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言过其实者必非忠信 -- 林风清逸

共:💬48 🌺338 🌵10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你也是闲大了

              茨威格在<异端的权利>里写某些智慧之士对于宗教狂热不予理睬, 因为"圣人有比调教疯狗更高尚的娱乐"。我觉得这很有道理。林网友很赏识自己。从他的文字中都看得出来。希望有大佬也赏识他。至于他的文中错误还是由他吧。他还年轻。不值得和他浪费时间 。

              他看到我这回复后无论发掘出来什么,我绝不理睬。劝你也省把力气。

              • 家园 哈哈你可能不了解解甲

                这家伙就好这口儿,认真到底。所以被他咬上,那叫个苦,不反驳等于认怂,反驳了会迎来从不失约的打脸。这就像大冬天来件湿棉袄,脱了冷,穿着更冷。

            • 家园 解甲这绿绿居然说别人卑劣???

              信奉要屠杀奴役的非绿的驴教,把夺取非绿财产当人生信条的驴教,这种邪教徒才是最卑劣的人。

              驴教徒有塔基亚欺骗法则,怎么欺骗非绿都无所谓,驴教鼓励这种欺骗。

              大多数ID后面都是活生生的人?水军还在拿这套东西骗人,难道西方资本的网络水军部队不存在?

        • 家园 某人上阵就无趣了,因为这个人根本就说不通。

          解甲说我不懂罚二十以上是什么概念。这个人就喜欢扣帽子。因为我们和迷途笨狼在讨论霸陵尉的事情时,已经讨论过宵禁的事。真是巧了。唐宋以后的宵禁规定,是,触犯宵禁打三四十。罚二十以上,孔明这是连宵禁都管了。汉代宵禁的具体规矩我没有查,因为中国古代律法资料并不是很齐全,九朝律考本身也很复杂,我平时也懒得看,这会就不临时抱佛脚了。我们现在很难找到汉代的记录。不过汉法沿袭秦法,更加严格的可能性会大一些。历史也记载过曹操当年也用犯夜的罪名打死过权贵。因为没找到资料,就算相当吧。

          换言之,罚二十,有可能是相当于犯夜、或者更轻的罪行。当然,也可能汉代法律不同,罚二十直接就是犯夜的处罚,不过这就是纯粹猜测了,我没查资料。但是我们都知道,为了宵禁,曹操打死过人。当时,曹操是洛阳北部尉。京畿尉比地方要重,大略也就是接近地方上郡守级别,具体的高下大约有点变化,区别不会太多。也就是说,诸葛亮以蜀汉丞相的身份,管的是下属该管的事情。这就好像国家总理每天调度和平里派出所的出警记录,批示刑拘了几个扒手。

          很好,这很大略。

          那么解甲扣完帽子、给自己找了一点优越感之后是怎么说的呢?他说:“蜀汉的刑法是蜀科,今已失传,但从之前和之后的一些历史记载,可以看到‘二十罚’(无论是笞还是杖)并不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注意“今已失传”,就是说他也没有什么资料,只是脑补。特别重要的是,解甲在提出“不是鸡毛蒜皮的小事”这一观点时,对于至关重要的依据——“之前和之后的一些历史记载”——语焉不详。这个避重就轻,说明他知道自己在说什么。所以我说这个人不老实。

          当然了,大约罚二十还有别的解释。说不准有些专业人士手里又找到了新鲜的内容,但是不主动拿出来给大家伙看,就等着争论时攻击其他人用。我之前说过,刺激刺激,某人就会出来,还会找人发帖。这不就发帖了么?但是目前还没看到有关的新研究成果,大概刺激还不够,目前还没喊人来助拳。

          有好东西,不是用来与大家分享,而是藏着掖着,用来实现个人斗争胜利的目的。这样的人,我是看不起的。

          不过随他去吧。天底下这样的人多了去了。

          解甲喜欢玩文字的花招,我把他的话翻译一下吧:

          “林兄这个人精神还不错,但是水平有限。”

          我把这句话改一下:

          “笨狼兄这个人精神还不错,但是水平有限。”

          你们可以体会一下他在说什么。

          好了,不整这些废话了,说点实在的。

          在刘表将死的时候,提出榻上策的鲁肃明显兴奋了起来,全力投入到了抢抓荆州的工作中去,说:“……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提出“奉天子以令不臣”的荀彧,则提出:“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然后处于各方强大势力围剿之中、只有一个新野的刘备势力的谋主诸葛亮,……一直到被打得乱七八糟以后,诸葛亮才说:“事急矣,请奉命求救於孙将军。”……

