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习武自助手册――带领初学者一步步进入武林之门 -- 一骑绝尘

共:💬60 🌺8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 家园 【原创】习武自助手册――带领初学者一步步进入武林之门

    自助手册之一:寻师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当我还是一个祖国花骨朵的时候,我就已经被这句话把耳朵里的茧子磨出来了。因为那时,我不爱学习,只要是个大人都用这句话来教育我,让我努力学习。

    不过我是个师傅不逼就不修行的懒蛋,所以至今文不成、武不就、家未成、业未立。我有个特点,就是爱看闲书,什么都喜欢涉猎,但又都所学不精……扯远了,扯远了,还是先说怎么找师傅吧。

    其实说到找师傅,我觉得寻访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鉴别这个师傅是否有真功夫。如果你有了明察秋毫的江湖眼,师傅来了你肯定不会失之交臂。当初刘云集云大爷怎么拜的李存义,不就是这样撞上的吗。云大爷是天津北辰刘快庄人。刘快庄是鱼米之乡,漕运码头,村民多以跑船为生。所谓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既然是码头,自然就少不了帮会,有帮会就有争斗,虽然当时这里是漕帮的地盘,跑船的村民大都参加了漕帮,但也有很多其他帮派惦记着往这里插只脚进去,因此械斗不断。在这种环境中天津北辰刘快庄绝对可以说是民性飙捍,习武风盛。又因为是码头,南来北往的客商众多,现代话说是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交汇的地方,各种武术流派的种子不经意间撒在了刘快庄这块武术沃土上,于是各种流派在刘快庄争奇斗艳,发展得枝繁叶茂,因为各种武术在此均有传承,所以我们常戏称此地为“拳窝子”。

    李存义怎么来的刘快庄呢?当年李存义因为参加义和团运动,杀了洋人,被清政府通缉,不得已避祸出走,这天一行人来到了天津北辰刘快庄,又渴又饿。李存义让他的一个徒弟到拳房去讨口水喝。大家可能会问,刘快庄怎么还有拳房呢?这是因为练拳的人太多了,夏天可以在外面练,冬天河流封冻,跑船的人都上岸了,在外面练拳太冷,流了很多热汗后被冷风吹不利于养生,所以集资盖了间宽敞的大房子,让人们冬天在室内练拳。而且当时武林的规矩是,武林同道相互照应,义字当先,来的都是朋友,做地主的要好吃好喝好招待。

    那个徒弟到了拳房里面讨水喝,结果遇到了一个多事的,那个多事的说,吃饭喝水没问题,但你要亮亮你的功夫。赢了,你们好吃好喝,赢不了,你们哪里来就哪里去。结果一动手,李存义徒弟被打了,徒弟被打师傅脸上挂不住了。李存义上来说:“你这功夫不错啊,你打我试试。”那人看不起李存义,觉得他其貌不扬,就说你这么大年纪了,我怕把你打坏了。李存义说无妨,你要是怕打坏我,咱不如这样,李存义一指兵器架上的白蜡杆说,你用它顶我的肚子,你要是能把我顶动了,我就算输。那人还真就去顶,结果一下没有顶动,两下没有顶动,第三下时李存义丹田一较劲,一下子就把他给崩出去了。李存义说,你们不是人多吗,一起来。于是拳房里的人总共有十来个都一人拿一根竿子一起顶李存义,结果李存义一发劲,十多个人倒了一地,这其中就有云大爷。云大爷机灵,当时一起身就给李存义跪下纳头便拜,口称师傅,并招呼其他人说这是师傅来了,快磕头啊。就是这么样李存义收了刘云集,落脚刘快庄。李存义在刘快庄的生平记录有一本书,但这本书现在不知所终,我们还在寻访挖掘。

    嗨,又扯远了,讲了半天武林掌故,大家就当故事听吧。刘快庄不光是李存义还有薛颠、尚云祥、孙禄堂都在刘快庄住过一段时间,李旭洲、张贵良、刘云集、门广兴他们的故事现在依然在乡野流传,令人神往。但现在的武林真是看不得了,随便什么人就敢自称大师,开馆授徒。原来武林的传统可以说是丧失殆尽。过去一个练武人要想成名是很难的,不但成名难,守名更难。孙禄堂被称为“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那名望不是大风刮来的,是经过多少次苦战才打出来的。而且练武的人出门最便捷的方法就是把一个名人给打了,立刻就名满武林,扬名立万了。李仲轩说武林嘴杂传事情快,如果薛颠败了一定会轰动京津,这是实情。当时武林的状况是成名的武师不但要自己拼命练武,而且还要教出顶门能打的徒弟,应付来访的武林同道;另一方面没成名的就拼命练功,憋着一口气要揍那些名家来出名。所以竞争的气氛很浓谁也不敢懈怠,正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现在的武术圈就别提了,全是打嘴仗的,用天津俏皮话说,这叫狗掀帘子――拿嘴对付。争论的方面无外乎谁家的功夫理论高深,谁家的祖师爷功夫高……没劲。

