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巫蛊之祸(上) -- 逐日夸父

共:💬5 🌺2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家园 【原创】巫蛊之祸(上)

    大规模的巫蛊之祸开始于征和元年,按照《汉书》的说法,“巫蛊之祸起自朱安世”,是年,长安豪侠朱安世从狱中上书,状告丞相公孙贺的儿子公孙敬声与阳石公主私通,并使人在通往甘泉宫的驰道上埋木偶人,诅咒武帝。 第二年,征和二年,公孙贺父子俱死狱中,接着,卫皇后的两个女儿诸邑公主、阳石公主以及卫青的儿子长平侯卫伉也被诛杀。这时武帝因病居于甘泉宫,使江充治巫蛊狱,江充欲乘机陷害太子和皇后,声称在太子宫中掘得桐木人。卫太子刘据在太子少傅石德的建议下,矫诏捕杀江充,遂发兵。丞相刘屈氂在武帝的旨意下发官兵与太子大战于长安,未几,太子兵败,逃往湖县,随即被围自杀。

    关于巫蛊之祸发生的原因,有种种说法。不过毫无疑问,巫蛊之祸是针对卫太子刘据的,虽然史书上记载了巫蛊之祸发生前,江充治巫蛊狱,死者前后数万人,但死于巫蛊的有名有姓的人物多与卫太子有密切关系,从太始元年的公孙敖(曾经从长公主刘嫖手中救过卫青)到征和二年巫蛊之祸发生前夕的公孙贺父子、卫皇后的两公主以及卫青的儿子卫伉。既然是针对卫太子的,那么不妨看看哪些人与卫太子存在矛盾。从卫太子的对立面来看,他老爹武帝、朝臣以及武帝的其他皇子都与卫太子存在或大或小的矛盾。

    先看武帝。

    汉武帝在29岁之前一直没有子嗣,以西汉时期人的平均寿命来看,这的确是个大问题,武帝不仅担忧自己后继乏人,而且皇帝这么大年龄还没有继承人,这直接会影响到政局的稳定,武安侯田蚡对淮南王刘安说的“宫车晏驾,非大王立,尚谁立哉?”的一番话,即是一例。这时卫子夫的肚子比较争气,为汉武帝生下了一个儿子,可以想象,马上就要而立之年的汉武帝是多么的高兴,命东方朔和枚皋作《皇太子生赋》,等于提前宣告了刘据为皇太子。刘据七岁的时候,被正式地册立为太子。

    但是随着刘据逐渐长大,武帝发现这个儿子“性仁恕稳谨”,与自己的政治倾向和抱负不相符,所以“嫌其材能少,不类己”,但是从《资治通鉴》所载的刘据的几件事来看,刘据不得宠更多的可能是因为“不类己”,他的政治主张与武帝不一致,武帝“用法严,多任深刻吏”,而太子“宽厚,多所平反”,等于直接和自己的老爹对着干。而且后来汉武帝相继又生了几个儿子,对这个长子宠爱度下降也是正常的。

    皇后和太子所得的宠爱渐少,地位有所动摇,这期间霍去病还上书请封武帝的另三个儿子刘闳、刘旦和刘胥为王,也意在确立刘据与武帝其他儿子之间的名分,巩固刘据的太子地位。此时武帝是否有意更换太子,不得而知。不过可以肯定地是,即使武帝有过更换太子的想法,但也只是念头而已,并不强烈,所以才有后来武帝与卫青的一番对话。汉武帝在察觉到皇后和刘据的心理变化后,必然要对之进行安抚,并将自己的想法清楚地告诉太子。但皇后和太子内心对武帝已然产生疑虑,如果武帝自己直接对皇后和太子进行安抚,未必能够完全打消太子的疑虑。这种情况下,武帝找了卫青这样一个中间人。

    武帝与卫青的对话如下:

    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世又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也。太子敦重好静,必能安天下,不使朕忧。欲求守文之主,安有贤于太子者乎!闻皇后与太子有不安之意,岂有之邪?可以意晓之。

