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杭州杂谈――油条的来历》 -- 碧血汗青

共:💬23 🌺19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杭州杂谈――油条的来历》

    《杭州杂谈――油条的来历》

    文/碧血汗青

    我出生在杭州这个有天堂之称的城市,因为那时我父亲正在当兵,而母亲和奶奶都要上班,所以在一岁多的时候,我便被送到了我的祖籍――江苏的一个乡下地方,由我奶奶的妹妹,我们那称之为“姨婆”的来带。她家里多是女儿,记忆里对我是极宠爱的。到了我念幼儿园的时候,我便跟着我母亲在杭州附近的一个小镇念幼儿园,因为那是我母亲工作的地方。

    真正住在杭州,是在我念小学的时候,我母亲的工作终于从那个小镇调回了杭州,我也便回杭州念书了。

    我小时的记忆里,杭州人吃早饭的情形通常是这样的,早上在一个小饮食店前,排着一条不短也不长的队伍,买的一般是三样东西:油条、糯米饭和豆浆。那时的糯米饭是要用粮票买的,所以买的人不是很多,因那时一个人一个月只有二十几斤的粮票可领,用来吃饭正好够,是以买的最多的便是油条和豆浆了。我自己是极喜欢吃油条的,早上花三分钱,买了油条,蘸着酱油就泡饭吃,实在是很写意的一件事。泡饭也是杭州人很喜欢的一种早上主食。现在也还是大多数杭州人的早上的首选,虽然近来很多报章上说泡饭是如何任何的不好。

    记得那时节杭城大大小小的饮食店极多,大多是那种旧旧的,不是很明亮却较干净的那种。早上很早便开始卖早点,约在4点钟就有买油条的。我一直吃着这样的早点,一直到我离开了家到外地工作。

    我大学毕业后,因为不愿在沉闷的分配单位工作,便辞职去了深圳。

    十余年前的深圳不象现在这样的繁华,但贫富差距还是和现在一样的大,多的是高档酒楼,余下的便是大排挡了。我一人在那开始了一种整日为生计奔波的生涯。

    日子久了,时常吃着粤式的早茶或西点,有时一个不知是何方特产的面饼了事,便免不了起了乡愁,颇为怀念起那些油条、泡饭来了。泡饭还好自己用隔夜的剩饭来做,第二日清早用开水一泡便可,只是少了油条未免有些无趣,但油条却是我无能为力的。期间又常常出差在全国各地走动,却发现油条那时节似乎在江浙一带有之外,其余地方竟是极少有的。

    过了两年之后,有一日我起的较早,好象是七点罢,下楼去吃早饭,走到街角,竟意外的发现有个很简陋的小摊在炸油条卖,卖的人也不少,我一喜之下不由快步跑了过去,一问,答曰一元钱一根。那时在杭州的普遍工资似乎方才两百多元,深圳高些,我当时拿两千多元,相比之下,这油条价钱在内地怕是要吓坏人的,当时我只想着要吃,便一口气买了五根,回到楼上,蘸着酱油吃起来,那舒适写意的感觉致今还记忆犹新,现在却是很少有什么能让我产生这样的感觉了。

    后来,我便时常地早早起来买来吃,渐渐地发现,去买的人里唯有我一个是年纪较轻的,其他的大多是五、六十岁的人,且都不是本地人,口音也都是江浙一带地。奇怪的是那时节我竟没有碰上一个杭州人,现在想来也还觉得匪夷。我母亲间中也来过,有段时间是由她去买的。

    再以后,买油条渐渐地多了起来,价钱也降到了五毛钱一根,后来是遍地都是了,许是因为改革开放之故,出外谋生的人多了,交流也便多了起来,包括油条也开放交流到了各处,现在我在各地基本上都看见有油条买的了。

    我在大约四年前又回到了杭州,不再出去了。日子久了,又发现了一件事,就是杭州街头大大小小的饮食店竟然已是凤毛麟角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酒楼。好在油条还有买的,只是卖的人都是外地人,地方也换成了政府统一制作的流动早点车,一过八点半就销声匿迹了,犹如人间蒸发了一般。不久又有了新闻说很多早点是用泔水油做的,一时间油炸的东西少有人问津,后来渐渐地忘了,便又吃了起来,包括我在内。只是这时候已然是把这当作是一个方便的早上充饥的东西和方法,不再有小时的写意感觉了。

    一日偶而翻书,见到一则关于油条的传说,才知道那小小的油条竟还和一段历史公案有关,而且还是在杭州诞生的。

    据说,油条是在南宋时节便有了的。当时的抗金名将岳飞岳鄂王及子、婿岳云、张宪被奸相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了以后,杭州市井坊间莫不愤慨,有个做油饼的早点小贩早上起来做生意,一边做一边与老婆两人又说起这事,越说越来气,愤恨之下用面粉捏了两个人形当做是秦桧和王氏丢进油郭里去炸,一边说“油炸桧儿!”,“桧儿”的“儿”字是因为杭州人说话的时候多有在语后加个“儿”字的,至今还是这样的习惯,杭州话里“儿”字特多。旁边的人听见了便道:“卖与我吃了他!”于是乎一发而不可收,众人纷纷过来要吃一个“油炸桧儿”来解解气,后来两人做不及了,便不捏人形,只做两个面粉条一绞丢进油锅里去炸了事,就是今日油条的形状了。以后因为叫叫顺口,便叫成了“油条”。

