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德国战略大师---曼施泰因 -- zhuhit

共:💬52 🌺255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 家园 德国战略大师---曼施泰因

    曼帅是和沙漠之狐隆美尔,古德里安齐名的德军三大名将.

    后两者精于战术,坦克之父古德里安,著有多部关于坦克战略战术的专著,隆美尔著有步兵攻击的专著,是军事理论的专家,同时又在二战上指挥千军万马的大将,取得过卓越的战绩.

    事实上自一战结束以来,德国的大片土地被他国占邻,常备军被限制在一个相当低的水平,但是德国的军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一战的思考,和对于他们所面临的国防困境的担忧,以及对于恢复国土的渴望.

    虽然军队只能维持在一个非常小的规模,但是德国的军事思想和新武器的研制没有停下他们的脚步,大量的军事著作孕育而生,大量的新武器被研发出来.

    这里将介绍曼氏经历的诸多战争.

    可以看做我关于曼氏的回忆录<失去的胜利>做的读书笔记,供大家品鉴.

    曼氏的回忆录偏重于战略的分析,略显无聊,文字平实,但是读来却很有回味.

    通宝推:bayerno,
    • 家园 楼主,我建议你先读David Glantz的书

      尤其是When Titans Clashed: How the Red Army Stopped Hitler。Glantz 是美军上校(已退休),是二战东线战史第一人。他指出:因为冷战的原因,早期(90年代前)西方二战历史书(包括纳粹将帅回忆录)的一个主旋律是纳粹将士英勇善战,都怪希特勒瞎指挥,要不然早把苏联灭了。讲政治!

      很多纳粹将帅二战后很快成为盟国的高级顾问来对付苏联。就像岗村宁次是凯申公的座上宾。曼施泰因是其中之一,他的回忆录也充斥了很多主旋律。纳粹高官真正老实服刑的只有Albert Speer,他的回忆录Inside the Third Reich也比较客观。

    • 家园 高级将领回忆录都很枯燥

      毕竟不是专业作家,而且专业性很强。我觉得一般人没必要从头到尾读,挑重点章节读即可。譬如古德里安回忆录里提到刺杀希特勒行动的失败原因、他对希特勒和纳粹党的看法;布雷德利回忆录提到朝鲜战争和战后美国如何解决庞大的退伍军人问题。

      另外回忆录有时候也可以看出一个人性格,朱可夫的回忆录冗长乏味有骗稿费嫌疑、值得读的地方就是33年大肃反对苏军影响还有卫国战争爆发那一晚苏军统帅部的决策;巴顿和罗科索夫斯基的回忆录短小精悍,文笔生动,可读性非常强;邓尼茨、布雷德利、什捷缅科的回忆录过于专业,适合给专业人员研究用。