    在这段话的第一部分,武帝对自己的开边、兴利、改制、用法等行为作了解释,但武帝自己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劳民”,所以武帝又说“若后世又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也”。可以看出,武帝以史为鉴,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了反省,认为这些事虽是劳民之举,但实属必要。接下来,武帝对太子进行了评价,并对之进行安抚。卫青死于元封五年,这番对话必然发生于元封五年。从这一年直到征和二年的十几年间,皇后和太子的地位并没有因霍去病和卫青的死去而发生变化。

    当然,地位没有变化并不意味着没有动摇。

    武帝与卫太子之间在政治主张上的矛盾仍在继续发展。卫太子通过舅舅卫青得知武帝的想法后,更加坚定自己的主张,所以他经常向武帝“谏诤伐四夷”,不听从卫皇后的“宜留取上意,不应擅有所纵舍”告诫,仍然“多所平反”。而在武帝这一方面,武帝身负“雄才大略”,认为自己的统治是稳固的,所以虽然早在元封四年卫青死之前就意识到“若后世又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也”,但他自信并不会真的出现“亡秦”的结局,所以可以看到武帝在元封四年之后还继续追匈奴、伐大宛、改正朔,继续巡游无度。在卫太子“每谏诤”之时,高度自信的武帝虽然“曰:‘吾当其劳,以逸遗汝,不亦可乎!’”,但这种“笑”可能更多的是内心对太子的不满。

    另一方面,武帝朝臣与太子僚属系统之间的斗争以及后宫夺嫡之争,也进一步恶化了卫太子的生存环境,可以想象晚年多疑的武帝在群臣“竞欲构太子”的情况下,对太子能有多大的信任?

    太始三年,已经60多岁的武帝得到了自己的小儿子,而且这个儿子在母亲的肚子呆了有14个月,更重要的是传说中贤圣之君尧帝也是在母亲肚子里待了14个月才出生的。一个是晚年得子,一个可以与尧帝相比美,可以想象武帝是多么的高兴,一高兴之下就将孩子的母亲钩弋夫人所居门改为尧母门,同年,江充为水衡都尉。

    太子地位岌岌可危矣!

    关键词(Tags): #汉武帝#巫蛊之祸
    • 家园 【原创】巫蛊之祸(下)一点阴谋论

      子曾经曰:要吸引注意,题目要取得长。

      ————————————————————

      武帝朝的夺嫡之争,史书无载,也许是宫闱事秘,不闻于世;也许是根本无有,好事之人妄加揣测。不过世上还是好事之人多,今天我也来胡说一回,姑妄听之。

      武帝活了70岁,当了54年皇帝,却只生了6个儿子,与年龄差不多、在位时间也差不太远的清圣祖康熙比起来,武帝生儿子的能力差太远了。而且作为汉武帝的儿子,命运都不是很好,不是短折(昭帝、刘闳和昌邑王刘髆),就是不得善终(太子刘据、燕王刘旦和广陵王刘胥)。在巫蛊之祸发生前,除去夭折的齐王刘闳,武帝还有5个儿子,按年龄大小,分别是太子刘据、燕王刘旦、广陵王刘胥、昌邑王刘髆以及在娘胎里待了14个月小儿子刘弗陵。

      燕王刘旦和广陵王刘胥是一母同胞,其母为李姬,没有留下姓名,连称号也没有。虽然为武帝生了两个儿子,在武帝的后宫中算是最厉害的了,但是比起刘闳的母亲王夫人和刘髆的母亲李夫人,李姬受武帝宠幸的程度可能低多了,前者曾经为刘闳向武帝求封,后者至死则让武帝念念不忘,武帝还曾经让方士齐少翁为王夫人招魂。母亲不得宠,燕王刘旦和广陵王刘胥虽对帝位有觊觎之心,但底气估计不是很足。而且参与巫蛊之祸的一干人与刘旦和刘胥都没有明确的联系,所以将这二人从巫蛊之祸中排除掉。

