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读书心得---禅宗公案 -- beiba

共:💬13 🌺120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家园 读书心得---禅宗公案

    禅宗是印度文明与华夏文明交融的结果,是唯心主义哲学的一座高峰。禅宗用公案的形式把很多深刻的哲学思想流传了下来。个人读了不少公案,受益匪浅,这里记录几则,把自己的心得也加了上去。当然,毫无疑问,才疏学浅,在方家面前有班门弄斧之嫌,不过一向以为,只要是阶段性的对某些人有价值也就值得写出来。另外,请不要相信这些文字,保持怀疑的态度,于读者于作者都好。

    一棒子打死

    一次有人对云门说:"世尊刚出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顾四方,道:'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云门文偃就说:"我当时若是看见,便把他一棒子打死喂狗,好使天下太平些。"

    亚伯拉罕的试炼

    亚伯拉罕杀子一段故事见《旧约创世记》第二十二章。亚伯拉罕晚年得子,宝爱非常。神要试探亚伯拉罕,让他将心爱的独子以撒作为供奉神的祭品。亚伯拉罕既不追问原因,也不与神争辩,而且严格按照神的指示将儿子以撒带到神指定他献祭的山上。亚伯拉罕一切收拾停当,举刀要杀以撒,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神的使者制止了他,并用一只公羊代替了以撒。

    读书心得:

    云门禅师已然了悟众生平等之道。即便是神是佛,也与众生平等,释迦牟尼宣扬众生平等,但开口闭口竟然要唯我独尊,那打死喂狗是再应该不过了。

    现在的绝大多数宗教信仰者(包括佛教徒),已经完全迷失,神被他们高高的供起来,持诫甚严,神的语录他们奉若圭臬,不敢有丝毫怀疑,这哪里和神平等了,简直是主人和奴仆的关系。这种人,神若有知,必让他们下地狱----既然他们能对神不平等且理所当然,那么他们将在世间制造各种各样的不平等且理所当然甚至毫无自觉。

    还有一种人,不持斋戒,不守戒律,不参加各种宗教仪式活动,外在与世俗之人无异。他们信奉酒肉穿肠过,神在心头坐,把自己任何的成就、挫折、幸与不幸都归咎于神,从不外宣之于口,默默记诸于心,为人行事也以神的要求为准则。他们以为有了神之信仰,神主己仆,便能最终超脱苦难。这种人,其实和上面一种人,也就是十八层地狱与十七层地狱的差别。神自己都麻烦缠身,周期律下尚且自顾无暇,难道它还要与众多“仆人”沾连更多因果,以求早死早超生一起完蛋大吉吗?

    亚伯拉罕的试炼故事并非禅宗公案,最初读于自《海伯利安的陨落》,觉得和上面公案甚是契合,于是放到了一起。这个系列的科幻小说,虽然窃以为远不及《基地》和《三体》系列,但是它对于这个故事的解读深得我心。这个试炼,不是神对亚伯拉罕的试炼,相反,它是亚伯拉罕对神的试炼。在亚伯拉罕要下刀杀爱子的一刻,他是下定了决心,出手没有丝毫犹豫。亚伯拉罕要验证神的品质,看它是否值得自己信奉(注意,这里的信奉是指遵循其指引行事,亚伯拉罕绝不会放弃自己的独立判断,绝非后世迷信者的泥古不化大背天书)。亚伯拉罕不愧为先知,敢对神做试炼,他的心里和神是平等的,这样的人不需要神也能超脱世间。

    取舍之心成巧伪

    僧人:"一天十二个时辰里,怎样作为,才能和道相应?"

