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从信佛到辟佛的历程 -- 飞羽

共:💬180 🌺879 🌵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向善的宗教必然导致反社会,还真是这样

      现实世界真是五浊恶世,不堪忍受

      一直以来都有一个观点:向善的宗教必然导致反社会。

      简单的逻辑关系:

      ∵宗教讲求向善,讲求修德。

      ∴教徒要比非教徒(社会上的俗人)更加善良。

      ∴社会上的俗人比教徒坏=社会人是坏人。

      ∴社会不好。

      ∴宗教好。

      ∴社会不好。

      ∴支持宗教,反社会。

      我的看法还是一个,唯物主义辩证法。

      用古典的话说,天地不仁。

      所谓天地不仁,用通俗地话说就是:

      天地没有感情。

      (感情这个说法其实是不恰当的,不过现阶段可以用来帮助理解,算是个辅助线。更多的东西一会再解释。)

      客观世界只是按照客观规律运行,不存在要对谁好或者对谁坏的所谓心思。

      在客观发展的过程中,自然会有有利于你的事情也有不利于你的事情发生。

      特别是,没怎么做过的事情,经常出错。没去过的地方,有可能就有风险。放个风筝这么点事,弄不好就可能受损失。

      问题不是宗教,也不是社会不好,也不是道德,而是事情有他自己的规律。有备无患可是老早就总结出来的规律哦。

      那么,既然客观世界没有感情,那么为什么人会产生感情呢?

      感情本身也是客观世界的产物。数学上也好,生物学上也好,感情是一种算法,感情是保证该类生物组织形式取得竞争优势的利器。所以,感情本身也是一种运行机制。

      既然是运行机制,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否定感情,相反,我们还要尊重感情。

      就好像宪法是其他法律的根本,我们尊重宪法,所以我们也尊重依据宪法制定的其他法律。

      我们尊重客观世界,所以我们尊重客观世界的运行机制。

      生物是什么?生物,本质一点,就是化学反应。连续自推演的化学反应。氢氧燃烧形成水,这是一个简单的化学反应,到水就终结了。如果这个反应能够自己重复推演,比如氢氧燃烧生成水的过程中,可以自己吸引其他氢气氧气来参加反应,可以产生细小的其他物质,到别处去重新发展氢氧气的燃烧反应,基本上就是原始生命了。生命本质上可以看做是一种化学反应过程。所以古人有时候也说什么方生方死的话,其实看作不间断化学反应的描述。就好像现在一些人所提问的,一个人不断替换体内的分子,那他还是不是原先那个人。其实人本身就是个化学反应集合。我原先也说过,人其实更接近于一个化学反应釜。只不过这是个进行着连续自推演化学反应的反应釜。道教所说的人不过就是炉鼎,也算对了一部分。古代道士们没有白炼丹。搞自然科学实验确实有助于认识水平提高。

      在我看来,人就是要理解自然世界,因为人本身就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

      农业是踏实的行业。因为农业必须改造自然界,同时农业必须尊重自然界,必须学习客观世界的规律。说是靠天吃饭,但是实际上是人作为世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一起合作,然后才能吃上饭。与客观世界结合得非常紧密。

      工业也是踏实的行业。因为工业必须改造自然界的材料。所以他们也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必须深入了解客观规律。

      所以,农民也好,工人也好,他们即便沉浸在个人主观世界里,也必须保持很高程度的唯物主义精神,不容易被彻底吞噬。

      由于这个原因,所以农民信奉一点宗教,短期内不会有很大危害。因为他们天然就需要具有一定的务实精神。

      但是人类是一种比较特化的动物。

      人类社会早在几千乃至上万年前就发展到了拥有大量剩余产品的阶段。

      结果就是,人类社会可以保证一部分人脱离工农业生产。

      脱产。

      只凭在人类社会内部的相互倾轧,就可以获得足够的生活资料。

      有人污蔑中国,说中国人自古好内斗。其实这句话错了。不是中国人好内斗,而是一个可以养活一批脱产人员的人类群体很容易形成广泛的内斗。特别是这种养活又不是特别充分的情况下,没有极大富裕的情况下。这种恶意的攻讦其实只是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富裕。

