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金庸武侠中的重大bug:1 阿朱年龄之谜 -- 西葫芦

共:💬2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文摘】金庸武侠中的重大bug:1 阿朱年龄之谜

    阿朱忽然正色道:“乔大爷,我服侍慕容公子,并不是卖身给他的。只因我从

    小没了爹娘,流落在外,有一日受人欺凌,慕容老爷见到了,救了我回家。我孤苦

    无依,便做了他家的丫环。其实慕容公子也并不真当我是丫环,他还买了几个丫环

    服侍我呢。阿碧妹子也是一般,只不过她是她爹爹送她到燕子坞慕容老爷家里来避

    难的。慕容老爷和夫人当年曾说,哪一天我和阿碧想离开燕子坞,他慕容家欢欢喜

    喜的给我们送行……”说到这里,脸上微微一红。原来当年慕容夫人说的是:“哪

    一天阿朱、阿碧这两个小妮子有了归宿,我们慕容家全副嫁妆、花轿吹打送她们出

    门,就跟嫁女儿没半点分别。”顿了一顿,又对乔峰道:“今后我服侍你,做你的

    丫环,慕容公子决不会见怪。”

    慕容复听了玄慈这番话,立即明白:“爹爹假传讯息,是要挑起宋辽武人的大

    斗,我大燕便可从中取利。事后玄慈不免要向我爹爹质问。我爹爹自也无可辩解,

    以他大英雄、大豪杰的身份,又不能直认其事,毁却一世英名。他料到玄慈方丈的

    性格,只须自己一死,玄慈便不会吐露真相,损及他死后的名声。”随即又想深一

    层:“是了。我 爹既死,慕容氏声名无恙,我仍可继续兴复大业。否则的话,中

    原英豪群起与慕容氏为敌,自存已然为难,遑论纠众复国?其时我年岁尚幼

    倘若复知爹爹乃是假死,难免露出马脚,因此索性连我也瞒过了。”想到父亲如此苦心

    孤诣,为了兴复固燕,不惜舍弃一切,更觉自己肩负之重。

    ------

    雁门关一战是三十年前,此后不久慕容博就该诈死了(过个十多年还有什么死的必要?)

    诈死时慕容复年岁尚幼亦可作为旁证。

    那么慕容老爷什么时候捡回的阿朱呢?

    就算雁门关之后又苟延残喘了三五年,而且有心情笑谈阿朱的婚嫁。

    阿朱、阿碧这两个小妮子当时也该有七八岁吧?

    退一万步讲,慕容老爷雁门关之后捡回的是个婴儿,捡完了立刻谈,谈完了就死。

    朱、乔相见之时阿朱也是和乔峰年岁相当的三十许人。

    绝非书中其他地方提到的十六七岁小姑娘形象。

    阿朱的年龄段全书多次提到,很难给出合理解释。

    同样的情况阿碧也有,不过不像阿朱被敲钉脚敲得这么死而已。

    • 家园 确实,不过武侠小说不是历史,也用不着这么较真吧~~~
    • 家园 天龙中的两处BUG

      以下两段摘自 多来A梦 《金庸武侠小说背景年代考》

      “……只是这样一来,书中就有了两处时间上的矛盾了(史实上的矛盾例如大理国皇位继承的顺序与时间等就不去管它了,这里说的是时间上出现的自相矛盾的情况)。一个是钟灵这小姑娘的生日,第一回写的明明是钟灵“十六岁”,可第二回和第九回都写了钟灵生于“己未年十二月初五丑时”,则算一下干支可知,钟灵应是北宋神宗元赜二年(公元1079年)生人,全书开始时才11岁……这个,汗……

      另一个是段誉的年龄,书中第一回和第四回两次提到当时段誉已经19岁了(“钟灵道:‘十六!你呢?’段誉道:‘我大你三岁。’……段誉插口道:‘嗯,你十八岁,小我一岁。’”),可是第四十八回中却说段誉生于“大理保定二年癸亥十一月廿三日”也即公元1083年,则全书开始时7岁。再汗……

      不知为何金庸先生把生日都写得那么清楚了,却没有算对年头……”

      “……《天龙八部》中还出现过一个奇怪的事情。

      按书中明确提到和后来情节中大量出现的少林人物看,这一时期的少林各辈分应该是玄、慧、虚、空。可是这样一来,乔峰夜探少林菩提院时碰到的止清(阿朱扮了个假的、后来还见到了真的)、止湛、止渊诸僧又是怎么回事??他们总不可能比玄字辈诸僧辈分还高吧……而从他们的年纪(……六个中年僧人……)和重要程度(知道菩提院藏着经书、真的止清还陪侍在方丈身边)来看,也不可能是非排辈的伙工僧,或是比虚竹还低上两辈。那么,到底……”

    • 家园 2.刚看天龙

      “万仙大会”时,虚竹救走童姥时,乌老大说到:“管他什么少林武当!”当时应当还没有武当派吧!

