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武术人物宣传上不应出现的谬误 -- 最爱武术

共:💬9 🌺3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文摘】武术人物宣传上不应出现的谬误

    我觉得这篇文章挺好,转给各位看看,共同探讨。我是觉得在武术人物的宣传中实事求是这四个字要做到不易啊。

    ---------------------

    武术宣传中,人物宣传尤为重要。人物宣传不仅包括武术技术水平的评价,而且还要体现对一个“武术人”的综合评价,包括人格品节、学识修养、武术贡献等多个方面,而其中尤以武术家立身处世的大节为重心。自古以来武人讲求“武义”或“武德”,早在西周就有了这类提法,一直到封建社会后期还是在讲。今天,武术的性质已发生根本变化,练武术的不能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武人”,但武术界仍把“武德”视为习武者必不可少的修养,视作武术教育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应该说武术人物宣传坚持德艺并重、以德为先的原则,这是中国武术的优秀传统,它与今天所倡导的精神文明也基本一致。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体育文化生活日益繁盛,武术宣传活动,以及与武术有关的文艺活动都显得丰富多彩起来,武术人物的宣传更是五光十色,热闹非凡。记得80年代,一曲“昏睡百年”曾唱遍中华大地,霍元甲的大名妇孺皆知,对整个社会起到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这说明武术文化的社会覆盖面的确很大,它的社会教化功能是不容忽视的。

       众所周知,在我国,武术宣传通过官方和民间两个渠道进行,而官方渠道理所当然地起着主渠道作用。官方宣传的方式很多,途径之一是武术管理部门以其权威地位组织编写大型武术图书。这方面的工作过去做的并不很多,近年来似乎加大了力度,大部头的武术典籍接踵出来,令人有目不暇接之感。1998年10月出版的《中国武术百科全书》(以下简称《全书》),就是又一部由官方组织编写的一部大型武术图书,顾问、编委规格之高,参与者队伍之大,以及篇幅之大,印制之精,都是前所未有的。担任《全书》主编的,便是以长期担任武术领导工作而闻名的张山先生。

       然而,我必须坦率地说,《全书》是一部很难让人从容研读的书,也是一部难以评价的书,主要原因是它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华丽的外表和声势和气派与实际水平相距甚远,正所谓“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我所谓难以评价,首先是以书的规格之高和在当前武术界的风气之下,批评很难被接受,也不会受到重视,而且反会招来烦脑,要惹一些武术实权人物。其次,《全书》内容参差不齐,的确有写得比较好的部分,特别是出自几位高校教师之手的章节;也有很差的和明显属于谬误的,甚至还有公然抄袭以滥竽充数的。同一部书里,水平差别如此之大,真不知道该如何理解,于是,人们自然要联想到“主编”。偶而同几位关心武术的朋友谈起此书时,大家有一个不约而同的疑惑,那就是张山八段到底是如何履行其“主编”职责的?他有总揽如此一部“宏篇钜制”(号称1200万字!)的学术能力吗?既然不能胜任,又何故屡屡担当“主编”大任,还有许多当代武术名流甘愿屈从其后,此事蹊跷,局外人莫能知其详,不谈也罢。

      二、话题回到武术人物的宣传上来。

       以《全书》的规格之高,加上所收人物包括了一批活着的人,这是超乎寻常的体例,于是,入选人物必是主编和编委们精心挑选的,上谁不上谁,取舍与评价的标准如何把握,必有一番讲究,有一些原则。不管怎么说,对能入选的人物而言,当然是一个荣耀,加上这是官方编定的最具权威的书,宣传具有官方性质,意义自不待言。然则,我对主编选定人物的依据,入选取者享受的评价规格,人物传纪的史实根据等,多有困惑不解处。这涉及的问题甚多,不是一篇短文所能尽言者,我先收缩到与“武德”有关的问题上略陈陋见。

       说到“武德”,张山主编的《武术段位制理论教程》的第六章是《武德修养》,是截止目前武术管理部门对“武德”概念最明确的解说。《武德修养》认为,“武德”的第一条是“仁”,并对“仁”有如下一些解释:“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人的全部道德意识,同样也是习武者最高层次的品德追求和德性的最高境界。”《理论教程》进一步说:“忠恕则是为仁之方,要求习武者忠于师门,推而广之,就是忠于事业、民族和社稷。”这是一堆混乱而陈腐的概念,一堆奇谈怪论!

