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敌强我弱古今同,世世长策何其多——读《后出师表》后 -- 飞鸣镝

共:💬31 🌺240 🌵4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 家园 敌强我弱古今同,世世长策何其多——读《后出师表》后

    提到诸葛亮的《出师表》,一般容易想到他的《前出师表》。不过,在下认为,《后出师表》可能更有现实意义。

    《后出师表》说了什么呢?如果去掉那些特殊的时代背景,去掉那些诸葛亮的自我辩解之词的话,就会发现,这是一篇非常好的战略文献,就是在今天也没有失去现实意义。

    这篇文章一开头就已经点出了当时政治军事形势的残酷性:“汉、贼不两立”。当然这句话是站在蜀汉的立场上说的。但是也准确揭示出了古往今来的一个简单但是往往被很多当局者忽视的事实:但凡想要成就王业的势力,绝对不可能容许一支势力势力和他“两立”。这就是博弈学中的“零和博弈”。其实,中国的古人还有一句更加直白的话来描述这个事实:“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不过,在一部中国历史中,在每个时代都会出现这样的傻瓜。比如,隋末唐初的王世充就曾经傻乎乎地问李世民他王世充到底有什么地方的罪过他了搞得李世民今天要来打他呢,李世民并没有正面回答;宋朝初期南唐的那位著名的词人皇帝也曾经问过赵匡胤相似的问题,赵匡胤的回答就是那个著名的“卧榻”。殊不知,你的存在就是罪过,对手绝对不可能因为你是个傻瓜就放过你,因为一旦傻瓜可能会变聪明,更何况,鬼才知道你是不是在装傻。最后,这两个傻瓜都死在自己的政治对手手中。其他的傻瓜结局也类似。

    “王业不偏安”说的想要称霸天下的人绝对不能够呆在一个角落里,绝对不能只是看到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而是要注意到天下局势的变化,在必要的时候,就要投身于群雄逐鹿的战斗之中。中国古代列国纷争时代中,只要是只知道闭关自守的政治势力的命运都很类似:一开始的小日子过得都不错,因为别人都在打仗而自己没有;然后呢就开始不太妙了,有些人开始“关照”自己了,这个时候就开始送钱保平安了;最终大boss来了,呜呼完蛋了。这篇文章给出了王朗和刘繇两个例子。其实有个例子更加合适,那就是后来的两宋王朝。宋朝出了开头一段之外,奉行的基本是“送钱保平安”的“偏安”政策。效果一开始也很不错:宋朝的经济文化都达到了整个中国古代社会的最高峰,陈寅恪先生就说过中国文化“造极于赵宋一代”(可能有误)。不过后来的结果就是众所周知了:一开始是辽朝、后来加上了西夏,再后来是更加要命的金朝,最后就是整个世界古代世界的大boss——蒙古帝国。如果查一查地图就知道,当时蒙古帝国几乎是集中了大半个欧亚大陆的力量来打南宋(想想看西北和云南的回族怎么来的),南宋毫无悬念地挂掉了。

    其实想一想也很简单,你既然不去打别人,那别人的势力当然会越来越大。最后肯定会出现一个能够让你再也不能“偏安”的人物。这个人就算不是今天的张三,也会是明天的李四,终究这个人打到你的家门口。要想改变这种命运,除非你自己变成这个人。

    当然,王朗刘繇都不是傻瓜,这两个都是当年的“名士”,有名的文化人,说起大道理来一套一套的,所谓“论安言计,动引圣人”;至于两宋的文化成就,指出一点就够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三个都是出在宋代。要说这样聪明的人不懂得“偏安”的下场那可是冤枉他们了,还记得苏洵的《六国论》吗?苏洵很形象地描述了“送钱保平安”的下场——“薪不尽,火不灭”。

    既然这样,为什么这些人还是选择了“偏安”呢?这篇《后出师表》也给出了答案:“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 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明白一点讲就是:道理我当然懂了,不过老兄啊,打仗好累的啊,最最最最关键的是,打仗要死人、要花钱的。让我算一算,哎呀,一座金山都未必够啊,我家里一共只有五十座,这下可就要少掉一座了。这样好了,不跟他比军事、玩政治,跟他比经济,玩消耗。看看谁先完蛋。这多省事、多安全。何必去拼命呢?

