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小议公私与教育 -- 给我打钱87405

共:💬5 🌺27 🌵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小议公私与教育

    倡导先公后私,所谓民风淳朴。鼓励先私后公,所谓世风日下。

    私字的右半边[厶],其实是个三角形,三角形,封闭图形之基础也。左半边,乃是个禾字。故曰,私者,自己圈块地种田。公字中的那个[八],是会意,指封闭图形之外的领域。是故人类进入农业社会之后,必然私字当先。那么为何古籍记载,尧、舜、禹时代民风淳朴呢?我之所见,大洪水[居功甚伟]。若不是有天大灾祸,万众如何能够一心呢?

    公私之变化,亦能从政体演化中看出些许端倪,尧、舜、禹依时逐渐“堕落”。譬如,在尧舜时代就建立了养老制,并且不是简单的养老,而是与教育结合在一起。老人一方面由[国家]赡养,另一方面又从事专业教育工作——这里的考虑其实十分周全,老人并不适合从事普通教育,这是因为年龄悬殊过大,教者与学者隔阂太深。又譬如,尧舜时代[国家级]管理人员不过[百官],主要是监管诸侯国国君之操守,所谓[朝廷]也只收取[贡品],其时[贡品]与后世不同,大致可以理解为[管理费]。

    当长期治水工程由大禹收尾之后,政体也随之而变,主要[官位]设置没有太大变化,但派生出诸多副产品,若以今日观点来看,可谓分工细化,又可谓精神追求上升。于此一阶段,还出现了公私田制度。然而,夏之初,人民先公后私,转至中后阶段时,已是公私倒转,所以会说[世风日下]。

    还可以从刑罚上看出来变化。早期处罚主要是象刑。何为象刑?就是如果某人触犯了法条,则不许穿某种衣服,戴某种帽子。诸侯国国君的考核,也是不合格者先没收信物,[留组织察看三年],三年后若能改过,则既往不咎。至夏,则开始上肉刑。肉刑就不解释了,从割耳削鼻到五马分尸(此处貌似不准确),再到后世甚至还要行鞭尸之刑。越是往后,越是提倡肉刑,似乎非肉刑不可惩戒。

    那么这其中的所谓奥妙何在呢?我以为,就在两个字:公与私。

    之所以私,乃生产方式决定,游牧转农耕。

    之所以公,乃外部大环境决定,大洪水一来,不公也不行啊。

    想来我新中国建国之初,之所以可以推行国企、农村合作社等相关制度,也是因为举全国之力完成民族独立之大业。待四海平定,心理惯性逐步消除,私心开始抬头,后人所为不过是顺势而为罢了。

    非人心不古,是时代在变化,公、私转换不定。

    或可借此推想,人类社会即将或已然进入[新农业时代]。

    所谓[新农业时代],不是种田,而是育人。

    人之与禽兽不同,盖因接受教育。教育一事,自古就有。只是人与其它生物不同,人之教育,难上加难。人类纵然探寻了数千载,教育之法仍可谓处于初级阶段。

    不妨将今日教育对比早期教育。对于过往五千年乃至更长时间段里大多数民众而言,哪里曾有过教育这一思想呢?连史书也不过记载帝王将相重大活动而已。其时获取知识、方法、思想,如同先民摘取果实,狩猎野兽。这难道不像早期游牧生活吗?

    又想来从古至今之教育失败,与先民初步驯化动、植物屡遭失败并无区别。譬如所谓天才,如同先民无意中播下的种子,目睹其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却不明其理,不得其法,故而神话为天才。但经由长期探索,天才之神话逐渐淡去,教育一事初具章法。于是开始兴办大众教育,教育为根本这一思想才深入人心。这难道不像伏羲教人种田、织布、筑屋吗?