    文益:"取舍之心成巧伪。"

    读书心得:

    文益禅师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有取舍之心,必然机巧虚伪,偏离大道。大道要求众生平等,对所有事物都一视同仁,有取舍之心,亦即生出了偏见,不能众生平等。

    要无取舍之心,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关键就是,顺乎本心从事,不为外物所惑,所谓赤子之心是也。婴儿赤条条来到世间时,看待事物并无偏见,一切顺从本心,我们成人要返璞归真,难度却着实不小。

    禅非所知

    香严本是百丈门下的弟子,他虽然博通经典,但始终没有契悟禅道。百丈死后,他便到百丈的大弟子沩山灵佑处。

    沩山:"你在先师百丈处,听说是问一答十,问十答百,这是因为你聪明伶俐。不过你用这种方法学禅,还是依赖理智与概念的把握。你能不能把生死大事的根本,也就是父母没有生你之前的根本说给我听听?"

    这话问得香严茫然不知所措,便把平时看过的书翻遍,也还是找不到答案……。深感画饼毕竟不能充机,于是垦求师父为其说破。

    沩山:"如果我现在替你解说,将来你一定会骂我。就算我说了,我所说的还是我的,绝对不会变成你的。"

    香严一气之下,发誓:"这辈子我再也不学佛法了,还不如做个到处化缘乞食的和尚。"

    于是,他到处云游。一次,他暂住到慧忠国师的遗址古寺里……。他正在除草时,偶然抛一块瓦砾,击中了竹子,清脆的一声响,撞击着香严的心,终使得香严顿然大悟。于是,他回到住处,沐浴焚香,朝着师父的方向跪拜:"师父,大慈大悲,你对我的恩情胜过父母,如果你当时为我说破,哪有今天的顿悟呢!"

    怀海得道

    有一天,怀海禅师陪同马祖在野外行脚。这时恰好有一群野鸭子从附近飞过。马祖问:“是甚么?”

    怀海禅师道:“野鸭子。”

    马祖问:“甚处去也?”

    怀海禅师道:“飞过去也。”

    马祖突然转过身,使劲地拧怀海禅师的鼻子。怀海禅师疼得失声大叫。

    马祖道:“又道飞过去也!”

    怀海禅师言下恍然大悟。

    事后,怀海禅师回到侍者寮,悲伤地大哭起来。

    同寮见他这个样子,便问:“汝亿父母耶?”

    怀海禅师道:“无。”

    同寮又问:“被人骂耶?”

    怀海禅师道:“无。”

    同寮道:“哭作甚么?”

    怀海禅师道:“我鼻孔被大师扭得痛不彻。”

    同寮问:“有甚因缘不契?”

    怀海禅师道:“汝问取和尚去。”

    于是,同寮来到方丈室问马祖:“海侍者有何因缘不契,在寮中哭。告(请)和尚为某甲说。”

    马大师道:“是伊会也(他已经开悟了)。汝自问取他。”

    同寮重新回到寮房,说:“和尚道汝会也,教我自问汝。”

    怀海禅师于是呵呵大笑起来。同寮感到莫名其妙,问道:“适来(刚才)哭,如今为甚却笑?”

    怀海禅师道:“适来哭,如今笑。”

    同寮听了罔然不知所以。

    第二天,马祖升堂说法。大众才集在一起,怀海禅师却走出来,把马祖的座席卷走了。马祖于是下座,回到方丈室。怀海禅师也跟着进去了。

    马祖问:“我适来未曾说话,汝为甚便卷却席?”

    怀海禅师道:“昨日被和尚扭得鼻头痛。”

    马祖问:“汝昨日向甚处留心?”

