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从长江流域的“双抢”说开去(一) -- 外俗内正

共:💬51 🌺422 🌵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 家园 从长江流域的“双抢”说开去(一)

    在长江流域农村长大的朋友,应该对“双抢”非常熟悉。

    所谓的“双抢”,顾名思义,即抢收早稻,抢种晚稻。在初中没有认真学过地理,或者没有亲自下过田的人,一般会认为早稻之后种中稻,中稻之后再种晚稻。事实上,在长江流域,一块田种了早稻之后,只能种晚稻,晚稻收割后,一般种植油菜;来年,再种植中稻,然后栽油菜,等油菜收割后,再种植早稻……如此循环往复。当然,一些地方将油菜换成了冬小麦,流程还是一样的。

    从气候上来说,七月中下旬,雨带北移至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被副热带高气压控制,气温非常高,天旱少雨,正适合收割稻谷。千百年来,长江流域的农民总结经验,根据水稻的成熟周期,安排早稻正好在这几天成熟,便于收割。当然,一旦气候不正常,雨带早到、迟到,乃至徘徊在长江流域,必然会影响稻谷的产量。

    “双抢”的“抢”,非常传神,形象地展示了农民与天搏斗的大无畏精神,另一方面,也形象地描述了这段时间无以复加的劳累。

    在上个世纪,一般而言,“双抢”的流程是这样的:首先,动员一切所能动员的劳力,拿着一把简单的镰刀,将稻子割掉;然后,由壮劳力将稻子捆成一大捆,挑到大路上装车;接着,将稻子运到打谷场摊开,任由阳光暴晒;到了正午阳光正猛烈时,赶着牛拉着石磙进行脱粒;最后,将秸秆收到一边,将稻谷用风车吹掉废渣,装入口袋,放入仓库。

    上面是收割,紧接着,还要种。种之前,起码得耕地、放水、施肥,然后再插秧……

    所有的流程必须在半个月内完成,可以想象,对于两名壮劳力,种了五六亩水田,这段时间的劳动强度该是有多大!

    在我的记忆中,“双抢”期间,大人都是三四点钟起床,晚上忙到将近十二点。中午最热的时候,也不能躲避太阳,必须劳动。

    这是在上世纪,最近几年,“双抢”已经有了变化,下面我一一道来。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补充,或者指出我的错误,我们一起留下农业时代的最深刻的记忆。

    关键词(Tags): #双抢 农业时代 长江流域通宝推:柴门夜归,实事求是,桥上,老山羊,飒勒青,柏林墙,故乡在喀什,野芹,時千峰,nettman,空格,领班军机,PCB,老财迷,mezhan,胡一刀,北纬42度,老老狐狸,陈王奋起,广宽,
    • 家园 好奇,这么紧密地种地,地连个休息的时间都没有。对土壤的肥

      对土壤的肥力会不会有影响?我知道现在可以用化肥,但在化肥之前,几百年这么种下来,土地的肥力怎么办?

    • 家园 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变迁(四)

      我最早的记忆,可以确定具体年月的,便是分田到户。那年我刚满三岁,依稀记得村里仓库广场上人山人海,还看见父亲藏了一张犁铧在稻草堆角落里。父亲还特意交待我:不要告诉任何人。

      后来我长大后,想起这事,问父亲那张犁铧在哪,父亲说,被人发现了,这点便宜没占成。

      既然我的记忆从生产组织形式的变迁开始,今天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1956年,我国完成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后,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就变成了集中管理、集中劳动的形式。

      到了七十年代末,这种组织形式遇到了无法克服的难题,甚至已经到了无法维持的地步。

      首先,集体财产面临着严重的偷窃问题。我父亲藏一张犁铧,仅仅只是冰山一角,据父辈们回忆,那时简直是偷窃成风,偷私人的东西,还有点心理负担,而偷公家的东西,人人都显得理直气壮,甚至还当成个人英雄史来讲。比如,村里养了猪,会有人合伙将小猪仔偷出来,然后送到遥远的亲戚家养殖;再比如,村里的辣椒成熟了,三五个人合伙偷盗辣椒,然后运到遥远的地方卖掉,有时,两个偷窃团伙会碰到一起,大家互相假装不认识,各偷各的……

      既然是一种风气,甚至没有人感到羞耻,这个问题就非常严重了。

      其次,从上到下,只要有可能,人人贪污。比如,生产队指派几个人售卖蔬菜水果,这几个人会上下其手,尽可能地将钱放入自己的腰包。再比如,生产队组织劳动力挑粪,几乎所有人会趁着其他人不注意,将粪挑回自己家……