      • 家园 3.带头大哥的年龄

        段正醇45左右的样子――他怎么可能是30年前的带头大哥呢?45-30=15。15岁就有人叫大哥?

        你看看智光、找钱孙、汪剑通都一个个老的那样了,段正醇怎么可能做他们的“大哥”啊!萧锋要找带头大哥,肯定私底下猜测过带头大哥的年纪――可以排除好多人

        带头大哥怎么也有60了把:30年前,没有30岁是很难有那么多人(尤其是汪剑通)叫大哥的啊!这人肯定比汪剑通、智光等人年纪大或者差不多才对。

        这是《天龙》中金老先生留下的“硬伤”啊~~~~~

        只可惜了我的好阿朱

        • 家园 4.莫明其妙的郭破虏

          既然写了对于神雕的一些疑问,干脆就多写一点吧,把心中的疑惑

          全写出来,大家也可以探讨探讨,多些话题,多些乐趣。

          要说神雕中最莫明其妙的人物当然就是郭破虏这位小dd了。我实在

          想不通金庸为什么要安排这么一号人物出来,而且还是郭襄的双胞胎弟

          弟。难道只是为了情节好看些?

          从这位郭小弟弟出生那一天起,就够不被重视的了。他的双胞胎姐

          姐是金庸着重墨描写的神奇婴儿,而他莫明其妙地出生,莫明其妙地被

          描述,皮肤比姐姐黑,长相比姐姐粗,和人见人爱的姐姐比起来,他除

          了是郭家的“香火”外,什么都不是呀。金老爷子对男生真的很偏见啊,

          一个小小的婴儿,一个月不到,脸皮应当是皱巴巴的,都能被他看出是

          美女还是丑男。此一可怜。

          这位小弟弟的第二次出场是16年后的风陵渡口了,跟着两个姐姐,

          老老实实的,其实他才比郭襄小几个时辰而已,怎么一副小弟弟相那么

          重呢?然后就是郭二姑娘大寿,杨过怎么大张旗鼓地给祝寿,郭二小姐

          好大的面子,喜气洋洋,这时候怎么大家全都忘了这位郭小弟的生日也

          是那一天啊。郭襄并非凉薄之人,照理说,她不应该忘了和郭破虏兄弟

          是同一天生日嘛。还有郭靖黄蓉,也太厚此薄彼了吧,一颗心全在郭襄

          身上,把这个儿子忘得一干二净。虽然我们讲究男女平等,但南宋正是

          重男轻女的重要时期,还是得符合一点时代背景的嘛。既然郭破虏是郭

          家的香火,就算靖蓉夫妇本就没想给两个孩子做生日,可是郭襄这厢这

          么热闹,怎么黄蓉这个好妈妈却想都没想过要安慰安慰郭破虏啊,金庸

          干脆提都不提这个苦命的孩儿了。郭靖夫妇真是严重的重女轻男啊:)

          再接下来郭破虏小兄弟被金老爷子忘到九霄云外去了。直到倚天的

          最前面,郭襄19岁的时候遇到可怜的小张君宝,让张君宝去襄阳投靠郭

          家。那时候张君宝才十五六岁吧,郭襄居然说我弟弟和你年纪相若,一

          定很谈得来。既然金老爷子把郭破虏当小朋友,当小配角来写,为什么

          偏要让他当郭襄的双胞胎弟弟呢,还不如让黄蓉三年后再生一个孩子干

          脆,这样也不会出现郭襄大寿时把郭破虏忘得一干二净的致命漏洞。

          然后要提的就是黄蓉的三从四德。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女。有人说中

          年黄蓉怎么那么自私那么讨厌啊,其实不然,这才是黄蓉的真性情,人

          都是有缺点的嘛,黄蓉的自私自我的性格和其父黄老邪真是一个模子印

          出来的。黄老邪可以因为陈梅二人出逃偷了9阴真经,害他死了老婆,就

          迁怒于其他无辜的弟子,此人还不够自私吗?还有他误以为黄蓉死的时候

          也迁怒他人,非要把别人都给杀光了,他还不够自私吗?黄蓉的性格跟她

          父亲真够像的了。可是黄老邪最恨的就是旧礼教,他把古来的圣贤骂得狗

          血淋头,这三从四德的女儿是怎么教育出来的真的想我想不通。要知道人

          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并非天生的,关键在于他所接受的的教育,黄蓉从

          小受的的教育就是叛逆的,不屑于旧礼教的,怎么她会变成一个三从四德

          的旧派女人呢?特别是那段黄蓉怀孕的情节,她一个劲地说:“靖哥哥,

          我想生个男孩,好让郭家有香火。”而郭靖反而思想进步地多:“生男生

          女还不是都一样。”哈哈,真是奇怪啊。

          • 家园 5

            重读神雕,漏洞一大把,这回再说一个比较大的,就是小龙女和过儿在

            古墓中的吃饭问题啦。所谓人是铁饭是钢,不吃饭怎么过活涅?

