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我真的看见了三战的影子了吗? -- xiaobailong

共:💬51 🌺243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 家园 我真的看见了三战的影子了吗?

    (一)我真的看见了三战的影子了吗?

    话说石油价格大跌之后,俄罗斯目前唯一所剩的强项就是军事方面了。从这个国家的领导结构上说,普京是个强势的领导人,在俄罗斯国内的民望很高,甚至在国际上也颇有威望。从俄罗斯民众的心理上来说,冷战的失败,虽然很大程度上源于实力的落后,但是对手最后的欺骗,却是导致苏联解体以及俄罗斯国力衰落的直接因素。至今回想起来,连很多中国人都替他们觉得不值,更何况他们自己呢?这心理状态,和一战失败后二战开始前的德国民众心理何其相似?俄罗斯国内经济经历了衰落繁荣再萧条的过程,这和德国一战之后的经济历程也是一样的。

    民心可用,强势的领导人也有了,国内经济经历了衰落繁荣再萧条,俄罗斯目前唯一所剩的强项就是军事,而国际大环境也已经让俄罗斯顺利迈出了对别国用兵的第一步。

    下面有人说到资本的问题,觉得俄罗斯没有资本所以不能打仗,但是二战前的德国自己本身其实也没有资本。有一种说法是,美国资本支持德国希特勒打二战。

    戈多没有来,来的是希特勒。纳粹德国带着华尔街的金钱,美英的技术和装备,苏联训练出来的军官,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

    核心提示:华尔街借出去的钱,被希特勒拿过来,从华尔街金融资本控制下的工业托拉斯购买军火和技术,得到的利润又用于向德国的军工行业继续扩大投资。金钱的血液周而复始不分昼夜地流动着,结果是一端生长出了武装到牙齿的德国军备,另一端美国的诸多庞大工业帝国,在艰难时世中维持甚至扩大了生产和市场,罗斯福新政能够奏效,也未尝不对此多赖借助。

    本文摘自人民网,作者:佚名,原题为:《金土罂粟:纳粹德国与华尔街金融集团》

    看看上面对德国获得的资本的描述,对比一下现实:

    中国购买石油的钱,被普京拿过来,他根本不需要向中国购买军火和技术,俄罗斯自己在军事方面就已经是世界最强之一,所以他可以把这些钱全部都投入到军队和军工方面。这些钱也不是借的,不用考虑以后还钱的问题。比较起来,普京今天的底气比当年的希特勒可是足多了。

    金钱的血液周而复始不分昼夜地流动着,结果是一端生长出了武装到牙齿的俄罗斯军备,另一端中国的诸多庞大工业帝国,在艰难时世中由于获得了稳定的石油供应,因而维持甚至扩大了生产和市场,中国能够维持7%左右的经济年增长率,也未尝不对来自俄罗斯的石油多赖借助。

    因此,现在的俄罗斯和二战前的德国,在民心,领袖,经济,军事,再加上资本,这五个方面都一致。

    而事实也证明了,俄罗斯在乌克兰出兵,无惊无险地获得了克里米亚岛。这次在叙利亚出兵,美国的态度是"咱们各炸各的"。大家对俄罗斯开始采取绥靖政策,而这只会进一步鼓励俄罗斯对外采取军事手段获得自己的利益。

    因此,除了上述关于俄罗斯自身的五个方面,现在连国际社会采取绥靖政策的态度,都跟二战前国际社会对德国的绥靖政策态度一致了。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我真的看见了三战的影子了吗?

    (二)角色怎么分配?

    如果说俄罗斯目前的和德国当初的情形高度一致,那么他的老对手德国目前只是经济上比较强,而军事和国防则需要依靠美国为首的北约,貌似是可以通过"闪电战"快速拿下的目标呢。哎,双方角色如此自然而然的换位了么?真是令人难以置信啊。

    而美国目前的角色,除了当初的大英帝国,还真没有别的国家可比的。作为全球老大,在事关国家"核心利益"的重要地区发生战争的话,再想置身事外已经不可能了,除非不战而退,放弃全球利益,退回去做地区大国。更何况俄罗斯和美国现在就已经在叙利亚进行了"近距离接触"。

    如果战火在中东汹汹燃烧,俄罗斯和美欧都身陷其中不能脱身的时候,不管战争是否局限在中东,还是扩展到中欧西欧,只要双方都投入重兵,美国不得不把绝大部分精力放在大西洋东边的时候,就是中国报复当年日本侵略之仇的时候了。

    (三)历史真的会重复吗?

