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日本新闻三则 -- 時千峰

共:💬51 🌺228 🌵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 家园 【原创】日本新闻三则

    1,STAP细胞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的“理科女”小保方晴子(30岁)研究出让细胞返老还童的方法。

    胚胎细胞可以分化成不同的组织细胞,这个分化过程是不可逆的,这是常识。

    可是,小保方晴子的研究,通过酸性溶液的浸泡,可以使分化完成后的细胞再回到分化之前的状态。也就是返老还童了。

    以后女士们吃醋就有理论根据了。

    注意她穿的白大褂是不是有点怪?据说是她外婆给她的“割烹服”,一种日本妇女在厨房里穿的围裙。

    现在,她的研究还只是在白鼠细胞里证实了这个现象。下一步就是要在人类的细胞里验证。

    如果成功了,就只有一个词可以形容--逆天!

    2,日本贝多芬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佐村河内守,50岁,前作曲家。

    少年失聪,左手还有残疾。1999年,因创作电子游戏《鬼武者》的主题音乐《交响组曲 Rising Sun》而成名。以后,创作出包括交响乐《广岛》在内的一批古典音乐作品。被誉为身残志坚的“日本贝多芬”。

    他声称自己有“绝对音感”,所以在失聪后依然能创作。

    可是,2/6号出版的《文春周刊》上,有人告白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新垣隆,43岁(看起来像63岁),桐朋学园大学音乐系非常勤讲师。从1996年开始,为佐村河内守创作了20首音乐作品,获得报酬720万日元。

    这次日本男子花样滑选手高桥大辅在索契冬奥会上准备采用佐村河内守的小提琴奏鸣曲作为伴奏音乐。新垣隆感到责任太大了,抗不住了。如果高桥在冬奥会上拿了金牌后这件事情再被暴露的话,那就是真是国际玩笑了。

    于是,他坦白了。他会因此失去在桐朋的教职,这是肯定的了。

    3,内阁府职员

    1月18号在北九州市海岸的岩石缝里发现了一艘橡皮艇。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后来又发现了浮尸。经鉴定,死者是内阁府的30岁的年轻公务员。此人正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公费留学,预定参加1/8在首尔召开的亚洲经济讨论会。

    经调查,他于1/3就到首尔了。驻进会议指定的宾馆后,又在附近另外一家便宜旅馆用假名登记了房间,用来存放行李。后来,1/6到一家体育用品公司用假名购买了一艘小型橡皮艇和发动机(约1千美刀),并要求邮寄到釜山市的某宾馆。1/8该职员离开首尔的宾馆,到达釜山。从宾馆里提取订购的橡皮艇,而后又在汽车配件商店买了电池和导线。以后就不知所踪了。

    10天后,在200公里以外的北九州市海面上发现了橡皮艇和尸体。

    冬天的对马海峡风大浪急,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凭那玩具一般的橡皮艇横渡海峡是天方夜谭。

    那么,这位前程远大的年轻公务员,为什么?

    • 家园 小保方晴子的文章被调查了

      小保方晴子的文章很轰动。能用这么简单的方法逆转细胞,自然引起不少关注,也让不少人尝试重复。按Nature的跟踪报道(外链出处),回复Nature调查的10个顶尖干细胞研究小组中,至今没有一个报告成功。 在 外链出处 汇总了不同实验室的结果。已经的9个实验中,7个是失败。Yoshiyuki Seki先是报告有可能,再次更新的结果是失败了。至今只有Dr. P报告一个模棱两可的结果。不过也要注意到一点,大部分实验用的细胞都和小保方晴子用的不同。

      The scepticism has been inflamed by reports of difficulty in reproducing Obakata’s latest results. None of ten prominent stem-cell scientists who responded to a questionnaire from Nature has had success. A blog soliciting reports from scientists in the field reports eight failures. But most of those attempts did not use the same types of cells that Obokata used.

      文章的co-author之一, Teruhiko Wakayama,辩解说可能原因是大家把实验方案想得太简单了。他和他的学生在小保方晴子的手把手指导下成功过,不过等他搬到山梨大学自己再干就没这么好运气了。有人联系小保方晴子询问更详细的实验方法细节,回答是“the authors will publish a detailed protocol soon”。这答复也正常。因为字数的限制,Nature上的文章不可能写太多细节。不少作者是Nature发文章后再发一篇长的“扩展版”在本专业杂志上,详细介绍工作中的一些细节。

      The protocol might just be complicated — even Wakayama has been having trouble reproducing the results. He and a student in his laboratory did replicate the experiment independently before publication, after being well coached by Obokata. But since he moved to Yamanashi, he has had no luck. “It looks like an easy technique — just add acid — but it’s not that easy,” he says.