          重大战略设计师啊,别的设计师这个时候都玩出花来了,就诸葛亮在那等着鲁肃在当阳长坂坡之败前过来跟他说“我,子瑜友也”,一直到长坂坡之后跑到夏口被周瑜给踩了,才“事急矣”……

          同样水平的人都进入到了工作状态,而唯独孔明很迟钝,这个现象是很蹊跷的。

          但是解甲并未理会这个蹊跷之处,而是说什么“刘备集团依据隆中对的规划拿下了荆州、拿下了益州,结好了孙权,举荆益之兵以向中原。尽管刘备集团并没有达成隆中对的战略构想,但这一计划被按部就班地执行到了最后一步,这是众目睽睽的事实。而鲁肃向孙权献上榻上对时,孙权是割据扬州南部的军阀;直到鲁肃去世时,孙权还是割据扬州南部的军阀。鲁肃死后,孙权倒是取得了荆州——这段历史广为人知,哪位觉得这和榻上对有关系呢?”这段话是很有意思的,这段话所描述的事实,我可以用另一种说法来描述:

          刘备和孔明两个人活着执行了隆中对计划,可是走到最后一步就失败了。鲁肃死了,但是他死了以后,他的计划依然得到了执行。

          这个说法是在说明什么呢?是在说明比较两个计划的可行性。显然,鲁肃计划的可行性更好。因为,孔明活着看到了自己的计划失败;鲁肃没有活着,结果别人还是执行了他的计划。如果他活着,计划是不是可以做得更好一点呢?一个是自己干都没干成,一个是自己不干都能干成,怎么说,也得是后者的计划更加切实可行。

          当然了,如果比较两个计划以感情打动人的指数,隆中对遥遥领先。可惜我们现在不谈感情。

          解甲用导向性的话来描述基本事实,这个导向性是有预设前提的,就是“粉了一个诸葛亮、黑了所有中国人”。诸葛亮是顶级高手,其他所有人都是笨蛋,这就是预设前提。这个预设前提显然是错误的。

          同样的历史发展过程,用两种不同的描述方式,解甲那种就是诸葛亮活着实现了自己计划,鲁肃的计划不是鲁肃实现的,乍看上去好像鲁肃不行。但是解甲好像忘记了“死诸葛吓走活仲达”的事情。死诸葛吓走活仲达,是展现诸葛亮胜过司马懿的故事。但是到了鲁肃,就没这个待遇了。你看,有没有鲁肃都能实现鲁肃的计划,更加说明鲁肃的计划好。这就好像毛泽东虽然死了,但是他之前发动的文革,依然在80年代90年代打断了官二代们的接班潮。我死了,你们还要按照我的计划走。同样的事情,在死诸葛吓走活仲达的时候,就是诸葛亮高明,在鲁肃与诸葛亮对比的时候,却不说是鲁肃高明了。这判断标准怎么能因人而异呢?面对这种情况,我说某人说不通,理由是很充足的。

          何况,死诸葛吓走活仲达,这个胜利所隐含的意思是说,活诸葛败给了活仲达。

          隆中对的失败,是尽人皆知的事情。因为事实早就无情的做出了证明。解甲说,隆中对进行到了最后一步,但是他没有说,隆中对进行到最后一步以后,马上就失败了。

          隆中对失败是有其必然性的。很早以前我就说过,隆中对有一个重大缺陷。隆中对在设计上,要求刘备集团以荆州益州为根据地,但是隆中对有一个重大缺陷,就是荆州如何同时面对中原和江东的威胁。我们知道,诸葛亮强调要与孙吴结盟。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孙吴为什么要结盟?

          从军事地理上来说,荆州为江东上流,随时可以顺流而下,极短时间内就可以攻击江东腹地。所以江东要实现军事形势的安全,就必须保证上游安全。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刘备荆州军可以进攻,那就会像一把刀悬在江东集团的脑袋上。所以怎么看,刘备集团也不可能拿着荆州做大。刘备集团只能以荆州防御,而断然不存在以荆州扩张的可能。

          荆州对江东的威胁,任何一个熟悉东晋历史的人都知道。智者见于未萌,愚者暗于既成。诸葛亮显然被视为智者,那么他为什么看不到自己生活、成长的荆州对江东的威胁呢?这是我质疑他的战略能力的原因之一。他的实际表现与他的战略名声,太不相称。

          隆中对从一开始存在重大战略缺陷。隆中对这一缺陷非常有意思,因为这一缺陷在榻上策是不存在的,因为榻上策里孙权溯江而上,根本不用考虑江东的威胁。到诸葛亮的时候,就只能用结盟这一办法稳住江东。而在三国历史上,江东进攻荆州是赫赫有名的事情,为此孙坚付出了生命。结盟必然只能拖延但绝不能解决江东的威胁。然后诸葛亮还计划遣一上将出击,带走荆州军……

          我们知道,双拳难敌四手,诸葛亮给荆州军安排的任务,是以一州之地,对抗中夏江东。无论是中夏还是江东,哪一个都比完整的荆州要强大,结果还要对抗两个!

