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东山顶上的酥油茶】之血色金川:康乾盛世的重要拐点(上) -- 京华烟云AMIP

共:💬87 🌺52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满清皇亲国戚是否掌兵,具体要看是哪个皇帝

          比如,清朝多数皇帝都喜欢重用宗室,但也有例外,乾隆皇帝的规矩就是宗室不给兵权,因此从乾隆一朝来看,尽管皇亲国戚掌兵的很多,但没有一个是宗室,基本都是傅恒、福康安这样的外戚。

          最典型的例子是平郡王福彭,就是曹雪芹的那个表哥,很可能也是《红楼梦》中北静王的原型。福彭从小陪乾隆读书,是弘历的发小,两人交情非常好。

          在雍正十一年(1733)四月,二十五岁的福彭已经在军机处行走,是当时最年轻的军机大臣,同年,雍正任命他为定边大将军,指挥清军与准噶尔作战,出将入相似乎已经成了他的必然。

          但乾隆刚刚即位,就立刻召福彭回京,以后再没有让他入军机处,也没有率军出征——终乾隆一朝,从没有一个王爷掌握过些须兵权,因此这并非是针对福彭个人,而是乾隆的总体用人原则。

          于是,正年富力强的福彭只能和其他亲王郡王一样混吃等死,由于心情郁闷,才四十岁就病死了。

          也许乾隆感觉实在亏欠自己这个发小太多,特遣大阿哥祭奠,并专门辍朝二日,这还不算,皇帝一口气给他家封了两个王爷——福彭的一个儿子继承了平郡王的爵位,乾隆又让他另一个儿子承袭了克勤郡王的爵位,也算对同学的一点补偿。

          • 家园 清朝很好玩

            除了传统的大臣不合,还有满汉之分。

            汉族的重臣,岳、曾、李似乎都有谋反之心。哈哈。

            所以皇帝用宗室似乎是没办法的选择。但是宗室就放心么?

            按常理推论,似乎福彭不应该这么郁闷。

            • 家园 少数民族的王朝都有这个特点

              毕竟比起少数民族的人数来说,汉族人数太多了,不限制的话就被同化了,八旗子弟到后期也和汉族民众一样的听戏玩鸟斗蟋蟀。

            • 家园 康雍乾三代,御下之术逐渐汉化,福彭恰恰赶错了步点

              康熙因为小时受重臣的压力太大,所以最重用至亲宗室和家奴,不太信任亲贵大臣——康熙成年的两个兄弟二哥福全、五弟常宁都做过大将军,这在非开国君主中差不多是独一无二的

              雍正呢,对亲兄弟防的多一些了,但还是重用宗室,所以福彭才有机会。等到乾隆时期,心态就和汉人君主比较类似了,军事任用传统的开国亲贵之后,行政用儒臣,宗室贵族就机会很少了

          • 家园 平郡王和克勤郡王不是同时的吧

            我查到的情况不是这样的,福彭的儿子庆宁在乾隆十三年接替老爹作了平郡王,这厮是个短命鬼,乾隆十五年就死了,而且绝了后。

            接替庆宁的是福彭的弟弟,贝子福秀之子庆恒,他袭了平郡王的爵位,乾隆二十七年因罪被降为贝子。乾隆四十年,复为平郡王;四十三年又改为克勤郡王,次年去世。

            克勤(平)郡王为世袭罔替,所以能一直传下去,也不是仅仅出于皇帝的恩典

            我觉得用宗室胆子最大的(除了开国时期那是不得不用)是康熙,他居然让自己的二哥福全为大将军领兵。不过福全可能是历史上最老实的皇帝亲兄了,似乎没有对帝位有过任何想法

            • 家园 另外,睿亲王和豫亲王两家也曾被免掉

              到了乾隆四十三年才为其平反恢复王爵,之前一百来年这两家都是罪犯。

              这些铁帽子王其实只是民间的俗称,不拿下似乎是朝廷不成文的规矩,直到乾隆四十三年,才由朝廷正式下旨表示世袭罔替,福彭的事情在那之前好久了。

            • 家园 确实,我记错了,平郡王和克勤郡王是一回事

              第二位克勤郡王罗科铎在顺治八年改封号为平郡王,到了乾隆四十三年,又复号克勤郡王。

              应该说乾隆照顾福彭的是没有消除他家的王位,尽管克勤郡王或平郡王是民间俗称的铁帽子王,但其实也是可以免掉的,后来的平郡王就曾被降级:

              (庆恒)坐旗员冒借官银,降贝子。四十年,复王爵。

              这个庆恒就是福彭儿子死后没有继承人,皇帝命令过继来的。

      • 家园 请区分皇族大臣和亲贵大臣

        皇族大臣一般都不会被砍,最多毒酒或是白绫赐死,这通常还只有政变之类的生死斗争中才会有。清代比较有名的就是慈禧处分顾命八大臣,载垣、端华都是皇室亲王,所以都是赐自尽。肃顺因为是八大臣中的谋主,又专门得罪了两宫太后,所以斩了,这是很特别的(肃顺是端华的弟弟,也是皇族;肃顺肆口大骂,其悖逆之声,皆为人臣子所不忍闻。又不肯跪,刽子手以大铁柄敲之,乃跪下,盖两胫已折矣。遂斩之。)

