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棉妈论语别解 -- 王小棉她妈

共:💬190 🌺1176 🌵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13
上页 下页 末页
    • 家园 棉妈论语别解(七十九)—时刻向比自己优秀的人学习

      【原文】?7·32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孔子与别人一起唱歌,如果唱得好,一定要请他再唱一遍,然后和他一起唱。

      这句话给人的教谕是时刻向比自己优秀的人学习。不管是思想修养方面和业务技能方面,只要自己有不足就要时刻向其他人学习,只有这样最后才会被人仰望。

      这一小节和上一小节是有关联的。上一小节是说人要知错就认账,这一小节是常人自己的不足就要追赶。

      下两小节表现孔子谦虚的美德,语意和前面也是有关联的。?

      【原文】?7·33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孔子说:“就书本知识来说,大约我和别人差不多(我也不比别人差),但从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方面,那我(自觉)做得不够好,没有什么特别的心得。”?

      “文,莫吾犹人也”有人说此句意为:“讲到书本知识我不如别人”,俺觉得联系上下文,孔子差点就说“我认第二,没人敢认第一”了,所以,翻译成我不比别人差就够足够谦虚了,不可能是不如别人的意思。倒是后面这句,读起来有点遗憾的意思,孔子是说,在做人(君子)方面,我没有什么(超出圣贤)的额外的心得能够传授给你们呀。

      不是孔子没有躬行君子,是做了没有什么特别的心得,没有在完善君子之道方面做出贡献觉得遗憾才对。

      【原文】?7·34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抑是“只不过是”的意思,这句和上一句应当是连在一起的。?

      孔子说:“如果(像你们说的)我已经做到了圣与仁的境界,那我怎么敢当!不过是(向圣与仁的境界)努力而不感厌倦,教诲别人也从不感觉疲倦,也就可以这样说罢了。”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学不到的。”?

      前面已经有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句话的解读,本章与前面的说法是一致。

      学无止境,要终身学习。

      通宝推:蓝鸟,mezhan,
    • 家园 棉妈论语别解(七十八)—承认错误是止损的前提

      【原文】?7·30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孔子说:“仁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我想达到仁,仁就来了。”?

      所谓一念之仁。“仁”是一种理念,想要做到不用喊口号,也不用依靠什么,只要想做个仁人,便具有了仁的德行。比如说一个人,一分钟之内想要做个好人,那在那一刻他便是一个好人。下一刻被恶魔附体,他就又变成一个坏人了,那是另外一回事。所以孔子说自己的学生一天之内做个仁人还是做的到的,只不过睡一宿觉第二天又忘了。

      一个人要想立足职场,可以能力不强,但一定要做个好人。在职场上想做个好人,同样吾未见力不足者。因为做好人非常容易,只要不说坏话不做坏事就行了。

      比如我总爱跟学生说:让你们做什么你们做不到,不让你们做什么难道还做不到吗?管不了别人还管不住自己吗?能力矮穷矬也就罢了,人品总得高大上吧! ?

      【原文】?7·31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陈司败问:“鲁昭公懂得礼吗?”孔子说:“懂得礼。”孔子出来后,陈司败向巫马其作了个揖,走近对他说:“我听说,君子是没有偏私的,难道君子还包庇别人吗?鲁君在吴国娶了一个同姓的女子为做夫人,是国君的同姓,称她为吴孟子。如果鲁君算是知礼,还有谁不知礼呢?”巫马期把这句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真是幸运。如果有错,人家一定会(给我指出来让我)知道。”?

      鲁昭公娶同姓女为夫人,违反了礼的规定。而孔子“为尊者讳”说他懂礼,被人抓包儿。在这种情况下,孔子反过来给自己垫砖:“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人必知之,是“人必使我知之”的意思。

      这段话关于谁娶谁对了错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教人如果犯错被抓包了怎么办。

      一般人犯错被抓住,有死不承认的,有嫁祸于人的,有推卸责任的,还有自怨自艾的,这些跟孔夫子被抓包的态度比起来,简直弱爆了。

      孔子不愧万世师表,连犯错误被抓的态度都可成为后世的表率。被发现了吗?被发现了呀!那能怎么办呢?我开启宇宙无敌表扬模式吧!