    真正有本事的师傅,第一、自己有功夫,第二、善于教人。

    鉴别一个师傅是否是真师傅,首先看其言谈话语,接人待物的风格。与真师傅交谈,很轻松,相互之间距离很近,往往就是谈谈家常话。与假大师交流,呵呵,他架子端的比皇帝还要高三级,为什么?因为他水平不高,如果他不端着点架子,就一下子让我们看出破绽来了。

    其次看其对武术是否有自己的见解,很多大师的理论都是一套套的,但都是抄拳谱的东西,让他们给你详细解释一下,他们就或旁顾左右而言他,或云山雾罩把你弄得如入五里云雾最后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哪里不明白,或者用“大道无问”、“我告诉你终究还是我的,只有你自己练出来的才是你的”这样的官话来搪塞你。而一个真有功夫的师傅不会去给你背拳谱,他会把自己练功的经历和拳谱上理论的东西结合起来给你一个很实实在在能操作的东西,比如“沉肩追肘”这是每本拳谱上都有的基本要求,但如何做才算是达标,自己怎样才能检查自己的外形是否达标呢?拳谱上没有,但是有真功夫的老师就会告诉你应该怎么去练,为了让你明白,还会让脱光膀子让你看他的身体结构,让学生摸他身上相应部位。

    第三,假大师讲武功多半玄之又玄,入手烦杂,但学了以后发现其实什么都没有,非常的浅薄,有些大师甚重给你整出什么“移魂大法”、“六脉神剑”之类的东西,让你不知道这是武术还是巫术。真师傅给你讲的入门东西都是非常实在的,很基础,甚重让你看起来简直就是平平无齐,无甚可观处,但练一段时间以后就会发现,这个东西太深了,刚达到这个基础标准,后面还有新的要求,一梯梯的往上走,越练越觉得自己的功夫不足。我练武的体会就是随着练习武术的深入,自己自然而然的生出谦虚之心,从另一个全新的角度审视自己,重新认识自己,知道自己在这个社会中的位置,一方面意识到自己的渺小,另一方面又认识到自己的潜力是如此的巨大。所以说练武尤其是练内家拳是改变人的气质的学问,这句话一点都不假。

    天晚了,明天还要上班,今天就先写到这了。

    元宝推荐:老叶,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不知晚了没,不管啦!

      小弟刚注册,学了一段和式太极拳,看到这个就跑过来,请多指教了。

    • 家园 【原创】自助手册之二:入门的规矩

      自助手册之二:入门的规矩

      这几天工作忙,一直没有继续写,今晚继续写。

      门派之争,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武术门派之多完全可以用枝繁叶茂来形容。但门派太多了也不是好事,全中国也就这么一亩三分地,不同门派之间打头碰脸的时候太多了,都是练武的怎么可能没有摩擦呢,于是乎江湖中风起云涌,不时掀起一阵阵腥风血雨……记得前几年有人突发奇想,好像是受到了纳西古乐和昆曲的启发,也要给中国武术申报“世界口头及非物质世界遗产”,但此事好像最终不了了之。也是,如果申报的话,这么多门派,人家老外一看,眼花缭乱,很可能会说,这么有生命力的东西干什么还要申报遗产啊。

      说起门派之争我想起了一句话――“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这句话大概意思是说文章没有第一,只有不分伯仲,各领风骚,争奇斗艳;而练武的没有第二,因为第二让第一给打死了,在武术圈只有第一的强者才能生存。后半句话说的很偏激,因为我看实际上很多同时代的武术宗师相处的很好,远的有杨露蝉、董海川、李洛能,近代又有薛颠、尚云祥、孙禄堂……并没有相互杀的你死我活。其实这句话仅仅是指出了武术圈门派之间的相互竞争关系,并没有指出其实武术家之间还有相互合作的一面,相互之间互相交流互相提高,形意和八卦的门人之间互相换艺是很平常的。很多内家拳大师都有练外家拳的经历,很多以外家拳著名的拳师也精于内家功夫。