            以前朝英阿姨和小龙女的师傅住古墓时,小龙女的师父是小丫鬟,打点

            林朝英小姐的衣食住行显然是不成问题的,后来又有了一个孙婆婆,至此为止,

            她们的生活问题显然不是个问题。可是小杨过这个大灾星来了以后,孙婆婆

            就一命呜呼了,这时古墓里存有的粮食和布料够他们用多久呢?放久了显然

            是会坏的嘛,这在后面杨过与小龙女在全真教王重阳画像前成婚后回到古墓再

            穿嫁衣时有讲到粮食都已经腐败变质了,只得吃玉蜂浆,可见古墓里的粮食是

            不可能久藏的哦。杨过在古墓住了好几年吧,从一十三四岁的少年一直住到李

            莫愁师徒来袭,四个人从密道中出了古墓时大约是十七岁,后来两人又在终南山

            的某山谷里住了一年多才遇到了欧阳锋。那么这段时间他们的粮食从何而来?

            第一个假设是:自己种的。不过很快就推翻了,从书中的种种迹象表明他们并没

            有自己种粮食哦。第二个假设是:下山去买。但也很容易推翻啊,因为小龙女下

            山找过儿时连钱是什么都不太清楚,拿了东西就吃,显然她没买过东西,而让杨

            过一个小孩子下山去买似乎也不太对,按书上所说的杨过自从住进去后一直和小

            龙女住在墓中或是墓外的地方练功,要不以他那脾气下得一回山到花花世界买东西

            定高兴死了,怎么能不描述一番?第三个假设是:吃全真教道士种的。书中有写

            到全真教的道士在山上种了不少粮食,hoho后被蒙古人给烧光啦。可是他们和全真

            教有过节的,还不至于偷吃人家的粮食吧?

            还有后来他们出了古墓在终南山的山谷里搭了两间茅屋住,这时候的衣食住行

            怎么解决的?杨过还在屋外种了好多花,那些花种哪里来的?只有一个解释就是跟

            山下的农户买的。可是他们的钱哪里来的呢?如果说古墓里有大量的林朝英留下的

            金银财宝那也是可能的,可是他们当时突然遭到李莫愁的攻击,四人本是等死了,

            最后从水道出了古墓,身上怎么可能带了够他们二人花上一年的钱财呢?照理说他们

            当时身上应当不会带钱才是,谁没事干在家里兜里揣着大把的银子?而文中所说他们

            当时并没有再回古墓,这时的疑问就是:二人的生活费哪里来的?

            还有就是小龙女那一身白衣,怎么洗衣服都是一个关键的问题了,如何保持时刻

            的一尘不染还真不容易。特别是她跃下绝情谷,在那山谷中居住了,房屋家俱全是就

            地取材的木质结构,而橱里所缝的儿童衣衫(思念杨过)也是植物纤维做的粗衣。她

            这时身上居然还能穿着一袭白衣啊。16年耶,原本的白衣早又旧又破了吧,那植物纤

            维还能做成如此一尘不染的精致白衣吗?此又是一个疑问。

            • 5
              家园 6.慕容博什么时候去的少林寺

              按书上写慕容复大约二十七八岁,而慕容博是三十年前向玄慈传假消息的,而后玄慈应该很快就得知真相,却找不到慕容博。慕容博死时,显然慕容复已经年纪不小了,所以当是在雁门关之后10年以后装死的。

              然而鸠摩智显然是在慕容博死前从慕容博处得到七十二绝技,所以慕容博应该是在装死之前就已躲到少林寺,所以玄慈找不到他了。

              她满脸倾慕爱恋之情,痴痴的瞧着她身旁一个青年公子。段誉顺着她目光看去,但见那人二十七八岁年纪,身穿淡黄轻衫,腰悬长剑,飘然而来,面目俊美,潇洒闲雅

              慕容复惊喜交集,叫道:“爹爹,你……你没有……没有死?”随即心头涌起无数疑

              窦:那日父亲逝世,自己不止一次试过他心停气绝,亲手入殓安葬,怎么又能复活?那自然

              他是以神功闭气假死。但为什么要装假死?为什么连亲生儿子也要瞒过?

              智光道:「带头大哥查明真相,自是恼怒之极,那妄人却逃了个不知去向,从此无影无

              踪。如今事隔三十年,想来也必不在人世了。」

              玄慈道:“慕容老施主,我和你多年交好,素来敬重你的为人。那日你向我告知此事,

              老衲自是深信不疑。其后误杀了好人,老衲可再也见你不到了。后来听到你因病去世了,老

              衲好生痛悼,一直只道你当时和老衲一般,也是误信人言,酿成无意的错失,心中

              • 家园 7.