      剩下来就是昌邑王刘髆和刘弗陵了。

      巫蛊之祸发生的征和二年,刘髆的母亲李夫人早已经死掉,但刘髆有两个重要的外援,一个是刘髆的舅舅贰师将军李广利,另一个就是李广利的儿女亲家、时任丞相的刘屈髦。巫蛊之祸发生前的几年时间里,武帝没有对外用兵,武帝没有对外用兵,李广利应该留在京师长安,但史书对此没有明确记载,所以不好妄加揣测。在巫蛊之祸中,刘屈髦率兵与卫太子在长安血战数日,从刘屈髦在巫蛊之祸中的表现来看,刘屈髦参与策划巫蛊之祸有一定的可能性。在听说太子起兵后,刘屈髦首先是脱身逃走。按说,太子起兵的目的是抓住江充、韩说等人加以拷问,以证明自己并没有诅咒武帝,而不是针对武帝朝臣,实际上,当时百官都在长安,太子还宣告百官“奸臣作乱”,大规模的战斗只是发生在武帝返回长安城外的建章宫后才开始发生,而且很多朝臣都没有受到卫太子的攻击。所以刘屈髦闻说太子杀了江充和韩说,并起兵后,第一反应是逃走,只能说明刘屈髦心中有鬼,害怕卫太子很快来针对自己,所以连自己的玺绶都没有来得及带走。

      卫太子失败自杀,刘屈髦也没有得意多久,不到一年,刘屈髦也被人上书以诅咒皇上的罪名被杀。这也许说明,刘屈髦不是巫蛊之祸的唯一策划人,还有别人隐藏在幕后。

      那么剩下的嫌疑人就是昭帝刘弗陵了,不过昭帝其时只是几岁的小孩,不大可能直接参与针对卫太子的巫蛊之祸的策划中来,不过刘弗陵还有母亲,那就是钩弋夫人。

      钩弋夫人出现得蹊跷,死得也蹊跷。钩弋夫人出生于汉朝河间国(今河北省沧州一带)。武帝巡守到河间的时候,望气者说这嘎达有一个奇女子,赶快去寻找,要不然就要嫁给别人了。于是武帝急忙派人,找到了钩弋夫人。钩弋夫人被带到武帝面前时,两只手是握着的,而且据说别人都掰不开她的手,武帝见了美女,亲自上前掰开了她的手,并将之带到长安。钩弋夫人一进宫就被封为婕妤,这是武帝朝仅次于皇后的封号,可见其受宠程度。

      从钩弋夫人进宫的全过程来看,策划痕迹很明显。首先要有人对武帝提及河间存在这样一位奇女子,这样的人就是望气者,武帝笃信方术,身边经常带有这些占卜吉凶的专业人士。望气者这样的字眼后面还出现过一次,当然未必是同一人。然后武帝派出的人要准确地定位钩弋夫人,钩弋夫人被带到武帝面前的时候,武帝身边的人还必须都不能掰开钩弋夫人的紧握的双手。

      这样的策划人究竟是谁呢?据史书记载,除了武帝朝臣以及武帝本人对太子不满外,武帝身边的那些宦官也经常与太子刘据作对。太子到皇后宫中的时间长了一些,黄门苏文就在武帝面前告状说,太子在宫中与宫女乱搞。武帝生病的时候,小黄门常融在武帝面前状告太子,说太子闻说武帝身体有恙,不仅不难过,反而面露喜色。暂时可以假设这些太监们策划了钩弋夫人进宫,因为这些人具有策划这件事的便利条件。首先宦官们可以指使望气者,其次在找到钩弋夫人后,宦官们可以让武帝身边的人故意掰不开钩弋夫人的手,甚至这些人本身就是宦官,因为武帝泡妞,不大可能让那些正常的男人随意与美人进行肌肤接触。

      以黄门苏文为代表的宦官有策划钩弋夫人进宫的便利条件,那么他们的动机而在?这要从钩弋夫人的父亲说起。钩弋夫人的父亲曾因为犯法而被处以宫刑,汉武帝好像特别喜欢宫刑这种处罚方式,司马迁、张安世的哥哥张贺、宣帝的岳父许广汉等人都有同样的命运,所以柏杨又将武帝称为“割屌皇帝”。钩弋夫人的父亲在宫刑以后就进了宫,为中黄门,死后就葬于长安雍门。

