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谈美国的再工业化 -- 晨枫

共:💬92 🌺385 🌵3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谈美国的再工业化

    把20世纪说成美国世纪,这应该不为过。有人把21世纪说成是太平洋世纪。美国当然是太平洋国家,太平洋世纪也有美国很大的一份,但这是美国衰落的好听说法。说白了,美国从绝对主导地位下降了,只能满足于太平洋国家的一员了,尽管还是这其中最大的一员。美国在世界政治舞台上依然是主导,美国的军力依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但美国的经济实力无疑滑落了,这最主要反映在美国制造业的滑落,使得经济结构空洞化。2008年开始的经济危机揭开了皇帝的新衣,美国朝野对于再工业化的重要性都有清醒的认识,这不仅是经济结构健康化的开始,也是可持续的就业的根本。

    2010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制造业促进法案》,暂停甚至降低供制造业使用的进口原料的关税。美国全国制造商协会的报告显示,该法案可能使美国制造业产值增加46亿美元,并创造近9万个就业机会。2010年9月的《创造美国就业及结束产业外移法案》提出,将为从海外回迁就业职位的企业提供为期24个月的工资税减免,并终止为向海外转移工厂和生产企业提供的数项补贴,如免税和减税。2012年伊始,奥巴马发表第三次国情咨文,不仅确定2012大选竞选主题,还提出以美国制造、本土能源、劳工技术训练与美国价值为四大支柱,构建国家永续经营建设的蓝图。奥巴马还要求贸易执法部门调查中国等国的贸易行为,试图把流失的美国制造夺回来。

    与此同时,有报告指出,近40%的美国企业有计划把工厂从中国迁回美国。自2011年11月以来,外国直接投资(FDI)只有5月出现同比增长0.05%,其他月份均为负增长,其中6月更是跌落6.87%。当然,这不完全是因为美国产业回流的关系,继续加深的西方经济危机使得投资者银根紧缩,海外投资速度增长放慢甚至抽回都是自然的。30年代德国的大萧条部分原因就在于大量美国资本的快速抽出。过去30年来,中国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同时,劳动力和工业用地成本也急剧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中国的竞争力有所下降,而美国的人均劳动生产率较高,节约的运输费用进一步增强了美国的竞争力。美国工业回流似乎有抑制中国进一步工业化的作用,甚至把中国“一夜打回解放前”。

    但问题没有那么简单。中国的纺织行业的订单已经部分流失到孟加拉,据BBC报道,孟加拉甚至开始渗入中国的国内市场。流失到孟加拉的纺织行业代表了美国再工业化的问题的一部分,离开中国的制造业并不一定回到美国,而是流向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其他国家。美国并没有彻底去工业化,只是现存的工业结构一方面不足以吸收大量的就业,另一方面难以惠及受教育程度和技能都较低的一般劳力。美国的经济起飞以福特的流水线为代表,大量吸收非熟练劳力,迅速提高全民的生活水平。过去30年里中国事实上在做同样的事情。美国再工业化需要的不是十来个波音和微软,而是十来个富士康和耐克。但劳动密集型产业从美国转移到中国,根本原因在于劳动生产率的上升不抵劳动力成本的低廉,中国劳动力成本不再低廉了,还有孟加拉,还有越南,还会有更多的后来者。劳动密集型产业也需要完整的产业链,中国花了30年时间建立起来,假以时日,其他国家或者国家集团或许也能做到,但这个其他国家不是美国。

    还有一个问题是中国正在迅速成为举足轻重的市场,美国公司把工厂撤回美国,对美国市场是近了,但离中国市场就远了。放弃中国这个最大的增长点是一个很艰难的决定。苹果在美国投资1亿,重启美国制造,但那是买眼球的。苹果每年的广告费都大大超过一亿,这不知道 多少时间、什么时候才能兑现、在哪里兑现的1亿实在是苹果的零花钱,10亿才是一个开头,到了几十亿、上百亿,这才有点认真了。通用电气宣布在美国投资8亿,创造1万个工作,不知道这些是什么工作?肯定不全是制造业工作。制造业工作一般算法是每年每人10万美元,但这只是和人员有关的直接开支,不包括设备、技术、厂房、运输……对于通用电气也一样,不砸个几十亿,根本不是认真的。