      社会生产产品较多,人们可以过上吃饱了没事干的生活。

      行有余力,可以学文。文者纹也,纹饰。有的人就画画,创造文字,有的人就开始捣腾其他人,逐渐有人发现通过有些方法可以不劳而获……

      事实上就是动物也发现,有些方法可以更高效率的帮助自己生活。

      现实就是,社会上的人们有很多完全可以不接触农业和工业,不直接改造自然界,不直接从自然界生产产品,但是一样可以过得很好。甚至可以说,过得更好。

      他们只需要拿别人的产品就可以了。与不劳而获不同,他们这种工作属于不造而获。

      严格来说,我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也是这样不造而获的工作。

      因为脱产——这个脱产是自脱离一线对自然界的改造加工的脱产,不是通常所说的脱离生产工作——所以很多人可以变得唯心主义。

      如果一头羚羊变得唯心主义,那么它多半就会被狼吃掉。唯心主义萌芽惨遭扼杀。

      所以唯心主义只不过从反面展示了人的生产能力的强大。

      一个人如果觉得自己颓废了,虚无了,那只不过是说明身体状态不好。

      羽毛球打得少了,汗流得不够多;太阳没晒够,脱离世界有点多;觉没睡踏实,人体这个反应釜的调整没做好。

      提枪跃马驰原野,清溪流水映朝阳。闲来无事放个风筝,舒服舒服就好了。

      关键词(Tags): #宗教#向善#反社会通宝推:知其何休,pendagun,陈王奋起,bxbird,jhjdylj,
      • 家园 【补充材料】沃伦·康沃尔:无宗教信仰的孩子更慷慨

        之前关于宗教的反动性,只是做了简单的逻辑推理。最近恰好有一个有趣的实验,比较支持这个观点,因此转过来看看。

        劝人向善是宗教的一个典型特征:信徒当以同情心对待他人,牺牲小利来成全大义。但说到慷慨待人,无宗教信仰的孩子似乎表现得更加大方——这是一项新研究得出的结论,来自全世界的1170个孩子参与了这场实验。有宗教背景的孩子们——尤其是MSL儿童——还表现出一种较强的审判倾向:他们指出别人的行为失当处,并要求其受到惩罚。这项研究所进行的大规模分析在同类研究中尚属首次。研究表明,在孩子身上,宗教教育不一定能规范其道德行为。

        “研究结果证实了我们的猜想:道德教育的世俗化并不会减少人性中的善意,事实恰恰相反。”约翰·笛瑟忒说,他是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大学神经发育系统专家,也是这项研究的领头人。

        过去的研究已经在质疑“有宗教信仰的人在道德上胜过无宗教信仰的人”这一陈词滥调了。在问卷调查中,有宗教信仰的人群所做的善举要多过无宗教信仰的人群。但并不清楚这一事实是否准确,或有所夸大,也不清楚这种“无私精神”是否多半属于宗教人士。在测试慷慨大方的试验里,结果是形形色色的。在一项研究里,当宗教人士与非宗教人士读了一段含有如“灵”、“上帝”等宗教字眼的段落后,他们都更愿意与陌生人分享财物;而在读到包含诸如“警察”等世俗权威的字眼时,人们也会变得比平时更慷慨。另一项研究发现,虔诚的信徒和其他人一样,会对一个需要帮助的陌生人视而不见。

        这项新研究针对6个国家(加拿大、中国、约旦、土耳其、南非、美国)的孩子进行,这些孩子里有510名MSL,280名基督徒,以及323个没有宗教信仰的孩子。这项在全球范围内调查儿童宗教教育与道德行为一致性的空前大规模研究主要注目于道德行为的一个方面:无私。或者说,愿意损害自己的利益而给别人好处。

        实验工具是儿童世界的通用“货币”:贴纸。参与实验的一组5到12岁的孩子先单独同大人碰面,他们能从大人手上挑选10张自己最喜欢的贴纸。之后大人告诉他们,自己没有时间把剩下的贴纸分给(虚构的)班级里的其他人了,如果这些孩子愿意,可以把自己手上的贴纸放一些在信封里,同班上的其他同学分享。研究者就以放在信封内的贴纸数来判断哪些孩子更加慷慨。