    历史虽然会在某些程度上重复发生,但绝不会完全相同。战争之初,普京绝不会犯当年希特勒的错误,下达无差别攻击的命令。中国在战争之初是有机会保持中立而置身事外的。所以俄罗斯不会面临两线作战的问题。虽然美国也可以从太平洋方向甚至北冰洋方向攻击俄罗斯,但是俄罗斯同样可以从这两个方向回击美国,交战的还是同样的对手,只不过战线拉得比较长而已,这一点上,交战双方是同等的。因此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面对两个对手的"两线交战"。

    现在说到中国出手报复当年日本侵略之仇,如果美国不想真正的两线作战,重捣德国当年的覆辙,那么它就不会在太平洋方向为了日本跟中国对上。有所舍有所得,只要中国别中了日本的离间之计,主动跟美国翻脸,美国作为资本家掌握实际权利的国家,在这一点上是可以认识得很清楚的。可以预期,美国放弃日本,换取中国不跟俄罗斯结盟。

    没有得到中国的全力支持,俄罗斯战败,进一步分裂。中东作为战争的主要发生地点,人口大量损失。欧洲惨胜,损失惨重。亚洲大部成为中国的势力范围,美国继续保有超级大国的地位,虽然不再是唯一。

    中美两国成为真正的G2。双方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而且也没有人发表铁幕演说,因此地球并未再次爆发冷战,而是大家携手开发外太空。

    (四)变数

    第一个变数,在于中国的立场。保持中立是中国最好的选择,但要在保持中立情况下获得最大利益,需要强大的经济及军事实力和高超的外交技巧。因此战争爆发的时间,可能会影响到中国的立场。实力或外交手腕不够的情况下,中国有可能被迫选边站。至于选哪一边,也和中国当时的实力和外交手腕有关。如果战争爆发较早,中国实力不够的时候,选择美国一边的可能性比较大。如果战争爆发较晚,中国实力已经强到了可以不用附庸美国,但是还没有强到足够保持中立的情况下,选择俄罗斯的可能性比较大。

    当然,随着中国立场不同,最后的胜败,也就成了变数。

    第二个变数就是,某方战败之后,是不是会扔核弹寻求同归于尽呢?

    关键词(Tags): #三战通宝推:舞动人生,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神贴~

      三战,网上叫嚣的最多的其实是美国人。。。西西河里也有三战派了~

      问题是:动机呢? 俄国发动三战,吞掉德国,出自啥动机? 中国对日本报复,就参加三战? 这勉强了一点儿吧~

    • 家园 中俄领导人的这个维稳声明,是不是感觉战争更近了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6-06/26/c_1119111895.htm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和俄罗斯联邦总统关于加强全球战略稳定的联合声明(全文)

      2016年06月26日 00:03:10 来源: 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6月25日电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和俄罗斯联邦总统关于加强全球战略稳定的联合声明

        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和俄罗斯联邦总统,高度重视维护国际和地区的战略平衡与稳定,声明如下。

        当前,影响全球战略稳定的消极因素正在世界各地增加,我们对此感到担忧。这一趋势的危险性首先在于,个别国家和军事-政治同盟谋求在军事和军技领域获得决定性优势,以便在国际事务中毫无阻碍地通过使用或威胁使用武力来实现自身利益。他们公然无视各国安全不受减损的安全基本原则,企图以牺牲他国安全换取自身安全。这一政策导致军力增长失控,动摇了全球战略稳定体系,与在有效国际监督下实现普遍、全面裁军的理念背道而驰。