      我们且不谈当代社会的“习武者”是个什么概念,儒学所谓“仁”是否就是“习武者最高层次的品德追求和德性的最高境界”,“忠恕则是为仁之方”的理解上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建设不断完善,公民社会行为道德规范越来越明确,也越来越成熟的今天,武术主管部门,具体说是张山主编们,居然要求武术运动员和武术爱好者们遵守一套充满封建气息和神秘主义的理念与行为准则,好像练武术的都是上几个时代的“化外之民”,他们的职业道德中竟包括“忠于师门”、“忠于社稷”这样的教条。我不禁要请教张山八段,何谓“忠于师门”,何谓“忠于社稷”?忠于哪个王朝的“社稷”,难道社会主义的中国还在用“社稷”为其象征?假如碰上民族败类如褚民谊、马良之流的“师门”,难道也要“忠于”?如此“武德”,真是荒诞透顶!这显然不是“浅学无知”之类可以解释的,在我看来,这是张山主编们长期以来不重视理论学习和研究,只凭借官方地位和某些庸浅的 “理论”来装腔作势的必然结果。

     “忠于民族”无疑是人之大节,不只是武术爱好者,任何一个中国人都应该遵守之、力行之。这一点远远超出了“武德”的范畴,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所共有的精神财富和优秀传统。值得注意的是,张山主编一面强调“忠于民族”,一面却将一些不忠于民族,在中华民族危机存亡时刻大节有亏,甚而腼颜事敌的武术败类给予了很高的宣传规格,给他们戴上各式各样的桂冠。同一个张山主编的书,此一是非,彼一是非,说起来一套,做起来又一套,实在令人大惑不解。不妨举一点例子,以证吾言之有据也。

      马良,早期是北洋军人,曾热心提倡武术,以编选和倡导“新武术”而有名。但抗战爆发后竟沦为汉奸,先当了一阵子济南维持会长,1938年3月6日出任日伪山东省省长,1940年3月出任日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跟着大汉奸王克敏当走狗。抗战胜利后以汉奸罪入狱,死在狱中。张山对此人很是另眼相待。在《理论教程》第一章讲到民国武术时,只提到两个人,其中之一便是马良,将马良编的《中华新武术》列为民国“较好的教材”。在《全书》第554页又为马良立了长传,赠给他“武术教育家”的谥号,以汉奸而得此殊荣,全国仅此一例。《全书》对马良生平讲到1933年便嘎然而止,对他后来的劣迹只字不提,这是为什么?在一部具有官方性质的权威性的书里,公开为一个大汉奸隐瞒罪恶,评功立传,这不能不令人感到奇怪,感到不解。

       抗战中,武术界有些人确有附逆行为,或者确有失节表现,这些的人虽不一定够得上定汉奸,但至少是谈不到“忠于民族”。然而张山主编一面讲“忠于民族”,一面却对这些人给予这样那样的封赠,有的还受到超常规格的宣传。

       汪伪的体育活动主要由曾经以提倡太极球、太极操闻名的大汉奸褚民谊主持。褚喜好太极,是汪伪政权体育活动的主要管理者。当时,沦陷区的武术家们,有的极积参加抗战,甚至以身殉国;有的不甘心当亡国奴,逃亡内地;有的蛰伏在沦陷区,力争保住名节。然而,有些所谓“武术家”却置民族大义于不顾,次第走进“大东亚共荣圈”,有的在汪伪政权供职,有的在汪伪的运动会卖弄身手,有的则大写其汉奸文章。说实在的,这样人很有一些,考虑到他们多已成了古人,有后代,也有门生弟子还在传习武术,我们抱着“隐恶扬善”的良好用心,不再点出他们的名字。但不能不指出几个作为例证,不然就没法说明问题,不能证明张山主编们人物宣传上的严重误谬,严重丧失他们自已所标榜的“武德”。

       许禹生是大家熟悉的太极拳家,《全书》页554为之立传。头衔跟大汉奸马良一样,也是“武术教育家”。许卒于1945年,而传文采取与马良相同的处理方法,写到1937年抗战爆发为止,不写他在敌伪统治时期的严重失节行为,相反还煞有介事的讲了一番许在上海“成立刀术速成班,传授刀术,为抗击日寇输送将士。”事实果真如此吗?