        没有宗教背景的孩子留在信封里的平均贴纸数是4.1张,明显超过了信仰基督教的孩子(平均3.3张)和信仰伊斯兰教的孩子(平均3.2张)留下的贴纸数。此外,通过一项针对家长的调查,研究人员发现宗教信仰越虔诚的家庭,孩子反而越自私。研究显示,尽管孩子的年龄、家庭经济状况以及国籍也在其中发挥了作用,但都没有宗教背景发挥的作用大。在年长些的孩子身上,这种差别最明显:在有宗教信仰的孩子当中,年龄越大,不愿同人分享的人数也越多。

        参与实验的孩子还看了一段录像,录像里的一个孩子做了一些不好的事,比如说把人挤开。之后孩子们被要求给那个“坏孩子”的行为打分,并说说他们想怎么惩罚这个孩子。没有宗教信仰的孩子倾向于原谅,而平均看来,MSL孩子们的看法最为严苛,提出的惩罚方式也比其他所有儿童提出的来得严厉。笛瑟忒说他不确定为什么会这样。

        笛瑟忒主要研究儿童道德观的出现与发展,他认为有宗教信仰的孩子之所以会自私一点,也许可以用“道德性许可”来解释:也就是说,当某人视自己为“道德正确”时,她/他就会觉得自己有权——有时甚至是无意识的——做一些错事。

        以色列海法大学心理学家、宗教心理学专家本杰明·拜特-哈勒米说,因为研究的对象是来自不同文化的这么许多孩子,这项研究提供的视角发人深省。他怀疑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结果,是因为许多有宗教信仰的地区都仰赖着外在权威和神罚的震慑。他说,在宗教家庭长大的孩子是在一种更高力量的监视下学会了服从,而在世俗家庭长大的孩子服从的则是“要做正确的事”这一道德规条。所以,“当外在力量消失时,无宗教信仰的孩子会表现得更好。”

        这项研究的结果同以前针对成人的同类研究结果大相径庭。俄勒冈大学心理学家阿齐姆·谢里夫说,他的分析同这项研究得出的结论相反:总体来说,之前的研究全都表明,成人在面对这类道德测试时,其宗教背景并未发挥如此大的作用。

        “这同以往的研究结果有出入,所以我,还有其他人都要考虑一下,怎样来解释这种现象。”谢里夫说,他称赞了研究的规模和深度。他认为这些新发现也许反映了儿童不同于成人的发展阶段。此外,他也指出这类控制性的实验可能无法充分反映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实行为。

        笛瑟忒把这个研究进一步扩展到了14个国家,目前他正在探索为什么宗教会影响到孩子们的分享意愿。“我猜得到的结果跟这次的结果会是一样的。”他说。

        关键词(Tags): #宗教#信仰#吝啬
      • 家园 说得很好

        人的很多毛病就是闲出来。信教会不会导致反社会先不说,但是的确很多人信教就是在追求一种心理优越感。

      • 家园 什么逻辑

        ∵宗教讲求向善,讲求修德。

        ∴教徒要比非教徒(社会上的俗人)更加善良。

        ∴社会上的俗人比教徒坏=社会人是坏人。

        ∴社会不好。

        ∴宗教好。

        ∴社会不好。

        ∴支持宗教,反社会。

        糊涂

        • 家园 糊涂+1

          尤其是从社会不好这一段后面,认为社会不好,难道不应该是改造社会吗?

          • 家园 有无高下,不宜出于幻象

            认为社会不好,和改造社会,之间有很多事情。

            有人说,世界上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那么,人的眼睛,是发现美的眼睛,还是发现不美的眼睛?

            所以,对待社会的态度,会对人的认识产生导向性的影响。

            而且这样去改造社会,未必是对的。

            西瓜放久了会烂掉,所以一切是虚幻。既然是虚幻,那么做什么都无所谓了。所以,努力求学也是死,吃喝玩乐也是死,娇妻爱子也是死,流落街头有是死。那还有什么意义呢?

