人、土耳其人、天气、地理、甚至自己的战友们表现太差,自己才输掉了。

      我去采访过老兵、也看过人家的回忆录之类的资料,军官总是介绍自己的战士如何不怕牺牲的按成任务,上级是怎么安排的,炮火如何给的,友邻部队如何支持;战士们总是说周围的战友多么英勇,班排长、连长、营长如何英勇作战和指挥,炮兵或者别的支援火力多么重要,自己的表现和他们一比只是沧海一粟。

      谁才是有组织的现代军队,谁更该得那场战争的胜利,直到他们老得哪儿也去不了,他们也没有弄明白。

      再有,无论是西方哪个国家的军人的回忆录,对志愿军中的政工干部的污蔑都是一样的肮脏。中国军队的政工干部制度,不要说他们老得哪儿也去不了,就算他们进了地狱,他们还是想不明白。

      再提个建议,看外文的回忆录切忌跟着他们的思路走。很多年轻人都是在这个地方慢慢找不到方向的。

      通宝推:老财迷,punishment,蓝沙狐,妖猫drake,38楼20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