    怀海禅师道:“鼻头今日又不痛也。”

    马祖道:“汝深明昨日事。”

    怀海禅师遂作礼而退。

    读书心得:

    香严禅师得道之前,以书中经典为“道”,虽然博览众经典,反而不能得道。沩山指点他,问他“生死大事的根本,也就是父母没有生你之前的根本”,这问的就是因果律,直击大道核心。香严不能答,又得不到答案,一气之下决心不再读书,而去云游四方。他之前饱读经典,此时决心放弃读书而深入世间了解人间疾苦,从实践中修行,已然走上无上正觉大道,迟早必然得道。

    到得香严除草时,外人看来是他先偶然抛一块瓦砾,然后击中了竹子,再发出清脆的一声响,实则香严此时已经到了体察万事万物入微的境界,在他而言,是所谓的“心动法随”或者“念动法随”,心外有抛瓦砾,击中竹子,发出生响,心里其实在抛物一瞬已然“知道”后面的一切结果,一切自然而然。用量子纠缠的话而言,这个量子纠缠态的外界翻转和他的心灵的感知“翻转”是一体的。虽然香严并不知道正熵负熵、对立统一律、量子纠缠等等术语,但是对于大道的理解是本质一样的,和术语没有任何关系。他因此彻底明白了因果律,因果律本身没有什么因果,因和果就是一件事,时空带来的是假象。心动和外界事物状态的变化,没有因和果,无所谓先和后,是一件事(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可能觉得这种解释很离经叛道,其实,如果外界事物状态的变化不能作用于人的思维,那才不唯物主义)。

    当明了大道之后,会理解之前对道存在的偏见,往往来自于原有的知识,所谓“知见障”,缺乏实践的情况下所知越多,越不能理解大道。老子说,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就是这个道理,学知识时,需要学得多多益善,但是要领悟背后的规律,需要尽可能的抛弃自己的定见、偏见、固有思维。香严感谢沩山,就是这个原由,他原来就饱读经典,缺乏实践,知见障已经极重,沩山再给他多说,只能更是害他更难得道。

    怀海刚刚到了入微境界,体会到念动法随的滋味时,就被马祖察知。在外人看来有野鸭子飞,在怀海必然有察觉到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例如他不小心踩到树枝惊到野鸭子等)。马祖明知故问,如果怀海马上就给出“心动”的正确答案,必然被打得满地找牙---刚入门的小学生就会微积分,一定是作弊。马祖再问“去哪儿了”,是看出怀海沉湎于念动法随与天地溶于一体的微妙感觉,生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错觉,怀海心不在焉失魂落魄的回答“飞过去了”,马祖看了,再不拯救非得心魔丛生精神分裂不可,于是使劲的扭怀海的鼻子,气呼呼的说:“你再说飞过去看看”。怀海痛醒,方才幡然大悟。

    禅宗有所谓的三重境界,先是超凡入圣,然后是由圣入凡返璞归真,最后是非凡非圣。怀海初时突破第一重心境时,幸得马祖旁边护持。入道回到寺后,有得空闲,自然要细细反省体悟,入微之后对大道的理解逐渐深入,回首过往,印证往事,悟到一因必有一果,事事皆有因缘,不免生出慨叹、侥幸、内疚、罪恶等等诸多情感,号哭流涕理所当然,不如此不能精神涅槃。 同伴不理解个中原由,自然摸不着头脑。怀海在同伴再回来问时,已经平静下来,步入返璞归真的境界,此时便说“过去哭,如今笑”,意为过去心为所迷,故哭,如今已然不昧,故笑。

    第二天,马祖聚众要讲道,怀海把马祖的坐席卷走,有两重意思。第一重,大道是讲不出来的,你不用讲了;第二重,我已经得了你的真传。马祖问:“我还没说话,你就拿了我的坐席?”,怀海回答“我昨天鼻子被扭得很痛”,意思是说昨天深得老师教诲;马祖再问:“你昨天留心到什么?”,怀海知道这是个言语陷阱,自己已经入道,再纠缠于过去毫无意义,于是回答:“鼻子现在不痛了”,意思已经得老师真意,不需要纠缠过去,也不需要老师再来扭鼻子点醒,以后要靠自己摸索了;马祖很满意,说你真正明白了,这才认可了弟子。