                1、大理史

                大理国的创始人是段思平,这个很多人都知道的。段思平是白蛮贵族,白蛮,就是现在白族的前身。因此大理也是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金庸却在小说里让刀白凤哀怨的说:“你们汉人男子不将我们摆夷女子当人,欺负我,待我如猫如狗、如猪如牛,我……我一定要报复,我们摆夷女子也不将你们汉人男子当人”……――第四十八章

                1080年,杨义贞政变,杀皇帝段廉义而自立,改元德安,号“广安皇帝”。高智升命子高升泰举兵讨伐,四月而诛杨氏。廉义无子,因此高氏拥立其侄寿辉。至于廉义是否真的还有个儿子段延庆,史书未载。寿辉在位一年出家,高氏又找来廉义之侄段正明来当国王。正明在位“十有三年,性谨恪尚俭素”。1094年(即《天龙》故事开始的第一年),正明禅位为僧,“群臣请立善阐侯高升泰为君”。禅位这东西,读中国史的人都晓得是怎么回事。且看金庸如何写这段史实:

                “保定帝听了高升泰的话,摇头道:“皇位本来是延庆太子的。当日只因找他不着,上明帝这才接位,后来又传位给我。延庆太子既然复出,我这皇位便该当还他。”转头向高升泰道:“令尊若是在世,想来也有此意。”高升泰是大功臣高智升之子,当年锄奸除逆,全仗高智升出的大力。

                高升泰走上一步,伏地禀道:“先父忠君爱民。这青袍怪客号称是四恶之首,若在大理国君临万民,众百姓不知要吃多少苦头。皇上让位之议,臣升泰万死不敢奉诏。”――第八章

                两年后,即1096年,高升泰死,还政段氏,立段正明的弟弟,镇南王段正淳为王,在位13年。1108年,段誉登基,在位39年,于1147年出家为僧,得享高寿。

                2、辽史

                皇太叔之乱发生在1063年,距《天龙》故事已31年矣。

                3、宋史

                高太后归天,哲宗亲政在1093年,即《天龙》故事前一年。

                • 7.
                  家园 8.

                  段誉年纪之误

                  作者:阎大为

                  段誉的年龄在《天龙八部》中有两处有明确的交待。

                  在第四回中,木婉清告诉段誉说她活了十八年,段誉插

                  嘴道:“你18岁,小我1岁”。

                  可见段誉19岁,这是个合理的年龄。

                  另一处是在第四十八回,没有直接说年龄,但说出了出

                  生年月。四大恶人之首段延庆要杀段誉,段誉的母亲刀白凤

                  为了救段誉,告诉段延庆说,段誉是他的亲生儿子。为了证

                  实这一点,她让段延庆看段誉身上带的“长命百岁”小金牌。

                  在牌子的背面有一行小字:“大理保定二年癸亥十一月二十

                  三日生。”据此段延庆就认定了段誉是自己的儿子。

                  这样就要出矛盾了。在第六回木婉清朝见大理国皇帝

                  段正明时,书中介绍了这位皇爷“在位十一年,改元三,曰保

                  定、建安、天佑。”这就是说,出生于保定二年的段誉这时不过

                  10岁,在本书结束时也不超过11岁。

                  由于段眷是段延庆的私生子,他出生在“保定二年”是合

                  理的。是在段正明夺得皇位后的第二年,段延庆为夺回皇位

                  未果而受伤,在天宁寺外和刀白凤邂逅而得子。但段正明一

                  共在位十二年,所以如果真有段誉这个人的话,在段正明退

                  位时,他只有11岁。

                  小说是没有必要拘泥于历史史实的。事实上,在大理国

                  的历史上根本就没有过段誉这个皇帝,倒是有个皇帝和在

                  《天龙八部》中自杀的段正淳同名,在段正明之后还当了十三

                  年大理国皇帝,比段正明当皇帝的时间还长一年。

                  为了避免矛盾,可以在小说中写段正明“在位二十年”,

                  也不会有谁觉得是个问题,或者,更简单的是干脆在整个小

                  说中不提他在位多少年。

                  如果不是按实写。最好别热衷于引用历史,特别是别引

                  用历史年代。多出现一些历史年代可以装得像含有大量丰

                  富的历史内容,能起一种使人们“肃然起敬”的作用。但若不

                  是认真地按历史写,一不小心,就可能会出矛盾,甚至连主人

                  公的年龄都出现混乱,反而不美。

                  • 8.
                    家园 9.