    中国人工在涨,世界石油价格在涨,这些都是确实的。中国的效率和质量也在涨,这也是不可否认的。美国公司制造回流的一个理由是避免中国非法盗取美国知识产权。所谓只有美国才是技术创新的发源地,这是自恋了。在很多转包中国的产业中,中国创新成分越来越多。曾经有过那样的时代:随便什么小商品拿到中国,都使人眼睛一亮,赞不绝口。但现在,dollar store里来自中国的小商品就比Walmart多,现在甚至开始出现带有明显中国特色的新名堂,比如iPhone的各种附件。这些创新可能还低级,但是实实在在的, 正在水银泻地式地向所有领域蔓延。华为手机原来只听说过。现在加拿大Wind Mobile也做广告了,至少外观和性能上不亚于HTC甚至Samsung。

    美国人工下降,这也是事实,但这是经济萧条的缘故。工会让步,政府让利,所有的政策和努力都是在向经济恢复的方向努力。但在正常情况下,经济不应该持续萧条,再工业化的目标更加不是维持长期萧条。等到经济恢复了,工会将“夺回失地”,这是工会的本份,在2008年经济危机前的虚假繁荣时期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政府将取消让利,恢复征税,从平衡预算和降低债务来说,这是必须的。然后呢?靠政府补贴是一条死路,老欧洲就是先例。把经济计算建立在暂时的美国成本下降上,至少是短视的。这是美国再工业化最不可靠的动力。

    靠政府注资是不现实的。首先美国政府正在陷入空前的财政危机,面临巨大的减支压力,连“神圣不可侵犯”的国防开支都要大刀阔斧地裁减,并没有多余的能力大规模注入制造业。第二,美国奉行自由经济原则,政府不能涉足盈利行业,与民争利。第三,政府在新兴、高风险产业投资,启动新经济,这是可以的,但如前所述,美国需要的不是十来个波音或者微软,而是十来个富士康、耐克,这是美国政府不能涉足的。

    美国依然是世界上高等科技教育最发达的地方,每年有数以万计的学子从世界各地蜂拥而来,但美国面临了一个巨大的人才问题。美国大学理工科里,外国面孔越来越多。不光学生和研究生来自外国,教授也有很多是外国出生的。美国人已经很少愿意花力气学理工科了。这不是现在才开始的事情,20年前就是这样。在80-90年代20年里,美国理工科大学入学人数从平均每年42万下降到36万,同期大学入学总数则从1160万上升到1480万。进入21世纪后,这个趋势还在继续,其中美国人的比例同时下降,使得理工科人才短缺问题加倍恶化。在全球化时代之前,已经越来越少的人愿意学理工科,现在有什么理由预期这个趋势逆转呢?美国大规模再工业化实现的话,或许会吸引更多人学理工科,但大规模再工业化需要更多学理工科的人的推动。在工业化不是一个有人投资就可以解决的问题,还需要有人干活。这是一个鸡与蛋的问题,问题是谁来打破这个死循环?如果工业界和华尔街现在像2008年救市那样注入至少几百、几千亿的巨资,这还有可能引发一轮正循环,但要是大家都在观望,那就只有继续观望下去了。

    还有一个问题是自动化和机器人对制造业的冲击。自动化和机器人取代了生产第一线的大量人工,但需要大量的技术人员和保障人员,而且是整个支援的产业链。问题是技术支援的人力不是生产线上节约的人力可以容易地转移过来的,两者对素质的要求很不一样。生产线上节约下来的是不熟练或者半熟练的简单劳动力,技术支援需要的是受过高度训练和教育的技术人才。就美国现状而言,被节约的经常是本土人士,而技术支援正在越来越依赖外来人士。现在美国依然是吸引移民的热土,依然可以吸引足够的外来人士填补空缺,但随着去工业化的深入和整体经济的滑落,美国对有才干的移民的吸引力会越来越低,就像现在的英国一样。

    3D打印是时髦的新概念,但这成不了再工业化的主力军。3D打印的使用需要高度的训练,还受制于材料,和工业化生产的产品不能相提并论。美国有人用3D打印制造出一支M4突击步枪,外观上和真枪一模一样,还引起主张枪支管制的人们的担忧。尽管枪管和扳机都是金属的,还是打了3发子弹就散架了。3D打印技术会提高,但工业化生产技术也是在发展的。3D打印的优势只能体现在超小批量的夹缝市场产品上,除非是一次性使用的东西,否则超小批量产品有特有的销售渠道和售后服务问题,这是3D打印本身无法解决的。其实类似的概念现在另一个领域已经实现了。廉价的激光打印机早已成为商家和居家必备的东西,文字处理和排版软件也在千家万户的电脑上存在,但印刷业和出版业并没有消失。纸质媒体的威胁是来自另一个方向:电子媒体。这是媒体的特殊性决定的,一般制造业没有这样的问题。