    正待民众欢呼雀跃,以为就此可以过上永久太平生活,不料人类亲手炮制之[信息大洪水]滚滚而来。一时之间,众人皆惧,乃是常理。近年来厌学情绪成风,校园枪击案屡屡发生,各国政坛人才凋零,诸如此类,皆是明证。

    洪水初至,人民尚未警觉,但不消片刻,便做鸟兽状散,惊魂初定之后又寻思抱团互救之法,颇似鲧之治水方略。我们今日所见之[宅人],或可谓乃鲧及其前辈[转世]也。以邻为壑,闭门不出,乃是最初级自救之方略也。若此推想成立,[宅人]之后当有[宅团],[宅团]之后当有[宅国]。待多年演变之后,由初级发展至高级,新大禹横空出世,解放思想,将零散之防洪堤连为一体,掘[人工之大黄河河道],终于平定这[信息大洪水]。世界就此转入一个长期稳定的[新农业时代]。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螺旋式上升]吗?

    念及此处,心中坦然。前辈乃为后辈之铺路石,当然之天道也。

    通宝推:mezhan,xiaobailong,秦波仁者,三笑,
    • 家园 小议:司马迁是个迂腐的家伙

      [史记]中有篇文章[乐书],要说起来,写得非常好的。文章很长,这里挑选出第二大段来分析,第二大段反映了司马迁的主要思想。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颂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地外,不能反已,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

      名字中都有一个[马],马克思是观察社会现象,得出[物化]的结论。他要是懂中文,读史记,也不必费心劳力的去收集资料了。司马迁这段,算是至理名言。果然是[司][马],当然就要比[马]高一级了,领先两千年。这是在说笑话,不必当真。

      司马迁的意思再明显不过:人就像树,本来是不动的,风吹就动了。如果树总是跟着风动而动,那就是好恶无节,早晚完蛋。这话当然是对的。

      那么这与音乐有何关系呢?

      司马迁在前面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也。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

      把这两段结合在一起来看,司马迁认为,什么样的人,就听什么样的音乐。音乐是一种人的行为,通过人的行为,就可以观察出人是个什么样子的。

      不过这并不是司马迁的观点,这观点来自于尧舜禹以及更早的祖先。

      有没有道理呢?相当有道理。照样是甩出西方心理学几万里。

      基本原理没有什么问题,可是光知道,不知如何办,那也是白搭 。对于[怎么办],司马迁是什么看法呢?他的看法,跟孔子差不多,要讲[礼],不能听[靡靡之音]。为什么会这么看呢?

      司马迁说:[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

      这段话一共才十五个字,却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是儒家思想的根本。

      我们常说的五音,就是指宫、商、角、徵、羽,这五音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哆、来、咪、搜、啦,也就是简谱中的1、2、3、5、6,没有4(发),也没有7(西)。

      这十五个字,显然是在打比方。宫,好比是君王,商好比是大臣,角好比是普通民众,徵好比是事务,羽好比是琐细的物件。那么是不是把宫或者说把君王置于最高,是在搞等级制呢?不是。这不是后人所批评的等级制,而是在早期(可说在两汉之前)的先民思想中,君王好比是房子的基石,是社会的根本,所以最重要。

      后来的人很反对这一点,认为[凭什你君王就重要呢?]那我们换一个词,不说重要,说沉稳,问[君王、大臣、百姓、事务、物件],凭心而论,这五样当中,谁最沉稳呢?

      那是不是就得把最沉稳的拿来当基石呢?这个答案是一目了然的。

      后人总把君王、大臣中那些个不好的,挑出来指摘,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很片面,也很诡辩。

      当然,这里面确实涉及到一个问题:[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不是说君王的儿子就跟君王一样沉稳呢?这当然不是的。这显然,就涉及到了教育问题。

      所以在我来看,司马迁,或者说儒家,这些个观点,可以说,对的比错的多。

      司马迁用[宫、商、角、徵、羽]来打比方,仍然没有提出解决方案。他真正的方案,在第二大段的最后部分:

