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兄弟与黄仁宇先生的那些事 -- 八面琵琶奏楚歌

共:💬47 🌺555 🌵4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香港人没文化, 暴发户, 缺少归属感的一群人.

            在历史的长河中最最多一个小麻点.

          • 家园 大刀该向鬼子们头上砍去

            大狼先生的锋芒一贯犀利。

            如果仇恨日本和冈村宁次,直抒胸臆比较好。从黄仁宇入手,力量未免偏颇,引起争论,消耗子弹。毛主席教导我们:“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

            黄先生虽然是国军,也打过日本的。曾经是您抗日亲属的友军(在我记忆中,有的亲属是抗日捐躯了,在此道歉)。我对于抗日的英雄是敬仰的,那时候的人,有原则和血性。

            不能忘记历史是对的,但对历史的态度要严谨,虽然我只是个业余爱好者。诸如抗战史,我总觉得,尚没有看到过全局、客观的东西。

            其实,总体来说,我们是善于忘却历史的,文化如此。冈村宁次毕竟是放走了,赔款和慰安妇也毕竟是民间在搞,日本开拓团的墓碑毕竟曾经树立起来过。凭政治、经济之需要而决定一时的恨与不恨,还是有的。

            我们不能把香港人、台湾人排除出统一阵线。一来,我认为他们总体素质高,二来,祖国统一是民族真正的大希望。我爱台湾人,我爱香港人。

            通宝推:赵沐浴,
            • 家园 能具体解释一下, 何为素质吗?

              我们不能把香港人、台湾人排除出统一阵线。一来,我认为他们总体素质高,

              不知道你指的是哪门子素质, 我个人认为能不以地域,肤色的区别,而平等的接人待物,也是一种很高的素质。

              可是我看到某些地方的某些人对待西欧人是一副嘴脸, 对待大陆人是一副嘴脸,但当得知你是在海外定居的大陆人是另外一副嘴脸。

              另外, 我认为,是否在统一阵线内与总体素质高低没有任何关系。

            • 家园 我们既恨日本侵略者,也恨为日本侵略者开脱的中国人

              我们既恨日本侵略者,也恨为日本侵略者开脱的中国人,例如黄仁宇。黄仁宇是抗过日,但是功是功、过是过,现代社会不讲以功赎罪,那是封建社会的做法。

    • 家园 俺对这事是这么看的,80年代以后,一些台湾和海外的书解禁

      大家西红柿炒鸡蛋吃惯了,虽然说也长的挺壮,可突然见了还有西红柿炒西红柿这种新鲜玩意,都赞的不行,初中哪会流行汪国真,突然一同学批判我们到柏杨先生有个丑陋的中国人,BALALBALA,具体细节忘了,反正一个破初中生好好学习也得柏大师来压着,都是小屁孩,知道个什么,现在想想,柏杨是什么好东西了。

      后来,南怀瑾不知怎么就火起来,简直就吹的跟神一样,其实现在我们知道很多人说他是胡扔乱写。

      张爱玲火这事大家都知道了。有一段我一个文青哥们老给我念叨:“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迟一步,遇上了也只能轻轻地说一句:“你也在这里吗?””

      还有一些包括黄万里,一些人,不能否认其存在的意义,但关键是拔高,无限地拨高,只有他写的才是真的,只有他才是牛人,只有他才是中国的良心,只有他拨开了历史的迷雾,这俺原来挺沉迷的,爱这一口,现在免疫了,什么什么呀,真比毛主席还nb,真比鲁迅还nb?呵呵,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 家园 【讨论】跪着,并习惯跪着

        大山鸡大哥说的现象确是如此。但是我得出的结论略有不同。若是我们曾过度拔高了台湾的作家学者,恐怕不能只怪罪这些外来的和尚,也要怪罪我们习惯于跪着阅读。这有文化的原因,整体上来说,我们是怀疑精神略差的一群人。

        曾经跪着读某些人,后来忽然不信了,于是又鄙夷着他们,甚至骂骂咧咧,转头又跪在另一群人的脚下。

        反思以往,我便是这习惯跪着的人里的一个。比较近的例子,伊拉克战争时,我以为美国便代表着世界的公义。最近的例子,我以为,郎咸平的说话完全出于学术良心。---我因此不敢买股票,并至今成为我老婆的笑柄。

        我这么自我解剖,是表明自己不是高高在上的批评者,而是谦卑的反省者。

        我这么自我解剖,也是提醒自己,因为我偶尔仍会有跪下的惯性。

        你呢?