    • 家园 (六)克里木战役

      德军当年的苏军有12个步兵师和4个骑兵师

      6个师对12个师

      德军没有一辆坦克

      苏联有海空军优势,后期德国空军才和苏军打成均势

      德军再次显示了他们优异的单兵作战素质,曼帅也再次显示了他的优秀的领兵能力

      此次作战20万苏军被击毙2.5万人,被俘10多万人,缴获火炮700,坦克160,剩余苏军躲到了赛瓦斯托波尔要塞

      此战德军10万人攻打20万苏军,击毙2.5万人,俘虏10万人

      赛瓦斯托波尔要塞是个沿海城市,苏联占有海军优势,其不断从海上补给

      德军面临的问题是兵力的不足,其要防守克里木的广大沿海地区,并要攻击要塞,6个师同时担任反登陆作战和攻击作战,兵力非常有限,又增加2个师

      在向要塞发动攻击前,集团军被抽调了一个师支援其他战场,共计7个师,攻击要塞防守克里木的其他区域

      本身克里木半岛就是个三面半环海的半岛,其东部区域刻赤半岛在黑海封冻之后冬季还会和苏联东部相连

      德军的反登陆作战的难度可想而知

      以德军现在的人员想要攻克要塞控制克里木实在难度太大,曼帅将防守重点放在了刻赤半岛,就是这个防守重点也仅仅就放了一个军部和一个师

      从北部4个师主攻要塞,2个师在南部辅助攻击,炮兵部队配置给了北部

      即使兵力如此紧张,曼帅的布置还是体现了卓越的战略思想和对战局的预判能力

      集中兵力于主要目标,将防守力量主要集中于刻赤半岛

      攻击开始后进展异常困难,同时苏联军队开始在克里木半岛的登陆作战,以减轻要塞苏军的压力

      苏军在刻赤半岛登陆了两个师,同时在半岛和本岛结合部进行了小规模登陆

      半岛守军顿时压力剧增,有被合围在半岛的危险,半岛守军提出撤回本岛将苏军封闭在半岛,曼帅不同意守军的建议,此时苏军立足不稳,如果此时进攻

      也许能将苏军赶下海,同时将正在调往北部战场的最后一个加强团和2个罗马尼亚旅调到本岛和半岛集合部

      刻赤半岛登陆场被半岛守军摧毁但是结合部苏军越来越多,半岛守军崩溃,逃到本岛,同时结合部的罗马尼亚部队被击溃,半岛守军和一个加强团和罗马尼亚

      部队编为一个单位在集合部进行防守

      在现在这种状态,体现了苏军将领的战略思想的落后

      在这种状态下,德军的防守是极为脆弱的,除了结合部守军和要塞的进攻部队以外,克里木半岛其实处于真空状态

      如果苏联向西向北攻击,切断德军补给线德军在半岛的部队有被歼灭,以苏联现在在登陆场和半岛的部队封闭德军退路,同时从登陆场源源不断地登陆新军

      那么德军就危险了

      但是此时苏军竟然在登陆场就地转入防守

      大好的战略机会就此失去

      苏军还在其他地方进行了一些登陆,都被德军给击败

      德军从要塞的攻击部队抽调部队来防守结合部

      担任辅助攻击的2个德军师调往结合部,此时结合部有3.5个德军师,

      但是他面对的却是8个苏军师和2个旅

      3.5个德军师 向结合部苏军发起了进攻,击毙6700,俘虏1万,苏军被封闭在了刻赤半岛

      苏军不断向刻赤半岛增加兵力,苏联德军在半岛拉锯

      德军新增三个步兵师1个装甲师和2.5个罗马尼亚师

      德军有10个步兵师 1个装甲,其中有一部分兵力要用于防守而苏联有要塞大概10余万人和半岛的大概20万人总计30万人

      苏联有绝对的人数优势

      德军先对刻赤半岛动手,动用6个步兵师和1个装甲师和几个罗马尼亚师,使用三个步兵师来围困要塞,1个步兵师防守克里木其余地区

      (集中优势兵力)

      半岛前线苏联德军的兵力对比是2:1

      曼帅手中终于有了装甲部队,美中不足的是这个装甲师刚刚组建,经验不足

      曼帅一直在制造这是一个局部攻击的假象,让苏联误以为仅仅是针对苏联北部突出部攻击的局部战役

      实际上曼帅要贯通半岛将苏联半岛守军全歼

      苏联将防守主力放在了北部,德军装甲师从南部突破后将苏军合围在了北部沿海地区,歼灭后横扫半岛

      此战俘虏苏联17万人,缴获1133门火炮,258辆坦克

      之后是对要塞的进攻

      在此不再赘述

      要塞攻击战俘虏9万人

      整个克里木战役共计俘虏苏军37万,加上击毙的苏军和从海上逃走的苏军,被打败的苏军估计有40多万

      而早期德军并没有装甲部队和海军的支持,空军的支持也只能和苏联55开,德军开始6个师十万人,之后是

      11个师不到20万人,而他还要防守克里木的大片地区

      曼帅经过此战被提升为陆军元帅

      此战体现了曼帅宏大的战略思想,同时显示苏军的战略短视

      这场战役将德军的兵力发挥到了及至的战斗力

      同时这场战役对于曼帅来说受到的干扰较少,此后曼帅受到上层的干扰较多,再也没有如此畅快的发挥

    • 家园 (五)克里木战役(前奏)

      曼施泰因于苏德之战开启时被任命为56装甲军军长(1个装甲师,1个摩步师,一个步兵师),从东普鲁士进军,4天零五个小时,前进了300公里,和后方拉开了100-150公里,之后竟然和友军拉开了200公里的距离