          我之前举了毛泽东在解放战争时分兵的例子,毛泽东当时虽然也分兵,但是采取的方案是将主力主要集中于东北,其次集中于东部,在陕北,他只保留了极少的兵力,对于刘邓方面,他甚至选择了直接托管。主次之分十分明确。

          可是诸葛亮事实上是没有主次的。荆州军的任务太重,益州军本身又是刘备中军。

          诸葛亮的战略设计与鲁肃相似的地方很多。我之前也说过,创新必须立足于现实基础,可以借鉴别人的计划。这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不过有的人连这也不想承认。其实诸葛亮建议刘备得手以后待天下有变再出兵,鲁肃也是这样想的。孔明这样想就是高明,鲁肃这样想就不是高明,解甲的逻辑我不懂。尤其是鲁肃还在孔明前面,这样解甲的逻辑我就更不懂了。所以我只能推测,解甲本身就是带着人设来的。

          我感觉,解甲研究三国历史的时候,预先设定了一个亮粉的人设。比如说我之前讨论北宋雍熙北伐的战略。我指出,雍熙北伐与诸葛亮的战略有一些相似的地方。一看到与诸葛亮有关,解甲立即闻风而动。北宋雍熙北伐有一个设计,就是依托山地前进、限制辽军骑兵优势。对此解甲提出,山地是死地,切不可依托山地。我当时的感觉就是愤怒,因为在我看来这已经是昧着良心强行攻击了。不是吗?迷途笨狼这几天扯了很久的“后勤与步兵分队战术”,说别人是军盲,我想你至少对军事有基本的了解,那么你觉得步兵优势的军队面对骑兵优势的敌人,依托山地进军,山地是死地吗?我不用等你的回答,因为历史上最著名的山地是死地的情况,是三国时代马谡街亭之败。考虑到解甲本身就是因为涉及到三国历史才跳出来的,我们可以很明确的看到:

          解甲作为一个有着明确的三国史任务的人设,其依据主要就是马谡街亭之战。

          解甲说:“有某种宣传目的,其对象是对历史没有多少了解,也并不真正关心的读者。”以其在三国史范畴内强烈的屁股式发言,我觉得这句话是夫子自况。

          我也很想知道,谁是那个“对历史没有多少了解,也并不真正关心的读者”。不过我老早之前就给洒落说过一句话:看不起老百姓的,没一个好东西。洒落对此应该很有印象。洒落应该也知道,印度军事地理那篇文章,我至少在什么时候就已经写了。洒落一直不说,之前我也不要求他来作证。

          任何一个对中国网络历史爱好者少有了解的人,都知道,中国网络历史爱好者圈子里,三国史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圈子。这个圈子和其他圈子截然不同。这个圈子里有非常多的、组团攻击他人的现象。其共同点,可以简单概括为“粉了一个诸葛亮,踩死其他全部中国人”。这一现象不但在其他朝代史的圈子里不常见,在中国学术界甚至都不常见。

          解甲说我有什么任务,这帽子扣得说得太无趣。在此之前我就在河里说过:任何一个带着任务来引导舆论的人,都不会公然与大多数人所支持的政治正确对抗。

          我是如此清楚这一点,但是在此之后,我依然直接顶着河里很多人,正面去怼政治正确。我很多次引用过墨子的话,墨子说,耕地的人少了,剩下的人就要更努力地去耕地。

          在前几天,我很明确地说:十克火药是鞭炮,十斤火药是炸弹。我希望人们在看待问题的时候,一定要记住这一点。弄清楚是在批评,还是在攻击。

          做事一按照人设进行,那么具体的作为就不过都是些走程序的事情了。你具体跟他说什么都是没有用的,因为他只是在走程序。

          所以我说某人很无趣,这个人根本说不通。

          这个识别“人工智能”的办法,大V是不会告诉“对历史没有多少了解,也并不真正关心的读者”的。因为在大V们眼中,读者都是愚蠢的。他们的主要工作对象,也正是“对历史没有多少了解,也并不真正关心的读者”。这种思维出发点,就好像当年英美那些将步枪的弹仓加上隔断,迫使士兵只能打一发装一发子弹的贵族军官。