    世界上有没有这样的事情呢?有没有这样根本就没有经过残酷的军事政治斗争就做成了大boss或者是在大boss的眼皮子底下保住了平安呢?《后出师表》给出了两个古代的例子:一个是汉高祖刘邦,他是“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一个是当时的曹操,他是“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那古今中外有没有别的例子呢?据笔者记忆所及,结果是——根本没有!中国古代史就不列了,看看外国的:

    古希腊——马拉松战役;

    古罗马——被汉尼拔搞得差点亡国(执政官死了五个);

    英国——和西班牙打到死去活来;

    法国——八次宗教战争,有名的“三亨利”全都死于暗杀;

    俄国——和瑞典打了二十年(大北方战争);

    普鲁士——菲特烈大帝差点被奥、法、俄联军给逼死,后来普鲁士军队被拿破仑彻底打败;

    日本——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

    美国——说起来,美国的条件最好,但是也经过了残酷的太平洋战争(欧洲战争有点捡便宜的嫌疑)。

    这个表说明了一个简单的事实:任何一个国家或政权,不论你的条件多么好,不论你多么有钱,要想变成大boss,要想生存下去(对于大国来说这是一回事),必须经过残酷的军事政治斗争修罗场的磨炼,没有例外。

    《后出师表》还提到了一种更加残酷和难以选择的情况:假如你的实力比不上对手,该怎么办呢?

    作者同样给出了答案:“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现在老百姓和军队都很穷困,但是激烈的军事、政治斗争又不可能避免,那样的话回避斗争和奋起斗争的的代价其实是一样的。以自己的居于劣势的经济势力任凭敌人攻击,那是样的话肯定会失败,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和敌人战斗,决不能退缩不战。作者在这段话中特别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回避敌人和与敌人抗争的代价问题。作者的回答是,代价相同。他是在针对什么人呢?毫无疑问,即使那些认为打仗会影响经济、会造成损失的那些人。

    在抗日战争中也有这种人,那就是“亡国论”者。这种人在1931年之前其实一直占据着主流观点,他们认为中国的实力远远弱于日本,所以绝对不能和日本对抗。结果是,从918开始到八一三,中国政府对日本的侵略行为就没有做出什么真心实意的反击。最终的结果是,日本的实力随着侵略中国步伐的加过越来越强,最终日本用于中国战场的弹药都是产于东北。话句话说,日本在使用从中国获得的资源侵略中国。所以,《后出师表》的作者其实还少说了一点,那就是居于强势的一方可以从对手的退缩中获得战略、战术、物资、心理等等各方面的优势,从而使得对手更加不可能击败自己。因此,想要竭力和对手避免冲突埋头发展经济,企图最后用经济力量击败对手的人,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被敌人彻底击败。

    《后出师表》的核心其实只有四个字“敢于战斗”,无论自己处于优势和劣势都要这样。特别是自己处于劣势的时候,更要这样,因为对于弱者来说,这是有效削弱强大对手的唯一办法。倘若不敢这样做,而是把希望寄托在将来一个不可知的时刻不经战斗变得强大起来,这样的国家这能失败。抗战时期的蒋介石政权已经用自己的历史准确无误证明了这一点。

    后出师表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以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通宝推:五峰,nvda,特里托格内亚,里海虎,履虎尾,发了胖的罗密欧,梦想的秋天,野芹,知非,瀚海黄沙,mingong,被明月兮佩宝璐,潇潇夜雨,红军迷,hwd99,大胖子,diamond,云意不知沧海,积吉,奥森,箫十一郎,agenda21,西行的风,caoban,鹦鹉螺,李根,
    • 家园 不敢苟同

      脱离“实事求是”的原则了,既然对自身实力不乐观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死拼?