       我们不妨翻开一本叫《参加东亚运动大会中国代表团报告书》的书。它是汪伪体育刊物《中国体育月刊》第一期的“附录”,各地图书馆多有收藏,读者可以查阅核对。

       1940年5月间,正当抗日战争最为艰苦卓绝的时刻,军国主义的日本为庆祝立国2600年,特举行“东亚运动会”,邀请所谓“友邦”如伪满、伪蒙、汪伪等“国”派团参加,以示主奴“亲善”。汪伪尊命组成“中国体育代表团”,于5月26日赴东京参加,6月20日返回。事后由汉奸褚民谊、徐英之流写成这本书,恬不知耻地记录了“代表团”赴日媚敌的全过程。 

       汪伪对此次活动极重视,早在四月初就成立筹委会,大汉奸褚民谊亲任主任,许禹生以武术名人担任筹备委员。4月27日华北沦陷区在北京举行所谓“预选”,许又任大会委员,名列日酋坂本信一、冈部平太之下,为十九名“委员”之第三人。5月9日,许禹生以“副团长”身份率领选拔出来的“华北选手代表团”一行67人南下,团长宋介“因公未来”,许禹生实际是全团之首。到南京后,汪伪首脑出面接见,许曾代表全体南北运动员“答谢词”。

       可悲的是“华北”代表团67人中,武术竟占了21人之多,是全团人数最多的项目。5月13日在南京举行“全国决选”,褚民谊任总裁判,许禹生任总管理。14日下午四时“国术表演”开场,褚民谊亲临现场“观赛”。实际上参加国术表演的“全体男女选手”,只有许禹生率领的以“北京国术馆”为主的“华北队”,此外只有上海毛某一人,包括南京在内,没有任何别的省市参加。足见沦陷区广大武术爱好者对之嗤之以鼻,不屑一顾,汲汲趋媚者只许禹生和在他误导下的一批门人亲族。“决选”之后,“代表团”拼凑起来,褚逆任总领队,许禹生以“北京国术馆”馆长身份任“国术领队”,“国术队员”入选者12人,除上海毛某外,其他统出自许禹生的“北京国术馆”。5月27日该团在上海乘日船大洋丸赴东京,在日逗留二十多天,至6月23日“华北队”回到天津。

      以许禹生为首的一群“国术家”们,实际在日本大受冷遇,正处在军国主义亢奋状态的日本人,对许禹生们的花拳绣腿漠然置之。5月9日下午6时半,东亚运动会闹剧收场,闭幕式上,包括许禹生在内的汪伪代表团全体成员将“丢人现眼”表演到了极致。在日本贵族和军阀的指挥下,各“国”代表:“高唱《君之代歌》,继向宫城遥拜,向明皇神宫遥拜,最后赠给全体选手纪念品。……参加各国选手并高呼万岁,军乐队奏乐,大会旗遂于乐声悠扬中徐徐由旗杆上降下。”

      行文至此,令人感愤丛集,心事浩茫……

      我不禁要向《全书》主编发问,像许禹生这样的人称得上“武术教育家”吗?他把一批弟子和亲族带到什么道路上?你们选取人物的标准究竟是什么?说实在的,因为已经成了历史,我们似不必将许带领的“国术队”成员的名字一一罗列出来,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可能是上了这位曾经鼓吹“强民报国”的太极名家的当,也很可能出于以愚昧为基础的“忠于师门”。而作为武术名家的许禹生,他的这段不光彩的历史则是自已一笔一划写出来的,是永远也抹不掉的。不管我们如何为之痛惜,为之困惑,张山主编们如何为之回护并涂脂抹粉,也永远抹不掉。历史就是如此,它的公正往往是以严酷无情的方式表现出来的,这该是人所共知的事情。

      令人愤慨的是,出现在《全书》里的大节有亏的“武术家”不止马良、许禹生,还大有人在。对此,说实话我确有落笔之难,确有多层顾虑,不好一一揭出,但又觉得不讲不对,不讲就是听凭有些人继续歪曲历史,继续误导广大武术爱好者,特别是青少年武术爱好者。于是,我们不妨再举一例。

      已故的太极拳家吴图南,前些年风光十足,一度几乎成了武林象征,新闻出镜率很高。《全书》的主编对此人格外青睐,给予少有的宣传规格。页27刊有“吴氏太极拳名家吴图南”彩照一帧;页559有他的长传,同马良、许禹生一样,被主编和执笔人定格为“武术教育家”;页511又将吴的《国术概论》列为条目。《理论教程》中竟将此书列为民国“较好的教材”的首位。在吴传中,主编们同样采用避实就虚、曲笔回护之法,悄然隐去吴曾经以武术效命于汪伪政权的不光彩历史,把吴描写成一个超凡脱俗的学者型武术家。