          顺带一提,人造大V的一个共同点,是平时用很多历史资料刷声望,然后经营一批粉丝,再然后就开始带节奏。其中,将一大批资料复制出来发帖子,是打基础的重要一步,也很能唬人。我见识过一批这样的人,很不幸的是,我注意到有的人也是这样做事的。

          但是这个方法对我没有用处。因为我有个习惯就是看书看资料,不看作者。你说的有道理,我就支持,你说的没道理,我就反对。你之前刷了再多的声望,在我这都是零。而你只要露出一次尾巴,你之前刷的那些声望都立即会变成你故意制造的伪装。伪装越多,则警惕越重。

          但是任何一个人都会看出来,我涉猎的范围如此之广,是没有专门用哪一个领域来刷过声望的。

          有的朋友问,为什么涉足那么多方面却总有一些新奇的看法。下面我开始放毒了:

          原因就是我始终坚持毛泽东所教育我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当然,我学得不好,缺点很多,但是主体上是学了一些。有了正确的方法,那么你处理什么问题,都可以有很多深刻而又新奇的看法。

          以我的体会,毛泽东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很好的认识工具。这个工具其实就是课本上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里面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是基础,量变质变是标尺,否定之否定是变化。我很多次在河里谈过定性判断和定量判断的事,这其实就是量变质变的问题。十克火药和十斤火药,其实也是量变质变的问题。你和孩子说话,说孩子做错了要改正,这是十克火药,你说孩子做错了要去死,这是十斤火药。区别很简单,就是量变引起质变。我将这个规律改造成工具,就变成了定性判断和定量判断。值得一提的是,量变质变这个规律在物理学里的光子的能级跃迁时有着经典的表现,解甲这样一个号称学物理的人,在这样物理学很基本的概念上却似乎有点糊里糊涂,我一直觉得不正常。在什么行里说什么话,说不出行里的话,那显然不是行家里手。然后看这个人的发言,什么样的都有,时好时坏,令人困惑,所以我一直觉得这个人很奇怪。至于是不是拿钱的,这我就不知道了,因为三国圈里被忽悠的人太多了。中国网络圈里有几个很有名的圈子,三国圈以坚定的拥亮排华著称,日常拿诸葛亮为武器疯狂辱没其他三国名人,比如动不动就找个小号刷一刷郭嘉,然后一群人去列举翻烂了的资料去踩郭嘉;百度冷兵器吧则以坚定的拥洋排华著称,日常拿花哨的资料忽悠各种牵强的观点,比如举了很多战例狂吹近代骑兵对东方骑兵的优势,结论是“西方”比“东方”先进。请注意:“近代”和“东方”,这好像不是可以对举的词汇啊,正常应该是“近代”对“古代”,或者“火枪体系内的骑兵”对“弓箭体系内的骑兵”。只有文化殖民主义,才会这样刻意地用“近代”和“东方”对举;而且“近代”和“东方”对举之后,为什么结论又是“西方”和“东方”呢?这不是驴唇不对马嘴吗?这种谬误极度不正常,风气一直都很不对劲。但是我参与别的圈子,这毛病却很少。甚至于我在射箭的圈子里见到过很多观点言论错误百出的人,甚至有一些人瞎研究,成果邪门歪道什么都有,有的拿着日本的传统说就是中国的,也有的走极端说日本的传统都不是中国的,但是他们那种犯错方式和三国圈以及冷兵器圈的犯错方式都不一样。他们通常是资料本身就不对、不全,所以才会错。而不是像某些人,资料非常齐全,因为出发点错了导致结论是错的。正常人犯错,像河友们常说的forger那样的也有不少,但是很少有搞着文化殖民主义说自己在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的。河里谁也没见过forger煮着咖啡豆说他在捍卫中国传统文化。正是观察了较为冷门的圈子里、直接兴风作浪搞渗透的人非常少的较为正常的表现,有了基本的认识,所以对于这些热门圈子的不正常,就更加容易察觉。

          这种怪异圈子里的人,很多都可以直接说是“望之不似活人”。我们可以看一下明显的反例。forger在河里基本被视为叛徒了,但是他仍然是说着自己相信的话,任谁也可以确定,forger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说的是他自己想说的话,从来不是带着任务拿着钱发帖的。可是三国圈和百度冷兵器吧(有人说他们是冷笑话吧)却说着一些根本不成立的话去强行宣传。他们那种直接走程序的行为,很像电话营销的那些人:不管你说什么,就一味重复他们的宣传资料。

          • 家园 令人齿冷。

            我带任务发帖,是林兄说的吧?我受刺激发帖,也是林兄说的吧?