      学生跟孔子说老师你犯错了呀!孔子回答说,是吗?我可真幸运啊,只要有错就会被人指出来。

      犯错被抓包,最正确的选择就是及时止损。不要妄图以最小的代价解决问题。有时候最小的代价是不想存在的,也没时间去求证。这时候需要计算的就是可以承受的最大的损失是多少。能够承担多少就一股脑砸进去,解决了眼前的问题才能以图将来。

      比如网上的薛之谦事件,咱不管他是什么原因出了昏招,就算是爱情使人智商降低吧,被抓包了就该第一时间承认错误,你可以没有那么想,但管不了别人怎么想。承认错误让对方提出赔偿金额,甚至最好是自己提出赔偿金额,能给得起多少就给多少。不再纠缠这件事,爬出来多少钱赚不来。真不明白他和他的团队都在想些什么。可能就是在寻找最小代价吧,可惜没有最小代价,只有彻底完蛋。

      由此想到李嘉诚跟张子强的赎金谈判。李嘉诚只说我最多能拿到多少旧钞还不会引人注意,别的不谈。

      如果赌注涉及身家性命与自身前途,那就输不起了。在这种情况下只要能够达成既定目标,能付得起多大代价就付多大代价。用在市场上砍价的思维去处理这种大事,只能是人财两空,网上现成的例子多的是!

      写到这里又想起来一个故事,是真事儿,说出来图一乐儿。

      时间,十数年前隆冬之夜。地点,北京农业机械学院。

      人物,主角张三姐,伊春人,食堂管理人员,北京人。配角,妹妹及同学若干。

      张三姐和妹妹等同学晚自习从图书馆回宿舍,路遇学校食堂冬储白菜堆顺手牵

      羊被食堂管理人员发现。

      “嘿!那个是在干什么呐?”食堂管理员指着张三姐手里的白菜,京腔京韵。

      张三姐回头白了食堂管理员一眼,理直气壮地回道:

      “看见了还问!”

      通宝推:mezhan,
    • 家园 棉妈论语别解(七十七)—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原文】?7·28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孔子说:“有这样一种人,可能他什么都不懂却在那里凭空创造,我却没有这样的本领。多听,选择其中好的来学习;多看,然后记在心里,这是获得知识的第二个途径。”?

      孔子认为古代圣贤可以生而知之,不需学习就什么都知道。这当然是唯心论的说法,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人不通过实践就生而知之是不可能的。

      毛主席语录: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

      孔子虽然认为有些人能够生而知之,但他自己做不到就是做不到,他不吹牛。他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在认知上是笨人,只能用次一等方法听人说什么好,再跟着看人家为什么说好,人家是怎么做的,然后再得出自己的结论。

      实事求是,不装不骗,这也是孔子的伟大之处。

      【原文】?7·29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人们)都认为很难与互乡那个地方的人谈话,但互乡的一个童子却受到了孔子的接见,学生们都感到迷惑不解。孔子说:“肯定他他就会进步,不肯定他他就会倒退。哪一种做法更好(应当去做)呢?人家愿意修正自己的错误要求进步,那我们就该鼓励他修正错误的行为,不要管他过去怎样。”?

      这从一个侧面体现出孔子“诲人不倦”与“有教无类”的教育态度。有人愿意接受教诲那就去教,不怕辛苦;要求进步的人一定要给予肯定,不要抓着过去的错误不放。

      互乡这个地方估计是山民住的地方。平日里他们不怎么与山下的人沟通,讲道理他们一般也不听,所以会说难与言,言语上难与沟通。

      那时候的民也分三六九等,有些地区是被教化地区,比如下里巴人,还有些人就是没有被文明教化的人,比如山上的人。叫互乡,我猜,可能有互市的意思,是说山民和平原民互相交易的地方,但那里的居民以山民为主,应该属于半开化地区。否则也不会有年轻人来请教孔子了。