    • 家园 诸葛亮其实就一个善于经营名声重视自己名声的人

      不然,刘备这样的雄才大略的人也就不会三顾茅庐了,因为诸葛亮当时肯定是与众多的所谓的名士们辩论啊,他的辩才好,然后又自比管仲乐毅,于是名声在外,刘备来了,还要摆足面子,让他来三探才肯出。

      但是诸葛亮前期的主要贡献就是提出隆中对,那么隆中对的战略价值如何呢

      这个真不能听中国那么多所谓的历史学家们,他们懂什么战略呢。

      他们就呆在书斋里,而战争战略可不是凭空就可以想象的。

      毛泽东是大战略家,他一针见血的指出隆中对的战略失误,平分兵力,关中和荆州两个出击方向的平分兵力而不是集中优势兵力于主要战略方向,最终导致蜀汉的徒劳无功。

      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势力不少,毛泽东就常常以弱胜强,问题在于战略:

      对付友军,要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诸葛亮自比的乐毅之所以能够以弱小的燕国打破强大的齐国,与乐毅善于与其他诸侯国组建统一战线有关,

      那么诸葛亮对东吴做了什么呢?

      从统一战线的角度,诸葛亮就不应该策划让荆州部署重兵,而是应该在荆州方向与东吴修好。

      在北伐方面,第一次北伐本来诸葛亮的出兵有些出其不意,是有一定胜算的,但是诸葛亮重用了与他自己一样喜欢夸夸其谈的马谡,结果失去街亭要地,而失败。

      作为一个战略家,在敌强我弱的时候,平时静如处子,麻痹对手,战时动如脱兔,实施战略打击的突然性,而诸葛亮却反其道而行之,在后勤准备还不充分的时候就一次次的北伐,对手都已经司空见惯了,战略上平常甚至平庸无比,魏延的突袭的奇谋被诸葛亮搁浅了。

      作为一个大家,发现,培养,重用人才是最重用的方面,毛泽东说过在大政方针决定了以后,干部是决定一切的因素,这体现了毛泽东对人才的重视,毛泽东对人才的重用也确实是不拘一格的,例如林彪这样的有弱点的将领朱德一直不敢用,不敢提拔,而毛泽东在朱毛会师后,就重用了林彪此后为了东北大计,把林彪提拔为东北党政军一把手,此后建国后,即便是文革时期,尽管看到邓小平有那么多自己不满意的地方,还是不断提拔他,最终让邓小平积累了深厚的威望,避免了他身后的党的分裂。

      反过来看诸葛亮在发现培养人才方面做了什么呢,所谓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更有甚者,把刘备先主明确指出的马谡夸夸其谈言过其实的人放在街亭这样的战略关键节点,而不用魏延这样的灵活机变的将领。

      不重用魏延也说明了诸葛亮人才战略的失败。

      当时的蜀国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需要的是发展经济,扩大国防后备力量

      需要的是扩建蜀地各天险的工事,以避免被邓艾们偷袭

      需要的是培养各级军事人才

      需要的是与东吴发展战略联盟,协助东吴击破魏国进攻。

      以上诸葛亮全部都没有做。

      相反至少司马懿提拔邓艾这样的将领就说明了他比诸葛亮更会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重用人才。

      大概是魏国也觉得诸葛亮那样的战略实际上是在帮助自己,于是也对外面说,诸葛亮你很强,不得了啊,帮助诸葛亮建立自己的名声。

      诸葛亮急着北伐在我看来主要是他自己想像乐毅管仲那样的真正的名士建功立业,成就自己的名声,而不是真正为蜀国战略利益着想。

      罗贯中这个我本家也是名士情结,把诸葛亮描绘得无所不能,实际上中国历史上强过诸葛亮的太多太多,诸葛亮其实就是类似于后来的东林党那样的所谓清流,所谓名士那样的嘴炮罢了