                    这是李自成的惯用伎俩吗

                    作者:阎大为

                    在第三十二回中,李自成和吴三桂同时出现在陈园园的

                    尼姑庵中。作者对两个人都作了一些描写,看来金庸对于吴

                    三桂是深恶痛绝的,相形之下,对李自成还有点同情。

                    两人在庵中有一场恶斗,吴三桂用很不光彩的诡计,谋

                    害陈园园,李自成为了救陈园园而失去先机,吴三桂则喝令

                    李自成投降,李自成嘴上允诺,双膝缓缓屈下跪倒,就在这一

                    瞬间,李自成突然暴起,战胜了吴三桂。

                    写到这里,作者评论说:“当情势不利之时,投降以求得

                    喘息,俟机再起,原是他生平最擅长的策略。”又说他曾“投

                    降,被收编为官军,侍一出栈道,立即又反。”这和历史上的李

                    自成的记载是不同的。

                    不管历史学家们怎样评价李自成在历史上的功和过,从

                    已有的记载中可以看出,李自成的确是条汉子,是条硬汉子

                    在明末的农民起义最困难的时期,明皇朝实行招抚政策,几

                    乎所有起义军,包括张献忠在内都投降了,惟独李自成在深

                    山中躲了起来,俟机再起。李自成曾被洪承畴等打得大败。

                    十八骑突围至商锥山中,在最困难的时候,部下去投降,他甚

                    至要自杀,还向部下说,你们拿着我的头去投降吧(《明史)卷

                    三零九)

                    对于一本武侠小说,本来也没有必要去辩明这些事。只

                    是金庸讲过,《鹿鼎记》是应勿宁当作历史小说来读的;即使

                    如此)在小说中对历史上真正存在过的人物,安排一些虚构

                    的故事,也是可以的。如果是像韦小宝这样的“不学有术”的

                    人在乱发议论,把李自成和张献忠或其他人搞混了,那当然

                    是用不着认真对待的。

                    在这里,是小说作者自己出面,对历史人物进行评论,这

                    和在小说中虚构一些情节是不同的。指出这种和历史记载

                    相异之处,恐怕不能视为不明小说创作的规律,胡乱吹毛求

                    疵吧。何况,在金庸的另一部小说《碧血剑》中,也有不少有

                    关李自成的故事,他应该对李自成的事情很熟悉的。

                    “金学家”们曾多次对金庸运用历史题材大加颂扬,例

                    如,一篇评论说,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描写,“金庸做到

                    了一个优秀小说家应该做到的,既不违背基本的史实,又有

                    艺术的升华,包含他对历史的深刻认识。”当然,也可能金庸

                    自己掌握有一般人所不知道的历史材料,可证明李自成曾投

                    降过明朝或清朝皇帝,如是这样,希望他能予以公布,证明

                    “他对历史的深刻认识。”

                    顺便说一句,《鹿鼎记》的三十四回写吴六奇曾唱《桃花

                    扇》中的“沉江”一“曲。《桃花扇》是孔夫子的六十四代孙孔尚

                    任所著,在康熙三十八年写成。吴三桂反叛发生在康熙十二

                    年。吴六奇唱此曲时,吴三桂尚未起兵。书把吴六奇唱曲的

                    事至少提前了二十六年,这大概就和在北伐战争或抗日战争

                    的电影里,听到唱“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曲词

                    一样有趣。

                    • 9.
                      家园 10.为什么江南六怪还留在大漠?

                      作者:阎大为

                        在《射雕英雄传》第三回中郭靖的母亲被段天德劫持到北京,又被金人抓去当挑夫到了大漠,在大漠中她生下了郭靖。蒙古牧民看她可怜,给她四只小羊,她母子二人就以此为生计在大漠中熬了下来。郭靖6岁时,江南七怪找到了郭靖,并定居大漠十多年教郭靖武功。这就成了整个《射雕英雄传》的引子,引出了成吉恩汗等一系列重要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写出了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故事,成为最畅销的武侠小说之一。

                        仔细想想就觉得问题挺多。在江南七怪(因张阿生战死,七怪只剩下六人了,下面称六怪)找到郭靖定居大漠前后,小说中竟一点也没提到六怪和郭靖母亲李萍见过面。

                        江南六怪是长年生活在嘉兴的渔樵屠贩市井之徒,李萍是临安――即今之杭州人。临安府和嘉兴府相邻,其府治间距离也不过百多里地,李萍和六怪是小同乡、

                        郭靖的母亲李萍是一个江南水乡土生土长的农妇。从被段天德劫持开始,她经历了无数艰险苦难,在难以想像的困苦环境中,将郭靖抚养到6岁。直至见到江南六怪之前,她没有一个人可以与之谈论自己所受的苦难和委屈,没有一个人可以与之吐吐苦水的。现在见到几位家乡人,没有语言障碍,怎能不倾述衷肠,倒出一肚子苦水呢。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按人之常情,郭靖的母亲见到了江南六怪时,号啕大哭大约是不可免的。