      我们日常对人也不要带着成见。只要人家肯跟自己好好说话,那就好好对人家。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只要能帮助别人进步,其他的就不要计较了。

      我教学生上excel课,最开始因为学生不认真听讲,刚讲完就问心里有怨。后来想开了也就不生气了,学生肯问我就再讲一遍好了。只要肯问,我教完了他会操作就行了,计较是不是刚讲完没意义。

      通宝推:mezhan,
    • 家园 棉妈论语别解(七十六)—要给别人留点活路

      【原文】?7·26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孔子说:“圣人我是不可能看到了,能看到君子,这就可以了。”孔子又说:“完美(修养特别好)的人我不可能看到了,能见到始终如一(保持好的品德的)人,这也就可以了。(当然)没有却装作有,空虚却装作充实,穷困却装作富足,这样的人是难于有恒心(保持好的品德)的。”?

      孔子是个比较极端的厚古薄今的人。他总是认为上古才有圣人,才有完美的人。对于春秋末期社会“礼崩乐坏”的状况,孔子特别想要复古。其实按照唯物史观,上古的人也没有传说的那么美好,只不过年代久远,被后人美化了而已。孔子对于那些“虚而为盈,约而为泰”的人是瞧不上的,都是装而已矣。

      热衷于伪装自己的人有什么保持美好品德的恒心?能保持就不用装了。就因为知道自己做不到,才会让自己伪装成很高尚的样子。

      不过就现在看来,能装也算退而求其次了,总比毫无自知地炫耀自己的无耻与凶残好多了。

      【原文】?7·27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孔子只用(有一个鱼钩)的钓竿钓鱼,而不用(有许多鱼钩的)大绳钓鱼。只射飞鸟,不射巢中歇宿的鸟。?

      这段话古今翻译是没有歧义的。但其中的道理解读起来还是有分别。有的书上说孔子的这种做法说明他有仁德之心。有的书上说还不是钓鱼射鸟,本质上没啥区别。我觉得争论这个没意义。

      倒是事实很清楚可以拿来做例子讲做人的大道理:做事不要太过分,要给别人留些活路!

      钓鱼的时候给鱼留点儿活路;

      射鸟的时候给鸟留点儿活路;

      钓鱼的时候想着别人也会来钓鱼,也给别人留点儿活路;

      射鸟的时候想着别人也会来射鸟,也给别人留点儿活路。

      如此,做事不会过分,如此也不会给自己及子孙招灾种祸!

      说到这想起来如今网上热点新闻“毒妇前妻逼死程序员”。虽说是骗婚,但做事要是能留点余地也就不至于闹得不可收拾。当然,我同情坏人的立场是不对的。

      通宝推:mezhan,
      • 家园 这确实是你的不对了

        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以德报怨,其实也算是一种欺骗。骗别人和骗自己。就像江歌妈妈,假如她还有一个孩子,我觉的她也未必不能接受赔偿和解,毕竟日子还要过下去。付出和收益如果相差太大,一般人还是要考虑的。但是,正义呢?

        当然,我不认为以命易命就是最合理的,但假如易位的话,我一定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我去蹲20年大牢,我认为这种结果对我很公平。你觉得呢?当然,我是对犯罪行为来说。日常为人处事,还是要给别人活路的。

        • 家园 这句话后面有解。

          以德报怨和以直报怨这些都可以有,不是二选一。

          以阶级斗争来说,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适用以德报怨。

          处理敌我矛盾适用以直报怨。

          江歌这个,适用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 家园 适可而止
    • 家园 棉妈论语别解(七十五)— 职场不被认可肯定是自己的原因

      【原文】?7·24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二三子指孔子的学生们。?

      孔子说:“学生们,你们以为我对你们有什么隐瞒的吗?我是丝毫没有隐瞒的。我没有什么事不是和你们一起干的。我孔丘就是这样的人。”

      前面被桓魋追杀,到了安全地带,总要给学生们一个交代吧?