        一些谋求获得军事优势地位的国家和联盟顽固拒绝讨论削减和限制保障其拥有决定性军事优势的武器,这正是全球战略平衡与稳定遭到破坏的重要根源。

        反导领域的形势发展尤其令人担忧。单方面发展并在世界各地部署战略反导系统的非建设性行为,对国际和地区战略平衡与安全稳定带来消极影响,也破坏了制定和通过多边政治-外交手段应对导弹及导弹技术扩散的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域外力量往往以臆想的理由为借口,在欧洲部署“岸基宙斯盾系统”,在亚太地区部署或计划在东北亚部署“萨德”系统。这与导弹扩散领域面临的实际挑战和威胁毫不相干,与其宣称的目的也明显不符,并将严重损害包括中、俄在内的域内国家战略安全利益,中俄两国对此强烈反对。

        某些国家研制的“全球即时打击系统”等远程精确打击武器,可能会严重破坏战略平衡与稳定,引发新一轮军备竞赛。

        外空武器化和将外空变为军事对抗区域的威胁正在上升。这一趋势的发展将破坏战略稳定,进而威胁国际安全。在此背景下,在中俄《防止在外空放置武器、对外空物体使用或威胁使用武力条约》草案(2014年6月10日提交日内瓦裁军谈判会议更新草案)基础上,启动谈判进程,制定确保外空非武器化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协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同时,推动关于“不首先在外空部署武器”的国际倡议和政治义务具有重要意义。这与中俄共提的《防止在外空放置武器、对外空物体使用或威胁使用武力条约》草案宗旨相一致,有利于实现防止外空武器化目标。

        军备控制是加强国际安全与稳定的重要手段。该领域的任何措施都应遵循1978年联合国大会第一次裁军特别会议签署的最终文件所确定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完全具有现实意义。特别是裁军和军备控制应当是公正和平衡的,应有利于巩固每个国家的安全。

        非国家行为体为实施恐怖活动和暴力极端活动获取化学和生物武器的危险性不断上升,令人高度关切。“伊斯兰国”武装分子在伊拉克和叙利亚多次使用化学武器的事件就是例证。应对这种威胁的途径之一是完善相应的国际法基础。因此,在日内瓦裁军谈判会议上制定《防止化学和生物恐怖主义公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国际社会惯于将“战略稳定”视为核武器领域的纯军事概念。这不能反映当代战略问题所具有的广度和多面性。为实现捍卫和平和安全的目标,应当从更宽、更广的视角,将战略稳定看作国际关系的状态,其主要特点是:

        ——在政治领域,所有国家和国家集团应恪守国际法和联合国宪章关于使用武力和强制措施的宗旨和原则,尊重所有国家和人民在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时的合法权益,反对干涉他国政治生活。

        ——在军事领域,所有国家应将军事能力维持在保证国家安全需要的最低水平;不实施任何有可能被国际社会其他成员视为威胁其国家安全、迫使其为恢复被破坏的平衡而采取反制措施等类似的军事建设及建立和扩大军事-政治同盟的行为;应通过积极和建设性对话解决分歧,增进彼此互信与合作。

        中国和俄罗斯呼吁国际社会所有成员将这些旨在巩固世界和平、安全和稳定的原则作为行动的基础,并愿在此基础上与国际社会加强对话、合作与交流。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俄罗斯联邦总统

        习近平      弗·弗·普京

        二0一六年六月二十五日于北京

      这个时候发这个联合声明,绝不可能是无的放矢。那么,是因为察觉到美国想要挑动战争了吗?

      回顾一下近期发生的事情,思考一下美国和世界其它国家的国力对比。现在国际上的不太平,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帝国主义在撤出一个势力范围的时候,通常会想办法把局势搅乱,留下一个烂摊子给后来者。当初英国撤出殖民地的时候是这么做的。那么,现在的美国,一旦无力维持世界霸权,想要收缩撤退回美洲的时候,一定也会在自己将要离开的地方搅事,留下一个烂摊子。

      中俄领导人应该是看到了这个趋势,因而才会发这个维稳声明。

    • 家园 目前的美国与当年2战刚爆发时,英法

      选择的养寇自重,祸水东引的思路是一体的。美国目前占据舆论制高点。无论中国以后是否与它联合,最终都是像苏联一样二战后要受到它的制约的。如何击破这种状态只能靠实力说话和隐藏实力,同时加快发展!