      汪伪出版的《中国体育月刊》第一卷第一期,载有汪伪“全国体育代表会议”的部分文件。据载,1940年10月19日上午,在南京的德瑞同学会召开汪伪教育部“体育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正式代表和列席代表褚民谊以下共20余人,以名序看,大汉奸褚民谊、戴英夫以下就是吴图南,名列第三,可见其地位之高。此次会议成立了三个提案审查组,第一组叫“体育研究组”,吴图南是召集人,其位置与汉奸徐英、戴英夫并列。褚民谊、吴图南提议“恢复中央国术馆”,也就是要重建一个汪记中央国术馆,以与在张之江先生领导下正在抗战大后方惨淡经营的中央国术馆相对立,用心十分险恶。此次会后,吴被正式任命为汪伪教育部体育委员会常务委员。依汪伪政例,以吴的地位必定还有别的伪职,这有待进一步调查。

      例子就举到此。由于年代久远,许、吴等人历史上的失节行为可能为大多数武术爱好者所不了解,但要说张山也不知情就非夷所思了。几十年来,张山一直身处武术管理高位,又是中国最高武术科研单位的负责人之一,编著等身,声名赫赫,位列八段,我们无法想像张山竟会孤陋寡闻到如此程度。

      这些年来,民间武术宣传有时不免有失实现象,如一个康泰尔,你也打,我也打,前后打了好多年,叫人颇为难解。也有以恶为善的例证,如明明是伪满洲国康德皇帝的保镖,却被说成是宣统皇帝的保镖,性质悄然改变。这类问题需要注意,但不足嗔怪,因为整个武术界的基础水平摆在那里,提高需要时间,纠正需要过程。但官方的煌煌巨著如《全书》者,在人物宣传上也出现如此严重的谬误,就不能不令人惊诧,令人痛心。因为它代表着当代中国武术的最高理论水平,它被说成是一批最具权威的武术家群体的合力之作。更可悲的是,失误和谬误之多绝不只限于人物宣传,远不止于此。

      我深信,广大武术爱好者对武术界和武术理论问题上的是非曲直自有明鉴。我也相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武术界一定会发生深刻变化。我重复一遍以前说过多次的老话:我们期待着新一代武术家群体的成长,期待着武术学科建设和理论水平的不断提高;期待着敢于批评的精神终有一天能在武术界成长起来,蔚为风气。批评之风长期萎缩不振,使一些谬误制造者一意孤行,无所顾忌,这给武术事业造成损失,给后世留下笑柄。我们焦切地期待着这一情况尽快得到改变

    马明达

    • 家园 作者马明达是个名人.

      文武兼备,他一家兄弟基本都高手.

      看过以前一个金风细雨话武林的节目,专门介绍过他和他一家人.

      他在大学里面推广短兵也是值得一提的.

      • 家园 怪不得写得这么好,佩服
        • 家园 还有一些连接.

          http://www.onbook.com.cn/read/sword1.htm

          http://www.kendo.com.hk/mapage54.htm

        • 家园 【文摘】 《千年少林――文化篇》 马明达

          5月28月 《千年少林――文化篇》 马明达

          央视国际 2004年05月27日 14:14

            主讲人简介:

            马明达,回族,著名历史学家。祖籍河北省沧州,1943年生于甘肃省兰州。现任广州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华南师大体育科学学院客座教授、西北民族学院历史系客座教授,广东省武术文化研究会会长、广东李小龙研究会会长。

            马明达教授出身中国武术世家,父亲马凤图、叔父马英图都是民国时期全国闻名的武术家。兄长马颖达、马贤达、马令达都是著名武术家,弟兄四人在开武术界被推誉为“马氏四杰”。马明达教授自幼师从父马凤图求学,文武并修。1959年初,获甘肃省青少年武术比赛冠军。1967年毕业于甘肃师范大学。1993年到广州暨南大学工作至今。主要从事中国文化史、民族史和中外关系史的研究和教学,断代史研究上侧重于元、明、清三朝。担任主编和副主编的书有《中国武术大辞典》、《中国回族辞典》等。历年来发表中国古代史、民族史和武术史论文一百余篇。

            内容简介:

            一部影片《少林寺》使少林武功名扬天下,嵩山少林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少林寺自公元495年创建以来,它历经风雨,几度兴衰,少林寺的命运和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相同步。据史料记载,在北魏孝文帝时期,有一位名字叫跋陀的印度僧人来中国传教,当时孝文帝就在今天河南登封市少室山脚下,一片茂密的树林里,为他建起了一座寺庙,少林寺因此而得名。在公元527年,印度高僧菩提达摩来到嵩山少林寺传授佛法,在这里,达摩面壁九年,创立了中国禅宗和少林功夫,少林寺也从此也名震天下。

            少林寺以禅宗和武术并称于世。隋唐时期,已具盛名;宋代,少林武术已自成体系,风格独绝,史称“少林派”。成为中国武术派别中的佼佼者。元明时期,少林寺已拥有憎众二千余人,成为驰名中外的大佛寺;清代中期以后,少林寺逐渐衰落。