      可是孔子真没什么要交代的,他啥也没干,是无妄之灾嘛。所以他只能跟学生说,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啊,我什么也没瞒着你们呀。你们看这些天我做什么都是和你们在一起的呀,我真的是什么也不知道啊(我是清白的呀)!?

      【原文】?7·25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孔子一般从以下四个方面教授学生:文化知识、行为实践、忠诚和守信

      这里讲孔子教学的内容。讲授古代和当代文化典籍,然后教导学生们这些典籍里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教学生们对上位者要忠诚,对朋友对下属和人民要守信。

      这段话不难理解,概括地讲,就是孔子从书本知识,社会实践和道德修养三个方面来教学生。

      其实职场上学会这些就足够了。无论当多大官,做多大事,也就是这三个方面做好了。

      书本知识精通,考证考得好;学以致用,业务做得好;对企业忠诚,不做有损企业利益的事;对内部服务对象和对客户都做到诚实守信,说到做到。工作干成这样儿,毫无疑问会成为一个事业成功的人。

      反过来,一个人在单位不被认可,一定能从这几个方面找到原因。?

      通宝推:蓝鸟,mezhan,
    • 家园 棉妈论语别解(七十四)—学习无止境

      【原文】?7·22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人行,是前面有三个人还是自己跟善与不善两个人在一起呢?我认为是后者。

      这句话是孔子教育学生们的,所谓的必有我师的我,也不是说他自己,这里是代指我们或者你们。

      孔子说:“即使是自己跟另外两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也必定有人可以让自己有师从效法或者反省的地方。选择他们行为品德好的方面学习人家的优点,观察到行为品德不好的方面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后世人耳熟能详。就是这话说得太好了。人要想进步,无时不可以跟从别人学习。跟好人学好的方面固然是学习,跟有缺点不足的人在一起,用他们的缺点和不足作对照,反省和改掉自己身上的缺点,同样能够进步。

      这段话,无论是对于外面职场修炼、日常处事待人还是自己修身养性,都是有益的。或者即便是自己很好了,也可以从别人犯的错误上吸取教训,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再或者更引申一步:跟坏人学怎么不受害总是可以的吧!

      ?

      【原文】?7·23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1)其如予何?”?

      桓魋是宋国主管军事行政的官—司马,从《论语》里的行为看,他是个坏人。?

      孔子说:“上天把生德加于我身,桓魋能把我怎么样?”?

      孔子从卫国去陈国时经过宋国。桓魋听说以后,带兵要去害孔子。要害孔子的原因据说是怕宋国国君亲近孔子他会被疏远。孔子在学生保护下离开了宋国,这句话是孔子逃亡路上说的。

      有人说孔子说这话是给自己壮胆呢,这话也不算错。不过跟一群人逃亡的路上不说壮胆的话难道要大哭大嚎说自己好倒霉?孔子是学生们的主心骨,自有圣人的担当。教了学生那么多道理,必须相信邪不胜正。

      天生德于予,通译本都做老天让我有德行,我觉得不确,生德应该理解为上天有好生之德的意思。上天给了我生命,自然还会给我生路。我理解这句话就是“上天为我开了生路,这是上天对我的德行”。

      翻成白话:自有老天保佑,怕个什么桓魋?

      通宝推:mezhan,
    • 家园 棉妈论语别解(七十三)—讲普通话,不懂不瞎说

      【原文】?7·18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雅言就是周王朝时期以陕西语音为标准音的官话,在当时被称作“雅言”,也就是现在的讲普通话的意思。

      孔子有时讲雅言,读《诗》、念《书》、赞礼时,用的都是雅言。孔子平时说山东话,但在诵读《诗》、《书》和赞礼时,则说陕西话。

      这里讲的也是孔子尊礼。

      孔子自己在该讲方言的时候讲方言,在该讲普通话的时候讲普通话,不随心所欲,时刻遵守礼的约束

      ??