      [是故先王制礼乐,人为之节:衰麻哭泣,所以节丧纪也;钟鼓干戚,所以和安乐也;婚姻冠笄,所以别男女也;射乡食飨,所以正交接也。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

      这是就他、儒家,迂的地方。

      一个国家,君王就一个,就算是元老院制吧,七个,九个,就这么几个人,要能坚持住,任尔东西南北风,毫不动摇,这可能吗?这要求太高,压力太大了。

      一个普通人,看到一点钞票,就心不动已,看到别人换车子,就心猿意马,看到有人衣服穿得少一点,就心潮起伏。那么这些个君王、大臣呢?难道是特殊材料做的吗?况且他们要面对那么多人和物,手中有那么大的权力。

      老实讲,我要是皇帝,看到儒家这样[鞭策]我,我是很不痛快的呀。凭什么呀?我不就是多吃了两口肉吗?后妃三千不要羡慕好吗?我腰痛好不好。

      所以司马迁、儒家的问题,就在于把别人驾到火上去烤,自己在一旁鞭策。

      这是不是很很像一些父母教育孩子的情形啊?

      说,有那么一个人,有一点能力,有一些责任心,愿意跟着大伙或者带领大伙干点事。好了,责任全是他的了,目不能斜视,多看两眼美女,就要受到鞭策;心不能乱动,看着一堆钞票就想搁自己兜里面,想一下就受到鞭策;连音乐都不能听disco,得听那种没啥起伏,平静如水的,否则,又要受到鞭策。

      凭什么呀?我是小有体会。打小我母亲就鞭策我,我是家族的长子,我得有责任。成家了,我成一家之主,我又是孩子他爸,我浑身都是责任。

      我没法想象,一个皇帝得背多大责任,想想我就得去跳楼。这活我不干了,谁喜欢谁来。不就多吃两口肉吗?

      所以说,司马迁、儒家这些人,是很不道德的。后世说他们迂腐,这话说轻了。他们何止是迂啊?简直就是禽兽。用今天的时髦话来说,当真是甩得一手好锅。

      当然了,不能诛心。故而说,司马迁这些人迂腐。

      这么明白事理的人,都知道人如树,树欲静而风不止,人需要自我教育,自我约束,但那也是有个限度的吧。

      当然也可以说,理想化了。可是为什么总是把别人理想化,一说到自己就很现实呢?[我啊,普通人,我一看到这个诱惑,那个诱惑,我都忍不住的。见谅啊,我就一普通人。]

      不论他司马迁是迂腐、是理想化,还是甩锅高手,事实就是,这么干是行不通的。

      想想,一个家庭,和一个国家有什么区别呢?

      依我看,有些人,在家里,就是鞭策这个,鞭策那个,惟独不鞭策自己。能和谐美满,健康发展,那就真是奇了大怪了。

      所以,我之所见,道理很简单,欲望无上限,人心有止境(承压有上限)。

      倒金字塔结构的问题在于对那个所谓的顶层实则底层要求太高,谁也做不到。

      现代家庭之所以崩盘,根本原因也在这里。

      三口之家,往往是男性当那个倒金字塔的顶层。压力、诱惑,都扛不住。

      一个能长久发展的结构,还是应该像树那样吧,多根、多枝、树干粗壮。

      一个家庭,丈夫和妻子,一个是根,一个是干,视情况而定,孩子是枝。

      三者互相体谅,这个家庭才能保全。

      根,得能挣钱,干主抓教育,枝一心成长。

      这就是最简单的道理。

      为什么古人总要拿女人说事,说她们是国家、家族灭亡的根源呢?

      说根源,是不客观的。但说是重要因素,不为过。因为女人,扮演的角色是教育者,承上启下。

      通宝推:mezhan,等明天,
    • 家园 国外公立的问题是吃果果的残害聪明孩子

      教不教不重要,不教可以自己学,家里教。

      坏就坏在教你各种干坏事,比如7八岁教你性知识之类。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