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赫尔曼.沃克与他的战争小说 -- 潮起潮落

共:💬108 🌺386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8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赫尔曼.沃克与他的战争小说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赫尔曼.沃克,1962年,纽约。这副扮相颇像《卡萨布兰卡》里的鲍嘉:)

    就个人而言,赫尔曼.沃克写的《战争风云》与其续篇《战争与回忆》是印象最深刻、最经典的二战文学巨著。

    赫尔曼.沃克的作品只看过三部:《战争风云》、《战争与回忆》和《凯恩舰哗变》(包括小说中译本及人艺演的话剧),个人感觉,与小说相比,《凯恩舰哗变》的翻译功力稍欠,话剧《哗变》在介绍进来的外国话剧剧目里,还是相当赞的。

    《战争风云》与其续篇《战争与回忆》从德国进攻波兰前夕,一直到写到日本投降,场景极为宏大,美国、欧洲(但就欧洲讲,就有意大利、纳粹德国、波兰、苏联、法国、西班牙……等等)、亚太、北非、伊朗。涉及的人物高可上天(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希特勒、墨索里尼及其幕僚们),下可到纳粹集中营的犹太囚犯,小说里出现的有名有姓的人物怕是得有上百人。

    该书以帕格.亨利一家为主线,栩栩如生的人物,入细入微的情节描述、逼真生动的战争场景,流畅连贯、跌宕起伏的故事令人难以释卷。此外,该书的译文也极赞,非常考究。1980年代初期《战争风云》在中国推出后,就叫好一片,随后《战争与回忆》出版,读者甚众。这两本书我看了不下五遍。

    记得赫尔曼.沃克曾在1980年代初期访华,那时中国没加入国际版权公约,老先生没拿到一个子儿的版税,好像对此也未置一词。据说1990年代再版时,出版社才把版税补给他,但那时的印数已远不如1980年代了。

    赫尔曼.沃克是俄国犹太移民后裔,1915年出生在纽约。看来老先生当年也是个文青,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不久,就到电台码字儿。二战爆发后,他参加美国海军,在扫雷舰上任军官,曾在太平洋战场参战。个人估计,这段经历成了他写作《凯恩舰哗变》的契机。估计中译本小说看过的不多,人艺话剧《哗变》知名度应该大些。

    [flash]http://player.56.com/v_MjMyOTA0MDc.swf[/flash]

    人艺话剧《哗变》

    好玩的是,他笔下的美国职业军人魁格舰长是个人品不咋地的胆小鬼,为政治正确计,在结尾,赫尔曼.沃克不得不借助那个玛瑞克(副舰长)的辩护人格林渥(一个能言善辩的犹太裔军官)之口,给魁格舰长一通找补(“魁格让我整成那样不公平,是他挡住了那个纳粹戈林将军,没有让他把我妈妈做了肥皂”,云云),呵呵。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战争风云》与其续篇《战争与回忆》篇幅很长,我手头这套版本是1982年出版的,《战争风云》为3本(定价3元/套),《战争与回忆》为4本(定价4.10元/套)。印象里,《战争风云》中译本在1970年代后期就以内部图书形式出版了。如果没记错的话,我应该是在77年第一次读到它,在图书馆。看得如醉如痴。

    后来,美国又拍了同名电视连续剧,据称是那个年代耗资最大的电视剧。感谢盗版,又收了全套的DVD。个人感觉电视剧不如小说,照说拍的很下功夫,但里面的希特勒、斯大林太小丑化了,在忠实于原著上下的功夫白瞎了。

    下河图个好玩,想哪写哪,全无章法,先写这些吧,饭饭鸟。

    • 家园 最早接触它是央视的正大综艺剧场

      的连续剧,后来一些台也放过。是部好作品。一家人不同的命运,受到世界环境的影响与身边近况的交织,开启了生活的每一篇章。点滴平凡,汇聚了就是壮阔。未来,但愿有人能把上世纪80年代开始写一个到2030年左右的中国家世那肯定也不错。

    • 家园 哗变的情节有点像Hornblower系列里的《哗变》一节

      同样是刁钻刻薄的船长被副手们推翻,不知道这两部作品是不是有互相启发的成分。

      http://en.wikipedia.org/wiki/Lieutenant_Hornblower

      http://www.imdb.com/title/tt0273656/

    • 家园 穿越体的先驱,也许是开山之作

      帕格就是被作者穿越回去会见四大巨头的。为此还特意安排他在高中时选修了德文,还和俄国后裔小孩在一起玩。

      后来的《阿甘正传》也采用了类似的手法。

      话说回来,还确实是非常好的小说,以至于有人把它们与战争与和平

      相提并论。

      • 家园 沃克自己也穿越了:)