                        以金庸先生之大才,本来是可以写出极精彩的一幕的,特别是韩小莹和李萍见面更可能是亲热得不得了。但这被回避了,甚至连见面也不安排。

                        实际上确实不能见面,一见面就要打听家乡情况,下一个问题必然就是回乡。大漠中那种一年到头见不到大米、鱼及蔬菜的生活,李萍和六怪是绝不可能喜欢的。六怪是十分留恋江南市镇的市井生活,在《神雕侠侣》第一回中就曾写到柯镇恶不愿到桃花岛去享清福,愿留在嘉兴闹酒赌钱。所以,不能让他们见面,否则他们谈起回江南的事,有什么理由不回去呢?如果回了江南,还有什么雕可射呢?成吉思汗、拖雷、华筝、金刀附马……全都得泡汤了,也就没有《射雕英雄传》这本可爱的小说了。“

                        还有一个让人有些别扭的地方,在第六回郭靖和江南六怪南行时,将李萍留在大漠,李萍竟然一点也没有表露思乡之情,一点也没有表示有叶落归根之意,颇不像一个江南水乡女子。而郭靖和六怪竟也一点也没有把她带回南方的意思。在武侠小说中常有一些武林人士总是满脑子古怪念头,行事乖张,和常人不同。但李萍并非习武之人,她不过是江南一普通农妇而已,不让她有普通人的感情,是让人感到很别扭的。

                        金庸自己曾说过:“我认为文学主要是表现人的感情。……如果能深刻而生动地表现人的感情,那就是很好的小说。”(《长风万里撼江湖),杜南发)说得确实很好,但是在这部书中,对李萍的感情表现的怎么样呢?她给人总的印象是什么呢?根本就不像一个江南水乡的普通女子,倒像完全没有感情的一段木头或一块石头。

                        以郭靖这样的老实人,一直和母亲相依为命生活在一起,对母亲的感情必然很深。在羽毛渐丰,他要到中原去时,竟然全不以老母一个人被孤昔伶汀地留在大漠为念,还有一点孝心吗?这是不是和郭靖这样一个大侠的形象差得太远了

                        为了将故事编得精彩,让情节发展违背人物的性格、违背常理这一现象,在胡编乱造的劣等小说中屡见不鲜。但在金庸大师的名著中,在紧要关节出现类似的情况,真有些让人不舒服,有点使人有些像阿斗一样让人给“涮”了的感觉。有这种感觉也像是有点对金庸不大尊敬,何况,有人要推崇他为中国近代最伟大的文学大师之一,本不应该对他产生这样的想法的,但产生了,也没有办法。

                        为了让憎节发展人丝人扣、合情合理,最好让李萍到大漠后被一蒙古人所救,就嫁给了这个蒙古人。婚后夫妻间感情甚笃,丈夫对妻子甚为体贴,后爹也对郭靖甚好。这样,在六怪找到郭靖后就不好主动提出要回江南,而李萍也不便,甚至不愿再回江南了。江南六怪也只好远离“江南山水温柔之乡”,在这“朔凤如刀的大漠”一住就是十二年。郭靖18岁时也可以离开年老的母亲,放心南下。到了后来,如果这位蒙古后爹为了郭靖,和郭靖母亲同时遇害,则是很感动人的。

                        这还可以顺便解决另外两个问题。一是兔去了在李萍母子初到大漠时,仅靠四只小羊就能生存这一描写,这和生活常识相离也有些大远了。虽然,武侠小说中的大小侠客们,不需要任何生活资料,就可以活得很快乐,但李萍母子只是普通人,郭靖那时只是一个婴儿,还没成为大侠,大约没有这种能耐,否则,也根本就用不着提四只小羊的事了。另一个则是当时蒙古人的民族歧视问题。在当时,费古人对民族和种族问题还是看得很重的。在稍后一些时候,蒙古统治者将人分成四等,其中最低一等称“南人”,江南六怪、李萍、郭靖都是南人。成吉思汗能把军权交给一个外族人吗,这是不可想像的。如果郭靖是一个蒙古人的儿子,那就不会有任何问题了,招为驸马,封为大将都是在情理之中、顺理成章的了。

                        至于是不是蒙古人的亲生儿子,按成吉思汗的观念来说,不是严重问题,据记载,成吉思汗的长子术赤很可能就不是其亲生子。在《时雕英雄传》第三十六回中,写到了成吉思汗的长子和次子争斗,起因即由于此事。但术赤也得到重用,其次子拔都及其后代更成为统治从中亚到欧洲的金帐汗国(钦察汗国)的可汗。

                        当时俄罗斯尚未统一,占据俄罗斯各地的一些小国都是金帐汗国的附庸,这个汗国占领的地区极为广袤。这样的统治一直维持了两个半世纪,直到148O年。也就是蒙古人在中国的统治结束后-百三十多年,俄罗斯才从这个汗国的统治下独立出来,又过了二十多年,这个汗国才灭亡。

                        成吉思汗还有多个义子,其中多有被他杀掉的敌人的后代,但也有得到重用的。

                      • 家园 11.西夏人会这么称呼吗?