      【原文】?7·19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叶公:叶,音shè(社),现在读叶本音。。叶公好龙说的就是他.

      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样说:他这个人啊,反复思考问题的时候会忘记吃饭,思考明白了的时候会高兴得忘记忧愁,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这里是孔子的着重于精神方面的自我描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是典型的乐观心态。

      翻译成白话的时候,我认为这三句话的意思应该是递进的。勤于思考,有所得乐以忘忧,什么忧呢?至少包括都忘记了自己的年龄。

      现代人的职场人就是应当追求这种“从工作中获得乐趣、忘记一切烦恼”的工作境界。

      果若如此,工作着是快乐的!生活真美好!

      【原文】?7·20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愿意学习古代的文化知识,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

      看《论语》读到这里,才知道原来语文课本里的张好古这个名字是大有来历的,和他的作为恰成对照,也是一笑话。语文老师当年怎么就没讲呢!--题外话。

      在孔子的观念当中,圣人就是“生而知之者”或者是“足不出户知天下”,他可以凭空制定典章礼仪,兴礼乐以教化百姓。轮到他自己,他认为自己所知道的一切都是学来的。好,这里是愿意学习的意思。

      孔子之所以讲这个话,是为了鼓励学生们好好学习的。

      大约是有学生问他老师你的知识为什么那么渊博,遂有此答。?

      【原文】?7·21 子不语怪力、乱神。?

      孔子不谈论怪异的力量和非正统的鬼神。?

      许多文本都把怪力乱神当作四个字来解,结果有的地方就解不通了。

      比如说“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这句话说的是祭祀自己应当祭祀的鬼神才是符合礼的。“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这句话说得是对鬼神要有崇敬的态度。这些都不是不谈论鬼神,鬼神有时候就是指祖先,不谈论岂不是忘记祖宗?

      所以我认为应当是不谈论“怪力”和“乱神”。怪力是不能用现有知识解释的神秘力量,乱神是不合“礼”的民间祭拜的乱七八糟的神。

      这两点,说没有不合适,只能不解释。

      通俗大白话:孔子对于自己搞不懂的事情不瞎说。

      通宝推:mezhan,然后203,
    • 家园 棉妈论语别解(七十二)—

      【原文】?7·15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孔子提倡“安贫乐道”,邦无道而去谋求富贵,是违背了君子之道。他认为人不能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吃穿用不好又能怎样?只要不影响自身的修行,就不用太在意。对于有志于道的人来讲,这也是学道过程中的一种考验。乐亦在其中矣,说的是“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生活简朴表明了一个人乐于学道的态度。乐于学道,自然不能违背道义做事,所以,富贵有没有无所谓,就跟天上的浮云一般,去留无意。

      富贵于我如浮云这种思想后来不但成为儒者,也成了普通百姓所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即便现在也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原文】?7·16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孔子说:“再给我几年时间,到五十岁学习《易》,我便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

      历来翻译对于“加我数年”都在年龄基数上打官司,按我的理解这句应该是五十以学易,加我数年,可以无大过矣!意即从五十开始学几年。那么前面那些年学没学呢?应当也学了,但是没到五十岁知天命的时候,学了也搞不彻底,所以从五十再开始重新学,再学几年才可能真正搞懂。

      孔子自己说,“五十而知天命”,就是已经明白世上的事情有时候尽力即可,成不成老天自有安排。这时候再学《易》,就是学习朴素的辩证法,也是听天由命的意思。 说孔子“读《易》,韦编三绝”,可见易经之难学。

      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但做好事,莫问前程便是天命。如果学习《易经》,最主要要是学习事物发生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来指到自己的行为,用它来算命是本末倒置了。

      通宝推:mezhan,青颍路,
    • 家园 棉妈论语别解(七十一)—求仁只能得仁

      【原文】?7·13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有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滋味,他说,“想不到《韶》乐的美达到了这样迷人的地步。”

