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我所奢望的爱情-读《霍乱时期的爱情》 -- 流浪天使

共:💬21 🌺53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 家园 【原创】我所奢望的爱情-读《霍乱时期的爱情》

    现在脑子真是不会思考东西了,明明规定每本书都要读书笔记,可真的动起笔来,确实空空如也。也罢,总是强迫自己要一挥而就,结果是无挥无就。索性想到什么写什么吧。

    我是个思路偏窄的人。想事情需要有连贯性,跳跃式的我十分吃力,而且想东西视野也窄,像马尔克斯的这种文风所用的比喻我是望尘莫及的。联想之丰富,如钱钟书、张爱玲,所以我注定跟不上我们当下领导的思路——他的特点就是快。

    跑题了。本来是要说爱情的。

    关于这个话题,我只有向往。如果说曾经有过爱情的感觉,那也是在好几年前了,虽然还有影子可循,但委实算不得什么,单相思而已。等到意识到的时候,已经毕业离京了。第一次有这种感觉是在自习室里。那时学校里自习室很紧张,我经过不懈的侦查,终于在新建的机械学院的楼里找到了安静的教室,因为知道的人尚少,所以较为安静,虽然低低的天花板让我感觉空间逼仄——我是有幽闭空间恐惧症的。一天,她恰好进了我在的那个教室,猛一抬头,始料未及的一阵心跳,急忙稳住心神。她并没有发现,甚至发现我。之后,我就觉得我进入了危险境地。部分是为了逃离这种危险,我毕业后离开了北京。

    毕业之后对这种感觉意识的更为强烈。可我知道我们受到限制。最初的半年是天天夜里想,有困难想,有快乐想——其实很少有快乐,一个人跑到完全陌生的城市。后来,这种感觉就减淡了,越来越淡。现在她结婚的消息传来,约我上京赴宴,我感觉好像与我默不相干。然而,在思想遇上困难时,嘴边会无意识的露出她的名字。

    时间减淡了感情,像个伤口,久了会恢复,疼痛会消失,但终究还是留下了个伤疤。

    时至今日,这件事情已经不能成为我感情上的障碍,大龄剩男,我只是在憧憬我的爱情。

    我希望它是自由的,不会对双方造成约束。我希望它是天注定的,“遇到她之前,我从未想过要结婚。”我希望它完全是精神领域的,纯的像清水,没有任何物理世界的打扰。

    这两年读书,再加上自己的感悟,觉得人生应该是细水长流的。无论是爱情,还是生活或是工作。毕竟,年轻也就十来年,而人生跨度却有几十年。我常想,人在结婚还有更长的一段时间,这段时间是有更长久的进化学意义的。如果人生的意义就在于那几年的激情,那上万年的进化史应该会让人类的寿命缩短。所以,人生应当是细水长流的。

    看了这个书,我还有一个感受。爱情是不是一种生活?里面有各种各样的爱情,一开始“代笔人长廊”那里的乱七八糟的关系,当事女人也认为是爱情。后来,佛罗伦蒂诺的多个情妇,有些也被认为是爱情,甚至说不定,他本人这种生活就是爱情的一种表象。胡维纳尔医生与费尔比娜的婚姻,医生生前,费不觉得幸福,死后却感觉到幸福,是习惯的力量还是爱情?当然了,让人奢望的还是佛罗伦蒂诺和费尔比娜的跨跃了五十多年的爱情。可我看完了之后,并不能认同。佛罗伦蒂诺有那么多个情妇,用来排解相思之苦,其中也不乏真感情,这当然是一种背叛。到八十多岁的时候,终于如愿和费尔比娜在一起,无非就是再次使用已经不中用的性功能。看到这里,我真的很怀疑。让我想起这两天在爱吱声的投票,精神出轨和肉体出轨哪个更不可原谅。我觉得,没有爱情男女关系搞不来,所以肉体出轨一定是精神出轨在先,所以,当然是肉体出轨更不能原谅。

