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校车又出事了 -- 北纬42度

共:💬37 🌺137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校车又出事了

    这次的校车居然是马车,政府反应也快,立刻就禁了学生坐马车上学,可不坐马车,难道要坐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三轮/拖拉机就更安全嘛?完全就是一种官僚只求无过的思想。

    另外媒体也在瞎起哄,动不动就说美国校车有多好,结果现在的发展趋势就是把校车标准定得狂高,不超过美国校车都不好意思,什么前置发动机,每人一座,还得是特制的儿童安全坐椅,甚至有人起哄说上新能源车让孩子不呼吸尾气,完全脱离了国情,别说贫困地方,不少中等收入的地方也用不起。更何况标准定那么高,原来的校车现在都成了不合格产品,不能上路,学生们现在只好改坐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三轮/拖拉机/马车上学,这些都是肉包铁,莫非真的比铁包肉的客车安全嘛?

    俺觉得,校车安不安全,被动的加固校车是一方面,但这个短期内根本不现实,钱是一方面,而且就算财政能负担,配齐这些车要多久?这期间孩子们咋办?回头看看这些校车事故,基本都是农村交通问题,司机乱开不守规则,重型车辆也多,而城里虽然车多,开车一般开不快,又对重型车辆上路有诸多限制,反而出不了啥大事。再安全的校车出了车祸也不能保证人没问题,就一点,校车再重能比得上重型卡车?(顺便说一句,国内路政规定卡车限重55吨,超过这个路政就要罚得厉害还得卸货,要不桥梁受不了,所以卡车一般都是按55吨装,比如自重20吨,装35吨货,美国的18轮看着大反倒比较轻,最多才36吨。自然每辆车还有不同的额定载重,这个写在行驶证上,交警管,比如有次央视的节目,某车的行驶证上写着自重20吨,额定载重30吨,可人家就要装35吨凑足这路政的55吨,结果被交警拦住罚款,可人家央视记者指责交警路政罚款标准不统一——整个一搞笑,按这个逻辑莫非我一辆小轿车装50吨货也可以咯?因为大家都不按额定载重而是按这个路政的55吨来装货,所以卡车基本全部超载,安全性能自然也可想而知了,何况还有连路政都不怕装上百吨的)所以校车再加固也撞不过卡车,重量在哪摆着,更何况一旦校车被撞到深谷里去了,撞到河里去了,再结实的车不出人命就怪了。至于超不超载,我觉得倒不是啥大问题,城里公交天天超载,但因为上面说的原因城里出不了严重车祸,没人觉得不安全。更何况一堆小孩子,那点重量对车的性能根本没啥影响,相反,超载反倒是降低校车成本的一个关键,能多装不少人,少配不少车,完全可以让低年级的坐,高年级的站着。

    所以,我觉得与其出台一个高规格的校车标准,还不如出个低标准,普通营运客车刷个涂装就可以,然后规定由政府负责校车安全,比如要求配有经验的老司机,慢慢开。再比如上学放学期间,学校和村庄之间的路重型卡车禁行,抓住狠狠罚款,这样警察也有动力去管这事。另外完全可以要求各地弄个小车给校车前后开道嘛,用警车啊,或者大家痛恨的公车挂个警灯呗。校车在中间,就会安全不少,另外警车公车普通客车平时还能用,不象校车只有早晚用用,成本也能降下去不少。等以后有了条件再慢慢把标准升上去。

    • 家园 新闻周刊,白岩松又提到了校车

      校车热过去大半年了,校车标准也出台好几个月了,回访的结果是不少幼儿园用不起高标准校车,干脆取消校车了,家长自己送吧。力推美式高标准校车数年的白岩松现在看到这个现象很惊讶,问题是--事先预计到这个结果很难嘛?

    • 家园 校车果然没了,上学也麻烦了

      这到底是利民还是扰民?

      外链出处

        据家长反映,此次受“学生班车”停运影响的,有120多个孩子。

        停了“班车”,孩子们更危险

        家长们说,他们本来就没奢望着学校能够出资购买专门的校车,在他们看来,那不可能一步到位地实现。

        那能不能转学,把孩子转到附近的学校呢?有家长也到附近的一所学校去看了,发现该学校因为正计划建新校舍,教室很紧张,根本容纳不下这么多孩子。

        那坐公交车呢?有家长说,一来孩子们都是一个点儿上学,不可能挤上这么多人;二来孩子们需要倒车,如果不倒车,就得横穿马路。这样一来,上下学的孩子每天必须横穿马路,这是在减少安全隐患还是在增加安全隐患?!

        那家长接送又如何呢?家长们说,这更不可能了。这些孩子的家长许多都是大化公司的“双职工”,好多人的工作地点在黄骅的一个分公司,平常里夫妻俩工作本来就很忙,哪能每天抽出专门的时间又接又送的!

        那让家里的老人给接送呢?有家长说,一来不可能每家都有这样的老人,二来就算有老人接送,这一老一小的在路上能安全吗?