      • 家园 美国像当年的英法,中国像当年的美国。

        这样的话,战后情形是怎样的,你再想想?

        • 家园 不敢这样想,中国没有当年美国那种

          可以躲在英国背后悄悄和德国日本做生意,发战争财的国际环境。

          而且,2次世界大战中把世界排名前几名的国家都拉下水了。以中国现在的体量,在3战中很难独善其身的。

          其实中国想办法做好中立国就好了。战争财可以让别的国家想巴基斯坦,朝鲜什么的去发,如果不捣蛋甚至越南都行。中国提供资金和原料就好了:)

    • 家园 参考文章 - 刘鹤:两次全球大危机的“同与不同”

      下面转的这篇文章分析了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全球经济危机和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相同和不同点。二战是在那次全球经济危机之后12年爆发的,具体流程是:

      1929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

      4年之后1933年希特勒和罗斯福上台;

      又5年之后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以及捷克部分地区;

      又1年之后1939年德国进攻波兰,正式引爆二战,之后迅速占领法国等西欧中欧国家;

      又2年之后1941年德国进攻俄罗斯,不久日本袭击美国;这样全球各主要大国都参与了这场世界大战,而战争转折点也在不久到来;

      又4年之后1945年,德国日本宣布投降,战争结束。

      如果以这个流程推论一下现在这长全球金融危机可能带来的第三次世界大战进程: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

      4年之后2012年普金和习近平上台;

      又2年之后2014年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比德国吞并奥地利早了3年);

      又1年之后2015年俄罗斯出兵叙利亚对抗恐怖分子ISIS,而美国也派兵在同一地区参战;

      如果按照同样的流程,接下来两年俄罗斯应该是扬眉吐气,大有斩获的时期,而美国渐渐保护不了它在中东的那些盟友们了。让我们拭目以待。

      【延伸阅读】

        刘鹤:两次全球大危机的“同与不同”

        总的看,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发生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之一。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世界危机频繁发生,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和本次国际金融危机是其中蔓延最广、破坏力最大的两次,它们都是资本主义内生矛盾积累到无法自我调节程度后的集中爆发。

        两次危机的区别点

        在提炼两次危机的共同点之前,十分有必要看到两次危机存在的巨大区别。非常明显,两次危机对人类社会造成灾难的程度不同。从危机爆发初期的情况看,1929年大萧条造成的经济总量损失和商业破坏要大大超过本次金融危机。但本次金融危机的后续发展演变日趋复杂,美国失业率连续两年多居高不下,持续维持在9%上下,房价仍在低位徘徊,复苏过程曲折反复;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影响不断深化,经济社会政治产生共振,负向反馈,不确定性和风险持续提高。总的来看,这次危机尽管短期杀伤程度要轻,但调整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深度影响难以估计。归纳起来,两次大危机有几点主要的区别:

        1、人口结构不同。人口结构特别是年龄结构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对政府制定公共政策也会产生重要的作用。大萧条期间的人口年龄较轻,中等收入者比重偏低,受教育程度也不高。而本次危机发生的时候,人口的年龄已大大提升,特别是发达国家普遍进入老龄化社会,中等收入者比重上升,受教育程度提高,福利化制度和人口年龄因素造成劳动力的市场适应性减弱,人们更乐于维持现状而不是变革。

        2、技术条件不同。大萧条发生在第二次技术革命之后,而本次危机发生在第三次技术革命之后,在两次技术革命之后,人类技术进步的程度大大提高。特别是在军事领域,核武器的发展使得主要国家具有相互制衡的能力,鲜有国家寄希望于通过世界战争解决国家利益争端。相反,核力量造成的“恐怖平衡”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因素。同时,本次金融危机是在信息化技术高度发达条件下产生的,这会加重风险的扩散和共振,使这次危机的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且市场同步波动更明显。