      这些贪污,还仅仅只是普通的劳动者。至于生产组织者,贪污的机会更多,贪污起来更加肆无忌惮。总之,在我的记忆中,刚分田到户,能马上盖起小洋楼的,几乎都是那些生产组织者。

      最后,生产队存在着无法克服的消极怠工。比如,给棉花喷药,就喷路边的,至于远离路边的,没人会费功夫去精心伺候。

      分田到户后,什么偷窃集体财产、贪污、消极怠工,一夜之间全部消失了。毕竟,集体财产都分了,已经没什么值得偷盗和贪污的财产了。而且,所有的劳动都是为了自己,消极怠工,则意味着自己要饿肚子。

      当然,分田到户的弊病也非常明显:首先,农田水利设施荒废了,许多设施不是被废弃,就是里面的砖石被农民搬回家建房子;其次,大型农业机械扔在仓库里生锈,最终被贼偷走卖铁,农业生产机械化大踏步后退;再次,整个农村基层组织逐步崩解,农民们一步步走向一盘散沙,不仅行动上一盘散沙,思想上也混乱了,各种邪教、封建迷信、天主教、新教趁虚而入。

      前面,我说过,治理一个国家非常非常难。很多时候,根本就没有万全之策,任何政策都是有弊有利的。我认为,对南方一些地少人多、不适合大型机械化种植的地区,分田到户利大于弊。

      不过,我国政府有个坏毛病,就是喜欢搞一刀切。比如,在东北,也搞分田到户,一户人家分到三十多亩地。这三十多亩地非常尴尬,搞大型农业机械化不划算,搞小农机械又忙不过来。因此,我认为,在东北搞分田到户就是一个错误。

      分田到户到了九十年代末,又慢慢发生了变化。

      九十年代末,工业化的程度越来越深,能够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大量的工作机会。很多农民看到种田不划算,还需要上缴农业税,就将自己承包的土地转包给其他人。那个时候,田不仅不值钱,而且对很多人来说就是累赘,有时根本找不到愿意承包土地的人。

      如果这个过程持续个十几年或者二十年,没准,土地经营权会慢慢集中在少部分人手中,为农村现代化走出一条新路。

      然而,这个过程非常短暂,当2003年农业税取消后,转包戛然而止。一些没有时间和精力耕种土地的人,宁愿让田地抛荒,也不愿意再转包。

      到了2007年前后,城市化进程陡然加速,田地立即变得非常值钱,这个时候,再推行转包,就难上加难了。甚至,现在中央政府力推的土地流转,效果也不太明显。农民们都抱着一种想法,土地捏在手里,才算是自己的,犯不着为了收取少得可怜的钱就增加失去土地的风险,左右田地放在那里又不需要缴税。

      因此,我对2003年贸然取消农业税不太认同。农业税应该交,农民的负担也应该大幅度减轻,完全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对安心种地的农民进行补贴嘛。

      大体上,分田到户后,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就变成了每户单干。这种方式大体上是适应八九十年代的实际的。然而,当我国工业化程度越来越深后,每户单干还能适应新的变化吗?

      所谓的土地流转,农村基层好像一点动静都没有。以后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会往哪个方向发展,我目前还看不出来。

      总之,不管以后会怎么发展,我觉得,应该在共同富裕的前提下,竭力避免一刀切,提倡各地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找到适合本地区的农业发展之路。

      通宝推:柴门夜归,本嘉明,大圆,時千峰,桥上,故乡在喀什,
      • 家园 维持不下去还是不让维持下去,这是个问题。

        肯定有维持不下去的,这个占比有多少?

        至于什么贪污,偷窃,消极怠工什么的,真的不是分田的理由,因为分田之后更多,只是方式变了一下而已。

      • 家园 这是拍脑袋的说法

        当然,分田到户的弊病也非常明显:首先,农田水利设施荒废了,许多设施不是被废弃,就是里面的砖石被农民搬回家建房子。

        ----------------------------------------------------

        水利设施一直都要维护的。 因为淤泥等因素,没有人维护很快就会失去功能。 长江中下游地区跟洪水都了几千年了。 除了极少数风调雨顺的年份,水利设施一荒废,立马可以给你来个绝收。

        据我所知, 政府在水里方面也不是没有投资。 前些年还有组织农民挖河。 现在机械化了,挖河效率更高。农田灌溉设施早些年都是土沟, 现在都修成水泥的了。 因为老鼠会在土沟里头打洞,土沟每年都会损毁一些。这都是要组织人力修复的。

        问题也有, 这些年基层组织涣散, 再也组织不了农民挖河, 挖好的河堤维护也不如以前。 当然现在机械化时代, 工程师还是厉害。 现在有一种很厉害的挖河机, 站在和中央, 两个大铲子挖起一大坨泥巴往两边甩。 又快又好。