    禅宗高人修行到了一定境界,确实有看起来颇为神妙的念动法随的“神通”。不过,这可不是禅宗的专利。《名老中医之路》中有一位老中医,自述有一项本领,他能在病人踏入房间的一瞬间,就凭嗅觉能判断出病人的症状;投机界传奇人物索罗斯,每当他的手笔要出问题时,就莫名奇妙的背痛。在我看来,这些,不过是各人在各自的领域,对规律有着极深刻的领悟,已经把经验、知识、直觉等等有机的综合在一起,能体察到常人无法察知极其细微的现象,从而掌握到事物发展的走向,本质还是量子纠缠事件的具象化。这种念动法随的本领,因人而异,每个人的擅长领域不同而有所不同。

    个人在某个方面也能做到念动法随,不过本事很偏门,不像上面的那些那么玄。当冲刺性的饱和阅读覆盖某个领域的书籍(当然,这个领域必须与既有知识范畴有比较好的交集)之后,会莫名其妙的记忆下来一些细节,不甚了了但是耿耿于怀,然后当突然碰到某个很小的引子(可能是某本书中一个深入浅出的比喻,或者对一个现象极好的描述等等),突然就明白矛盾的根源。当初理解量子纠缠时,大概三四天内看了超过一百本书和论文,心中无数次想放弃然而又不行,然后突然翻到一本书上画了一个相对论的光锥图,瞬间就联系到对立统一律,正熵负熵,自己随手也画了个光锥图,就把整个东西给串了起来,对于因果律就此了然。因此我读书,比较容易学到规律而很难学到公式,因为公式是不会矛盾的。这个技能有个很糟糕的地方,就是有较长的冷却时间,一次领悟了一个比较深刻的道理之后,起码好几个月连书都不想碰,见了就想吐。

    怀海传道

    有一天,怀海禅师再参马祖,侍立在马祖身边。马祖拿起绳床边的拂子,高高擎起。

    怀海禅师问:“即此用,离此用?”

    马祖于是将拂子放回原处。

    过了一会儿,马祖问:“汝向后开两片皮,将何为人(你今后开口说法,将如何教人)?”

    怀海禅师也擎起绳床边的拂子。

    马祖道:“即此用,离此用?”

    怀海禅师听了,也将拂子放回原地。

    这时,马祖忽然振威一喝。这一喝如此厉害,直震得怀海禅师三日耳聋!

    举完这则公案,百丈禅师告诉徒众道:“佛法不是小事。老僧昔被马大师一喝,直得三日耳聋。”

    黄檗禅师一听,不觉吐舌。百丈禅师看见他这种表现,问道:“子已后莫承嗣马祖去么?”

    黄檗禅师道:“不然。今日因和尚举,得见马祖大机之用,然且不识马祖。若嗣马祖,已后(以后)丧我儿孙。”

    百丈禅师赞叹道:“如是,如是!见与师齐,减师半德;见过于师,方堪传授。子甚有超师之见。”

    黄檗禅师于是便礼拜。

    不能代替

    临济禅师将圆寂时,曾开示弟子道:“我入灭后,你们不可将正法眼藏也随着灭却!”

    座中三圣惠然禅师听后说道:“身为弟子的我们,怎敢将老师的正法眼藏灭却呢?”

    临济禅师问道:“那么,假如有人问起:道,是什么?你们要如何回答?”

    惠然禅师马上就学着临济禅师一向教导学人的方法,高声大喝!

    临济禅师非常不以为然地说道:“谁能想象,我的正法眼藏,以后却在这些大喝一声的人处灭却!说来真叫人伤心!”

    说完,就坐在法座上端然而寂,时为唐咸通七年。

    临济禅师入灭后,惠然禅师非常不解地说道:“老师平时对来访者都大喝一声,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学着老师也大喝一声呢?”

    临济禅师忽然又活回来:“我吃饭你们不能当饱,我死你们不能代替。”

    惠然禅师急忙跪叩说道:“老师!请原谅,请住世给我们多多指导。”

    临济禅师大喝一声,说道:“我才不给你们模仿!”