      最早是从《老残游记》里节选的课文《白妞说书》知道这句话的。小时候理解不了,肉啊,那可是肉啊,吃了怎么能够不知道有多香呢?长大以后虽然还是没有余音绕梁三月不绝的夸张感受,但已经能够体会听一首好歌好曲的那种激动的心情了。孔子听到了古乐,激动了三个月估计也有可能吧。

      不过我觉得这句话在这里是说乐曲的教化之功。通过听高雅的音乐可以教化民众,这是孔子对乐的功用的态度。因为孔子是政治家,推崇什么一定和治世有关。孔子说古乐《韶》的好处,也是在感概先圣们已经把音乐教化民众的事情做得这么好了。至于说他欣赏古乐痴迷的程度和他在音乐方面的高深造诣没,这应当不是重点。?

      【原文】?7·14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卫灵公的孙子在他爷爷死后被立为国君。他爹因谋杀南子而被卫灵公驱逐出国。后来他爹回国与他争位。反正卫国是挺乱的。?

      冉有(问子贡)说:“老师会帮助卫国立国君的事吗?”子贡说:“嗯,我去问他。”于是就进去问孔子:“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呢?”(孔子)说:“古代的贤人。”(子贡又)问:“他们有怨恨吗?”(孔子)说:“他们求仁而得到了仁,又有什么需要抱怨的呢?”(子贡)出来(对冉有)说:“老师不会管这事儿的。”?

      卫国国君辄即位后,他爹从国外回来和他争夺王位,这件事恰好与伯夷、叔齐两兄弟互相让位形成鲜明对照。孔子赞扬伯夷、叔齐的行为,必定会对他们父子的行为不满,所以一定不会管这样的滥事儿。孔子大概的意思就是怎么选择都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仁与不仁,都是他们自己的选择,怨不得别人。

      夫子去干涉这件事,应当也不符合礼?,所以孔子不干。

      从这个对话还可以看出子贡比其他人更理解孔子。

      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要搞清楚。

      要升职加薪就不能抱怨加班,想要生活轻松自在就不能抱怨没钱。苏宁说你选啥我都支持你,但你不能只想要好的结果却不想要他带来的副产品啊—这个真没有!

      有官员抱怨自己当官耽误了挣钱也是一样的道理。嫌钱少就辞官不做去做生意好了,后悔也是可以的。但不能因为做官没钱就认为贪污或权钱交易是情有可原的吧!—这个也真不行!

      因为没谁逼着谁去入党,也没谁逼着谁去当官啊!

      通宝推:青颍路,mezhan,
    • 家园 棉妈论语别解(七十)—除死无大事

      【原文】?7·11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孔子说:“如果富贵能够用合乎于道的方法去追求,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能够用合于道的方法去追求,那我就还是去做我愿意做的事情。”?

      财难乎?

      孔子不反对做官,不反对发财,但不能违背道与义,这是原则问题。

      那么反过来是不是也可以这么理解:既然学道习道是孔子给大家指出的一条道路,坚定地走在这条路上一定会求得富贵,具体去做什么反而不重要了。如果说就是要求得富贵而什么都去做,那可能反而什么也得不到。

      跟某些做企业的朋友谈经营之道的时候我总是跟他们说,做企业就是做事业,做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做好了社会当然会回报以丰厚的利润,反过来如果一个企业家单纯就是想赚钱的话,那没有不失败的。

      没有为社会服务精神的企业一定做不长,即便某个时候赚了钱,最后那些钱也会以各种方式消散掉。若论因果的话,那就是得之不以其道,单纯想要从社会中索取,最后社会也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原文】?7·12 子之所慎:齐、战、疾。?

      孔子所谨慎小心对待的是斋戒、战争和疾病这三件事。

      除死无大事!