      所以黄门苏文很可能与钩弋夫人的父亲早就熟识,钩弋夫人的父亲临死之前就将自己的女儿托付给苏文,苏文在武帝巡守经过河间时,通过“望气者云”将钩弋夫人弄进了武帝的后宫。

      钩弋夫人进宫后深受武帝宠幸,还为60多岁的武帝生下了小儿子。然后通过御医之口告诉武帝这个儿子的妊娠期高达14个月,与传说中的圣王尧帝一样。而苏文等一干宦官的屁股也自然坐在昔日同事的女儿一边,极力挑拨武帝与太子间的父子关系。并最终与和太子有矛盾的江充等人一拍即合,策划了针对太子的巫蛊之祸。

      太子的倒台自然有利于昌邑王刘髆,所以丞相刘屈髦也积极参与其中。不过刘屈髦最终成为别人的工具,在巫蛊之祸发生后的第一年,内者令郭穰就告刘屈髦夫人诅咒皇上,随即刘屈髦全家被杀,贰师将军李广利投降匈奴。不清楚这个郭穰是否为阉人,但内者令为汉朝时期朝廷内宫官职,其身后有苏文这些黄门太监的影子。

      理解了钩弋夫人在巫蛊之祸中的作用,也许可以理解其死为何蹊跷了。班固只记载了钩弋夫人“有过见谴,以忧死”,而通鉴详细记载了其死经过,但两部书都记载了武帝担心主少母壮,害怕女主专权,扰乱国家。不过,武帝心中为何会产生钩弋夫人会女主专权、扰乱国家的想法?如果钩弋夫人在武帝的心中一向是毫无心计、与世无争的形象,武帝也不会有此担忧。通鉴中,武帝还提到了吕后,等于在武帝的心中,钩弋夫人有成为吕后的潜质,也许武帝在征和三年烧死苏文,族灭江充的以后,逐渐了解了钩弋夫人在巫蛊之祸中作为,所以才对钩弋夫人有所防范,在临死之际处死了她。

      昭帝即位后,钩弋夫人被追尊为皇太后,但是有一点奇怪的是,在选择谁与武帝陪葬茂陵的时候,霍光并没有选择昭帝的母亲,而是选择了昌邑王的母亲李夫人,并将其追尊为孝武皇后。这一点之所以奇怪,是因为这与通常的母以子贵相背离,即使武帝担心钩弋夫人在其死后专权自恣,也不影响对钩弋夫人给予死后哀荣。史载霍光如此做的时候“缘上雅意”,也许是武帝在临死时作了交代,可能是武帝对李夫人的美貌念念不忘,也有可能是武帝不愿意将有心计的女人留在自己身边,在另一个世界里再看到血淋淋的宫廷斗争。

      关键词(Tags): #巫蛊之祸#汉武帝
    • 家园 【原创】巫蛊之祸(中)

      再来看看武帝朝臣与太子之间的矛盾。

      关于武帝朝臣与太子之间的关系,通鉴中只有一句。

      群臣宽厚长者皆附太子,而深酷用法者皆毁之。邪臣多党与,故太子誉少而毁多。卫青薨后,臣下无复外家为据,竞欲构太子。

      卫太子与朝臣之间的矛盾可能不仅仅是“宽厚”与“深酷”之间的对立,更多的是治国理念的对立。卫太子与武帝之间政治主张不同,而且对武帝所作的事多所平反,自然很难得到武帝手下那些用法、兴利之臣的赞誉,那么“太子誉少而毁多”就不仅仅是邪臣多党羽的缘故了,而是因为武帝的臣子当中多是这些用法兴利大臣。