    时至今日,我还在奢望。实际上是越得不到,越是奢望。有时候甚至怀疑自己爱的机能已经收到损伤,或已永久性关闭。朋友说,你只是没有碰到命中注定的人。

    • 家园 再读《围城》

      大概高中的时候就看过了,时间太久,且对生活没什么经历,所以没留下什么印象,只记得书里的语言特色明显,一种机智的幽默。如今再读,方觉其妙无尽,回味无穷。

      昨天日记中写自己像方鸿渐,今天读完,越发感觉如此,好像钱钟书先生认识我。方鸿渐有点不成的小才,也有点小志气,所谓志大才疏,书中的原话是“兴趣广泛,但毫无心得”,心地善良,心机不深,“不讨厌,但全无用处”,心眼也小,看不过的事情嘴下刻薄。所以在三闾大学颇受排挤,与同事关系紧张。最后一点自我感觉比他强点,也是因为周围同事好相处的缘故。

      昨天还说到喜欢孙柔嘉的有主见。这个人平时比较闷,甚至害羞,然而在路上的时候该出手的时候不含糊。看完全书之后,不得不赞同方鸿渐的看法,“有主见到固执”,也如杨绛的后记中所说,“毫无兴趣,但有主见”。虽说孙柔嘉是多数人的典型,但感觉作者似乎并不讨厌这个角色,没有多少刻薄的语言在她身上。

      赵辛楣是个厉害的角色,有我羡慕的男人特色。处事豪爽,有关系但不结党,待朋友也真诚,这点和方鸿渐相投,也是二人关系要好的原因之一。赵辛楣心思也细,看出了孙柔嘉在方鸿渐上的用心。作者没有让苏文纨嫁给他,不知是怎么考虑,不过我想即便真的只有安排,恐怕也是入了围城又想出来——苏文纨并不是一个真实的人。以前看张爱玲的《电车》,里面一句话,“这世上,好人比真人多”。我觉得方鸿渐和赵辛楣都是好人,也是真人,虽然方胆小懦弱。

      《围城》的前半部分,写方鸿渐、苏文纨、唐晓芙几个人间的感情——或许不能算感情,只是“事儿”。最终三角恋散伙,留下方与唐的惋惜。这部分似乎不及后面部分精彩。从去三闾大学的途中开始,各个人物都十分鲜活,对事物生活的思考也更进一步。及到后来学校里的政治纷争,结婚后的封建家庭的琐事,尤其是最后上海这段,颇有点《红楼梦》的味道,可见人情是非,今人比古人高明不了多少。

      方鸿渐与孙柔嘉失败的婚姻是他们入围城的结果,也包含有双方家庭的干预。我在单位常听同事讲类似的话,一个人结婚后,承担两家事。不是一个快乐变成两个快乐,而是一个痛苦变成了双重痛苦——也许更甚,由此引起夫妻间的争吵,类似经济学上的乘数效应,不断放大。虽然如此,方、孙二人还是要因,从认识到结婚,前后不过一年的时间,放在今天就是闪婚。彼此缺少了解,缺乏真爱。人到了一定年纪,或许是生理需求,彼此都成了牺牲的替代品。

      方鸿渐对苏文纨是替代品,曹元朗更是。我想象唐晓芙如若嫁了方鸿渐是什么结果——苏文纨的话肯定是离婚,妇强夫弱,方又有点拧脾气加小心眼,结果容易判断——唐、方两人会离婚吗?书名也没能成就这对儿冤家,也许是个更深刻的故事。

      最后作者说那慢了五个小时的钟声,“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伤感,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相信爱情的,也许本就都是傻瓜。

      最后说一句,喜欢钱钟书这种写作风格,思路开阔,文笔流畅,读之语流速度甚快。忙总曾说不喜欢钱、杨夫妇的清高,我感觉有点“文人相轻”的意思。二人都是学者,包括其女(我大学老师是钱瑗的学生,时常和我们提起),都有治学严谨之名。如今杨绛女士一人在世,如果没记错,今年102岁,至今还在整理钱的书稿。二人少有听说在媒体抛头露面,假如不是这部《围城》,说不定知道的人十分有限,如此深居简出,或许有点清高,也算是学者风范。