            广州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马明达做客《百家讲坛》,引领我们走进千年少林,从少林寺的风雨历程中,揭示最为真实的嵩山少林。

            (全文)

            我们要真正认识少林的话,少林功夫是一个切入点,是一个方面,但你真正进入少林寺,你所感受到的,你应该去认识的东西恐怕不只是少林功夫,还有很多东西。

            我们怎么样去看待少林这样一个很复杂的这样一个文化结构呢?我个人有几点认识,首先少林的禅是文化交流的结果,少林寺是北魏孝文帝为印度僧人跋陀所建立的,这位印度僧人我们就应该把他看做是在佛教文化传入中国时的一个文化使者,他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向中国传播佛教,传播一种新的文化。而三十年后,菩提达摩到了少林,在这里面壁九年,把禅宗确立在这里。他是一位印度僧人,他不是中国人,所以当时少林寺的禅师,以及少林后来作为禅宗祖庭对禅宗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它的所有的过程我们都应该把它看作是什么?文化交流的过程。少林寺从一开始就立足于交流。我举一个例子,唐代著名的僧人义净,他是跟玄奘相同的,以十几年的时间去印度取经,影响很大。当然我们比较熟悉的就是唐三藏了,玄奘大师,有一部小说,有一部《西游记》这就使得玄奘的名气很大,义净和玄奘并列的一位大师,义净取经回来后就来了少林寺,在少林寺开戒坛,就把他从印度带来的新的佛教经典带到少林寺来。这是从佛教的角度来讲,那么在整个元朝以前,少林寺的禅宗是北方的禅宗,那么元代从福裕雪庭以后,把南方的禅宗――南禅六祖慧能的嫡系曹洞宗引入少林,从那时候开始一直到现在,少林寺一直是雪庭福裕的直脉,一字不差,雪庭定了70多个字辈,一直传到现在。这是一种引进,显示了少林文化的胸怀,很宽广。以武术而言,以少林的功夫而言,少林居嵩山,嵩山是位于天下之中,号称为中岳,四通八达,所以少林寺的位置就必然成为天下南来北往所有武术家们要走一走的地方,它实际上给天下练武的人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所以有些人对少林武功的理解是有点问题的,他认为少林寺自己会有一个什么不传之秘呀,如果是那样它就衰退了,少林寺在于它在交流方面保持了它的活力,保持了它的活力,它不断地从天下武艺中吸取好的东西。

            我举一个例子,在金代末年和元代初年,当蒙古人从北方打进来,而金朝的这样一个已经败落的政权,不是它的对手,首先受罪的是普通老百姓,大部分老百姓流离失所,特别是中原各地可以说哀鸿遍野。在这个时候少林寺曾经做了一件事情,当时少林寺的主持僧就是东林志隆,东林志隆在少林寺修建了一个药局,叫做少林药局,东林志隆以后,东林志隆的继承者少林寺的主持僧叫性英粹中,性英粹中就请了当时著名的文学家写了一个碑,对这个药局怎么样创建的?它的作用是什么?做了记载,这个药局是怎么回事呢?就是在少林寺这样成立了一个用现在的话,一个药品的免费供应站,他把人们由于疾患,大量的人们需要药品,但是得不到药品,而他把自己把嵩山周围的经常采集到的药品,按照古代的方脉,方子,配制成为一百多种成药,选了两位僧人,这两位僧人都是德行很高,很负责任的人,来主持这个药局,向四方求药的人来施舍药物。那么这里至少有一个前提呀,你施舍药物,少林药局的主持人,你应该懂药,应该你自己是深明医理的人,如果你不明医理,不懂药物,那你乱配药,那是治病的,还是要命的,那不就很复杂了吗?于是乎它就形成了少林文化中的医药部分,所以后来少林寺练武功,少林寺的僧人向天下传播武功,传播的同时也经常要传播一些医药方法,从武功的角度来讲,主要是什么?一些跌打损伤的药,中医把它叫做什么?伤科。那么这个部分也应该是我们少林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我给方丈有一次聊起来说,在将来有条件时,应该恢复少林药局,把少林历史上曾经以医药而救济众生的这样一种善行,在这个科学的时代里把它继承下来,这就是一种文化行为。

            明代有一位著名的抗国将领,俞大猷,我想大家都知道吧,当时抗倭两位名将了,名声最大,一位是福建的俞大猷,一位是山东的后来定居在安徽定远的戚继光,这两个人都和少林寺有关系。俞大猷亲自到了少林寺来看,看了少林寺后,俞大猷带了两个少林僧人,亲自把他带走,带到军队里,给他们吃,给他们喝,养着他们,俞大猷把自己南方的棍法,俞大猷练的完全是南棍,和我们北方的棍法是完全不同的,他交给这两个僧人,这两个僧人又回到少林寺。教其他僧人练,过了若干年,其中一个死了,有一个感念俞大猷,千里迢迢又跑到很远,跑到南方去看俞大猷,俞大猷很感叹,留下两首诗。

