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讨论】聊聊医疗体制的变化--序 -- 夕曦

共:💬123 🌺604 🌵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 我家
          家园 呵呵,层主跟楼主鸡同鸭讲,不在一条轨道上却偏要勉强交叉。

          很有喜感。

          • 家园 倒也不是,层主确实了解的比较多,点出来医疗体系里

            不方便说出的事实。

            完全可以套用调侃娱乐圈的一句话:“贵圈真乱!”

            前几年北医一个师姐求我,她的大学同班同学要来美国考察幼儿园,准备把老婆孩子送出来,让我给这个同学做个导游,顺便做早教咨询。我当时极其惊讶地问:“你们大学79级的同班同学,孩子才3岁?”她很尴尬地回答我:“离了,现任老婆与原配孩子的年纪差不多,你就别问了。”

            在和这个国内著名医院的科主任讨论早期教育过程中,他突然连续大声慨叹:“一失足成千古恨呀!”我当时非常天真地询问了几次,他都是避而不答。当时忽然想起了《四世同堂》中的一个场景,汉奸李空山慨叹:“麻烦啊。。。麻烦啊。。。”,于是顿悟,找个理由顺利结束。回来和师姐说,你这个同学就是想把老婆、孩子甩出来,他在国内就自由了。最好离她们远点儿,不然这个雷就顶到你头上了。。。

            导致这个群体比较混乱,还是有原因的,我准备在第三个特点中探讨。

    • 家园 我看

      还是老问题——体制问题,或者说是路线问题。

      作为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的国家,一群类似封建贵族的红贵占据了大量医疗资源,这些人的医疗状况以及为他们服务的医护人员都比较满意。

      剩余的资源给其他人分,有钱人能花大钱买到比较好的医疗服务,实在不满意,可以去外国买。他们不满意的在于花钱太多,尤其对比特权阶级。

      再剩下点渣渣给穷人。问题在这里最严重。由于国家挂羊头卖狗肉,在宣传上还是社会主义那套,加上公知忽悠,穷人也觉得自己那几毛钱也得是有皇帝的享受,这是不可能的。医护被官府压着得给穷人看病,经费没保障,安全也没保障。这块就糜烂了。

      还是那句话,五心不定,输得干干净净。上头三心二意,既不愿光明正大搞社会主义,也不敢光明正大搞资本主义,心里还想着儒教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那只能在历史的三峡里慢慢走,而且很可能触礁。

      具体到你的三个问题,

      1 你觉得当前国内医疗体系让人民群众不满,造成这个的主要矛盾是啥?

      就是资源和人口的矛盾,付出成本的集团和得到利益的集团的矛盾。

      2 国外哪国的医疗体系最值得参考?why?

      没谁好参考。医疗搞得比较好的国家都是经济发达,人口比中国低一个到几个数量级的国家。经济落后的国家里,仿佛古巴医疗不错?但它体量不过中国百分之一,也没什么好值得参考的。

      3 国内医改当前趋势是啥,你啥评价?

      向米国看齐,低点看,就是权贵富裕享受好的私营医疗资源。穷人吊丝就在公立医疗体系里吃点安慰剂,鸦片。

      高点看,医疗产业要吸国民经济的血。最后医疗资本得益最大,医护人员跟着喝汤,整个医疗利益集团成为国家的毒瘤,其他产业和人民成为输家。

      通宝推:ccceee,
      • 我看
        家园 不存在 “人民群众满意” 的医疗体系

        比较极端的例子,就是不存在让(死)人满意的殡葬体系,反正人死了,丧礼多么隆重也无所谓,死者最希望的是能够活回来,但这是不可能的。

        到医院看病,肯定是受罪,而不是享受。无论我得个感冒也好,肝癌也好,心脏病也好,肯定都是难受的,医生顶多减缓我的难受。不存在我没事去医院享受一把,这么个事情。

        人民群众一般是不大注意自己身体的,胡吃海喝,老来一堆毛病很正常。事实上 “天然” 的人类是不应该活那么长的,人生七十古来稀才是常态。

        所谓 “医疗搞得比较好”,英国人挺自豪的,但是他们轮候时间是两个月。生了病两个月以后看医生,这近乎于搞笑,绝大部分自愈性疾病都自己好了。

        事实上,和大多数社会问题一样,医疗体系的进步,不是靠体制,而是生产力进步。现在的主要问题是医生数量不够,医生报酬低,工作量大,这些都要依靠先进机器人、远程医疗来解决。

