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推荐篇文章, -- 桥上

共:💬73 🌺645 🌵10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5
上页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丁玲这么说 ,是既有很大苦衷的 ,她还没有平反。

                作为文艺系统高层,和周扬斗得死去活来几十年, 既有国内政治斗争的需要,也有个人面子问题, 也有个人经历的教训。 她这不是说给美国人听的,是说给国内的领导人听的。

                =============================================

                " 国内,她的政治对手们在等待着听她在国外说什么,或者直接说,在等待着她在政治上出现什么言语闪失,那将成为他们打击她的重要把柄。甚至在她访美之前,中国作协就已经有人放出风来,说邀请她的“国际写作中心”是拿美国联邦调查局的钱的。

                  国外,那些“敌视中国人民的外国文人”③、“别有用心的外国记者”④,期望从丁玲口中听到某种叛逆的语言,来作为攻击社会主义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口实。

                  出去看看的愿望是简单的,但如此“内外交困”的阵势,却使丁玲不能不面临巨大的政治压力。这不仅是一次观光旅行和文学交流活动,而且是一种具有微妙的政治含量的外交行为。丁玲是谨慎的,正如有人所说:“丁玲在参加重要的国际活动前,总要认真了解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原则,研究有关情况。”⑤

                  她甚至是紧张的,她知道兹事体大,任何一点微小的闪失都将使她万分被动。此时,她的历史问题的结论还是:在敌人面前犯过政治上的错误。她必须把政治上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宁可不讨喜、不可爱,宁可被骂、尴尬,也不能在政治上陷入被动,她是输不起的。

                  这种态势决定了丁玲在国外的发言几乎别无选择。"

                看看丁玲的发言吧

                丁玲在美国作过几次演讲。有一次她在一次集会上演讲,有人问她:丁玲女士,你为什么要到北大荒呢?她说:“我是为了去体验生活。”

                丁玲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演讲中提到养鸡:

                  我在北大荒养鸡,不了解我的人很奇怪,认为我是作家怎能干这种活。他们不知道我那时想的是有一天摘帽后能当个好的养鸡队长,我不是为了工资或地位,而是一心想如何能把业务搞好。文化大革命后期,我在狱中,有的时候就拿旧报纸在床上摆图型,设想何处应是养鸡场、运动场、饲料场等。 “我只想将来问题能解决,我希望陈明的政治处境能比我好一点,我能当一个养鸡队队长就满意了。坐在监牢里的时候,我把牙粉袋撕成碎方块,在铺板上摆着。摆什么?摆想象中的养鸡队的规划:那个地方是鸡舍,那个地点是运动场;要用多少人;饲料队,打鱼队等。我没有再当作家的希望或计划。”

                  当我同一位作家谈话,说到在农场养鸡的事时,那位作家哭起来,说你是位作家,怎可让你干那种事。我说我是个共产党员,任何工作都可以干。他说你虽是共产党,但首先是作家嘛!我说不!我首先是共产党员。共产党员任何事都能做:能上,也能下。

                  在接受日本学者的访问时,她还说,在北大荒,我们自己有家,住的地方干净利落。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人们都以为我们当时的生活苦得不得了,实际上并不是那样的。

                  这是代表丁玲真实思想的说法吗?显然不是。正像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在另外的一些情况下,她也曾写到上述这些内容,但态度和观点则完全不同。同样是写北大荒养鸡生活,她愤慨‘为什么杜厂长、姜支书不另外给我们一栋房子,硬要我们把家安在养鸡的院子里。这里到底是我的家,还是鸡的家呢?’”

                她抗议过后, 王震的关心下,丁玲和陈明后来住进了干净整洁的招待所。

                张僖在正式报告中汇总当地对丁玲的看法:这个人表面上看来是叫干啥干啥,在劳动中也能挑土,挑鸡粪,切鸡菜等,干比较重的活,但此人并不简单。她原来的那一套还是原封不动,指望她的思想、立场有根本改造是比较困难的

                西方人士愤怒于丁玲的“撒谎”,但是,那样的发问,大致决定了它会得到怎样的回答。“怎么会是去体验生活呢?应该讲,那是因为划了右派嘛。”难道西方人士不明白这一点吗?为什么还要逼迫丁玲用自己的嘴说出来呢?如果她老实地做出“因为划了右派”的回答,必然又会面临下一个“为什么”,一直到她说出“受了共产党的迫害”为止,而这正是西方人士想要的答案。如同文本中会有“隐含的读者”,带有诱导性的发问也隐含着预期的答案。如果丁玲给出了西方人士想要的回答,回到国内,等待她的是什么?她的历史问题还有望平反吗?

                  既然她不控诉,大家也心知肚明;既然她美化,大家也不会相信,还何必要她控诉呢?如果她选择说出来,对别人的意义在哪里?对她,却是真实的麻烦。她的遭遇本身,就是最好的控诉,何必再给她增添新的遭遇?