        通宝推:dashanji,
        • 家园 就算曾经跪下过,不等于就不能批评那些现在的所谓大师

          谦卑不等于以后就要噤声了是不是?你前面不是还说了么,要让人说话。现在那些人的东西大行其道,谁不让他们说话了呢?论坛上有几个朋友说了他们几句,为何这时就不让别人说话了呢。

          再说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跪下过,过去跪下的不等于现在还跪着。关键有两个,一是要学习充实,一是要有自己的观点

        • 家园 世界上的事情就怕认真

          不管谁的书,像我这样半瓶水的人,如果可以重读2到3遍,也可以提出一些批评意见。

          如果只读一遍就扔一边,大约跪着的就要跪到底,站着问候人家女祖先的,还是要一路骂下去的。

          黄先生的书,我也喜欢,只是没有反复读,不敢随便评价。只留下好印象而已。

          由此再推,金庸、梁羽生、古龙、三毛、琼瑶,到我喜欢的郎咸平,甚至影视歌星们。理性地看,都有崇拜到平视的过程。

          面对一味的否定,或者一味的肯定,这样极端的情绪,我们或者只好笑笑,不与争论吧。

        • 家园 俺十分地认同哥们的观点!
    • 家园 我也没看到啥批判贴,不过也是15年前就看黄的文章.

      好像是80年代初的三联版.当时是眼前一亮禁,,和我以前读过的历史都不一样,当时流行的还有房龙还有那个谁的世界通史.不要那时候那会儿对明清史也就是上下五千年基础,看什么都觉得好.以后到05年出国,把市面上黄的书都买了看了遍.

      现在想来黄的缺陷是只能当小说或者历史介来看,不是严肃探讨历史.

      作为历史学家,黄基本上还是生产方式决定上层建筑,历史唯物主义,主要成就还借鉴了点些年鉴派的方法.

      万历十五年写得很生动,说的主要内容中国的落后是文化制度上的落后,其实这个争论了多少年。他很多文章提出的解决方案的数字化管理,说到底都没有一个清晰概念什么叫做数字化管理。其实也不奇怪,这种看中国问题和解决方案也挺符合他一个国民党下级军官的身分,说明他眼界不高。

      他最主要学术著作十六世纪明朝的赋税与财政,把经济史引进史学,这算年鉴派的做法,他想用这个作为主线来发现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可惜正规经济学术水平不够,加上历史考据写作啥都是一团浆糊。

      美国搞中国历史学家好的很多。比如魏复古,比如张光直拿人类学和考古学入历史。比如刚去世的何炳棣,“再说何炳棣,他实际比张,黄他们都长一辈的,所以国学的根基也好。虽然他的性格我很不喜欢,但是他的文章我却爱的要命。琢磨起来,还是因为我是理科生的缘故,而他老人家也以研究中国农业起源的文章发表在科学期刊上为荣。不知道你看过黄土与中国农业起源没有,至少年轻时候的我看过后心潮澎湃,研究历史还可以有这种视界,融文献,考古资料,地理,生态,第四季研究于一炉。也是因为这种过硬的史学功底加上卓越的研究角度才让他这种满身长角的人物坐上美国亚洲研究的头把交椅,那些数据和史实太硬了,敌人都不得不服。几十年过去了,最新的证据证实了何当年的论述,何活着看到这一天应该算是庆幸。” 括号引用他人,

    • 家园 【原创】那时林夫人梨花带雨

      说点别的。

      想当年,鲁智深提着禅杖,带着一帮流氓徒弟,匆匆跑到矗立在相国寺外的林冲身边,那时林夫人梨花带雨,他问林冲:“衙内在哪里?”林冲说:“什么衙内?”

      鲁智深说:“洒家在菜园里饮酒,却听王二说贤弟你在此受了衙内的欺负,所以特地赶来问个究竟。”

      林冲心想,你已提了个六十斤水磨禅杖过来,却让我怎地告诉你。

      林冲便说:“没什么,你嫂子因这相国寺的酱油成色好,便要来打上几斤,却不料价钱刚刚长了,便在此落泪...”

      鲁智深愣了,心想:我这兄弟做人忒地无趣。悻悻走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