        沃克以一个犹太人的身份,几乎都是以新教徒的视角写的小说。

        • 家园 现在正在复习中

          他不是说了么,一个犹太人的基督

          这次重读,发现杰斯特罗兄弟比较有意思。一个是迂腐的教授,陷入尘世的虚名,而且自私自利,结果一步步走向集中营。另一个则机灵透顶,而且信守契约,义薄云天,虽然是从一个魔窟逃到另一个魔窟,但也一直让人看到生的希望。我想沃克在写这两兄弟的命运的时候,说不定在想这是上帝的旨意。

          • 家园 归纳一下沃克对特殊人群的看法:)

            这个特殊人群便是知识分子,典型的便是杰斯特罗博士与斯鲁特。

            沃克在书里对杰斯特罗博士着墨不少,归纳一下便是:貌似满腹经纶,实则是个糊涂蛋;夸夸其谈却又不谙世事;身处险境却还老天真。此外还自私、软弱、总拖累别人,因他的拖泥带水、优柔寡断,以致娜塔莉娘俩落入纳粹之手,娘俩险些丧命,实属害人害己的废柴一个。

            那个美国国务院的JY斯鲁特(梅德琳称之为“那个国务院的怪物”),一个牛津大学的高材生,罗兹奖学金获得者,则是一个唧唧歪歪的胆小鬼。在华沙围城期间,被攻城的德军吓得裤裆湿了几回,被娜塔莉强烈鄙视后越发没了自信。追娜塔莉吧,却不敌毛头小伙拜伦;想对老同学帕米拉有点意思吧,又不是帕格这个大叔的对手,诸如此类。

            我想,沃克设置这俩标本人物的用意就是:百无一用文科生,知识越多越废柴:)

            • 家园 可最后两个人都重新拾起曾经丢弃过的信仰
            • 家园 拜伦和斯鲁特的对比太强烈了

              不过沃克对斯鲁特明显比对杰斯特罗博士要好一些。至少给斯鲁特还安排了一个在火车站保护美国犹太人的情节。

            • 家园 是的是的,我最近在重读这书,最有感慨地就是那个思特勒.

              真的是百无一用,只能当冤大头啊.过去人生阅历不够,看不出这小斯的悲剧性格,自己也走了不少弯路.小斯其实除了读书啥都不行,如果能够本分一点,还可以勉强混个温饱.他认识不到自己的缺点,最后彻底悲剧了.

              埃,我发现自己身上和小斯有不少相似的地方(虽然俺没得到过落得奖学金啥的),要警惕啊.中国读过一点书的人都有一点像小斯啊.

              中国的小斯我觉得就是跑回国去的巫宁坤之类的,不过他好歹还没把命丢掉.当年他回国前可还一本正经的给李政道这种超级聪明人上课呢.

              我是八十年代读这书的,很诧异前辈们七十年代就读过了.这是不是太祖和周相要与美国和解先造的舆论啊?

              • 家园 个人记忆所及

                文革也有过几次大地回春的暗流涌动,大约72年尼克松访华后,绷得很紧的弦儿有些松动,包括内部图书的出版、发行、流传,内部电影(外国电影)的放映,一些老片子解禁(《英雄儿女》、《奇袭》、《打击侵略者》之类)。

                即使是服装方面,也有一点放松,江青曾力推布拉吉(她穿着真难看)。还有些“革命历史歌曲”也解禁了(以黄河大合唱为代表的一批曲目)。

                74年(是吧?懒得查了,恭请考据党指正)邓小平复出后,社会生活也有了回暖。诸如此类。

    • 家园 看来喜欢的人很多,有机会来美国华盛顿地区的话,两个地方

      是可以怀一下旧的,一个是美国海军学院,那里帅哥美女很多,还可以看一下美国人没收的日本鱼雷之类的战利品,还有一个在巴尔的摩水族馆附近,那里有一条美国二战时的潜水艇,你可以进去感受一下拜伦当年的感觉。

      在美国大街上你一定会觉得美国人太难看了,但去了海军学院就不一定了。

      我看这书的一个目的是怀旧,书里的那些街道名称现在大都还在。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