                =============================================

                1975年丁玲从秦城监狱释放,来到山西长治,给侄女蒋祖静的信中说:“我们一九七○年来北京,住在郊区。环境极好,绿树参天,十分幽静。生活待遇,亦极丰厚。书籍很多,尽我浏览与攻读。……尽管我们来北京,系接受严格审查,但我们都很乐观,真正做到无私、无惧、无虑。” 在给儿子、儿媳的信中则说“在北京那样极为优越的条件下”。凭这种描述,谁能想象得到,所谓北京郊区的优越生活,其实是在秦城监狱坐牢呢?给亲人的信,她不必为党遮掩了吧?但她还是这样含蓄地美化,可见,是她自己要面子。一个给亲人的信中都会把自己的坐牢描述得如此幽雅的人,在外人尤其是外国人面前,怎么可能不维护自己的面子呢  

                报喜不报忧,以喜掩饰忧,这是一个老年人的面子问题。在国外不报忧,并不仅仅是家丑不可外扬,在国内她也一直不愿提那些难堪的岁月,因为不堪回首,因为丢不起面子,在内部整肃中败北,被自己忠诚的党所“发配”,在她无论如何不是一件值得夸耀的事情。

                =============================================

                 想当年,在王实味被捕几个月之后,外界对王的情况十分关注且传闻颇多。一些到延安访问的中外记者便纷纷要求会见王实味。为了宣传的目的,组织上决定由丁玲出面将王实味带到记者们的面前,让王在已经备受折磨而又仍在政治高压的情况下,认罪悔过并感激毛泽东的宽宏大量和仁慈。一位在场的记者后来写道:“一个脸呈死灰色的青年,让丁玲带着,出来背书似地向记者们痛骂自己,丁玲处理这种事情也是有经历的,

                丁玲现在见海外人士尤其是海外媒体,如当年作为“陪绑”带王实味见那些“到延安访问的中外记者”,简直有异曲同工之妙,她能说什么呢?

                  丁玲在给宋谋瑒的信中写道:“自然,也很难不见外国人,这种时候,我大半很谨慎,怕授人、授自己人以柄,为再来挨一顿棍棒做口实。但愿这只是我的‘余悸’。” 她知道其中利害,但她见记者和外国人的次数还是不少,那就意味着她说“官话”的机会不会少。“官话”自然是官方爱听的,却导致了她在文坛的形象减分

                =============================================

                ,她在国外的表现,也获得了肯定性的评价。1984年《关于为丁玲同志恢复名誉的通知》中提到:(丁玲)几次出国活动,都有良好影响。

                 

                 丁玲的后事中,邓力群指示:最重要的是把悼词写好。(55)所以,丁玲的悼词是印发下去广泛集中意见后定稿的。作家支部的书记曾克送来的悼词修改稿和附信中说:丁玲同志在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工作后,多次从事外事活动,影响突出,应有所表述。

                  负责处理丁玲后事的中组部副部长郑伯克说:“中央领导同志了解丁玲,对丁玲的评价很高。”“……这几年出国,中央反映很好。”“丁玲在国外讲话时,不但没有怨气,而且拥护党的方针政策。”

                  《人民日报》1986年3月16日《丁玲同志生平》中提到:她不顾年老体弱,多次出访,参加国际性文学交流活动。

                通宝推:年青是福,
              • 家园 年兄好文,只是回复错了对象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很讲究理想主义的,“道不行 乘桴浮于海”,太祖爷这代人的革命理想是其来有自,并非从天而降,而且将至发扬光大到“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理想既然是正确的,现实行不通怎么办?起来革命呗

                其实现实中,普通人也多是如此,哪有那么多理智分析,不外乎就是自己喜欢而已,干成干不成,不虚度足已

              • 家园 【商榷】理想到底应不应该坚持。

                每个人都会有理想,每个人的理想也可能与别人不同。同时,理想的实现具有社会性,自己理想的实现不可避免的会影响到他人。

                简单地说,如果地球上就两个人。二人理想冲突,都坚持的结果可能是二人的同时毁灭。

                我觉得还有一个情况应该考虑到,人类社会各阶段的理想是不同的。从人类长河来看,不存在一个一步实现的理想,而应该是阶梯式的逐级实现。

              • 家园 赞成来来回回很多次,这些先辈是认真、真诚的。
              • 家园 贴文虽短,哲理深刻

                有一些精神是不能放弃的;有一些原则是不能退让的

        • 家园 理想主义包含两类:民族的,和民主的。看你说的是哪类

          普通人说的理想主义,包含两类:一是民族独立的理想主义;一是人人平等的民主主义。

          真正的理想主义,我认为是马克思、毛主席这类”民主主义“理想者。所以,”民族国家“的概念要从法国大革命说起,而不是从”光荣革命“说起。

          我的观察是,一般只强调“民族类”的从政者,在打下江山之后一般都会异化成实际统治者,“两段论”也就顺理成章。在打江山阶段,民族理想者对”民族“与”民主“的理解和运用,更倾向于工具性,而非目标性。因为,他们争的本质,可以套用胡服的一句话:国民党专制的,不行,共产党”专制“的,行!引申出来就是,这方土地的子民,我当赵家人统治才是民族独立,否则,什么小日本,国民党,都不算民族独立。