      因此武术圈的实际情况,一个好老师一般都是精通几种拳法,内外兼修的。而且一个好老师会根据你的实际情况为你选择相应适合你修炼的拳,为你度身定做适合你训练的程序。所以说你当选老师的时候就相当于已经给自己选定了相应的训练体系。

      武术是怎么学来的呢?再说一些传统武术的规矩。

      你学武术,如果要老师真的去教你,你必须磕头递帖子拜师,并成为老师的入室弟子,入室弟子是老师必须尽心去教,如果你功夫不够,在外面叫人给打了,那丢的是老师的脸。中国人面子问题最重要,练武人输不起,尤其是成了名的,一旦输了在江湖上就没法混了。

      磕头递帖子拜师还不算完,这仅仅算是列入门墙,一个老师门下的弟子大概可以分为三类,一种是学员,学员和老师没有太多关系,老师不会把门里真正的功夫教给学员,也就是给指点一下,教几招而已。学员来了就学,学完就走,他们在江湖上的战绩,不管输赢都不影响老师的名声和门派的声誉。另一种是记名弟子,这一般都是一些达官贵人或尚武文人出于仰慕某位武术家的名声就给其递了拜师贴,对外宣传自己是谁谁的徒弟,但他们自己是不练武的,江湖人也不会找他们去动手。第三种就是真正的入室弟子了,这是真正给老师顶门立户的能打的弟子,老师教的唯恐不精心,因为撑起整个门派,光大门庭就靠着这些徒弟了。但这些弟子也不会得到老师全部的武功,老师只是交给入室弟子一定限度的格斗能力,能够应付外面来访的人就行了,不会轻易把自己的全部功夫都传授出来让自己的弟子学成出师的。这个问题我在后面还有详细叙述。

      你递了拜师贴,并且也成为入室弟子了,老师会好好教吗?还是不会。过去有一句话叫“穷文富武”,只有富裕人家才能练武,穷人家的孩子就别想了。大家可能很奇怪,在我们的印象中好像有钱人家的孩子都是少爷羔子,吃不了苦,让他们练武岂不是赶鸭子上架。但实际上这是长时间的影视剧给大家造成的错觉,真正有钱人家(这里的有钱人家应该指的是那些家风严谨的家庭,爆发户不算)教子极其严格,请西宾从小教孩子读书、练武。你看《大宅门》里的白七爷不就是这样吗?敬爱的李仲轩老人他家是宁河四大家,他爸爸每年都组织一群文人去南京旅游,没钱能做到吗?真正练武是很苦的,每天训练不但要吃好喝好,营养充足,还要置办相应的护具、兵器,还要有人陪打拆手。但最大的开销还是给老师的学费,过去讲究老师一家的吃穿住用都要东家掏,逢年过节还要给红包。这还不算正常的月钱(工资),既然东家如此的待遇优厚,老师应该好好教武术了吧,还是未必,也许老师那天高兴了给你讲几句,不高兴没心情的时候,干脆就不教你,让你一个人在那里慢慢练傻小子去吧。

      你觉得学费很贵吧,但这能算贵吗?你知道当年戴龙邦为了向姬际可学拳花了多少钱吗?交的学费可是二百亩好地啊!拿到现在换算一下地价,这简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大家可能不理解,怎么学武这么贵啊,其实很简单,这就和现在那些名钢琴家、舞蹈家开小班教学生一样,我曾经参加过声乐培训班,那还是一个没有名气的老师,他给我们讲的第一个主题就是,音乐是有钱人玩的高雅玩具,贫下中农就不要考虑了。他的学费不高,一人一小时一百元。如此高昂的学费令我咋舌。但后来了解到行情,这个价格是地摊价,有名的老师怎么也要一小时上千。而学成一门乐器起码要七八年,你可以算一下,按一天学两个小时算,七八年下来一共多少个小时,学费又是多少钱了。呵呵,所以我后来就不学了。实在是玩不起啊。

      现在大家可能有个疑问,刚才不是说入室弟子老师都要好好教吗?怎么这里又谈开学费了,不给学费就不教,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呵呵,这里我就要给大家谈谈传统武术中一些糟粕的东西了。武林中象尚云祥、孙禄堂那样名满天下的武术家毕竟是少数,绝大部分武师都是有功夫但却不出名的,这些武师除了会练武就身无长技,无法谋生。师傅也是人啊,他也要生活,有老婆孩子要养,而且他当年学来这身武艺付出的代价也是很大的,现在当然要从徒弟身上再找回来。这真是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又继续欺负自己的儿媳妇,一代一代,轮回不止,这真是武术的悲剧。讲一个小故事,现在天津的一位形意拳名家他年轻的时候为了学拳,甚至都把自己的饭钱省下来给他第一个老师买东西,当时是60年代,物质匮乏,有饺子那就是过年,小孩盼过年吃好的能激动得几天睡不着觉的时代啊。即使如此他的老师还是不满意,没事老甩大闲话“这东西都是白来的啊”、“大风刮来的不值钱啊”……为这个,他后来成名以后从来不提这个老师。当然他成名以后也是非常保守的。唉,终于熬成婆婆了。