        通宝推:mopfish,
        • 家园 八九十年代,农业基础设施一直在吃老本

          相比较六七十年代兴修农业基础设施的规模,八九十年代基本上算停滞。

          八十年代,由于集体劳动的惯性,村里还能将村民组织起来,挖挖沟,修修堤之类的。至于像引水渠之类的大型水利设施,就基本没办法了。

          到了九十年代,什么挖沟之类的,根本就没法组织了。

          幸好我国工业化成效显著,政府税收稳步增长,有能力进行大规模投入了。

          例如,九八年之前,荆江大堤都是农民用扁担一担一担地挑土垒起来的,九八年之后,修荆江大堤就看不到农民了,满眼全是挖掘机。而且,大堤内侧,全用水泥修成一个个格子,用以护堤。

          想想也是,在深海填几个岛,几个月功夫就能填几个平方公里,修长江大堤,算得了什么?

          工业化的力量,确实让人惊叹。

          97年三峡工程第一次截留,那年我国的钢产量刚好过一亿吨,与现在印度的钢产量差不多。而三峡工程总共用钢两千多万吨,平摊到十年,对我国钢铁行业还有一定的压力。

          那时,修个三峡,都快搞成举国同心修三峡了。

          现在,就是同时修十个三峡,又能有多大的压力?

    • 家园 能不能简单介绍一下

      小麦,油菜,早中晚稻的种植和收获的季节?

      看您文中油菜和中稻的轮作时间有点不理解。

      另外,双季稻不好吃,是因为品种不一样,还是因为生长时间短?

      小时候只在粮店里看过粳米,籼米之分,我们称为上大米,中熟米。不知道农村是怎么种出来的。

    • 家园 粮食安全(三)

      粮食生产,历来是农业生产中的重中之重,尤其在1959年至1962年后,政府及民间对粮食生产的重视几乎达到了极致。在农村长大的朋友,应该或多或少有这方面的体会。

      那个时候,只要能种粮食的地方,无一例外地种上了粮食。就连大寨村的土石山,也被开垦出来,种上了粮食。与大寨村类似,全国各地,不计其数的荒山被开垦出来,整治成梯田,种植粮食。

      除了尽一切可能增加土地供给外,政府投入极大的精力改良种子,提高单产。甚至,还在长江下游地区试验种植三季稻,尽一切可能解决粮食安全问题。

      当然,要提高粮食单产,最要紧的,还是化肥。于是,全国几乎每个县都有小化肥厂,生产不了尿素,就生产碳酸氢铵,如果连碳酸氢铵也生产不了,就生产磷肥……

      多管齐下,我国最终自豪地宣称,我们用全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养活了世界上百分之二十的人口。

      然而,这些年来,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

      首先,在土地资源上,城市化占用了大量良田,多数梯田已经退耕,更多的土地用来种植经济作物或者用来养殖。例如,浙江云和的梯田,现在即便种一点粮食,恐怕也是为了招揽游客。

      其次,部分农民自发地将三季稻、双季稻改为了单季稻。据我观察,江汉平原、杭嘉湖平原上基本已经改成了单季稻,而江西南部地区依然还在坚持“双抢”。个中原因,单季稻口感好恐怕只是次要原因,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粮食生产的收益投入比太低。

      上述因素,按照常理,应该导致粮食产量下降。然而,事实上,我国的粮食产量每年在增加。

      原因在哪里,我只能凭空想想,无任何数据根据:种子在改良;化肥施用量在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在完善……

      从上述事实可以看出,我国的粮食安全还真不用太过于担心。一旦真缺粮了,恐怕单季稻马上会改为双季稻或者三季稻,一些非粮食生产用地恐怕会马上用来种植粮食。

      跳出我国,放眼全世界,发现绝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还没有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总体上来说,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土地资源丰富,水热条件好的地方也非常多,只要解决了种子、化肥、技术问题,粮食安全应该问题不大。

      让第三世界国家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在我国构建新的国际秩序的战略上,具有非常高的地位,理应受到高度重视。

      可喜的是,我国公司在世界各地开始租种土地,与第三世界的农业合作也如火如荼。

      通宝推:大圆,桥上,故乡在喀什,老陈70,领班军机,关中农民,
      • 家园 单季稻产量比想象的高

        现在的种子,单季产量比双季相加的产量低不了多少。单季的生长期比双季中的一季要长很多。

        从口感上来说,似乎晚稻是最好的,而不是单季的品种。再生晚稻(早稻收割后不耕田,根部再发芽的)好像尤其好。

        通宝推:外俗内正,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