        正如解决家务问题,最大的进步是洗衣机,否则夫妻两口子无论怎么 “体制改革”,工作量还是很大,谁也不满意。

        • 家园 很高兴看到终于有人从供需角度看医疗问题

          一个国家社会的医疗资源是有限的,能够处理的疾病总量是有限的。

          生活水平提高,老人比例增加,老年病的数量也增加了。除此以外,从流行病学角度说,过去几十年由环境污染和工伤相关的疾病呈现爆发的趋势,都是对当前医疗体制的冲击。

          另一个经济学供需理论没有考虑到的现象是,国内外的医疗体制都存在大量的医疗差错。由于医疗差错延缓疾病的治疗,不仅增加了病人的痛苦,也给医疗体制增加了负荷。

      • 我看
        家园 我看象是说实操,不好意思务虚。

        概然说开了,跟着说啊。

        回到根本的问题:社会为什么要医疗?人这东西,就是逆天地的存在,一直在和天地斗。对整个社会来说,单个人就是工具,对个人的医治,就是修理工具。按我国的说法,医疗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以医疗作为敛财手段,就是喝人血。这是大而化之的说法,具体起来,肯定没那么理想,肯定得有一套机制,保证医疗机制能持续有效的发展。关键之处,这套机制是尽可能的有效适度可持续的进行医疗工作,还是尽可能的为小部分人敛财?当然,敛财的借口肯定是很好听的,比如有钱才能研发新药,培养人才。

        现在的医药圈,越来越封闭。坦率说,从人员准入设立过高门槛,治疗规范过度以机器为主,药品流通过度以赢利为目的。嗯,当然理由都很好听:保证医疗质量。搏士来治感冒,你敢说医疗质量不好?

        以医疗拉动内需,就是杀鸡取卵。高州模式的昙花一现,宿迁的医疗改革,代表了一种改革思维。似乎现在这个方向还要加强。医改失败,不如说十分成功。

      • 我看
        家园 是的,楼主的参考方案里刻意避开了一个选项,

        真正解决问题的选项:那就是社会主义模式。

        1 你觉得当前国内医疗体系让人民群众不满,造成这个的主要矛盾是啥?

        2 国外哪国的医疗体系最值得参考?why?

        3 国内医改当前趋势是啥,你啥评价?

        • 家园 问题是我问的,我比较见识浅陋一点,你给细说一下

          社会主义模式是啥样的?

          要说改开前模式最佳,赤脚医生还能治好农民各种疑难杂症了?无非是生活条件差,也没钱去不了大地方大医院而已

          要说起来,还是改开后,人民生活条件好了,寿命也长了,有钱上大医院治病了,这才凸显了医疗资源的不足

          所以我觉得这是发展中的问题,当然以前各种欠账也很多就是了

          • 家园 第一,一个以人为本为出发点,一个以利益为出发点,这是模式

            的最大差别。以人为本,利益会处在第二考量,这个中国古代一直就在提倡。以利为本,不说人心否测,个人会以利先导而故意损人利己,即使制度本身,当资本主义以利先导的明规则下,更无从以人为本,即使再正面宣传或矫辩或自诉苦衷(就像个体地主资本家自辩白手兴家勤俭爱劳)也改变不了规则和事实——当然,这就叫潜规则。———在资本主义思维下,人甚至可以为了制造一种商业化药品而放出相应病毒——这个在电脑科技领域也不是什么秘密。——事实上只要在资本主义或曰商业化模式下,没有任何人会是安全的——因为医疗服务的对象就是人,不以人为本的结果就是人命不值钱或者说某种条件下人命很值钱——香港大陆N多富豪而非平民的经历都可参考。、

            第二。1976年大陆人均寿命65岁,前置条件是1950年41岁(麦迪逊《世界经济千年史》),相关数据你作为左派应该在老老狐狸帖子中翻到并且应该不至于认为三级医疗中的具体规定和做法其背后的逻辑是资本主义的或者说是以利为本的。