    • 家园 很多地方的校车管理,简直是门板治罗锅

      我们老家那里,自从国内出了几次校车事故后,教育局的官员吓坏了。赶紧把所有幼儿园的校车,集中封存起来,不让你上路了。孩子们咋上学呢,让家长自己接送。父母都在身边的还好,有不少留守儿童跟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可就麻烦的很喽。爷爷奶奶每天骑着三轮车、自行车接送,可想而知多危险。校车倒是不会出事了,爷爷奶奶呢,教育官员们就不管这个了。

      关键词(Tags): #校车 留守儿童
    • 家园 必须要培养出像保护眼珠一样保护小车的意识

      校车的配置,各地只能量入为出。上什么新能源,高强度的车,经济发达地区可能不算什么;但是对老少边穷地区,甚至一些二三线城市来讲都是件相当困难的事情。为了不让这件事流于形式,就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个低级的认识上。

    • 家园 只加强校车自身防备能力只是治标不治本

      校车就是改装成坦克,也一样会有学生死于交通事故。

      现在频频出现问题,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学生上学远了,不得不坐车上学。以前为什么事故少,就是中小学生在村子里就能上学,用不着坐车就可以上学。现在一改革,撤并麻雀学校了,教育质量上去没上去不知道,但安全出问题是板凳钉钉的事情,所以说,当年改革的方案就是一个缺乏全局考虑的不符合中国国情的方案。第二个是司机车德太差。甘肃的、江苏的都是,超速、超载、逆行、抢行,如果开校车的,开大卡车的,骑车的,只要是交通参与者,都能够遵守交通规则,校车事故可以减少90%,死亡人数可以减少95%。

      所以,要解决校车的当务之急是如何解决孩子就近上学的问题,我觉得,提高麻雀学校的校舍环境和麻雀学校的教师的待遇,用不着4600亿元。其次是加大交通违章的处罚力度。扣分、罚款、禁驾、判刑要再狠一些,不规矩开车要让你无法开车,倾家荡产。

      至于校车本身的安全能力,和一般客车的质量即可,不用特别的措施,甚至可以增加一些座位,毕竟中小学生的体重不比成年人,多几个座不会造成超重还可以多解决几个人的问题,让孩子们尽快尽可能多的人早日坐上校车是最重要的。另外,对于学校的校车安全责任一定要减轻,对于在道路上的事故千万不要问责到学校,否则,学校不同意或不办理校车,那校车这事也就百忙乎了。

      通宝推:石狼,
      • 家园 深有同感!

        就是这两个原因。特别第二个,在国内开过小车的就会有体会,你会觉得现今中国人的平均素质实在低下。举几个例子:

        1、遇到没有红绿灯的人行横道口,交通规则和社会公德都是车辆礼让行人,行人通常是车远过,车近等。但常见的是司机们远远的加速冲过来,吓阻行人不敢横穿,以保证自已快速通过。

        2、车距过近。在大街上行驶,大家都保持非常接近的距离,为何?你稍拉开一点,就有车设法插进来,似乎提前一个车身位对他无比重要。

        3、事故后占道吵架,妨碍公共交通。这个极为常见,本来私了公了商量一下就好,责任也不是依靠争吵来认定的,轻微事故还有快速处理方式。。。偏不,就是要把车停在路中间,人站出来吵架,完全不顾后面长长的车队。

        4、会车不换灯,大灯强光通过。我有一次夜间行驶在国道上,路遇一队运竹子的大货车,会车时他们一不减速二不变光,开着强光呼啸而过,我眼前一片白茫茫,啥也看不见,只能低头死盯着中间黄线,起码保证自已不越线,哪怕被他撞死也让警察知道是对方责任。

        当今中国的社会特征是,当好与坏相遇,不是坏的被好的感化,而是好的变坏以防止自身利益被进一步侵害。现今不仅大车,连小车们也学会了大货车的路霸风格,大家纷纷改装氙气大灯,并按照越刺眼越好的原则加装LED灯。

        如今流行SUV,SUV的行驶稳定性并不如小车但国人对此兴致昂然,说男人味,视野好,或都适合出游等等这些原因都好理解,但我周围的SUV车主们经常强调的一个原因却是这样的:

        底盘高有好处,发生撞车事故时不吃亏。意思是对面大部分小车,一旦PK上了,我驾驶SUV的生存几率高于小车司机。

        再举一例:中国许多二线城市现在交通之堵,犹胜于北上广,原因有二,一是抢行占道现象严重(特别是大巴),二是电动车或行人不分红绿灯,对车流形成阻拦,而当地警察熟视无睹。何以应对日益严重的交通堵塞?这些城市的政府都忙着修建地铁。

        对于校车事故的调查,往往不外乎超载、超速等公式化的官方结论。但说实在的,大家都稳当规距地开,超载可能并不致命,真正危险的往往是逆行、车距过近、抢行、超速等行车恶习。