    说后,临济禅师真的就入灭了。

    读书心得:

    马祖拿起拂子,意在考验怀海对于大道的认知。

    怀海的回答,对立统一的把“即”和“离”说在了一起,很是讨巧,马祖于是认可他对道的认知。

    马祖再问他如何传法,怀海就有点犯懵,也照猫画虎学马祖举起拂子。

    马祖也问“即此用,离此用?”,这是考验弟子是否真懂传法必传道,是否泥古不化。如若真懂传道,必然严斥泥古行为。

    怀海画虎类犬,完全照搬马祖之前的举动放下拂子,引得马祖勃然大怒,吼得他聋了三天。

    黄檗听了,吐舌表示赞叹。怀海百丈因而问他:“你已经决定传承马祖的道了吗?”

    黄檗说:“不是。今天因为和尚讲解,才见识马祖的道,但是仍然不可能彻底领悟他的道。如果去继承他的道统,以后我自己的传人都找不到了”。

    百丈禅师于是赞叹道:“如是,如是!见与师齐,减师半德;见过于师,方堪传授。子甚有超师之见。”

    用通俗的方法打个比喻,道是一碗水,人是水中一个水分子。对于道的理解,好比一个分子试图理解整碗水。由于每个水分子有共性,所以,可以辨别出他人是否理解道;但是每个水分子又不一样的,每个水分子对于道的理解是绝对不可能一样的,至少每个水分子对于位置的理解就不一样。所以绝对不能泥古的把道拷贝式的传下去。每个人必须自己理解自己的道,任何别人的理解都只是别人的。要从“科学”的角度来理解,可以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见”,所以每个人都不可能真正理解绝对真理,而每个人的偏见又异于他人,所以每个人的理解都是其他人不可能传承的。

    要传授道,是很难的一件事,难得还要有狠心。三大宗教的创始人,都没有留下文字,现在的宗教经典,不过是他们的门人徒众的记述整理而已。《名老中医之路》中记述了洪子云的父亲洪云卿临终前,把儿子叫到床前,要求把自己及家传的医案文稿尽行销毁,道:“儿孙有用,要它何用?儿孙无用,要它何用?”毛泽东至死,都压着毛选第五卷不印。凡是智慧通达者都明白这个道理。

    临济禅师非常可怜,他的道终究是断绝了,死得极不甘心,活过来一次,还是发现门人不开窍,真是气死他老人家了。

    天皇道悟

    天皇道悟,浙江东阳人,俗姓张,十五岁在杭州受戒,后来追随径山道钦,才接受到禅学。随侍径山五年后,又到马祖道一处得到印证。两年后,又到石头希迁处。

    道悟:"如果超脱定慧,请问还有什么法?"

    希迁:"我这里本来就没有奴隶,还谈什么超脱?"

    道悟:"我还是不懂。"

    希迁:"你懂得空吗?"

    道悟:"这一点,我早有心得。"

    希迁:"想不道,你还是得道之人呢?!"

    道悟:"不,我还没有得道。"

    希迁:"我一眼就能看出事实。"

    道悟:"你没有证据就诬赖我?"

    希迁:"你的身体就是证据。"

    道悟:"就算你说对了,可是我要拿什么去教导后人呢?"

    希迁:"请问谁是我们的后人?"

    读书心得:

    可以把上面的对话,看成两个佛之间关于周期律的对话。所谓空,就是周期律之后一切都是归于寂灭,大家都逃不掉的。道悟还不甘心的想找出方法去指引后人,希迁就说,周期律后哪里还有什么后人?

    本来,越是接近于道的东西,越不应该留于文字,这是历史上所有先贤大哲、问道者们共同的结论,以前我也这么认为,掌握了完美的规律和理论的文明,就要遭遇灭顶之灾。现在我觉得,像他们那样做聪明人是不对的,应该要做傻子,老头子不喜欢聪明人。另外,既然周期律是必死之局,那就不必在乎道不成文这个天条了,把一切都摊开来,死中求活,置诸死地而求生,可能才是关键,或者可能觅得一线生机。

    关键词(Tags): #读书心得通宝推:战龙在野,决不倒戈,diamond,三笑,铁手,青颍路,
    • 家园 凑个趣.也来说两句.