            所以这就表现为少林寺有勇气来吸收新的东西,吸收我自己所没有的东西,这是一种见识,这是一种胸怀,也可以说这是一种水平,不能吸收,保守固闭,我的最好,我这儿的东西那他就没有前进,没有生命力了,所以今天少林寺能够大踏步的走出国门,向世界各地发展,也不断吸引其他的人来少林寺,在我看来这仍然是少林寺交流传统的一个继续发展,非常好。

            从武功这个角度来讲,大家最关心,少林它的武的文化,我们应该从这么两点来看,因为大家都知道禅宗是佛教的中国化,他吸收了很多中国的东西,有一段时间少林的禅宗就叫孔孟禅,它就是把孔子的很多东西吸收进来,实际是禅中有儒,儒中有禅,所以少林寺有几位名僧,历史上把他们叫做“素衣学士”。他和很高层的文化人物来来往往,诗歌唱答,一点都不显低水平,他的文化素养是很高的。如果把我们少林的和尚们,高僧大德们,个个理解成为一下跳到房上了。他应该首先有很高深的学养的,他有很好的文化的学养的,什么叫功夫?什么叫功夫?功夫就是学养。我们不能把所有喜欢练少林拳的人个个都教成一条好汉,他未来的职业就是当一个保镖,站在人家后面当一个保安,那就是少林文化很低俗。少林应该出像历史上那样一些高僧大德,他们能写,有很多僧人书法是第一流的。我们不能把少林僧人理解为个个一脸的金刚怒目,腰大三围,拿起来棒来舞得嗡嗡作响,头上撞石头一下就撞断了,如果都是那样的话,恐怕有失少林真意呀,有失少林真正的精神,我们需要这样的武僧,它表达一种精神,但是我们武僧必须是文人型的武僧,文而能武。为什么?因为禅宗他得吸收中国儒家文化时,他非常有眼力,我们儒家文化到宋元以后出了一个怪的文化现象,叫做重文轻武,瞧不起练武的,孔子本人是文武双全的,大家知道孔子是大力士了,孔子的射箭是非常好的,他的驾驶战车的能力也很强,他跟人说君子无所争,真正的君子是不应该有什么争议的,“必也射乎”,说真正要比赛一下的话,我们俩比比射箭。孔子给大家表演射箭,观者如堵墙,他是百发百中的。有人说他非常能干,说他什么都会,孔子很谦虚,他说我会什么呢,他想了半天,他说“予射乎,予驭乎?”他说我所有的能力里最有把握的是射箭,驾车,古代的战车是不好驾的,不是自行车,不是电单车,那是很难驾驭的,他说我只是射箭呢,他说“予驭乎!”我驾车更好一点。所以孔子是能文能武的,中国古代的文化是有文武两个方面构成的,所以我们历史上出了很多名人,他们都是文武兼长的,中国人搞成文人武不了,武人文不了,这是出现了 文化偏差,这是我们的儒家文化走形了,我们的文化走形了。

            我们历史上很多杰出的人物, 你比如说诸葛亮,他深通军事,但他是个文人,他是我国第一流的军事家,当然他懂文。而禅宗在吸收儒家文化时,恰好吸收了被儒家所轻视的武文化,这是少林寺对我们的一大贡献。所以我们有很多东西历史上无记载,武的东西受人家瞧不起,所以少林文化里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它就是把儒家文化中间的受到轻视的武文化搬过来,吸收到了禅文化之中,用禅的思想来解释武。因此在全社会都轻视武的时候,少林寺以它的力量来保留武文化的传统,这也是当代少林僧人应该积极发扬的。当然我们的发扬我们的发展,我还是那句话,要平衡,要文武并取。有人说文有多高,武有多高,我们最第一流的民族英雄,在国家危难之际站出来,能够指挥千军万马,像戚继光,像俞大猷他们都是文武皆通的,戚继光的诗在明代的诗人中应该说是写得最好的人之一,那么他的字也是,戚继光留下的字不多,现在留下的字拿来我们看,我们肃然起敬,至于他对武艺的理论,他的一部《纪效新书》,几乎成为我们武术界的经典,他的《拳经》一共四百多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拳经》,那是字字珠玑。他高尚的理解,加上自己对武功的具体实践,使得他成为一个很高的理解者,不是一条好汉,好汉多得是,用一句开玩笑的话,二十年后又一条好汉。那多得是,我们需要学人型的英雄,这是少林精神的本质。