      真正的麻烦出在发表的图像上。比如同期第二篇文章里面Fig.2g旋转一下就很像Fig.1b (Long exposure)。 外链出处。 小保方晴子文章的通信作者,哈佛医学院的Charles Vacanti解释是一个honest mistake,做图的时候搞混了一些图像,但图像上的问题不影响实验结果和数据。另外,小保方晴子的另一篇2011文章被翻出来,发现里面的图像也有疑问。她所在的Riken则已经对此展开调查。不过Riken已经表态 "At this point in time, our judgment is that the research findings are solid", 估计雷声大雨点小。

      That scepticism deepened last week when blogs such as PubPeer started noting what seem to be problems in the two Nature papers and in an earlier paper from 2011, which relates to the potential of stem cells in adult tissues. In the 2011 paper, on which Obokata is first author, a figure showing bars meant to prove the presence of a certain stem-cell marker appears to have been inverted and then used to show the presence of a different stem-cell marker. A part of that same image appears in a different figure indicating yet another stem-cell marker. The paper contains another apparent unrelated duplication.

      The corresponding author of that study, Charles Vacanti, an anaesthesiologist at Harvard Medical School in Boston, told Nature that he learned only last week of a “mix up of some panels”. He has already contacted the journal to request a correction. “It certainly appears to have been an honest mistake [that] did not affect any of the data, the conclusions or any other component of the paper,” says Vacanti.

      • 家园 这篇文章撤了,没人能够重复。
      • 家园 因为这个发现颇有点当年“冷聚变”的味道

        一个(也许是看似)复杂的系统,却用简单的东西,“大力出奇迹”地那么一弄就搞定了,要么里头有非常简单而基本的东西一直被忽视了,要么是骗人,要么是瞎搞出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忽忽悠悠把自己都给忽悠了。

        比如当年的冷聚变事件。炸药奖得主,朗格缪尔大神,对这最后类东西的一个常见原因有个漂亮的解说,《病态的科学》。

        对于一篇发表在 Nature 级别刊物上的文章,那三种原因中的任何一种弄出来都是一场地震,所以审慎一些也很正常。虽然第一种情况未必没有(比如阿司匹林和蓝色小药丸),但毕竟罕见,学界一起进来折腾折腾也未必是坏事。

        • 家园 哈哈,“冷聚变”也有好处嘛

          送花成功。恭喜:你意外获得 4 铢钱。1通宝=16铢

          作者,声望:1;铢钱:0。你,乐善:1;铢钱:3。本帖花:1

          作科学的,特别是基础科学研究的,经历的失败太多了。面对一堵墙,要敲遍每一块砖头才有可能找到门口。有时候以为找到门口了,大家冲进去一通找啊,结果发现是个空房间。

          当年高温超导多热火啊,最后呢,也没有引起翻天巨变。

          虽然第一种情况未必没有(比如阿司匹林和蓝色小药丸),但毕竟罕见,学界一起进来折腾折腾也未必是坏事。

          极赞成。

          最近炸药酱很多是几个人一起分享,就是最早敲到那块活动砖头的和拆开砖头扒出一个洞口的,以及钻进洞里找到宝的人人有份。

          小保方现在不过是敲到了一块有点松动的砖头。

          • 家园 高温超导和冷聚变不是一回事

            高温超导问题主要卡在实用化上了,材料比较难制取。但是已经很多地方都在用高温超导了,比如电解铝输电线,中国的EAST托卡马克,白银的变电站,还有储能。应用非常广泛,只不过规模还没上去。未来希望还是非常大的。

            冷聚变的问题是,没有经受住“实验”的验证考验,大家观察到的现象并不稳定。所以有没有冷聚变还存疑。大家也在努力找到理论依据,推进冷聚变的研究。

            • 家园 这2个问题的关键不一样

              超导的问题不是物理本质上存在不存在,而是寻求新的材料和改进工艺,获得更高温度(目标是室温)、更容易制造的材料和工艺(最好象拉铜丝一样容易)。

              冷聚变,逆天!电化学几个eV的能量能控制核反应几十MeV的反应,按照量子力学,这个概率是exp(-eV/10MeV)。

              但我觉得科学的最高原则是“怀疑一切权威”

              冷聚变有没有可能?

              当年曾经想研究这个课题

              首先是要找到一个关键的判据,我认为这个判据就是中子,有无中子产生,是聚变是否发生的判据

              电解池内的现象很复杂,就像当年的低压放电一样

              如果电解能导致聚变,一个自然的问题就是:在什么地方发生了聚变,或者说,是什么样的环境导致了核聚变

              但中子望远镜的分辨率很低,需要改进或使用新的方法

              量热试验不可靠,热源定位、量热精度,都是问题

              • 家园 就是中子产生得不稳定

                所以大家质疑冷聚变。

                现在有一种说法是,来自宇宙中的t介子,本身带负电荷,对冷聚变产生一种催化作用。

                当然也可能是中子检测仪器本身的偏差导致的。

          • 家园 高温超导还好吧

            至少我看到目前那帮做高温超导(或是研究中涉及高温超导材料)的人是在比较扎实稳步前进的。

            做理论的人在穷尽各种方法阐释其各种性质;毕竟原始的 BCS 虽然漂亮,但对于更加定量化的解释,还是略嫌粗糙。

            做实验的则有的在表征现有材料,有的在借高温超导的特殊性质实现他们所需要的体系,有的在向干冰温度发起冲击,有的在与理论家积极互动,还有在现有材料基础上做应用的,包括输电、磁体、磁屏蔽之类。