      道、释、儒三家里,道家讲究个根骨,要有灵气。儒家讲究品行,要方正。这个门槛其实是很高的,一般人难以进去。只有佛门才大开方便之门,普渡众生,几乎是什么人都可以来,贩夫走卒也好,手拿屠刀也罢,只要入得门来,都给个机会,这是很了不起的。当然,有一利自然也有一弊,佛门里学点东西,难度也是超高的。。。因为很多和尚都喜欢打机锋。别的不说:光是个悟性,就能难倒一大片。悟这个字,是一个心旁加个吾,我理解大概是悟的时候,要放下吾欲、吾见、吾念。。。客观一点,那就可以开始有所领悟了。有时候道理并不复杂,复杂的是人心。

      有所领悟之后,其实问题是更多了,你明白了一点,那相关的明不明白呢?再者,明白之后,那你做不做呢?你要是不做,那这个明白又有何用?上山容易,下山难,在山里绕的就更多了。才高八斗,但缺少实践,心比天高,却又知行分离。。。这才是人生常态,从历史上来看,解决好这个问题的人确实不多。

      禅宗公案我知道的很少,但佛印和东坡的故事倒是记得很清,故事里东坡先生出了个大丑,但佛印那句:“我看你像佛”。呵呵,难道就没有浅浅的机心在里面吗?

    • 家园 来泼盆冷水

      自己只看了第一段就没读下去了,开始泼冷水了,哈哈。河友一定非常不服气,都不看看有没道理就乱泼冷水,我肯定河友说的一定有闪光的地方,肯定有道理,看目的地了,如果是研究佛教研究佛学的角度,河友做的这些努力都很有用的;但如果从修习佛法的角度,起头就错了。。下面所说,就是从修习角度浅浅一谈,当凑个趣。。。

      佛法修习绝不是哲学思辨的产物,以做学问逻辑体系下不断发展智力思想,实质上是在固化自己的‘识’,而佛法最原始的目的就不是建立逻辑理解体系,而是真真实实的解决苦,解脱为目的。。有不少人终年幸苦从文字里试图建立一个理论体系,想通过理解来达到开悟,结果体系越来越壮观辉煌,但道路被道理完全给遮掩起来。。变成现在,外面表现不是庞大的哲学体系,就是信众盲目的迷信。。

      戒定慧,三字,佛陀临终,最强调了戒。。试问,五戒不持,禅定不知,一下子就从书的字缝里参透佛法了,可能吗? 如果可能,很简单, 看自己习性是不是控制自己的? 闻到肉香如何?见到美女如何? 被人指责如何?。。。八成做这种文字里面理解方式的,遇到情况就成苏东坡的典故了,“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

      只从修行角度建议,放下终点高楼大厦的研究,从最基本的台阶开始。。自己学到的佛陀的指导方向是,先要学会如实观察自己当下的身心。。如果对自己身心当下不能时时觉知的话,连自己的习性都没法摆脱,就更谈不上开悟解脱这些了。。就是要觉知自己也有前提,就是要让自己身心不是时时刻刻处在紧张混沌的状态,尤其是脑袋里面逻辑世界的束缚更是不容易放松。。。有用的不是思考,而是持戒,持五戒!

      从第一句话后就泼凉水的原因就在这,不会有人连戒都不持,就一下子通了的!