        3、发达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制度发生了进化。大萧条后,资本主义国家吸收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保障制度在发达国家普遍建立,宏观经济管理制度从无到有且日趋完善,经济和社会发展建立了稳定器和刹车系统。另外,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基于对上次大萧条的认识,主要发达国家政府都对经济进行了快速的直接干预,在较短时间内改变了经济自由落体的状态。因此,本次危机对经济和社会的短期损害还没有达到上次大萧条的程度。

        4、全球化的程度不同。在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的框架下,各个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度大大提高。目前全球的货币制度以纸币为基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替代了传统的金本位制度,资本市场开放的程度大大提高,跨境投资现象比较普遍,跨国公司的全球布局使得单个国家的利益和其他国家的利益更加交融。虽然会有保护主义的思潮和损人不利己的种种行为出现,但是这些做法将损害本国政府、企业和居民利益,因此将是短命的。

        5、新兴国家崛起和全球经济格局不同。上次危机是资本主义世界的危机,欠发达国家受到严重的外部震荡,但只有消极接受的无奈,没有力量拉动全球经济回升。而本次危机截然不同,全球力量出现了结构性变化,在发达国家内需下滑的时候,世界出现新的经济增长发动机,这些国家的巨大需求对经济下滑的拉升作用加大,全球经济危机可能从中心扩散到外围,但是从外围折射到中心的力量巨大。

        两次危机的共同特点

        通过比较研究,关于两次危机的共同之处,我们侧重于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进行归纳。初步得到十点结论,简要描述如下:

        1、两次危机的共同背景是都在重大的技术革命发生之后。

        长周期理论认为,技术创新引起繁荣,繁荣又是萧条的原因,重大的技术革命引起大繁荣,毫无疑问也会引起大萧条,这是历史周期率的重要表现。1929年爆发的大萧条是在第二次技术革命后发生的,而这次危机则发生在“第三次浪潮”之后。

        重大的技术革命总是使生产力得到极大程度的解放,这不但改变着生产函数和产生“毁灭”的创新效应,而且每次技术革命都对社会结构、地缘政治、国家力量对比产生深远而根本性的影响。如果生产关系调整滞后于技术创新后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调整滞后于经济基础变化,潜在的危机风险必然加大。

        其警世意义在于,今后当重大的技术革命发生之后,不仅需要认识它的进步作用,抓住它带来的机遇,同时也要充分意识到重大变革会随之出现,充分估计震动性影响和挑战。

        2、在危机爆发之前,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危机发源地的政府都采取了极其放任自流的经济政策。

        在两次繁荣期间,经济的自由放任和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发扬互为补充,推动着经济的高增长,但也与后来危机的发生存在某种逻辑关系。十分明显的是,发达国家已经出现了制造业的衰落,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已经无法适应产业结构的快速变化,过度负债的经济模式已经充满风险。

        3、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是危机的前兆。

        两次危机发生前的另一个共同特点,是较少数的人占有较多的社会财富。大萧条期间所表现出的,是私人占有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表现形式是实体经济产能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这一次危机则与全球化、互联网和知识经济的发展、经济虚拟化程度提升、不同国家人口结构的变化有更多关系。但最突出的表现是,生产资料名义所有权和实质支配权分离,权力集中到虚拟经济领域极少数知识精英手中。

        4、在公共政策空间被挤压得很小的情况下,发达国家政府所采取的民粹主义政策通常是危机的推手。

        技术变革和分配差距扩大造成的心理压力,往往会引起社会公众的不满,在执政期内无力改变现状和选票政治的推动下,政府倾向于更多地采取民粹主义政策宣示,安抚民心。

        民粹主义承诺改变了大众的福利预期,加大了对政府的依赖,也放松了自己的奋斗决心,是效果极其负面的腐蚀剂。致命问题是,一旦大众的福利预期得不到满足,社会心理很快发生逆转,并形成蔑视权威、拒绝变革和仇视成功者的强烈氛围。