      一个老师收的入室弟子不会只有一个,一般都好几个,在这些弟子中老师肯定有亲疏之分,孝敬老师多的自然得到的东西就多,但再多也不会得到老师武松的全部。所谓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老师为了自己的生活,故意不把自己全部的武功交给自己的弟子,一种方法就是保守,很多东西都抻着你,一点点往外教,最后还留手,把自己平生最精华的功夫、技术留起来,带到棺材里。这是中国武术传承至今越来越不能打的一个重要原因。还有一种方法就是老师在教不同的弟子的时候故意让他们练的武功不同,人为在师兄弟之间制造矛盾,形成师傅在中间居中控制,所有师兄弟都要听老师的,这样老师就掌握了实际控制权,自己在徒弟面前说一不二。这样的后果就是所有的徒弟的武术传承都不系统。师傅活着的时候,师兄弟之间互相明争暗斗,所谓“庙小妖风大,池浅王八多”;等师傅死后,这些师兄弟就该分崩离析了。

      一方面老师保守,一方面不系统教学,这是传统武术日渐世微的重要原因。我看现在很多武术名家都有这个毛病。所以如果你能碰到有真功夫、开明不保守、系统教拳的老师,那真是你三生有幸。多少年修来的福分啊。

      为什么我有这个感慨,因为我就遇到了好老师了。哈哈,羡慕我吧。

      半夜了,明天还要上班,我先写到这,下回继续。

      元宝推荐:今昔,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原创】自助手册之三:站桩

        “入门先站三年桩”,有黄花鱼那年就有这就话了。但很多初学者不知道站桩的目的是什么?通过站桩可以求得什么东西。虽然日日苦站不辍,但功夫却没有长进,就如拉磨之驴,日日前进,最终却是原地打转。

        知道站桩的目的是什么,就好像漆黑的海上亮起了灯塔,明确了前进方向,不管前方有多少艰难险阻,激流暗涌,只要不断前进最终总会到达目的地。

        只要有明师的指点,告诉你站桩的目地,那么你根本不用三年就可以练出来。不知道这个目标,怎么站也不会出功夫。

        站桩训练是一个科学的体系,每一步都有每一步的效果,记得我在前面说过,有真功夫的老师不给你摆玄乎的龙门阵,都给你讲实实在在可操作的东西。因为如果把站桩后达到的最终目标直接告诉初学者,那个东西实在是太高了,太厉害的,恐怕很多人都会吓跑了,因为那个东西没法练啊。所以会教人的师傅,都是给你一步步的讲,你先练什么,练成了之后,再练什么。所谓“万丈高台始于累土”,等你把基础的东西一点点都练到身上以后,老师再在你量变转为质变的关键时刻来一个当头棒喝,你的功夫就成了。

        站桩训练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求松,第二个阶段是求静,第三个阶段是求空。其中第一个阶段还可以继续细分。第一步体会肩颈肌肉松、第二阶段体会腰背松、第三阶段体会丹田(腹部肌肉)松,第四阶段体会胯松。

        有了这个目标,你就可以一步步按图索骥,练下去了。

        讲到这里大家可能会问,我知道要求松了,但是我怎么松不下来呢?如何才能松下来呢?这里我结合我当初练功的体会给大家讲讲如何放松。

        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真是玄妙,中国武术中传统哲学的对立统一思想贯彻始终,阴阳、松紧、正奇、一切都是对立统一的,阴阳之间相生相克,明白了这个道理,你以后看古拳谱中的这些名词就好理解了。正因为松和紧是对立统一的,所以松可以从紧中去求,紧中可以生出松,紧中松为真松,松中紧为真紧,只有真松真紧才能用于实战格斗。因为阴阳互为所倚(互相以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先觉条件),孤阴不常,孤阳不长,所以武术中没有完全的松和紧,完全的松为懈,完全的紧为僵。松中有紧,紧中有松,阴阳变化,奥妙无穷。听着是不是很玄啊,但其实这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东西,只要你站桩练成了,松紧变化不过是其中的小儿科而已。