            我往往在讨论后期出来带节奏,是林兄指责过的吧?我这次“闻风而动”,林兄也拿来作为理由指责我了吧?

            如此换着花样给我添加罪名,并不能证明我有问题,反而证明了林兄有问题。如果说和林兄交流有什么收获,我看这可以算一个:鬼捣得多了,难免捣穿。

            ==

            先就林兄的节奏,说说林兄所谓“实在的”。我加引号,因为我觉得林兄所看重这个根本就不实在。把鲁肃的榻上对引来看看:

            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这篇晤对的价值在什么地方?首先在于指出了江东孙氏集团的战略发展方向。历史上孙氏集团有两个战略方向,其一是伺机直接进攻曹操统治中心,其二就是向西发展,联结长江防线。后来前者由于曹操统一北方,可操作性变得很低。但鲁肃这篇对策提出于建安五年,当时北方未定,因此具有一定前瞻性,从而证明了鲁肃确实具有一定战略眼光。

            而提出“竟长江所极”这一战略目的,反而价值并不大。因为长江作为天险,是天然的防御依托和势力范围分界线。在战略方向确定之后,这一判断可以自然而然地形成,并不需要多么高明的战略眼光。

            ==

            真正实在的,在细节里面。我之前回帖里提出了,《论持久战》的价值主要不在于它指明了战略方向,而是它给出了精确的执行路径。毛泽东本人的大战略家地位,更不仅仅是因为提出了《论持久战》这样一篇战略纲领,而是因为他作为统帅,成功地实施保障了这一纲领的执行。

            林兄讲到作弊,可以借用作弊来做个说明。假使有了穿越技术,一个当代人熟读《论持久战》和抗战史,回去取代毛泽东,他能带领中国人民走向胜利吗?这是作弊了,但即使作弊,我想大家还是都会同意很有可能不能,因为普通人和大战略家各方面能力存在差距。简单地靠理论学习,是不可能成为战略家的。

            这个道理,不仅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都很容易想到,甚至我前面的回帖还提出了。林兄这里一副视若无睹的样子,以林兄的语言文字能力,说他看不懂别人的话,那不可能。林兄经常出现这种知行不一致,还动不动说我这怪那怪,我看这才是夫子自况。

            ==

            另外顺便一提,好笑的是,林兄这里冠冕堂皇地讲孙氏集团偷袭关羽夺得荆州,还是在执行鲁肃的计划。

            我还是那句话,这段历史知道的人多。我觉得林兄已经在侮辱别人的智商了,我再解释,那是侮辱林兄的智商。

            ==

            再讲一个我认为有些实在的,就是“二十罚”这一刑律。

            林兄想必对此有些自信,因为一开始选择了这个作为切入点,来驳斥我之妄:解甲不是说我不知道吗?大家看我明明知道的。

            其实林兄真不知道,林兄这里表现出的,不是知识问题,而是思维方式的问题。

            宵禁在当代已不存在,今人看来犯宵禁当然是不足道的小错。但我们不能简单地以古度今,认为汉代宵禁也不足道。林兄做了一个譬喻,曰“和平里派出所”,但汉代宵禁实际上是执金吾负责的,有个成语叫“金吾不禁”。

            执金吾是九卿,林兄肯定知道,当然执金吾的地位仍然低于丞相,其中仍然可以找到林兄的道理。但林兄非得夸张成片区派出所,这不是话术是什么?

            林兄或者又要说,执金吾只是名义上的最高主管,实际执行由下属负责,比如曹操作为洛阳北部尉就加强宵禁监管,甚至打死过权贵。

            我也知道,这其实就是我的“好东西”,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犯宵禁甚至可以打死。林兄还觉得宵禁,并因此连带的“二十罚”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吗?

            我其他的“好东西”,无非也就是隋书刑法志之类正史。对一般人来说,确实未必读过;但对有兴趣的人来说,这是很基本的原始材料。林兄抬出九朝律考,我怎么倒是觉得一种有好东西不拿出来的味道。

            ==

            其实这也是我早就说过的事,当然主要是对河友说了。林兄读史,根本不是抱着一种学习的态度去的,他不是把历史当成一个研究对象,用科学的方法去批判分析;而是把历史当成一个材料库,从中拣择支撑自己观点的材料。其结果,就是林兄所讲的并不是历史,而是寓言故事。

            林兄的文字好,读来可以解闷;林兄的立场大体端正,所讲的道理也可以听一听;但如果把林兄的文字视为历史解读,甚至认为林兄的方法好,那就要有问题了。不要看林兄自称思想上学习毛泽东,毛泽东要是这种思维模式,共产党早就凉透了。