    创意经济是另一个生长点,但创意经济和高科技的差别在于,高科技有物理存在的门槛, Intel已经在做22nm的CPU,但别人要是没有相应的技术,45nm都做不了;普拉特惠特尼的齿轮驱动涡扇发动机噪声之低,可以正常运转是在10米外保持正常对话,但没有相应的技术,连保证基本可靠性和经济性的常规涡扇都做不了。但创意就不一样,这不一定有“硬”的门槛,更多地在于想法,如果别人也想到了,在技术上没有跨不过去的门槛。比如说,iPhone是很好的创意,Android可以很快就可以用类似的概念挤进来;Samsung的Android很热销,但华为的Android可以很快赶上来。美国热衷于保护知识产权,这当然有正当理由,但更多的是保护盈利。问题是概念在本质上是无法垄断的。要推销创意产品,就要推销创意的内涵,就不可能阻挡别人受到启发。这是一个很难保持领先的疯狂赛跑,尤其在别人已经具备工业基础的情况下。

    美国是一个自由资本主义国家,资本的天性就是追逐利润,就是全球化。美国政府可以用扼杀资本流动的办法强制实行再工业化,但这将粉碎美国经济的活力。老欧洲几十年的贸易保护没有换来经济的健康循环,反而陷入无法自拔的泥坑。美国人不是本性懒惰、不好学习的,只要有足够的压力和动力,美国人可以勤奋,可以好学,当年他们就是以勤奋和好学才创建了美国世纪的。问题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再工业化的目的是再创繁荣,日子稍一好过,又要滑回老习惯,就像戒毒一样。

    美国工业回流对中国的影响作为一个警醒是对的,作为一个已经成为事实的结论则是误导。

    关键词(Tags): #指点江山通宝推:donghan,南风,不会飞的鱼儿,jboyin,种植园土,Parsifa,
    • 家园 什么都是有可能的,只要投入足够大,但美国的问题是

      投入后的产出问题,墨西哥第二(人口结构)?任何投资人都会三思的。这个和日本人的老龄化一样,无解。

    • 家园 再工业化的前提是大规模工业生产提供就业的模式是未来

      硅谷模式不属于大规模生产方式。谷歌全部雇员不超过4万。这4万就业也就能提供不超过20万人口城市的美式生活。当然你要算谷歌产业链的话,至少百万级别的就业是和谷歌直接相关的,间接相关估计近亿。就是谷歌是无法开分厂的,因为物理距离根本不影响谷歌提供的服务。硅谷被核弹抹掉,谷歌一周内就可以重开,甚至核心服务用核弹也停止不了。这说明什么?这说明谷歌这类的高科技产业和资本一样具有高流动性。一旦走向高流动性的生产方式,是不是还有回头路。 答案和工业就业超越农业就业一样,除非爆发文明倒退的大灾难,是不可能回头的。

      想回流高流动性产业就两个主要条件,一个是市场,一个是就业人口素质。美国市场已经饱和或者超饱和了,人口素质短时期不可能再提高。其它的政治优惠之类的属于次要条件,百度就是主要条件满足后,高流动性产业可以迅速形成垄断地位从而排斥后来者的例子。都说印度的软件基础很好,后劲很足,那印度的百度,谷歌,脸书在哪? 该不是www.google.co.in吧? 印度人是不是打算依靠打入敌人内部,当上谷歌CEO,董事长来曲线救国?

      大规模信息化生产成型后,除了重工业,能源,原材料产业. 所有轻工业可能都是具有高度流动性的产业. 连餐饮业都可能有下载饭菜配方配菜下饭的改变. 可口可乐当初就是在药房现配苏打水搞出来的. 把习惯改回来, 大家出去吃饭叫服务员拿个方形码现配汽水,鸡尾酒, 互相评酒不也是一大乐事.

    • 家园 美国能不能再工业化,要看华尔街愿不愿意吧?

      美国是一个自由资本主义国家,资本的天性就是追逐利润,就是全球化。美国政府可以用扼杀资本流动的办法强制实行再工业化,但这将粉碎美国经济的活力。

      美国的去工业化实际上是华尔街逐利的结果。美国国会通过的《制造业促进法案》会不会放空炮,也要看跨国公司和华尔街能不能在美国国内获得高回报。技术上么,美国制造业的精华部分 — 军工业都还在;按照TG军内老总们的一般说法,美国先进武器的研制现在还领先中国20-30年(也有说50年的)。至于发展先进武器是不是象陈政委说的“泡沫”,又另当别论;美国DARPA的高科技在民间开花成果,都是有目共睹的。