      刘据当太子多年,在他的身边也聚集起一股政治势力,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一个是太子的僚属系统,另外就是朝臣当中宽厚者。太子的僚属当中,部分来自武帝的任命,部分是太子自己招募的宾客。西汉武帝时期,战国时期的养士之风犹存,武帝自己身边就聚集起严助、吾丘寿王、司马相如、东方朔、朱买臣、枚皋等一大帮人,形成武帝身边的内臣系统,这些人参与决策,并经常与以公孙弘为代表的外臣就一些重大事情展开辩论。武帝将自己的喜好也传给了太子,刘据长大后,武帝为他建博望苑,专门用于招纳宾客。巫蛊之祸中死去的舍人无且、宾客张华等就是属于太子僚属系统。

      太子僚属系统的代表人物就是太子少傅石德,石德是西汉初年著名的万石君石奋的孙子。万石君家族以恭谨作风著名于当时,石奋的儿子石建上书奏事将“马”字写错就惶恐无比,石德的父亲石庆在被皇帝问到有几匹马时,用马鞭数了一下,才回答有6匹马。也许正因为这种恭谨作风,万石君家族三代贵为帝师,石奋是汉文帝的儿子汉景帝的太子太傅,石庆是武帝的儿子卫太子的太子太傅,石德则是卫太子的太子少傅。

      除了恭谨,万石君家族的另一特点就是主张清静无为。在治国理念上,万石君家族继承了西汉初年盛行的以无为而治为特点的黄老学术。汉武帝刚即位不久的建元二年,郎中令王臧和御史大夫赵绾因文学得罪窦太后,被迫自杀,这是武帝初期黄老学术和儒术的一次重大冲突。崇尚黄老的窦太后选定取代这些崇尚儒术大臣的人选正是万石君家族,石建被任命为郎中令,石庆被任命为内史,窦太后看中的正是万石君家族“不言而躬行”。后来,石庆还出任齐国相,“不治而齐国大治”,这与西汉初年的名相曹参治理齐国相类似。

      元鼎五年,石庆由御史大夫任丞相,被封为牧丘侯。但其时,丞相的影响已大大降低,石庆作为丞相根本不能参与决策,当丞相9年,“无能有所匡言”。石庆没有机会参与决策,可能不是仅仅由于其小心谨慎,更多的是石庆所崇尚的那种“无为而治”与武帝的治国理念格格不入,盖窦太后一死,黄老学术影响渐微,石庆的理念已经与时代格格不入。

      不过,石庆作为丞相,还是作了一些抗争。史载,石庆曾经上书武帝,要治所忠和咸宣的罪。所忠是武帝近臣,曾经上书惩治世家子弟犯罪者,牵连数千人,司马相如死后,所忠受武帝指派前往司马相如家中取书,并将司马相如所留的封禅书上奏武帝,大概也是兴功用法之臣。咸宣则是著名的酷吏。当然石庆的上书并没有得到武帝的批准,可能还受到武帝的呵斥。不过从这一件事可以理解所谓的“宽厚长者”与“深酷用法”之间的矛盾对立。

      石庆先为卫太子的太子太傅,后来其子石德复为太子少傅,石德是石庆的中子,石庆非常喜爱这个儿子,石庆死后石德还继承了父亲的爵位,估计石德的治国理念与其父并无不同。有这两人作为卫太子刘据的师傅,也就不难理解卫太子的政治主张了。细想来,武帝一生兴功用法,为太子选择的师傅却是与其自己的治国理念完全不同的石庆父子,理解这一点,可能还是要回到武帝与卫青的对话上,武帝意识到继承帝位的必须是守文之主。

      卫太子年青时还奉诏学习《公羊春秋》,并从瑕丘江公学习《穀梁》,估计卫太子刘据的治国理念受黄老学术与儒家的双重影响。不管怎么样,太子的主张与当时大多数朝臣的主张不一致,一朝天子一朝臣,当主张与民休息的太子继位后,武帝朝臣中的用法兴利之臣很难得到重用。理解了这些,也就不难理解太子毁多誉少,如果这些朝臣再和太子产生一些私人恩怨,如江充等人,那就更加要致太子于死地了。

      关键词(Tags): #巫蛊之祸#汉武帝#汉昭帝
    • 家园 记得有本 <亭长小武> 就是专讲这段故事 。。。

      史杰鹏的 《亭长小武》讲的就是这个时期的故事 。。。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