      会觉得有所得,得的是自己意识上逻辑上的建构,修行角度是在增加“识”上的障碍,增加习性上的贪嗔痴,当然从做学问写文章写论文角度,会有用的。

      真有心学佛法,还是跟靠谱的师父们学吧,佛法僧三宝,是佛陀在世时制定下来让法留住人间的体制,真要验证佛法真伪,有缘去参加一下禅修,在自己如实观察自己身心的实践中自己寻找真实,寻找答案。。

      凉水泼完了,自己感觉自己说的挺重要的,自己想恬不知耻的宝推一下,老铁不同意,所以,你懂的。。。。哈哈

      通宝推:没办法,迷惑不解,Cyrus,脊梁硬,早起的虫子,明心灵竹,
      • 家园 宝推你了

        多讲讲呗

        • 家园 也只能说这些了

          也只能说这些了,再多言就是妄语了。按佛陀说法,并不是人人都有资格传法的。严格说,实证上已证得四果(阿罗汉)是有资格的,最起码是证得初果的。。。

          学佛也有契缘吧,对大多数人而言,志高意满,事事如意顺心的时候反而不容易,如果有一天,人生中遇到大挫折,大迷惑,大悲伤了。。。也许有人会看到这贴这段话,别的路不通的话,可以去学学佛,真的学佛绝不是逃避,而是直面,直面自己的真正的身心。。。

          推荐如下几位师父与善知识,都是自己曾经和正在受益的善知识,网上均可查到,有心实践的可以参考一下,也可自己去找自己的缘分,

          1 隆波帕默尊者 尊者法谈 在‘喜马拉雅’里有全集 可以听听 (实修四念处)

          2 体方法师 网上有体方师父讲阿含经的讲座, 还有一书《解脱之道》

          (系统学习杂阿含经--修行道路)

          3 空海法师 《阿含解脱道次第》 (系统学习杂阿含经--修行道路)

          4 如是老师 http://blog.sina.com.cn/csj (实修四念处)

          5 岩松老师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286206223_0_1.html

          (实修四念处-动中禅)

          6 晓柏(慧勇)老师 《推开回家的门》(实修者的道路与言行)

          7 德加尼亚尊者 《一切都是法》《仅有觉知是不够的》《别轻视烦恼,你将会被取笑》 (实修四念处-心念处修行)

          8 葛印卡国内有禅修点 《内观》葛印卡的解脱之道 (威廉。哈特) (实修四念处)

          .。。。。就先写这些吧,也许会对特定的人会有帮助

          通宝推:明心灵竹,脊梁硬,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搁现代人说,估计得被骂:装B

      完全看不懂的人飘过

      • 家园 禅宗公案看不懂很正常

        看不懂禅宗公案,有两种可能,一种是阅历不够,一种是沉迷于物质财富的追求。

        看不懂我写的禅宗公案,就更有原因了。针对的目标人群,不是装睡的人,这种人物欲迷心,何必浪费自己的精力;也不是沉睡的人,阅历不够,讲得太多反而徒增其知见障。目标人群是有一定精神追求,似睡欲醒的人,所以选的公案都是有针对性的,希望能刺醒那少数几个人。

        如果阅历不够,对于禅宗公案是很难接受的,就在几年前自己也还是个机械唯物论者的时候,对此是嗤之以鼻,把禅宗和孔孟之学并列(现在也觉得孔学名高实秕糠,愚民之术,孔子本意未必如此,但是三大宗教创始人本意也很好)。

        这里给各位有追求的读者建议(再写更多禅宗公案心得,无非增加各位知见障而已):

        如果有读者是读了很多书的人(学术界的很普遍),学学香严,抛开书本,走进社会,了解世间疾苦,就是修行正道。我去农村一天,胜过看书十年。

        如果有读者平素不太读书的,需要读读书。请勿读成功学、快餐书、鸡汤文、畅销书。

        至于醒过来,有什么好,真没觉得。首先,对于赚钱这件事变得很谨慎,什么时候都要斤斤计较,生怕获取超过劳动;其次,要装糊涂,特别一眼看穿各种机巧计谋的时候,不装糊涂就是和自己过不去;第三,无数以前的梦想、理想、幻想、遐想、妄想,都彻底成了泡影,天地间设的条条款款都在眼前,只能放弃...醒过来,就是束手束脚,再也不能随心所欲的做人做事。