        亲贵则不同,他们一般是外戚,或是皇帝的专宠,这些人的荣华富贵都来自皇帝,如果办事不力,自然是要处分的;具体说到乾隆平金川杀掉的几个大臣,办事不力倒在其次,主要是不能清楚地判断形势,之前牛皮吹大了,之后又百般搪塞,推卸责任——关键是还没推掉,都被皇帝知道了,欺君的罪名一扣上,那就必死了

        • 家园 第一次金川战争中被处死的几个大臣,情况各有不同

          比如川陕总督庆复,满洲镶黄旗佟佳氏(其祖先是最早归顺努尔哈赤的那批汉人),他是康熙亲舅舅佟国维的第六个儿子,也就是说庆复其实就是著名的隆科多的弟弟。从亲缘来看,庆复和乾隆已经很疏,勉强算是个比较远的外戚。

          庆复被杀其实和金川战争本身关系不大,而是因为他对皇帝撒谎——此前瞻对也就是现在四川甘孜州新龙县一个叫班滚的土司和朝廷作对,庆复派兵围剿,最后向皇帝报告,“言班滚已焚死”。但其实,庆复并没有亲眼看到班滚的尸首,史载“焚碉时,火光中望见番酋悬缢,庆复询於众,俄木丁於烬中得鸟枪铜捥,谓班滚物也,遂以班滚焚毙疏闻。”

          到了第一次金川战争,庆复因作战不利被免去总督之职,但光打败仗并不会被砍脑袋,皇帝对他还是很信任的,调他入朝廷其实是要提升他,“召庆复入阁治事,命兼管兵部。”。可就在这时候,新任川陕总督张广泗却将真相捅给了皇帝,原来班滚并没有死,而是一直藏在金川土司的碉楼里,这下乾隆可火了,“上责庆复欺罔,夺官待罪”。

          皇帝于是专门派钦差去做了调查,种种证据显示果然是庆复撒了谎,于是“上命下庆复刑部狱,令军机大臣会讯,按律定拟,坐贻误军机律论斩”。最后,乾隆对他还算客气,没有当众杀头而是“赐自尽”。

          也就是说,庆复被杀的真正原因其实并不是所谓的“贻误军机”,而是因为他骗了皇帝,乾隆在这方面非常敏感,无能不要紧,但一定要乖。

      • 家园 赐教不敢,也说说清朝杀大臣

        其实统计一下,清朝大规模杀大臣主要集中在两个时期,一是乾隆,一是慈禧。

        对第一个时期而言,乾隆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748年是个重要转折点,那一年,与皇帝感情非常好的孝贤皇后去世了,乾隆从此性情大变,异常严苛起来,动不动就找茬杀人,而此前他一直标榜爷爷康熙的宽仁作风,处死臣下相当慎重。

        有学者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认为这是一个痛苦鳏夫在失去家庭幸福后的情绪发泄从而一发而不可收,比如朱重八也是在马皇后死后开始肆无忌惮的杀人,而在那之前也比较克制。尽管片面,可能有几分道理。

        乾隆到了晚年,又恢复了爷爷的作风,不仅杀大臣少得多了,对真正该杀的贪官也是睁一眼闭一眼,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了。

        至于慈禧,杀人比较狠主要集中在三个时期,一是祺祥政变杀八大臣(其实也没都杀),二是戊戌变法杀维新派,三是庚子国变后杀主战派。

        比较起来,其实慈禧更多的是政治谋杀,老太婆在这方面还算克制,比起乾隆滥杀还不太一样,更别说诛连最广的文字狱了。

        所以,我们还是要把政治谋杀和立威而杀分开来看,前者以多尔衮、鳌拜和慈禧为甚,后者乾隆是典型代表。

        至于这方面名声最差的雍正,如果认真统计一下反而是杀人最少的皇帝之一,他在杀大臣方面其实相当慎重,主要集中在政敌和贪官,对政敌比如他的几个兄弟都不是显戮,对罪有应得的贪官也是抄家为主杀人为辅。总体来看,雍正为立威而杀人比他的儿子乾隆要少得多,比起崇祯五十相大多不得好死更不可同日而语,但年羹尧等几个人也确实比较倒霉。

        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 家园 顺治也挺能杀的

          比如顺天和江南两次科场弊案,舞弊的考官全被他杀了,情节严重的还用了残酷的腰斩。行贿的考生们的性命倒是多数留下了,但是全家流放宁古塔,生不如死

        • 家园 确实,我一直以为和通泊的主将傅尔丹被雍正砍了呢

          没想到这厮到了平金川之战还出来活动

          雍正对傅尔丹可真算是宽容,实话实说,砍了他一点都不过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