        当初我老师教我的时候只是让我按桩架站好,意念中模模糊糊的想着,把自己平时常用的肌肉放松就行了。但我也不知道自己平时常用的肌肉是哪几块,老师就说,一会你哪里累了就想着放松哪里就行了。

        平常人没有练过武术,根本不知道自己身上哪里松了,哪里紧了,属于阴阳未分的混沌之体,刚站桩的时候可以把站桩理解为通过保持自己身体的静态结构来慢慢体会自己身体里的松紧的过程。薛颠说“桩功以慢练入道”,真是大道至简至易,言简意赅。没练过武术的人身上肌肉是紧的,肩膀是端着的,只不过多少年的生活习惯使自己根本就注意不到这些了。但站桩的时候,为了保持架子,就会用肌肉力去对抗地球的引力,那些肌肉就是你平时常用的肌肉,地球引力会用肌肉的酸痛来提醒你身体的这些部位是紧的。放松这部分肌肉,这就是站桩的第一步。

        在这里我给正在站桩的朋友推荐,一定要看看“卢氏结构”。在结构里对站桩给出了不少好的指导。多说两句,卢氏结构绝对是好东西,卢氏结构以宋氏形意为基础,是卢宗仁先生和天津一批武林高手心血的结晶。在结构中第一次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对传统武术进行科学阐述,破除了武术中很多玄而又玄的迷信神话,将武术功法系统化,理论化。卢氏结构绝对是中国武术发展史中的一个里程碑。

        卢氏结构中就有用自己身体感受地球引力的论述,感觉到哪个地方肌肉酸痛了,就说明那里僵了,需要进行放松。也许有人会问,肌肉放松了,没有力去支持,那人不就倒了吗?在说这个问题之前我想问问大家,不知你们有没有注意过猴子、猩猩这些灵长类动物。他们的肩是溜的,胸是平的,没有人类那样发达成块的胸、肩、臂肌。猴子的身体异常灵活,拥有发达的背肌,脊椎骨和肩胛骨的活动量很大,蹲在地上缩成一团的猴子,腾空跃起之时身形能够暴涨一倍,猴子的前臂能伸出很远。脊椎骨就行一根突然挺直的弹簧,将身体射出去。

        人和灵长类动物是近亲,人类祖先未直立行走之前也一定拥有类似的能力,只不过由于人类直立行走后,原本经常使用的背肌、腹肌不再常用,而肩、臂、胸肌由于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受到越来越多的使用,也变得越来越发达。如果把灵长类动物的身体运动模式称为先天用力模式,人类的身体运动模式可以称为后天用力模式。先天用力模式用于在自然界生存,后天用力模式用于在社会中生活;先天用力模式用于动物间捕猎或逃生,后天用力模式用于人与人之间工作;先天用力模式力量灵活多变,后天用力模式力量呆滞单一;先天用力模式整体协调发力,后天用力模式单一局部用力。

        站桩时把常用的肌肉放松了不用力,这就迫使那些平时不常用的肌肉受力(在健美训练中,把这些肌肉称为惰性肌肉),通过地球引力的作用,第一步让我们感受到我们平时不常用的肌肉的存在,第二步让这些平时不用的肌肉能够动起来,第三步让这些平时我们不用的肌肉变得和我们的臂肌一样灵活好用。所以站桩后肌肉放松却依然能够屹立不到的原因就是让那些平时不用的肌肉发动起来,维持身体的平衡。站桩的功夫越深,放松的越彻底,不常用肌肉所受到的刺激就越大,这些肌肉就越能发挥作用,最终替代常用肌肉的功能。以前武术中有个术语叫“换劲”,说得多神秘,其实只要明白了站桩的道理,就知道其实换劲就是身体肌肉用力模式的改变,让身上平时不常用的肌肉去负担以前常用肌肉的功能。只要把用力模式改变的道理明白了,那么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中主动用自己的惰性肌肉去干各种工作,这就是前辈说的行走坐卧均可练拳,把拳化进生活里了。传说“煤子马”马贵(八卦门的高手,在李仲轩先生写的论点穴的文章中提到过他,但没有写出他的名字)他练功就是摇煤球。别人都是端着肩膀,举着笸箩,用肩膀摇煤球。马老则是沉肩坠肘,拎着笸箩,将其靠在腰上,鼓荡丹田来摇煤球,别人干活累个臭死,马老却越干活越精神,功夫还长了。

        快半夜了,今天先写到这,后面我再写如何应付站桩最为痛苦的筋骨关,如何克服站桩中出现的肌肉酸痛,大汗淋漓。Ok,睡觉。

        元宝推荐:今昔, 通宝推:弦音醉舸,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