            ==

            最后,我似乎发现了点新动向。

            林兄已经不把我当成一个人看了,而是“解甲”这个ID所具有的人设,这很有意思。因为按照同样的逻辑,林兄似乎才更像是人设。

            首先林兄发帖远多于我,即使是历史这一主题范围内也是。要说“刷声望”,怎么看都是林兄更像,当然林兄说自己没有刷声望,河友们不难自行判断。

            其次,我对诸葛亮的评价并不出奇,辞海里诸葛亮应该也有“政治家、军事家”的头衔吧?而林兄的评价里,诸葛亮简直除了忠诚肯干就没什么过人之处。林兄说我是个“亮粉”的人设,我看反过来说林兄是个“亮黑”的人设说服力要高得多了。

            林兄好似和某个圈子有某些恩怨,并臆测我是其中一员。这个我早就说过,以您林兄表现出来的能力,还不值得什么神秘组织专门派一个人来对付。

            林兄最近又为我开发出了新的人设,即我会叫人来发帖,这就有点藏头露尾了,您大可点明哪位/些河友是我叫来的,让大伙看看,真理越辩越明嘛。您现在这个做派,我只能评价说:下作。

            我还有一点不明白的是,林兄既然对“圈子”,“大V”如此不齿,并对他们的阴谋洞若观火,为何不堂堂正正地去战斗?

            通宝推:yiwensilan,witten1,七天,
            • 家园 我劝一句,您二位都不错,

              您对“林兄”的评价颇为正面,引用:林兄的文字好,读来可以解闷;林兄的立场大体端正,所讲的道理也可以听一听。

              在我看来都是很高的评价了,尤其这一句“林兄读史...而是把历史当成一个材料库,从中拣择支撑自己观点的材料。其结果,就是林兄所讲的并不是历史,而是寓言故事。”

              我看这纯粹就是褒扬,哪怕学院派史家看不上眼,调到中宣部管一摊肯定没问题。

              既然话都说透了,有些个人攻讦就不用放在心上,骂无好口,哈哈一笑就过去了。

        • 家园 林兄这个人精神还不错,但是水平有限。

          我要是这么说,林兄一定不满意,围观群众也不会服气。我总归要拿出更高的水平,才能比较可靠地这样批评别人。同理,林兄总归要提出更大的格局,说某个战略“格局有限”才有一定说服力,单从漏洞着手去批评整体战略,我看才是“格局有限”的表现。

          ==

          反感使用话术的林兄果不其然地一开始就在使用话术,网络上并没有“神化”诸葛亮的风气,事实上,诸葛亮死后对他的神化就开始了(这个是可查证的事实)。反而是网络兴起后,兴起了一种怀疑一切的风潮,很多人因此走下了神坛,喜欢这方面内容的河友对此应有印象。指斥因袭旧说的观点为“神化”并不能证明林兄的客观,而只能说明林兄不够客观。

          ==

          诸葛亮是否不分轻重缓急的人?这个很容易判断,不是。有一个很明显的证据,即诸葛亮作为蜀汉实际上的统治者,并不常驻蜀汉首都成都,而是经常在对魏作战前线枢纽汉中。事必躬亲或不肯分权的人,不可能如此频繁、长期地离开政权中心,这是一个非常显而易见的道理。

          既然诸葛亮懂得轻重缓急,那么他对轻重缓急的判断是否有问题?这个可以分为两点说明。从诸葛亮多次领兵出征看,诸葛亮重视军事胜于内政。所谓兵者国之大事,这一点我想可以不加论证地认为没有问题。

          而诸葛亮在军事上,用三国志的记载,可以概括为“治戎为长,奇谋为短”,这也是一个主次之分。但在说这点之前,我需要着重提出林兄的解读请河友们看看:

          我们将这句话放到决策方面中,就可以理解为:平时参谋策划为长,战时取舍决断为短。

          把“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解为“参谋策划为长,取舍决断为短”,也不知林兄是文言文阅读能力太差,还是为了往结论上凑削足适履。或者用网络流行语说,林兄是蠢还是坏,就多次交流的经验,我还真说不好。

          ==

          林兄批评诸葛亮不分轻重缓急的例子,是诸葛亮二十罚以上必亲览这一举措。就我对林兄知识水平的了解,我猜林兄对“二十罚”是怎样的刑罚没有概念。当然,史书行文的口吻,是把它当成小事来讲,但读史的人都知道,史书还会给人留下太守碌碌之辈,县令无足道哉的阅读印象。只要不是活在象牙塔里的人,我想河友都明白实际上绝不是这么回事。