      关键词(Tags): #诸葛亮#嘴炮
    • 家园 敢于战斗

      首先要敢于战斗,其次要善于战斗

      不敢于战斗的人,“为己有所悔,为人有可讥”,只要战斗,无论如何,“可以无悔矣”。

    • 家园 再好的长策,逆历史大势而动也是白搭。

      在中国历史上从来就没有以四川盆地为基地统一全国的例子,那个地方天生就是个偏安之地嘛。

      另外,我不认同暴力解决问题的思路。不是因为我心善或怕事,而是无数的事例证明,暴力压迫已经不是这个世界的游戏规则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和平与发展才是当今世界的大势所趋,这绝不是空洞的口号。如果有人或国家现在还抱着暴力思维不放,只能是把自己孤立成孤家寡人。

    • 家园 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

      蜀国中人口100万,是魏国的四分之一,人才也不多。在相等的军事装备的条件下,以漫长薄弱的后勤运输线支援下,去攻击关中以逸待劳的精锐魏军,一而再,再而三地以头破血流而告终。

      当时,蜀汉在魏、蜀、吴三国中国土最小,人口最少,其经济实力也最弱。特别是刘备夺取益州之战中,由于刘备与原益州的统治者刘璋进行了将近三年的战争,致使益州百姓“饥膏草野”。刘备攻占成都后又纵兵抢掠且“置酒大飨士卒,取蜀城中金银分赐将土”,使原本充裕的府库为之一空,以至日常军费开支都成了问题。为此刘备不得不采纳刘巴的建议,“铸直百钱,平诸物贾,令吏为官市”,以充实府库。刘备采用发行大面额货币的办法是一种转嫁经济危机的手段,虽然可以聚敛财富解决暂时的困难,但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问题,且必然要对益州社会经济造成一定的破坏。而且,随后魏、蜀、吴三国间的争战又一直不断,这些战争,大量地耗费了蜀汉的人力、物力、财力,严重地增加了人民的负担,对蜀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诸葛亮在刘备白帝城托孤之后所面临的是一个危机四伏、经济凋敝、民心不安、社会动荡的局面。以至于诸葛亮在南征时,命令兵士种蔓青于山中,“以济军食”,这是当时蜀汉经济困难,军粮难以供给,不得不靠种植蔓青来接济军粮的真实情况的写照。 为解决蜀汉建国后尤其是刘备讨伐东吴之战失败后面临的经济困难,诸葛亮在恢复经济方面下了很大力气。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始终是农业社会的头等大事,也是中国古代支撑战争的重要物资资料。所以诸葛亮在恢复和发展经济中特别注重刘备军控制地区的农业生产,以保障百姓温饱和军粮供应。他为此专门设置了督农官,主管农业生产。

      而蜀汉的收入有田租,但暂未有实例;盐铁对蜀汉有不错的利润;而南中金、银、丹、漆、耕牛、战马、蜀锦等贡品,令蜀汉军费有所供给,国家富裕,为诸葛亮北伐提供物资;另有其他收入没有记录。另一方面,支出包官俸、军粮、赏赐等,至蜀汉亡时,官府仍有金、银各二千斤。

      蜀国人物

      偏居西南一隅的蜀汉版图最小,主要地区仅巴蜀汉中等地,直到蜀亡时,只有户28万,人口94万,军队约10万, 可见国力之弱。诸葛亮也承认,他是在“益州疲弊”的情况下率师北伐的。而当时魏国,有人口440万,军队约60万,力量对比差距明显。

      蜀汉地方,易守难攻,若能真正联合吴国,协调一致地对付强魏,则蜀汉偏安西南还是有可能的。而四川地区优越的经济环境也可以为蜀国稳固防守提供条件。如果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的资源能够真正被开发,蜀汉的经济实力必将大增,逐鹿中原的机会自然大了不少。