      我有一点绕不开的地方是:美国的人口分布(拉丁裔逐渐占优)和美国养懒人笨人的福利制度,会不会改变美国人勤奋好学的本质。直说出来就有点敏感哈,...。美国早年的移民主要是来自中欧和西欧,北美大陆的开发成功,尤其是美国北部这些州早期的农业开发和后来的工业发展,也是得益于这些移民的高素质。今后如果美国愿意从中国大规模移民,我觉得他们的再工业化可能还会有起色。不然美国人口的成色变了,都是只能从事低技术、低工资、低能产业的,拿什么来搞再工业化?最多也就搞成南美那个样子。

      • 家园 在民间去工业化后,军工也很难长期一支独秀

        军工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民工的基础的,否则要自己打造基础,那就太吃力了,苏联就是吃这个亏,军工不仅要向前沿推进,还要同时打造基本的基础。

        美国人的问题不在于人种,而在于压力和动力。问题是,只有到美国沦落了,才有足够的压力和动力;但压力和动力来了,美国恢复了,压力和动力又消失了。怎么办?不知道。中国也会有这样的问题的。

        • 家园 我原来以为苏俄后来把对科研和军工的投入都降到谷底了。

          如果我们分析一下全球化经济框架下,job market 的流动,应该可以看到:制造业的就业都是集中在世界上劳工素质比较高的地区,不仅仅是由工资高低来决定的。按照中国城镇化的设想,将来会有10亿城镇人口,比现在的6.9亿多出3亿,这是相当于美国的总人口数了。而中国labor的高质量是举世公认的。所以10-20年后,即使是中国工人的平均工资可能和美国工人的相当,也很难说大部分制造业会不会回到美国来。至于说压力和动力,现在危机中的老美不是靠中国在养活他们么?如果中国哪一天真正说“不”了,而且中国和美国的劳工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谁更能抓住制造业的就业呢?—— 我还是觉得美国拉美人不会有什么赢的机会。

          • 家园 我想再次指出这种论断没有数据统计基础

            而中国labor的高质量是举世公认的。

            美国煤炭工业从业人数12万,年产煤炭10亿吨;中国煤炭工业从业人数500万,年产煤炭35亿吨。

            美国每个煤炭从业人员可以产煤8300吨,而中国每个煤炭从业人员可以产煤700吨。

            那个国家的labor的高质量是举世公认的?

            • 家园 这能直接比吗

              美国煤矿大多是露天煤矿,开采容易,不会出什么安全事故。中国煤矿基本都是矿井,开采技术要求高,安全事故的概率要高得多。

              • 家园 那么看看德国吧,德国的硬煤全部来自地下

                德国硬煤均为井工开采(见地下采煤),矿井开采条件复杂,煤层埋藏深,1990年鲁尔矿区平均开采深度达900m,为世界之最,其开采成本极高,1990年鲁尔矿区平均生产成本高达159美元,每吨煤政府 补贴70美元。 德国煤矿技术先进,冻结凿井法(特殊凿井法)立井开拓技术居世界前列,滑动复合井壁独树一帜,岩巷全断面掘进机亦有较高水平,煤巷几乎全部采用部分断面掘进机掘进。井下采煤已全部实现综合机械化。

                德国百万吨煤炭开采死亡率是0.04,主要是地下煤矿死亡率。中国的平均煤矿深度是德国的一半,百万吨死亡率是0.35,几乎是德国的10倍。

                德国硬煤产量是2065万吨,从业人数是37000人,人均产硬煤560吨,这个数字同中国平均比要低,但是这些都是井下平均900米下产出的,比中国平均456米要深一倍。

                以中国和德国两个深井煤矿做比较看看在同样恶劣的条件下的煤炭工人劳动生产率:

                德国的伊本布伦无烟煤矿,井深1350米,从业人员2700人,产煤170万吨/年,人均630吨。

                中国最深的煤矿井公司山东孙村煤矿,从业人数20000人,深度是1400米,孙村煤矿产煤量是100万吨/年,人均50吨。

                同样条件的深层煤矿,中德煤矿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差距是一个数量级以上。

                德国褐煤产量是1.8亿吨,从业人数是18000人,人均产褐煤10000吨,这个变态人均产能是因为褐煤开采在德国是露天开采。

                德国硬煤和褐煤生产状况

                有一点我要强调的是中国煤矿生产是拼人力,而不是靠科技进步的:

                2011年三季度,煤炭产业从业人员数为518.1万人,同比增长7.8%,而2011年中国煤炭生产增长率是8.7%,也就是说中国的煤炭劳动生产率没有什么明显进步。

                中国煤炭从业人员增长率

                今天秦皇岛煤炭堆积已达800万吨,达到强制疏港警戒线,该港口总容量才1000万吨。证明中国煤炭不缺劳动力,就业情况良好。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