            第三。人若病了,和“生活条件好不好了,有钱没钱”不是根源性关系,它只与有没有人或者有没有社会制度对你负责相关。若说资源不足,毛时代更是不足的平方,可没见人民群众抱怨,因为它做到了最大的资源公平分配限度。

            • 家园 两种模式之间的差别,抓得很准确。但这有个前提

              改革开放后国家对医疗体系的投入显著降低,国家投入占GDP比值远低于其它国家,使其无法独立生存,只能通过市场化、在利益驱动下维持。

              后来国家发展起来,有钱投入医疗,又发现这个体系专业性极强,外行管理,投入多少可能都是扔进了无底洞,光听见钱响,见不到多少实效。甚至外行都不能明确定义实效是什么。

              现在逐步推荐分级诊疗制度,是正确的方向。但没有能够充分地使用中国崛起带来的新型资源。

      • 我看
        家园 这里面的问题远比你想象的复杂,还是慢慢了解吧。
    • 家园 还算可以说上几句

      国内医疗的根本矛盾,其实在于民众对医疗不切实际的期望值与医疗人员付出回报率偏低的矛盾。拜多年来的医学教育,普通老百姓对医疗的理解比国外其实已经高得多了,街上随便拉个人,都能对健康养生说一套自己的理解,但是可惜正是因为老百姓对医疗充满了期待,这种期待就对医院和医生构成了巨大的压力。很多人认为现代医疗是无所不能的(除了部分癌症),治不好就是碰到庸医了,而一旦进了医院的门,医院就应该对病患兜底。这种情况导致下级医院稍有困难就赶紧把病人送走,哪怕是现在分级诊疗了,三甲派下来的医生也是尽量让患者去本院,实在担不起那个责。所以三甲人满为患,社区医院门可罗雀,这种情况仍将持续很久,除非人群对医疗的认识有改观,不再“迷信”现代医疗(据统计,现代医学划分病症中,80%仍旧无法完全治愈;更麻烦的是超过50%的病症已经是药源性疾病)。之前有个大专家说如果回到上世纪那个医疗体制,就能解决现在的医患矛盾,我只能笑笑。

      当然如果仅仅是病患认识问题,现在的医疗界也不会这么混乱,另一个问题也很致命,也是目前伤医事件频发的根源——那就是医生自己确实也“不干净”。由于国内医生的阳光收入严重偏低,在三甲畸形发展的情况下,这一问题被严重扩大,看看那些在三甲忙到吐血的医护人员,其明面工资对比一下国外的同行,很难让人心理能平衡,然后再对比一下国内外医生所承担的责任(国内基本是无限责任),我想绝大部分医生心态直接就崩了,这也是全国每年毕业的医疗相关专业人员只有一半才会真正从事医疗职业的根本原因。这种情况想要医生抵御灰色收入,实在是过于强人所难了,更何况这些灰色收入的获取又是如此地便捷。

      不过虽然医改很难,现在却是走在正路上了,而且从业内人看来,本次医改基本已经可以成功了。因为医生的不正当收入正在被从源头掐断,而明面工资也在持续增加。同时私营高端医院也将承担起打破老百姓对“现代医疗”的迷信——有钱人的医疗世界是什么样的,治愈率是多少,费用是多少,这些数据会让很多人头脑冷静下来。

      • 家园 一说医疗,必说医生收入低

        我就没见过实际收入不比社会平均高得多的医生。

        一说干活,就是医生也是人。那凭什么要特殊对待?

        医生要提工资,可以,自己看病,别让机器看病,你们的收入被机器抢了,患者可没少给。开药时以疗效为依据,别以利润为依扫,你们的收入被药厂抢了,患者可没少给。

        什么时候三甲医院合理使用本科毕业的医生,我就认为医改可能走正道了。

        • 家园 这不对,医生是高等教育培养出来,不能跟平均比

          医生收入高于社会平均,这不是理所当然的吗? 难道大学生收入高于社会平均,大家觉得不合理?

          当然,现在哭穷的医生,那是对标国外,国外那是虚高,把医生绑在统计阶级的车上。

          通宝推:独草,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