    杭州现在还有一种到处都可见到的小吃,是用一张薄薄的象纸一样的面饼裹了油条。放上几条葱,用一个木头的工具在平底煎锅上一压,压得扁扁的,一两分钟后便是香香的极诱人的点心了,名字便是“葱包桧儿”,可见还是保留了原来的说法的,尚可印证那个有关油条的民间传说。想起那秦桧王氏二人已然作古数百年,至今却还在日日被人吃,隐约觉得也可算是报应不爽了罢。

    记:大约是五、六年前写的旧文了,翻出来贴贴:)

    元宝推荐:雪个,
    • 家园 广东人叫油炸鬼。
    • 家园 原来是“葱包桧儿“,我一直以为是“葱包果儿”

      看到这个帖子就想起以前去买葱包桧儿,因为不知道这个普通话怎末讲,就跟着前面的杭州中学生说杭州话,“葱包桧儿”。

      不过挺好吃的。杭州,好地方啊

    • 家园 联想到《九品芝麻官》里面的油炸包龙星

      肯定是学的油炸桧了

    • 家园 油条现在在北方很常见的呀

      油条,配上现磨的豆浆,或者是各种汤口的豆腐脑

      是俺妈的最爱

      我只爱喝甜豆浆

    • 家园 饿们那里管油条叫做“ma(四声) ta (轻声)”

      不知是何缘由...

    • 家园 我们那儿管油条叫香油果子

      葱包桧儿就是煎饼果子了

    • 家园 我们那里现在还管油条叫油炸鼓,鼓可能是桧的古音
    • 家园 yamyam, 还有油墩儿
    • 家园 葱包桧儿周作人专门在“点心”一文中写过

      收在“木片集”里。不过他当时并非主要在谈油条,而是讲大饼。北方的大饼扎壮茁实,可作一餐;而南方的饼厚仅一分,包上油条,辣酱烤热,香辣好吃,是民间看戏时的好小吃。

      广东一带的油条叫“油炸鬼”,更接近楼主说的油条本义。在茶餐店或粥店里有卖。一切油炸的长的圆的也都可统称为”油器“。在香港去店里喝粥,一块钱可以买一个”油器“,不过吃的人并非如北方那么普遍,只是偶然换换口味的点心而已。和北方非常接近的油条,也叫”炸两“,因为两根粘在一些下油锅炸。油条可以裹肠粉,浇加香料调和炼制过的酱油,香甜可口,叫”炸两肠粉“。早餐要一碟炸两肠,一碗牛肉粥或皮蛋粥,腐竹粥,又充饥又鲜美。

    • 家园 抗议!!

      怎么能说油条除了江浙以外很少呢,80年代川东至少是有的,

    • 家园 馋我呀!

      3分钱的油条,3分钱的葱花咸烧饼,4分钱的芝麻甜烧饼,2分钱的豆浆,一碗稀薄适中的热腾腾泡饭……不记得多久没吃这些了,经你这一提醒,让我在异乡又生了惦记!

      虽是浙江人,我到杭州的次数却历历可数。但当年唯一一次到岳坟,看到常跪地上的秦桧俩夫妻铜像,的确听老爸说起过这个“油条”的来历,偶尔吃油条时想起,咬劲也就大了那么一小点。

      只是,或许当年粮油凭票供应的缘故,一般家庭餐餐荤腥的少,有的甚至还会吃不饱,所以,经油炸后的油条也就分外香味扑鼻了。长大后,好吃的东西多了,而人们对吃的东西也更加讲究起来,特别关于饮食与健康的话题,越来越被人们所津津乐道。这油条也就渐渐不被人们看好了。那些街道集体办的饮食店以及后来被个体承包的饮食店,也没有那么高深的文化,自然分析不出这炸了又炸的油还会致癌什么的,在大多数人认识里,从滚烫的油锅里起出来的,什么病菌都杀了,还会害人么?所以,一般炸油条的油,他们是从来不换的。

      广东一带,也有油条,但是这里的黑心油让人触目惊心……,我也早吓得再不敢惦记吃油条了。

      记得在上海时,有台湾人开的一家连锁店『永和豆浆』里,倒还有这些江浙特产小吃供应的,而且店中还有醒目的广告贴:每炸100根油条换一次油……但不知是否真的有换,也不知道这炸过几十根油条

      的油,是否就真的不会致癌了。

      那些香味,那种闻到后便会条件反射般产生饥饿的感觉,也都只能暂时留在那些简单的岁月里了,如你这般,刻录下来,不时翻翻,还是很有味道……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