        要说有什么好,大概很多人都会觉得傻:一是容易满足,再也不会和人攀比财富,几乎不会有嫉妒和自卑的情绪出现;二是主要的爱好和追求就是和书较劲,书是死的人是活的,基本上人定胜书。

        • 家园 对现代人来说禅宗故事那点道理还真不需要多深阅历去理解

          装B不是指那个人胡说八道,而是说他讲道理的态度 ,搞得好象就他懂似的

    • 家园 唉,宗教

      这东西,甚至包括儒学,发展到极致,反而成了反动。光讲究形式,忘了初心了。

      像楼主这样用现代科学知识去解读佛教知识,有自己的感悟,也是极好的了。现在嗡嗡嘤嘤学佛信佛的人,放着身上各种贪嗔痴不管,却一味的去烧香念经,吃斋放生,丑态百出,可叹可笑。

    • 家园 看禅宗的东西有趣

      很多时候能有所感悟,

      很多时候觉得因为别出心裁而心旷神怡,

      也有很多时候稀里糊涂,觉得为做而做。

      但是很有意思。个人看法,禅的主意还是个人修养和参悟,所谓人人都可以成为佛。而其他宗教,都是需要一个至高无上的神来维持秩序。

      禅的妙处,可能还在于,同样的经历,同样的事情,人人可以有不同的感悟。比如这些禅宗公案的例子,当事人的感悟,和我们看客的感悟,都可能有所不同。举个例子,主题帖中提到的 “禅非所知”中的香严。他在云游过程中:

      除草时,偶然抛一块瓦砾,击中了竹子,清脆的一声响,撞击着香严的心,终使得香严顿然大悟。

      我们并不知道他那时那刻是怎么感悟的。我一路读下来的感受,是那一声清脆的响,缘自竹子的中空。作为“博通经典”的香严,也许就是因为时时刻刻的“满”而突然感悟到了“空”的境界。

      忍不住想起“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不是时时刻刻的寻,又怎会有那样的惊喜。

      • 家园 当然,禅宗的妙处就在于会心之处

        那种彼此契合,不言而喻的境界,肯定是精妙无比的。那是升华的感觉和陶醉。

        只可惜大多数人都达不到那种境界,只落得”一喝不如一喝“。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大师从禅宗转向净土宗。其实净土才是中国佛教最大的宗派,只不过许多人在其中还不自知。

        • 家园 的确,给我的感觉,就是初期的时候的确是有悟

          后来就多半是装模作样,谁都没法验证。更糟糕的,可能是人人以为是捷径,只求顿悟,也不理会顿悟的前提是冥思苦想之后的结果。

          另外你在另一个回复中提到的新教初期,可能和禅一样,都是一种另类。人这种社会动物,可能本性里都需要一个“头羊”。

      • 家园 新教有似禅宗

        路德不忿于天主教廷的腐败,今儿认为修善不能拯救,和达摩讽刺梁武帝“全无功德”一致;新教继而否认教会存在的意义,认为人人都是教会、都是教父;否认圣功的作用和教皇的装饰,认为那只是吓唬无知百姓。

        但是路德晚年有所后悔,其实他把个人主义释放出来,既然人人都是教会、都是神父,人人都可以得救,得救不在于行善而在于救恩。那么新教的分裂、败坏比天主教还快。

        所以禅宗也是佛教的终结者,人人都有佛性,呵佛骂祖,不立文字,直指人性,见性成佛的结果就是佛教的败坏。

        神秀“时时勤拂拭”的镜子,尚有时而败坏,犹如天主教;惠能居然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近于自欺欺人了,犹如新教。

        荀子很早就指出,人性本恶,灭性起伪,”伪善“就是”为善“。这才是不妥协的现实主义。

        通宝推:老惰,hullo,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