          蜀汉的刑法是蜀科,今已失传,但从之前和之后的一些历史记载,可以看到“二十罚”(无论是笞还是杖)并不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就算不知刑律,单从肉刑的力度(笞刑现代有些国家仍有,感兴趣的河友可以自行搜索,杖刑更重),我们都可以肯定地推断,诸葛亮的主要精力,不可能在这个上面。倘如此,蜀军不必由魏军来消灭,诸葛亮自己就体罚得失去战斗力了。

          ==

          但归根结底,这种事可以并且应该交由军法官来负责,诸葛亮亲自过问,说明了诸葛亮具有某种倾向性。这个倾向性是什么呢?很简单,就是“治戎为长”,治戎就是练兵,这简直是直译。练兵要做到令行禁止,自然需要赏罚分明。

          诸葛亮重视练兵,是不是错误,或者说主次不分呢?林兄又判断曰:

          但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军事能力,特别是针对将领来说的军事能力,一般仅仅是指狭义的军事指挥能力,而不是指基础的军事技术。

          使用“我们”作为主语,并不能使这判断成为一个不言自明的前提。真正(我使用话术了,我说真正,表示我认为林兄不在其列)熟读历史,了解军事的河友应该知道,练兵从来都是军事家的重要能力。从孙武到现代的毛泽东,无不非常重视练兵。甚至可以这样说,在练兵方面没有独到方法和建树的,不足以跻身顶级军事家之列(对这一点有怀疑的河友可以通过举反例的方式思考一下)。

          而蜀军作为人数和技术装备(主要是马匹)往往处于劣势的一方,良好的训练更是非常必要的,说是重中之重毫不为过。类似的,宋金战争中,宋军有类似的劣势,其中战功彪炳的岳家军以“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著称。这是因为岳家军训练有素?还是因为岳飞本人善于“取舍决断”?我想就算林兄本人,也不会说是后者吧。

          诸葛亮《兵要》一篇曰:“有制之兵,无能之将,不可以败;无制之兵,有能之将,不可以胜。”通过现代中国革命的实践,可以证明诸葛亮的军事思想不仅在当时是正确的,而且经得起时间考验。林兄拉东扯西的批评,我只能说一股主次不分的味道。

          ==

          再说诸葛亮的战略思想,林兄居然认为隆中对有抄袭嫌疑,并认为鲁肃榻上对更在其上。林兄莫非欺千百年人皆有眼无珠不成?

          我想到类似的一件事,河里也曾经有过讨论,就是说《论持久战》是抄蒋百里的。知道乃至参与过这个讨论的河友应该不少,但我实事求是地说,我感觉阅读了《论持久战》原文的可能并不多。因为我在河里看到过这样的论调:《论持久战》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和蒋百里《国防论》是不一样的。

          把《论持久战》概括为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并不错(《论持久战》的文章结构确实就是这样的),但《论持久战》的价值并不在于它提出了抗战必胜、抗战不可速胜这样一个观点(这个观点的确可能不是毛主席在这篇文章首次提出的,因为胜/负、速/缓的排列组合没有几种,有人先提出来并不奇怪)。而是在于毛泽东独创性地提出了抗战的三个阶段,预测到日军接下来的战略方向(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日军当时甚至自己还没有决定方向),并开创性地提出敌后战线、游击战将作为抗战的主要形式(这在军事史上有划时代意义)。

          隆中对作为战略指导文字,其价值的确大大不如《论持久战》,原因显而易见:其内容很空,只说了做什么,而没说怎么做。但我们要考虑到时间跨度和篇幅的问题,刘备集团显然不可能只拿史书中那短短几段文字来包打一切,甚至作为战术上的指导。这是稍微有点实践经验的人都一望可知的事情,林兄喜欢讲实践,我看林兄知行不够合一。

          隆中对和鲁肃的榻上对一对比,那就是优劣立现了:刘备集团依据隆中对的规划拿下了荆州、拿下了益州,结好了孙权,举荆益之兵以向中原。尽管刘备集团并没有达成隆中对的战略构想,但这一计划被按部就班地执行到了最后一步,这是众目睽睽的事实。而鲁肃向孙权献上榻上对时,孙权是割据扬州南部的军阀;直到鲁肃去世时,孙权还是割据扬州南部的军阀。鲁肃死后,孙权倒是取得了荆州——这段历史广为人知,哪位觉得这和榻上对有关系呢?