        • 家园 其实有些问题和道路资源的关系也很大

          国内人多车多,自然不守规矩的人也多了。在国外开车也一样,大城市和小城市的交通情况完全不同。我这个圣诞节去了塔斯马尼亚,明显感觉那里的人开车比悉尼文明很多。基本没人按喇叭,大家都很守规矩,行人乱穿马路的也很少,闯黄灯会引起路人和其他司机侧目;而在悉尼市中心,经常能听到喇叭声,加塞的乱变道的一点不少,看到黄灯十辆车有七辆是加速冲过去的。你要是头车闯黄灯,看看后视镜会发现后面跟上来一串,至于乱穿马路的行人那更是多了去了。要说塔省的人素质一定比悉尼的高,我以为未必。主要是整个塔省还不到50万人口,人少车少,平均下来能享受的道路资源就多,自然也就容易心平气和。

          至于你说的

          当今中国的社会特征是,当好与坏相遇,不是坏的被好的感化,而是好的变坏以防止自身利益被进一步侵害。

          其实就是劣币驱逐良币。这可以算是人类的共性了,学好三年,学坏三天,这毛病也不是只有中国人才有。

          • 家园 道路资源紧张是最容易看到的问题

            在中国国内城市,只要不是新城区或开发区之类的地方,道路资源普遍紧张,但交通拥堵情况是不同的。说车多人多,北京上海首当其冲,但京沪两地通常是高峰期间局部拥堵,而大多数二线城市则是全城拥堵,一塌糊涂。原因是:

            1、二线城市立交少,因而红灯多。

            2、二线城市行车文明程度低于京沪等一线城市。比方说京沪的出租车行驶较为规范,而武汉长沙南昌南宁昆明这些城市,出租车通常是抢行占道的主力军。

            马路上最怕的就是大小车一起抢道,因为大巴一变线,能堵三条道。那公交专线呢?北京的公交专线在北京的河友都知道,小车一般没人敢占的,你换个二线城市看看,公交专线有是有,但基本上如同浮云,所以大巴也就抢起来了。

            3、二线城市里电动车与行人的交通规范意识薄弱,红灯照行,行人横穿马路基本不看灯,结果经常就把绿灯通行的机动车给挡住了,焉能不堵?

            电动车其实是上了牌照的,别的不说,你只要把电动车自行车和行人规范起来,这交通就能快很多。

            既定城市范围里的道路资源不可能无限地拓展,那么如何提高道路的使用率,提高车流速度就是一项必须研究的课题。这个其实就是城市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

    • 家园 禁止坐马车上学的政策谁会遵守呢?

      有人家也许只有马车,自家送孩子不行么?有人兴许还骑马或者毛驴上学。。。下次出了车祸是不是连自行车面包车都给禁止了呢?

      这简直就是彻底的白痴政策,脑子都不带一转的。

    • 家园 楼主,您的报道慢了半拍!在同一地区相邻的县昨日又出事了

      悲伤的向大家报道,在那个乘坐马车出事故事件还未平息的时候,邻县的一辆小面包载着十余位学生和1名老者摔下了100多米高的悬崖!结果:司机、老人和4名学生已经遇难伤者被送到了上次事故相同的一家医院!短短几天,原先的孩子还没出院,又有后来人来报道来了!

      医院现在连上一次几位孩子的伤情都不敢透露(在被记者采访的时候大谈相信政府什么的。。。。)现在媒体已经是不依不饶的架势了!这个年关很多人怕是要在颤抖中度过了。

      云南载12名学生面包车翻下山崖 致7死7伤

      关键词(Tags): #校车#学生#伤亡
      • 家园 用数据统计的方式说明一下吧。

        中国一年车祸死亡人数不到10万,按一个月6千好了,每天就是200人死于车祸,中国在校生人数(包括幼儿园不含高中以上)也就是3~18岁之间占总人口的比例大约是20%左右,也就是每天有40人死于车祸,就算中国只有10%的学生坐校车,每天也有4名学生因为校车原因死于车祸。

        换句话说,要把所有这些新闻都报导出来,不出3天所有人就都会产生疲劳感,单纯的义愤填膺实在意义不大。

        • 家园 有一件事情未能说清!现在补上

          这两起学生伤亡的交通事故发生在龙战的家乡,故在讲述的时候情绪化了,大家见谅!

          目前看来,在城镇内的校车发生事故原因多是:车少、学生多、司机不正规——然后超载——最后酿成事故;农村里面又是另外一回事:由于国家开始并校,所以多个村子的孩子集中到一起上学——有的孩子因为家离公路很远,需要开动11路早起晚归、不吃午饭的读书(虽然辛苦一些,但是路上家长无需担心孩子坐车遇上小黑车遭遇危险),有的孩子住的稍微近一些,就可以坐农用车、三轮车、马车甚至是小黑车等上下学——这样一来,安全问题就格外凸显了。这两起事故诱因就在于此。

          可是若想依照美国的标准配备校车又是遥远的事情(经济发达地区的城镇努力一下或许可以办到,贫困省份的农村地区绝无可能!),那么现在就该想想有没有什么有效的办法降低这种孩子读书过程中遭遇的交通事故了。

        • 家园 是并校造成的后果吧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