                        作者:阎大为

                        第四十六回中,礼部尚书宜读的西夏皇帝的诏书中有

                        “西夏皇帝诏曰……。”这里用的“西夏”二字是有违常理的。

                        在中国古代,如果一个统治者自称为皇帝,那他一定是

                        认定自己是天之子,是正统。不管心里实际上怎么想,嘴上

                        一定会这样说的,否则,就应去掉皇帝称号,称为“王”或用其

                        他什么称号。所以一位皇帝在下诏书时,是不必自己特别指

                        明是哪一国的皇帝,因为在他心目中,只有自己才是真正的

                        皇帝。所以西夏皇帝的诏书,只会写“皇帝诏曰……”,而不

                        会写为“西夏皇帝诏曰……。”同样,其他皇帝,例如南宋皇帝

                        的诏书中也绝不会有“南宋皇帝诏曰……”的字样的。

                        在北宋仁宗时期,在现在的宁夏、甘肃等地由党项族建

                        立的国家、国号为大夏。宋朝的文献为了表明宋朝是正统的

                        王朝,大夏又处于宋朝的西部,习惯称为西夏。历史学家也

                        习惯于这样称呼。

                        夏国本国人是不会这么称呼自己的。在皇帝的诏书中

                        只可能出现“大夏”,绝下会出现“西夏”这样的称呼。宫女们

                        也说到”我们西夏”这样的话,这也是不大对头的。谦虚一点

                        可以说“我们夏国”,自豪一点可以说“我们大夏”。

                        这就像有些对我国不十分友好的人士,称我国政府为

                        “大陆政权”,而我国外交部发言人或政府工作人员是绝不会

                        自称“我们大陆政权”的。在正式场合。略受过一些教育的,

                        有点自尊心的中国人也不会这么说,而一定会说“中华人民

                        共和国政府”或“中国政府”。

                        另外,在十六口中,慕容复乔装为西夏武士,出现在段誉

                        和王语嫣藏身的磨房时,自报姓名为李延忠,王语嫣接着说:

                        “那是西夏国姓。”这是不对的。西夏是居住在西北地区的党

                        项族人建立的王朝,西夏皇族本来是拓跋氏,在唐朝时,因镇

                        守西北地区有功,唐朝皇帝赐姓为李,这个姓用了比较长的

                        时间。到宋朝时,宋太宗赵光义又赐他们姓赵,这个姓好像

                        没怎么用,有可能是宋朝势力不强,没被西夏人看在眼里,所

                        赐的姓也就不被重视了。西夏第一个皇帝李元昊,或称赵元

                        昊,不愿再用唐朝皇帝或宋朝皇帝所赐的姓,他就自己改姓

                        为嵬名,他的所有亲族也随之改了。在西夏,姓李的还是有

                        的,但已不是国姓了,国姓应该是嵬名。

                        王语嫣学业不精,瞎说一通,慕容复本人也不是西夏人,

                        也就糊里糊涂地承认了。金庸对中国古代的文学历史造诣

                        甚深,不知为什么没替他们改正。

                        • 家园 12.《神雕侠侣》中长寿老人何其多

                          一般来说,武侠小说中的主人公以年轻人或壮年人居

                          多。这种年龄段的人们比较适合于那种打打杀杀的情节。

                          在《倚天屠龙记》中写了一个老人张三丰,在第十回中给

                          他过了一个悲惨的百岁生日,在第二十四回中写他初创太极

                          拳和大极剑,这时的年龄已经超过了一百一十岁。张三丰的

                          形象,基本上是按老人写的。他在强敌来临时,已经不是想

                          如何克敌制胜或藏身避敌,而是想:“纵使不遇强敌。又有几

                          年活头?”惦记着太极拳和太极剑能不能在他死后流传下去。

                          和年轻的对手较量时,心中不免产生怯意(见《倚天屠龙记》

                          第二十四回)。这应该是一个年老体衰,自以为行将就木的

                          人的正常心理活动。

                          在《神雕侠侣》的最后五六回中,也写很多个长寿老人。

                          不过这些人多被写成具有年轻人的心态和体能,只有仔细

                          读,才能觉察出他们是耄耋之年,甚至更老一些的老人。

                          在小说中,如果作者不明确指出人物的年龄,多半只能

                          由情节中得到一个模糊的印象。在《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

                          侣》中有几处将年代交侍得很清楚,这徉,人物的年龄就比较

                          确定了,在《射雕英雄传》的第一回中写到当时是“光宗传到

                          当今庆元皇帝手里,他在杭州已坐了五年龙廷。”这是很容易

                          查清楚的,也就是明确地告诉了读者,这是1194年。在《神

                          雕侠侣》的第三十三回中写到该年是“大宋理宗开庆元年,是

                          蒙哥接位大汗后第九年。”这年应该是1259年。

                          《射雕英雄传》开篇时所交侍的,是郭靖诞生的前一年。

                          《神雕侠侣》第三十三回中交侍的年代,是金庸所写的武侠小

                          说中的第三次襄阳之战发生的年代,即杨过在襄阳城下打死

                          蒙哥的那一年,也就是《神雕侠侣》故事结束的那年。这两个

                          年头相差六十五年,第三次襄阳之战时,郭靖应是64岁,黄

                          蓉已经是奔70岁的人了。不过,在这个故事里,他们二人还

                          不能算是老人,下面讲几个真正的老人。

                          第一位老人是黄药师,他应该是一百多岁的老人了。

                          郭靖十八九岁时,进行了第二次华山论剑,因每二十五

                          年一次,所以,第一次华山论剑应在郭靖诞生前七年。那时,

                          黄药师已经是天下五大高手之一的一代宗师,不应太年轻,

                          至少有三十多岁吧。在郭靖出生时,黄药师就已40岁或更

                          年长一些,在《神雕侠侣》全书结束时,黄药师年龄应在105

                          岁以上。

                          还可以从他的徒弟黑风双煞的年龄,反过来推断黄药师

                          的年龄。在第四回中,郭靖看见梅超风是“模样却颇为俏

                          丽,大约是四十左右。”当时,郭靖6岁,梅超风比郭靖大35

                          岁左右。如果,在第三次襄阳之战时,梅超凤还活着,她应为

                          1oo岁左右。黄药师是她的师父,理应比她年龄大,若大10

                          岁左右,这时,黄药师就应是110岁左右的人了。

                          可见,在第三次襄阳的大战中,宋军的主帅兼东路军统

                          帅黄药师的年龄约为110岁。

                          另一位老人是一灯大师,即段皇爷,他的年龄似应较黄

                          药师更大一些。

                          在第三十一回中讲,第一次华山论剑后的第二年,王重

                          阳带着周伯通去大理国。周伯通和刘贵妃有了感情,生一

                          子。此子被裘千仞打成重伤,段皇爷拒不给治疗,刘贵妃亲

                          手刺死亲生子。段皇爷因此而出家,成了一灯和尚。

                          一灯和尚出家的时间应为第一次华山论剑后的第三年。

                          即郭靖出生前四年。他出家时,带着他的四个徒弟,这四个

                          徒弟都是他原来朝廷中的重臣,如宰相、大将军之属。能熬

                          到这么大的官,总得要一些时间。如果能在30岁左右当上

                          这么大的官,那就已经很不容易了。作为他们的师父年龄当

                          然要比他们大些,假定段皇爷出家时为40岁左右,还是合理

                          的。

                          在第三十回中,郭靖和黄蓉去湖南桃源县山中见一灯和

                          尚时,大约是他出家后二十二年,应在60岁或更老一些。书

                          中写他的形象是“一个老僧,银须垂胸。”“两道长长白眉从眼

                          角垂下。”像是在描写一个七八十岁的老人。

                          由这一年到第三次襄阳之战,又过了四十多年,看来一

                          灯的年龄至少应和黄药师差不多,如按第三十回中的描写,

                          一灯还应更老一些。

                          第三位老人是周伯通。他第一次出场时,他是被黄药师

                          拘在桃花岛的一个山洞中。郭靖见他是个“长须老人。”在阳

                          光下看,他是“须发苍然,并未全白。”可见他是个头发有些白

                          的老人了。周伯通这时不是“小顽童”,也不是“中顽童”,而

                          是“老顽童”,是以这个绰号闻名于武林,可见他当时也应属

                          老年人之列。这样推算下来,在第三次襄阳之战时,他至少

                          应是1oo岁左右。

                          第四位是女寿星瑛姑。她和周伯通产生爱情的时候,是

                          在郭靖出生前六年。假定她那时是2O岁左右,那么,在第三

                          次襄阳之战时,她大约是90岁左右。

                          此外,在第三十六回中出场的柯镇恶、沙通天、侯通海。

                          彭连虎和灵智上等人的年龄都应在80岁到1oo岁之间。在

                          《神雕侠侣》的最后几章,出现的长寿老人也有点太多了。

                          第三次襄阳战争中,宋军的主帅,东路、西路、南路等各

                          路领军统帅,竟都是百岁老人,这真可谓奇观。马马虎虎读

                          小说时,给人的印象并不是这样,这些百岁老人都被写得像

                          四五十岁的人,正好作军队的统帅。问题出在哪里呢?问题

                          在于在《射雕英雄传》的第一回和在《神雕侠侣》的第三十三

                          回中都像历史书一样,把当时的年代写得一清二楚,于是,就

                          不得不出现一大批百岁以上的老人。

                          在武侠小说中写上几个历史年代,有时可能产生一种令

                          人敬畏的感觉。若写上很清楚的历史年代,这就必须将小说

                          的结构和情节仔细地安排好,不要产生矛盾。最好也不要产

                          生像上面所提到的怪现象,在抗击蒙古人,保卫襄阳战争中

                          其关键作用的人中大部分竟是百岁以上的老人。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