            少林寺的功夫的构成也是值得注意的,也很有特点,那么也很有特点。首先它立足与养生。我们要注意我们中国人的养生观念,这个养生观念是我们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精华,它叫“颐养”。人你作为一个自然体有自己很恰当的去养它,就相当于你养一盆花,你养一个宠物,你都要经心的,你要对自己的身体要随时随地的注意,一种恰当的科学的理念的养的办法,有时候不要去强求。而养生的核心是什么?四个字,顺其自然,有些人锻炼很好,通过锻炼强大了身体,有些人不大适宜那样强锻炼,你过分强锻炼,肯定还给你带来了麻烦,虽然你多吃了半碗面是事实,但是你练得过猛可能还带来后患。所以我们很多专业运动员,我是专业运动员出生,我就留下后患,因为什么我的左腿的髌骨摔伤,半月板就拉伤,到现在我是一条腿的好汉,我用右腿支撑,左腿踢人,略有把握;我要用左腿支撑,右腿踢人,我就自己倒下了。就是你过分地练往往会带来一些麻烦,因为你有个体能的消耗问题,你太透支,太支出,过分反而不好,所以要把它摆在“颐养天年”的理念上。所以从明代开始,少林寺流传到社会上的一些东西,一些养生术,它叫卫生术。就是我们现在国家卫生部,卫生那两个词是中国古代的,我们现在把卫生理解为干净,古代的卫生不是,古代的卫生是什么?是适乎天时的生活,就符合天时,符合自然法则的生活。该做什么时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时不做什么,这个很重要。而少林的这个养生又和禅宗的一些东西结合起来,比如禅定的修炼,把新陈代谢降到最低程度,把新陈代谢降下来,使内心处于一种超常的一种静的状态。而这个状态里,有用于的力量来积存的力量,到适当的时候又把它发挥出来,那么由养生发展到套路演练。很多人很轻视套路,不能轻视套路,套路是中国人特有的东西,练套路就是一种文化享受。通过恰当好的套路的结构,再通过你把它表达出来,这个过程中就是一种修炼,当然套路必须是高水平的,不能胡编乱造,现在胡编乱造的套路满天皆是,尤其是我们的竞技武术,公开允许运动员自己叫“自选套路”,把“编”合理合法了,那就乱套了。就同样是作曲家,有的人作的曲子就好听,有的人作的曲子不要听,太恶心了,要人的命,多听就会脑子出问题的,就这个道理。不是每个人编出来的套路都好,必须得大家来编。那么养生套路演练加上功力的求定,加上功夫的追求,而它的制高点,制高点是应用性的兵器。

            在少林寺古代的主要的兵器,少林寺的代表就是棍,那就是棍,那么我们非常幸运的明代有人,有一个叫程冲斗的安徽人,安徽徽州休宁汊口人 ,他的名字叫程宗猷,号冲斗。他来了少林寺向洪转求学,学了他的大小夜叉棍,然后他把它带回安徽。他教了他的子弟,他的侄子程子颐一帮人,他最后把它写了书,写了书,于是乎我们就能了解到明代那个少林的棍法究竟怎么回事,而且他套棍在民间一些特高层位的武术家族里保留下来,当然不多了。我花了大概近乎三十年的时间专门研究他这个东西,我一趟一趟的跑,查阅所有的材料我就来研究他这个东西,我自己也练这个,一般的棍,我很坦率地说,我看都不要看,我一看它就是瞎编的,根本不是学有本源的,所以他很难得的保留下来,它确实是中华民族武艺的精华。

            我们都知道少林有武僧,但是大家都知道少林寺不是兵营,它不可能国家允许你少林寺像个军营似的。少林寺的武僧们练习武术毕竟是一种民间活动。我们经常从电影上看到少林寺的僧人们练武在大殿上,脚都打出坑坑来了,很感动人。但那不是精华,那不是精华,那不是真正代表武术,如果武术家都那样,每天打,那没有用的,自己给自己找感觉呢,那只是一种显示力量。真正的武术的力量那戚继光讲得非常透彻,它需要活动的步伐,“脚法轻固,进退得宜”,要活动开来。没有那个人蹲在那儿让人家打,蹲的时间太久关节还不好。所以少林武术古代的武术文化之所以能够吸引天下人,大家都敬仰,到了明清两代,好多人一谈武术就是少林寺,少林必有真才实学,有非常好的东西,只是我们还需要再研究,再去努力发现它。所以这是少林文化中武文化这个角度来讲,我觉得还是那句话,它通过交流不断的吸收天下的好的东西,也不断的少林的僧人游方走天下,也有很多人本不是少林,而走到其他地方冒充少林,也有,明代有很多这样的和尚,因为他们的字,他们的名字,他们的法号和少林寺的字辈套不起来。但是这个不奇怪,因为你已经成为一个非常好的品牌了,用你这个品牌来表达自己他觉得值,他觉得值,再一个还是有很多很高的僧人。