          这也是为什么毛主席极端反感胡服建国后的那套治国理论的根源。

          这才是真正的”理想主义者“幻灭的悲剧。所以,陈明忠的困惑,根本就不是个事儿。所以他能很快找到精神安慰:今日之中国,已经坐二望一,他那”民族“的理想,不已经实现了么?

          说句政治不正确的话,即使把今天充满民族意识的中国人送回到1895年的甲午战争时期,或者1937年的抗战时期,大多数人的选择不会与当时的老百姓有多大区别,他们的理由很简单:谁当皇帝不是当,如果换个皇帝生活更舒坦,管他是日本人,还是俄国人,或是共产党,只要不是那个王八蛋的国民党就行。

          我们因而可以看到河南民众可以跟日本人一起驱赶”国军“,且丝毫不以为耻。更加吊诡的是,后来者,无论是政治的TG,还是民众,都不约而同的三缄其口,表现出了高度的一致和宽容。

          所以,我特反感神圣化、绝对化抗战的做法,我说(花园口决堤与军队的价值链接出处):如果一支军队对外英勇,对内却枉顾民命,视民命如草芥,其军队如何让人尊重,乃至尊敬?如此一支军队,不过是将对外作战的英勇与血性同样地加之于自己的同胞,那么他对外作战的意义又何在?保其全境又有何用,不过是换了一支所谓地自己人的武装力量来草芥民命,那和外来武装力量草芥民命又有何区别?说的更加俗点,就是自己人强奸自己人是可以的,就是不可以别人强奸。同为强奸,又何来内外之别!……如果一定要用一个词语来概述的话,军队存在的终极价值在于民本主义:以民为本,以民命为本。离开了民本谈主义,离开了民本谈战争,离开了民本谈军队,一切,只能是空谈而无任何地意义,并且,只会带来祸国祸民的结果:如果下一场战争再一次降临神州大地,花园口决堤式的悲剧绝对不是绝后的;长沙大火会再一次光临神州的某一个城市,或许北京,或许南京……或许还是长沙;民众或许还会 “助纣为虐”。

          通宝推:也要崛起,
        • 家园 不是很难解得困惑

          台湾先发基础是损害大陆及遏制大陆得到的红利.因为这种方式对全中国是无益的,而且是一种损害,所以不用困惑.损人利己的不反对才怪.意义也就自然产生.

        • 家园 关于那个国库

          从经济学上讲是起了稳定经济的作用,但实际上美援一样能做到。所以这不是关键。

          两蒋期间经济发展这么好是还是内因为主。能够把航空(虽然是组装)都做出来是很了不起的。印度到现在也不行。

          经济发展反而引起了民粹主义爆发,到了李登辉时代出现毁灭性的下降。长期只要民进党上台就一定能统一。

          • 家园 如果没有美帝看中做不沉的航空母舰,什么都谈不上

            单从经济上说,在六十年代以前,如果没有美国经援军援,台湾国际收支都平衡不了,更别说起飞。

            不要把军援不当钱,没有美国军援,台湾就不要开支军费了?要不也假想一下,如果没有帝国主义战争威胁,大陆不需要开支军费,也不需要对外援助,大陆发展起来是什么情景?

            六十年代以后,那是得益于美日产业转移。

            当然,八十年代以后,大陆也得益于产业转移。但是如果没有毛时代的基础,靠蒋家一直“接收”下去,蒋家留在大陆,也决不会搞土地改革,也决不会与买办切割,猴年马月也轮不上做世界工厂

          • 家园 是靠援助做到稳定台湾经济的吗?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家园 你和那个老狐狸一样,消息来源很奇怪

              公认朝鲜开战后美国开始援助台湾。维基百科上说50年3月美国通过了5千万美元援华案。当时是有美国驻军的。

              • 家园 这个图很好找,随便搜的

                我的意思:

                1,美国的援助以军事为主,

                2,美国的经济援助是锦上添花,而非决定性因素。

                3,美国经济援助和从大陆搜刮过去的比,小,当然累计起来就不少了。

                这么说吧,美国的援助,是吃饱的最后一个馒头,而不是前三个救命的馒头。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5
上页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