      过早的北伐让蜀汉耗尽了财力,影响了蜀汉的经济发展,使其相对弱小的军事经济实力更加弱小。由于蜀汉经济基础薄弱,经不起连年战争,浩大的军事开支,加上币材紧缺,使蜀汉不得不实行通货膨胀政策,所铸行的多是大面值钱币。没有相应的社会物质基础作为后盾而铸行大面值减重钱币,必然会引起物价飞涨。同时蜀汉国民对长期的战争也极为厌恶,千方百计逃避兵役。有资料表明,由于诸葛亮连年出兵北伐,兵员不足,遂调各郡兵补充北伐部队,然而各郡大约是以各种借口为由而拒不发兵,形成了“多不相救”的局面。诸葛亮死后,军队中大量的士兵和职业兵户更是纷纷逃亡,做为地方长官的吕乂,数年中仅在一个蜀郡就查出了万余名逃避兵役者。至蜀汉后期姜维北伐期间,蜀汉已经出现了“经其野民皆菜色”的景象,可见连年北伐对蜀汉经济造成的伤害之大。

      政治上,蜀国已经无法以复汉为旗号作为师出有名;经济上靠印钱发纸币造成通货膨胀,农业生产不能提供足够粮草;军事上以10万对魏国60万,不可能有胜算。

      孙子兵法云:“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蜀国以六分之一的魏国的军事实力,要攻击魏国是挑战不可能。

      那是为什么诸葛亮连续不停地北伐呢?

      诸葛亮的蜀国代表了一种来自中原的败落势力,类似于现代败退于台湾的蒋氏集团-----不能击败更为薄弱的吴国,何来成功地击败更为强大的魏国?

      诸葛亮为首的中原士族在蜀国只有穷兵赎武才能有继续摄政执政的合理性,不然将面对被益州当地士族取而代之的危险。

      这才是诸葛亮不顾蜀国的虚弱条件,连续不停实施“北伐”的背景---其实根本没有军事意义,而是维护其利益集团继续存在的需要。

      • 家园 中原败落势力都能把他们艹翻在地,这蜀中贵族是什么德行可见

        一斑啊,自己守不住祖业,就玩一哭二闹三上吊,还真是和对岸的台巴子土著一路货色。

        丞相真输了又如何,他们还不是继续给别家当孙子,过后玩玩悲情,关键是这玩意还能遗传到岛上,真是逗死我了。

      • 家园 这个就扯了

        如果让蜀中那些本地官员掌权,蜀汉亡得只会更快,因为他们没有和曹魏对抗的死生矛盾,只要曹魏保全他们的财产,他们才不会在乎主子是谁,就像赤壁时候孙吴的文官阵营和刘表死后的荆州派一样,那些经历过蜀汉前期创业的能让他们这么糟蹋基业么。

        • 家园 刘备诸葛亮入蜀是导致蜀地灾难的罪魁祸首

          由于刘备与原益州的统治者刘璋进行了将近三年的战争,致使益州百姓“饥膏草野”。

          这批从中原南阳来的落魄士族,眼高手低,自相倾轧。既不能保住荆州,又不会经营益州,最后被魏国吞并。

          所以民间有个谚语“三个臭皮匠,抵得上一个诸葛亮”。

          • 家园 那些蜀地世族又何尝不是道义有愧

            汉室有难,中原板荡,不能援救,随有异心的刘焉割地自雄,仁义安在?二十余年间这些家伙连张鲁都搞不定,更罔顾北伐了。引得刘备以反曹的汉室宗亲名义入蜀,刘璋尚有可说,这些家伙是没话好说的。

            引用刘备的话:

            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

            这帮子蜀中名士的代表就是李严,不断要待遇要权力,最后居然掣肘孔明的北伐,这样的气量和胸襟怎么配当蜀汉一把手?

          • 家园 这就更扯了

            在大乱之世,蜀地的本地人不能自保,外人入主,不是很正常吗?

            蜀地的本地人,连眼高手低的人都没诞生,怨谁?

            • 家园 西晋末年这帮子人又让氐族的李氏割据成功了

              而那个时代是连羯族奴隶出身的石勒都能成事的,自己没能力做老大,怨不得别人带炊具淘米做饭在旁边眼馋。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