            明代中期嘉靖年间,浙江有一位做官的,为了抗击倭寇,招来了不少的英雄好汉练武术。来了一位僧人,自称少林僧人,来和这些给大家讲,讲完以后,讲没有用的,拿起棒来试一试,总要做做演试嘛,结果拿棍一演示,这位长官所请来的教师个个倒地。用棒来进行比试,往往就是一下两下,第三下都不要了,你们看打的没完没了了,打了又起来,起来又倒了,那是香港电影。没有那样的人,往往一下就解决问题,一下就解决问题,如果一个人没有一下解决人的能力时,他的武艺是不高明的。所以这位少林僧人当时比试时有和他比试一下就倒了,这位少林僧人说了八个字,我经常给大家讲,是经典语言要记住,他叫“花拳入门,误了一生。”你练的这是花拳,表演性的拳,误了一生,耽误了你一生,我相信这是个少林僧人,因为这个话很有禅义,这个话很有禅义,一个人一生中开始入门,入错了,耽误一辈子,误了一生,你看你下的功夫很大,你练得很厉害,天天练,把地弄了很多坑,但是耽误了你,所以也有很多名僧比如一个叫月空的,参加了抗倭战争,打得非常好,历史上关于他的记载很好,非常好明代的倭寇打到我们东南地区各省的时候,老百姓受了大罪。经常十几个倭寇遇县破县,遇州破州,遇府破府,一个府有那么多军队来几十个倭寇就打进来了。所以当时以月空为首的十几个僧人,拿铁棒去对战,他们很壮烈,大都牺牲了,但是至少可以勇敢地去抗击他们。

            因为这个原因,戚继光创建了鸳鸯阵,鸳鸯阵七个人,有的九个人,有的十一个人。中间一个是拿着叫狼筅,狼筅就是南方砍下来的大竹子,中间这个人身高马大,拿一个茅竹,两边两个人,两个长枪手,长枪手两个人的两边,两个盾牌手,拿盾牌,拿腰刀。我们的伟大民族英雄戚继光动了脑子,花了巨大的精力吸取民间武艺,终于把倭寇打败了。

            那么我讲这些,我给大家举这些例子,我们的武功不是大家看到的这些花花绿绿,千万不可以把艺术作品文学作品等同于武术,因为你武功毕竟是受人最基本条件制约的,你的速度,力量,灵敏,反应,最基本的这些条件摆在哪里,你需要一定的力量,那么所有的这些条件都具备了,最核心的条件是什么?作为一个武术运动员,一个练武者,你最根本的素质是什么?胆气。戚继光《拳经》第一势叫“懒札衣”,他就说了两句话,经典,“临阵无胆向前,空自眼明手便。”要有足够的勇气,充分地发挥你的能力,你练了半天,一见先被吓唬住,先把自己吓住了,该出手时你不出手,不出手时,你乱出手,那你还有什么武功可言。所以为什么我很欣赏有禅定的方式来培养我们武功锻炼者的心理状态,它是非常好的一个方法,使得我们临大事而有静气,使得面对任何的动乱时,我心净如水,我可以极为冷静的态度来观察。鲁莽是没有用的,匹夫之勇,拔剑而起,控拳而斗,然后是扑然倒地,表现得很勇敢。初生牛犊不怕虎,早晚就被虎吃掉,就是这样。再勇敢没有用,那是一种盲目。所以作为少林文化它把禅文化引入到武功里了,引入到功夫里来。你要作为一个真正的武功表达者,心理素质是第一的。不具备这个心理素质的人,最好不干这个,天下之大,什么都可以做,为什么一定要来做这个呢?受这个罪呢,每一次比赛紧张的心跳,比赛完了,不到三十岁心脏病严重了。所以在少林文化特别是少林的武文化中,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这个。少林文化正在走向世界,于是乎少林文化也在承担一个责任,向全世界表达一个真正的中国文化,这个责任就落在少林的身上,能不能借少林寺的法缘和禅机,能够振兴中华民族的武文化!谢谢大家。

    • 家园 习武先修德,德之不立,武之不成。
    • 家园 呵呵

      先支持,坐沙发慢慢看.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