      我妈在世的时候总是很乐观,若与她抱怨起什么麻烦事的时候,她总说“除死无大事,讨饭不再穷。”

      现在看子之所慎,还真是除死无大事了。

      齐,斋戒是对已经死去的人的祭拜仪式前的准备工作。

      战,我的理解是战前的出征仪式,也是关乎人命和国家命运的大事。

      疾,我的理解是探望有病的人,比如前文伯牛有疾。孔子这个级别,大概探望病人也是很有仪式感的。

      这三件事情做起来都不能态度轻慢,必要有恭谨虔诚的心才算符合礼,也更符合人之常情。

      或者也可以这么说:在那个时代,设若在做这三件事的时候不严肃认真,说话行事出了差错,轻则获罪于人,重则可能会丢掉脑袋,所以不可不慎!

      另起一行:我晚刷爆我朋友圈的一条消息是一个原同事37岁便得了不治之症。他在我们学校当时最广受关注的就是生了三个孩子,就为了满足他家要孙子的愿望。

      这次轻松筹大家才知道原来他家的条件非常不好。父母一贫如洗,哥哥压力大得病丧失劳动能力,他们家的孩子也要这个同事照顾。就这他父母还让他非生男孩不可。他老婆也不上班,就是在家生孩子带孩子。

      我们都认为是因为经济压力太大了才得的病,所以选择生几胎真是不可不慎。

      通宝推:青颍路,mezhan,
    • 家园 棉妈论语别解(六十九)—子路吃了颜回的醋

      【原文】?7·9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不曾吃饱过。孔子在一天里为吊丧而哭泣,就不再唱歌。

      这不是孔子自己说的话,是学生记录下来孔子的言行。这段话说明孔子非常讲究人情世故,情商非常高。

      别人家里有人去世了,心情不好肯定吃不下饭。如果宴饮时在这种人旁边却旁若无人,肆无忌惮地大吃大喝,说轻了那是没长心,说重了那是跟人示威,给自己种祸呢!

      再说子于是日哭,则不歌,同样是体现了对丧者及其家里人的一种尊重。

      一个人刚参加葬礼回来便与人欢歌笑语甚至引吭高歌,这种表现可能是表示逝者的离去无动于衷,不以为然,也可能对于逝者及其家人毫无恭敬之心,这同样是种祸的节奏,所以君子不应当这样做。

      虽说“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但那也不能发生在参加葬礼的当天呐。

      都说现今传统文化在台湾,我却不以为然。

      记得一次新闻播报英文蔡上午去参加一个追思会,晚上又给人去祝寿,真替夸台湾的人心塞。

      【原文】?7·10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孔子对颜渊说:“国君用我呢,就去做官;国君不用我呢,就隐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这样吧!”子路问孔子说:“老师您如果统帅三军,那么您愿意和谁在一起共事呢?”孔子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过河,死了都不会后悔的人,我是不会和他在一起共事的。一定要是遇事小心谨慎,善于谋划而能完成任务的人才行。”?

      孔夫子和颜回说话,意思就是“让干就干,不让干就不干,心里面不会有其他想法的人也就咱俩了”。这是表扬颜回思想纯正,当然孔子也顺路给自己垫块砖。这本来没啥,偏子路这家伙吃醋心里想:老师,你总看他好,我怎么看不出来他有什么好的?--从这一点上,子路的觉悟不如子贡。于是子路不服气地反问:“您要是带领军队出战,您说让谁跟着您吧?”意即,哼,您总看颜回好,等打仗的时候他有什么用?弱的跟小鸡崽儿似的,打仗光靠德行和嘴皮子还不是没用!

      结果,一口醋喷出,被孔子给骂了回去:“就你那样的,有勇无谋,谁愿意跟你一起去送死?我要带也是带那些怕死所以认真考虑怎么保命的人,反正带谁也不带你!”

      这段话挺有意思的,临事而惧是人的正常表现,啥也不怕是等着送死的节奏。虽说子路以勇冠三军以为傲,偏孔子看透了他有勇无谋,或者说他过刚易折的性格。孔子说这话就是要提醒他凡事不是一直往前冲就行了,保全自己也很重要。可惜,子路还是没听,最后死于乱军之中。

      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这话是主席总结的,孔夫子当年若能听到这一句话应该拍案。

      通宝推:青颍路,等明天,迷途笨狼,mezhan,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13
上页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