      关键词(Tags): #《围城》
    • 家园 知识分子得有点钱——读《普罗旺斯的一年》

      自己也奇怪,看完《普罗旺斯的一年》,居然第一反应是这么个庸俗邪恶的观点。

      我出生农村,先是家人的梦想、后来又成为自己的梦想——摆脱农民的苦运,到大城市过上富裕的城市生活。如今到了全中国最大的城市,过了五年,我却愈发怀念农村了,实际上,我更希望当个农民,向往陶渊明式的农民。

      当然,如今社会已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隐居了。工业化、人口的扩展几乎扩展到了任何一个地方能占人的地方。我最接近于这种状态的一次体验仅仅是两三天而已,却终生难忘。那是在河北涞源县我大姨的家里。到她们那里的方式真的要如传说般,经过城际大巴+小面包+步行的五个小时折腾。当时小面包行驶在山间公路,就已经鲜见人烟,后来再徒步登山,半山腰上,终于到了目的地。

      大姨她们那里真的是好地方,没有污染,没有旅游。我估计了一下,半山腰的这个地方整个也就十几户人家的样子,远近都是满眼的郁郁葱葱。山下小溪流过,来的时候我们踩着河卵石走过。很远处的山上望得见有挖掘车,大姨说那是在开采金矿。白天的时候我循着小溪向上游走,想看看清水源头,走了一大截后就不得不止步,因为林越走越深,全无方向感的我可不敢独自跑远。

      最难忘的是夜里。漫天繁星,触手可及。山间风吹林响,山下水声潺潺,只有一些虫声啼叫,完全脱离了世俗的感觉,呼吸畅快自由。八年之后,仍有部分的我坐在山间的路边上。

      如今回老家,人家问我魔都的生活,我像小说中人物那样,故作高深地说:浮华而已。还同时挥挥手,想把这些统统留在那个不属于我的地方。

      老家像当前中国的大部分农村一样,环境每况愈下。地处平原,挨着帝都,结果就是帝都的污染企业纷纷下乡。村边有制药厂、造纸厂、塑料厂、纸箱厂等等,村边的大马路上看得到他们的身影,感觉得到他们的喧闹。气候也越来越干燥。前年的时候,听说村里水井深度超过80米,吓了一跳,我小的时候,这个数字大概是十来米,而在我父亲小的时候,取水的方法是水井加扁担。

      向往作者的这种生活,居住在普罗旺斯的村里,有片承包给他人的葡萄园,一天到晚感受民俗,享受各种自然生态与美食。如果说我现在有理想,那就是将来有一天,带父母、家人居住在这样的自由王国。

      得出的结论是毁灭性的:为了实现理想,就得赶紧拼命挣钱。

      关键词(Tags): #普罗旺斯#农村
    • 家园 先有蛋,还是先有鸡?——读余华《活着》

      似乎在那里的哲学书上看过这个问题。凡哲学问题都涉及意识形态,没有统一的标准。这就是我看《活着》的感受——活着和活着的意义哪个更重要?

      活下去才有可能知道活着的意义,不知道活着的意义或者活着没意义没法儿活下去,令人窒息般的绕口令难题。

      之所以对这本书以及这个命题有感触,是因为曾经有过被这个难题折磨的体会。后来,意识到这个问题没有答案之后,我做出的是一个选择,就像所有人一样。书里的倾向性是很明显的,全家都死光了,剩下老头一个——先后看着父亲、母亲、儿子、女儿,甚至孙辈都走了,全族就只剩下这一个。老人经历了大风大浪,暮年十分平静,给家里的牛等牲畜起了已故亲人的名字,黄昏的时候,甩开鞭儿,赶在回家的路上。

      这样我肯定会死的,即使不自杀,也难在世上挨过多少时间。

      关键词(Tags): #活着
    • 家园 兄台可是水瓶座?