        与此同时,超出收入能力的过度财政负债和福利主义相应成为一种习惯,这种习惯在政府和民间相互影响,其破坏力在目前的欧债危机中得到充分体现。

        5、大众的心理都处于极端的投机状态,不断提出使自己相信可以一夜致富的理由。

        两次危机前的产业神话和收入分配出现的巨大差距,往往导致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心理状态出现变异。改变其社会地位的急切心情,使大众都开始追求一夜暴富,人们宁愿相信各种投机奇迹,人类本性中的贪婪和健忘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没有多少人可以经受泡沫产业的诱惑,社会心态浮躁具有普遍性,在宽松货币环境和以提高杠杆率为实质的金融创新助推下,大量举债进行高风险投机,产生了巨大的资产泡沫,大萧条前主要是股市泡沫,这次危机前是房地产泡沫。正如加尔布雷思所描述的,当经济处于过度繁荣状态的时候,没有人不相信泡沫会继续膨胀,人们不是找出理由使自己理性,而是找出理由使自己相信盲目冒险的正确性。

        6、两次危机都与货币政策相关联。

        在两次危机之前,最方便的手段是采取更为宽松的货币信贷政策。大萧条前,泛滥的信贷政策引起了股市的泡沫和投机的狂热;在这次危机前,美联储极其宽松的货币政策、金融放松监管和次级贷款都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使得经济泡沫恶性膨胀。

        7、危机爆发后,决策者总是面临民粹主义、民族主义和经济问题政治意识形态化的三大挑战,市场力量不断挑战令人难以信服的政府政策,这使得危机形势更为糟糕。

        在面对严重危机的时候,主要国家在应对政策上总犯同样的错误,特别是应当采取行动的时候总会错过时机,应当采取宏观扩张政策的时候则采取紧缩政策,应当开放和进行国际合作的时候往往采取保护主义政策,应当压缩社会福利、推动结构改革的时候却步履艰难甚至反复和倒退。

        这些明显的错误在事后看起来显得可笑,但对当事人来说,实施正确的政策却困难重重。这是因为,大危机在人的一生中往往仅会遇到一次,决策者缺乏经验,又总是面临民粹主义、狭隘的民族主义和经济问题政治化这三座大山,政治家往往被短期民意绑架、被政治程序锁定和不敢突破意识形态束缚,这几乎是普遍的行为模式,这一点在最近的希腊危机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同时,在市场大幅波动中获益是大金融资本的逐利本性。在一些国家软弱的政府政策面前,国际金融市场力量往往起到“树欲静而风不止”的作用,这种力量又与在野的政治力量相结合,使得当政者处境岌岌可危。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两次危机中的市场力量从来都是高度政治化的力量。如果仅从经济角度认识问题而忽视其政治属性,就会犯重大的判断性错误。

        8、危机的发展有特定的拓展模式,在它完成自我延伸的逻辑之前,不可轻言经济复苏。

        在经济危机的过程中,会发生很多意外事件,它们似乎是一些小概率事件,由运气决定。但事实并非如此。经济一旦从正常状态转入危机状态,它就开始以一种不同寻常的方式循环。危机往往从经济大幅跳水开始,由泡沫破裂走向失业率攀升,由经济困境加重转向社会矛盾激化,由经济社会领域转向政治领域乃至军事领域。

        当前特别需要重视的是,在危机自我逻辑实现的过程中总会出现意外事件,一连串的失控和误判也屡屡发生。目前,欧债危机正在深化,中东形势很不确定,经济、政治、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冲突相互交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本次危机可能出现的重大风险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9、危机只有发展到最困难的阶段,才有可能倒逼出有效的解决方案,这一解决方案往往是重大的理论创新。

        大萧条后,世界在绝望中发生了凯恩斯革命。这次理论创新可能围绕全球经济最实质和困难的问题展开:世界出现的总需求萎缩和资本、技术与劳动力在全球宏观配置失衡的局面,加上一些国家的经济增长陷入绝境,既带来本国的社会政治问题,也快速向全球传染,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尚无明确思路。