            云南(?)那条超导试验性输电线路据说运营成本上已经能勉强实现盈亏相抵了,当然,前期建设成本太高。

            (狭义的)凝聚态领域,目前最受重视的研究,除了这几年过热的拓扑绝缘体,剩下的那部分,少说还有一小半跟高温超导有关。因为超导也不仅是电导率趋于零,它的各种特殊性质有比较深厚的物理内容在里头,还把一堆很重要的数学工具和物理方法给带进了凝聚态物理里头,所以深挖一下应该没坏处。

            当然,当年的高温超导热潮之中,泡沫涨得也太快了一点。也许一个行当在远离公众视野中心之后才能得到有效发展呢?

            “冷聚变”则颇有点喜剧意味,而可悲的是一部分相关人员至今仍在滥打悲情牌。

            当然,鄙人虽然也在物理圈混,但不是直接做凝聚态的,有说错的请方家不吝指正。

            通宝推:赵沐浴,
            • 家园 安德烈·罗西那个能量催化剂冷聚变究竟是真是假?

              几度波折之后,买了这个技术的切诺基基金去年跑中国来了。

              http://www.icebank.cn/news/detail_2.php?id=113

              近日,国家低碳能源规划研究院院长 、高灵能源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戴思嘉在东钓鱼台‘星湖园温泉庄园’会见了美国切诺基基金联合主席托马斯·达顿,双方就美国方面的镍发电能源技术问题,进行了系统的交流磋商,就共同合作推进这一革命性的能源技术达成了一致认识。国家发改委和国务院国资委以及国家能源局的有关领导一同参加了会见。

                在全球能源紧缺的背景下,新型能源的发展正方兴继涌。而处于镍反应终试阶段的报告显示,低温镍反应发电技术是当前成本最低且原材料资源较为丰富的发电技术。试验同时显示,镍能发电除了在经济成本方面有着非常好的前景,在环境保护领域也有着得天独厚的巨大优势。在镍反应过程中,不会有任何温室气体及其他污染物排放,不会产生放射性材料,亦无需煤炭或石油等化石能源。

              • 家园 他们两个相互骗

                这个国家低碳研究中心很可疑,估计就是挂在发改委下的骗子公司。

              • 家园 来中国忽悠钱了

                在国际上的物理圈和能源科学圈里头因为经常性地违背科学研究准则、拒绝回应其他方面的一切意见和质疑,而弄得身败名裂,终于去国内忽悠了。至于 Josephson 的背书,那就是 bullsh*t;他自己就是一个占着炸药奖名声搞伪科学的货色(英国科学家似乎都有成名之后瞎折腾的传统,似乎是牛逼顿开的头),你(就算在公开报告会上)要提点意见他都能跟你吵架。

                Fe 具有最大的单位核子结合能(指绝对值),Fe 以后的元素通常不会通过聚变放出能量。

                原子核就算能共振吸收中字,势垒总还是至少几百个 keV,他们拿出来搪塞的“共振吸收”只是吸收截面增大,对于势垒高度没有直接作用;而势垒高度也是直接决定隧穿几率,并且是 -(E-E_0)^(1/2) 的指数函数这么压低的,一点点截面增大对此毫无帮助。

                也许像美国那样做有诸多弊端,但美国拿 Steven Chu 这样的正牌大佬坐镇 DoE ,应当还是会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国内的工程出身的官僚虽然对于基础设施等工程建设经验丰富,而且对于最愚蠢的伪科学(比如形形色色的、至今未衰的各类永动机,或者声称推翻相对论,甚至声称推翻量子力学的民科们)有基本的鉴别和免疫的能力,但对于冷聚变这种 Pathological science 毫无办法。

                冷聚变真是把意大利(按系里一个意大利人的说法,应该说“一部分意大利”)人那种不靠谱发挥到极致的一个现象;但是这种不靠谱如果跟国内的部分不良风气结合,那可真是糟透了。

            • 家园 高温超导实用化的障碍

              一是如何将烧结的粉材拉成线材

              当时听说是将粉材装进银管,然后烧结-拉伸-再烧结-再拉伸,一点一点地拉成线材。这个成本想都不敢想。

              不知道现在有没有好一点的手段了。不过,陶瓷性的材质放在那里,估计难有好办法。

              二是长距离制冷。液氮虽然比液氦便宜,可是那一套制冷装置还是省不掉的。实验室或工厂里的超导线圈之类的低温环境还有可能实现,要在一千公里的输变电线路里实现并维持低温环境?想都不敢想。

              这两个问题不解决,高温超导就走不出实验室。

              很高兴知道还有人在默默地“敲砖头”,希望这下一块松动的砖头被早日发现。

            • 家园 高温超导电缆已经在电解铝工厂投入运营

              电解铝的电压仅仅三四伏,所需电量却非常大,导致电流无比巨大,极为适合超导应用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