            但是按照唯物主义的说法,放久了烂掉再正常不过。你要么早点吃掉,不能早点吃掉,那就接受现实,以后注意。所以,虽然早晚是死,但是努力求学可以让现在活得很好。虽然早晚会死,但是努力为人生增添光彩,一代一代人去努力,让生活更加美好,子孙后代啊,世界自然啊,大家都过的好一点,也算没白忙活。

            所谓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很简单,形形色色,诸般事物,都会变化,不会静止,所以都会变没有。但是这些似乎消失不见的物质,最后还是可以变成诸般事物。这就好像在讲化学反应。氢气氧气生成看得见的水,看得见的水又生成看不见的氢气氧气。又好像是在讲物理反应,能量结合成物质,物质又转化为能量。

            玄而又玄,不过如此。

            • 家园 如果都是皮囊

              犯得着写那么多东西来论证吗?

              我不是太懂佛教佛经之类。不过如果历代高僧只是为了证明一切毫无意义,只怕他们还需要证明,没有意义的意义。

              皇上挑粪一定用金扁担,高僧修炼原来只要万念俱灰。

          • 家园 佛是什么

            逻辑不对的原因:

            你如果仔细看看的话,上面献花的意思是什么呢,表明是隐射是信奉暴力的绿教还有不宽容的基督徒吧,这里谈的是佛。

            后面不愿仔细批驳这些话的原因是,不想在这个论述佛教的帖子里继续扯出离题的话头。

            佛是什么,大觉悟者。众生皆能觉悟,众生皆有佛性,也就是说众生皆有成佛可能,包括最罪恶的人。

            至于觉悟到什么,自己去看佛经,跟人参详佛法去印证好了,信受奉行,我现在不知道也讲不出。

            佛经佛法那里提到过,入我门来皆是好人,其余旁门左道皆下地狱,请知道的人指出来。别把世俗中把佛教当一门生财有道之生意,欺骗善男信女的某些佛教中人的屁话当作回事。大乘虽然讲可开方便之门渡苍生,但也要有个限度。

            “穷则独善其身,达者兼济天下”这不是儒家独有的,佛也是提倡这个的,无为修己身,有为济苍生,一切不住心,方证菩萨果。

            佛的法门很多,楼主飞羽不管情况如何,这么多人进来就是有缘。看到,讲出,领悟一些东西,不管是接近佛还是背离佛,都是有所增益,心中皆留有一颗种子。

            我为什么写上面关于佛的这些,因为我不是而这只是模仿真正的佛徒行为:让他人有所增益,有所领悟,让他人能够接触真正佛的东西,比去寺庙随喜成万上亿的财物更有意义。

            我为什么这么讲,金刚经上佛就是这么说的。

    • 家园 净坛使者说过,依着官法打杀,依着佛法饿杀。

      不就是说佛法不管用。读《西游记》能读成对佛教走火入魔,这可不是吴承恩的本意。

    • 家园 佛是什么?想不明白这一点的人,恐怕不会有佛缘
    • 家园 送给你四个字:难得糊涂

      我自己本身是无神论者,但是我却并不排斥宗教,在我看来,宗教其实是用来静心的。比如你走进教堂,会感觉到内心很宁静,很放松,很超脱。人的心,是需要这种片刻的休息的。

      一般如果不是生下来就信教的,后天自己选择信教的人,无论他选的是哪种宗教,应该是依靠自身的意志力不能获得内心平和的人,需要借助外力才能做到内心的平和。如果任由内心一直不平和会怎样?严重的就会出现幻听幻视等非正常的状态。

      很多的精神病人都是非常非常聪明的,普通人可能辩论不过他们,但他们缺少一个调节机制,就是适时的放下,有些问题想不通就不想了呗,放在一边,也许过几年,这个问题你早就忘了,或者,某一天答案自己来敲门。

      舍得,舍得,要先舍,才会得。世间万物都是如此,对真理的追求,也是这样。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