      其行动力可见一斑

      之后曼施泰因被提升至11集团军军团长,指挥集团军占领克里木半岛,下辖三个军,9个师外加一个罗马尼亚集团军当然罗马尼亚就谈军的战斗力就不好说了,当然这都不是固定编制,其手下军队经常挪作它用。

      本次战役是曼施泰因的成名之战是曼施泰因战略和德军战术的完美结合,在此曼施泰因受到的干扰比较少,战果辉煌

      11集团军一开始就面临双线作战的问题,其东面是苏联腹地和苏联的主战线相邻

      南面就是克里木半岛

      本应该由高层决定的战略方向问题落在了曼帅的头上,他把集团军的主要任务放在了克里木半岛,但是东线的战线没有结束,他只能用一个军攻打克里木半岛的门户,突破克里木之后就无力再战了。

      而苏联也意识到了克里木半岛的危机,于是从东部进攻德军防线,11集团军面临两面作战的危机,罗马尼亚第三集团军被击溃,11集团军牵制了苏联军队的进攻,而其北方友军突破防线后将11集团军正面的苏军包围歼灭。

      11集团军得以抽调军队来攻击克里木半岛

      此时11集团军以2个军攻击克里木半岛,其中一个军缺少1/3的兵力,得到了罗马尼亚2个旅的加强。

    • 家园 (四)闪击英国---希望很大

      格林的空军轰炸战略

      此人很受军方反感,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时候,就是这个空军司令撺掇希特勒下令陆军停止前进,又空军轰炸来迫使英法联军投降,结果33万人从海上撤退

      此人再次寄希望于通过轰炸英国来迫使英国投降或者签订和约

      曼施泰因认为其实此时闪击英国希望很大

      虽然德国海军不强,但是德国有强大的空军,在现实的空军战略中德国的轰炸机需要轰炸英国的内陆地区,这样由于歼击机航程较短,轰炸机将会失去保护,所以德国空军大量损失

      如果将空军的作战限定在英国沿海的港口,掩护陆军登陆,或者是攻击英国海军,那么德国空军完全能够完成任务

      如果敦刻尔克的英国军队没有被放跑,可以说登陆英国失算的可能性不大了,英国陆军的大部分家底都在这儿。

      而在登陆英国之后,即使英国女皇逃到加拿大,英国对于英联邦的控制力必将下降,同时日后美国加入战争也将失去英国这一非常好的跳板,非洲的战局也将不同。

      德国在日后攻击苏联的时候就能把防守英国的军队都调到东线,那么东线的战争也将不同。

      要知道即使如此苏联也是惨胜,在1942年已经将1926年出生的人都拉到战场了。

      曼施泰因的回忆录叫失去的胜利,估计作为全程经历了德国二战的将领心中已经将德国二战复盘多次了

      的确此处是德国的一个大的战略契机,可惜德国并没有抓住这个机会

      • 家园 基本不可能吧

        登陆哪那么容易,看看诺曼底,盟军海空优势绝对,(D日空军出动,诺曼底上空,5000:4),准备好久,但第一波只上了5个师,在诺曼底呆了2个月才突破。。。

        德国整个不列颠空战还败了,海军更别说是弱势,船只严重不足。。。

        • 家园 作为一战战败国德国受到种种限制

          海军名义上可以保有些什么,实际上不存在。一直到1935年才在外交上取得突破,海军吨位可以达到英国的35%。就算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后这些协定都被撕毁,短短几年不可能造出一支有规模的舰队,还不要说海军在装备完成后,一般需要两年训练等才算完全形成战斗力。邓尼兹事后说过:“早在战争爆发时,我们就被打败了,因为德国并没有在海上做好万全准备。”