          林兄以鲁肃来贬低诸葛亮,可实际上二者的战略执行效果是这样的差距。这要有人信林兄,我也不知该怎么说。

          按林兄这思考模式,应该相信《论持久战》是抄的才对。之所以林兄不相信,我看答案也很简单:林兄一贯是结论先行,证据拼凑,称得上思考的东西?不存在的。

          ==

          林兄最后又开始施展惯用的(也是我最看不惯的)手段了:剪裁事实,拼凑结论,再套上一个“阶级分析”的外衣就可以博取掌声了(需要指出,这一手段在河里并不是只有林兄用,我也不认为使用者都是故意的)。

          但这外衣套起来实在太过容易,譬如“诸葛亮作为官僚集团代表意图架空刘备”,“庞统是荆州集团本来属意的代言人”,真可谓按头制帽,都不带论证的。仿此套路,我大可上嘴皮一碰下嘴皮,指责林兄背后有个团队,怀有某种目的来河里带节奏。以林兄在河里的声誉,我看也会有人同意——但这种不看脑袋只看屁股站队的行为,有什么益处呢?有什么意思呢?

          ==

          另外说一些别的。

          林兄提到臧否历史人物涉及到打击民族自信的问题,这个问题是有的,网上确乎是各种各样的论调都可以看到。但我认为这类言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以讨论历史为目的,其对象是对历史有一定关心和了解的读者;另一种则有某种宣传目的,其对象是对历史没有多少了解,也并不真正关心的读者。

          而我觉得林兄的文字,从行文上看更像是后者。

          但我倒不觉得林兄有什么反动目的,林兄只是喜欢标新立异,这一点,林兄文字看得多的河友,应该有所察觉。只不过,我看林兄的知识水平,距离成一家之言,还有相当一段距离。

          英雄嘛,用鲁迅先生的话说:他就和我们一样,不是神道,不是妖怪,不是异兽。他仍然是人,不过如此。但也惟其如此,所以他是伟大的人。

          不可否认,有一些英雄有明显的缺点,譬如文天祥,史可法,有一些苍蝇也因此营营起来。但有些英雄,是缺点都很少的——出于显而易见的逆反心理,有人不信这个邪,试图否定,并不奇怪。

          通宝推:阴霾信仰,yiwensilan,迷途笨狼,witten1,ton,mhymark,文化体制,七天,
          • 家园 其实小林子辩论水平在河里是比较靠前的,学问和人品是另一码
          • 家园 治戎所长,奇谋为短的意思很明白

            治戎就是治军,也就是说,诸葛亮的长处一是治理军政,也就是练兵,军纪严谨,赏罚分明。二是作战方案制定严谨,思维缜密,执行力强。这个和他事必躬亲的行事风格有关。

            奇谋为短的意思是,临阵指挥,把握战场时机能力,随机应变能力较差,依靠厚实的行军布阵能力跟对手周旋。

            总的来说,诸葛亮打仗的风格,就是曾国藩的六个字,“结硬寨打呆仗”。这种风格,对后勤能力要求很高,因为这是靠硬碰硬吃掉对手的办法,很难大胜也很难大败。在蜀汉整体实力弱于曹魏的情况下,北伐想要成功几乎是不可能的。

            出师表里透露出来的态度也是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对能否北伐成功,诸葛亮自己毫无信心。所以诸葛亮一再强调这是先帝遗志,刘备把这幅烂摊子交给他,他没办法,不得不挑起来,哪怕能力不够,也只能把性命搭上去。

            • 家园 换句话说,“以己之不可胜,待敌之可胜”,这是正道啊

              结硬寨,打呆仗,正是学院派的作风,皓首穷经。多少诺奖得主,聪明不过牛顿爱因斯坦,还不是靠实验室下功夫嘛。

              诸葛亮在张郃、郝昭面前老是吃瘪,司马懿后来也想明白了,不就是耗嘛。

              • 家园 所以诸葛亮被耗死了。

                蜀汉国力远不如曹魏,后勤又跟不上,诸葛亮这种打法,北伐能成功那才叫奇怪。

                不过这对于诸葛亮来说,也是求仁得仁。他自己对北伐成功也没多大信心,他主张北伐,就是把自己绑在蜀汉的战车上,用不可为而为之,完成刘备遗命罢了。

                换句话说,刘备用一句“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把诸葛亮绑死在蜀汉政权的战车上。刘备的眼光之毒辣,识人用人之精准,绝对是大政治家的水平。死后还把人绑的死死的,活活把诸葛亮给他老刘家打工累死了。牛逼!

    • 家园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唉,韩侂胄即使成功了,也不过是桓温,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

      孙权也好,刘裕也好,都不过偏安。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