        10、危机具有强烈的再分配效应,它将导致大国实力的转移和国际经济秩序的重大变化。

        “基辛格定律”可能被再次验证。基辛格在他的名著《大外交》一书中开宗明义地指出,世界每隔百年会出现一个新的全球大国。这个判断可能被两次危机所证实。大萧条后世界经济重心由欧洲转向美洲,美国在世界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美元占据支配地位,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诞生,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这次危机发生后,全球发展的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二十国集团(G20)平台产生,世界实力对比正在急剧变动,国际经济秩序正在发生变化。

        从这个意义上看,危机不仅具有对生产力发展的破坏作用,也有积极的创新作用,更有强烈的再分配效应。总之,大危机所分配的不只是一个国家国内的财富,而且是国家之间实力的对比。危机的再分配效应是无法抗拒的,世界经济秩序将继续发生稳步但不可逆转的重大变革。(摘自《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有删减)

      • 家园 危机对资源配置的重组作用似乎没有发挥出来。

        危机的机,普遍被理解为利用金融政策赚快钱了。但真正的机应该在于重配资源。近几年来资源的人群、地域、产业配置没有改善反而恶化。国际初级商品市场的崩溃算是一个例外吧。

        • 家园 时间没到,火候也没到呢

          1929危机之后,又经历了二战,以及随后殖民地的独立运动,资源配置重组才最终实现。其实二战结束的时候,大英帝国仍然拥有世界上最多的殖民地,那些殖民地都是后来在1950-1970年间逐渐独立的。

          至于货币,美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年才得以确立。而且布雷顿森林体系说到底,其实还是黄金本位,美元那时候是跟黄金挂勾的。要等到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解体之后,美元本位才最终确立。

          这次危机从2008年到现在,才过去了七年,要想见到大规模的资源重组,时间还太早。目前全球最重要的"可重组资源",一个是石油等大宗商品的定价权,第二个是金融体系以及储备货币地位,第三个是全球交通运输线的掌控。这三个方面中国目前的影响力都很小,但也开始逐渐起步了。而取得决定性的成果,则需要时间和火候。

    • 家园 三战是因为美国要狗急跳墙

      我看“海滨政经述”的博客,最近有一篇文章,提到美国朝野上下对华策略全面转向鹰派。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8e1afd0102w1al.html

      美国现在是多点出击,在全球各地寻找有缝的鸡蛋。以期望通过战争,转嫁美国国内的危机。

      对欧洲,刚敲诈了法国巴黎银行100亿美元,又继续通过大众汽车造假丑闻,加上中东难民问题,极其恶劣的敲诈德国。通过搞乱乌克兰,敲诈俄罗斯;通过叙利亚,敲诈中东各国;通过南海,敲诈中国。

      俄罗斯是不得以奋起反抗。俄罗斯作为各方中最弱的方,一旦被美国选定作为突破口,最终有被逐步蚕食的危险。俄罗斯在乌克兰和叙利亚的反击,彻底扭转了美国对俄罗斯的蚕食政策。俄罗斯以热战划出底线,美国再敢得寸进尺,俄罗斯以血相拼。

      从这个角度说,普金确实是一名优秀的政治家,以牛二以死相拼的做派,暂时威慑住了黑老大。

      倒是中国的南海,美国还会继续过来挑衅,有擦枪走火的危险。中国、德国(欧盟)、俄罗斯,不知道谁会成为美国冒险的对象?

      从第三次世界大战的角度,德国接受100万难民,是否有战备的考虑?100万难民,从希腊走路到德国,身体素质应该还可以。但是,随随便便抛弃自己的国家和家庭,这个意志力,很值得怀疑。

      • 家园 这些难民对美国有恨意吗?
        • 家园 中国俄罗斯和德国对美国都有恨意

          难民对美国有没有恨意,谁在乎?

          但是,美国到处挑衅,中国、俄罗斯、法国和德国对美国都有恨意,更不要说伊朗、叙利亚等国了。

          有实力的大国,才能对美国造成持续的损害。中国、俄罗斯、德国、法国和伊朗,都是有实力的国家,这些国家越来越恨美国,并且能够对美国造成持续的损害,这才是美国最大的危险。

      • 家园 真撕破脸热战,美国就赢大方了

        把黑墨小屁孩都送去当炮灰,世道就安定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