          还得提一点,诺曼底登陆时有苏联在东线的战略配合。差不多同期苏军发动了一场攻势,有西方历史学家称令诺曼底行动“相形见拙”,牵制东线德军不能西调增援。

          • 家园 西线牵制也颇大

            看书说,到D日前,在东线的德国装甲部队只略超过50%了。而在42年,这比例可是80~90%。。。

            而德国的大部分战斗机也调回国保家去了。。。

      • 家园 麻烦你先计算一下德国的两栖舰艇能运载多少兵力兵器。

        德国根本没有合适的两栖舰艇。

      • 家园 这种计划对曼而言还凑合,对元首而言

        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

        第一,40年2月苏德签订了经贸协定,实际上就是苏联为德国提供军用物资。斯大林相当大方,一半物资以赊欠方式提供。即使按照德国方面的统计,到41年6月22日苏德开战时,希特勒还欠着斯大林两亿多马克的债。斯大林这么大方当然是有原因的,一战后无论是苏波战争,还是苏芬战争,法国都是实际上苏联对手的后台。利用德国打垮法国而已。此后德国大举攻击法国,法国迅速垮台,同时苏德关系起了微妙变化,当年夏天为了罗马尼亚油田双方一度激战。苏联不缺这点油,还要争夺,除了控制住德国的能力还能为什么。

        第二,同时是在40年夏天,好像是7月,美国宣布为西经17度以西的航线护航。这个行动就一个目的,保护英国的海外殖民地向本土的物资输送。当然这背后有交易,另外话题。美国40年已经不算个严格的中立国。希特勒一直通过种种外交宣传努力避免美国介入,就是这个护航导致希特勒对美国失望,认为美国迟早会介入而且成为对德国不利的一方。注意7月已经是宣布正式行动,很怀疑此前美国就有不利于德国的种种暗示以及外交场合的表示。这事就和越南战争的北纬17度线一样,过去容易收场难。

        希特勒其实很谨慎。吞并奥地利要取得意大利支持,吞并捷克和斯洛伐克有英法意大利都签署的《慕尼黑协定》,进攻波兰前和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进攻法国前事实上得到苏联物资援助。对于进攻苏联,情报掌握最好的是美国,很怀疑是德国顾忌美国态度有所试探而被察觉。回到英国本身的话题,德国有没有征服英国能力先不说,这种事情能否为美苏允许,是否有激烈反应,曼或许可以不管,元首可不能不考虑。

        元首:江总说的一句话你考虑过没有?

        曼施泰因: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

        元首:不是这句。

        曼施泰因:那是哪句?

        元首:讲政治!

        通宝推:李根,
        • 家园 这事其实很难说

          希特勒如果真的讲政治,至少应当在征服法国后暂时休整一番。德国当时已经占领大半个欧洲,即使和苏联在边境保持紧张态势,也没有必要非跟苏联死掐到底。

          斯大林是不是真的要主动进攻德国?恐怕很难说吧。苏联自成立之后主动大规模进攻别人的情况几乎没有。即使是苏芬、苏波也是为了报前仇吧。类似的例子还可以看后来苏中闹翻后,即使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也没打过来。当时中国孤家寡人,美国还没跟中国联盟呢。而苏联主动进攻阿富汗最后以失败告终。

          从此前俄国的扩张史看,可以发现俄国在西边的扩张一直不利。其庞大的版图都是打弱小之敌的中亚诸落后汗国来的。而俄国一到卫国战争到往往能爆发出巨大的战斗力,拿破仑时代如此,希特勒时代也是一样。

          • 家园 大国很难主动打大仗。

            大国领导主动打仗的意志很难贯彻下去。斯大林、朱可夫的作战计划里有主动进攻,离真正主动进攻还远得很。今天中国没准就有攻击美国日本的作战计划,但离真打还远得很。

            • 家园 很大程度上大国对战争的依赖更小

              有政治经济金融外交等手段可以利用,小国之所以成为小国也不一定是所有方面都不行,但能利用的手段一定少。类似甲午战争中中国对日本的赔款,英国运用巧妙的金融手段从中国揩的油不亚于日本。日本对英美最恼火的地方就在这里,我们打打杀杀地“浴血奋战”,你们左右一下资源输入输出和金融规则就可以获利,NND,珍珠港地干活~

        • 家园 这个结尾很牛,真正的豹尾,赞一个

          希特勒是很讲政治全局的,前期其实一直是从战略布局到战术微操都很不错的,不知道为什么到了打苏联时就屡屡昏招了。很怀疑英美对他可能都有承诺,至少是放水的暗示。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