      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我看过,还推荐给很多人,多数理解不了。其中一个男生甚至很愤怒,说上过那么多女人,到最后居然还说自己宛如处子,靠就一个字。但实际上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单纯的情感,过于单纯和直接,以至于可以忽略中间的种种复杂过程,只剩下开头和结尾。

      女主虽然是男主的挚爱,但男主并未介入女主的婚姻,在这期间他也没有用这份感情折磨自己,而是自顾自的乐活,两人的生活如同平行线,直至女主的医生丈夫因意外丧生。这故事里头最大的噱头莫过于男主那香艳的半个世纪,他对每个女人都很投入,却无关于爱情。他将挚爱像冬眠一样封存,直至有机会再次奉献给女主,如同雨后的狗尿苔一样出现在穿着丧服的女主眼前,整个情节异常荒诞。

      水瓶座会害怕自己澎湃的情感,所以越是喜欢的人,越想远离,相见不如怀念,这样比较安全,不至于沦陷得难自己都认不得。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叹叹。

      • 家园 11月13,好像是天蝎座

        好像生错了啊。。。其实细水长流这个观点是我结合自身个性和进化论总结的看法,毕竟人生几十年呢,是有意义的。倒也不是说害怕澎湃的情感,相反有点期许,只是理性上看自己好像不属于这一类。

        我觉得这个书挺好看的。我觉得男主对他经历的那些女人也是真情,只是不同的爱情,说不定是因有对女主的爱情而产生,多少有点替代品的意思,只是后者是神圣的,纯的,您这个开头和结尾的观点,我深感赞同。

        • 家园 天蝎座啊

          真还不是很熟,身边人多是风象星座,所以了解一些就直接套用了。

          南美的魔幻主义文学在上学时候接触过一点,有点像本土宗教,想象力异常丰富,但往往又能够契合故事的主题,看得很过瘾。男主的生活既荒诞又真实,他的中间过程跟终极理想并不重叠,所以替代品的观点不认同。这个故事里面,我感慨于情感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以至于两个老人能够在刹那间回复青春的模样。电影可以看一下,男演员是演过《老无所依》中杀手的那个拉丁人,还看过他演的《深海长眠》,演技可以与英国的刘易斯比肩。

          对于澎湃的情感,人一生中无论如何都要澎湃一回,之后该干嘛干嘛,澎湃是过程,有结果好,没有也就算了。一个人的体内往往同时存在两种声音,一个说我要去那里,另一个质疑我为什么在这里,假如两者统一起来,反倒了无趣味。

          • 家园 姐姐是学文科的啊

            记得在哪里看这书简介的时候,提到马尔克斯自己的看法,觉得这本书是最满意的,抛弃了《百年孤独》的魔幻主义。可我看了之后,感觉还是属于这一类型的。荒诞而真实,羽姐这个评价非常准确。

            一个人的体内往往同时存在两种声音,一个说我要去那里,另一个质疑我为什么在这里,假如两者统一起来,反倒了无趣味。

            真了解我啊

            PS:电影同名吗?

            • 家园 电影是同名的,可以看一下

              我是正宗的理工科,文科是爱好,工科是谋生手段。

              姐姐不敢当,我八零后的,弄不好还没你大哈O(∩_∩)O

              • 家园 推测的。我84年

                根据您的婚姻状态推定,虽然我是大龄剩男。

                • 家园 呵呵

                  痴长1岁

                  • 呵呵
                    家园 呵呵,我就说没错的。

                    偷偷的翻了你以前的帖子,还看见你邀人北航打球的事。姐姐这个学校的吗?如果是这样,七八年前我们是邻居呢。那时我在学院路北航北面相隔一条马路、门口有大石头的学校念书

    • 家园 爱爱情还是爱“某个人”?

      爱情是一种信仰,也需要受与持

      • 家园 “爱情是一种信仰”,写的很好啊。

      • 家园 追求完美

        缺憾是另一种美,我朋友也说这话,我也赞同,但同时认为,追求完美总是没错的。《霍乱时期的爱情》里讲了各种各样的爱情,有完全肉体的、完全精神的、跨时间的、忘年的,等等,所谓的答案,仅对个体成立而已,正是兄台这句“爱情也是信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